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常考古文燕歌行原文详解及练习题一套
高二上册《燕歌行》练习题(含答案)

一、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悲苦之情。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二、请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高适《燕歌行·并序》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三、“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荒芜、衰败、冷落、凄凉、雄浑、深远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四、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赏析??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
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
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
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简炼地描写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
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质:“?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危急和失败,战士们出生入死,将军们荒淫无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第三段十二句,写被围战士的痛苦:“铁衣远戍辛勤久”,以及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死节从来岂顾勋”,“相看白刃血纷纷。
”另方面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凉,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
诗的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音调和美。
是边塞诗的大名篇,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古代诗歌赏析高适《燕歌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燕歌行(节选)
高适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①,孤城落日斗兵稀。
[注] ①腓:枯萎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中描写战前敌我双方部署军事行动的情景,动词“飞、照”说明军情危急。
B.敌人骑兵深入中原,来势汹汹,像狂风暴雨发动猛攻,衬托了战士们的形象。
C.孤城、落日、衰草等意象突出边塞的萧条凄凉,烘托了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D.八句诗虽是节选,却逐步推进,完整再现了战斗前、战斗中和战斗后的场景。
15.清代学者吴汝纶评价“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时说“二句最为沈至”,“沈至”即感情沉厚深切。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句是怎样做到“沈至”的。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两句说明遇到忧虑困苦,要激发自己的创造力,要敢于表达出来,得到别人理解与同情。
(2)苏轼在《赤壁赋》中“,”两句使用夸张的手法,写曹操攻陷荆州和江陵后沿长江顺流东下的盛况。
(3)李白在《蜀道难》中“,”两句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敢于开拓和牺牲奉献的精神。
14C。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挖空训练和理解性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选必中《燕歌行》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挖空训练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 )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二、理解性默写1.高适的《燕歌行》中,揭露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
2.《燕歌行》中,通过写军情紧急和敌势盛大来表现战争的迫在眉睫。
3.高适《燕歌行》中表现军队出师时盛大气势的句子是,。
4.高适《燕歌行》中,“,”两句描写边塞的广漠苍凉壮美,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
5.高适《燕歌行》中突出表现思妇断肠、征人回首的诗句是“,”。
6.《燕歌行》中“,”表达对边关将领的不满因而怀念古代名将的情感。
7.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
22.《燕歌行》中,,”两句写将领受朝廷厚遇,肆无忌惮,轻举妄动,进功求赏,导致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未能解围。
8.在初唐时期,在战场上建立功业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奔赴边塞为国建功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高适的《燕歌行》中的“”这一句就是很好的证明。
《燕歌行(并序)》(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解析版

燕歌行(并序)同步练习1.下列画横线的字,字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 元戎壬戌戍守戊申B. 横行蛮横横竖横死C. 逶迤委托推诿萎缩D. 草腓绯色徘徊霏烟【答案】A【详解】根据字音规范,A选项“元戎( rónɡ)”“壬戌( xū) ”“戍( shù)守”“戊( wù)申”。
2.对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边庭飘飖那可度B. 玉箸应啼别离后C . 摐金代鼓下榆关D.征人蓟北空回首【答案】C【详解】C选项“摐金伐鼓下榆关”。
3.下列诗句的表达技巧,表述错误的是()A.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对偶)B.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用典)C.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D.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反问)【答案】B【解析】B选项为“借代”,“烟尘”代指“战争”,“汉家”“汉将”代指“唐”。
4.以下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
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B.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C.《燕歌行》是今体诗,一般写我国北方,以今天北京以北的燕山一带的战事。
D.《燕歌行》小序部分的“开元”,是指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
【答案】C【解析】《燕歌行》是古体诗。
5.下面关于高适的《燕歌行》一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前八句写出师。
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
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
B.“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
C.本诗主题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
D.本诗叙写边战,重点在于民族矛盾以及讽刺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
高考语文常考古文燕歌行原文详解及练习题一1

高考语文常考古文燕歌行原文详解及练习题一套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文,考生必须要对燕歌行有深刻记忆。
原文: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高二语文上册《燕歌行》同步练习含答案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三、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军有何不同?腾王阁序、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u)越翼轸(zhěn)睇眄(miǎn)捧袂(mèi)台隍(huáng)舸(gě)舰遄(chuán)飞)水簪(zān)笏桑梓(zǐ)帝阍(hūn)懿(yì)范彭蠡(lǐ)虢(guó)州、注意下列括号内的词语的意义。
地(接)衡庐(接壤。
)(极)娱游于暇日(尽情。
)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
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
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
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2. 序,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
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3.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文言文知识积累(一)、重点字词1、枕:台隍枕夷夏之交(动词,倚,据)2、维:时维九月(介词,在)3、序:序属三秋(名词,时序)4、上:俨骖騑于上路(形容词,高)5、披、闼:披绣闼(开,小门)6、旷:山原旷其盈视(形容词,远)7、浦:声断衡阳之浦(名词,水滨)8、甫:遥襟甫畅(副词,刚,顿时)9、遄:逸兴遄飞(副词,迅速)10、凌:气凌彭泽之樽(动词,超过)11、迥:天高地迥(形容词,远)12、数: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13、舛:命途多舛(形容词,乖违,不顺)14、疏、引:恭疏短引(书写,撰写;序)15、赋:一言均赋(动词,铺陈)三、词类活用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3、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4、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5、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7、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四、句式1、物(有)华天(有)宝(省略句)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省略句)3、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省略句)4、所赖君子安(于)贫(省略句)5、童子何知(宾语前置)6、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7、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8、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9、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结构后置)五、成语: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萍水相逢兴尽悲来高朋满座命运多舛达人知命天高地迥人杰地灵老当益壮练习: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徐孺(rǔ)棨(qǐ)戟 襜帷(wéi)星分翼轸(zhēn)B.萦(yíng)回胜饯(jiān)涸(hé)辙钟鸣鼎(dǐng)食C.东隅(yú)请缨(yīng)猖(chāng)狂衡阳之浦(fǔ)D.暇(xiá)日雨霁(jì)邺(yè)水遥襟甫(fǔ)畅2.比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奉宣室以何年③老当益壮②处涸辙以犹欢④穷且益坚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3、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穷(且)益坚②若属皆(且)为所虏③宾主尽东南(之)美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高适《燕歌行》原文及赏析

燕歌行[唐] 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分类标签: 边塞诗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注释】: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题名。
碣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
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
三时:即整天。
一天分早、中、晚三时。
李将军:李广,汉武帝时名将。
【简析】:这首诗热烈地颂扬了士兵们的英勇爱国精神,同时严厉地抨击了将领们享乐腐败和视士兵生命为儿戏的轻敌冒进,使苦与乐、庄严与无耻形成了鲜明的对此。
结句借古喻今,点出朝廷因用人不当所造成的恶果,比一般因靖边而思名将的含义更为深刻。
全诗形象鲜明,气势奔放,四句一韵,流转自然。
《燕歌行》不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燕歌行(并序)》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适者,渤海蓨人也。
……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
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颂。
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
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
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西。
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节上前。
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奔赴行在,及河池郡,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
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至成都,八月,制曰:“侍御史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
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
宜回纠逖之任,俾超讽谕之职。
可谏议大夫,赐绯鱼袋。
”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
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
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
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
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
上奇其对,诏与江东节度来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乱,会于安州。
师将渡而永王败,乃招季广琛于历阳。
兵罢,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迁彭州。
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
代宗即位,吐蕃陷陇右,渐逼京畿。
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
代宗以.黄门侍郎严武代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
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
逢时多艰,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
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有文集二十卷。
而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干:要求B.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幸:侥幸C.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寻:不久D.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短:诋毁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高适“负气敢言”的一项是①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①因陈潼关败亡之势①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①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适擅长写诗,又有过人的才识,因而受到赏识,做了刑部侍郎等官,是自唐以来在政治上发迹高升的唯一一位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常考古文燕歌行原文详解及练习题一套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文,考生必须要对燕歌行有深刻记忆。
原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解:
燕歌行:乐府旧题。
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
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元戎:军事元帅。
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撞击。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击。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
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
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
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
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
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
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极:穷尽。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腓(一作衰):指枯萎。
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摇: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
庭,一作“风”。
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绝域:更遥远的边陲。
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
三,不表确数。
)。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
一夜:即整夜,彻夜。
血:一作“雪”
死节:指为国捐躯。
节,气节。
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燕歌行练习题及答案
1、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答案:
1、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悲苦之情。
2、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
3、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2、请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
答案: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答案:荒芜、衰败、冷落、凄凉、雄浑、深远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答案: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