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资料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7-2含油气盆地

根据含油气性质,含油气盆地可分为 油盆、气盆和油气盆;根据成因,含 油气盆地可分为构造成因盆地、沉降 成因盆地和火山成因盆地。
形成机制
构造运动
01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地壳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如板块构造运
动、断裂活动等。
沉积作用
02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还受到沉积作用的影响,如沉积物的堆积、
沉积相的演变等。
地层厚度与埋深
地层的厚度和埋深是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征,它们决定了油气的生成和 储集条件。一般来说,地层厚度越大,埋深越深,油气生成和储集的条 件越好。
构造特征
盆地构造类型
构造演化史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包括坳陷盆地、 坳陷-断陷盆地、断陷盆地等,不同类 型的盆地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有不 同的影响。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演化史是漫长的, 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这 些活动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有重要 影响。
构造单元划分
含油气盆地通常被划分为不同的构造 单元,如隆起、凹陷、断裂等,这些 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对于油气的生 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岩性特征
1 2 3
岩石类型
含油气盆地的岩石类型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 质岩等,不同类型的岩石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 有不同的影响。
岩石组合特征
含油气盆地的岩石组合特征包括岩石的层序、旋 回、韵律等,这些特征对于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 有重要影响。
储层动态监测
利用地震、测井和试井等技术,监测油气田 的储层动态变化。
井筒状况监测
定期对油气田的井筒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 生产设施的正常运行。
油气田开发调整与优化
采收率评估
对油气田的采收率进行评估,分析提高采收率的潜 力。
开发调整措施
中国含油气盆地概要

概况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油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界天山,南为昆仑山、阿尔金山,面积约56×104km2。
平均海拔1000m左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盆地中部有面积达33.7×104km2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沙丘高差最大、气候最干燥的沙漠。
盆地边缘有以高山冰川雪水为源的内流河,塔里木河位于盆地北半部,全长2137km。
塔里木盆地基底为元古界变质岩系,其上发育有震旦系和古生界海相沉积,中、新生界为陆相沉积,是一个在元古界基底上叠置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的复合型盆地。
从盆地沉积发育的情况和周围褶皱带的特点来看,古生代明显地表现出近东西向的构造带,及其相伴随的主要断裂的构造格架,如塔北隆起带、中央隆起带和塔南隆起带,后者因受阿尔金山影响,呈北东走向。
中新生代的构造特点是在古生代构造基础上继承和改造的。
由于边缘褶皱山系的隆起,首先在盆地的边缘山前地带形成前陆盆地,而后发展成为统一的坳陷盆地,接受了厚度巨大的中新生代沉积,这一特点掩盖了古生代形成的东西向和北西向构造面貌,成为现今的构造格局。
塔里木盆地沉积岩厚7000~10000m,主要含油层有5套:震旦系—下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中上三叠—中下侏罗系、上白垩—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中新统。
到目前为止,已在塔北、塔中、塔西南发现了油气田。
油气资源估算有120×108t左右,若经过进一步勘探,有条件成为中国石油战略接替地区之一。
塔里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表构造单元面积(km2)沉积岩厚度(m)库车坳陷 30600北部单斜带 3380 -乌什凹陷 9700 -拜城凹陷 3700 -阳霞凹陷 3080 -南部平缓背斜带 1540 -秋立塔克背斜带 4440 -克依背斜带 4760 11000塔北隆起 36700南喀—英买力低凸起 6640 11000轮台凸起 9300 8000哈拉哈塘凹陷 5000 10000轮南低凸起 4730 9000草湖凹陷 5020 11000库尔勒鼻状凸起 6010 8000北部坳陷 127700阿瓦提凹陷 30000 14000满加尔凹陷 60700 15500孔雀河斜坡 22000 12000英吉苏凹陷 15000 12000中央隆起 114000巴楚凸起 43700 8000塔中低凸起 22800 10000塔东低凸起 44900 10000145000麦盖提斜坡 52100 9000喀什凹陷 27200 13000齐姆根凸起 8000 11000叶城—和田凹陷 30700 14000 塘古孜巴斯凹陷 27000 12000 塔南隆起 43100民丰北凸起 18600 5000罗布庄凸起 24500 2500东南坳陷 65500民丰凹陷 35000 5000若羌凹陷 30500 4000渤海湾盆地位于我国东部,地跨渤海及沿岸地区,包括天津市及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和山东等省市的部分地区。
含油气盆地分析

[含油气盆地分析] 读书报告姓名:魏美丽学号:2014020028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学院:地球科学学院2014年6月一、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山间盆地,面积达56×104km2。
盆地四周分别为天山、喀喇昆仑山及阿尔金山山脉所环绕,盆地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覆盖面积达33×104km2。
塔里木盆地也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沉积岩最大残余厚度在16000m 以上,残余沉积岩体积超过400×104km3。
因此,塔里木盆地历来受到中外石油地质家们的高度重视。
80年代末以来,随着塔里木石油勘探会战的全面展开,塔里木盆地再度成为国内外石油界关注的焦点。
同时,对该盆地的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也有了更趋深入的了解。
目前,有关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的认识尚不统一,有些人认为,塔里木盆地主要有以下10大石油地质基本特征。
1、塔里木盆地为——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古生界克拉通盆地由震旦系至二叠系沉积组成,并以海相沉积为主。
构造变形以形成大型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为特征。
已在古生界构造层发现3类5个古隆起构造:(1)残余古隆起——塔北隆起和塔东隆起;(2)稳定古隆起——塔中隆起;(3)活动古隆起——巴楚隆起和塔南隆起。
这5个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气分布的一个主控因素。
2、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及多个演化发展阶段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具有8亿年演化发展历史的多旋回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及多个演化发展阶段。
目前,已在盆地内部识别出多个不整合面,其中分布最广的有7个:(1)Z底不整合——代表前震旦纪青白口纪末的塔里木运动;(2)S底不整合——代表奥陶纪末的晚加里东运动;(3)C底不整合——代表泥盆纪末的早海西运动;(4)T底不整合——代表二叠纪晚期的晚海西运动;(5)J底不整合——代表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6)E底不整合——代表白垩纪末的燕山晚期运动;(7)Q底不整合——代表第三纪晚期的晚喜山运动。
第六章 陕甘宁含油气盆地

(三)以中生代为主体的陆相盆地发展阶段
T1 过渡时期 T2 以来 内陆盆地 经历了多次的构造运动-多次的沉积间断和 古地理的变迁以及水系多次形成与崩解。 印支运动、燕山运动-至少经历了三次大的 成盆-解体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 “填平补齐”阶段 沉积物局限性强, 粒度粗、分选差,红色为主 河流相沉 积-低弯度河 延长组、延安组底部
五、典型油气田
已经发现27个油田,1个大气田。
1 马岭油田
庆阳西北部,主要油田之一。
构造背景:天环拗陷内前侏罗纪古潜山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鼻褶裙 鼻褶裙被次级褶皱复杂化。 三隆两洼形态 产层:主要产自侏罗系,延安组 6个油层组28 个油层产油,延10油层-主力产层;直罗组有 4个油层;少量延长组。 遮挡条件 马岭油田的形成至关重要
延10—主力产层
(二) 中侏罗统直罗组 (J2z) 和安定组 (J2a)
气候趋于干旱,河流-湖相沉积 直罗组 块状砂砾岩-泥岩 安定组 紫红色泥岩 次要含油层系:直1-直4 分为5个油层组 安定组 王家场 产油
生油岩系:延长组(第三段底部黑色页岩) 主要 延安组 次要 下生上储的组合特点
中期 显著拗陷和相应的水进扩展阶段 粒度 变细,暗色富含有机质的泥岩沉积为主, 生油岩发育时期 属湖泊相或平原河湖相 延长组、延安组中下部 晚期 水退萎缩拗陷结束阶段 颜色杂 ,粒度 分选中等,砂泥岩均发育 且常含煤 河流沼泽相沉积 储集岩 延长组、延安组上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沉积、沉降中心和现今构造大向斜的 关系互不一致。 延长组 沉积中心-盆地西南部 沉降中 心-盆地西侧 ————印支运动 延安组 沉积中心-向东北迁移-延安附 近 沉降中心东移 ————燕山运动 白垩系 沉积中心迁移至西部的天池环县南北一线 沉积沉降中心一致—天环向斜 湖盆发展趋势也是由大到小的 延长组 湖泊 9万km2 侏罗系 湖泊 2万km2 白垩系 无深水湖泊 西部 窄的河湖相
全球含油气盆地

全球含油气盆地一.概况目前,世界上共有207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共88个,其中年产油1000万t以上的国家只有38个,其余50个国家的年产油量都在1000万t以下,而且其中产油量很少的国家占多数。
世界石油产量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年产油1亿t以上的13个国家。
按2004年产量排列为:俄罗斯4.47亿t,沙特阿拉伯4.37亿t,美国2.7亿t,伊朗1.97亿t,中国1.74亿t,墨西哥1.70亿t,挪威1.47亿t,加拿大1.27亿t,阿联酋1.17亿t,尼日利亚1.17亿t,委内瑞拉1.1亿t,伊拉克1.03亿t,科威特1.02亿t。
以上13个国家产油24.16亿t,约占世界总产量35.4亿t的68. 3%。
年产1亿t到1000万t以上的国家28个。
或者说,年产油1000万t以上的国家40个,其余53个产量都低于1000万t,或者更少,还有4个国家稍有储量而无产量。
二.世界含油气盆地分布世界油气区以地理区域可划分为北美、南美、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海洋大陆架七个地区。
北美洲:分布有北美地台和科迪勒拉山脉褶皱带两个大构造单元。
北美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共有190个沉积盆地。
美国著名的含油气盆地和油气区有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落基山、墨西哥湾、二叠、阿巴拉契亚等。
美国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特点是“五彩缤纷,应有尽有”,由于勘探工作量巨大,许多地质现象揭示较早也较全。
阿拉斯加油区是不整合油田,加利福尼亚油区是多断层油田,落基山是逆掩断层油田,墨西哥湾是盐丘油田,阿巴拉契亚是浅层油田。
加拿大西部油气区主要是岩性油藏和稠油沥青矿。
中美洲:在科迪勒拉山脉的南端,主要是墨西哥等国。
墨西哥是石灰岩大油田。
南美洲:西部绵延着安第斯山脉,东为南美地台。
中美和南美共有123个盆地。
委内瑞拉是世界著名的产油国家,主要是断层油田和稠油沥青矿。
近年在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均发现油田。
多为第三系、白垩系背斜油田。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

3.圈闭样式的变化同样受构造环境所控制,在张性环境中盆地内主 要出现掀斜断块和铲形正断层,形成滚动背斜及挤入构造等。而在 压性环境中盆地内主要出现褶皱和冲断层等复杂构造等(图7-6)
还有以加里东褶皱、海西褶皱以及中生代褶皱为基底 的盆地。这种不同时期的褶皱即是该时期地槽褶皱带的一 部分。所以这类盆地多是在地槽褶皱带之上,位于褶皱带 前缘或褶皱带内部,又称山前或山间盆地。地槽褶皱带上 的含油气盆地由于受地槽褶皱线状延展的限制,盆地形态 多为长条形。由于褶皱基底的刚性系数较小,地槽的活动 性又较大,所以盆地一般下降较深,沉积盖层的厚度较大 (一般5000—6000m,最厚可达10000m以上),褶皱和断裂也 比较剧烈。这类盆地一般面积不大,但沉积层系厚度大及 圈闭条件好,同样可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以加里东 褶皱带为基底的有百色、三水、北部湾等盆地;基底以海 西褶皱带为主的有吐鲁番盆地;基底以燕山褶皱带为主的 有伦坡拉盆地等。
在某些大型盆地中,一级隆起和坳陷内又可分化出次一 级的凸起和凹陷。由于我国己习惯于如上所述的二、三级 构造的级别划分,故将一级构造分化出来的凸起和凹陷称 为亚一级构造。
以上是我国较为通用的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的三级四分 法。但在具体应用时各地也不完全统一。
图7--4为我国华北盆地一级构造的分区略图。该盆地是 一个东西受断层所限的地堑式断陷盆地。基底为古生代地 层,沉积盖层以第三系为主,部分地区已发现有很厚的中 生代地层。图中共分出了5个隆起和8个坳陷。总计13个一 级构造单元。图7--5为该盆地小黄骅坳陷和济阳坳陷的构 造分区略图。图中可以看出由一级构造埕宁隆起分化出的 车镇凹陷和无棣--义和庄凸起等亚一级构造及某些二级构 造带。
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盆地及典型油气藏

于1964 ~ 1967年由地 震勘探查明构造形态, 1966年发现了上白垩 统赛诺曼阶气层, 1978年投入开发。
乌连戈伊气田位于乌连戈伊隆起上,构造 走向为南北向,属于侏罗纪以来的继承性 隆起
1960~1975年:大规模勘探开发阶段 工作重点在盆地中部和北部,完成了区域地球物理详查工作, 并对盆地沉积地层、构造特征和石油地质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 到1975年已发现240多个油气田,大油田有苏尔古特油田、普 拉夫丁油田、马蒙托夫油田、萨马特洛尔油田等,大气田有扎 波利亚尔气田、乌连戈依气田、扬堡气田等。
总厚度为5000~7000m。
•中-下侏罗统:为陆相至三角洲相砂岩、泥岩, 厚600~700m;
•上侏罗统:滨海相泥岩,富含沥青质,厚80~100m; •下白垩统:浅海相-滨海相的砂岩、泥岩旋回沉积,
席状砂发育,呈南北向延伸,构成了多 产层,一般厚100~300m; •上白垩统及下第三系:为湖相、三角洲相到陆相的 碎屑岩沉积,富含腐殖型有机质及褐煤, 形成了气田的主要含气组合; •第四系:缺失上第三系,直接覆盖在渐新统上。
•可分为三个沉积旋回: 侏罗系-亚晋第阶、 亚晋第阶-土仑阶、 土仑阶-渐新统。
每个沉积旋回都以海侵开 始,过渡到湖相及三角洲 相,最后以陆相沉积结束。
•三套含油气组合岩系: 侏罗系、下白垩统、 上白垩统;
西西伯利亚盆地油气勘探历史
1934~1959年: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的油气普查、勘探阶段 1948年以前,油气普查、勘探集中在盆地西部和南部外围构造 带中,以古生界为目的层,未发现油气田;1950年后展开了以 中生界为目的层的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
含油气盆地名词解释

含油气盆地名词解释含油气盆地指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史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由于含油气盆地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史,因而发育着统一的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及特征,有其特定的规律性。
含油气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元。
介绍对于含油气盆地的理解,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
(2)在地壳上必须是曾经是一个洼陷区,有较厚的沉积岩层分布,曾经历长期、持续、稳定沉降状态,以造成对生油有利的环境。
(3)经受一定程度的构造运动,以推动油气运移和形成圈闭,当然,构造运动不能过度强烈,不致破坏油气生成和聚集。
(4)盆地内生、储、盖层、圈闭发育,并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5)含油气盆地的范围大小不一,差别很大,面积从几十平方公里到上万平方公里。
如世界上最大的含油气盆地-波斯湾盆地,面积达296.17万平方公里;我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积为55.7万平方公里;我国西部的民和盆地,面积仅9000平方公里;美国西部的洛杉矶盆地,面积仅3900平方公里。
(6)含油气盆地内部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大地构造单位,各单元的沉积过程和油气生成、聚集条件在具全盆地共性的基础上,可以有一定的差异性。
如渤海湾盆地是新生界盆地,这是统一的,但其南部以古近系(下第三系)含油为主,北部以新近系(上第三系)含油为主;油气丰富程度也有差异。
(7)盆地内存在油气田。
构造含油气盆地从整体上是一个统一的沉降区;但就其内部来说,无论是基底还是沉积盖层,并非都是一个简单的光坦凹面或平面,其基底不仅有起伏,沉积盖层也常有各种变形。
由于基底和盖层的性质不同,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也较复杂。
因此,其内部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次一级构造单元。
在一般盆地内,基底起伏形成的隆起与坳陷属一级构造单元。
隆起以相对上升占优势,沉积盖层较薄且往往发育不全,沉积间断较多,在毗邻坳陷的翼部容易出现地层超覆和岩性尖灭带,有利于油气聚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研究不断为沉积矿产资源的勘查、特别是油气勘探中 生、储、盖层和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分布预测等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不断的侵蚀作用将构造抬升的剥蚀区雕刻成纵横交错的山谷地貌。
揭示塑造山地地貌的构造作用和气候变量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的科学 问题。
沉积层(岩)的矿物组分、主量元素组成等被广泛用于判别物源的构造 背景和母岩类型等,如Dickinson等提出的三角图解、Bhatia提出的砂岩主 量元素源区图解等。
重矿物对恢复物源性质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重矿物组合类型和稳定系 数是分析母岩性质和来源方向的重要依据。
二.搬运
1. 水道-山坡过程(Channel-hillslope processes) 2. 长距离沉积物搬运与沉积(Long-range sediment
山区的剥蚀地貌是由构造运动与气候驱动的剥蚀动力学过程所决定的。
➢ 造山带的构造作用具有强大的破坏力,构造的挤压或板块碰撞会造成地表大 区域的变形和地貌形态的变化。由板块碰撞或构造-热隆升形成的高山和岩 层的破坏是导致沉积物崩塌、剥落并在地表流动的驱动力;
➢ 风化、侵蚀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气候因素。
源-汇系统不同的构成部分在宽度、斜坡的陡缓、沟谷发 育的数量、切割陆架的深度以及最终在盆地内形成的沉积 体系的组成特征等都有重要的差别。
➢ 如在活动的陆架边缘,构造的抬升可导致活动的物源区,发育的 冲积平原分布面积窄,陆架边缘延伸长度有限,沉积物从物源区 可以很快进入陡的斜坡区;而被动大陆边缘区,冲积平原和陆架 区较宽,形成的下切水道数目少,规模大且比较稳定。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三.汇聚与沉积
1. 多学科思考—源-汇系统的远程联系(Joined-up thinking: teleconnections in source-to-sink systems)
2. 盆地地貌和演化
主要内容
一.物源
1. 剥蚀动力(The erosional engine) 2. 剥蚀速率的测定(Measurements of erosion rates)
第八讲
沉积物源-汇系统
(The sediment routing system)
何登发 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1
地表外动力地质作用
理解地球表层动力学过程对揭示地球整体 动力学过程非常重要。
造山带或隆起区的剥蚀地貌与盆地区的沉 积地貌,是地球表面的两个基本地貌单元。
沉积的盆地区可以遭受挤压、隆起,形成 剥蚀区;剥蚀区经历长期的剥蚀可夷平化, 或构造沉降而转化为盆地。
沉积盆地分析研究盆地地貌和沉积物来源 及沉积物分散体系,探讨地貌演化及源- 汇系统,揭示盆地地质演化历史。
地表外动力地质作用
从沉积记录追索母岩性质、来源及物源区的构造事件或背 景。
沉积物源的供给变化,包括物源的性质、供给量及搬运或 分散过程,不可分割地要纳入到从源到汇的盆地沉积充填 研究中。
主要内容
一.物源
1. 剥蚀动力(The erosional engine) 2. 剥蚀速率的测定(Measurements of erosion rates)
二.搬运
1. 水道-山坡过程(Channel-hillslope processes) 2. 长距离沉积物搬运与沉积(Long-range sediment
源-汇系统的概念
剥蚀地貌与沉积地貌是由沉积物搬运路径连结起来的。从 剥蚀区形成的物源,包括风化剥落的颗粒沉积物和溶解物, 搬运到沉积区或汇水盆地中最终沉积下来,这一过程被称 之为源-汇系统。
在源-汇系统中保存下来的地质信息,是从山到盆的整个 地球表层动力学过程的记录,也是深部岩石圈动力学过程 与地球表面物理、化学与生物及气候条件等相互作用的产 物。
物源和剥蚀区地貌
物源的供给量取决于物源区的剥蚀速度和汇水面 积,而供给量的变化对沉积体系的沉积结构以及 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有关沉积物供给量与陆架斜坡发育关系的研究 取得了重要进展。大量研究表明,不同体系域内沉积 物供给量在各个地貌带的沉积物分配的数量关系、沉 积体系发育的规模,沉积物供给量和供给速度的变化 等对陆架坡折的形态、地层前积结构、滑塌和沟谷发 育及演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
构造作用、气候及海平面变化,不断塑造、 改变着地球表层的物质组成和地表形态。
地表外动力地质作用
剥蚀地貌与沉积地貌之间的物质变迁和交 换是通过沉积物搬运系统或路径来进行的。 从山区形成的物源进入到被称之为从“源” 到“汇”的系统中最终沉积下来的现代地 表动力学过程的研究,成为当前国际地球 科学领域中一个人们广泛关注的课题。
只有把物源的形成、搬运到沉积作为一个整体的过程来研 究,才能完整地认识地球表层的动力学过程及其演化。
陆-洋源-汇系统的地貌带分布与剥蚀-沉积作用
源-汇系统的概念
需要对这些不同的地貌区带的地形、水道或沟谷地貌以及 沉积体系开展定量或半定量的描述,探讨包括物理、生物 和化学作用的剥蚀、搬运及沉积的动力学过程并进行模拟 分析。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远程联系(Joined-up thinking: teleconnections in source-to-sink systems)
2. 盆地地貌和演化
物源和剥蚀区地貌
沉积物源的性质与物源区的母岩组成、构造作用及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主要内容
一.物源
1. 剥蚀动力(The erosional engine) 2. 剥蚀速率的测定(Measurements of erosion rates)
二.搬运
1. 水道-山坡过程(Channel-hillslope processes) 2. 长距离沉积物搬运与沉积(Long-range sed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