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铜或鎏金工艺

合集下载

鎏金工艺步骤

鎏金工艺步骤

火镀金,金涂或黄涂第一道工序是预处理。

必须将整器处理干净,不能残留一点污垢和油渍。

处理时先用钢铿将镀件上的小疙瘩及凸部铿掉;其次用细砂布将整个镀面打细,并用磨铜炭蘸水磨光至出现镜面效果;最后,用清水将炭末冲洗干净,整个镀面要全部挂上水。

冲洗干净后,切忌裸手触摸镀面。

预处理后,第二道工序是熔炼金汞合剂,(行话“杀金”或“煞金”)将金块打成金叶,剪成金丝。

用铁丝将金块捆牢,放在炉火上烘烤,金块变红后取出,晾凉。

拆去铁丝,将金块放在铁砧上,用开锤锤打,先用圆厚刃一端从金块中间横着向一端锤打,打到头后,再以中间向另一端锤打,然后用开锤平顶将其锤平,直至金块变成暗红色有了硬性时停止,行话叫打了一“火”。

再用铁丝将打过一“火”的金块捆紧放在炉火上烘烤,刚一变红即取出,继续锤打,方法如前。

横向锤打到一定程度可竖着锤打,至少打五六“火”,直至将金块锤打成似厚纸一样薄的金叶为止。

这时的金叶表面已变成暗黑色,用硝酸将其“咬”掉,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呈现金黄色。

用剪刀将金叶剪成金丝,约一毫米宽即可,当然,剪得越细越好用。

金丝长短不限。

剪后,用手将其揉成一团,但不要揉得太紧,金丝团中间要有空隙,备用。

将金丝团放在塔蜗里,在炉上加热,塔蜗烧红后金丝团也慢慢烧红了。

按金汞1比7的重量比将汞倒人塔蜗中。

因金的比重比汞的大,金丝沉在汞中。

用长铁钳夹着烧红的木炭棒在塔蜗里搅拌,金丝团很快熔入汞中,成为银白色的金汞合剂。

因形似泥状,习惯称之为“金泥”,立即将塔蜗从炉中夹出。

将金泥倒人盛清水的搪瓷盆中(瓷盆亦可,但不要倒人铁盆中)冷却。

“金泥”凉后,甩手捏成堆块,放人瓷盘中,备用。

“金泥”做好后,进入第三道工序,“抹金”。

在工作台面上铺上洁净的高丽纸,将预处理好的镀件平放在高丽纸上,鎏金一侧的图案向上。

将硝酸和“金泥”分别置于小瓷盘中,放在工作台旁。

用鎏金棍秃头小铲蘸上硝酸,再抠块“金泥”,再蘸些硝酸,随后在图案上一片紧挨一片地涂抹,一侧图案抹好后再涂抹另一侧。

鎏金浮雕工艺流程

鎏金浮雕工艺流程

鎏金浮雕工艺流程鎏金浮雕是一种应用于工艺品制作中的金属工艺技术,通过在物体表面薄薄涂上一层金箔来达到装饰效果,并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步骤来保持金箔在物体表面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下面我将介绍一下鎏金浮雕的工艺流程。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原料部件,通常使用铜或其他金属材料制作。

这个部件将成为我们的浮雕基底。

制作原料部件需要经过设计、切割、烘烤、磨光等一系列的步骤,确保其平整度和表面光滑度。

接下来,我们需要将金箔制作成所需的形状和尺寸,然后将其严密地贴在原料部件的表面。

这一步需要高度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因为金箔很容易损坏或出现皱褶。

贴金箔时需要用特制的地蜡作为粘合剂,并使用熨斗或专用的金箔工具将金箔固定在部件表面。

贴金箔完成后,我们需要将部件浸泡在特制的酸溶液中进行镀金处理。

酸溶液中的金离子会与金箔上的金属反应,从而在整个部件表面形成金属层。

这一步需要控制好时间和温度,确保金箔上的金属层均匀且有机地融入基底材料。

通常需要多次浸泡和冲洗才能达到理想的金属层厚度和质量。

金属层形成后,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工艺,包括抛光、打磨、雕刻等步骤,以突出浮雕的细节和纹理。

这一步需要高度的耐心和技巧,由于金属层表面非常容易刮伤或变形。

最后,我们需要给浮雕加上一层保护涂层,以防止金箔和金属层受到损害。

保护涂层可以是清漆、蜡或其他特殊的涂层,对浮雕进行一定的防水和耐磨处理。

鎏金浮雕工艺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工艺师傅和专业的设备。

每个步骤都需要非常细致的操作,任何一处的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个工艺的失败。

然而,通过这样的繁复工序,才能制作出具有珍贵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精美浮雕作品。

中国鎏金工艺的文物

中国鎏金工艺的文物

中国鎏金工艺的文物
中国鎏金工艺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术特点。

中国鎏金工艺是一种将金属铜与金子进行结合,并在金属表面涂覆一层金的工艺,使铜器或其他凡器以其金色光泽而独具特色。

鎏金工艺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商朝早期,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期的鎏金作品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中的青铜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鎏金工艺逐渐在汉朝时期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唐朝达到了鼎盛阶段。

唐代的鎏金工艺在技术上更加成熟,工匠们熟练掌握了铺金的技巧,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的作品。

特别是唐代的佛教艺术中,鎏金工艺得到了广泛运用,许多佛像和佛教器物都采用了鎏金工艺,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鎏金工艺在明清时期也得到了发展。

明代的鎏金作品注重形式与装饰的细腻处理,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多样性。

清代则出现了许多精美的宫廷和宗教用具,对鎏金工艺进行了更加精细和华丽的创作。

至今,中国的文物中保存着大量精美的鎏金作品,包括青铜器、佛像、乐器、器具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对美的追求。

同时,鎏金工艺也对后世的金属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

鎏金

鎏金
鎏金技术在我国起源也很早,战国时期已经 得到广泛应用。长治县分水岭出土的战国鎏金车 马饰器、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楚国金鎏带钩是考古 发掘所得较早的鎏金器物。已发现的鎏金铜币很 多,其中有鎏金“大泉五十”、“小泉直一”、“五 林”等,唐代鎏金的“开元通宝”发现更多。所
谓鎏金,就是在金属器物表面涂金的方法,也称 火镀金或汞镀金。史籍中关于古代鎏金技术的记 载也很少。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水银条引中说南朝陶弘景指出:“水银····能消 金、银使成为泥,人以镀物是也。”这是我国古 代汞镀金的明确记载。明代方以智《物理小知》
要边抹、边推、边压。这道工序是保证金层组织 致密和与被镀面结合牢固的重要环节。(4)烘烤: 将涂抹好金汞齐的器物放在炭火上烘烤,同时在 表面层不断推压,随着汞受热不断挥发,镀层颜 色逐(渐由银白色变成金黄色,这道工序又称“开 全’。 5)。清洗。开金后的镀件。表面用酸梅水、
杏干水等弱酸分别进行清洗。再用钢刷沾皂角水 进行刷洗,使表面光亮。(6)压亮:用玛瑙压子 或钢压于沿着鎏金表面顺序进行压磨,进一步促 使金层致密。结合牢固,使鎏金表面金光灿烂, 经久不变。鎏金工艺,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技术。 青铜鎏金技术的发明始于战国,至今已有两千多
只是路走得再多,风景看得再多,始终还是那个人
谈到:“以汞和金,涂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 去而金存,数次即黄。”说明当时用汞混合黄金 涂抹银器表面,经火烘烤,汞受热挥发,金则牢 固地覆盖在银器表面。现代的鎏金生产工艺,大 体分为以下几道工序:(1)配制金汞齐:金汞齐 按金 1 汞 7 的比例配制。将金箔碎片与水银混合、
年的历史了。 相关 上传相关 0
只是路走得再多,风景看得再多,始终还是那个人银之中合成银白 色泥膏状金汞齐(俗称金泥),然后放入冷水盆 中备用。(2)酸洗:用硝酸水溶液清洗被镀件表 面,除去被镀面的污物杂质,以利于金属与被镀 表面结合紧密牢固。(3)抹金:用扁头铜棍或棕 刷,把金永齐均匀地涂抹在被镀器物表面,并且

鎏金工艺步骤

鎏金工艺步骤

火镀金,金涂或黄涂第一道工序是预处理。

必须将整器处理干净,不能残留一点污垢和油渍。

处理时先用钢锉将镀件上的小疙瘩及凸部锉掉;其次用细砂布将整个镀面打细,并用磨铜炭蘸水磨光至出现镜面效果;最后,用清水将炭末冲洗干净,整个镀面要全部挂上水。

冲洗干净后,切忌裸手触摸镀面。

预处理后,第二道工序是熔炼金汞合剂,(行话“杀金”或“煞金”)将金块打成金叶,剪成金丝。

用铁丝将金块捆牢,放在炉火上烘烤,金块变红后取出,晾凉。

拆去铁丝,将金块放在铁砧上,用开锤锤打,先用圆厚刃一端从金块中间横着向一端锤打,打到头后,再以中间向另一端锤打,然后用开锤平顶将其锤平,直至金块变成暗红色有了硬性时停止,行话叫打了一“火”。

再用铁丝将打过一“火”的金块捆紧放在炉火上烘烤,刚一变红即取出,继续锤打,方法如前。

横向锤打到一定程度可竖着锤打,至少打五六“火”,直至将金块锤打成似厚纸一样薄的金叶为止。

这时的金叶表面已变成暗黑色,用硝酸将其“咬”掉,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呈现金黄色。

用剪刀将金叶剪成金丝,约一毫米宽即可,当然,剪得越细越好用。

金丝长短不限。

剪后,用手将其揉成一团,但不要揉得太紧,金丝团中间要有空隙,备用。

将金丝团放在坩埚里,在炉上加热,坩埚烧红后金丝团也慢慢烧红了。

按金汞1比7的重量比将汞倒人坩埚中。

因金的比重比汞的大,金丝沉在汞中。

用长铁钳夹着烧红的木炭棒在坩埚里搅拌,金丝团很快熔入汞中,成为银白色的金汞合剂。

因形似泥状,习惯称之为“金泥”,立即将坩埚从炉中夹出。

将金泥倒人盛清水的搪瓷盆中(瓷盆亦可,但不要倒人铁盆中)冷却。

“金泥”凉后,甩手捏成堆块,放人瓷盘中,备用。

“金泥”做好后,进入第三道工序,“抹金”。

在工作台面上铺上洁净的高丽纸,将预处理好的镀件平放在高丽纸上,鎏金一侧的图案向上。

将硝酸和“金泥”分别置于小瓷盘中,放在工作台旁。

用鎏金棍秃头小铲蘸上硝酸,再抠块“金泥”,再蘸些硝酸,随后在图案上一片紧挨一片地涂抹,一侧图案抹好后再涂抹另一侧。

鎏金工艺名词解释

鎏金工艺名词解释

鎏金工艺名词解释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这鎏金工艺呀!你说这鎏金工艺,那可真是了不起啊!就好像是给物品穿上了一件华丽的金衣裳。

想象一下,一件普通的器物,经过鎏金之后,一下子变得金光闪闪,那得多耀眼啊!鎏金工艺其实就是一种装饰技法。

它就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能把平凡的东西变得非凡。

怎么个魔法呢?就是把金和汞混合在一起,变成一种神奇的“金水”,然后把要装饰的物品放到里面泡一泡,拿出来再经过一些处理,哇塞,那上面就附上了一层金灿灿的金子啦!这就好比我们人啊,平时普普通通的,但是一旦经过精心打扮,那可就大不一样啦,一下子就变得光彩照人了呢!鎏金工艺也是这样,能让那些原本不起眼的东西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而且啊,这鎏金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

这可是个技术活呢!需要师傅们有一双巧手和足够的耐心。

从调制金水,到小心翼翼地涂抹在物品上,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马虎。

要是不小心出了点差错,那可就前功尽弃啦!你说这多不容易啊!就像我们追求自己的梦想一样,得一步一个脚印,小心翼翼地去努力,去拼搏。

再看看那些经过鎏金工艺处理过的物品,那精美的纹路,那璀璨的金色,真的是让人爱不释手。

这可都是工匠们的心血啊!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出了这些美丽的艺术品。

你说咱们的老祖宗们咋就这么聪明呢?能想出这么厉害的工艺来。

这鎏金工艺可是流传了好久好久啦,经过了一代又一代工匠的传承和改进。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呀!所以啊,我们可得好好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它们不仅仅是一些物品,更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呢!总之呢,鎏金工艺就是这么神奇,这么了不起。

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可不能让这么好的东西就这么消失了呀,得让它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它!这就是我对鎏金工艺的看法,你们觉得呢?。

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鉴定特点

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鉴定特点

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鉴定特点一、绿度母铜鎏金造像的背景介绍绿度母铜鎏金造像是明代时期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绿度母是佛教中的护法神,被认为能够驱散疾病和灾难。

铜鎏金造像是指以铜为主要材料,表面涂覆一层金属合金的工艺品。

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在制作工艺、造型特点和鉴定价值上都具有独特之处。

二、制作工艺特点1.铸造工艺: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通常采用铸造工艺制作。

制作过程中,首先使用泥土、蜂蜡等材料制作原型,然后倒入熔化的铜水进行铸造。

铸造后,对铜像进行琢磨、打磨、修整等工艺,使其细节更加精致。

2.鎏金工艺:鎏金是将金属合金涂覆在铜像表面的一种工艺。

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通过鎏金工艺,使其表面呈现出金黄色,增加了整体的豪华感和视觉效果。

3.彩绘工艺:在绿度母铜鎏金造像上,还常常采用彩绘工艺,使用丰富的颜料为造像上色。

彩绘能够突出造像的特点和细节,增加艺术品的观赏性。

三、造型特点1.绿度母造像:绿度母是佛教中的护法神,通常是以女性形象呈现。

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中,绿度母通常坐在莲花宝座上,双手合十,面容严肃,头戴宝冠,身穿华丽的宝衣。

2.动态感: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在造型上注重表现动态感。

雕像中绿度母的衣裙和饰物常常呈现起伏有致的曲线,表现出舞动的姿态,增加了造像的生动性。

3.精细雕刻: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的特点之一是精细雕刻。

雕像的面庞、发髻、穴眼等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栩栩如生。

同时,在铜像的服饰和装饰品上,也能看到复杂精美的雕刻工艺。

四、鉴定价值1.艺术价值: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作为明代时期的艺术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其精美的造型和细腻的雕刻,展示了明代工艺美术的水平和特点,对研究明代艺术史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意义:绿度母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与信仰和宗教活动密切相关。

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作为宗教艺术品,反映了明代佛教信仰和文化。

对于研究明代宗教和社会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收藏投资价值:明代绿度母铜鎏金造像作为稀有的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收藏投资价值。

传统的鎏金工艺

传统的鎏金工艺

传统的鎏金工艺鎏金工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技术。

在青铜上鎏金的技术发明于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传统的鎏金工艺技术,在战国中期已发明,但尚未发现有文字记载。

从已出土的文物证实,在战国时期古人已掌握了鎏金技术。

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楚大官糟钟”来看,它的鎏金技术已相当的成熟。

鎏金技术不是一下子就容易掌握的,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通过开创研究、不断探索总结才创造出了这项工艺。

从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鼎”来看,造型有战国早期的风格特征,该墓出土的鎏金铜带钩等也为战国早期的器物。

所以,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鎏金工艺初始时间应定于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

到了汉代,《汉书》“外戚传”记载“……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

而殿上髹漆,切皆铜沓(昌)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缸……”陕西茂陵一号从葬坑出土的鎏金竹节熏炉,炉盖外侧及圈足均刻有与“外戚传”大致相同的铭文。

铭文中“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卢(炉)一具。

”这两个可看出称谓基本一致。

只是“黄金涂”与“金黄涂”之差。

唐代称镀金。

《唐六典》中称金有十四种,即销金、拍金、镀金、披金……另见《唐摭言·矛盾》:“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鎏金一词出现较晚,就目前所知,鎏字最早见宋·丁度等人修定的《集韵》中,“美金谓之鎏”。

现在的传统修复中“火镀金”也称“鎏金”与“黄金涂”、“金黄涂”,只是称谓上不同,工艺则是一致的。

鎏金是把金子和水银合成“金汞齐”,将“金汞齐”涂在铜器的表面,加热使水银蒸发后只剩下金子留在了铜器的表面而不脱落。

有关“金汞齐”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时的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

鎏金工艺最早的记载见于梁代。

《本草纲目·水银条》引梁代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

”这个记载比鎏金器物的出现已晚了约八个世纪。

铜器、银器都可以鎏金,但生杂铜不易镀上金。

首先将要鎏的器物进行处理,磨细抛光,要达到平整光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镀金,金涂或黄涂
第一道工序是预处理。必须将整器处理干净,不能残留一点污垢和油渍。
处理时先用钢锉将镀件上的小疙瘩及凸部锉掉;其次用细砂布将整个镀面打细,并用磨铜炭蘸水磨光至出现镜面效果;最后,用清水将炭末冲洗干净,整个镀面要全部挂上水。冲洗干净后,切忌裸手触摸镀面。
预处理后,第二道工序是熔炼金汞合剂,(行话“杀金”或“煞金”)将金块打成金叶,剪成金丝。
⑽猪鬃刷子。即油刷和板刷。
⑾铜丝刷。最好是红铜丝刷。
⑿皂角水。皂角也叫皂荚,落叶乔木。将荚果折断,泡在清凉水中,用棒搅拌至起泡沫即可。
⒀轧子。长柄刀形。刀头是用玛瑙或玉制成的,用铜箍束,刃呈厚圆形。大号轧子刀头长约8厘米,宽约3厘米;中号轧子刀头长约3厘米.宽约1匣米;小号轧子头长约2厘米,宽约0.3厘米。轧大面积的经金面时用大号轧子.轧小面积鎏金面时用小号轧子。
“金泥”做好后,进入第三道工序,“抹金”。
在工作台面上铺上洁净的高丽纸,将预处理好的镀件平放在高丽纸上,鎏金一侧的图案向上。将硝酸和“金泥”分别置于小瓷盘中,放在工作台旁。用鎏金棍秃头小铲蘸上硝酸,再抠块“金泥”,再蘸些硝酸,随后在图案上一片紧挨一片地涂抹,一侧图案抹好后再涂抹另一侧。注意绝不能涂抹在图案外。“金泥”与银面附着力很强,抹好后银面变白,但厚薄不均,有“金泥”疙瘩。用棕栓毛蘸少许硝酸,把残留的“金泥”疙瘩刷掉,使“金泥”层均匀。随后用开水将“金泥”层上的硝酸冲洗干净。然后把镀件浸泡在盛清水的搪瓷盆中(木盆亦可)。
最后压光:用玛瑙或硬度达到七八度的玉石作成压子在镀金面反复磨压,使镏金面更加光亮和牢固.
鎏金时用的主要材料和工具
1.鎏金时用的主要材料:⑴纯金箔,⑵汞,⑶硝酸(纯度:化学纯)。
2.鎏金时用的主要工具:
⑴磨铜炭(松木炭)和白木炭(杉木炭)。
⑵剪子。其大小以能剪开金箔为准。
⑶铁砧。
⑷开锤:即锤头一面为平顶,一面为圆厚刃的铜锤。
⑸坩锅。
⑹长柄铁钳。
⑺木炭棍。长约15厘米,直径约1.5厘米。
⑻鎏金棍。长柄红铜秃头小铲。可自制:用长14厘米,直径0.4厘米的红铜棍.将一端打成秃头小铲,铲刃圆厚,用砂纸和磨铜炭将铲面铲刃打磨光滑。铲长约4厘米、3厘米,宽约1厘米、0.5厘米不等。鎏金棍的大小可视鎏金面的情况而定。另一端是柄。
⑼棕拴。即油漆匠使用的工具,长扁形。使用前,用小刀将栓的一端漆皮层切除,露出约一厘米的棕毛,即可使用(图四)。
用剪刀将金叶剪成金丝,约一毫米宽即可,当然,剪得越细越好用。金丝长短不限。剪后,用手将其揉成一团,但不要揉得太紧,金丝团中间要有空隙,备用。
将金丝团放在坩埚里,在炉上加热,坩埚烧红后金丝团也慢慢烧红了。按金汞1比7的重量比将汞倒人坩埚中。因金的比重比汞的大,金丝沉在汞中。用长铁钳夹着烧红的木炭棒在坩埚里搅拌,金丝团很快熔入汞中,成为银白色的金汞合剂。因形似泥状,习惯称之为“金泥”,立即将坩埚从炉中夹出。将金泥倒人盛清水的搪瓷盆中(瓷盆亦可,但不要倒人铁盆中)冷却。“金泥”凉后,甩手捏成堆块,放人瓷盘中,备用。
⒁瓷盘、瓷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木盆等。
(二)传统鎏金工艺
预处理。无论是铜器还是银器.其待鎏金表面在鎏金前一定要处理干净、不能有一点锈垢和油污、否则,达不到鎏金的质量要求。
(1)用细钢挫将待鎏金面上残留的小疙瘩或残凸部分挫掉挫平。
(2)用粗砂纸打磨.然后再用细砂纸打磨,直至待鎏金面上不再留有砂纸打磨的痕迹。
(3)用磨铜炭蘸水打磨。使鎏金面光滑明亮,呈现镜面的效果。
随之而来的是第四道工序,“烤黄”。[也叫开金]
备好白木炭火,烧至红亮无烟,用长铁钳夹着抹上金泥镀件放在火上方烘烤,一边烘烤一边转动镀件,用鬃刷子在鎏金层上面摁躐三四遍。摁躐时不要把鎏金层烤得太热。鎏金层慢慢地开始发亮,像汪着一层水银(汞的俗称),行话叫“水银烤开了”。这时,用脱脂棉在鎏金层上擦一遍,把可能残存的金泥疙瘩擦下来,使鎏好的金层平细。擦好后就不要再触摸了。继续烘烤,水银不断蒸发,慢慢地金泥层局部地方由白色变成了暗黄色且不断扩大。等鎏金层全部变成暗黄色时,银壶离开炭火,晾凉。镀件晾凉后,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后处理。用细红铜刷蘸皂角水在鎏金层上轻轻刷洗,待鎏金层由暗黄色变成黄色,冲洗干净。至此,第一遍鎏金完毕。第一遍鎏金后,有的地方露银发白;有的地方金层太薄,质量不高,于是需要鎏第二遍、第三遍,到满意为止。
如果鎏金时没有现成的金箔,而有金块、金元宝、金豆等,也可以。但要将其打成金箔,然后再剪成金丝。以金块为例,打金箔的方法是:
①用铁丝将金块捆牢,故在炉火上烘烤,金块变红后马上从炉火中取出。晾凉后,拆去铁丝,将金块放在铁砧上,用开锤锤打。先用圆厚刃从金块中间横着向另一端一锤紧挨一锤地锤打。打到头后,再从中间横着向另一端—锤紧挨一锤地锤打。打到头后,将已经锤打过的金面用开锤平顶一端锤乎。当金块变成暗红色有了硬性时就不要再锤打了。再将金块用铁丝捆牢放在炉火上烘烤,刚一变红后即取出继续锤打,其方法如前,这样反复多次横打到一定程度时便可竖着锤打,其方法同横着锤打的方法一样。一直将金块打成象厚纸一样薄为止。
用铁丝将金块捆牢,放在炉火上烘烤,金块变红后取出,晾凉。拆去铁丝,将金块放在铁砧上,用开锤锤打,先用圆厚刃一端从金块中间横着向一端锤打,打到头后,再以中间向另一端锤打,然后用开锤平顶将其锤平,直至金块变成暗红色有了硬性时停止,行话叫打了一“火”。
再用铁丝将打过一“火”的金块捆紧放在炉火上烘烤,刚一变红即取出,继续锤打,方法如前。横向锤打到一定程度可竖着锤打,至少打五六“火”,直至将金块锤打成似厚纸一样薄的金叶为止。这时的金叶表面已变成暗黑色,用硝酸将其“咬”掉,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呈现金黄色。
(4)最后用清水将炭末冲洗干净。一般冲洗三遍。如果持鎏金面上全部挂上水了。说明已无油迹;如果面上有水珠,说明有油迹.需要再打磨,直到面上全挂上水为止。鎏金面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切忌赤手抚摸。如需要搬移如需要搬移器物,要戴上冲洗干净的橡胶手套。
2.“杀金”,即熔炼金汞台剂(金汞齐)。
⑴用剪刀将金箔剪成金丝,越细越好(约有一毫米宽即可),金丝长短不限。剪完后用手将其揉成一团,不要揉得太紧,金丝团中间要有空隙。团的大小要视坩锅大小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