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近代建筑史纲

合集下载

安徽_近现代史

安徽_近现代史


安徽的近代名人多出两块,一块是文化一块 是军事,文化方面至桐城派始延续到近代名头大 的有王国维,陈独秀,军事方面至太平天国运动 名头最大的就是李鸿章及其一手带出来的淮军 将领刘铭传,丁汝昌等。 总之是事实造英雄,当然也是厚集薄发的结 果,安徽人特有文化底蕴所至

安徽近现代史 九件大事
安徽解放
• 1946年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把安徽省会从安 庆迁往合肥。1948年到1949年,安徽北部地区是 国共内战期间淮海战役的主战场。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一度以长 江为界分为皖北和皖南2个行政公署(省级)。 1952年又重新合并。省界有小幅的调整:徽州 的婺源县划归江西,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 作为交换,江苏徐州的萧县和砀山县划给了安 徽。 •

抗美援朝在安徽
• 1950年10月,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 略决策。朝鲜战争期间,全国各地掀起声势浩大的 抗美援朝群众运动,安徽人民积极投入到这场运动 当中。 志愿军赴朝作战的消息传到江淮大地,皖南、皖 北各界群情振奋,年轻人纷纷要求参军参战。 1951 年上半年,皖北军区组建9个新兵团,8.8万余名新 兵编入部队,抽调1.4万余名干部战士赴朝参战。全 省共有350多万青年学生报名参加军校学习。
晚清时期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安徽南部是其主要粮食和军事基地在曾国藩的湘军和陈玉成的太平军惨烈的反复拉锯战过程中安徽南部的绝大部分人口死亡经济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今天当地人口主要是战后从河南湖北迁来文化习俗改变很大并从此退出富裕地区的行列

省名由来
安徽于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 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 省),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辖安 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 凤阳七府,及滁、和、广(德)三州, 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 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其后又 成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从安庆、 徽州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 安徽地名由此出。东周时期安庆是古 皖国所在地,“皖”为“美好”之意, “皖山皖水”意为“锦绣河山”,安 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
4. 建筑学科在中国近代大学教程中得到确立,并出版了以近
代科学为基础的建筑学著作;
5. 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体系实现了近代化。
4· 衰落期(1937年——1949年)
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建筑活动基本停 止。在日伪控制区有些临时性工程,采用了欧洲现代主义
建筑(特别是柯布西耶)
三·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 1· 传统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并存。 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本质上有代表封建 关系的传统建筑,和殖民地性质的西式建筑两类。
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构
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1.关于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
2.关于近代建筑的生产关系--建筑系统的现代化过程
3.关于近代建筑教育 4.关于近代中外建筑家(近代建筑思想、重要建筑作品) 5.关于近代建筑类型与技术

仅就中国建筑近代化过程的宏观而言,三个重要时期:
被中国社会接受而推行的基督教中国化运动以及相应的对 中国建筑造型母题的使用; 以南京中山陵设计为例的中国风格新建筑的创作; 以营造学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及其对中国风 格新建筑创作的推动。
中国营造学社
-- 近代中国唯一的古建筑研究的专门机构。事实上它不 仅主导了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还主导了对于中国 建筑风格特征的阐释。
④新兴的中国资本主义商业城市,如南通、无锡、 石家 庄、蚌埠(津浦铁路与淮河交汇,有小渔村迅速发展 起来); ⑤政治文化中心,如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3· 从建筑风格、思潮看,“共时”的特点,远超出 “历 时”的特征。 · 随着西风东渐,西方2千多年经历的各种建筑式样、风 格,以及正在发生的新建筑,几乎同时传入中国,如 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文艺复兴式、 古典主义、巴洛克、折衷式等。 · 另一方面,传统建筑也因为西化洋化,出现了诸多变 体;

《近现代建筑史》总复习提纲

《近现代建筑史》总复习提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总复习提纲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1)熟悉主要建筑实例:巴黎明星广场凯旋门、英国博物馆、美国国会大厦、英国国会大厦、巴黎歌剧院;巴黎旧王宫奥尔良廊、巴黎博览会机械馆、埃菲尔铁塔、伦敦水晶宫。

(2)掌握18-19世纪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各类建筑的特点;重点掌握:水晶宫、埃菲尔铁塔、巴黎博览会机械馆的建筑特点。

城市规划的探索: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环境与面貌遭到污染和破坏,既危害人民的生活,又妨碍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为了解决城市矛盾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欧文),花园城市(霍华德),工业城市(加尼埃),带形城市(索里亚•马泰)等等。

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1)熟悉主要建筑实例:欧洲探求新建筑运动的派别: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等流派的主张及代表建筑。

熟悉美国探求新建筑运动的派别:芝加哥学派、草原式住宅的主张及代表建筑。

第三章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1)熟悉战后初期建筑流派: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与构成派及实例(爱因斯坦天文台、乌德勒支住宅、第三国际纪念碑)。

(2)重点掌握:格罗皮乌斯的建筑理论及主要实例(法古斯工厂、科隆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马赛公寓大楼、朗香教堂);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吐根哈特住宅,克朗楼,西柏林国家美术馆、西格拉姆大厦)。

赖特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草原式住宅、流水别墅、约翰逊公司总部、古根汉姆博物馆)。

(3)要求绘制:①萨伏伊别墅②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③克朗楼④包豪斯校舍。

第四章二战后,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1)熟悉二战后建筑设计思潮的七种倾向以及代表建筑师和代表作品。

① 对“理性主义充实与提高的倾向”,②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③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④ 粗野主义倾向,⑤ 典雅主义倾向,⑥讲求“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⑦ 追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中国建筑史(9)-近代史

中国建筑史(9)-近代史

(2)上海百老汇大厦 --业广地产公司;
(3)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邬达克洋行; (4)上海国际饭店--远东第一高楼;
(5)上海吴同文宅--邬达克洋行;
(6)天津渤海大楼--永和工程司; (7)天津利华大厦--永和工程司;
上海永安公司; 天津香港大厦;
3、东北地区,日本建筑师导入的现代建筑;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末—建筑活动频繁,类型众多;
租界及租借地城市建筑活动频繁,类型增多,
例如:1923年的上海汇丰银行、1927年的上海江海关大厦; 甲午战后,早期赴欧美、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于20年代回国,开设了最早 的几家中国人的建筑事务所; 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建筑科,迈出中国人创办建筑教育的第一步; 建筑类型大体齐备; 新建筑体系已形成--;
第一节 洋式建筑:折衷主义基调 一、洋式建筑的样式: 1、“外廊样式”--“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藤森照信) 2、折衷主义建筑--近代中国洋式建筑的基调; 3、“装饰艺术”和“国际式”--上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30年 代后出现;
二、如何评价中国的折衷主义建筑;
1、从中国建筑的历史坐标看:标志中国近代新建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2、从世界建筑的历史坐标看:是旧体系建筑;
--这十年,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最重要阶段。
四、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战乱;
• 时间:1937-1949年, • 对现代主义的认识: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实施包豪斯教学体系; 清华大学营建系“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
第十一章:城市建设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
从相对封闭缓慢的发展体系,到现代转型;
第二节
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
一、传统复兴式建筑的兴起: 传统复兴式建筑由外国建筑师发端, 由中国建筑师引向高潮; 1、教会学校建筑的“中国式”建筑面貌; (1)最早的一座“中国式”教会学校建 筑--圣约翰大学怀施堂,西式建筑 体量组合+中国南方屋顶样式; (2)屋顶与屋身的整合,屋顶已采用后 期盛行的仿北方官式的做法;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

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近现代建筑史

近现代建筑史

近现代建筑史 (总述)一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冲击a.生产集中而引起的人口恶性膨胀。

b.住宅、资本家不断建房,而广大民众只能住简陋贫民窟。

c.生活方式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新建筑类型提出了新的需求.给城市与建筑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

二建筑创作方面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反应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

二.探求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可能性。

一、复古思潮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建筑形式。

1.古典复兴新兴资产阶级试图借用古典的外衣去扮演进步的角色,将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遗产作为创作的源泉,而极力攻击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繁琐、矫揉造作。

a 巴黎万神庙 b.古罗马万神庙2.浪漫主义—带有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与大工业生产的情绪,又夹杂有虚无主义色彩,提倡便用中世纪的建筑类型,又称哥特复兴。

英国国会大厦3.折衷主义——越过古典主义复兴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式样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

(集仿主义)a.产生原因:建筑需要用丰富多彩的式样来满足商标的要求与供资产阶级个人玩赏和猎奇的嗜好。

b.集仿的式样有:希腊、罗马、拜占庭、哥特、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

c.特点:语言混杂,但讲究比例权衡的推敲。

巴黎歌剧院:立面是意大利晚期的巴洛克风格,参杂了洛可可的雕饰。

对欧洲各国折中主义影响巨大。

二、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工业大生产的发展——建筑的高度和跨度突破传统局限——平面与空间设计上更自由。

博览会与展馆:始与巴黎,发展为全球,成为新建筑方式的试验田。

a.伦敦“水晶宫”展览馆——开辟了建筑形式与预制装配技术的新纪元。

设计人:帕克斯顿b.顶峰: 1889年埃菲尔铁塔(最高)与机械馆的问世(跨度最大)。

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急剧发展,技术飞速进步。

建筑上,新功能与旧形式之间矛盾尖锐,引起对古典建筑形式所谓的“永恒性”的质疑,对新事物敏感的建筑师积极探索。

安徽建筑简介.doc

安徽建筑简介.doc

安徽建筑简介说起安徽建筑,最为有名的就是徽州古城、清风阁、广济寺、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安徽标志性建筑。

安徽与江苏、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安徽创造的小岗村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以下是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安徽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安徽建筑徽州古城徽州古城简介:徽州古城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徽城镇中心,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国家5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

内有许国石坊、许国相府、南谯楼、阳和门、徽州府衙、徽园以及斗山街等府城街巷,还有江南都江堰渔梁古坝,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渔梁街等,是展示和体现徽州文化的重要实物建筑,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汉族文化特色。

歙县徽州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安徽建筑徽州古城徽州古城建筑历史:徽州婚嫁: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

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

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

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緍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

请期后搬行嫁。

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

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

婚后第三天,新郞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

此为明媒正娶。

另有童婚、纳妾、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

20世纪50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

80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緍和集体婚礼形式的。

安徽建筑徽州古城徽州人杰地灵,不仅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名播中外,更以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著称于世。

东汉、西晋、唐末、北宋时,有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而徽州文化则是对中原文化的最杰出的包容整合。

它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

中国近现代建筑五宗师: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梁思成、杨廷宝

中国近现代建筑五宗师: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梁思成、杨廷宝

吕彦直吕彦直〔1894---1929〕,字仲宜,别号古愚。

安徽滁州人。

我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

1894年生于天津。

吕彦直先生照片吕彦直的父亲名叫吕增祥,安徽滁州人,光绪五年举人,在晚清李鸿章幕府任文案知县。

曾任驻日使馆参赞。

历任临城、南宫、天津知县。

1900年,吕增祥任开州知府,1901年因脑瘤卒于任上。

吕彦直年仅7岁。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随其姐吕静宜居巴黎数年。

常参观罗浮宫博物馆,酷爱绘画和雕塑艺术。

回国后,先后入南京金陵中学、北京五城学堂学习。

1911-1913年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求学。

1913-1918年由北京政府派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建筑工程(先入电子系,后转入建筑)。

1918-1921年担任美国建筑师墨菲助手。

吕彦直曾担负北京燕京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的建筑工程设计,用中国传统风格设计现代建筑,初显其才华。

1921—1925年9月回国后,先与过养默、黄锡林组织在上海东南建筑公司任职,设计上海银行公会等大型建筑工程的设计,后独立创办彦记建筑事务所。

期间,他的建筑设计多为小巧、舒适和花园式洋房,但已在研究中国古典式建筑,并努力融合中西建筑艺术的精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是年5月,总理丧事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悬奖征集中山陵墓设计图案,轰动了国内外的建筑师和美术家,许多人纷纷报名应征。

当时吕彦直还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青年建筑师,但他对自己的才学满怀信心,毅然报名,与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展开竞争,终于一举夺魁,荣获首奖。

吕彦直设计中山陵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其全部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寓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之意,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

1925年9月—1929年3月接受“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聘请,任陵墓建筑师。

接受南京国民政府聘请任总理陵园计划专门委员。

他潜心研究,周密构思,设计出的中山陵墓图案,具有鲜明的中国建筑风格与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0
量也较高,至今完好。(留10)
五近代城市的发展
安徽近代城市,首推芜湖、蚌埠、安庆。 芜湖明清时便是手工业和商业中心。1876年开埠并设立租界,划定沿江滩地七百余 亩为租界区。外国商人据此进出口贸易,设海关、公司、洋行,建造码头、火车站。传 教士也占据风景优美的山头,造教堂、建学校、办医院等。实际侵占范围远超出划定的 区域。1877年,李鸿章奏准将镇江七浩口米市移入,各地粮商云集江城设立米栈会馆。 芜湖成为中国近代四大米市之一,全国大商埠。其封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都很活跃。 城市形成了以“长街”、“二街”、“大马路”、“二马路”为纽带的商业区。安徽近代第一 批以机器生产的工厂也大多集中于芜湖,如益新面粉厂、明远电厂、裕中纱厂、宝兴铁 矿等。这样,在市郊外围形成近代工业区。电报、电话、邮政、电台、航运、铁路、航 空等市政工程,开办的也较早。 蚌埠原属凤阳府的一个小镇,为500户人家的渔村,以盛产河蚌得名。1908年津浦 路通车,园其处在滓浦铁路与淮河汇交点,成为重要集散市场。当时火车托运货物不仅 省时安全,而且免征厘金税。淮河流域物产多运至蚌埠,改用火车运输。很快发展成皖 商业重镇。1926年时,人口已近20万,经济活动除商业和转运,还有面粉厂、烟厂、植 物油厂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国时,曾先后设置过安徽督军公署、安徽省政府、安徽 维新政府等。 清康熙六年(1667年)建安徽省时,安庆府治为省会。为安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洋务派兴实业时.选择安庆作试验区。1861年筹办内军械所。1898年于安庆东门火药库 旧址建银元铸造局,为安徽第一个近代铸币厂。1898年在安庆设立安徽商务总局。1906 年安徽有三座高等学校:安徽高等学堂、省立法政学堂、省立师范学堂,校址均在安庆。
安徽近代建筑史纲
合犯工业大学建筑学系朱永春
提要:本文对安徽疋代建筑的主要线索・作初步地疏理分析。分嬗变蕴建筑概况,并执传统建筑沿袭与改 ●
造、西方建筑的渗透两∥面展开a

安徼近代建筑概况
安徽近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I、嬗变蕴蓄期(1840~1875年)
高雅。该教学楼在安徽近代教育建筑型制转变中,有一定影响。(图6)
弋矶山医院病房楼,位于芜湖弋矶山顶。该医院1888年由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传教
2 9
士办。1923年躁2层砖木结构病房楼遭火烧毁。1927年重建此病房楼。1935年添建东翼,
1937年竣工。总建筑面积为5176平方米,150张病床。医院采用内廊型集中式布局。前
三西方建筑的渗透
1876年,我省芜湖开埠并设立租界,安庆、大通允许外轮停泊,标志外国资本主义 势力打开了安徽的大门.西方建筑也随之抢滩登陆。这些建筑风格取自西方不同国度和 时期,但都形式新颖、旖工工艺精良。对安徽近现代建筑形成,起了某种催化剂作用。 英国驻芜领事署,位于芜湖市中心范罗山顶,建于1877年。座北朝南、砖木结构。
建成的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建于1916~1919年的裕中纱厂,都有意识地引进了现代
厂房。1911年建成的蚌埠淮河铁路大桥、1930年建的芜湖江岸和北关汽车站、1934年建
成的合肥三里街机场、1937年建成的安庆李家洼陆地机场、建于三十年代初的蚌埠商民 大舞台、建于1945年的合肥安徽大舞台等,加速了安徽建筑现代化进程。 益新面粉厂。位于芜湖市青弋江北岸袁泽桥(今大砻坊)。1890年民族资本家章惕斋 创办,1894年竣工投产。1909年,原三层的面粉大楼焚毁。1916年于原址重建,为四层 砖术结构。 青砖实墙、木楼板屋架、铁皮屋面。建筑面积1007平方米。为我省最早的近代厂房。 今仍保存完好。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系民族资本家张中执等发起筹办.1908年建成 的发电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面为人字形钢屋架。单跨六柱问,跨度达15米,建
3、衰竭期(1937~1949年)
1937年侵华日军进攻皖南广德,守卫广德的川军官兵顽强抵抗,揭开了安徽抗臼战 争的序幕。抗日战争期问,安徽沿江、沿铁路线市县主要为日伪控制,国民党安徽省省 会西迁立煌(今金寨县),主要控制皖萏、皖南一些山区县。 新四军开辟了淮北、淮南、皖中抗日根据地。这一时期,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基本停 止,日本侵华战争阻碍了安徽建筑近代化的进程。1946年以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庞大的军费使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工商业,处境更 为艰难,建筑活动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安徽近代建筑进程中,同样存在着对中国传统建筑沿袭与改造,以及西方近现代建 筑东渐两条脉络。前者虽属近代建筑的末流,但在安徽表现得更为显著。这主要是安徽 是以农业为主的省,近代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在皖南,扎根于地域文化基础的徽派建筑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应当也是原因之一.
的蒸汽升降机、集中供暖、电话和电器开关操作的护士呼唤系统。弋矾山医院为安徽第 一批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形式随从功能的现代建筑,曾起了示范作用。(图7)

四艰难起步的安徽近代建筑

清末民国,安徽出现一批官办、官督商办、民族资本的产业,这些企业主动引进、
借鉴西方建筑技术,开启了安徽近现代建筑艰难的试验。新建筑比较集中在厂房、桥梁、 火车站、机场、影尉院、海关等具有新功能项目。如1894年建成的益新面粉厂、1908年

建筑平面近似方形。东、南、西三面有深达3.5米的连续券回廊,列柱挺拔清秀,具有 强烈韵律感。 中部有八边形大厅。四坡屋顶用深色瓦楞铁皮屋面。有阁楼,阁楼开有6扇老虎窗。
建筑选材适当,色彩搭配柔和。为芜湖第一座近代建筑。(圈4)

芜湖天主教堂,位于芜湖吉和街东鹤几山麓。1887年由法国传教士始建。1891年“芜 湖教案”中被焚毁。1892年于原址重建,1896年落成。教堂采用巴西利卡拉丁十字型制, 西面入口,东端设圣坛。砖石结构,圆券。基本保持了法国哥特建筑外观。门窗上装有 西班牙运来彩色夹丝玻璃画,内壁有四十幅宗教壁画。(图5) 圣雅阁中学教学楼,位于芜湖市狮子山。1910年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传教士建。座 北朝南,三层砖木结构。铁皮屋面。设有方形钟楼,南面与西面有局部券廊、外观简洁
范作用。如1877年建成的英国驻芜湖领事署、1910年建的圣雅阁中学教学楼、1927年 建的弋矶山医院病房楼。同时,民族资产阶级也尝试引进、借鉴西方近、现代建筑。1908 年建成的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发电房,系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16年建成的益新面 粉厂厂房,4层砖木结构。19 19年建成的裕中纱厂,为安徽解放前唯一的机器纺纱厂, 主厂房为2层砖木结构。191 1年建成的蚌埠淮河铁路大桥,九孔桁架结构。
2 8

式。重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面,黢脊饰有双龙戏珠。大殿沿用了中国传统的雕梁画栋
斗拱,又局部饰以西式浮雕。东至水泥大成殿,在近代技术输入传统建筑形式上作了大
胆尝试。尚素堂,位于黟县南屏村。 这是一座不大的祠堂。清末重修时,一改传统祠堂门前处理方式。院墙砖石合砌, 水泥抹面,长方形和菱形图案花纹具有西洋风格。祠堂也用水泥抹面,镶印有多种花纹 图案。开以拱形门窗,为当时仿西方建筑一种常见作法。 佛教建筑,在太平天国时遭到严重毁坏。清来和民国得到恢复和修葺。成丰八年(1858 年),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九华,很多佛寺禅院毁于兵火,清末民国得到扶持恢复。光绪三 十年(1904年)建祗园寺大雄宝殿(图1),规模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首。1925年,北洋政府 总理段祺瑞赐“慧日常明”额,1936年又增建光明讲堂。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为九 华山百岁宫提“敕建万年寺,钦赐百岁宫”匾额。但从总体看,近代佛教开始衰落,佛 教建筑不复者日1日观。 清道光年问,徽商开始衰落。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把他们廉价的工业品在中国 倾销,徽商传统的经营范围目益狭小,加速了衰败过程。失去支撑的徽派建筑,也迅速 衰落。所谓徽州建筑三绝的祠堂、牌坊、宅第,均失去原有的光彩。仅戏楼数量增多, 现存徽州古戏楼,大多为清末民国时期遗物。如祁门新安乡余庆堂古戏台(图2)、宣州小 胡村花戏楼、泾县西阳花戏楼、歙县吴宅戏园、璜田戏台等。另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 一些徽州建筑沿用传统的材料和构筑方法,却试图引入西方的建筑语汇。如黟县南屏的 孝思楼(图3)。
筑面积约340平方米。这是我省第一座用现代框架原理建成的厂房。(图8) 蚌埠淮河铁路大桥,在安徽建筑现代化进程中占有突出地位。大桥始建于1909年,
1911年建成。由英国工程师德纪设计。该桥为9孔净空60.96米的柏氏桁梁,全长587 米。河床下部为岩层,两端桥台为木桩桩基,混凝土基础石砌台身。为津浦铁路第二大 桥。蚌埠淮河铁跨大桥不仅以现代材料、技术解决了淮河上架桥的难题,也以一种全新 的形象,重塑桥梁美学观。(图9) 芜湖海关大楼,位于芜湖市青弋江口北岸的陶沟。建于1916年,历时三年,于1919 年竣工。 此楼位于长江岸边,坐东朝西,面对大江。它由主楼和钟楼组合而成,建筑面积892 平方米。主楼近方形平面,二层砖木结构。红砖墙,三面有柱廊,四坡顶铁皮屋面。钟

高等学校,省立法政学堂和省立师范学堂,也是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旧制。与此同时,各
地的书院纷纷改为中学或实业学堂。如皖江中学、安徽公学、第一中学、紫阳师范学堂、 中等工业学堂、太和中等蚕桑学堂等。安徽近代教育建筑,基本上是在传统的书院上发 展起来的。如果了解到这些近代学校仍保存相当多封建教育成份,在“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的教育宗旨下,学校仍开设经学课和尊孔,便不难理解书院建筑在中国近代教育 中适应性。 对传统建筑的改造,还包括吸收钢铁、水泥、玻璃等新材料。水泥大成殴,位于东 至县尧渡镇东北5公里,原名建德县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宋、 明、清均有迁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按察使周馥在今址上扩建,为砖木结构。 因周围层峦叠嶂,蚊蚊丛生,建筑毁坏严重。民国初年,周馥之子,当时任财政总长的 周学熙,遂以国产水泥为材料改建。大殿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浇铸技术,仿传统建筑形

楼位于主楼前正中,方形平面,高四层,砖混结构,亦为红砖墙。项部原有攒尖屋项。
芜湖海关大楼是我省早期最有影响的近现代行政办公建筑,其型制、结构、风格、细部 处理,都有意识引进吸收西方现代建筑某些成份。整座建筑功能合理,形象上主次分明, 轮廓起伏较大,富有鲜明的个性。檐部、腰线、砖柱、门窗罩等细部处理审慎。砌筑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