《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3.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4.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重难点】重点: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文章的意境。

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新知预习】1.题解:“答”:“谢中书”:谢征“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主探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翻译本文:【交流提高】从结构层次、写景角度、用词角度等分析以下各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

8.读到这里,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9.作者通过写这人间天堂般的美景到底还想表达什么呢?知人论世:康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他18岁时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

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

陶弘景:字(),自号(),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你又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应用达标】完成《补充习题》P18积累运用与课内阅读相关内容【学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带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带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根据注释和字典正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查:谢灵运、陶弘景、谢中书的资料,了解其写作意图。

3.译: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义,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用红笔圈出疑难字句。

4.思:本文的写景手法,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结:停顿的划分依据——()3.写出加点字的含义。

(1)五色交辉..俱备( )..( )(2)四时(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

( ) ...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7)自.康乐以来(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1.“山川之美”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本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目标导学三】:反复诵读,把握结构5.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三个部分之间有何联系?【自我检测】一、解释加点词。

(1)答谢中书书.(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二、“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三、文意理解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 文章写景动静相衬、视听结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导学案第【1】篇〗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难点:1.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课文朗读的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①五色交辉(交相辉映)②四时俱备(四季)③晓雾将歇(消散)④夕日欲颓(坠落)⑤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希望能够为老师的教学提供帮助。

第一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字词的梳理;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2)陶弘景: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朗读课文,达到成诵二、自主学习(掌握下面的知识):1、字词含义(1) 五色交辉( ) (2)夕日欲颓( )(3)沉鳞竞跃( )(4)晓雾将歇(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这篇文章运用了等表达方式。

三、感知课文: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第一层,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

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景。

2、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这封信和现在的一般书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谈一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方案出题人:王萍萍审题人:周艳丽一、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世称陶隐居。

丹阳(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陶弘景从小即迷恋于葛洪的神仙、炼丹之术,但观其一生之学术研究,前半生或即居前,其著述多为古书之诠释以及天文、地理、历算之类面后半生或即隐居后,则更侧重于医药学研究和炼丹、导引养生等。

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成绩也多在其后半生取得。

背景介绍: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适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慰勉,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作者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志趣。

二、题解。

师:通过朗读,我们容易知道这是一篇写景短文。

请同学们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明确:三、学法点津怎样描写景物?【点拔】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景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多种感官写。

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几、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不难发现,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来描绘花儿的。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观察,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对周围的一切事物观其形,察其色,嗅其味,听其音。

2.虚实相结合写。

景物描写中,我们在此时此地所见之景是实的,由眼前所见实景触发联想、想象而得的彼时彼地之景是虚景。

虚写是较常见的一种手法,与之相对应的是实写。

虚实结合是其运用最多的地方。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目标连接】1、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文学常识(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谢中书, 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 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

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

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被封为康乐侯,入宋,曾任永嘉郡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后受劾谪徙广州。

公元433年,因人告其谋反,被处死,葬于今江西省万载县。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竞跃______欲界之仙都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2、再读:自读3-5遍,读熟。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解析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及解析

《答谢中书书》第一课时八年级语文组【新课导入出示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1、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作者简介《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自号,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3、注音陶弘.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答谢中书.._ 书.古来....共谈五色交辉四时.._ __俱._ _备晓雾将歇._ 夕日欲颓.__ _ 沉鳞.._竞跃....之仙都..实是欲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拓展升华检测点评】1、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3)晓雾将歇()2、一词多义。

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念无与为乐者:()书:①谢答中“书”:()②谢答中书“书”:()第二课时【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2、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 1 ):(总领全文)第二层(2 - 5):第三层(6 - 7 ):4、《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描绘了,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和与。

【拓展升华检测点评】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3)文中的静景是:文中的动景是:(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_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答谢中书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山川之美。

3、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精妙。

2、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弘景(公元 456—536 年),字通明,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时他写给好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描绘了江南美丽的山水景色,表达了自己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四、预习导航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tuí)沉鳞(lín)与(yù)2、解释下列加点词。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消散。

(3)夕日欲颓:坠落。

(4)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

3、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五、课堂探究1、用自己的话描述文中所写的山川之美。

作者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巍峨耸立,直插云霄;清流见底,河水澄澈,能清晰地看到水底的沙石。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水?写山的语句:“高峰入云”,写出山之高峻;“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描绘出山壁的色彩斑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申雅坤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一、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
2、初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主学习(掌握下面的知识):
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
·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这篇文章运用了等表达方式。

'
三、感知课文:
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层,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

第三层,感慨自然之美景。

2、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这封信和现在的一般书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谈一谈。

四、合作探究: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
它的特点。


示例:我从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的热烈欢快的晨景,和清静幽寂的暮景。

2.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下“妙”在何处
3.“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我检测:
1、解释加点词:

⑴答谢中书书()⑵五色交辉()⑶四时俱备()
⑷晓雾将歇()⑸夕日欲颓()
2、“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_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
__。

3、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志趣。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5、“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参考答案:
一、1、⑴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⑵我国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

有《陶隐居集》。

2、tuíyù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略。

二、1、⑴交相辉映⑵坠落⑶潜游在水中的鱼⑷消散⑸参与,这里
指欣赏。

2、略。

3、略。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描写、抒情、议论。

三、1、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景之美。

第三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2、⑴略。

⑵提示:对偶描写。

3、欣赏山川的愉悦之情和能与古今雅士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略。

四、1、思路提示: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传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3、无人能欣赏景物的妙处,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望谢中书比肩。

自我检测:
1、⑴书信⑵辉映⑶季节⑷消散⑸坠落。

2、跳山川之美景。

3、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酷爱自然、归隐林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5、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6、⑴C⑵B⑶飞奔的马全、都通“返”返回掩映⑷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⑸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