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10《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 一年级语文下册10《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0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认识生字词,书写“节、豆”两个字。
掌握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的作用。
学会运用“除了……,还有……”进行说话。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用学习的端午粽的样子、味道的知识与方法拓展学习中秋月饼样子、味道,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掌握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的作用。
学会运用“除了……,还有……”进行说话。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拓展阅读。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动手查找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制作生字词卡。
(学生)教学过程《端午粽》教学设计一、导入1、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生:粽子!)2、是的,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大家都要吃粽子。
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请同学们坐好,认真看一段视频,答案就在里面!4、今年的端午节刚过去不久,你们家的粽子是谁包的呀?样子好不好看,味道怎么样?(生说,2--3人即可)5、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尝尝外婆包的粽子。
6、学习课文《10 端午粽》,板书:10 端午粽,齐读课题两遍。
二、字词我会读1、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些课文里的生字词。
红色字体的是课文生字条里的生字,注意读准确哦!粽子糯米红豆鲜肉据说纪念知道中间真是端午节十分带去2、请从第一组开火车读,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两遍。
3、字音读的准确,吐字非常清晰,你们真棒!4、现在我们一起写两个字,老师相信你们会更棒!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找出哪一笔决定了字的宽度。
(节的草字头长横,豆的最后一笔长横)你的观察力真棒。
节(部首:草字头):上下结构,上宽下窄,草字头的长横要写平,横折钩在横中线起笔,折钩稍稍左斜,长度适中,竖要写直。
动动手指跟老师一起写一写吧!(学生边书空边说笔画名称)豆(部首:豆字部):上中下结构,上窄下宽,中间的口应该写在横中线的上面,最后一笔长横要写平、写舒展。
9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强调Excel中的排序、筛选和图表制作等关键功能,并详细解释这些功能的用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际操作和示例来帮助学生们理解。
三、实践活动: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数据分析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计算销售数据或制作员工工资表。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将指导学生们进行简单的Excel操作实验,如数据录入、排序和筛选等。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心。
(5)课堂练习:通过课件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课堂: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
二、课后作业
1. 抄写本课生字,每个生字写5遍。
2.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 家长签字确认。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能力:通过学习本课生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正确书写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够用词语造句。
(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成就,加深对屈原的理解和认识。
(2)让学生收集端午节的各种风俗和传统,进行交流和分享,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3)让学生尝试制作粽子,体验端午节的传统美食,提高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
(4)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小作文,表达自己对节日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与总结
学情分析
1. 学生层次:本班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部分学生则对语文学科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差。
《端午粽》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课时

《端午粽》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端午粽”的相关词汇。
2.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分享的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学会描述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教材分析《端午粽》是一篇描述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散文,通过讲述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食用习俗,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端午节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食用习俗不够熟悉。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端午粽”的相关词汇,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内容,学会描述事物的方法,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对端午节的了解。
2. 学生分享对端午节的认识,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端午粽》。
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学习“端午粽”的相关词汇。
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食用习俗。
2.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中描述事物的方法的理解。
2. 每组选择一种事物,尝试用课文中的方法进行描述。
朗读感悟1.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味。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
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内容,特别是端午粽的制作过程和食用习俗。
2. 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事物,尝试用课文中的方法进行描述,并与家长分享。
《端午粽》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课时

《端午粽》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端午粽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端午节和粽子的由来和意义。
2. 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课文《端午粽》。
3.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粽子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教学准备1.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
2. PowerPoint演示文稿。
3. 粽子的图片和实物。
4. 黑板、彩色粉笔。
5. 学生练习册。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粽子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粽子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吃过粽子,了解他们对粽子的了解程度。
2. 新课呈现(10分钟)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端午节和粽子的由来和意义。
通过图片和简单的语言说明,让学生对端午节和粽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学习课文(15分钟)逐段朗读课文《端午粽》,并引导学生跟读。
在朗读过程中,解释生字词,确保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反复朗读(10分钟)老师或学生再次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跟读。
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提高朗读流利度。
5. 讨论与练习(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粽子的形状、颜色和味道,并进行简单描述。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交流。
3. 练习册完成:学生完成练习册上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次强调端午节和粽子的重要性。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向家人询问他们对端午节和粽子的了解,并写下来。
2. 粽子制作:在课后或节假日组织学生制作粽子,增加对课文内容的实践和体验。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端午粽第二课时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2)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子?
(3)“我们在外婆家美美地吃了以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你看出外婆怎么样?(外婆的善良和无私)
(4)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十分”重读,强调粽子好吃。“还会”重读,读出外婆的无私。
端午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剥开”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出示生字认读。
2﹒出示词语,认读词语。端午节粽子竹叶大米真是十分红豆总会中间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二、精读感悟,了解端午粽。
1﹒齐读第1自然段。
(1)从哪个词语看出端午节是一种习俗?
(2)练习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总会”“盼着”要重读,强调端午节煮粽子已经是一种习惯。
2﹒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第2自然段。
(1)粽子是怎样做的?指名读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4.齐读最后一小节。人们为什么吃粽子?(板书:纪念屈原)
5﹒补充资料,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三、总结提高,巩固拓展
1﹒端午节吃粽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在我国,还有很多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
板
书
小学语文人教一年级下册(统编)-端午粽第二课时教案

《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文中的长句子;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盼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短语;3、初步了解文章中作者是按一定顺序描写粽子的样子的,学会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的方法。
4、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二、教学重点: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文中的长句子;理解“盼着”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短语;三、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文章中作者是按一定顺序描写粽子的样子的,学会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端午粽》,师板书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所有的生字、词语朋友,大家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PPT出示:端午节、粽子、糯米等词语)(二)解读课文,品词析句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师:同学们,词语都跑到我们的课文中去了,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预设:①外婆在端午节给我们包粽子。
②外婆在端午节盼着我们回去。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正确,那么我们再来看(PPT上师将“总会”标红)同学们一起来念这个词语。
谁知道什么叫“总会”师:一直会的意思。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师:那姥姥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相机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第一句使用了表示颜色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吗?师:你能说一个与它类似的词语吗?预设:绿绿的小草,黄黄的小鸭。
师:咱们再来看看,谁能根据课文内容填填这个句子“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学生填写“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更加强调了粽子的颜色。
《端午粽》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端午粽》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学写“节、分、豆”3个生字。
2.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读好长句子,积累“美滋滋”这个词语,理解“纪念”一词。
3.了解端午节及粽子的故事,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里浓浓的亲情和乡情,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学写“节、分、豆”3个生字。
2.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读好长句子,积累“美滋滋”这个词语,理解“纪念”一词。
【教学难点】了解端午节及粽子的故事,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里浓浓的亲情和乡情,增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字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复习字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很多新的生字朋友,一起来认读一下词语吧。
(PPT出示词语)粽子糯米红豆鲜肉中间总会十分端午节带回知道据说纪念2.复习并积累量词、叠词。
(课件呈现)一(个)粽子(青青)的箬竹叶一(颗)红枣(白白)的糯米一(股)清香(红红)的枣子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端午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外婆一到端午节,就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一张青青的箬竹叶、一把白白糯米、一颗红红的枣,到了外婆的手里就能变成一个好吃的粽子。
煮熟的粽子散发出一股清香,咬上一口,真是又黏又甜。
(板书:端午吃粽子)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的词语、短语的回顾,复习巩固“一”字短语,积累词汇的同时,回顾课文内容,对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铺垫。
二、问题探究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外婆包的粽子不仅外形好看,还很好吃,那这些粽子都有哪些花样呢?(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粽子的花样,悟真情。
2.探究活动师:还记得上节课中我们讲到的读长句子的方法吗?遇到长句不要慌,停顿符号来帮忙,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
相信一定难不倒你,开始读吧。
(出示第三自然段内容)师:读了课文,你知道外婆还会包哪些粽子?预设:她会包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师:外婆真能干呀,你现在知道“花样”这个词语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吗?预设:种类、品种。
9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9 端午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一年级下册语文课2. 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3. 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4. 教学时数:1课时二、核心素养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朗读、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表达、想象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具体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端午节习俗,激发学生想象力,进行角色扮演。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讨论、朗读、表演等方式,合作完成角色扮演,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课文《端午粽》展开。
教学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字词的学习:本节课共有10个生字,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字的读音、书写和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范读、领读、跟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
(2)课文理解:学生需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朗读能力培养:本节课的朗读目标是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指导、评价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合作与表达: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2.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字词的掌握:一年级学生对于生字词的掌握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范读、跟读、书写等,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端午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认识生字词,书写“节、豆”两个字。
掌握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的作用。
学会运用“除了……,还有……”进行说话。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用学习的端午粽的样子、味道的知识与方法拓展学习中秋月饼
样子、味道,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掌握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的作用。
学会运用“除了……,还有……”进行说话。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拓展阅读。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动手查找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制作生字词卡。
(学生)
教学过程
《端午粽》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生:粽子!)
2、是的,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大家都要吃粽子。
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请同学们坐好,认真看一段视频,答案就在里面!
4、今年的端午节刚过去不久,你们家的粽子是谁包的呀?样子好不好看,味道怎么样?(生说,2--3人即可)
5、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尝尝外婆包的粽子。
6、学习课文《10 端午粽》,板书:10 端午粽,
齐读课题两遍。
二、字词我会读
1、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些课文里的生字词。
红色字体的是课文生字条里的生字,注意读准确哦!
粽子糯米红豆鲜肉据说纪念
知道中间真是端午节十分带去
2、请从第一组开火车读,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两遍。
3、字音读的准确,吐字非常清晰,你们真棒!
4、现在我们一起写两个字,老师相信你们会更棒!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找出哪一笔决定了字的宽度。
(节的草字头长横,豆的最后一笔长横)你的观察力真棒。
节(部首:草字头):上下结构,上宽下窄,草字头的长横要写平,横折钩在横中线起笔,折钩稍稍左斜,长度适中,竖要写直。
动动手指跟老师一起写一写吧!(学生边书空边说笔画名称)
豆(部首:豆字部):上中下结构,上窄下宽,中间的口应该写在横中线的上面,最后一笔长横要写平、写舒展。
接下来,小朋友们在书上先描红,再临写。
写好了坐端正。
同桌互相评价,写得好的奖励他一颗五角星!得到五角星的请举手,你们写得真棒,继续努力都可以成为小小书法家啦!
“节”不仅可以组成“端午节”,还可以组成“节日”,哪位小朋友还可以用“节”组词。
“豆”有“红豆”和“绿豆”,谁再来组词。
三、朗读课文
1、生字宝宝们可开心了,邀请我们到课文中玩捉迷藏的游戏,只要我们能读出他们,我们就可以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我们先来看一下读书要求,出示并介绍读书要求:
1.自由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读好坐端正,开始读。
我们完成了读书要求的第一项,接下来完成第二项。
2、检查朗读
每人朗读一个自然段,老师应该请几名同学读呢?学生齐说。
课文总共有4个自然段。
谁愿意展示你的朗读才能。
在读书声中我们想象一下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1、读得真好!你们都和生字宝宝成为了好朋友。
从你们的读书声中,我仿佛看见了诱人的粽子了!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外面是什么、里面又有什么呢?(引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外婆包的粽子从外到内有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和红红的枣。
)粘贴板书:粽叶、粽子、红枣。
我们来做一个填词游戏吧。
提问回答。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的词语。
学生回答。
板书: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就是我们要画出的表示粽子颜色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属于AAB式的叠词。
2、这么美的粽子你能把他读出来吗?提问朗读。
评价指导长句子的朗读:你读得真美,在读长句子的时候,知道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恰当的停顿,“的”字也读出了轻声。
我们一起像他这样读一读。
如果把这句话换成这样子,(出示去掉“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的段落),自由朗读一遍。
说一说读完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不同之处?)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呀?
3、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用上“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表示颜色的词语,可以把粽子的样子写得更形象、更具体了,仿佛粽子就在我们的眼前。
这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
出示方法: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可以把事物描写得更形象、更具体。
4、让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描写一下接下来看到的事物,再说一句完整的话。
5、总结:你们学得真棒,在以后的学习中记得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把你喜欢的事物写下来,让他们更形象、更具体。
6、外婆包的粽子样子这么好看,味道怎么样呢?找出文章描写粽子味道的句子。
提问朗读。
评价:粽子浓浓的清香味都从你的嘴里飘出来了!
回答。
板书:清香、又黏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不仅色彩美,味道还非常好,让我想到了一个词“色香味美”,板书:色香味美外婆包的粽子真是“色香味美”呀!
7、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样?请同学们认真读,看谁找的又快又准?提问回答。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句话有一组关联词
“除了……还有……”。
运用了关联词“除了……还有……”表达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多。
粽子的花样还有许多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话。
1.姥姥包的粽子,除了豆沙粽,还有八宝粽和水果棕。
参照第一句话,仿说第二句话,谁来试一试。
认真观察、思考第三句话,我们还可以用“除了……还有……”说些什么呢?
评价:小朋友们已经能自如地运用“除了……还有……”,给你们自己点个赞。
刚刚说了那么多种花样的粽子,你们想不想看看?看见了这些粽子你想说什么呀?(引导学生:美滋滋地吃)可不是吗!真想美滋滋地吃着粽子,这么美味的粽子自己一个人吃吗?还想做什么?(引导学生:分给邻居吃)
8、老师也和你们一样美滋滋地吃了好多粽子,还分享给了邻居!分享也是一种美德!
9、文中的小朋友长大了才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让我们带着对屈原的怀念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这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拥有着浓浓爱国之情的端午节。
当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除了吃粽子,还有什么习俗?(赛龙舟的习俗)
五、拓展
1、不同的传统节日有着不同的节日习俗,除了端午节,我们来了解一下其他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吧。
播放微课: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六、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了传统节日——端午节,知道了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为什么要包粽子呢?课下请同学们和家人一起查一查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