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医学:回顾和思考
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了突飞猛进 的发展 , 它在 中国逐渐 取代 了传 统 中医 , 为 医学保 成 健的主体。在 其强 劲势 头 的冲击 下 , 传承 了几 千年 的 中医学 陷 入了生存 和发展的危机。中医学 由于其本身 的古朴 色彩不 断遭 受质 疑甚 至打击 , 民众对西 医学 的推崇 和许多 中医学者 的倒 戈 , 使得 中医学 阵地越来 越小 , 究能 力越 发不 足。要 唤 回国 民 的 研 信任 , 给人们以 中医必将走上光 明之路 的信心 , 给未来 的 中西医 结合研究寻找 可操 作 的研究 方 向 , 须在 加快 中医药 现代研 究 必
b n f d O rc g ied v lpn iu t n,dso e s epo lm d lo f rmeh d t lei. e e d t eo nz e e igstai i o o i v ri i rbe a o k at to os v c n d n e o t
维普资讯
医学与哲学 ( 文社会医学版 )07年 5 人 20 月第 2 卷第 5 8 期总第 32 3 期
生存・ 发展 ・ 新 创
对2 0世 纪 中医学发展道路 的反 思
刘雅芳① 程 伟①
摘要 : 了中医学的生存和 发展 , 为 中医药研 究人 员苦苦 思索着 中 医学的本质 , 索着 中 医学的现代 化道路 。 目前 中 医学在 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研 究思路 和方法上仍存在一 些问题 , 因此 回顾 和总结现代 中医学及 中西 医结合 医学的发展 状况 , 有利 于我们认 清 中医学的
中医学应对疫病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参考内容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在面对各种传染病时有了更多的防控手段。 然而,在追求现代科技的我们不应忘记传统医学的智慧。本次演示将回顾中医学 防控疫病的历史,探讨其现实应用价值,并提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中医学防控疫病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学防控疫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古代医家通过对疫病的观察和 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许多有效的防控方法。例如,战国时期的医书 《黄帝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此外,汉代 张仲景的《伤寒论》则详细记载了疫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为后世防控疫 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未来发展方向
中医预防医学的发展
中医学注重预防为主,具有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未来,应进一 步挖掘中医学在预防医学方面的优势,结合现代科技,推动中医预防医学的发展。
中医治疗新冠状病毒疫情的研究
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中医治疗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应继续开展中医治疗 新冠状病毒疫情的研究,深入探讨中医治疗的原理和方法,为疫情防控提供更多 有效的手段。
中医学防控疫病的主要内容和方 法
中医学防控疫病的方法主要包括: 1、扶正祛邪: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以抵抗疫病的侵袭。
2、早发现、早治疗:对疑似病例及早发现,采取针对性治疗,以防止疫病 的扩散。
3、隔离防护:对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对接触者进行观察和防护, 以遏制疫病的传播。
4、健康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疫意识和能力。
感谢观看
中西医对疫病防治的贡献
中医和西医在疫病防治中具有各自的优势。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西医则强调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病 灶的研究和针对性治疗。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为疫病防治提供更为全面的方案。
中国神经外科发展史

中国神经外科发展史引言:神经外科是一门专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创伤的医学领域。
在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不断的进步。
本文将回顾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的重要阶段和里程碑事件,以展示中国神经外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
一、起步阶段:20世纪初,中国神经外科起步较晚。
当时,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和知识的匮乏,神经外科的发展十分缓慢。
直到1920年代,随着国内外医疗技术的引进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国神经外科逐渐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培养专业人才:在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的初期,人才培养是一个关键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开始派遣年轻医生到国外学习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20世纪30年代,第一批在国外学成归来的神经外科医生开始在国内开展神经外科手术,并积极推动神经外科的发展。
三、建立专业机构: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得益于专业机构的建立。
1948年,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神经外科正式独立出来。
此后,神经外科学会的建立为神经外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促进了学术交流和专业技术的提高。
四、技术进步:中国神经外科在技术上的进步也为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开展脑肿瘤手术,这一技术的突破使得以往难以治疗的脑瘤病人有了新的希望。
此后,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神经外科在脑血管疾病、颅内压增高等疾病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五、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离不开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神经外科医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专家交流经验,学习最新的治疗技术。
同时,中国也积极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为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六、技术创新:近年来,中国神经外科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神经导航手术、微创手术和三维重建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神经外科手术更加精确和安全。
此外,中国科学家还在神经干细胞研究、深部脑刺激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七、未来展望: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国神经外科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
老年医学科发展的一点思考

老年医学科发展的一点思考老年医学的发展历程老年医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20世纪初期,老年医学主要关注老年病的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医学的研究内容逐渐扩大。
在20世纪20年代,老年医学开始进行临床研究和观察。
到了40年代,病理形态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50年代以后,研究重点逐渐转向生理功能和生物化学。
60年代以后,老年医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了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
老年医学的背景和发展趋势老年医学的发展得益于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根据XXX的估计,1950年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2.0亿,到了2000年增加到了5.9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1亿。
在这一趋势下,老年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中国,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而且正处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3亿人,其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达4000万。
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2.4亿,占总人口的17.17%,到2025年将上升到20%;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0%以上。
老年医学的任务和挑战老年医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延长老年人的寿命,更在于延长他们有质量的生命。
虽然人类的平均期望寿命在不断增长,但老年人普遍存在着衰弱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无功能障碍的高生活质量的预期寿命不断下降。
目前,65岁时男性可以有11.9年的高生活质量,女性可以有13.6年;至85岁,男性高生活质量降至2.6年,女性降为2.3年;到95岁,男性高生活质量仅有0.6年,女性则为0.4年。
这些失去生活质量的老人需要医疗服务的支持和介入。
因此,老年医学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老年医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包括老年基础医学、老年临床医学、老年流行病学、老年预防医学(包括老年保健)和老年社会医学等。
老年基础医学主要研究衰老的机理、探索延缓衰老的方法以及老年期特殊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三、对我国临床药学的思考和建 议
1、加强临床药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医院应重视临床药师的培养和管理,提 高临床药师的准入门槛和职业发展机会。同时,国家应加强对临床药师资格认 证的管理,确保临床药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2、提高临床药学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医院应加强药学部门的建设和管理,规 范药品管理和制剂生产等方面的操作流程。同时,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医疗活 动,与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密切合作,提高临床药学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案例分析
以某三甲医院为例,该医院近年来大力推进临床药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药师队伍建设方面,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化了药师队 伍结构。在药品采购和使用方面,严格落实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实施电子处方 点评制度,有效降低了药品费用和不合理用药现象。
在药物重整与药学信息服务方面,加强临床药师的培养和管理,提高了药物重 整和药学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 题和挑战,如部分药师专业能力有待提高、药品采购流程不够规范、患者用药 依从性不高等。
谢谢观看
3、加强临床药学的研究和创新:国家应加大对临床药学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 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与医院的合作,推动临床药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临床药师也应注重实践和应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临床用药方案。
4、推进医药分家改革:医药分家是解决当前医药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实行 医药分家,将药品销售与医疗服务分开,可以有效地降低药品费用和提高医疗 服务质量。同时,医药分家也可以促进临床药学的独立发展和应用,为患者提 供更加专业的用药指导和咨询服务。
3、提升阶段: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医药改革的深入,临床药学在我国的地 位逐渐得到提升。国家开始对临床药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和管理,提高了临床药 师的准入门槛。同时,医院也开始加强药学部门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了临床药 学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医学史》读书笔记3000字 - 读书笔记

《医学史》读书笔记3000字 - 读书笔记医学史读书笔记引言医学史是研究医学发展和演变的学科,通过对过去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的回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医学的本质和进步。
本次读书笔记将介绍我阅读《医学史》一书的主要收获和思考。
主要内容1. 医学起源医学起源于文明的早期时期,最早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是基于观察和实践的。
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等文明都有自己的医学体系,这些体系通过研究草药和使用简单的外科手术来治疗疾病。
2. 古希腊医学古希腊医学在医学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希波克拉底被认为是古希腊医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四体液理论”,即人体内存在着血液、黄胆、黑胆和粘液四种体液,并认为健康与体液的平衡有关。
阿里斯多德在医学研究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他深入探讨了动物解剖学和生理学等领域。
3. 中世纪医学中世纪医学受到犹太、伊斯兰和教文化的影响。
犹太医生和阿拉伯医生在医学知识的传播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个时期,医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恢复体液平衡来治愈疾病。
4. 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是医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伽利略和哈维在解剖学和血液循环研究方面的贡献推动了医学的进步。
同时,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使医生对人体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5. 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从19世纪开始,医学领域出现了重大的突破,如细菌学的发现和疫苗的研制。
20世纪的医学发展更加迅猛,药物疗法、外科手术和影像学等领域的进步使医学成为更加精准和高效的科学。
总结与思考通过阅读《医学史》一书,我对医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医学起源于人类文明的早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古希腊医学和中世纪医学是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现代医学的进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然而,医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医疗变得更加昂贵,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难以获得合适的医疗服务。
另外,现代医学可能过于依赖技术和药物,忽视了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
030519现代医学回顾与展望-韩启德

第一个就是606,我们在座的好像都很年轻,不知道606是什么。我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农村去,当赤脚医生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有606,606在以前是用来治梅毒的,非常好,但是它同时有抗菌的作用,那个时候青链霉素没用的时候,拿一针606给病人一打,效果非常好,但是第一个化学药物是德国的科学家埃利希他所发现的,那时候把它称为一种“魔弹”是非常有效,然后又有磺胺药的发现,磺胺药的发现,同样是德国的一个医学家叫杜马克发现的。大家知道,那个时候的化学药品,都是德国人发现的,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德国的化学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当时他发现了一个叫百浪多息这个药,这个药是用来治疗链球菌的感染,非常有效。他研究合成这个药物以后,第一个用的病人就是他的女儿,他的女儿臀部有很大的脓肿,菌毒血症,非常危险,然后他把这个药给自己女儿吃下去,结果很快的就得到了治愈。后来人们就发现这个百浪多息里面真正起作用的,是苯磺酰胺这个化学结构,于是就合成了很多这一类的化合物,就是我们后来发现很多的磺胺药,我们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我们老百姓用的都是磺胺药,现在当然用得很少。
这刚才讲的是药物,那么下面呢,在二十世纪关于诊断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现,我们现在到医院里面去照张片子,不当一回事。其实我们大概三 四十年以前,照片子是非常昂贵,非常难的,一般都是透视一下。这个是最早的X光机,很大,这个是第一张X光片子拍的那个手的投影,然后骨头、肉,它透过的程度不一样,然后后面有感光片子。这是当年刚刚有的X光机,一个房间,那么大一个房间,那么多人,才可以照出刚才那张手,现在大不一样了。你看这个是什么?这是心电图机,当年的心电图机,有的同志可能去做过心电图,这里三个电极,你看这里边,他要把脚泡在脚桶里头,两个手要伸在桶里边,就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头,然后来记录这么大一个机器,我们现在心电图可以小到这么小。那个是刚刚有了心电图机,但是很伟大了,可以把人的心脏的电都记下来,简直不可思议,当时。
[计划]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史的回顾与思考
![[计划]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史的回顾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0dcfe5a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0.png)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史的回顾与思考------ 从“眼光向下”到“自下而上”社会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史学值得探讨的一个领域,它的有关理念萌发发端于该世纪初,在经历了停滞、复兴又发展的曲折历程后,到本世纪末成为中国历史学术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
尤其是80至90年代社会史出现了复兴,对社会史的研究也全面发展起来。
在这期间,出现了从“眼光向下”到“自下而上”的理论趋向,本文就这种理论趋向作一简单的回顾与思考。
一、“眼光向下”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史研究对1930至1980年这段时间的中国史学发展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对史学进行了一场结构性调整。
主要表现为研究课题的大大拓宽,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社会史研究是对20世纪上半叶那种倡导眼光向下、关注普通民众的研究倾向的一种回归。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复兴的社会史研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从事社会史研究的学者非常积极地有意识地对社会史的理论进行探讨,并且就社会史的定义、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诸多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认识。
在这期间,主要的两派观点是专史说和通史说,而大部分学者所持专史说,1即认为社会史是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专门史,与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军事史、外交史等专门史并行,又从各自的研究对象出发,将社会史定义为社会生活史、社会行为史,由此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学专门领域之外再拓出一个研究领域。
相比起专史说而言,少数持“通史说”的学者似乎应以陈旭麓、张静如为代表。
他们倡导好的通史应该是社会史,即通史应“反应一个过去了的时代的全貌”应该讨论“社会整体发展的过程”。
2由于为社会史这一学科规划出一个明晰的研究范围,于是从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社会风俗、社会群体、社会问题等较为具体的社会史研究领域到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运行、社会控制、社会功能等更为抽象的研究范畴,都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支持,由此极大地扩展了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这也是社会史对中国史学界近20年来的发展所做出的最显著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医学:回顾与思考-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医学的发展是如此迅速,取得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人们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健康、长寿,以致于人们乐观地相信一个逐步消灭传染病、控制慢性病,更加健康、长寿的时代即将到来。
的确,20世纪不仅目睹了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而且也见证了卫生服务系统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现代医学已成为包括探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缓解病痛以及社会保障的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代医学在为增进人类健康提供越来越多的好处的同时,它也带来了许多棘手的问题,从而导致人们对医学产生疑惑和提出批评。
人们呼唤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和价值。
本文试图通过对一百年来医学巨大变革来审视现代医学的发展特征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一、疾病控制1、防治模式与重大成就毋容置疑,20世纪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一系列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而导致了人类平均期望寿命的普遍延长以及疾病谱和死因顺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就出现了因各种传染病死亡下降,因慢性病死亡上升的趋势,我国的这种死亡率交叉变化的趋势出现在50年代中期,我国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从1949年的35岁上升的1999年的70.8岁。
人类对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有效控制被称为第一次卫生保健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发现,“病因-环境-宿主”疾病流行模式的建立,以及维生素等必须营养成分的阐明,为传染病、流行病和营养缺乏病的防治奠定了科学基础。
从20世纪前50年诺贝尔医学奖授奖内容看,涉及上述问题的项目占一半以上,清楚地显示出科学研究是确定适宜的防治策略和有效的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疫苗制备技术的完善使普遍推行疫苗接种成为可能,人类也才有可能彻底消灭天花,消灭脊髓灰质炎也指日可待。
现在,疫苗被用来控制腮腺炎、流感、水痘、白喉、甲肝、乙肝、百日咳、结核病、破伤风等诸多常见的疾病,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这些疾病的发病率。
化学药物和抗生素的应用在传染病的控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初,一种能特异性杀灭梅毒螺旋体的药物“606”问世后,“制造对人体无害而又能杀死病原体”的“魔弹”理论,激发起医学界寻找特异性治疗药物的热情。
20世纪中期,在磺胺药物和青霉素成功地应用临床以后,合成各种化学药物、寻找能产生高效的具有广谱杀菌作用的抗生素成为药物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过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肺结核、肺炎、梅毒等许多感染性疾病突然之间变成了可治之症。
另一方面,居民的卫生条件、营养状况、居住环境的改善也是控制传染病和流行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如在鼠疫、霍乱的控制中,大规模的灭鼠、清洁的饮用水、疫源地的严格控制或许比药物和疫苗更为有效。
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种慢性病成为了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
虽然对于慢性病的防治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人类对这类疾病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明确了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环境污染等有密切关系,有人提出现在已进入慢性病、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时代。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医学界在70年代末提出了医学模式需要从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model)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转变,需要卫生保健的第二次革命。
有学者提出了影响健康的四类因素,即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以及卫生保健服务因素,并强调增进人类健康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处理。
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防治中,医学家提出了控制危险因素、三级预防(即病因预防、发病预防和临床预防)相结合的思想。
如在对高血压、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中,通过对其中可控制因素的管理达到减少发病率的目的已显示出良好势头。
在发达国家通过戒烟、控酒、体育锻炼、平衡膳食、减少心理压力等行为干预,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获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
对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的控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80年代中期已发现单基因遗传病达3368种,多基因遗传病有数百种,染色体疾病约450种。
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不仅弄清了一些遗传病的发病机制,而且也找到了治疗和预防遗传疾病的方法,目前通过产前诊断和产前治疗、饮食控制治疗、酶的替代等,有效地降低了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的发病率。
此外,政治经济因素在疾病控制中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改善环境、发展健康教育、协调卫生服务等都需要政府行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问题与挑战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的控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实践发现将控制传染病的模式应用到慢性病防治方面成效不大,机械论的线性因果关系在解释慢性疾病上显露出弊端。
遗传学的迅速发展使许多医学家们相信通过基因研究可解释慢性病的病因,利用敲除或取代缺陷基因等治疗将为慢性病的特异性治疗带来希望。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医学家们发现事情比预想的要复杂的多。
如医学家已成功地分离并克隆了“囊胞纤维化基因”,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囊胞纤维化基因”上有超过350个不同位点的突变都可导致病人出现“囊胞纤维化”,而这种疾病的发病是需要父母双方两个突变型的结合,这意味着可能出现的结合数量是个天文数字。
或许最令人惊奇的是,突变的某些结合在部分人导致“囊胞纤维化”,而在另一部分人则无任何症状。
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亨廷顿氏病中。
疾病产生是“基因决定论”还是“环境决定论”,基因突变是因还是果在医学界依然存在着争论。
由此可见,确定与疾病相关的基因以及基因取代治疗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另一类严峻的挑战是新疾病的出现,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慢病毒等新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以及老病的复燃,如性传播疾病、结核、疟疾等,此外还有抗药菌株的出现。
这些第一次卫生保健革命留下的难题已清楚地表明,即使传染病的控制也需要新的思路。
此外,还有医学发展本身未料到的后果: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由于药物或诊断治疗过程而导致疾病,以及伴随寿命延长而出现的困扰老年人的退行性病变和精神损伤。
实际上,许多慢性疾病以及退行性病变是难以被根除的,有些将终身伴随,我们是否应当探寻一种新的防治模式,其目的不在消灭它,而是使病人在这种状况下生活基本正常呢?与此同时,环境因素导致的疾病和损伤也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如二恶因、大气污染、电磁辐射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污染物浓度检测的精度已由PPM提高到PPT。
目前对于许多慢性病的防治尚未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最重要的原因或许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科学基础还没有完全阐明。
此外,疾病是一种复杂的生命现象,需要从多维度、多变量的非线性因果关系上去研究和探讨其综合性的防治策略。
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策略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奏效,但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展开,医学对人体的奥秘将有进一步的解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生可根据每个个体独特的基因组确定疾病的防治策略,为疾病防治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
二、医学技术1、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在过去的100年里,卫生保健的巨大变化是生物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细胞病理学、细菌理论、遗传学、实验生理学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基础学科的建立,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显著标志。
而医学与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是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另一个标志。
20世纪医学进步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庞大的现代化医院内那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种诊断治疗仪器和设备。
从20世纪初应用于临床的X射线、心电图,到中期的电镜、内窥镜、示踪仪、超声诊断仪,再到CT扫描、正电子摄影(PET)、核磁共振成象(MRI)等,使诊断学发生了的革命性的变化。
准确化、精密化、动态化、微量化、自动化、无伤害化已成为现代临床诊断的特点。
此外,铁肺、肾透析机、起搏器、人工脏器等,显示出新技术、新材料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药物学的迅猛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强大动力。
外科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突破了疼痛、感染、失血三大难关后迅速发展。
20世纪中叶以后,以心脏外科和移植外科为标志,显示了外科学的日益繁荣。
1944年,对出生时患先天性心脏病的“蓝婴”成功地进行外科手术,是心脏外科发展的里程碑。
50年代出现了心脏直视手术。
60年代的冠状动脉旁路和心脏移植手术,充分地显示了外科技术的突飞猛进。
1954年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的成功开创了器官移植的时代。
1967年,当巴纳德医生成功地将一位妇女的心脏移植到一个54岁男性体内时,移植外科与当时的太空航行一样受到公众的关注。
随着人类对免疫系统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解决排异问题,发展免疫抑制剂,为移植外科开拓了宽广的新领域。
在过去100年里,外科不仅发展迅速,而且性质也发生了转变:20世纪初期,外科基本上是缝合和摘除,而现在已转变为精确的修复和无止境地替代。
随着腔镜外科的出现,手术也向着精细化、微创化方向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分子生物学的建立,人们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人体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日益深入,为解决医学的重大问题,如肿瘤、免疫、遗传、组织再生、抗衰老、药物开发等提供了理论指导。
基础科学研究已改变了人们对机体及其与疾病斗争的理解,进一步从本质上证实了基因是决定人类生、老、病、死和一切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
不少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及其他一些疾病的相关基因和病毒致病基因陆续被确定。
基因工程也促进了新药物和新疗法的涌现。
1986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了阐明人类基因组的全部序列,从整体上破译人类遗传信息,使人类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1990年该计划正式启动。
HGP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卓著业绩。
目前,以“定位克隆”途径克隆到的经典遗传病基因已达70多个。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将成为现代生物学、医学用之不竭的源泉。
与此同时,免疫理论与技术也渗透和影响到整个医学领域,并且通过对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认识,促进了对人体整体性和有机联系的深入理解。
神经科学的发展为治疗帕金森氏病和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的紊乱带来了新希望。
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膜片钳位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使我们对神经递质的合成、维持、释放及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90年代后,人们更加重视脑科学研究中整合性观点的重要性,即认识到神经活动的多侧面、多层次性。
由此可见,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免疫学、内分泌学等的发展,不仅深化对人体基本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而且还从不同侧面揭示出机体的整体性和有机联系。
现代医学已开始注意从生命物质运动各层次和层次间的相互关系与整合方面去探索生命的奥秘,并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学的进步。
2、问题与挑战20世纪以前,医学技术的进展是相当缓慢的,医生们凭借有限的药物和实践中摸索的经验,为病人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