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有哪些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有哪些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是指规范上市公司内部运作和外部监督的一系列规定和原则。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下面介绍几个主要的制度。
1. 欧洲治理准则(European Corporate Governance Codes):欧洲治理准则是指在欧洲各国广泛采纳和推行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旨在提高公司治理透明度和责任性。
欧洲不同国家的治理准则有一些区别,但基本内容包括:权益平等、信息披露、股东权益保护、董事会独立性等。
著名的欧洲治理准则包括英国的《科德准则》(The Code)和法国的《阿斯蒂准则》(L'Astree)等。
2. 美国治理准则(US Corporate Governance Principles):美国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主要包括股东权益保护、独立董事制度、董事会职责、信息披露等内容。
美国治理准则特点是重视公司治理的市场化和法律化,股东权益保护得到充分重视,董事会独立性要求较高。
美国主要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和纳斯达克(NASDAQ)等交易所的上市规则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规定。
3. 香港治理准则(Hong Kong Corporate Governance Code):香港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英国的科德准则,目的是提高香港上市公司的治理质量。
香港的治理准则注重股东权益保护和董事会独立性,要求公司建立有效的董事会,实行高度透明的信息披露。
香港证券交易所制定了《公司治理报告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关于公司治理的信息。
4.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国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主要包括《公司法》、《证券法》、《公司治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中国的治理准则强调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加强内部控制、防范利益输送等内容,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中国证监会还要求上市公司发布年度公司治理报告,披露公司在治理方面的情况。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是指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运作机制和规范行为进行规定和指导的一系列准则和要求。
上市公司的治理准则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提升公司价值、促进公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进行详细探讨。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背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多,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等原因,投资者的权益往往受到损害,公司的价值也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由于管理层的不当行为和违法违规行为,导致公司的业绩下滑,甚至造成公司的倒闭。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促进上市公司良性发展,制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就成为必然选择。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内容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通常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治理结构。
明确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和决策权结构,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要求上市公司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并建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和解聘制度,实行制度化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机制。
二、信息披露。
要求上市公司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重要信息,确保投资者能够及时获取到信息,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和自查制度。
三、风险管理。
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管理意识,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
要求上市公司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估体系。
四、内部控制。
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公司的资产安全和业务正常进行。
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内部控制部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加强内部审计。
五、监督制度。
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的监督制度,加强对公司经营状况和业绩的监督和评估。
要求上市公司设立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建立监管委员会和投资者保护委员会。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影响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都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实施能够提升公司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增加投资者的信任,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英文对照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英文对照一、引言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是一套规范上市公司运作、保护股东权益、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规则。
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了解和掌握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中英文表述对于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投资者的跨境投资以及监管机构的国际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一)公平对待所有股东Fair treatment of all shareholders上市公司应当平等对待所有股东,不得在股东之间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不得有选择性地向部分股东提供信息或给予优惠。
(二)保护股东权利Protecting shareholders' rightsShareholders 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participate in and vote on major corporate decisions, and have access to accurate and timely information股东应享有参与和表决公司重大决策的权利,并能够获取准确、及时的信息。
(三)强化信息披露Enhanced information disclosureThe company shall disclose relevant information truthfully, accurately, completely and timely to ensure that shareholders have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any's operations and financial situation公司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相关信息,确保股东对公司的运营和财务状况有充分的了解。
三、股东与股东大会(一)股东的权利和义务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shareholdersShareholders have the right to receive dividends, vote on company matters, and inspect the company's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reports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fulfill their obligations such as paying subscribed capital in full and in a timely manner股东有权获得股息、对公司事务进行表决以及查阅公司的财务和会计报告。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8〕29号——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8〕29号——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18.09.30•【文号】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8〕29号•【施行日期】2018.09.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司正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8〕29号为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运作,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我会修订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国证监会2018年9月30日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上市公司运作,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等确定的基本原则,借鉴境内外公司治理实践经验,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依照《公司法》设立且股票在中国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应当贯彻本准则所阐述的精神,改善公司治理。
上市公司章程及与治理相关的文件,应当符合本准则的要求。
鼓励上市公司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和丰富公司治理实践,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第三条上市公司应当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形成良好公司治理实践。
上市公司治理应当健全、有效、透明,强化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制衡,保障股东的合法权利并确保其得到公平对待,尊重利益相关者的基本权益,切实提升企业整体价值。
第四条上市公司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下统称法律法规)和自律规则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上市公司利益。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持续学习,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忠实、勤勉、谨慎履职。
第五条在上市公司中,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上市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公司健康发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应运而生。
本文将围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展开分析。
一、上市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上市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包括透明度、责任、公正、公平以及合规性等方面。
透明度是指上市公司应及时、真实地向投资者披露全部信息,确保投资者知情权得到充分保障;责任要求公司董事、高管等管理层为公司的利益做出最佳的决策;公正要求公司在经营和决策过程中不偏袒任何一方;公平是强调公司应平等对待所有股东,遵循股东平等权益;合规性则要求上市公司遵守法律法规和证券监管规定。
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应包括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股东大会等组织和机制。
董事会是上市公司治理的核心,其职责包括制定公司战略、决策重大事项、监督管理层等;监事会主要负责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督;高级管理层则负责具体的经营管理工作;股东大会是上市公司治理中重要的权力机构,股东通过大会行使股东权利,影响公司的决策。
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应及时向社会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业绩、重大事项等信息,确保投资者正常参与股票市场。
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应全面、准确、及时,以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
同时,上市公司还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四、董事会监督与激励机制董事会作为上市公司治理的核心机构,应对公司管理层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
董事会应评价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确保他们的表现与公司利益相一致。
此外,薪酬委员会的设立也是有效推动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设置薪酬政策,激励高管履行职责,提高公司绩效。
五、股东权益保护机制股东权益保护是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上市公司应设立独立董事,并建立监控机制,确保独立董事能够履行监督职责。
此外,股东之间的平等权益也需要得到保障,公司应及时向股东披露信息,并尊重股东提出的合理要求。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一章:总则1.1 目的与适用范围1.2 定义1.3 基本原则1.4 内部控制第二章:股东权益保护2.1 股东权益平等待遇与信息公开2.2 股东大会2.3 董事会与监事会的权利及职责2.4 股东过度集中与关联交易第三章:董事会管理3.1 董事会构成与任免3.2 董事会职权与责任3.3 独立董事第四章:信息披露与财务报告4.1 信息披露原则与标准4.2 信息披露渠道4.3 非经常性事项信息披露4.4 财务报告的编制与审计第五章:公司治理实施机制5.1 内部控制机制5.2 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5.3 公司治理专项委员会5.4 内部人员交易管理第六章:监督与问责机制6.1 监事会职责与权力6.2 对外投资监督与信息披露6.3 内部投资与资产重组的审查第七章:股权激励与薪酬管理7.1 股权激励计划第八章:法律法规与合规管理8.1 法律法规遵从8.2 合规管理机构与流程8.3 企业社会责任第九章:特殊情形与风险防控9.1 公司生命周期中的特殊情形处理9.2 风险防控机制9.3 公司破产与清算附件:1. 股东大会议程模板2. 董事会及监事会成员任免程序3. 信息披露事项清单4. 内部控制自评表格5. 合规管理流程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 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 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3. 信息披露: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上市公司将相关信息向投资者及社会公众公开发布的行为。
4. 关联交易:指与上市公司存在控制、投资、贸易等特殊关系的交易。
5. 股东大会:上市公司股东之间进行决策的最高权力机构,处理重大事项并监督董事会、监事会。
6. 董事会:上市公司的决策机构,代表公司全体股东行使权力。
7. 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指上市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等董事会委派的高级管理人员。
8. 监事会: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的机构,保障公司的合法权益。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是指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所制定的规范和指导原则,旨在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能力,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下面将从背景、内容、目标及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背景: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要,使得上市公司治理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信息不对称、股权集中、关联交易等,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影响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首次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二、内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公司治理结构: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等,明确权责和履职。
2. 股东权益保护:要求上市公司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确保股东平等参与决策,提高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3. 关联交易: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行为,防止信息不对称和利益输送,保证交易的公平、公正和合理。
4. 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益:明确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益,要求他们忠实、勤勉履行职责,保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
5. 信息披露和财务报告:要求上市公司及时、准确地向投资者披露重要信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
6. 公司风险管理:要求上市公司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和应对风险。
三、目标: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目标是:1. 保护投资者权益: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规范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行为,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3. 防止腐败和失信:加强对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防止腐败和失信行为的发生。
四、影响: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实施对中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稿)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稿)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稿)第一章总则1.1 目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稿)旨在规范上市公司的治理行为,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保护股东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1.2 适用范围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国证券交易所和其他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不论其性质、经济类型和所有制形式如何。
1.3 定义在本准则中,以下术语应按照如下定义解释:- 上市公司:指股票已在中国证券交易所和其他交易所公开发行并上市交易的公司。
- 股东:指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个人或法人。
- 监事会:指上市公司设立的监事会。
- 高级管理人员:指上市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类似人员。
第二章公司治理结构2.1 董事会2.1.1 董事会组成董事会由股东会选举产生,应当包括独立董事,并在董事中设立独立董事委员会。
2.1.2 董事会职责董事会负责制定公司的战略、政策和财务目标,并监督公司的运营和重大决策。
2.2 监事会2.2.1 监事会组成监事会应由股东会选举产生,包括内部监事和外部监事,其中外部监事应占比不低于三分之一。
2.2.2 监事会职责监事会负责监督公司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合规性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第三章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股东权益保护3.1 法律责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的决策和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应当遵守公司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3.2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激励机制为了激励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并推动公司长期稳定发展,应建立合理的薪酬和激励机制。
3.3 股东权益保护公司应确保股东行使投票权利的公平和合理,并提供信息披露以保障股东权益。
附件:1.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稿)审议纪要2. 中国公司法3. 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法律名词及注释:- 公司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 证券交易所:指中国证券交易所和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交易所。
- 信息披露:指上市公司按照法律法规和交易所规定,向投资者公开披露与公司经营管理相关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一期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培训课题之一独立董事,作为的一个新生事物,引起各界人士的兴趣、重视和。
本网站为配合本期培训以及使更多的人认识和研究"独立董事",将全面报道本期培训的课程和议题。
以下为中国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童道驰演讲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摘要。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又译为法人治理结构或公司管治)是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结构。
就狭义而言,公司治理主要指公司的股东、董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从广义上来说,公司治理还包括与利益者(如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法规和上市规则等。
一,公司治理的沿革公司治理结构的产生是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其核心是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
在西方国家,公司治理,特别是股东和经营者在股份有限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一个从管理层中心主义到股东会中心主义,再到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变化过程。
但是董事会的出现并没有解决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
公司治理的全球化浪潮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的日益全球化,公司的治理结构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形成了一个公司治理运动的浪潮。
英国首先掀起了这一浪潮。
英国八十年代由于不少着名公司相继倒闭,引发了英国对公司治理问题的讨论,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委员会和有关公司治理的一些最佳准则,如Cadbury委员会及其发表的《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的报告,关于董事会薪酬的Greenbury报告,以及关于公司治理原则的Hampel报告。
除了OECD之外,其他国际机构也纷纷加入了推动公司治理运动的行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制定了《财务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及《货币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世界银行还与OECD合作,建立了全球公司治坛(Global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um)以推进中国家公司治理的改革。
除此之外,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也成立了新兴市场委员会(Emerging Marker Committee)并起草了《新兴市场国家公司治理行为》的报告。
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9年推出的"OECD公司治理原则"。
该原则包括五个部分:①公司治理框架应保护股东权利;②应平等对待所有股东,包括中小股东和外国股东。
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所有股东应有机会得到赔偿;③应确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鼓励公司与他们开展积极的合作;④应确保及时、准确地披露所有与公司有关的实质性事项的信息,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者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状况;⑤董事会应确保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对管理层的有效控制;董事会应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全球公司治理运动形成的原因第一,公司治理和企业融资。
现任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James D. Wolfenson):"对世界经济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健全的国家治理一样重要。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融资、吸引国际国内资本所必需的。
由于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本国企业可以到国外去融资,但是一国能否吸引长期的、有耐心的国际投资者,该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让投资者可以信赖和接受,即使该国的公司并不主要依赖外国资本,坚守良好的公司治理准则,也能够增强国内投资者对投资该公司的信心,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最终能够吸引更稳定的资金来源。
公司治理结构的好坏直接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和公司股票价格。
具体来说:投资者意想--McKinsey Survey:McKinsey(麦肯锡公司)最近发表了一份投资者意向报告(Investor Opinion Survey),其主题是股东怎样评价和衡量一个公司的治理结构的价值。
这项调查是McKinsey与世界银行及机构投资者协会合作进行的。
参与此项问卷的有200家大型机构投资者,共管理3.25万亿美元的资产。
该项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3/4的投资者认为在他们选择投资对象时,公司的治理结构,特别是董事会的结构和绩效与该公司财务绩效和指标至少一样重要。
公司治理的价格:80%的投资者认为他对于治理结构好的企业,他们愿意出更高价钱,比如对英国的公司,同样的股票、盈利和财务状况,但治理结构好的公司,投资者愿意以高出18%的价格购买其股票。
对于意大利公司来说,治理结构好的公司股票的溢价(Premium)是22%,而印度尼西亚的公司是27%。
可见,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吸引投资者,从而增加企业的融资能力,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一方面,机构投资者的壮大,推动了运动的兴起,由于机构投资者手中控制大量的资金,他们在公司治理中会对公司施加压力,要求管理层按股东的期望来管理公司,有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如英国国家退休金协会,美国加州公职人员退休基金协会(CalPERS)等。
另一方面,亚洲危机的爆发,也唤醒了人们对亚洲公司治理的重新认识。
金融危机的出现,体现了这些国家在公司治理方面的薄弱,如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以及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董事会以及控股股东缺乏诚信和问责机制。
二,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英美模式:英美模式最大特点就是所有权较为分散,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对管理层实施控制。
在这一模式下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用权分散的股东不能有效地监控管理层的行为,即所谓“弱股东,强管理层”现象,由此产生代理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一是发展机构投资者,使分散的股权得以相对集中,二是依靠活跃、有效的公司控制权市场,通过收购兼并对管理层进行外部约束;三是依靠外部非执行董事对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监督;四是依靠健全的监管体制和完善的法律体系,如公司法、破产法、投资者保障法等法律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约束和监管;五是对管理层实行期权期股等激励制度,使经营者的利益和公司的长远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德国模式: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两会制",即监事会和董事会。
德国模式是"内部控制"型模式。
两会中包括股东、银行及员工的代表,对管理层实行监控。
其中,职工代表在两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德国,最大的股东是公司,创业家族、银行等,所有权集中程度比较高。
德国的银行是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可以持有工商企业的股票,另外,公司相互持股比较普遍。
银行对公司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股票投票权和向董事会派驻代表,有些还是监事会主席,银行代表就占股东代表的22.5%。
德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另一特色就是强调职工参与,在监事会中,根据企业规模和职工人数的多少,职工代表可以占到1/3到1/2的职位。
日本模式: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会制",但是强调"内部控制"。
董事会主要是由管理层构成。
和德国的模式类似,对公司监控主要是通过交叉持股和主办银行制度来实现的。
在日本,由于不允许控股集团的出现,企业间交叉持股是很普遍的,非金融性的公司拥有日本全部上市公司四分之一的股票,另外,原材料供应商和销售商也通过合同的形式对企业的管理层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日本的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多数公司都有一家主要的银行--主办行作为股东和业务伙伴。
东亚模式:在大部分东亚国家(地区),公司股权集中在家族手中,公司治理模式因而也是家族控制型。
控制性家族一般普遍地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
这一问题是这一地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
东亚地区除日本家族控制企业所占比重较少之外,在韩国,家族操控了企业总数的48.2%,是61.6%,马来西亚则是67.2%。
在菲律宾和印尼,最大家族控制了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6。
各国最大的十个家族起码分别控制了本国市价总值的一半。
形象地说,“东亚企业集团普遍地选择金字塔结构,一间家族控股公司位于金字塔的顶端,第二层是拥有贵重资产的公司,第三层包括了集团的上市公司……,金字塔的最低层是现金收入及利益高的上市公司,集团向公众发售这些公司的股票,并透过多种内部交易,把低层公司的收益传到金字塔上层的母公司,另一方面,集团又把一些利润较少、品质较差的资产从上层利用高价传到下层。
”转型经济中的公司治理:在转轨经济国家中,公司治理的最大问题是内部人控制,即在法律体系缺乏和执行力度微弱的情况下,经理层利用计划经济解体后留下的真空对企业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实际的企业所有者,国有股权虚置。
三,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趋势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也呈现出强烈的趋同趋势。
英美型的外部治理模式日益为各国所仿效。
在八十年代,由于德、日经济的强盛,人们普遍认为,和以市场为基础的外部模式相比,以企业集团、银行和控股公司为治理主体的内部模式能更好地解决代理问题。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以及信息产业的崛起,内部控制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以市场为导向的外部治理模式逐渐成为各国的样板。
英美模式以股东利益为基础,以盈利为导向,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似乎更能够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四,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中国资本市场的:10年中中国资本市场得到迅速发展。
至2000年末,上市公司总市值为48090亿元,比1999年末增长82%,相当于2000年GDP的54%,比1999年的32%增长了22个百分点;市值仅次于日本和香港,位于亚洲第三。
截止2001年5月,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公司共有1129家。
其中A股公司有1103家;有21家公司还发行了B股;另外有26家公司仅发行B股,发行B股的共有113家公司。
资本市场对融资的贡献:至2001年5月,上市公司通过发行新股共筹集资金超过7300亿元,其中通过发行A股筹资3203亿元、通过发行B股筹资320亿元、通过发行H股、N股筹资1402亿元,通过配股筹集资金1959亿元,增发筹资409亿元。
为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改变了企业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现象。
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帮助了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脱离困境。
将企业置于投资者的约束之下,有利于改变企业的软预算约束,提高投资效率。
将储蓄引导至投资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了发展。
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国有股权控制权不明确,没有明确谁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谁来作为上市公司国有股的代表行使权力,形成国有股权虚置。
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存在过多的关联交易,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上没有实现三分开,控股股东以此控制或操纵上市公司。
股权结构过于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占,一股独大"。
沪深两市1104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高达44.86%,而第二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仅为8.22%,前三名大股东的合计平均持股比例接近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