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香事用具:匙箸
传统文化餐具(中国文化餐具)

传统文化餐具(中国文化餐具)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餐具,以及中国文化餐具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筷子的来历2、中国人用的筷子是怎么演变而来的?3、筷子是中国传统文化吗4、请问,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筷子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5、中式风格餐厅如何选择餐具?6、筷子蕴含的传统文化筷子的来历“中国第一发明”——筷子及其哲学——兼论中华民族复兴统一伟大思想新武器当西方“四大发明”载人飞船、原子弹、克隆术、网络业风行于世时,史称拥有东方“四大发明”的那个国度没寂了。
这是由于率先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的先贤没能给炎黄子孙带来永久的殊荣。
曾几何时,西方的造纸与印刷术反超中国,指南针令尔等发现了新大陆和诸多殖民地,火药与洋枪洋炮最终轰开了自家的门户。
非但如此,中国四小发明陶瓷、纺车、景泰蓝、地动仪,与四件国粹丝绸、茶叶、中药、京剧也每况愈下,难怪不少国人作忧天状,嗟叹中国有几多当代发明就有几多遗憾。
难道没有一件中国古代大发明可以振奋当代同胞的自豪与自尊?天方日谈——第一发明面对这困扰人而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真不知道如何对孩子的孩子们加以诠释。
我只是凭着多年来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而近乎偏执地自信,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必定有一种先于古代四大发明、优于异国异邦文明起源的造化物。
否则何以在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南部能出息繁衍全人类最庞大的一个族群。
物择天竞,适者生存。
适应这伟大族群生存与发展的力量和智慧以怎样的载体、作何等的传承呢?循着生命实体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这个崇尚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自华宗汉祖之先民自从懂得刀耕火种而改变茹毛饮血的原始陋习,转而在火中取栗和汤中取食时的某种需求。
由于火焰与热汤的高温不允许沿用伸手抓捏的习惯,于是出现了手指的替代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树枝。
显然,单枝独箭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远不及两根手指拿捏之便捷。
先民们最质朴的思维已经懂得了灵巧的拇指可藉作两根树枝而延伸,更何况先民们狩猎和劳动的技能已将手指锻炼得运用自如,将两根小树枝捏在手中,竭尽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之能事,还可供递喂播舀、煎卷烤炸,真乃十八般食艺可得心应手。
中华传统文化之箸文化

对未来的展望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可以对箸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例如开发新 型材质、设计符合现代审美的箸形等,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普及教育
加强对青少年一代的箸文化教育,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 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箸文化。
国际化推广
将箸文化推向世界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这一独特的中华文化, 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中华传统文化之箸文化
目录
• 引言 • 箸的起源与历史 • 箸的文化内涵 • 箸的现代价值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箸文化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主要与筷子有关的 文化现象。
02
箸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 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 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主题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华传统文化逐 渐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关注和喜爱。
箸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与人 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02
箸的起源与历史
箸的起源
古代中国人最早使用两根较长的竹条或木条来夹取食物,这种工具被称为“箸”。
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各种工具来夹取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箸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重要的餐具,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 要的地位。
箸的历史发展
在古代,箸主要用于夹取热食或烤肉等 食物,随着烹饪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 使用筷子来夹取更多种类的食物。
在中国历史上,箸还被用于祭祀、婚 嫁等场合,被视为一种吉祥物和祝福 的象征。
到了明清时期,箸已经成为中华文化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被赋予了丰 富的文化内涵。
03
今日香文化小知识(2):古人香生活的雅器,炉瓶三事

今日香文化小知识(2):古人香生活的雅器,炉瓶三事
上期香文化小知识我介绍了古人用香的目的和意义(今日香文化小知识——古人用香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今天我们来谈谈古人日常用香的器具:炉瓶三事。
其实,我们今天所看到的7件套的香道用具(如上图所示)并非我们古代的传承,而是来自日本的改良产物。
日本的香道尽管传自中国,但用香的细节、仪轨,包括香道用具是根据本国的特点经过了改良。
我们古人用香用具没那么复杂,在香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焚香器具形成了特定的组合方式,被称为「炉瓶三事」。
所谓炉瓶三事,就是用香的器具由香炉、香盒、箸瓶组成,此三件为一套。
香炉用以燃香,香盒贮香丸、香饼、香木,箸瓶盛放香匙、香箸。
在明清时期「炉瓶三事」是香事中所用的风雅之物,文房清玩的典型设施。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有描写: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囯府元宵开夜宴。
厅上有席,席旁设几,几上有炉瓶三事,焚香,小盆景內有布满青苔的宣石。
元、明以前,炉、瓶、盒三件器物,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组合方式。
宋代香事中,与香炉组合的是香盒。
香盒小巧精美,加上盒中香丸、香饼的淡雅气息,使人心灵感受到宁静平和,深受宋代文人所喜爱。
在宋代绘画中,常见香炉与香盒一起摆放在香几、书案上。
一炉香、一盏茶、一瓶花,构成了宋人士人幽趣、风雅的生活。
更多香文化知识及那些你不知道制香小故事~。
中国传统香道香具香器

中国传统香道香具香器香具是使用香品时所需要的一些器皿用具,也称为香器(严格说来,制香时使用的工具称为“香器”,用香时的工具称为“香具”)。
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手炉、香斗、香筒(即香笼)、卧炉、薰球(即香球)、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箸、香铲、香匙、香囊等。
造型丰富的香具,既是为了便于使用不同类型的香品,同时也是一些美观的饰物。
【香炉】香炉是最常见的香具,其外形各式各样,如博山炉、筒式炉、莲花炉、鼎式炉等等。
材质多为陶瓷或铜、铝等金属,也有石、木等材料。
明清以来流行铜炉,铜炉不惧热,而且造型富于变化。
其他材质的香炉,常在炉底放置石英等隔热砂,以免炉壁过热而炸裂。
【手炉】手炉是可握在手中或随身提带(带有提樑)的小熏炉,用于取暖,也可薰香。
多为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镂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图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纹样;材质多为黄铜或白铜。
【香斗】香斗,又称长柄手炉,是带有长长的握柄的小香炉,多用于供佛。
柄头常雕饰莲花或瑞兽,常薰烧香粉或香丸。
唐代即已流行。
【香筒】香筒是竖直熏烧线香的香具,又称“香笼”(以区别于插香用的小筒)。
造型多为长而直的圆筒,上有平顶盖,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镂空成各种花样,筒内设有小插管,以便于安插线香。
其质材多为竹、木或玉石,也有高档的象牙制品。
【卧炉】卧炉,用于横向点燃线香,也称横式香熏。
类似于香筒,但横竖方向不同。
【薰球】薰球又称香球,呈圆球状,带有长链,球体镂空并分成上下两半,两半球之间以卡榫连接。
内套数层小球,皆以承轴悬挂于外层,最内层设有焚香的小“杯”,无论薰球如何转动,小杯始终能保持水平,杯内香品也不会倾倒出来。
其设计精巧,即使把薰球放到被子里也不会倾覆熄灭,故也称“被中香炉”,其原理与现代的陀螺仪相似。
香插】香插是用于插放线香(或棒香)的带有插孔的基座。
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数量有各种款式,以适用于不同规格的线香。
【香盘】香盘,是焚香用的扁平承盘,多以木料或金属制成。
中国古代餐具科普

中国古代餐具科普中国古代餐具科普科普知识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文字。
用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古代餐具科普,希望有所帮助!远古时代,人类的进食并无规范的方法,没有餐具,没有烹饪,单纯只为填饱肚子。
从茹毛饮血到食用熟食,再到以陶器作为餐具,中国的饮食文化逐步萌发,格外是以陶器作为餐具运用,更标志着中国饮食用具的制作和运用风俗的发作。
中国古代餐具分为两种,即食具与炊具。
古代食具品种繁复,首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大家从甗(yan)中盛出食物再放在簋中食用。
簠(fu),一种长方形的用于盛装食物的食具,用处等同于簋,古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现代高脚盘的.原型,本用于祭祀时盛黍稷所用,后来逐步开展成用于装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用于盛饭食用,等同于现代饭碗,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有脚的托盘,用于摆放食物,即“举案齐眉”中的“案”。
匕,是长柄汤匙;俎,即现代砧板的前身,两头有足用于支地。
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箸,夹食的用具,即“筷”。
这些餐具的原料有竹、木、陶、青铜乃至金银、象牙所制等。
当然,这是由不一样阶级所决议的。
中国古代炊具品种也不少,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今后弃陶而就青铜。
鼎腹通常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鼎足之势”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看重。
鼎腹下面能够烧烤。
鼎的大小会因不一样用处而有不一样不同。
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标志国家最高权利,只要得到九鼎才干变成皇帝,可见它是传国之宝。
镬是无足的鼎,用处与形状与现代大锅相仿,用于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开展成统治者对犯人实施酷刑的东西,行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饭的用具,与现代蒸笼、笼屉类似,同样的,刚开始也是用陶所制,后改用青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很多孔穴,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穴将食物蒸熟。
中国筷箸的文化阐释

2 筷 箸与 传 统 礼 仪
筷箸 自产 生 以来 就与 中 国传统礼 仪 产生 了 紧 密联 系 , 学者 认 为筷 子 是 作 为 一 种 祭 祀 的礼 器 有 而产 生 的。 《 记》 礼 中规 定 “ 之有 菜 者用 棱 , 羹 其 无 菜 者不 用校 ” 郑 玄 注 日 : 校 , 箸 也 ” 因此 , , “ 犹 ,
老》 :昔者纣 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 云 “ 加 于土铡 , 将犀 玉之杯 。象 箸玉 杯必 不羹 菽藿 , 必 必旌 、 、 胎 。 商 周 时 期 , 然 仍 存 在 手 食 , 象 豹 ” 虽 但 并非 主要 进食 方 式 , 主要 进 食 方式 是 用 餐 匙 和筷 子 之类 , 因为 考古 资料证 实 当时人 们使 用餐 匙 、 餐 叉 和筷 子 已 十 分 普 及 了。 后 来 , 箸 ” 为 “ “ 变 快 子 ” 据 研 究 这 与 “ 讳 ” 俗 和 “ 音 ” 格 有 , 避 习 谐 辞 关 。] 菽 园杂 记》 : 民间 俗讳 , 1《 载 “ 各处 有 之 , 吴 而 中为甚 , 舟 行 讳 ‘ ’ 讳 ‘ ’ 以 ‘ ’ ‘ 如 住 、 翻 , 箸 为 陕 儿 ’ ‘ 布 ’ ‘ 布 ’ …” 推 篷 寤 语 》 载 : 、幡 为 抹 … 《 亦 “ 有误 恶字 而 呼为 美 字 者 , 世 如立 箸 讳 滞 , 呼为 快 子 , 因流传 之 久 , 有 士 大夫 间 , 呼箸 为 快 子 今 至 亦 者 , 其始 也 。 由于 “ ” 音 接 近 “ ” , 忘 ” 箸 字 住 字 因此 反 其 意而称 之 为“ ” 快 。后 因 “ 子 ” 为竹 制 , 快 多 又 加上 了“ ” , 快 子 ” 终 演 变 为 “ 子 ” 《 竹 头 “ 最 筷 , 红 楼梦》 中便有“ 镶金象牙筷 ” 的记载。 筷子 是 中 国历 史 文化 发 展 的 “ 活化 石 ” 不 仅 , 展示 了从 古 至今 饮 食 方 面 的 发展 演 变 , 且也 与 而 信仰 、 婚姻 、 礼仪 、 艺术等产生 了密切的联 系。
林黛玉进贾府

(3)可.怜.辜负好韶光 可怜古今义义::可怜惜悯。。
(4)丫头老.婆.们不好了 老婆古 今义 义: :老 妻婆 子子 。,听使唤的老年妇女。 (5)不便自己夸.张.之意 夸张古 今义 义: :此 夸处 大指 其夸 词耀 ,张 是扬 一。 种修辞手法。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都要通过 人物形象来表现。抓住人物形象有利于理解小说的内涵和艺术成 就。本单元的三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都很成功,如林黛玉、祥 林嫂、桑地亚哥等,无不栩栩如生,各具典型意义。分析人物要 注意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通过细致地分析,把 握人物性格和命运,感受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
第二,理清情节结构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是 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要善于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分析人物、 提炼主题做好准备。 第三,品味小说语言 小说从本质上来说是语言的艺术,阅读时要注意品味小说的 语言。它包括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如王熙凤的泼辣、圆滑、 世故;品味带有作家本人风格的叙述语言,如海明威的小说语言 简洁明快,言简意丰。
第
一 单
中外小说
元
小说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 心,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 物、情节、环境是它的三要素。小说拥有众多读者,因为它能引 领人们跨越时空感受,品味各色人生的悲欢离合,尽享阅读之乐。
小说,文学花园里盛开着的一支奇葩,其曲折的情节、精巧 的构思总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沉入其中,欲罢不能,叹为观止。
香文化香器香趣香道

香文化香器香趣香道香器精致,香云缭绕,香道幽微,闻香静坐,仿佛和古人隔着时空对话。
香器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各种香料开始层出不穷,香道也随之产生。
香从生活附属品一跃成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道产生之后,香器也随之进化,汉代开始出现专为焚香而制作的香器,此后历代出现各种式样的香炉、香熏、熏球、香盒等……形制繁多的各式香器,从“物道”的角度直观而精致地记载了我国源远流长的香文化。
香炉香道必备的器具,也是华人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铜、陶瓷、金银、竹木器、珐琅及玉石等材质的都有,主要用途有熏衣﹑陈设﹑敬神供佛等。
比较特别的有卧式香炉和立香香炉。
卧式香炉专门焚烧横式线香,即卧香所用之香炉。
立香香炉专门焚烧有竹枝为柱脚的立香,大多以金属或石材为炉身材质,用于祭礼时上香之用,避免香身温度过高。
手炉即一般所说的柄香炉,以焚烧香丸、沉香木块为主,方便上堂时以手持之。
香筒亦称香笼,是一种燃点直式线香的专用之器,造型为长直筒,上有平顶盖,下有扁平的承座,盖和底的内壁中心均有一小孔,内插不含签芯的线香。
熏球为镂空圆球,内放香品焚烧,无论球如何转动,球内香品皆能保持水平不会倾倒。
香斗又称长柄手炉,是带有长长的握柄的小香炉,多用于供佛。
柄头常雕饰莲花或瑞兽。
香斗在唐代已经很流行,敦煌壁画中就经常出现香斗。
香斗所烧的多为颗粒状或丸状的香品。
香盘又称香台,是焚香用的扁平的承盘,多以木料或金属制成。
香篆一种专门用来燃点香粉的模具。
古时的佛堂书斋闺阁里,人们常把香粉用模子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点燃后循序燃尽,这种用香的方式称之为“香篆”,也叫“香印”“香拓”。
香箸香箸即"香筷",多为铜制。
香铲常用来处置香灰,多为铜制。
香匙用于盛取粉末状或丸状香品。
香道好器配好香,香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中国古时。
香可为药材,用以祛秽免疫,提神醒脑;宴会庆典中,人们会在庄重的仪式中焚香进贺,祈祝美好;祭祀典礼中的用香寄予了“借香烟之功,请神明下界”的殷殷期望,而古人考进士时的考场焚香则意味着一种极高的礼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香事用具:匙箸
作者:吴清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第10期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中,传统的香文化也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尚书·酒诰》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宋代丁晋公《天香传》曰:“香之为用,从上古矣。
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
三代禋享,首惟馨之荐。
”香的使用与上古的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
香事用具之滥觞
《尚书·酒诰》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
上古祭天之礼为“禋、柴、燎”《礼纪·郊特牲第十一》载:“天子适四方,先柴”。
许慎《说文》释曰:“柴,以供郊庙及百祀之薪燎”。
段玉裁注云:“燎柴祭天”。
故上古之禋祭礼以焚烧带有香味之草木为之。
上古之柴、禋、燎祭皆在空地或祭台上燔焚带有香味的草木类,一般焚烧量较大,以堆置焚烧为主,故用香工具可能比较粗放随意,先秦的典籍中并无明确记载,目前考古发掘亦未发现上古的香工具。
上海市青浦福泉山高台于距今5300~4200年的良渚文化墓地出土了目前为止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陶质竹节带盖熏炉。
此类炉具开启了后世炉具样式的先河,在使用中可能存在有与之配套的用香工具,但在考古发掘中并未发现。
西汉汉武帝拓南疆通西域后,大量的域外香料进入中土。
沉香、檀香、熏陆、安息香、龙脑、丁香、苏合香等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的香料渐渐成为汉代香事用香料的主体。
印度及阿拉伯地区的和合香料制成末香、香丸、香饼等,以炉中埋炭烧香的方式取代了西汉早期以前的直接将草木类香料切碎置于炉中焚烧的散烧方式。
炉具亦由战国至西汉初期,炉体较浅、扁平状、出烟孔较大的豆式炉,演变为炉体较深、岀烟孔较细小的博山炉。
由于焚香方式的改变,此一时期焚香必须使用夹炭火的香箸及铲灰压灰的香匙,故早期的香事用具应当是直接将食具中的筷箸汤匙用于香事中,在使用中再逐渐改善,将汤匙的凹形匙改变为扁平的铲形等,而名称亦延续了食具的原名。
因此西汉中后期至东汉初年当为后世传统香事工具之滥觞。
中华传统的香事用香工具为香匙与香筯(筯即箸,俗称筷子,在香事工具中亦称为香火筯)因须夹烧红的炭团故皆以耐火的金属材质制作。
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行路难二首》中有:“博山炉暖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金炉香炭变成灰。
”之句,诗中描写了南朝香事中使用的香材为多种香料和合的“百和香”,并且使用专门的香炭来熏焚。
可知南北朝时用香方式已与唐宋以来几乎是一样的,故香事工具最晚于东汉晚期至南北朝时期已经定型普及了。
因焚烧树脂类和香,则必须用香箸和香匙这两件香工具来夹炭理灰。
宋代陈敬《陈氏香谱》卷三香品器条谓:“香匙,平灰置火则必用圆者,分香抄末则必用锐者。
香筯,和香取香总宜用筯。
”而存放香匙箸的器物为香瓶,又称香壶或匙箸瓶。
通常为铜或陶瓷质地,器形以小口细颈大腹、下重不扑之小瓶为主。
《陈氏香谱》云:“香壶,或范金,或埏为之,用盛匙箸。
”
现今能见到的较早的香事用香匙香箸工具为:
洛阳龙门唐永泰元年神会墓出土的铜香匙箸;
陕西法门寺唐代咸通十年佛塔地宫出土的,唐代纯银鎏金香匙香箸;
陕西蓝田北宋熙宁七年至政和七年吕氏家族墓出土的铜鎏金香匙香箸;
沈阳新民辽滨塔塔宫出土的铜香匙香箸;
福州茶园山南宋晚期许峻墓出土的银香匙香箸;
韩国新安郡海域元代沉船出水錾花铜香匙香箸。
香箸香匙之工艺、材质
明清两代的香事工具在外形上与唐宋以来的香具相差不大,皆为筷子状香箸,及长柄香匙二件一套,因为香炉以圆形居多,故香匙铲部的形状大都为圆形,亦有少量方形及多边形、花形或倭角形的,香匙压灰面以平素无纹居多,另一面部分有凿刻各类纹饰或鎏金、错金银、金银镶嵌等工艺,长度通常比成套香箸略短一些。
香箸以铜质为多,明洪武帝十七子宁献王朱权在其所著《焚香七要》中谓:“匙箸惟南都白铜制者适用制佳”。
又晚明做过青浦令的屠隆《考槃余事》卷三香笺篇匙筯条云:“匙筯,云间胡文明制者佳,南都白铜者亦适用,金玉者似不堪用。
”则明代香事用匙箸除了以南京所产白銅材质的为好外,松江府金铜艺匠胡文明则为制作香事匙箸的名家,明代万历年间《云间杂志》卷中载:“郡西有胡文明者,按古式制彝鼎尊卣之类,极精,价亦甚高,誓不传他姓,时礼帖称胡炉,后亦珍之。
”同条亦见于《娄县志》中。
可知胡文明是晚明时期非常有名的制作金铜礼器及香炉具的专家,其所制作的金铜艺术品受到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喜爱,亦成为松江府的名物。
但在晚明时期对香事中匙箸材质及工艺的
喜好也有不同的见解,明代晚期官武英殿中书舍人苏州名士文震亨《长物志》卷七器具条谓:
“匙筯,紫铜者佳,云间胡文明及南都白铜者亦可用;忌用金银,及长大填花诸式。
”这种对器物材质及式样工艺的偏好反应了一些晩明江南文人阶层的返朴归真的艺术取向。
从目前所见的传世及出土明代香事匙箸来看香匙与香箸的材质及工艺亦是非常丰富的,有金、银、铜、铁、锡、铜鎏金、银鎏金、错金银、玉镶金银、金属雕刻、掐丝珐琅、金属胎画珐琅、金属髹漆彩绘、竹木镶金属、象牙镶金属等多种工艺,香箸基本上皆以上粗下渐细的圆柱体为主,亦有如常见筷子中的上方下圆的以及上椭圆下圆、上棱形下圆、通体椭圆、通体方形等,亦有在香箸顶端或箸身雕刻几何形状及各种花纹的。
香箸的长度与炉子的大小必须相适应,绝大部分古代香箸长度在15厘米左右至25厘米左右之间。
近现代考古发掘中明代墓葬出土香匙、香箸较多,如湖北钟祥市明初梁庄王墓出土了两套铜香匙、香箸及放置工具的香瓶,北京十三陵明代万历皇帝墓出土了一套纯金香匙、香箸和香瓶。
上海宝山明代成化年间李氏墓出土锡香匙箸、香瓶。
宫廷香事档案
明清两代存世的香事工具尚多,北京故宫博物院及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均有数量较多的宫廷旧藏,数量应该在数百套以上,材质及工艺种类亦多。
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编号为:留平58279、留平58321、留平58246等皆是炉瓶盒、香箸、香匙成套的。
平时展览的亦有乾隆年制各种材质的成套炉瓶三事,香瓶中插放着掐丝珐琅、铜鎏金、纯银的香匙香箸。
这些宫廷中的香事用具既有前朝留下的古物又有许多由清宫养心殿造办处制作的。
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相关档案中可以查到许多与制作香事器具相关的记载。
清代养心殿造办处雍正乾隆朝部分香匙香箸档案辑铜镀金匙箸一份。
传旨:交造办处有用处用。
传世的古代绘画中亦能看许多香具的样式及使用方法。
散见于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大型文博机构及海内外公私收藏的历代绘画中。
中华香事文化中的用香器具发端于两汉,自唐宋以来至明清以及解放初期,传统的香事工具一直是香匙、香箸两件一套的,现今国内流行的多件套香事用具已经不见香箸了,而多出了所谓香夹、香押、香勺、香铲、顶花等,此当是受日本近现代香道器具的影响。
其实在日本近代明治时期(1868年至1912年)文人阶层还是秉承上千年中华香事用具的法度,香道具为香匙香箸两件。
(参见日本明治十三年出版的《青湾茗醼图誌》等日本明治时期的文人雅集图录)。
《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可见饮食之用具匙箸殷商时已经非常完备奢华了,故匙箸之用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而香事用具之香匙、香箸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传统香事用匙箸是华夏香事文化发展中一道风雅的景致,传承了中华文明中优雅睿智的生活哲学。
秉承中华香事千年的用香法度,以香匙香箸来焚香品香才是中华香事之正统。
(作者简介:吴清,当代香学宗师刘良佑教授入室弟子、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华夏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沉香研究会顾问、人民网特聘香文化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