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及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3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皆包含着传统节日的习俗。

韩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寒食节时皇城内美丽的春色和宫廷的生活场景;《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只能在七夕相见一次的故事,抒发了女子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月朗风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在古诗的教学中,朗读和感悟古诗意境是重点。

首先就要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句。

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感悟古诗所传达的情感。

例如,在读中感悟诗人韩翃借古喻今,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在读中感受诗人王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倍感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通过寻找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自身感悟和课件展示的美景图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

在读中想象,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

3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

3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

3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寒食教学反思:在教学《寒食》这首古诗时,我采用了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文化经典。

首先,我为学生提供了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其次,我通过分析诗歌的词句、押韵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艺术美感。

此外,我还组织了诗歌朗读和赏析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增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兴趣。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于古文化和古诗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够深入,导致他们在理解诗歌时感到困难。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加强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分析诗歌的词句和修辞手法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学生对于古典文言文的阅读经验较少,他们对于一些古文化特有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不够熟悉。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和表达方式,并与现实生活和自身经历相联系。

第三,我发现学生在欣赏和朗读古诗时缺乏自信,对于古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欠缺热情。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自主朗读和赏析古诗,激发他们对于古诗的热爱和兴趣。

综上所述,通过教学《寒食》这首古诗,我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背景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激发他们对于古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魅力。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寒食》《十五夜望月》《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寒食》《十五夜望月》《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

3古诗三首《寒食》《十五夜望月》《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都是唐代七言绝句,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课后的“选做”是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与传统节日、习俗有关的古诗词,在此之前,三年级学过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了节日习俗,此处应联结已有经验,拓展相关的古诗词,增进学生对节日习俗的了解,初步感受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皎、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三、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课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1.孩子们,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当中国的经典诗词与传统节日相遇,会是怎样的景象呢?一定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样的古诗三首,先来一起学习《寒食》。

2.齐读课题《寒食》进入新课学习。

二、解读诗题,追寻典故有乐趣1.寒食,是诗的题目,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前一二天。

关于寒食节,还有一段悲壮的传说。

(引入“割股奉君”的典故)2.学生谈谈自己的了解。

设计意图:基于本单元“激发学生对民俗的热爱”这一目标,由畅谈中国的传统节日来开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基于预习基础的交流,了解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掌握情况,唤醒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三、初读古诗,字正腔圆有底气。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知诗人,解诗题。

【出示课件1】1.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

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

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

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

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

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六下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六下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皇家花园柳枝随风轻摇的曼妙春色,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独特迷人风光。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形象的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唐诗,描写诗人在中秋佳节的晚上,站在院子里望着圆月,思念家乡的亲人。

一、教学效果1.抓叠词,知其意,悟诗理。

首先师生合作探究。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象表现出来的。

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

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

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二、成功之处在教学《寒食》一诗时,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学生“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生“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

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悟”为主。

通过学生自学、质疑、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

诵读感知先有情,第二个环节我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入深,先断句停顿,标出重读的字词;再注意语气和语调;由于正好多媒体设备坏了,给我带来了大困难。

不能出示配乐怎么办?我先有感情的朗诵,之后学生个读,小组读,然后小组里推荐最好的在班里读。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优秀教案《寒食》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诗文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诗文,了解诗文描写的内容。

2.从诗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诗人以汉喻唐,敢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以及宦官得宠专权等腐败现象的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寒食》所描写的内容及其深刻内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教学难点: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中不易理解的内容以及如何朗读诗文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课前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 谈话激趣。

同学们,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描写节日的诗文,你知道哪些?请你说说。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网上学习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寒食》。

3.正音,齐读课题。

4.学习生字——“翃”。

指名朗读这个字。

书空练写这个字。

二、师生交流。

1.师:寒食节在什么时间?2.你知道“寒食节”的由来吗?3.介绍作者韩翃的有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古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交流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3. 指名汇报讨论结果。

四、动画演示,理解诗句。

1.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

(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读、自由练读、学生齐读)2.请学生尝试说说以下几句诗如何读。

3.指导读好诗句“寒食/东风/御柳斜”。

(“斜”字读古音)4.学生尝试说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5.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难以理解,请你提醒大家。

6.教师演示,指导读好后两句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7.自由读读下面两句诗句,说说你所知道的后两句诗句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

8、教师指名说说其他两句诗句的意思。

9.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理解诗文意思。

10.讨论说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课文以《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组成。

以民俗、民间故事为主题,讲述了寒食节、中秋节中美好的民间传说和民俗,引导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三首古诗需要有感情朗读和背诵,理解诗意。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1)搜集民间故事,激趣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然后让学生简单地跟大家汇报一下,要求是一分钟演讲,把语言组织好,让别人听明白。

然后导入课文,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就会很高。

(2)写民间故事,拓展提高。

上完课,学生基本了解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我让学生试着写一写,也可以写一写本地的听到的、看到的优秀民间故事,这样的写作训练,减低难度,深化课文主题,内化所学的知识,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有趣,效果好。

2.教学收获(思得)(1)仿写句式,扎实语基。

《寒食》诗中的句子“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教学中我让学生提炼出句式“无……不”,然后学生进行由词到句,进行练说,仿写,从而达到学会就要会用的目的,让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内在的东西。

(2)学习炼字,感悟诗情。

古诗中很多字都是诗人“千锤百炼”而成,《迢迢牵牛星》原句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我问学生:“迢迢”和“皎皎”互换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找资料,悟诗情,明白了:“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

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

“迢迢”“皎皎”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3.不足之处(思失)本课教学中,在指导朗读上,由于时间问题,再加上课前备课准备也不够充分,我害怕学生理解不到位,只是让学生泛泛而读,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优秀教案《寒食》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诗文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诗文,了解诗文描写的内容。

2.从诗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诗人以汉喻唐,敢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以及宦官得宠专权等腐败现象的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寒食》所描写的内容及其深刻内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教学难点: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中不易理解的内容以及如何朗读诗文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课前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 谈话激趣。

同学们,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描写节日的诗文,你知道哪些?请你说说。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网上学习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寒食》。

3.正音,齐读课题。

4.学习生字——“翃”。

指名朗读这个字。

书空练写这个字。

二、师生交流。

1.师:寒食节在什么时间?2.你知道“寒食节”的由来吗?3.介绍作者韩翃的有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古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交流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3. 指名汇报讨论结果。

四、动画演示,理解诗句。

1.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

(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读、自由练读、学生齐读)2.请学生尝试说说以下几句诗如何读。

3.指导读好诗句“寒食/东风/御柳斜”。

(“斜”字读古音)4.学生尝试说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5.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难以理解,请你提醒大家。

6.教师演示,指导读好后两句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7.自由读读下面两句诗句,说说你所知道的后两句诗句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

8、教师指名说说其他两句诗句的意思。

9.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理解诗文意思。

10.讨论说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教学设
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第一句。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
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
①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②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

③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交流寒食节有哪些习俗。

(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二句。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板书:蜡烛轻烟)
四、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1.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2.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特许重臣“五侯”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

寒食
以汉喻今
流露不满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提问:这是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

3.板书课题,解释题意。

(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迢迢,遥远。

)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指导学生读好以下词语。

迢迢(tiáo tiáo) 皎皎(jiǎo jiǎo) 擢(zhuó)素手札札(zházhá) 机杼(jīzhù) 脉脉(mòmò)
2.重点指导书写“素、章、盈、脉”四个生字,注意字的占格和笔顺。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迢迢:遥远。

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
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

织女星与牵牛星隔银河相对。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零:落下。

几许:多少。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②连词成句,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整幅布帛,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织女与牛郎被银河阻隔,不能相见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

)
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小组交流: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勤劳、孤独、哀怨、痛苦)
2.推荐阅读《牛郎和织女》。

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8596;织女星美丽、勤劳、
孤独、哀怨
-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可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二、释题意,明作者。

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王建,字仲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唐进士,曾任昭应丞、渭南尉。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
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2.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注意“栖”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横。

“鸦”是左右结构,注意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歇,休息。

冷露:清冷的露珠。

湿:打湿。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怀亲的思绪。

②连词成句,感悟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
五、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八月十五望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2.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八月十五游子的思乡之情。

)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十五夜望月
望月兴叹
教学反思
1.课前布置了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古诗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经过充分地朗读,能体会诗文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