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634-2007生态旅游区建设与服务规范
陕西省市场监管局批准发布《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等项陕西省地方标准 陕市监发〔〕号

市
监
发
〔
2
0
1
8
〕
5
8
号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等 25 项陕西省地 方标准,2018 年 12 月 13 日发布,自 2019 年 1 月 13 日起实施。现予以公布(见附件)。 特此通告。 附件:批准发布的 25 项陕西省地方标准目录
2018-12-13 2019-01-13
8 DB61/T 1201.7-2018 智慧旅游建设与服务规范 第 7 部分:智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
2018-12-13 2019-01-13
9 DB61/T 1202-2018 Ⅰ型胶原蛋白通用技术要求
2018-12-13 2019-01-13
10 DB61/T 1203-2018 便携式氧气吸入器通用要求
5 DB61/T 1201.4-2018 智慧旅游建设与服务规范 第 4 部分:智慧乡村旅游目的地
2018-12-13 2019-01-13
6 DB61/T 1201.5-2018 智慧旅游建设与服务规范 第 5 部分:智慧旅行社
2018-12-13 2019-01-13
7 DB61/T 1201.6-2018 智慧旅游建设与服务规范 第 6 部分:智慧旅游饭店
2018-12-13 2019-01-13
20 DB61/T 1211-201 Nhomakorabea 地理标志产品 略阳乌鸡
2018-12-13 2019-01-13
21 DB61/T 1212-2018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要求
2018-12-13 2019-01-13
绿建专篇(初步设计、方案)

第十四章绿色建筑专篇一、项目基本信息工程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单位:建筑类型:绿色设计目标:国标一星二、设计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14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DB/T 1039-20073、《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DB33/1092-20164、《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核算标准》 DB33/1105-20145、《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三、节地与室外环境1、环境噪声控制本项目位于温岭市城西街道螺屿村(编号为GY030101-3地块),东侧为规划新河线河道,南侧为空地(规划为道路),西侧为空地(商服用地,为台州邦丰塑料有限公司项目用地),北侧临中心大道。
场地环境噪声要求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
1)根据交通规模预测交通噪声量,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交通噪声对建筑区域声环境的影响。
2)通过区域周边绿化配置形成噪声防护屏障。
2、室外风环境控制要求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建筑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
1)利用电脑模拟建筑室外风环境,为建筑方案提供优化建议。
如优化建筑布局、建筑截面面积,建筑体形以及建筑高度等;2)通过绿化配置,减少室外局部风力放大。
3、生态场地设计对场地和景观设计进行优化,设计透水地面,有利于雨水回收,减低热岛效应,改善生态环境。
1)建筑周边、庭院的地面和公共广场等采用透水铺设。
主要采用地下停车场,地上车位采用嵌草砖(草皮砖)铺装地面。
人行道采用透水砖铺装地面。
2)关注各种下垫面的吸热特征,选择浅色与可反射适当太阳能的铺装饰面,保证有绿化覆盖率和遮荫率。
3)绿化设计优先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方式。
四、节能设计1、建筑造型节能1)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建筑造型和形体模拟,进行优化设计,如体型控制,选择浅色外墙饰面;对朝向与窗墙面积比进行有效控制等。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DB13T 5216-2020)

六氯乙烷 N-亚硝基二丙胺 N-亚硝基二甲胺
六氯丁二烯 4-甲基苯酚 2,4-二甲基苯酚 2,3,4,6-四氯苯酚 2-甲基苯酚 2,6-二硝基甲苯
异佛乐酮
CAS 编号 a
106-43-4 120-82-1 87-61-6 142-28-9 598-77-6 74-83-9 75-00-3 75-69-4 74-95-3 96-12-8 75-71-8 107-13-1 108-86-1 98-82-8 103-65-1 98-06-6 135-98-8 104-51-8 108-67-8 95-63-6 78-93-3 108-10-1 591-78-6 50-00-0 半挥发性有机物 67-72-1 621-64-7 62-75-9 87-68-3 106-44-5 105-67-9 58-90-2 95-48-7 606-20-2 78-59-1
26 1.1 683 270 260 180 150 110 180 220 10 000 3 400 920 30
2.6 0.08 0.08
2 3 841 777 1 166 1 932 0.4 637
10.4 0.24 0.08 7.6 10 000 5 927 8 890 10 000 1.2 1 897
4
DB13/T 5216—2020
表 1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 (续)
单位为毫克每千克
HJ 25.4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导则
HJ 25.5 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 HJ 491 土壤和沉积物 铜、锌、铅、镍、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605 土壤和沉积物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634 HJ 642 HJ 679 HJ 680 HJ 703 HJ 735 HJ 736 HJ 741 HJ 742
DB41T990-2014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单元工程质量评定标准

ICS 13.080 B 11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990—2014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单元工程 质量评定标准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qualit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unit
engineering in project of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II
河南省地方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DB41/T 990—2014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单元工程质量评定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的指标体系、合格标准和评定办法。 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范围内实施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评定。其他类的生产建设项 目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评定可参照执行。
土地整治工程划分为场地整治、防洪排水、土地恢复等分部工程。 5.2.2.4 防洪排导工程
防洪排导工程划分为基础开挖与处理、坝(墙、堤)体、排洪导流设施等分部工程。 5.2.2.5 降水蓄渗工程
降水蓄渗工程划分为降水蓄渗、径流拦蓄等分部工程。 5.2.2.6 临时防护工程
临时防护工程划分为拦挡、沉沙、排水、覆盖等分部工程。 5.2.2.7 植被建设工程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 Nhomakorabea用于本文件。 3.1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 engineering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project of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公路、铁路、露天矿、林浆纸一体化、机场、核电站、水利枢纽、水电站、工业园区、涉水交 通、风电、引调水、井采矿、油气开采、油气管道、轨道交通、农林开发、火电站、灌区、堤防、 蓄滞洪区、其它小型水利、油气储存与加工、管网、加工制造、输变电、房地产、其它类城建、社 会事业、信息产业和其它行业等项目防治水土流失的工程。 3.2
【国家标准】DB33T 2032-2018 湿地公园生态管理技术规范

DB33/T 2032—2018
湿地公园生态管理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湿地公园生态管理目标、原则、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已建立的国家级和地方级湿地公园。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6.2.1.2 开展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观光、科普、体验等为主导功能的空间区分及湿地价值利用。 6.2.1.3 正确评估湿地公园的环境容量,并以此控制游客规模,确保湿地公园资源和环境不受破坏。
5.2 生态旅游
应给出湿地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与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应提出湿地生态旅游景区 环境容量测算的方法及有效的环境控制对策;应给出湿地公园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的内容、景观及线路 等方面的指导意见;研究湿地公园保育区域全封闭管理与部分区域限制开放的管理模式。
5.3 生态监测
包括湿地面积、类型、地貌和景观等特征监测,湿地气象、水文、大气、水质、基质等非生物环境 监测,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以及湿地生态旅游监测等内容。
1
DB33/T 2032—2018
3.5 生态监测 eco-monitoring 利用生物生态与物理化学的监测方法对湿地生态环境、湿地类型、数量、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经济
活动对湿地影响等方面进行定期的动态测定和观察过程。
4 生态管理目标与原则
4.1 管理目标 保持湿地野生动植物种群不减少,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持湿地大气、土壤和区域水环境质量不
通过微地形改造,采用乔灌草配置,营造近自然森林与灌丛。
4
DB33/T 2032—2018
《湖北省城市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规范》DB42-2008

不属于一级和二级负荷的其他负荷
三级负荷
地下汽车库(含人防工程)
(地下停车库的设备)查《车库的规范》
基本通信设备、应急通信设备、柴油电站配套的附属设备、应急照明、Ⅰ类汽车库、机械停车设备以及采用升降梯作车辆疏散出口的新降梯。
一级负荷
重要的风机、水泵、立体车库机械设备
三种通风方式装置系统
正常照明
b)居住区内公共设施需用专用配变容量按计算容量配置。
c)居住区低压供电干线馈送容量宜按不小于0.7的配置系数进行配置。
表1居住区供配电设施负荷分级表
类别
用电设备(或场所)名称
负荷等级
十九层及以上居住类建筑
消防用电、走道照明、客梯电力、排污泵、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生活水泵
一级负荷
十至十八层居住类建筑
消防用电、客梯电力、排污泵、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生活泵、主要通道及楼梯间照明、
按GB 4208-93《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开关柜
开关柜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选型,
(
按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反事故措施第11.1条有关规定:
(1)所选用的高压开关设备除应满足相关国家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电网公司《交流高压断路器技术标准》、《交流高压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技术标准》、《气体绝缘技术封闭开关设备技术标准》(国家电网生[2004]634号)及《关于高压隔离开关订货的有关规定(试行)》(生产输电[2004]4号),不得选用已明令停止生产、使用的各种型号开关设备。
GB50052-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JGJ/T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DL/T 448-2000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
DL/T825-2002电能计量装置安装接线规则
LBT-015-2011绿色旅游景区

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 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归口单位:国家旅游局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引言旅游景区是自然环境优良,人文资源丰富的区域,是优质的景观资源、珍稀的自然生态系统、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景观、生态和文化价值.建设绿色旅游景区,实现旅游景区的绿色管理,对旅游景区资源的永续利用,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标准旨在旅游景区引入绿色管理理念,为旅游景区实施生态化管理提供依据和技术规范,保护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内在素质。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借鉴了国内外有关资料,并直接引用了相关国家标准或标准条文。
绿色旅游景区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旅游景区实施绿色管理和服务的规范要求和技术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类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服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8978-2004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GB13271-2001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T 10001。
1—2006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ISO 7001:1990,NEQ)GB/T 15971 导游服务规范LB/T 014旅游景区讲解服务规范LB/T 007-2006绿色旅游饭店GB 9633 旅店业卫生标准GB 16153 饭店(餐厅)卫生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应用标准GB/T 16767-1997 游乐园(场)安全和服务质量GB9667 游泳场所卫生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林业局•【公布日期】2015.05.19•【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国家林业局2015年5月19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与监督,规范工程项目规模、构成、布局及工程量等要求,提高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查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报告、初步设计,以及主管部门监督检查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的依据。
第三条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程项目,地方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可参照执行。
已加入或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以及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等的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除遵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有关国际组织的规定。
第四条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应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相关规定。
第五条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除遵守本标准外,应遵守环境保护、国家工程质量、安全、卫生等强制性条文规定,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设计规范。
第六条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应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分类建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安全实用的基本原则。
第七条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应充分利用原有各项工程设施,优先维护、完善使用已有设施,应与自然保护区内的其他建设项目相结合,不得重复建设。
第八条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应以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排放为原则,充分利用新技术,为减轻自然资源消耗压力和便利野外保护管理创造条件。
第二章建设项目规模和构成第九条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规模划分为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5个等级,其中微型主要是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种质资源集中分布的自然保护小区、原生境保护小区(点)。
表1自然保护区规模划分表类型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15万hm2,天然乔灌林地>10万hm2或核心区面积>7万hm2(1)>15万hm2,天然乔灌林地≤10万hm2或核心区面积≤7万hm2;(2)5万hm2(不含)~15万hm21万hm2(不含)~5万hm2≤1万hm2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50万hm220万hm2(不含)~50万hm28万hm2(不含)~20万hm2≤8万hm2荒漠生态系统类型>50万hm2,灌草覆盖面积>15万hm2(1)>50万hm2,灌草覆盖面积≤15万hm2;(2)20万hm2(不含)~50(1)20万hm2(不含)~50万hm2,灌草覆盖面积≤6万hm2;(2)5万hm2(不含)~20万≤20万hm2,灌草覆盖面积≤1.5万hm2;(2)≤5万万hm2,灌草覆盖面积>6万hm2hm2,灌草覆盖面积>1.5万hm2hm2,灌草覆盖面积≤1.5万hm2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10万hm2,水域与常年或季节性湿地面积>5万hm25万hm2(不含)~10万hm2,水域与常年或季节性湿地面积>2.5万hm21万hm2(不含)~5万hm2,水域与常年或季节性湿地面积>6000 hm2≤1万hm2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20万hm2,水域与常年或季节性湿地面积>6万hm28万hm2(不含)~20万hm2,水域与常年或季节性湿地面积>2.5万hm22万hm2(不含)~8万hm2,水域与常年或季节性湿地面积>6000 hm2≤2万hm2野生动物类型>20万hm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10种或核心区面积>10(1)>20万hm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10种或核心区面积≤10万(1)10万hm2(不含)~20万hm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10种或核心区(1)2万hm2(不含)~10万hm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10万hm2;hm2;(2)10万hm2(不含)~20万hm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10种或核心区面积>5万hm2;面积≤5万hm2;(2)2万hm2(不含)~10万hm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10种或核心区面积>1万hm2种或核心区面积≤1万hm2;(2)≤2万hm2野生植物类型(1)>5万hm2;(2)1万hm2(不含)~5万hm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5种或重点保护植物分布区面积>3000hm2(1)1万hm2(不含)~5万hm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5种或重点保护植物分布区面积≤3000hm2;(2)0.5万hm2(不含)~1万hm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5种或重点保护植物分布区面积>1500hm2;(1)0.5万hm2(不含)~1万hm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5种或重点保护植物分布区面积≤1500hm2;(2)≤0.5万hm2地质遗迹类型>5万hm22万hm2(不含)~5万hm20.5万hm2(不含)~2万hm2≤0.5万hm2古生物遗迹类型>5万hm22万hm2(不含)~5万hm20.5万hm2(不含)~2万hm2≤0.5万hm2第十条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由管护系统、巡护系统、标识系统、科研监测系统、公众教育系统、信息系统、防灾减灾系统七类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B33-T 634-2007 生态旅游区建设与服务规范前言本标准由浙江省旅行局提出,浙江省旅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生态旅行区建设与服务规范1 范畴本标准规定了术语与定义、资源爱护、环境爱护、规划建设、经营服务、制度与治理、生态教育、社区共建等方面的差不多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内各类生态旅行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舞按照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7-1997 海水水质标准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9664-1996 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 9667-1996 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T 10001.1-2006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 15971-1995 导游服务质量GB 16153-1996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ISO 14001-2004 环境治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3 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纳下列术语和定义。
3.1旅行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行者产生吸引力,能够为旅行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2生态旅行指以吸取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阻碍,确保旅行资源的可连续利用,将生态环境爱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点经济社会进展有机结合的旅行活动。
3.3生态旅行区生态旅行区是指通过本标准评定,具有明确地域界限的,以开展生态旅行活动为目的的特定旅行区域。
4 总则4.1 总体目标生态旅行区以可连续进展的差不多国策为依据,对旅行景区实行生态化进展与治理,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连续进展。
4.2 生态旅行应遵循的原则4.2.1 环境友好原则。
4.2.2 清洁生产原则。
4.2.3 社区参与共享原则。
4.3 生态旅行区等级生态旅行区(点)等级划分为二级,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态旅行示范区和生态旅行达标区。
5 差不多要求5.1 资源爱护5.1.1 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爱护手段科学,措施先进,能有效预防自然和人为破坏,保持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5.1.2 传统历史文化如建筑、节庆、民俗、地点戏等传统文化资源均得到有效爱护。
5.1.3 科学治理游客容量,幸免造成对生态旅行区资源的破坏:a)按照环境承载能力、游客心理承担能力,测算并确定生态旅行区的极限容量、合理容量;b)设定生态敏锐区域,测算并确定敏锐区域的合理游客容量;c)建立旅行区游客容量操纵体系,专门要对生态敏锐区域采纳动态操纵技术,设置有防止容量超载的预案。
5.1.4 生态旅行区内提倡禁止吸烟,关于无法克服者,设有吸烟点,吸烟行为限定在特定的区域,减少对其他游客的阻碍,并落实防火措施,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设备。
5.1.5 旅行区不捕杀野生动物,销售的旅行产品、土特产、旅行纪念品不破坏生态平稳为原则。
5.1.6 在注重生物的多样性的同时,爱护本土动植物资源,防止外界生物的入侵。
5.1.7 在动物繁育期、季节性栖息地,设置隔离区、缓冲区。
5.1.8 加大公德教育和旅行区治理,防止在山崖、树木和古迹上刻画涂鸦。
5.1.9 有效防止滥用景观、树林的造型轮廓灯,幸免阻碍动植物的栖息生长。
5.1.10 收益中有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资源爱护。
5.2 环境爱护5.2.1 旅行区环境:a)空气质量达到GB 3095-1996的一级标准;b)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大于90%;c)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GB 3838-2002的规定。
5.2.2 爱护水资源,淡水消耗减少至最低水平,促进水资源的可连续利用。
5.2.3 产生的污水和废水达到最低水平同时通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5.2.4 废弃物减少到最低程度。
5.2.5 按照ISO 14001-2004标准要求建立环境治理体系。
5.2.6 建设项目通过环境阻碍评判。
5.2.7 能定期进行生态环境监测。
5.2.8 能有效获得最大的能源效率和使用最少的非再生性能源。
5.2.9 使用节能材料与节能设施,并有一定的节能措施,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所占比例在60%以上;5.3 规划建设5.3.1 交通建设5.3.1.1 旅行区道路采取沙砾、卵石、木材、石材等本土材料,不因硬化的道路切割原生态系统,在敏锐地段采纳离地木栈道或索绳道,并设有动物通道的提示标识以爱护生物通道。
5.3.1.2 核心景区禁止造成污染的机动车辆进入,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
5.3.1.3 可进入性与生态旅行区的承载力相习惯。
5.3.1.4 有与景观环境相和谐的生态型停车场或船舶码头,且治理完善,布局合理,容量能充分满足游客接待量要求。
5.3.1.5 交通标志规范。
5.3.1.6 建设生态路。
5.3.2 建设方法与材料5.3.2.1 项目选址合理,尽量不改变原有地势、地物、植被、水体。
5.3.2.2 治理者明确了解当地环境与遗产的价值,同时明白采取何种措施来加以爱护。
5.3.2.3 在建设、施工和爱护生态旅行区的基础设施过程中已采取爱护措施。
5.3.2.4 对专门的历史和文化重点爱护地,已采取和使用合适的材料和相应的施工技术以爱护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特质。
5.4 经营服务5.4.1 旅行饭店生态旅行区的旅行饭店都应创建成“绿色旅行饭店”。
5.4.2 旅行购物5.4.2.1 有明确制度与治理措施确保其出售的旅行商品不含濒危物种和受爱护物种,不含有害于重要的文化与遗产爱护价值的东西。
5.4.2.2 购物场所布局合理,建筑造型、色彩、材质有特色,与环境和谐。
5.4.2.3 对购物场所进行统一治理,环境整洁,秩序良好,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
5.4.2.4 对商品从业人员有统一治理措施和手段。
5.4.2.5 旅行商品种类丰富,本地区及本旅行区特色突出。
5.5 制度与治理5.5.1 制度建设5.5.1.1 已制定和实施爱护当地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原生植被、自然水系、景观和文化遗产的方案。
5.5.1.2 旅行质量、旅行安全、旅行统计等各项经营治理制度健全有效,贯彻措施得力,定期监督检查,有完整的书面记录和总结。
5.5.1.3 治理人员配备合理,中高级以上治理人员均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5.5.1.4 投诉制度健全,人员落实、设备专用。
投诉处理及时、妥善,档案记录完整。
5.5.1.5 为特定人群(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配备旅行工具、用品,提供专门服务。
5.5.1.6 制定有明确有效的手段,加大对旅行者生态环保意识的教育及其行为治理,确保旅行行为的生态化。
5.5.2 安全治理5.5.2.1 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
5.5.2.2 设施设备完好、有效,无安全隐患。
危险地段标志明显,有专人看管。
5.5.2.3 建立紧急救援机制,设置医务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医务人员。
设有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应急处理能力强,事故处理及时、妥当,档案记录准确、齐全。
5.5.3 卫生治理5.5.3.1 环境整洁,无污水污物,无乱建、乱堆、乱放现象。
建筑物及各种设施设备无剥落,无污垢。
5.5.3.2 各类场所全部达到GB 9664-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餐饮场所达到GB 16153-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游泳场所达到GB 9667-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
5.5.3.3 食品卫生符合国家行业规定,餐饮服务配备消毒设施,禁止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不可降解型一次性餐具。
5.5.3.4 垃圾箱布局合理,标识明显,造型美观专门,与环境相和谐。
垃圾箱分类设置,垃圾清扫及时,产日清。
5.5.3.5 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数量能满足需要,标识醒目美观,建筑造型景观化。
所有厕所具备水冲、盥洗、通风设备并保持完好或使用免水冲生态厕所。
厕所设专人服务,洁具洁净、无污垢、无堵塞。
室内整洁,有文化气息。
5.6 生态教育5.6.1 主动向游客提供生态旅行宣传资料,开展生态教育。
5.6.2 游客中心位置合理,规模适度,设施齐全,功能体现充分。
5.6.3 各种引导标识设置合理,采纳生态材料。
5.6.4 公共信息资料品种齐全,适时更新。
5.6.5 导游员(讲解员)持证上岗,人数及语种能满足游客需要,一般话达标率100%。
导游员(讲解员)均应具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大专以上许多于20%。
5.6.6 导游(讲解)词科学、准确、有文采。
导游服务具有针对性,强调个性化,服务质量达到GB/T 15971-1995中"4.5.3"和"第5章"要求。
5.6.7 建立生态培训教育制度,从业人员培训率达100%。
5.6.8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置合理,采纳生态材料,设计精美,特色突出,有艺术感和文化气息,符合GB/T 10001.1-2006的规定。
5.7 社区共建5.7.1 生态旅行区的经营者必须至少五项措施关心当地社区进展:a) 用工以当地人员为主;b )购买当地产品;c) 购买当地服务;d) 出售当地生产的旅行纪念品和手工艺品;e) 财力或物力赞助当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节庆活动;f) 当地居民享受优待生态旅行服务。
5.7.1 生态旅行产品的经营者能明确采取以下至少一项行动以支持除经营活动之外的自然爱护活动:a) 捐款或支持非政府组织的环境或自然爱护行动;b)捐款或支持环境研究项目;c) 参与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废物回收利用活动;d) 参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碳隔离活动。
6 评分细则评分细则见附录A。
附录 A(规范性附录)《生态旅行区建设与服务规范》评分细则《生态旅行区建设与服务规范》检查得分最高为680分,另有加分项目最高为40分。
本细则评分,合计得分在600分(含)以上,被评定为“生态旅行示范区”,合计得分在500分(含)以上,被评定为“生态旅行达标区”。
《生态旅行区建设与服务规范》的标志、标牌、证书由浙江省旅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一规定,由浙江省旅行标准化研究会负责执行操作。
表A.1 《生态旅行区建设与服务规范》评分细则序号评定项目评定方法与讲明大项分值分项分值次分项分值1 资源爱护1301.1 自然景观爱护30爱护制度爱护制度完善,有生态监测制度和动植物救助制度10 爱护范畴有明确的爱护区范畴,并有一定的机构来从事爱护区的治理与监督10 爱护措施有专项爱护措施爱护所有物种并使之平稳,爱护手段科学,措施先进,能有效预防自然和人为破坏,保持自然景观真实性和完整性101.2 爱护物种数量受爱护的动物和植物总数101.2.1 >400 受爱护的动物和植物总数在400种以上10 1.2.2 200-400 受爱护的动物和植物总数在200-400种之间8 1.2.3 100-200 受爱护的动物和植物总数在100-200种之间 6 1.3 传统文化爱护601.3.1 建筑爱护规划并实施重点爱护街区、村落,保持其历史传承性和整体完好性10 1.3.2 历史文化爱护以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为要紧载体,整修陈设相应文物、文献(本款酌情计分)10 1.3.3 自然文化爱护建设有专题博物馆、集中展现10 1.3.4 民族民俗文化151.3.4.1 节庆保留传统的节庆活动 5 1.3.4.2 地点戏保留地点剧种和传统剧目 5 1.3.4.3 民间工艺保留民间传统工艺 5 1.3.5 宗教文化151.3.5.1 庙宇以“整修如旧”的原则修复,不宜新建或大规模翻建 5 1.3.5.2 宗教本教或自然宗教形式突出体现当地特色和民族特色,应适当表现 5 1.3.5.3 香火禁止大规模香火,以爱护环境 5 1.4 生物性爱护301.4.1 材料爱护性使用采纳沙砾、卵石、木材、石材等本土材料,不切割原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