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优秀课例观课报告1
道德与法治—《地球-我们的家园》观课报告5篇

道德与法治一《地球-我们的家园》观课报告(一)身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老师,看到道法领域的大神们,苦心孤诣打造的一堂堂优质课,当然不会浪费这一绝佳的学习机会。
3月5日,我抱着崇敬的心情点开了**小学**老师的新课《4.地球一一我们的家园》,这堂课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归纳起来:好课就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关于地球的教学,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地球的教学,很容易陷入知识性学习的误区。
这一点,蔡老师拿捏的十分精准到位。
她首先简单地给我们梳理了新单元新课的宏观认识,进而通过《流浪地球》电影片段,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关注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而后结合图片、视频资料,仅用3分钟完成对“地球”的认知教学。
并且将落脚点落在“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所需要的空间、环境、和资源”上。
蔡老师的这一略,有效地避免了把道法课上成地理课。
本节课的重点亦是突出。
重点一:充分挖掘课本活动园中关于“假如离开地球,人类还能生存吗?”的探讨,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地球,无可替代。
这一部分的活动设计十分巧妙:以活动探究的方式从曾递进,环环相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例如,为了能讲清楚“移居”其他星球暂时无法做到这一点。
蔡老师创设了一个星球博物馆并展示星球们“迷之自信”的自述,而后出示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和语文《宇宙生命之谜》课文片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后反转击破星球们的自述从而得出结论。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道法课的综合活动性,还锻炼了孩子的思维探究能力。
站在学生视角的我,不得不感叹,这堂课太有趣了!重点二:通过素材的补充,使同学们感受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本课教材的第二个活动园,是一个在线上较难实施的活动内容,蔡老师为了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线下跟随活动,播放展示了课前收集的“学生探究成果”,以孩子的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为了加深孩子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知,蔡老师还挖掘了大量教材以外的资源作为补充,拓宽孩子们视野的同时,也加深了对“顺应、利用、尊重自然”的理解。
“山东省初中道德与法治优秀课例展评”观摩报告4页word

“山东省初中道德与法治优秀课例展评”观摩报告11月8日至10日,“山东省初中道德与法治优秀课例展评”活动在山东省聊城举行。
本次展评中来自各地区的优秀教师们,通过情景设置,运用案例教学、合作探究等教学模式,利用视频、音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彰显了“德育,让生活更美好”的课程追求。
作为一名未来的一线教师,通过参加此次活动,深受启发,下面我将以城区组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例谈一下我的个人感悟。
一、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一环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的导入无疑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课堂上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怀揣一种“我要学”的态度进入课堂,形成良好的教学情景。
课堂导入环节作为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不仅仅使新旧知识相连结,也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系统相连结。
因此,好的教学导入在一堂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获得一致好评的来自临沂的老师采用了游戏“快乐抓手指”的方式导入新课,老师说,学生听,当老师说到我能行的“行”字时,同学们就用自己的右手去抓右手边同学的左边手指,同时避免左手边的同学抓到自己的左边手指,通过这一益智游戏,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反应能力,而且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巧妙的进入自信这一课题。
展评中还有视频导入、直接导入等方法,各具优势,在教学中可以依教学内容而定进行不同程度的尝试和借鉴。
二、讲授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课堂授新过程是决定一节课能否成功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中心和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碜粤某堑慕淌σ园咐?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一堂课运用两个案例作为两条线索展开教学,一条线运用大宝小宝的案例,十分符合身处开放二胎时代的初中学生,他们之中许多同学正像大宝一样面临着父母的宠爱被小宝分割的威胁,大宝正是教室里这群孩子的缩影,学生对这一案例能感同身受;另一条线运用“烤肠女孩”高雨欣的故事,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学生很容易被高雨欣的自立自强所打动,实现了课标要求的培养自立自强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要求。
品德优质课评选听课记录及体会

品德优质课评选听课记录及体会第一篇:品德优质课评选听课记录及体会品德优质课评选听课记录及体会选听课记录及体会XX中学校张XX 执教者: XX一小崔XX 指教课题:《有了矛盾怎么办》地点: XX中心学校五年级七班过程:一、图片导入,学生回忆美好生活,学生展示照片。
二、观看动画视频,突出中心主题,学生回答感受。
三、小组交流,深化主题学生共同探讨四、课内拓展,知识生化知识巩固五、作业布置进一步探究板书:(张贴)有了矛盾怎么办宽容帮助尊重忘记体会:在办事处举行的小学品德优质课评选中,我听了崔老师讲的《有了矛盾怎么办》一课,我感觉整堂课能够围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授课教师思路清晰、举例得当,充分运用了图片、视频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比较高,从而课堂完成比较理想。
特别是在小组合作中,给学生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根据兴趣选题,在讨论、合作中轻松完成了一节课的内容,目标达成度高。
但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积极控制好上课节奏,对学生的合作进行进一步调控,将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在问题设计上也可以更有针对性。
由本节课想到的:1、只有教师充分备课,对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研组充分取长补短,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学生才能感兴趣。
2、什么样的教师,运用是否恰当的的教学方法,课堂效果截然不同,学生听课效率也截然不同。
3、教师的基本功素质如何对课堂的效果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我们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理应不断改变自己,不断提高自己。
4、小组合作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积极提高的学习方式,运用好了,事半功倍第二篇:品德优质课听课体会品德优质课听课体会三月三十日,我有幸听了临沂市思品优质课评选,共计3节课,,通过听各位参赛教师的课,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使我对品社这门课的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充实、创新可以说是这次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令人难忘的特色。
三节课的容量,使品德与生活课堂展现出来的是教学艺术与语言技术的融合,是教师教育理念与学生本位成长的深刻展现。
德育教育案例观摩感受(3篇)

第1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德育教育案例观摩活动。
此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让我对德育教育的实施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此次观摩活动的感受和体会。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观摩活动中,我看到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学生,不仅能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还能够成为家庭的支柱,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二、德育教育案例的特点1. 实践性观摩的德育教育案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这些案例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例如,一个班级在组织公益活动时,通过亲身参与,让学生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2. 创新性德育教育案例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创新教育方法。
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育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
3. 系统性德育教育案例具有系统性,不仅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些案例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
三、德育教育案例的实施方法1. 主题活动主题活动是德育教育案例实施的重要手段。
通过举办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升道德素养。
例如,举办“文明礼仪”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
通过讲解道德故事、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
3.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教育。
例如,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培养文明意识。
观看德育主题班会优秀课例心得体会

观看20xx德育主题班会优秀课例心得体会观看20xx德育主题班会优秀课例心得体会「篇一」一、德育主题班会活动形式主题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的会议,每次确立一个主题,如三月份的“我爱我家,我爱父母”;四月份的“爱劳动,做好孩子”;五月份的“我参与,我快乐”围绕活动主题,展开符合班级情况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主题班会的意义(一)主题班会是学校实施德育目标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重要内容。
由于它主题鲜明突出,力量相对集中,形式多种多样,因而在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上,有其独特的作用。
它能够为班级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对错误的现象,舆论和风气形成围歼之势。
(二)学生在接受德育信息影响时,也总是根据自己的某种品德需要来选择和重新组合的如果德育信息符合自己的品德需要,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内化的动机;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能引起他们将正当合理的品行需要转化为有关德育信息内化的动机。
这种转化只有通过参加这一事实上的品德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三)主题班会能在最大限度内让学生活动起来,亲自实践,他们通过品德实践活动,不仅深入认识对象世界学校和社会环境同时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采取新的交往方式,产生新的品德需要。
(四)主题班会主题突出,题目传神。
教师精心进行环境布置,设计主题,学生积极准备,踊跃发言,人人参与,人人都是主题班会的主人,而不是单纯受教育的对象,从而使同学们在自我教育,相互教育中实现我们的目标管理。
(五)主题班会是学生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活动形式,同时也是学生个体自我教育的外部环境。
通过集体教育激发学生个体自我教育的需求和热情,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例如,开展“我参与,我快乐”的活动,召开班会,教育学生要做班级的主人,从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自觉性的主人翁精神。
(六)主题班会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
道德与法治观课报告(精选10篇)

道德与法治观课报告道德与法治观课报告1初冬略生寒意,教研热情依旧。
又一次来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研活动现场,依然是那个不能再熟悉会场,依然是那带着一点沙哑和满满睿智的话音,依然是用学习者的心态来面对。
整个上午,六位老师各具特色的说课,加上李凤英主任对教材解读的专题讲座,就是一场学习盛宴。
1、环节意识现分明。
总观六节课,教学设计最大的相同点就是都有明确的环节意识。
从课堂导入到课堂主题活动设计再到课堂总结、拓展延伸,都是由一个个相互关联的教学环节连缀而成,生动有机的若干个教学环节“聚集”在一起,组建起精致的一节好课。
总感觉,教师必须树立教学环节意识,一节课的设计必须要用教学环节构建起基本的轮廓,然后再加以修饰,精雕细琢。
没有了环节,课堂就会一盘散沙,整节课就“散”了。
主体环节的设置更要精当有序,在“一课一得”的理念之下,哪些环节必不可少,哪些环节可以精要一些,哪些环节可以整合在一起,哪些环节要打造亮点,哪些环节要厚重扎实,哪些环节要教师挺身而生,哪些环节需要学生合作完成,这一系列问题,都因教师有了强烈的环节意识。
2、教学活动在课中。
纵观六节课,我发现,每一堂课都是由若干教学活动串联起来的。
精彩的课堂不是教师在教什么,而是看学生在学什么,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学习。
学习活动的设计,就是在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学习建构知识的过程。
“辨一辨”的教学活动在这几节课中多次出现,道德与法治课就是澄清学生对周围社会现象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和价值观念。
其他活动,如制定班级公约、给爸妈写一封信、搜集资料、叠衣服、成语接龙的能等,都是一些弥漫着生活味道和文化味道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充分起来,让学生处于课堂的中央,教与学的关系悄然发生着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一步步得到凸显。
3、小科教学不可轻。
在党中央提出认真上好思政课的大背景下,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道德与法治课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上,其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代替的。
小学德育精彩一课教案反思

小学德育精彩一课教案反思教案标题:小学德育精彩一课教案反思教案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并理解什么是德育,以及德育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纪律、友善等。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德育的概念和重要性2. 道德品质的培养3. 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德育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
-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认为什么是德育?为什么德育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2. 知识讲解(10分钟)- 介绍德育的定义和内容,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学生理解。
- 引导学生思考德育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影响。
3. 道德品质培养活动(15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列举出几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纪律、友善等。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讨论的结果,并解释为什么这些品质对个人和社会都很重要。
4. 团队合作活动(15分钟)-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团队合作任务,如解决一个道德困境、制定一份班级规则等。
- 观察和评价:观察学生的团队合作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5. 沟通技巧训练(10分钟)- 角色扮演: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场景,如与同学争执、与老师交流等。
- 观察和反思:观察学生的表现,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沟通方式,提出改进建议。
6. 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道德品质和沟通技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德育的概念和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沟通能力。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既包括了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包括了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清晰明了,导入环节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活动设计有助于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回归德育本源,让生活化真正落地生根——优秀德育课例展评观摩有感

管理篇誗德育天地回归德育本源,让生活化真正落地生根———优秀德育课例展评观摩有感王建红(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界石中学,山东威海)长期以来,我们立足学科教学的德育本位,坚持以学年为周期开展周期短、主题平实、见效快的小专题研究。
本学年我们小专题研究的主题是德育课程生活化的课例研究。
目的是让我们的德育课更加生活化,更有生命活力。
为此,我们有计划组织观摩了“山东省优秀课例展评”的视频课。
一次充满着智慧与灵动、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的观摩活动,让我们无不感叹。
这次观摩活动,我们事先确定的研究主题就是如何让我们的学科德育生活化真正得以落实。
活动之前,大家对德育生活化相关理论又做了必要的学习,统一了思想认识:“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生活和道德是一体的,生活是德育得以生长的土壤。
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只有根植于生活的沃土,回归生活才有生命力。
这次观摩活动,给人印象深刻的课有很多。
我们分组分期讨论分析了这些课之所以能引起共鸣的原因。
除却教师的学科素养、教学组织、学生投入,但就教学设计而言,我们一致认为课堂教学场景设置的新、近、实,也就是紧接地气,靠近学生,真实再现,生活化在德育课程上真正得到落实,这都是这些课例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和改进的。
一、教学情景的生活化“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尤其是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思想情感的情境,能迅速点燃情感之火,激发的思维,激励探究。
【课堂传真】《做自尊自信的人》一课的导入设计:播放《“老班”眼里的我们》微视频。
现场采访微视频中“老班”给予肯定的同学,“请用一句简短的话形容你此刻的心情。
为什么能够赢得“老班”的肯定?”借力微视频让学生置身生活,体验自尊心的满足,享受自尊自爱带来的快乐。
课堂上被采访的那个孩子激动的热泪,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见曲调先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