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基础知识
古建基础知识【古建专家精心整理】(七)

• 6、二皮花砖二线脚正、垂脊:脊身采用二皮花砖 或堆塑花板砌筑、以突出花砖的二条线脚分隔的 一种屋脊形式,可用于正脊和垂脊。(P224 11-88 附图2-J-6)
• 7、三皮花砖三线脚正脊:脊身采用三皮花砖或堆 塑花板砌筑、以突出花砖的三条线脚分隔的一种 屋脊形式,用于正脊。( P224 11-89 附图2-J-7)
图2-5-2 卷棚式屋面
3、悬山式屋面也属于单檐屋顶,它与硬山屋顶的 区别仅在与两端山头部分。悬山式屋顶的山头部分 悬挑出山墙。其他屋面构造与硬山屋顶完全相同。 悬山式屋顶根据屋面式样也可分为尖山式和卷棚式 两种。用琉璃瓦、青筒瓦和小青瓦三种瓦筑成。悬 山式屋顶因其屋顶挑出山墙,故在其下部无法设砖 博风,而改用木板博风,直接钉在挑出山墙的桁条 头上;博风在山尖交接处常设悬鱼装饰。(图2-5-3)
图2-5-3 悬山式屋面
• 4、歇山屋面:歇山屋面是在山墙两端山尖墙下缘 往开间方向转折,再形成一片坡屋面的一种构造 形式,这种屋顶有两个山墙面、四个坡屋面和十 一条脊,位于屋顶的称正脊,正脊在山墙的两端 头常设正吻或鸱尾,位于山尖墙上向两大坡屋面 延伸至戗角根部附近的称垂脊(竖带),位于屋 面四个角的戗角之上的称为戗脊,而位于博风板 下山花板底边的称博脊。歇山式屋顶有单檐歇山 和重檐歇山两种做法,重檐歇山的下檐屋面上口 四周常设一圈脊,称“围脊”或“博脊”。 歇山
附图2-J-14 琉璃斜沟瓦
• 15、合角吻:合角吻安装在盝顶平台、重檐顶(如 重檐庑殿、重檐歇山)第二檐以及围脊的四个转角 处,由两个吻兽组成,呈90度。阳角的为阳合角 吻,阴角的为阴合角吻。合角吻的使用受到等级 限制,只有使用正吻的屋顶才能用合角吻。 (P248 11-177、11-178、11-179 附图2-J-15)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建筑的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形式。
一、古建筑的概念和分类古建筑是指在古代中国历史时期,以木材、砖石、土坯等为主要材料所建造的建筑物。
根据用途和功能的不同,古建筑可以分为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多种类型。
1. 宫殿:宫殿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具有严肃庄重的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
故宫、颐和园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宫殿建筑。
2. 寺庙:寺庙是用于修行、祭祀和礼佛的地方,古建筑中的寺庙建筑有着独特的佛教建筑风格。
例如,少林寺、灵隐寺等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
3. 园林:园林是一种将自然景观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独特建筑形式。
中国的园林建筑以精美的布局、精巧的缀饰和亲近自然的理念而闻名。
拙政园、留园等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建筑。
4. 民居:民居是中国古代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也是反映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南方的四合院、北方的院落式建筑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二、古建筑的主要特点中国古建筑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结构:中国古建筑注重用木材搭建结构,以榫卯连接,减少使用钉子和刺槽的方法。
这种结构设计使得古建筑在地震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2. 形式美:古建筑注重形式美,强调对称、谐调和比例。
从整体上看,古建筑呈现出庄重、稳重和谦逊的美感。
3. 装饰艺术:古建筑装饰艺术极其精湛,主要体现在雕刻、彩画、瓦片等方面。
雕刻精美的柱子、漫画精细的壁画、彩瓦上的图案等,都是古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4. 自然融合:古建筑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注重自然景观的利用。
建筑中常常有庭院、花园、假山等景观,使得整体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三、中国古建筑的代表性作品中国古建筑有许多著名的代表作品,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下面介绍几座代表性的古建筑:1.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建于明代,是中国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古建保护与修复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基本做法: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有显着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着特征之一;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明清时期常用的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屋顶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着特征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着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卷棚顶等形式;屋顶使建筑物显得稳重协调,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宫殿、房舍的顶部,是整座建筑物暴露最多、最为醒目的地方,也是等级观念最强之处;清朝把工程做法则例中规定的27种房屋规格,纳入大清会典,作为法律等级制度固定下来;屋顶按照式样等级次序由高到低为:庑殿式,歇山式,攒尖式,悬山式,硬山式,盝顶,卷棚顶;另外还有重檐和单檐之分,重檐顶等级高于单檐顶;总的说来,屋顶的等级由高到低排序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四角攒尖顶,盝顶,卷棚顶;1.重檐庑殿顶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庑殿顶又叫四阿顶,屋檐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如故宫中的太和殿、长陵譡恩殿即此种殿顶;2.重檐歇山顶歇山顶亦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上的脊;屋面是悬山顶与庑殿顶的组合,上三分之二为悬山顶,下三分之一是庑殿顶;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整座建筑物造型富丽堂皇;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如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等均为此种形式;3.单檐庑殿顶其外形即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如故宫中配庑的主殿,如体仁阁,弘义阁等;4.单檐歇山顶其外形一如重檐歇山顶的上半部,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配殿的大部分是这种顶式,如故宫中的东、西六宫的殿宇等;5.悬山顶悬山顶是两坡出水两坡伸出山墙之外的殿顶,五脊二坡,又称挑山顶;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此种殿顶用处不少,如故宫中神橱、神库中的房屋等;6.硬山顶硬山顶亦是五脊二坡的殿顶,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与悬山顶不同之处在于,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檩头全部封住,宫墙中两庑殿房以此顶为多;7.攒尖顶攒尖顶有多种形式,且易辨认;无论什么形式,顶部都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攒尖顶有四角、六角和圆形之分;角式攒尖顶有与其角数相同的垂脊,圆攒尖顶则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无垂脊;这种形状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轻盈欲飞的美感;故宫中和殿、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8.盝顶盝顶亦分多角,但垂脊上端有横脊,横脊的数目与角数相同;各条横脊首尾相连,故亦称圈脊,如故宫御花园及太庙中的井亭即是六角盝顶;9.卷棚顶卷棚顶的最明显的标志是没有外露的主脊,两坡出水的瓦陇一脉相通,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左右两山墙可有悬山和硬山的不同;此种建筑,园林中居多,颇具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故宫宫殿建筑群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在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精品,除去上述单一造型的屋顶外;还有由这些单体屋顶组合而成的复杂形体:北京故宫、颐和园和被烧毁的圆明园都是以屋顶形式的主次分明、变化多样,来加强感染力的,尤其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故宫角楼屋顶的组合造型;吻兽殿宇屋顶的吻兽,是一种装饰性建筑构件,在封建社会中,构件的造型与安装位置,都被蒙上迷信色彩;唐会要中记载,汉代的柏梁殿上已有“鱼虬尾似鸱”一类的东西,其作用有“避火”之意;晋代之后的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中唐之后,“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官式建筑殿宇屋顶上的正脊和垂脊上,各有不同形状和名称的吻兽,以其形状之大小和数目之多少,代表殿宇等级之高低;1.大吻正脊吻大吻,即殿宇顶上正脊两端的吻兽,一般是龙头形,张大口衔住脊端,故又称吞脊兽;屋顶正脊,两个坡顶相交而产生正脊,相交处必然不会十分严密,为了使屋顶两个面的瓦件相交妥贴,不致漏水,在脊的位置上就需要加砖瓦封口,结果是高出屋面,有碍观瞻;于是古人想到在这些高出的脊上做出各种装饰,如动物、植物,以及后来形成的鸱吻,美观又实用;这个鸱吻也是很有讲究的,明清时它荣升为龙之九子之一,性格“好望好吞”;好张望使他往屋顶上爬,好吞噬使他张口咬着屋脊,工匠一剑就把他牢牢钉在屋顶,一旦打雷着火,可喷水;目前我国最大的吞脊兽,在故宫太和殿的殿顶上;太和殿的大吻,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代宫殿正脊吻的典型作品;2.垂脊吻殿宇顶上除正脊外,还有垂脊;垂脊上的吻兽名称较多,除叫垂脊吻外,还叫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等;檐角最前面的一个叫“骑凤仙人”,也叫“仙人骑鸡”;它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块瓦件;在未形成“仙人骑鸡”这一造型之前,是用一个大长钉来固定的;传说齐国国君在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头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他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从“仙人骑鸡”向后上方排列着若干小兽,均称垂脊兽,随着殿宇等级的不同而数目不一;最高等级的殿宇,如太和殿,垂脊兽的数目最多,有11个;房屋品级的不同决定了垂脊兽的数量,殿宇降级,垂脊兽的数目也随之减少;如乾清宫9个,坤宁宫7个,东西六宫的殿顶上大部是5个;每个垂脊兽都有自己的名称和含意;园林建筑对规格的要求就不象皇宫那么严格,颐和园里最高级的屋顶是排云殿,既是琉璃屋顶,又是全园垂脊兽数量最多的大殿,但也只有七个垂脊兽,分别是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狻猊;四大部洲部分建筑是庑殿式屋顶,但只有五个垂脊兽,分别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德和园大戏楼屋脊上虽有七只小兽,但却无仙人引路;颐和园内布瓦屋顶上垂脊兽的顺序与琉璃瓦屋顶有所不同,第一个是狮子,又叫抱头狮,以下为龙、凤、海马、天马等;还有些建筑垂脊兽顺序排列混乱,可见清晚期重修颐和园时皇宫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有所欠缺,规矩也不象前朝那么森严,亦或内务府有偷工减料之嫌;垂脊兽从前面向后上方依次排列的顺序是:①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有鳞有须有爪,能兴云作雨,在封建社会被看作是皇帝的象征;②凤: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凤;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③狮:古代人们认为它是兽中之王,是威武的象征;④天马:意为神马;汉朝时,对来自西域良马的统称;⑤海马:亦叫落龙子,海龙科动物,可入中药;天马和海马象征着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⑥狻猊:古代传说中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⑦押鱼:海中异兽,亦可兴云作雨;⑧獬豸:传说中能辨别是非曲直的一种独角猛兽;是皇帝“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⑨斗牛:亦叫蚪牛,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即虬、螭之类;虬有独角,螭无角;⑩行什: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是压尾兽;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垂脊兽的递减从后面的“行什”开始;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彩画彩画是我国古典建筑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1.檩枋部位名称枋心:檩枋中心,可随檩枋本身的长短而增减,但其长度以不影响谐调感为宜;找头:是指檩端至枋心的中间部位,由找头本身、皮条线、盒子、箍头等部分组成;如檩枋较长,找头部分可延长,皮条线沿边用双线,加箍头、盒子等;箍头:是檩枋尽端处的彩画线;盒子:是找头部分的一段小空间;皮条线:是五大线之一,亦是组成找头的一个部分;2.种类和等级①和玺彩画和玺彩画是彩画等级中的最高级,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物的主殿;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或加晕;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看起来非常华贵;和玺彩画分为数级,重点有:金龙和玺:整组图案用各种姿态的龙为主要内容;枋心是二龙戏珠,找头中青地画升龙龙头向上,绿地画降龙龙头向下;盒子中画坐龙;如果找头较长,可画双龙;除龙之外,再衬以云气、火焰等图案,具有强烈的神威气氛;龙凤和玺:其级别低于金龙和玺,枋心、找头、盒子等主要部位由龙凤二种图案组成;一般是青地画龙,绿地画凤;图案中亦有双龙或双凤;龙凤和玺中有“龙凤呈祥”、“双凤昭富”等名称;龙草和玺:其级别低于龙凤和玺,主要由龙和大草构图组成;绿地画龙,红地画草;②旋子彩画在等级上次于和玺彩画,在构图上有明显区别,但也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做得很华贵或很素雅;这种彩画用途广,一般官衙、庙宇、牌楼和园林中都采用;旋花:是构成旋子彩画的主要图案,在找头内用旋涡状的几何图形构成一组圆形的花纹图案;旋眼:旋花的中心;旋瓣:旋子花圈由三层组成,最外一层为一路瓣,依次是二路和三路瓣,一般找头内,由一个整圆的旋子图案和二个半圆旋子组成一个单元图案,俗称:“一整两破”;头部位经常出现的图案:找头部位大于“一整两破”的面积时采用“一整两破加金道冠”和“一整两破加两道”等形式;找头部位小于“一整两破”单元图案时,采用“喜相逢”即整旋花与半旋花,公用一路瓣;“勾丝咬”,即只用一路瓣组成图案;“四分之一旋子”,即只用两个半旋花的一半;旋子彩画中的等级:金琢墨石碾玉:这种是旋子彩画中的最高级,各大线及各路瓣都沥粉贴金,相当华贵;烟琢墨石碾玉:是次一级旋子彩画,图案中“五大线”贴金,各路瓣用墨线;旋子彩画中的等级,基本上以用金量的多少为依据;其等级依次为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雄黄玉等;③苏式彩画苏式彩画是另一种风格的彩画,多用于园林和住宅;最近修饰复古的琉璃厂街道的铺面,多用这种彩画;苏式彩画除了有生动活泼的图案外,“包袱”内还有人物、故事、山水等;颐和园中的长廊,可以说是苏式彩画的展览画廊;典型的苏式彩画是将檩枋联在一起,画成半圆形的“包袱”,内层“烟云”,外层“托子”;苏式彩画中的等级:金琢墨苏画:这是苏式彩画中最华丽的一种,用金量大,包袱内的画面很精致;金线苏画:这是一种常用的苏式彩画,主要线条用贴金法;其他还有海漫苏画等;这些苏画内均无大型包袱,花型、图案等也较简单;④其他古典建筑的形式多种多样,部位很多,凡外露部位的木结构,大都有彩画装饰;于是形成了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彩画,如斗拱、天花、角梁、金瓶、椽头等;花窗门窗在中国建筑装饰文化史上也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在古人眼里,门窗有如天人之际的一道帷幕;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的花窗花板,集富贵之相,儒雅之风于一身,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雕工精美,给人以很高的视觉享受,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高度的装饰实用性;从中国建筑史的角度看,建筑艺术发展的核心就是木构件的比例、曲率、组合方式等艺术的演变;结构艺术的成熟,使中国古代工匠最具空间表现力地完成了门窗的结构和组合方式;中国古代门窗的文化内涵是由门窗纹饰与图案表现的,门窗的装饰也体现了房屋主人官员、商人与文人迥异的审美情趣、身份地位和财富象征;古代门窗一般用上好的楠木、柏木雕成,历经上百年一点都不变形,经过长年使用反而浸润得更加油亮;在雕刻手法上也颇为繁复,门、窗、隔断每个部件都饰以不同的图案,最为典型的是吉语类的福蝙蝠、禄梅花鹿、寿麒麟、喜喜鹊,牡丹、兰花等正宗传统的汉族雕刻图案;有的人家在花窗上还贴有薄薄一层金箔以显示富贵,这些金箔历经百年现在仍清晰可见;读书人家的门板等处雕有诗词书画,信佛的人家门板上刻有云锣伞盖、弥勒佛等佛教图案,从门板上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这家人的出身、喜好;花窗花板按照木质可以分为楠木、樟木、柏木、黄杨、龙眼木、红木等,根据木质有不同的雕刻手法和表现形式,比如圆雕、浮雕、线雕、透雕等;古代门窗木雕大致有三派:第一是东洋木雕,雕刻得比较浅,比较细致;第二是安徽徽派,雕刻由深到浅;再有一种就是福建永春,一般以人物、情节见长,让人看了很舒服;花板大都来自门、窗、桌、床、椅、屏等;门窗纹饰及图案有以下分类:1.几何图案凡用各种直线,曲线以及圆形、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等,构成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几何纹样做装饰的图案,统称几何图案;门窗上的几何图案是最主要的装饰手段,它包括各种变体以及多种组合形式;几何图案中最单纯的有四方、六方、三角等形式,亦有星光、风车等文学含义的形式,还有拐弯处圆润处理的俗称一根藤、扯不断的寓意,吉祥的形式,再加上多种几何形式的组合,比如外方内圆,大面积的冰裂纹等;几何图案作为装饰主体的长处是,规律性强,因而富于节奏韵律;大面积整齐划一的装饰,视觉冲击强烈;尤其窗扇、隔扇单片数量多时,效果非常明显;几何图案属抽象图案,所以文学寓意不那么直接,比较费解;2.树木花卉树木花卉是古代吉祥图案中经常用的,古人赋予植物文学生命,注重各类植物内在的品质,加以倡扬;比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等等;在这里,植物的个性完全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具体写照;在明清门窗中,出现了大量植物图案;3.动物图案在绘画中,凡禽鸟统称翎毛,凡兽统称走兽;这里所指动物图案还包括龙凤麒麟等神兽,鱼龟蛙及昆虫等等;龙是中国人几千年创造出的神兽,代表着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力;龙的外观就集各类动物之长,鳄头、鹿角、蟒身、鹰爪,鱼鳞、虾眼,龙能够腾云驾雾,翻江倒海、上天入地、来去无踪;历朝历代,各类动物上对龙的描绘,尤其在皇家建筑上使用不厌其烦;至于民间建筑门窗偶见龙纹,也在表现百姓对龙的信仰;凤凰、麒麟等瑞兽图案出现的原因也与龙纹雷同;其他兽类,大致可分为家禽与野兽;凡家养动物,如马牛羊等,代表着物阜民丰的年代;凡野生动物,如虎蛇猴等,寄托着美好愿望;生肖文化是中国古代独有的一种计年文化,中国人传统的十二生肖在门窗纹饰中时有表现;至于家禽野鸟,或取其吉,或纳其祥,万变未离其宗;4.山水风景寄情山水,是中国历代文人的一种嗜癖;生活富足,政治失意,均可在山水之间找到寄托;或远山近水,或一水两山,典型的明清山水画的布局,在门窗浮雕板上均可寻到踪迹;使用山水作为门窗装饰的绝对少数,原因是山水画为文人较高层次的追求,而常人则认为过雅而不悦其目,故而弃之;5.人物神仙人物指历史上确有其人,代代相传;神仙指宗教,神话创造的人物,妇孺皆知,但亦有无名无姓的百姓,如渔樵耕读,只是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门窗在花板、中心盘等主要部分,常常深雕人物;这些人物题材中大致分为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苏东坡、李白等;文学人物,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等;神仙人物,如弥勒、八仙等;还有吉祥人物,如寿星、财神等,这部分人物出现频率最高,是封建社会整体社会心态的最直接反映;6.故事戏曲无论有文字记载也好,还是百姓口授流传也好,故事的生命力极强,尤其元代戏曲杂剧的兴起,使故事情节变得易记并长久不衰;明万历以后带有插图版刻的话本小说的普及,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的话本小说插图以及戏曲、酒牌、墨谱等,均出自安徽新安派、江苏金陵派、福建建安派和浙江武林派,尤以新安版刻为最;对这些故事,亦可分为四个部分:一、历史事件,如桃园结义、岳母刺字等;二、杜撰故事,如游园惊梦、打渔杀家等;三、民间传说,如二十四孝、风尘三侠等;四、神怪题材,如钟馗捉鬼、嫦娥奔月等;其中戏曲和故事是百姓最为喜爱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7.博古杂宝博古可以解释为博学好古,历史的进程中留下的财富是文化;历朝历代生活在富足以后,都对先人的历史遗存感兴趣;最典型的是北宋、晚明、乾隆三个时期;尤其清乾隆盛世,政府的提倡,使好古成为全国的嗜好,百姓无不以古为荣;博古图案大同小异,只是因个人喜好不同,侧重点不一样罢了;青铜、古玉、陶瓷、象玉、犀角等,都是博古题材;另外,七珍八宝九章,八吉祥、暗八仙等等,这些都属博古杂宝题材,在门窗装饰题材中,雅而不俗,平易近人;8.其他题材古代门窗装饰题材多而杂,除以上几类,仍有许多题材归属不易;比如,文字装饰,中国字是象形文字,仅文字自身就是艺术;千百年来形成的书法艺术,书体真草隶篆,各具风采;用文字作为装饰手段,除外型特殊,内容也极重要,比如,福禄寿喜,重在吉祥;又如,朱子家训,重在守则;还有就是变形美化的字体,如团寿等,其他题材还有八卦,太极,方胜,五蝠捧寿,吉庆有余等,不胜枚举;实际上,古代门窗的装饰题材很少单一出现,大部分是多种题材组合,在山水中有人物,在花草中有动物,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再有就是故事戏曲与人物神仙常常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台基一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大致有四种;1.普通台基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2.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3.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着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古建基础名词解释进深:院子、房间等由门口向屋里延伸的深度;开间:柱间的距离;柱:是中国建筑的承重部分;可按外形分为直柱和梭柱,截面多为圆形;同时按不同的所在位置有不同名称:在房屋最外围的称为外檐柱,在外檐柱内的称为屋内柱或金柱,在转角位的称为角柱,等等;梁架: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骨架;一般在柱间上部用梁和矮柱重迭装成,用以支撑屋顶檩条;枋:较小于梁的辅材;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枋与柱相交处的托座;从柱头部分挑出承托其上之枋,借以减少枋的净跨度,并起加固构架和装饰的作用;额:即“额扁”;多木制、髹漆,上有题额;有门额和横额等多种形式;斗栱:是由“斗”形方块及“栱”形横木组合而成的建筑构件,一组斗栱又可与另一组斗栱组合,层层迭迭,形成庞大的建筑构架;其功能是可将屋顶的重量平均分散在柱上,也可用来挑出屋顶的屋檐,使屋顶线条成曲线,减轻沉重感,也有利排雨;。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嘿,朋友们!今天咱们就像穿越回古代一样,好好聊聊中国古建筑那点事儿。
你看那中国古建筑啊,就像一个规规矩矩的老学究。
它的布局那叫一个严谨,对称得就像照镜子似的。
比如说故宫吧,中轴线一拉,两边的建筑就像双胞胎一样整整齐齐地站着,仿佛在说:“我们可是遵循着老祖宗的规矩呢!”这对称布局啊,就像是一场大型的队列表演,每个建筑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能乱了分寸。
再说说古建筑的屋顶,那简直是建筑的发型啊。
庑殿顶呢,就像是戴着一顶超级豪华的大帽子,高贵又庄重,站在那俯瞰众生的感觉。
歇山顶就俏皮一点,像是个有棱有角又带点小弯弯的帽子,有点像是古代武士头盔的华丽版。
悬山顶就像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布帽子,简单朴素但很实用,给建筑遮风挡雨。
柱子在古建筑里那可是顶梁柱,就像大力水手吃了菠菜一样,撑起了整个建筑的天空。
那些粗壮的柱子啊,仿佛在喊着:“有我在,这房子倒不了!”它们一排排站着,像忠诚的卫士。
斗拱就有趣啦,像是建筑上的乐高积木。
一块一块组合起来,既美观又实用。
它像是建筑的关节一样,能让建筑在地震的时候像个灵活的舞者,抖一抖身子,还能稳稳当当的,简直是建筑界的黑科技啊。
门窗呢,就像是建筑的眼睛和嘴巴。
花窗就像一双双灵动的眼睛,透过那些精致的花纹看出去,感觉世界都变得诗情画意了。
门就像是嘴巴,迎接人们进进出出,每一次开合都像是在讲述着建筑里的故事。
台基就像建筑的大鞋子,稳稳地站在地上。
高一点的台基呢,就像是建筑穿着高跟鞋,高高在上,更显威严。
还有那古建筑的色彩,就像是给建筑穿上了五彩斑斓的衣服。
红墙黄瓦的组合,就像超级英雄的战衣一样醒目,老远就能看见。
中国古建筑里的庭院啊,那是建筑的小心思。
像一个安静的小世界,种点花草树木,就像在建筑里装了一个小小的自然乐园。
这些古建筑就像是一部部活着的史书,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它们历经风雨,就像一个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虽然有点破旧,但那种历史的韵味是怎么也掩盖不住的。
中外建筑史3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狻猊,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 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 之吞烟吐雾。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 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 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 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 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 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 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皇帝、“正大光明” “清 平公正”的象征。
斗拱原为起承重作用的构件,随着结构功能的变化,斗拱 成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五)装饰构造而不去构造装饰
斗拱结构:承重+装饰
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 拱与拱之间垫的木块叫斗,斗上 加拱,拱上加拱,层层叠加,起
到支撑作用。
榫卯结构:
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
罩: 作用:①分隔室内空间,柱子之间做各种形式的木花格或雕刻,常用 在较大的住宅或殿堂中。
②装饰作用
窗 早期称为囱,后来又称为牖。 窗的主要形式有直棂窗、槛 窗、支摘窗、漏窗等。
⑴直棂窗: 中国古代木建筑外窗的一种, 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是一 种比较古老也是最简单的窗 式。
⑵槛窗: 一种形制较高级的窗,是一种隔扇窗,即在两根柱子之间的下半段砌筑墙体 在墙体上安装隔扇,窗扇上下有转轴,可以向里和向外开关,常用于殿堂、 也用于大型的住宅和寺庙、祠堂等。
⑵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用 材以砖为主,也有的配以条石,常 在台基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 筑或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如上图下 部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三章 中国古建筑基本知识

(三)封建社会建筑 1. 战国时期:砖的出现和应用 2. 秦汉时期: 木构成熟——抬梁式和穿斗式形成、斗拱普遍使
用 砖石建筑、拱券结构发展——我国古建体系基本
形成
Page 5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发展时期 最突出的:佛寺、佛塔、石窟 4. 隋唐时期——成熟时期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木结构的构件形式及用料规格化,砖石建筑进一步
Page 28
2. 歇山顶 是庑殿顶和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
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 垂脊、四条戗脊组成。又称九脊顶。
Page 29
保和殿
Page 30
3. 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
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Page 31
4. 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教学重点、难点:中国古代建筑的思想内涵与艺 术特色、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结构和建筑、布 局及装饰上的特点。
Page 1
第一节 概述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 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建筑 早期:穴居、巢居 晚期: 北方——木骨泥墙 南方——干栏式木构
周口店
Page 2
半坡遗址
Page 3
(二)奴隶社会建筑 商朝——夯土技术比较成熟 西周——木构架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和使用
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 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 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Page 25
(四)屋顶 1. 庑殿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
度,又称四阿顶。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理论知识

• 举架与步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首先要下解什么 是步架。步架是我们把房屋总进深的长度以桁条 的间距为标准分成几个小段,一个小段(两桁条 间)即是一个步架。带有廊子的建筑,一般情况 下廊步要比里边步架稍大一些,就是说廊步应大 于金步。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的理论知识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的理论知识
• (三)木构架的主要构件
• 古建大木四种最基本的构件为柱、梁、枋、檩(槫、 桁),柱和梁是最主要的承重构件,辅助稳定柱与 梁的构件就是枋,檩(槫、桁)是直接承受屋面荷载 的构件,并将荷载传导到梁和柱。
• 依据木构件各自的位置、作用、形状不同,柱、 梁、枋各有各的名称,具体如下: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的理论知识
• 每一个屋架都是以进深尺寸,步架长短和举架的 高度,得出屋面的曲线。而屋架各架的举架高度, 又是根据建筑物的步架多少而定的,架数少举高 数小,架数多举高略加大。屋面的曲线则是由每 一架的不同举高所形成的,即由檐步至脊步,逐 步增加举高而形成屋面的反弯曲线。
• 通常檐步是五举,飞檐步三五举。檐步五举,即 按步架深度十分之五定举架高度。七桁(檩)以上屋 架一般为脊步按步架深的十分之九定举,七檩以 下屋架脊步一般以步架深的十分之七定举高。
• 1、柱是“直立承受上部重量之材”,由于所处位置 不同,各有专用的名词。一般柱可分为:檐柱、 金柱、重檐金柱、中柱、山柱、雷公柱和瓜柱 (童柱、蜀柱、矮柱、灯笼柱)等。
古建筑基础知识—木构架的理论知识
• (1)檐柱:位置在建筑物的最外侧,面向室外, 屋檐重量全由檐柱支承。(图2-4-2)
• (2)金柱:即檐柱以内的柱子,全部在室内,并 且不在开间方向的纵轴线上。金柱有里外之分, 离檐柱最近的是外金柱,远的是里金柱。金柱承 载出檐以上屋面的重量。(图2-4-2)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建筑

(2)石狮
陵墓、大门前:辟邪 石窟:佛力浩大,无物不降 雄狮(左):统一寰宇和无上
权力 雌狮(右):子孙绵延
(3)吉祥缸
(4)嘉 量——表示 公正和至高 无上,象征 国家统一和 强盛
(五) 日晷—计 时器
(6)铜龟、铜鹤— —象征长寿
(7)鼎式香炉 有盖为鼎,无盖为炉
(三)北京故宫
第二,砖普遍使用(民居、 城墙)、琉璃砖瓦更广应 用;
第三,皇家园林与私家园 林的建造极盛;(园林专 著《园冶》)
第四,喇嘛教建筑兴盛。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 本构件
(一)台基
1、普通台基
2、须弥座(又称金刚座) 古建级别的标志之一
(二)开间(三)大梁
(四)斗拱
我国古建特有的结构构件
第三,建筑风格: 整体建筑: 气魄宏伟、严整而又 开朗;
单体建筑:
屋顶舒展平远,出檐深 远;斗拱较大,板门, 直棂窗;色彩简洁明快, 风格庄重朴实。
5、宋朝—大转变时期
特点: 第一,出现了建筑规范 文献《营造法式》
第二,建筑风格: 规模比唐代小,但绚丽多彩; 单体建筑: 屋顶坡度增大,出檐不如
(四)注重和周围环 境的协调
《南巡盛典》中的锡山惠山形势图
第二节 宫殿和庙宇
一、宫殿 (一)宫殿的沿革 目前保存较好的宫殿: 北京故宫、沈阳清故宫
(二)宫殿的布局与陈设
1、宫殿的布局 (1)严格的中轴对称 *按封建统治的礼制来加以规划,
一般布局按中轴线作左右对 称、层层进深的布局。 (江苏部分)
——我国古建体系基本形成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发展时期 最突出的—— 佛寺、佛塔、石窟
4、隋唐时期—— 成熟时期
唐代建筑的特点: 第一,建筑群处理愈趋 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檐椽:一端放在金桁上,另一端伸出檐桁 以外的圆形或方形木条,密密排列于桁(檩)与桁 (檩)之间,与桁(檩)成直角相交,直接承受出檐屋 面重量。(图2-4-25)
• (2)、飞椽:飞椽是为满足檐口出檐长度要求, 在檐椽外端上口添加的一排方形椽子。(图2-4-25)
• (3)、脑椽:屋面最上一步与扶脊木结合的椽叫 脑椽。(图2-4-25)
图2-4-22 荷包梁、轩桁
• 5、其他构件: • (1)、牛腿:位于檐柱外侧梓桁下的构件,也叫“
撑拱”、“斜撑”、“托座”,是江南古建特有的构件, 上面常雕刻花草虫鱼、人物及历史故事,主要起 装饰作用,对梓桁也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图2-431)
图2-4-31 牛腿
(2)、琴枋:位于牛腿之上、梓桁之下的构件, 和牛腿一样,是江南古建筑特有的构件,所起作 用和大式古建筑中斗栱类似,可承托外挑的出檐; 但主要是起装饰作用。其上常和牛腿一样雕刻人 物(如八仙、四大金刚及戏曲人物等)、花草、 动物、福禄寿喜等吉利图纹。
•(11)、搁栅:是用于楼房的楼板和承重梁
之间,作为次梁的木构件,它承受楼板重量并 传递给承重梁。
• 4、檩(槫、桁):檩是承托屋顶椽子的木构件,
北方称檩,一般大式建筑叫桁,小式建筑叫檩。
檩有圆木檩和方木檩之分。依据其所在位置不同, 分别称为檐檩、金檩(下金、中金、上金)、脊檩。 (P10 8-30~8-37、P14 8-46~8-48 图2-4-30)
图2-4-26 穿插枋
• (5)、桁枋(门头枋、过脊枋):位于两柱之间, 桁垫板之下,与桁及垫板的顺身方向一致。桁枋
是一个总称,实用中按其位置分别称为:檐枋、
老檐枋,金枋,脊枋等。其主要用于强化桁条, 避免桁条荷重后下弯变形;桁枋常用于大式建筑。
• 需要区别的是,同样在桁下,但不通过桁垫板、
而是直接和桁贴接的小方木条不叫“桁枋”,江 南称之为“连机”,宋代称为“襻间”。
图2-4-33 罗锅椽
• (6)、茶壶档轩椽:茶壶档轩椽是一种矩形截面 的直角弯椽,常用于古建筑的轩廊之上。(P24 884、8-85、8-86、8-87 图2-4-34)
图2-4-34 茶壶档轩椽
• (7)、摔网椽:摔网椽是指屋面转角起翘部分的 出檐椽,因为椽子之间的距离,由尾至头是逐渐 斜着岔开成斜撒网状的,为与正身部分出檐椽相 区别,故取名为摔网椽。摔网椽的截面有半圆形 和矩形,半圆形称为半圆荷包形摔网椽。( P26
图2-4-28 平板枋(斗盘枋)
• (9)、承椽枋:重檐建筑上檐的小额枋,因其上 有孔以承下檐的椽尾,故称为承椽枋。(图2-4-29)
图2-4-29 承椽枋
• (10)、连机:连机是不设桁枋的小式建筑桁条 下面的辅材,其作用和桁枋相似,主要是增强桁
条的抗弯强度,充实桁条的美观和厚实感。(P15 8-52 8-53)
• (4)、花架椽:除檐椽下自上而下 分为上、中、下花架椽。(图2-4-25)
图2-4-25 檐椽、飞椽 、脑椽 、花架椽
檐椽、飞椽
脑椽 、花架椽
• (5)、罗锅椽:处于卷棚屋面屋脊部位的圆弧形 罗锅状椽叫做罗锅椽,俗称卷棚椽 。(图2-4-33)
• (6)、燕尾枋:位于悬山伸出墙以外的桁头之下 的枋材称燕尾枋。(图2-4-27)
图2-4-27 燕尾枋
• (7)、天花枋:天花枋和天花梁作用相似,是承 托天花板和支条的横向构件,两端交于柱中。
• (8)、平板枋(斗盘枋):平板枋位于大额枋之 上,斗栱之下,是用于承受斗栱底座的大木构件。 (P9 8-25~8-27 图2-4-28)
图2-4-30 檩(槫、桁)
• (1)、檐檩(桁):位于檐柱上的檩条称作檐檩。 (图2-4-30)
• (2)、金檩(桁):位于金柱上的檩条称作金檩。 (图2-4-30)
• (3)、脊檩(桁):位于屋脊纵轴线上的檩条称 作脊檩。(图2-4-30)
• (4)、轩檩(桁):是指轩梁上,置于月梁(或 荷包梁)两端的檩条,主要用来承托船篷弯椽 (P12 8-38~8-45、P14 8-49~8-51 图2-4-22)
• (3)、雀替:位于梁柱相交处、用以加固梁柱节 点、又有装饰作用的构件,因其常在柱的两侧成 对布置,形如飞翔的雀翅,故称为“雀替”。 (P48 8-194 图2-4-32)
图2-4-32 雀替
• (二)屋面木基层 • 构成古建木构架的构件除以上柱、梁、枋、檩之
外,还有屋面木基层及其附属构件,它们有: • 1、椽类:檐椽(又称出檐椽)、飞椽、花架椽、脑
• 8-92~8-98 图2-4-35)
(图2-4-35)
摔网椽
图2-4-35 摔网椽(实体)
• (8)、荷包椽:圆形椽为方便安装望板或望砖, 常在顶面削去1/4,形成荷包状以铺钉望板或铺 设望砖,故称之为“荷包椽”。
• (9)、立脚飞椽:即翘飞椽,指戗角两侧起翘部 位的飞椽,从交金桁(交叉步桁)延长线向戗角 方向自下而上上端逐根翘起,最后一根与嫩戗端 头相平,它与屋面正身部位的飞椽一样,是增加 屋角起翘和延伸屋角宽度的构件。( P28 8-99~8102 图2-4-36)
图2-4-36 立脚飞椽
• (10)、椽花(椽椀、椽中板):搁置在桁条上, 用于椽挡分位,使椽子穿入椽椀,卡住椽子不得 错位。处在屋脊上的那根为“双面披”,其余部 位为“单面披”。 (P18 8-62、8-63 图2-4-37)
图2-4-37 椽花(椽椀、椽中板)
• (11)、板椽:板椽是一种特殊椽子形式,是用 于庑殿顶或歇山顶的琉璃照壁、琉璃花门,琉璃 阁、琉璃塔的挑檐桁之上,承托屋顶的出檐,完 全仿照木结构形制烧制的琉璃构件。因为将檐椽、 飞椽和望板烧制在一起,故叫做板椽。
古建筑基础知识
• (3)、随梁枋(顺袱串):在大梁(五架梁或七 架梁)之下、贯穿大梁两端金柱的枋,主要起联 系进深方向柱网、以增加大木构架的整体性。随 梁枋多用于大式的大木构架,小式构架一般不用。 (图2-4-25)
图2-4-25 随梁枋
图2-4-25 随梁枋
• (4)、穿插枋(夹底):位于桃尖梁、抱头梁或 双步梁之下,与其平行的横向辅材,大式建筑称 “桃尖随梁”。主要对桃尖梁、抱头梁或双步梁 起辅助联系作用。(图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