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常识

合集下载

2012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抗精神病药物的分类和用药原则

2012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辅导:抗精神病药物的分类和用药原则

1.抗精神病药物的分类
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如下几类:
(1)吩噻嗪类: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奋乃静、甲硫哒嗪等。

(2)丁酰苯类:氟哌啶醇、五氟利多等。

(3)二苯氧氮平类:氯氮平。

(4)苯酰胺类:舒必利。

(5)硫杂蒽类:泰尔登、三氟噻吨、氯噻吨等。

(6)长效制剂:口服长效制剂为五氟利多;注射用长效制剂有氟奋乃静癸酸酯、氟哌啶醇癸酸酯、哌普嗪棕榈酸酯等。

2.用药原则
(1)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系统而规范,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的"全病程治疗"。

(2)明确诊断应及早开始用药。

(3)开始时以小剂量给药,逐渐加至治疗剂量,一般急性治疗为期2个月,然后缓慢减量维持。

(4)维持治疗对于减少复发或再住院具有肯定的作用。

第一次发作维持治疗1~2年,第二次或多次复发者维持治疗时间应更长一些,甚至是终生服药。

维持治疗的剂量应个体化,一般为急性治疗期剂量的1/2~1/3。

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剂量不应低于300mg/日(以氯丙嗪折算)。

原则上单一用药。

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副作用

   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副作用

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副作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副作用抗精神病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精神病和相关疾病的药物,它们通过调整脑内特定的神经递质,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精神状态和功能。

然而,正因为其对大脑的直接影响,这类药物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本文将探讨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作用方式和常见副作用。

一、作用方式1. 调整神经递质水平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调整神经递质水平来发挥作用。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它们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影响大脑的功能和行为。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谷氨酸、5-羟色胺等。

2. 阻断多巴胺受体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精神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抗精神病药物中的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和奋乃静,作用于多巴胺D2受体,通过阻断其作用来改善精神病症状。

3. 调整谷氨酸水平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记忆和思维功能有关。

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如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和利培酮,通过调整谷氨酸受体的活性,来改善认知功能和负性症状。

二、常见副作用1. 运动障碍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中,运动障碍是最常见的之一。

其中,帕金森样症状是典型的运动副作用,表现为僵直、震颤和运动迟缓。

其他运动障碍还包括锥体外系症状(如肌肉强直和震颤)、舞蹈样运动症状(如扭动和肌肉痉挛)等。

2. 代谢紊乱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导致代谢紊乱,包括体重增加、血脂升高、糖代谢异常等。

这些副作用增加了患者患上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内分泌紊乱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还会引起内分泌紊乱。

药物可能影响垂体和下丘脑的功能,导致催乳素水平升高,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月经失调、乳房增大等问题。

4. 心血管影响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药物可能引起心率增快、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副作用,增加心脏疾病的风险。

5. 精神状态变化抗精神病药物在调节精神状态的同时,也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例如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抑郁和焦虑等。

临床常用抗精神病药的药学监护要点

临床常用抗精神病药的药学监护要点

临床常用抗精神病药的药学监护要点
临床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包括典型抗精神病药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以下是药学监护的一些重要要点:
1. 定期监测患者的药物疗效:对于抗精神病药物的药效评估应该定期进行,包括监测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注意观察药物是否能够有效地减少幻觉、妄想、情感不稳定等精神症状。

定期评估患者的疗效有助于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策略。

2.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抗精神病药物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包括锥体外系症状(如肌强直、震颤)、代谢相关的问题(如体重增加、血脂异常)以及心血管系统问题等。

需要定期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生理和实验室检查,以监测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3. 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抗精神病药物有时会与其他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如与抗震颤药物、心脏药物、抗癫痫药物等的相互作用。

在配药过程中,需要仔细了解患者的其他用药情况,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4. 个体化用药:每个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的反应是不同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

包括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并监测患者的用药反应。

5. 药物依从性监测:抗精神病药物是长期维持治疗的药物,患者需要做好长期的依从性。

对于无法确保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的
情况,可以考虑采用长效注射剂型的抗精神病药物。

总之,药学监护应着重于药物疗效的监测、不良反应的预防和管理、药物相互作用的注意以及个体化用药和用药依从性的管理。

临床药师在监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与医务人员紧密合作,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药物治疗。

简述抗精神病药物的分类方法及主要药理特点

简述抗精神病药物的分类方法及主要药理特点

简述抗精神病药物的分类方法及主要药理特点抗精神病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各种精神病的药物,其分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 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可以将抗精神病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苯二氮类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从而缓解精神病症状。

-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利培酮、阿立普唑酮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多巴胺受体,从而缓解精神病症状。

-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帕罗西汀、氟西汀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5-羟色胺受体,从而缓解精神病症状。

- 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多塞平等):这类药物通过缓解抑郁症状,从而缓解精神病症状。

- 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这类药物通过缓解焦虑和恐慌症状,从而缓解精神病症状。

- 其他药物(如奥卡西平等):这类药物属于其他类别,但也可以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某些神经递质来缓解精神病症状。

2. 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分类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可以将抗精神病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抗抑郁药: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缓解抑郁症状和精神病症状。

- 抗焦虑药: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某些神经递质,缓解焦虑和恐慌症状。

- 抗精神病药物: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某些神经递质,缓解精神病症状。

- 镇静催眠药:这类药物主要通过镇静和催眠作用,缓解焦虑、恐慌和失眠等精神症状。

- 其他药物:这类药物属于其他类别,但也可以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某些神经递质来缓解精神病症状。

拓展:除了上述分类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分类方法,例如根据药物的不良反应分类,或根据药物的治疗范围分类等。

同时,在临床实践中,还常常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选择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化学03 抗精神病药

药物化学03 抗精神病药

11
其他吩噻嗪类药物
6 7 8 9 5 4 3 2 1
S
10
N
R1
CH2CH2CH2R2 3' 1' 2'
Name R1 COCH3 Cl CF3 CF3
N N N
R2 N(CH3)2
N CH2CH2OH N CH2CH2OH N CH3
12
乙酰丙嗪 奋乃静 氟奋乃静 三氟拉嗪
奋乃静衍生物
S N CH2CH2CH2 Cl N N CH2CH2OR
4
一.吩噻嗪类(Phenothiazines)
6 7 8 9 5
S
10
4 3 2 1
N
Cl
CH2CH2CH2N(CH3)2 . HCl 3' 1' 2'
盐酸氯丙嗪
Chlorpromazine hydrochloride 化学名:2-氯-10-(3-二甲氨基丙基)吩噻嗪盐酸盐
5
吩噻嗪类药物的研究过程
6 5
S
10
4 2
S N CH2CH2CH2N(CH3)2
9
N 1 CH2CHN(CH3)2 CH3
异丙嗪
(antihistaminic drug)
S
丙嗪
抗组胺作用下降 具有镇静作用
Cl N CH2CH2CH2N(CH3)2
盐酸氯丙嗪
脂溶性增加,镇静作用增强
10位是直链,苯环的2位有吸电子基团,能增加活性
13
氟奋乃静衍生物
S N CH2CH2CH2 CF3 N N CH2CH2OR
Name 氟奋乃静庚酸酯(Fluphenazine Enanthate) 氟奋乃静癸酸酯(Fluphenazine Decanoate)

药物化学抗精神失常药考点归纳

药物化学抗精神失常药考点归纳

药物化学抗精神失常药考点归纳第十一章抗精神失常药本章药物代表药多达30个,而且有19个是考纲新增加的,新增加量很大,是难度比较大的一章分抗精神病和抗抑郁两大类第一节抗精神病药按化学结构分五类:吩噻嗪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苯二氮(卓艹)类及其衍生物和苯酰胺类。

一、吩噻嗪类本考点的学习方法:以氯丙嗪为重点,掌握吩噻嗪类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稳定性、代谢、构效关系、毒性及使用特点,其它比照氯丙嗪掌握不同考点。

(一)盐酸氯丙嗪1、基本结构:噻嗪环(5S、10N),2氯,10二甲基丙氨基2、性质:易被氧化,在空气或日光中放置,渐变为红色。

注射液加抗氧剂(共性)。

3、光毒化反应,吩噻嗪类特有的毒副反应,避免日光照射(共性)。

4、作用机制: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副作用也与此机制有关(锥体外系副作用)(共性)。

5、用途:强安定剂,精神分裂、镇吐、人工冬眠等。

6、吩噻嗪类的代谢(共性)(1)代谢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产物几十种以上。

(2)代谢过程主要是氧化,均无活性(5位S、苯环的氧化)(3)侧链N的脱烷基反应,单脱甲基氯丙嗪及双脱甲基氯丙嗪,均可与多巴胺D2受体作用,为活性代谢物。

(二)奋乃静考点:氯丙嗪10位丙基侧链的二甲氨基换成羟乙基哌嗪,其它相同。

(三)氟奋乃静(癸氟奋乃静)考点:(1)奋乃静2位氯被三氟甲基取代(2)代谢:活性代谢产物为亚砜基、N-羟基衍生物(3)毒性: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血循环,及分泌入乳汁(4)前药:作用时间只能维持一天,伯醇基成酯的前药(氟奋乃静庚酸酯或癸酸酯)延长作用时间。

(四)三氟拉嗪考点:(1)氟奋乃静的羟乙基哌嗪用甲基替代。

(2)活性代谢产物为硫氧化物、N-去甲基和7-羟基代谢物,半衰期长。

(3)与抗高血压药合用,致体位性低血压。

与舒托必利合用增加室性心律紊乱危险。

与其他阿托品类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相加。

小结:吩噻嗪类药物的构效关系以氯丙嗪为先导化合物,对吩噻嗪类进行结构改造。

三方面:①吩噻嗪环上的取代基;②10位N上的取代基;③三环的生物电子等排体。

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病症状的关键药物之一,其有效地缓解了许多患者的痛苦。

然而,合理使用这类药物至关重要,以避免可能的副作用和健康风险。

本文将就抗精神病药物的正确使用提供几个注意事项。

一、遵循医生的建议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之前,务必咨询医生并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根据医生的建议,正确遵循用药剂量和时间表,不轻易停药或改变用药方式。

同时,如果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二、了解副作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嗜睡、头晕、口干、便秘、体重增加等。

了解这些常见副作用有助于患者和家属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另外,严重的副作用如过敏反应、锥体外系症状等需立即就医处理。

三、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抗精神病药物与一些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务必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以及补充剂等。

医生将根据个人情况判断药物是否可以联合使用,并调整剂量。

四、避免酗酒和滥用药物酒精和部分毒品对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有影响,并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期间,应避免酗酒和滥用其他药物。

若需饮酒,务必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服用。

五、积极参加心理治疗和康复计划药物治疗只是精神疾病治疗的一部分,心理治疗和康复计划同样重要。

通过积极参与心理咨询、社交支持和康复活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个人康复。

六、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充足睡眠和适度运动对精神健康至关重要。

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和代谢问题,因此,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减轻这一问题,并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七、家属支持与监护对于患有精神病的患者,家人的支持和监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人应了解抗精神病药物的注意事项,配合患者按时服药、遵循医嘱,并及时与医生沟通,报告患者的用药情况和反应。

八、定期复诊定期复诊可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时评估。

精神科药物分类

精神科药物分类

精神科药物分类
精神科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抗精神病药物: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存在言语、思维、行为混乱症状的精神疾病。

常见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利培酮、奥氮平、氨磺必利、喹硫平、帕利哌酮等,还包括氯丙嗪、舒必利、奋乃静、氯氮平、氟哌啶醇等。

2. 抗抑郁药物: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消除病理性的情绪低落,并提高情绪。

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包括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

3. 心境稳定剂或抗躁狂药物: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躁狂症和其他情绪障碍。

常见的心境稳定剂包括碳酸锂、丙戊酸钠、丙戊酸镁、喹硫平等。

4. 抗焦虑药物:这类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焦虑和紧张。

常见的抗焦虑药物包括奥沙西泮、劳拉西泮、丁螺环酮、坦度螺酮等。

5. 精神振奋药: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等。

常见的精神振奋药包括哌甲酯、托莫西汀等。

请注意,不同品类的药物疗效不同,需根据病情、病因合理用药。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精神病药物常识————————————————————————————————作者:————————————————————————————————日期:抗精神病药物常识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首先要强调的是精神分裂症的第一次发病是治疗的关键,因为这时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疗效最好、所需剂量也小,如果能获得有效治疗,病人复原的机会最大,长期的预后也最好。

所以对于初发病人的治疗需引起大家的重视。

其次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要强调尽早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并做到足量足疗程治疗。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疗程:ﻫ1.急性期治疗:急性治疗,在用药治疗的头2周内达到有效剂量,直到症状控制,一般需要6~8周。

本期的治疗目标是尽力减轻和缓解急性症状,重建和恢复病人的社会功能。

ﻫ2.恢复期治疗:巩固治疗,继续急性期治疗的有效剂量,巩固治疗一般要3~6月,本期的治疗目的是减少对病人的应激,降低复发可能性和增强病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稳定期治疗:即维持治疗。

ﻫ维持治疗的剂量通常比有效剂量低,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的维持剂量可减至有效剂量的1/2左右,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除外)通常采用有效治疗剂量或略低于有效剂量维持。

ﻫ维持治疗的时间在当前尚没有公认的标准,但需要维持治疗却是大家所公认的。

--John Kane主张,首发病人5年,复发病人终生。

ﻫ--Csernansky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终生治疗。

--Ben(1981年)提出,维持治疗的时间因人而异:对于急性发病、症状持续短暂(不足三个月)、经及时系统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无波动者,6~12月左右;首次发病应维持2~3年;第二次发病者应维持5年;3次或3次以上者或经各种治疗症状始终不能完全消除者应考虑终生维持治疗。

ﻫ--美国《综合精神病学教科书第七版》:首次发作者药物维持1~2年;多次发作者药物维持至少5年;具有自杀、暴力或攻击行为者药物维持更长。

药物维持治疗的目的:预防复发、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阴性症状的治疗)、减轻或减少副作用。

ﻫ4.停药:缓慢逐渐减量,直至停用。

妊娠妇女的精神药物使用鉴于许多药物可以自由地通过胎盘,所以在用药前应考虑以下几点:1.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对胎儿的发育是绝对安全的。

2.只有药物对母亲的益处多于胎儿的危险时才考虑在孕期用药。

若有可能,在怀孕早期(头三个月)应避免用任何药物。

3ﻫ.药物对胎儿的作用可能与预期发生在母亲身上的药理作用不同。

4.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迟发的不良反应。

5ﻫ.孕期药物的代谢比非孕期明显减慢。

6.禁止在孕妇身上使用已证明有致畸性的药物。

7ﻫ.禁止在孕期试验性用药。

ﻫ美国药物食品管理局(FDA)将孕妇对药物的副反应分为以下几档: ﻫA档(孕A):经过对照研究在头三个月未能发现问题。

ﻫB档(孕B):动物试验未发现问题,但尚缺乏人体研究数据;或动物试验虽然有阳性发现,但人体研究未发现对胎儿的不良作用。

ﻫC档(孕C):对动物有致畸作用,但尚缺乏充分的人体研究,或对人及动物缺乏足够的研究数据。

ﻫD档(孕D):对胎儿肯定不利,但对孕妇的某些危急情况必须使用。

X档(孕X):在动物及人体研究中均证实对母体和胎儿不利或弊大于利。

以上分档只是指某药对多数孕妇的副作用而言,不排除个体差异。

同时由于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迟发的不良反应(即在幼儿或儿童期出现),因此使用历史较长的药物,其有关方面的资料较新药成熟和可靠。

常用精神药品的孕妇使用按上述档次列述如下:ﻫ一、抗精神病药物1.吩噻嗪类:孕C档。

包括氯丙嗪、三氟拉嗪、甲硫哒嗪等。

其他药物分档资料不足。

2.硫杂蒽类:分档资料不足。

包括泰尔登、氯噻吨等。

3ﻫ.丁酰苯类:氟哌啶醇属孕C档。

4.利培酮(维思通):孕C档。

ﻫ5.奥氮平(再普乐)、奎硫平(思瑞康、启维)均属孕C档,必须利大于弊时使用。

ﻫ6.舒必利:曾用于孕妇止吐,未见致畸报道,但分档资料不足。

7ﻫ.氯氮平:孕B档。

有关该药对孕妇影响的研究较多。

氯氮平的药物说明书不推荐该药使用于孕妇。

二、抗抑郁药物1ﻫ.三环类:阿咪替林,孕D;氯丙咪嗪、多虑平均为孕C。

2.四环类:马普替林为孕B。

3ﻫ.SSRIs类:西酞普兰(喜普妙)、氟伏沙明(兰释)为孕C类,氟西汀(百优解、优克等)、帕罗西汀(赛乐特)、舍曲林均为孕B、4ﻫ.米氮平(瑞美隆):孕C,但人体研究尚少。

5.曲唑酮(美抒玉):孕C。

6.米安舍林:孕C。

7.MAOI类药物:孕C。

三、抗焦虑药和镇静催眠药1.苯二氮卓类(安定类):阿普唑仑、氯西泮、地西泮(安定)和劳拉西泮(罗拉)均为孕D类、氯硝安定为孕C。

2.丁螺环酮:孕B。

3ﻫ.思诺思(唑吡坦):孕B。

4ﻫ.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为孕C。

ﻫ四、抗惊厥药1.卡马西平:孕C。

2ﻫ.丙戊酸钠(丙戊酸盐):孕D。

ﻫ3.苯妥英:孕D。

4.苯巴比妥类:孕D。

5.拉莫三嗪:孕C。

6.加巴喷丁:孕C。

五、锂盐(碳酸锂)孕D。

六、益智药ﻫ1.多奈哌齐:孕C。

2ﻫ.艾斯能:孕C。

3.加兰他敏:动物使用显示可引起胎儿和新生儿的轻微发育不良。

ACOG发布孕期和哺乳期精神病治疗新版指南指南指出,妊娠女性的精神病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其产前保健的依从性较差、营养不良,增加其他药物及烟酒接触风险,致使母婴亲情缺乏和家庭环境破坏。

由于迄今所有抗精神病药物可穿过胎盘进入羊水和乳汁中,因此指南建议:A级证据(良好及一致的科学证据)锂可能轻度增加先天性心脏畸形(风险比1.2~7.7);丙戊酸钠会增加胎儿发育异常的风险(尤其在孕早期);卡马西平与胎儿卡马西平综合征有关,应尽量避免(尤其在孕早期);分娩前使用地西泮类药物与婴儿低肌张力综合征有关。

B级证据(有限或不一致的科学证据)妊娠及计划妊娠的女性应避免使用帕罗西汀,胎儿在孕早期接触过帕罗西汀者应考虑做胎儿超声心动图;产前使用苯二氮类增加唇裂的风险(绝对风险增加0.01%);拉莫三嗪可用于治疗妊娠期双相性精神障碍,安全性较好。

C级证据(主要基于共识及专家意见)孕期精神病治疗,更倾向于采用较高剂量的单一药物治疗;建议孕期和产后密切监测锂水平;不推荐检测母乳喂养新生儿的血药水平;孕期应用选择性五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和去甲肾上腺素重吸收抑制剂时应遵从个体化治疗;孕早期接触锂的胎儿,应考虑作超声心动图检查。

服抗精神病药后常见的“问题”由于抗精神病药有一定副作用,所以服用后可能会出现一些“题”,有时还比较严重,因此,必须懂得正确的处理办法。

问题之一:发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服药早期可出现心率加快或减慢、口干、便秘、排尿困难等。

处理办法:去医院接受医生的对症治疗。

问题之二:出现药物性震颤麻痹。

患者面部表情呆板缺少变化,医学上叫做“面具脸”。

四肢和躯干的肌肉僵硬,活动时动作缓慢笨拙,走路时迈不开步子,上下肢静止不活动时有震颤,手指出现“搓丸样动作”。

ﻫ处理办法:一旦发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苯海索(安坦)治疗。

问题之三:静坐不能。

患者服药后脑子清楚多了,胡思乱想减少了,但常心烦意乱,坐立不安,虽经劝说,还是要不停地起立和来回走动。

处理办法:出现这种情况后,立即去医院,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服用盐酸苯海索和苯并二氮卓类药(地西泮及其衍生物)。

问题之四: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

患者出现歪脖子,即头转向对侧,或两个黑眼珠往上转,只露出眼白的现象,医学上叫“胸锁乳突肌痉挛”和“动眼危象”。

处理办法:一旦出现肌张力障碍,就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盐酸苯海索和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

问题之五:血常规检查发现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

有些患者服用氯丙嗪或氯氮平时,会发生中性粒细胞下降,可导致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机会。

ﻫ处理办法:开始治疗的第一个月,每月检查血常规一次,以后根据服药时间的长短和化验结果,可以适当延长,并接受相应的治疗。

问题之六:药物性皮疹。

轻者头面、颈部及手背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充血性潮红,有小丘疹。

严重时,颜面、躯干、四肢可出现大面积皮肤潮红和斑丘疹,并伴有高热。

处理办法:发现轻度皮疹后,应避免在阳光下长时间暴晒,暂停服抗精神病药,并服用抗过敏药。

如皮疹范围增大,并伴有高热,则应立即就医。

问题之七:出现恶心、呕吐、厌食和巩膜黄染等症状,可能出现药物性肝炎。

处理办法:一旦出现这些症状,立即停药,化验肝功能,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积极的保肝治疗,一般1-2个月内可恢复正常。

安全使用精神药物常用的精神药物类型较多,如抗精神病药、抗躁狂药、抗抑郁药和抗焦虑失眠药等。

由于80%的精神疾病患者都在社区或家庭中治疗,为此,精神药物的安全服用应该引起家庭的关注。

本文所指的安全不是各类药物的毒副作用,而是指患者在家庭用药过程中的监护、管理及服药后注意事项等。

服药监护:多数精神病患者由于对疾病认识有偏见,或对治疗的信心及依从性不高,在服药过程中容易出现不按医嘱用药的情况,如服药不规律,藏药,吐药,漏服等。

这些在住院的患者中也时有发生,精神病病人在医护人员注视下都能瞒天过海达到漏服、拒服的目的,而在家庭或在缺乏监护的情况下服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是可想而知的。

为此,有些家属反映,没停药为何疾病还会复发,其中的奥妙不是剂量不足,就是没有服进去。

这就要求患者家属作好服药时监护,除按医嘱剂量拿给病人并亲自监督服下,必要时还要检查患者两腮及舌下。

这样既能保障有效服药,还能避免患者有意漏服、少服或一次性大量吞服而发生意外。

管理:因临床中常常见到精神药物误服中毒事件,精神药物的家庭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如把药物放到小孩够不到的地方或锁起来,这不仅对患者有益,对其他人尤其是儿童也有益。

管好精神药物不仅患者家属要做好,医生和药店也要各负其责,避免精神药物滥用或出售给心理不健康及另有企图者。

ﻫ服药后注意事项:ﻫ (1)避免劳累:服抗精神病药多有肌肉紧张或协调运动不良,血压降低或导致直立性低血压,抗焦虑催眠药多有松弛神经肌肉作用,导致头昏、肌无力等,如劳动量过大可加重药物副反应,诱发肌肉拉伤、摔伤、心律失常等意外。

ﻫ(2)避免高空或仪表电器机械等操作。

因精神药物可影响病人头脑清晰度和反应能力,如从事这些工作,容易出现差错或意外。

(3)避免饮酒少吸烟:饮酒可加重药物对机体的抑制,吸烟可降低精神药物的疗效,不利于治疗和早日康复。

ﻫ(4)不可随意大幅度增减剂量:药物剂量的增减都是由小剂量循序渐进的,这样能保持血药浓度不大幅度波动,机体能够耐受和适应。

如剂量突然增大或减少,不仅会出现药物反应,还会诱发癫痫及迟发性运动障碍,给患者造成痛苦。

(5)长期服用精神药物要补钾:长期服药除按照各药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作好防范外,如作心电、脑电、血液、血药浓度的监测等,还要注意补充钾离子,以防肌无力、肌麻痹、心律失常。

ﻫ(6)药物依赖:多见于抗焦虑抗失眠药使用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