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防护

合集下载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电离辐射是一种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辐射类型。

为了确保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受到电离辐射的影响,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的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首先,电离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

这可以通过防护措施来实现,如合理的工作场所布局和合理的建筑设计。

同时,还应制定使用辐射源的工作程序,包括安装和维护辐射设备的规定,以确保工作人员遵守正确的操作程序。

其次,电离辐射防护需根据不同辐射剂量的情况进行分类防护。

通常分为个人防护和群体防护两个层次。

个人防护主要通过使用辐射防护设备,如防护服、防护眼镜等,来避免工作人员直接接触辐射源。

群体防护则是通过设置辐射防护区、制定防护措施等来保护整个人群的安全。

此外,辐射源的安全也是电离辐射防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辐射源的管理应从源头着手,确保辐射设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符合相关安全标准。

必要时,还应对辐射源进行定期检测和校准,以保证其放射性和辐射性符合要求。

最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的标准也需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进行制定和执行。

各国都应建立相关的监管机构,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辐射防护和辐射安全的标准。

同时,还需要加强公众的安全意识教育,使人们了解电离辐射的危害以及如何正确应对。

综上所述,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是保护人类免受辐射危害的重要措施。

遵循相关的基本标准,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不仅可以保障工作者和公众的安全,也有助于推动辐射技术的健康发展。

当涉及到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的基本标准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对于不同类型的电离辐射,需要区分其能量和穿透能力。

常见的电离辐射类型包括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伽马射线和中子。

这些辐射具有不同的能量级别和通过物质的能力,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例如,对于高能量的伽马射线和中子,需要使用更厚的屏蔽材料来减少辐射剂量。

其次,不同工作场所和环境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

请从放射卫生角度简述电离辐射防护的三项基本原则

请从放射卫生角度简述电离辐射防护的三项基本原则

请从放射卫生角度简述电离辐射防护的三项基本原则电离辐射防护的三项基本原则是:减少暴露剂量、限制接触以及保护人员和环境。

下面对这三项原则进行简述:1. 减少暴露剂量:这是电离辐射防护的首要原则。

通过采取措施降低人员暴露于辐射源的剂量,可以减少患辐射病以及遗传效应的风险。

此原则包括:- 时间:尽量缩短与辐射源接触的时间,减少辐射暴露的持续时间。

- 距离:尽量保持远离辐射源,以减少辐射剂量的接收。

使用屏障或保持适当的距离,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辐射水平。

- 屏蔽:使用适当的防护措施,如防护衣、隔离室、屏蔽材料等,以减少辐射剂量的散射或吸收。

2. 限制接触:这意味着限制只有经过培训和授权的工作人员才能接触辐射源或从事与电离辐射相关的工作。

此原则包括:- 授权:只有具备相关资质和培训的人员才能接触辐射源,包括正确操作和维护辐射设备的工作人员。

- 监控:对可能接触电离辐射的人员进行辐射剂量的监测和控制,确保其在安全限值之下。

- 预防:采取预防性措施,如合理的工作安排、设备维护和紧急响应计划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接触的风险。

3. 保护人员和环境:这是保护工作人员和社会大众免受电离辐射危害的原则。

此原则包括:- 培训和教育: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使工作人员了解电离辐射的危害以及如何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和采取防护措施。

- 监测和评估:定期监测和评估辐射水平和辐射源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确保其处于安全限值之内。

- 安全措施:建立安全程序和标准操作程序,确保在使用辐射源时符合相关的安全要求和规定。

- 紧急响应:制定应急计划和措施,以应对可能的辐射事故,并确保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最小化辐射对人员和环境的影响。

通过遵循这三项基本原则,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人员免受电离辐射的危害,确保安全使用电离辐射技术和设备。

电离辐射防护的基本手段

电离辐射防护的基本手段

电离辐射防护的基本手段
电离辐射防护的基本手段包括:
1. 距离保护:尽量远离辐射源,增加与辐射源的距离可以减少辐射暴露。

2. 隔离屏蔽:利用防护材料,如厚铅、钨等,建立屏蔽物来阻挡辐射的传播。

具体的防护措施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辐射进行选择。

3. 时间限制:减少暴露时间,尽量缩短在辐射源附近的停留时间。

4. 防护服:穿戴防护服、手套、帽子等防护用具,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直接暴露。

5. 辐射监测:使用辐射监测设备进行定期监测,确保环境和人员的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6. 排放控制:对放射源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避免辐射泄漏。

7. 教育培训:对从事与辐射源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能够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和掌握防护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防护手段的选择应该根据具体辐射源的类型、辐射能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遵循国家和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预防电离辐射危害及防护

预防电离辐射危害及防护

03 电离辐射对生物的免疫系 统产生影响,导致免疫功 能下降或免疫系统紊乱
04 电离辐射对生物的生殖系 统产生影响,导致生殖功 能下降或生殖系统疾病
电离辐射的来源
自然来源
1
2
3
4
宇宙射线:来自宇 宙空间的高能粒子
地壳中的放射性元 素:如铀、钍等
宇宙射线与地壳中的 放射性元素相互作用
产生的次生辐射
预防电离辐射危害及防护
演讲人
目录
01. 电离辐射的危害 02. 电离辐射的来源 03. 预防电离辐射的方法 04. 电离辐射的防护措施
电离辐射的危害
对人体的影响
01
02
03
04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 细胞和组织造成损 伤,可能导致癌症、
白血病等疾病。
电离辐射对生殖系 统有影响,可能导 致不孕不育、胎儿
03
防护手套:保护手部免 受辐射伤害
04
防护口罩:保护呼吸道 免受辐射伤害
05
防护帽:保护头部免受 辐射伤害
06
防护靴:保护脚部免受立辐射监测网络:对辐射源进行实
时监测,确保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02
制定预警机制:根据监测数据,制定
预警级别,提前采取防护措施
03
加强个人防护:佩戴辐射防护设备,
A 核能发电站:核反应堆产生的辐射
预防电离辐射的方法
减少接触时间
减少使用手机、 电脑等电子设
备的时间 1
保持良好的生 4
活习惯,增强 身体抵抗力
避免长时间待
2 在辐射源附近
3 合理安排工作、
学习和休息时 间
增加距离
01
原理:电离辐射 强度与距离的平 方成反比,距离 越远,辐射强度

辐射防护知识普及:电离辐射预防与保护方法

辐射防护知识普及:电离辐射预防与保护方法

辐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而电离辐射则是其中一种具有较高能量的辐射形式。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电离辐射源,如X射线、γ射线等。

虽然电离辐射在医疗、科研和其他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但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下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因此,了解电离辐射的预防和保护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离辐射的相关知识,以及预防和保护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一、电离辐射的种类和来源:1. X射线:X射线是一种高能量电磁辐射,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学领域,如X光检查和CT 扫描等。

2. γ射线:γ射线是一种高能量的电磁辐射,通常与核反应或原子核衰变过程相关,例如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过程。

3. α射线:α射线是一种带正电荷的粒子辐射,通常由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生,其穿透能力较弱,但对人体内部组织的伤害较大。

4. β射线:β射线是一种高速电子或正电子,也是由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生的辐射形式,穿透能力较强,但相对易受物质屏蔽。

二、电离辐射对健康的影响:1. 电离辐射可以引起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包括DNA的断裂、细胞突变等,长期暴露可能增加罹患癌症和遗传疾病的风险。

2. 短期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下可能引起急性放射病,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3. 妊娠期妇女对电离辐射特别敏感,较大剂量的辐射暴露可能对胎儿造成畸形、智力低下等影响。

三、电离辐射的预防与保护方法:1. 合理使用医疗影像学检查:在接受X光、CT等医学影像学检查时,应遵循医生建议,控制辐射剂量,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在需要接触电离辐射的环境中工作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铅背心、铅眼镜等,减少辐射对身体的直接影响。

3. 加强辐射监测:对潜在电离辐射源进行定期监测,确保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

4. 保持安全距离:在可能接触到电离辐射的环境中,尽量保持安全距离,减少辐射对身体的直接照射。

电离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电离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电离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电离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一、电离辐射概述
电离辐射是指物体或资源中存在的电离性射线或粒子,其具有辐射能力,可以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如伤害身体健康。

电离辐射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中子等。

二、电离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1、严格执行有关安全作业规定及辐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规定使用辐射仪器设备。

2、严格限制有关仪器设备的使用人员,建立及加强专业培训,要求安全操作人员及时接受辐射防护技术培训,并定期复习,以确保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

3、建立辐射保护论证制度,允许仪器设备的使用及更改,必须经过专家对辐射源的安全性县加以仔细分析,限制使用产生辐射的设备及现场。

4、及时完成辐射检测,按照安全法规要求,对仪器排放的辐射能源应定期应加以检测,发现变化及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5、设置辐射安全防护设施,在辐射源使用时应加强设施防护,如采用辐射防护屏障、设置辐射防护护盾、采用无尘室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辐射的传播和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

6、定期检查仪器设备性能,应定期检查仪器设备性能,发现仪器性能不稳定或性能变化,应及时停止使用,报告维修或更换,以防
止发生危险。

三、总结
电离辐射造成的健康危害是不可忽视的,需要加强对电离辐射的防护手段以及监测,限制仪器设备的使用人员,定期检查仪器设备性能,及时完成辐射检测,对产生辐射的设备实施加固防护,以及建立论证制度等,都是能够有效防护我们免遭电离辐射危害的有效措施。

电离辐射防护的三大原则

电离辐射防护的三大原则

电离辐射防护的三大原则一、时间:在电离辐射防护中,时间是最有效的防护手段之一、减少接触电离辐射的时间可以有效降低对人体的伤害。

当人体暴露在电离辐射源旁边时,会受到辐射能量的积累。

因此,缩短接触时间可以减少积累的辐射能量,降低对人体组织的伤害。

这意味着应尽量减少在辐射源附近的停留时间。

对于需要长时间接触辐射源的工作人员,应该采取合理的轮班制度,减少每个人暴露于辐射源的时间。

二、距离:在电离辐射防护中,距离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则。

辐射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与辐射源的距离越远,受到的辐射量就越小。

因此,增加与辐射源的距离可以有效地降低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工作人员应尽量远离辐射源,并在离辐射源距离较近时使用屏蔽物。

在为公众提供家庭电器、医疗设备等服务时也需要注意与辐射源的距离,减少辐射对公众的伤害。

三、屏蔽:屏蔽是电离辐射防护的第三个重要原则。

通过合适的屏蔽物阻挡辐射源的辐射能量,可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直接暴露。

屏蔽物的选择需要根据辐射的类型和能量来确定。

例如,用于阻挡α粒子的材料可以是纸张、衣物或薄的金属层。

而阻挡β粒子的材料可以选择塑料、木材或厚一些的金属层。

用于阻挡γ射线、X射线和中子的屏蔽物一般需要使用更厚的铅或混凝土。

屏蔽物的厚度和材料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以确保能够有效地减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除了上述三个原则,还有一些其他的电离辐射防护措施,如戴上适当的防护设备(如铅背心、防护眼镜等)、定期进行辐射监测和健康检查、加强辐射安全教育等。

这些措施在与时间、距离和屏蔽原则结合使用时,能够更全面地保护人体免受电离辐射的伤害。

总之,时间、距离和屏蔽是电离辐射防护的三大原则。

合理应用这些原则,可以有效减少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安全。

电离辐射防护规章制度细则

电离辐射防护规章制度细则

电离辐射防护规章制度细则1.引言电离辐射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由于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防护规章制度。

本文将探讨电离辐射防护规章制度的细则,旨在加强对电离辐射的管理和保护,保障公众和从业人员的安全健康。

2.电离辐射防护基本原则电离辐射防护应基于以下原则进行:(1) 风险评估:对可能受到电离辐射影响的区域和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级,并针对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2) 限制剂量:制定并严格执行电离辐射接受者的辐射剂量限制,确保剂量水平始终在安全范围内。

(3) 最低合理剂量原则:在满足当前技术和操作要求的前提下,最小化从业人员和公众暴露于电离辐射的剂量。

(4) ALARA原则:尽量采取合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策略,使电离辐射剂量“尽量低且合理”。

(5) 控制措施:确保所有使用电离辐射的设备和工作场所符合安全标准,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如封闭源、屏蔽装置、远程操作等。

3.从业人员培训和资质认证为了提高从业人员对于电离辐射的了解和操作技能,必须制定相应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制度:(1) 应设立专门的电离辐射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培训课程,培养从业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

(2) 从业人员应参加必要的培训,并通过相关考试取得资质认证,以证明其具备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理能力。

(3) 培训内容涵盖电离辐射的基本知识、风险评估、剂量监测、防护措施等。

4.现场监测和剂量控制为了实时监测电离辐射剂量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应建立现场监测和剂量控制制度:(1) 对使用电离辐射设备的工作场所进行定期监测,确保辐射水平始终在安全范围内。

(2) 从业人员应佩戴合适的个人剂量计,在工作过程中及时测量个人暴露剂量,并根据测量结果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3) 对存储和运输电离辐射源的场所进行定期检查,确保源头安全,防止意外泄漏和辐射事故发生。

5.应急响应和事故处理为了应对潜在的电离辐射事故和紧急状况,必须建立应急响应和事故处理机制:(1) 制定应急预案,包括应急演习、事故通报、应急资源调度等,提高对事故的应对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操作规则和程序;进入控制区工作应当持有许可证而且入口处的门有 安全联锁,以限制受照人员数。

监督区:监督区内不需要采取专门的防护措施和作出安全规定,但是该
区域的职业照射条件却需要处于经常监督下。根据需要,在监督区出入 口处适当位置设立辐射危害警示标志;定期审查该区域的工作条件,以
确定是否需要采取防护措施和作出安全规定,或更改监督区边界。
(二)随机性效应
发生几率与受照剂量成正比而严重程度与 剂量无关的效应称为随机效应。如受照个体的 癌症和遗传效应。如果照射后细胞DNA的损害 和突变没有使细胞死亡,也没有得到正确修复, 而是出现错误修复,这些修复的细胞可以保存 继续增殖的能力,并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后代的 细胞,演变成伴有特定DNA变化了的异常细胞 克隆,造成细胞变异。
和修复过程有关。
(5)照射方式:内、外照射或二者兼有的混合照射作用
于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各不相同。外照射时,多方向
照射的生物效应大于单向照射。内照射的生物效应则 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射线的生物效应大于、射线。 混合照射的效应一般较单一照射的效应更显著。
(6)照射部位与面积
机体受照的部位不同,其损伤的严重程度也不同。
确定性效应特点

存在‘剂量阈值’:超过‘阈剂量’值,才会产生效应。
效应严重程度:与接受的剂量有关,剂量越大越严重。 临床表现:乏力、呕吐、脱发、牙龈出血、白细胞降低、 白内障、性欲降低、皮肤红斑、溃疡;十余种不同类型 的放射病。
某些确定性效应是特殊组织所独有的:
睾丸和卵巢的暂时和永久性不育
一、辐射防护的目的与任务
1.辐射防护的目的 防止发生有害的确定性效应,把随机性效应控制在 可以接受的水平。
2.辐射防护的任务 既要保护从事放射工作者本人和后代以及广大公众 乃至全人类的安全,保护好环境;又要允许进行那些 可能会产生辐射的必要实践以造福全人类。
二、辐射防护基本原则
辐射防护基本原则 辐射实践的正当性 辐射防护的最优化 个人剂量限值 完整的辐射防护体系。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不能单把个人剂量限值当作尺子来用,不考虑实践的 正当性和防护的最优化。必须全面贯彻整个放射防护 体系。 此外,还应考虑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在进行防 护设计时,应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可能造成的危害,应 留有余地。
内皮细胞、皮肤上皮、唾液腺、肾、肝、肺组织的上 皮细胞)、轻度敏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 心脏)、不敏感组织(肌肉、软骨和骨组织、结缔组 织)。
第二部分:辐射防护
主要内容



辐射防护的目的与任务 辐射防护基本原则 外照射防护 内照射防护 几种电离辐射的防护要点 放射诊疗防护的重点
照射方式
辐射敏感性:个体差异、年龄
(1)电离辐射的种类:由于不同种类的电离辐射与物质
相互作用的特点不同,其生物效应也不同。如相同的 吸收剂量,中子产生的生物效应要比X或γ射线严重数 倍至二十几倍。
(2)吸收剂量:一般剂量越大,生物效应越严重。在1- 10Gy之间,剂量越大,平均生存时间愈短,剂量与效
个人剂量限值
剂量限值
职业人员 有效剂量 20 mSv/a 公众 1 mSv/a
5年平均, 任一年50 mSv
当量剂量 眼晶体 150 mSv
特殊情况, 允许5年平均
15 mSv
皮肤
手和足
500 mSv
500 mSv
50 mSv
-
对于年龄为 16 ~ 18 岁接受涉及辐射照 射就业培训的徒工和年龄为16~18岁在学习 过程中需要使用放射源的学生,应控制其职 业照射使之不超过下述限值: a) 年有效剂量,6mSv; b) 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50mSv; c) 四 肢 ( 手 和 足 ) 或 皮 肤 的 年 当 量 剂 量 , 150mSv。
对于来自一项实践中的任一特定源的照射,应使 防护与安全最优化,使得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之 后,个人受照剂量的大小、受照射的人数以及受照射 的可能性均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 在该工作场所实际活动的情况下,必须对机器 自身、工作人员和环境防护做出适当与合理的规定, 使设备符合安全条件,工作人员始终处于安全工作条 件下,四周环境的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
如果以规定的剂量限值20mSv/年
方式工作,对于整个工作期间从18岁到 65岁,超额癌症的机会是1/1000。
关于放射工作场所分区
按GB18871中规定,将放射性工作场所划分为控制区和 监督区进行管理:

控制区:控制区应当设置实体屏蔽。在控制区进出口处和控制区内相应
位置设立醒目的标准辐射危险警示标志;制定在控制区的职业防护与安
一、放射损伤机理

人类接受辐射照射后,引起组织细胞中原子及由原子构成的分子的
变化,可以使很多生物活性物质,特别是生物大分子受到损伤,引 起健康危害。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核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损伤。

其它原子或分子(如水分子)在射线作用下,产生自由基,使生物活 性物质受到损伤。

辐射也是一种能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的物理诱变剂,与一些 如多环芳烃、黄曲霉素、亚硝胺等化学诱变剂一样,都是环境中的 重要污染物。
去世,妻子也病得不轻。后来经过医务工作者的调查,才
找到了真正的病因,那个亮晶晶的小东西是废弃的钴-60, 其放射性强度约10居里。
忻州事故
受照剂量2.54 Gy;
急性放射病;
受照时为孕期; 孩子智商相当于4 岁儿童,生活不 能自理。
三、影响生物效应的因素
电离辐射的种类
吸收剂量 剂量率 分次照射 照射部位和面积
三、外照射防护

体外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称为外照射。
能够引起外照射的电离辐射源主要包括:①
放射性核素,其中包括放射性核素、放射
性核素和放射性中子源等。②X射线机。③
粒子加速器。④核裂变反应堆。
外照射防护目的在于既保证完满达到电 离辐射源的应用目的,又使得人员受到的辐
眼晶体的白内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骨髓内血细胞减少所致造血障碍
皮肤的良性损伤
任何器官都能发生的炎症过程
全身和局部照射的剂量阈值
阈值吸收剂量(Gy)
器官/组织 效应 短期暴露 (单次剂量) 长期暴露 (年剂量,重复多年)
睾丸
卵巢 眼晶体 骨髓 皮肤
暂时不育
永久不育 不孕 可见浊斑
0.15
3.5-6.0 2.5-6.0 0.5-2.0
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肠型急性放射病 脑型急性放射病
(3)剂量率:一般情况下,剂量率越高生物效应越显著。
这是因为高剂量率的照射使机体对损伤的修复作用不 能充分显现出来所致。
(4)分次照射:同一剂量的照射,在分次给予的情况下, 其生物效应低于一次给予的效应,分次愈多,各次间 隔时间越长,其生物效应越小。其原因与机体的代偿
5.5 4.1
6.0 4.8
(2)辐射致癌潜伏期
辐射诱发癌症的平均潜伏期
癌症类型 白血病 甲状腺癌 乳腺癌 肺癌 口腔癌 皮肤癌
平均潜伏期(年) 6.2 10.9 15 17 9 24.1
2.遗传效应

主要表现受照者后代遗传紊乱,属于受照者后代的随
机性效应。 如果射线损伤了生殖细胞,使生殖细胞发生变异, 则错误的信息将向后代传递,并表现为受照者后代的 遗传紊乱。 遗传效应主要发生于受照后的第一、第二子代。
第一部分: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主要内容

放射损伤机理 电离辐射效应类型 影响生物效应的因素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是判定电离辐射影响或危害 的基础,是确定采取防护措施或控制工作人员照 射水平的主要依据,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放射 损伤的诊断、治疗以及近期和远期后果的评估等 均有重要意义。了解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对于正 确认识辐射危害,做好放射防护有着重要的理论 和实际意义。
1. 辐射实践的正当性
——辐射实践的正当性是指从事任何与放 射性有关的活动,都要有正当理由。 采取任何可能接受辐射剂量的行动,都 要经过事先论证,进行正当化分析。要使个 人和社会得到的利益大于辐射造成的危害。 否则就不能采取这样的行动。 没有正当理由,就不要采取可能接受辐 射剂量的行动。
2. 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
随机性效应的特点

不存在“剂量阈值”,效应的发生率与接受的
剂量有关,接受的剂量越大,发病率越高;

严重程度与接受的剂量无关;
主要表现为癌症发病率的增加与遗传性疾病。
1.致癌效应
(1)辐射致癌危险
辐射致癌效应危险系数(10-2Sv-1)
受照人群 ICRP 103 1CRP 60
全部 成年
ICRP2007年建议书
0.4
2.0 >0.2 >0.1
视力损伤(白内障)
造血损伤 红斑(干性脱皮) 湿性脱皮
5.0
0.5 2.0 18
>0.15
>0.4 -
表皮和深层皮肤坏死
皮肤萎缩并发毛细管扩张 全身 急性放射病(轻度)
25
10-12 1
1.0 -
济宁金乡“10.21”60Co源辐照事故
济宁金乡“10.21”60Co源辐照事故

个体发育的放射敏感性:一般情况下放射敏感性随发育过程而逐渐降
低。胚胎最为敏感,幼年、少年、青年至成年敏感性依次降低,老年 人由于各种功能衰退,其放射敏感性又高于成年。

个体敏感性差异

人体各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以形态学损伤为衡量标准分 为:高度敏感组织(淋巴、胸腺、骨髓、胃肠上皮、
性腺、胚胎)、中度敏感组织(角膜、晶状体、结膜、
辐射遗传效应危险系数(10-2Sv-1)
受照人群 全部 成年 ICRP 103 0.2 0.1 1CRP 60 1.3 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