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第一章
新制度经济学

生产、分工、分配、交换不但是技术范畴,同时也是伦 理范畴。经济组织是被伦理道德所规范的一种秩序。经济问 题只有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才能予以说明。
第一阶段包括古代和中世纪庄园制时代,没有交换。 第二阶段指中世纪城市经济的时代,以及近代统一的 国民国家成立以前的经济阶段,存在交换。 第三阶段是统一的国民国家成立以后的经济阶段。是企 业生产的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要经历许多流通环节的阶段。
把人类经济生活划分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早 在希腊罗马时代,对人类经济生活的发展,就已被划
2、历史学派方法论 一)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基本的和独特的信条是:科学的
经济学应该专注于历史专题研究。
二)经济学家所应该掌握的首先是历史的技能。
三)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调查研究各时各地的种种具体 类型或过程的活生生的细节。
3、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 一)重视国家的作用;反对以全人类的名义开展研究。
二)重视法律的作经济;
③城市经济;
④领域经济;
、
⑤国民经济。
这种划分方法是根据经济生活的平面的扩大和经济政策 的主体变化,
K.比歇尔(1847~1930根据欧洲各民族的发展和财货 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财货由生产者到达消费者所经由 路程的长度,将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封锁的家庭经济阶段, ②城市经济阶段, ③国民经济阶段。
2.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 社,2001年版。
3.柯武刚 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 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第一章 制度分析的流派
新制度经济学的起源1(新)

第四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一、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 • 我们对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 以交易费用为媒介,研究为什么要生 产制度、如何生产制度以及为谁生产 制度的这一门经济学。
(一)生产什么?——制度
1.制度生产的必要性、必然性 ①制度影响资源配置。(科斯的论述) ②制度也是稀缺的。原因是:源于制度供给
• 科斯:经济学中的灯塔 • 张五常:蜜蜂的寓言
• 2、路径依赖理论
•
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
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
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
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
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
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 新制度经济学没有抛弃新古典的“硬核”
• 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只要在新古典 框架中加上产权的限制和交易费用,新 古典理性选择模型仍然是有较强的解释 力的。
5.与旧制度经济学的关系
(1)旧制度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为创立时期,
代表人物有凡勃伦、康芒斯(1862-1945) 和米契尔; •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为“过渡”时期, 代表有贝勒、米恩斯和艾尔斯等; • 20世纪50年代迄今是第三时期,亦称新制 度学派时期,代表有加尔布雷思和布尔丁 等。
• (1)有限理性: • (2)效用最大化: • (3)机会主义:
(3)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 保护带的修正
首先,他们都直接试图将规则的限制和 约束交易的契约纳入经济模型,而且 新古典模型中的理想产权结构也被作 为基本的标准而加以确认。
其次,新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完全信息和 交易无成本的假设也被放宽,正的交 易费用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第1章:导论(新制度经济学,北大第一版)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第三阶段:后制度经济学
●为了区分这两支制度学派,国内一般将以 加尔布雷斯等人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称之为后制度 经济学。 ●将以科斯等人为代表的制度学派称为新制 度经济学。也有学者提出新的分法,即根据其理 论关联,将前者称为“新制度经济学”,而将后者 称之为“新古典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用的是比较方法,一种可行的 形式与另一种相比,而不是与抽象的无磨擦的理 想形式相比较。比较中的基本概念就是交易成 本。
一、什么是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的特点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组织的中心问题, 归本求源是人类活动者的行动属性,行为假设被 看作是现实中的重要部分,这个层次的严重失败 将导致制度经济学的危机 。
◆第四阶段:与加尔布雷斯同时代的,以 科斯、德姆塞茨、诺思和威廉姆森为代表 的新制度经济学。
●其主要内容是: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第四阶段:新制度经济学
●虽以制度学派命名,却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 的逻辑和方法,侧重从微观角度研究制度的构 成、运行以及制度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第一阶段:以凡勃伦、康芒斯和密契尔 等为代表的旧制度学派。
● 康芒斯特别强调经济的、法律的和伦理的 作用,把资本主义的产生归功于法律制度,认为 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法律制度,因为它完 全以所有权为基础。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第二阶段:20世纪30-40年代,从凡勃伦 和康芒斯到加尔布雷斯之间的过渡阶段。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第三阶段:后制度经济学
●主要研究制度对社会生活的决定作用以及制 度的演化过程,同时也强调技术变化在制度演化 过程中的作用,突出强调知识存量的增长是制度 变迁的原动力,指出知识存量增长与现行价值观 念结构之间的矛盾和协调关系决定了制度变迁的 各种方式。
新制度经济学课件word版

新制度经济学导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经济学最为令人瞩目的发展之一就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被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认为,二十一世纪将是新制度经济学繁荣发达的时代。
第一节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新制度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一)时代背景1.19世纪末至20世纪30 年代的两次企业合并浪潮:●既然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好机制,为什么还出现企业和企业合并?●既然企业合并可以节省交易费用,为什么还有市场交易?2.公共产品与外部性问题●要求清楚界定权利(产权)●例子:“公地悲剧”、环境污染等3. 凯恩斯主义引发的问题●过多政府干预、管制,国有企业绩效低下4.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各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绩效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国家●全球化(二)理论背景主流经济学发展脉络:从斯密的古典经济学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标志着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
●亚当·斯密:(1723-1790)1776年出版代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诞生●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 :1890年出版代表著《经济学原理》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诞生●约翰·梅纳·凯恩斯(1883- 1946):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主流经济学发展的局限性:●制度既定的假设前提使经济学远离现实(信息费用、不确定性、交易费用都不存在)●“为经济学而经济学”的形式主义●经济学数学化倾向日益严重斯密两个伟大的思想:二、新制度经济学产生和发展(一)产生阶段(20 世纪30 年代到60 年代)●科斯:《企业的性质》(1937)、《社会成本问题》(1960)(二)发展阶段(20 世纪70 年代至今)1.交易费用理论:阿罗、威廉姆森、诺思等2.产权理论:斯蒂格勒、阿尔钦、德姆塞茨等3.企业理论:科斯、阿尔钦、德姆塞茨、格罗斯曼、哈特等4.制度变迁理论:诺思、戴维斯、福格尔等(三)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科斯Coase R.H(1910—)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新制度经济学第一章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

奈特、哈耶克、科斯、阿尔钦、德姆塞茨、张五常、 巴泽尔、诺思 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关心的问题:
真实世界里的行为约束 协调大规模分工和市场交易活动的基础 经济行为产生的复杂互相影响
主要约束:产权和交易费用 与经济学传统一脉相传
新制度经济学从新的视角来解释制度并检察它的结 果,21世纪将是新制度经济学繁荣发达的时代,它 将对越来越多的引导经济事务的具体制度安排提出 自己的真知灼见,并且为改变这些安排以增强经济 效率提供理论基础。 ——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四)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效用最大化。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们总是在一定约束条件 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并把效用最大化假说扩展至 所有人的选择,从而抛弃了新古典理论陈旧的二分 法——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2)有限理性
新古典经济学不仅把人假设为单一的“经济人” 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机器,而且假定“经济人”具备 完全理性,即假定人随时随地都自觉地,而且全智全 能追求“最大化”或“最优化”,是具备完全理性的 “经济人”。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完全理性不符合人类行为 的现实,因而提出了“有限理性”的假设。
对经济管理的研究,特别是在公共选择方面的研究, 艾利诺-奥斯特姆的研究证明了用户组织(user associations)如何成功管理公共财产。 奥利弗-E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对制度经济学的 研究,特别是在企业边界方面的研究。奥利弗-威廉 姆森的理论显示,企业能够扮演解决冲突的角色。
我们对制度的理解应该更加丰富,以使我们运用经 济理论和经验知识来分析一系列广泛的经济文化和 政治装置,这包括发达和发展中国家。 制度分析试图理解政府的作用以及政治制度在政策 形成、实施和经济绩效中的作用,但是制度分析本 身并没有提供一个政治的议程。
第一章 新制度经济学导论

11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派是在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 对经济现象显得丧失解释力之后兴起的。
(一)新制度经济学产生的标志:1937年科斯 的论文——《企业的性质》发表 。 ——科斯打开了“企业”这只黑匣子。古典经济 学家只把企业看成一个生产函数,而不管企业 是怎么组织、运行的。
二是事后不对称 ,如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的关系,道德风险问题
另一方面,人对环境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不可能无所不知。例如:盲目崇拜科学家、股评家、大师。
20
☞第三个假定: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即人具有随机应变、
投机取巧、为自己谋求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人的机会主义的二重性 : 一是与冒险、寻找机遇、创新联系,对立面是保持现状; 二是把成本、费用转嫁给他人,损人利己。
25
26
(二)分析范式:制度分析法
制度分析法是由新古典经济学、博弈论和演化 经济学三大理论工具结合而成。
简单的讲,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 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正统经济理论的三大基石是:禀赋、技术、偏好。 制度是经济理论的第四大基石。
27
五、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关系
(一)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18
☞第二个假定: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人无法
对稀缺的世界作出完全正确的判断)。
• 有限理性:一是指行为者具有理性意向;二是指 其理性会受到实际智能的限制。简而言之,个体 的人由于自身的经验、阅历、知识水平、技能等 的限制,使人们在作出决策(选择)时常陷于一种并 不完全理性的预期之中。
(二)新制度经济学与近代制度经济学的关系
共同点:都强调制度的重要性,都对新古典经济学忽略 制度的非中性以及过分的形式化表示不满。
新制度经济学习题

第一章导论1.科斯最早“发现”并提出交易存在费用是在下列哪一篇文章A.社会成本问题 B.企业的性质C.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 D.联邦通讯委员会2.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快速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以下不属于这一时代背景的因素是A.西方发达国家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实践所导致后果的反思和经济改革的尝试B.西方国家的两次企业合并浪潮C.全球化D.大量转型国家的存在对制度经济学的需求3.以下被科斯批评为“黑板经济学”的是A.新制度经济学 B.新古典经济学C.旧制度经济学 D.马克思的制度分析4.按埃格特森的看法,下列不属于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硬核”的是A.理性选择 B.相互作用的均衡结构C.主体面临的环境约束 D.稳定性偏好5.下列属于旧制度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硬核”的是A.理性选择 B.均衡观C.非均衡观 D.进化观6.以下不属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基本假设的是A.利他主义行为假设 B.机会主义行为假设C.弱理性假设 D.讲诚信假设7.“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马克思强调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中产权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现有的产权制度与新技术的生产潜力之间产生的不适应性;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贡献;”这句话是谁说的A.科斯 B.诺思C.拉坦 D.配杰威奇第二章交易费用理论1.康芒斯将交易分为三类,以下不属于其分类的是A.管理的交易 B.限额的交易C.馈赠的交易 D.买卖的交易2.交易费用是“所有那些在鲁宾逊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成本,在这种经济中,既没有产权,也没有交易,亦没有任何种类的经济组织;……简言之,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这句话是哪位新制度经济学家说的A.诺思 B.张五常C.阿罗 D.威廉姆森3.一国或地区总交易费用等于A.政治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市场型交易费用B.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制度交易费用C.市场型交易费用+制度交易费用+给定制度下各种交易的交易费用D.政治型交易费用+制度交易费用+市场型交易费用4.以下不属于威廉姆森所说的交易的维度的是A.交易的不确定性 B.资产专用性C.交易的人格化特征 D.交易的频率5.在威廉姆森看来,以下三个因素对交易费用有决定性作用,缺一不可,但除外的是A.人的有限理性 B.资产专用性C.交易的不确定性 D.机会主义行为6.根据专业化和分工的程度,诺思把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交易形式分为三种,以下不属于这三种交易形式之一的是A.人格化交易 B.由第三方实施的人格化交易C.非人格化交易 D.由第三方实施的非人格化交易7.在交易中,一方被另一欺骗而造成的损失,属于下列哪一种含义的交易费用A.内生交易费用 B.管理型交易费用C.外生交易费用 D.政治型交易费用第三章科斯定理1.科斯定理最早是在以下哪一篇文章中提出来的A.社会成本问题 B.企业的性质C.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 D.联邦通讯委员会2.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这一区域内的所有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福利都造成了影响的外部性是 ;A.代内外部性 B.代际外部性C.私人外部性 D.公共外部性3.在研究垄断的社会成本问题中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寻租理论的是A.哈伯格 B.莱本斯坦C.塔洛克 D.巴格瓦蒂4.“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产权的不同界定将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影响;”这是A.科斯第一定理 B.科斯第二定理C.波斯纳定理 D.科斯第三定理5.“如果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而抑制交易,那么,权利应赋予那些最珍视它们的人”,这是A.科斯第一定理 B.科斯第二定理C.波斯纳定理 D.科斯第三定理6.“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制度安排本身是有成本的;至于选择何种制度安排取决于制度生产的成本与由此带来的收益的比较;”这是A.科斯第一定理 B.科斯第二定理C.波斯纳定理 D.科斯第三定理7.科斯认为,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有几种可选的安排A.一种 B.二种C.三种 D.四种第四章产权理论1.私有产权的决定性特征是A.排他性 B.可分割性C.可让渡性 D.清晰性2.以下定义中,哪一个是对产权的本质特征的最科学揭示A.产权不仅是指人们对有形物的所有权,同时还包括人们有权决定行使市场投票方式的权利、行使特许权、履行契约的权利以及专利和着作权;B.产权是法律或国家政府强制性规定的人对物的权利,是一种形成人们对资产的权威的制度方式;C.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D.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在于事实上它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的合理预期;3.产权界定的“公共领域”说明了产权界定的A.清晰性 B.相对性C.绝对性 D.排他性4.依据安德森和黑尔1975的产权起源模型,当界定排他性权利的投入品的价格降低或界定排他性权利的技术改进时,会使A.边际收益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增加;B.边际收益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减少;C.边际成本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减少;D.边际成本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增加;5.依据安德森和黑尔1975的产权起源模型,当一种资产价值上升或外界侵权的可能性增加的时候,会使A.边际收益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增加;B.边际收益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减少;C.边际成本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减少;D.边际成本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增加;6.以下不属于无国家社会的产权保护机制的是A.武力或武力威胁 B.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C.习俗和习惯法 D.宪法、成文法、普通法和行政法规7.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以下产权安排中外部性问题最大的是A.私有产权 B.共有产权C.集体产权 D.国有产权第五章契约理论1.以下因素中,不属于威廉姆森所说的契约的基本内容的是A.技术 B.安全措施C.使用条款 D.价格2.根据威廉姆森的交易与契约和治理结构匹配的理论,对于经常进行的特质资产的交易,与之最匹配的治理结构是A.市场治理 B.三方治理C.双方治理 D.统一治理3.根据威廉姆森的交易与契约和治理结构匹配的理论,对于偶然进行的混合资产的交易,与之最匹配的治理结构是A.市场治理 B.三方治理C.双方治理 D.统一治理4.在委托代理理论中,交易双方在交易协定签订后,其中一方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有目的地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而增加自己的利益的行为被称为A.逆向选择 B.机会主义C.敲竹杠 D.道德风险5.根据詹森和梅克林的观点,代理成本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下因素中不属于詹森和梅克林所谓代理成本的是A.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支出 B.代理人交给委托人的保证金C.委托人给代理人的激励酬金 D.委托人的剩余损失6.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当人们一旦做出专用性资本关系投资后,担心事后重新谈判被迫接受不利于自己的契约条款或担心由于他人的行为使他的投资贬值的现象被称为A.逆向选择 B.机会主义C.敲竹杠 D.道德风险7.契约实施机制的演进过程是A.国家法庭作为第三方的契约实施机制→私人作为第三方的契约实施机制→契约的私人自我实施机制B.私人作为第三方的契约实施机制→国家法庭作为第三方的契约实施机制→契约的私人自我实施机制C.私人作为第三方的契约实施机制→契约的私人自我实施机制→国家法庭作为第三方的契约实施机制D.契约的私人自我实施机制→私人作为第三方的契约实施机制→国家法庭作为第三方的契约实施机制第六章企业理论1.科斯认为,建立企业是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成本,但除外的是A.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 B.发现相关价格的成本C.谈判和签约成本 D.利用价格机制的其他不利成本2.在科斯看来,企业契约至少具有三种不同于市场契约的新特点,但不属于的是A.市场契约是完全的,而企业契约往往是不完全的;B.市场契约是一种短期契约,而企业契约是一种长期契约;C.市场契约是平等主体间签约,而企业契约是企业家权威与其他要素签约;D.市场契约是新古典契约,而企业契约是关系型契约;3.将企业的出现视为一种契约形式代替另一种契约形式的是A.科斯 B.威廉姆森C.张五常 D.阿尔钦和德姆塞茨4.将企业的性质视为一种契约结构的是A.科斯 B.威廉姆森C.张五常 D.阿尔钦和德姆塞茨5.根据团队生产的定义及理论,下面哪种情况是团队生产A.演奏莫扎特音乐的小提琴四重奏B.“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中的三个和尚C.一个老板雇佣若干工人生产皮鞋的工厂D.共同设计一辆新车的20个工程师6.以下企业形式中,不存在由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引起的代理问题的是A.合伙制企业 B.不公开招股公司C.国有企业 D.公开招股公司7.人力资本所有者是否能够拥有企业所有权要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面不属于这一因素的是A.技术 B.非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谈判力对比C.制度 D.非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谈判的交易费用第七章制度理论1.以下定义中,哪一个是诺思对制度的界定A.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B.制度可解释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C.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应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D.制度是关于博弈如何进行的共有信念的一个自我维系系统;2.下列名词中,不属于组织的是A.体育运动队B.聚在街头事故现场周围的旁观者C.农业合作社D.同一群旁观者,但他们已一致公议要一起来帮助受害者3.制度的强制性大致可以看作是三个因素的函数,但不属于这三个因素的是A.行为规定的严格度 B.度量标准的清晰度C.奖惩措施的强度 D.违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4.将制度区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种类型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是A.舒尔茨 B.柯武刚与史漫飞C.诺思 D.卢瑟福5.以下不属于非正式制度的是A.风俗习惯 B.意识形态C.伦理道德 D.行政规章6.在鹰/鸽博弈中存在几个纳什均衡A.一个 B.二个C.三个 D.四个7.制度最核心的功能是A.提供激励与约束 B.抑制机会主义行为C.外部性内部化 D.降低交易费用第八章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1.在菲尼的制度变迁供求分析框架中,以下因素中哪一个是内生变量A.宪法秩序 B.制度安排C.规范性行为准则 D.制度变迁供给2.根据诺思的观点,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获得的潜在利益主要来源于A.规模经济、外部性和克服对风险的厌恶B.外部性、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C.规模经济、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D.外部性、规模经济、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3.以下不属于影响制度变迁的需求的因素的是A.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得 B.技术进步C.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 D.偏好的变化4.以下不属于影响制度变迁的供给的因素的是A.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制度选择集的改变 B.市场规模C.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 D.制度设计的成本5.制度选择集合是林毅夫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可以改变制度选择集合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以下不属于的因素是A.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 B.是否与其他经济接触C.政府政策的改变 D.制度设计的成本6.由个人或自愿团体在潜在利润的诱致下推动的制度变迁常常会导致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这会导致A.制度的短期供给不足 B.制度的长期供给不足C.制度的短期供给过剩 D.制度的长期供给过剩7.我国各地的开发区竞争激励,每个开发区都想更多地招商引资,因而出台各不相同的优惠措施,由此构成的制度市场是A.完全竞争的制度市场 B.寡头垄断的制度市场C.垄断竞争的制度市场 D.完全垄断的制度市场第九章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方式理论1.根据布罗姆利的观点,一些制鞋者组织起来进行游说疏通以对便宜的外国鞋实行进口限制;限制便宜进口货的集体行动如果成功的话,这种制度变迁被称为A.提高生产效率的制度变迁 B.重新配置经济机会的制度变迁C.重新分配收入的制度变迁 D.重新分配经济优势的制度变迁2.政府决定将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率提高,而将低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率降低,这种制度变迁是A.提高生产效率的制度变迁 B.重新配置经济机会的制度变迁C.重新分配收入的制度变迁 D.重新分配经济优势的制度变迁3.以下不属于戴维斯和诺思所讲的制度变迁中的时滞的构成部分的是A.认知和组织时滞 B.启动时滞C.菜单选择时滞 D.反馈时滞4.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是A.渐进式制度变迁 B.突进式制度变迁C.诱致性制度变迁 D.强制性制度变迁5.在诺思看来,国家统一掌握暴力进行制度提供的好处主要是A.克服搭便车和带来规模收益 B.克服搭便车和避免公地悲剧C.带来规模收益和避免公地悲剧 D.带来规模收益6.在诺思看来,不管意识形态是证明现存的产权结构和交换条件的合理、公正,或者是抨击现存的结构不公,它必须具有以下特点才是成功的,但除外的是A.必须解释现存的产权结构和交换条件是如何成为更大的体制的组成部分B.必须是灵活的C.必须克服“搭便车”问题D.必须给个人提供有选择性的激励7.有效的竞争性市场、激励人们分散决策、低成本地衡量产权以及破产法是使组织具有的关键;A.成本收益比效率 B.适应性效率C.配置效率 D.帕雷托效率第十章制度变迁的影响理论1.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是指A.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增加B.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绝对量增加C.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增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绝对量减少D.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绝对量都增加2.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问题上,哈罗德—多马模型强调A.技术决定论 B.资本决定论C.制度决定论 D.人力资本决定论3.“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这句话是以下哪位学者说的A.诺思 B.布罗姆利C.米勒 D.刘易斯4.“任何一个经济体制的基本任务就是对个人行为形成一个激励集,由此鼓励发明、创新和勤奋以及对别人的信赖并与别人进行合作;通过这些激励,每个人都将受到鼓舞去从事那些对他们是良有益处的经济活动,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对整个社会有益;”这句话是以下哪位学者说的A.诺思 B.布罗姆利C.米勒 D.刘易斯5.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最早出现在以下哪两个国家A.法国和西班牙 B.荷兰和西班牙C.英国和法国 D.荷兰和英国6.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问题上,凡勃伦和阿里斯主张A.技术决定论 B.互不决定论C.制度决定论 D.交互决定论7.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问题上,拉坦主张A.技术决定论 B.互不决定论C.制度决定论 D.交互决定论。
第一章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交易费用

❖ 威廉姆森说:“交易之发生,源于某种物品或服务从一种 技术边界向另一种技术边界的转移。此时,一个行为阶段 结束,另一个行为阶段开始。”
❖ 按照威廉姆森的理解,企业之间、车间之间以及同一车间 的操作之间,都普遍存在交易关系。
❖ 2、交易费用的含义: ❖ 交易费用的思想最早来自科斯。 ❖ 在《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使用价格机制是有代价的”; ❖ 后来,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把这一思想具体化为:
交换费用
(总量交易费用) 制度费用
a
A=0
b
B
a-b
B-A=B
❖ 条件:假定每笔交易相同,共有n笔交易,则: (a-b)n>B-A=B
❖ 可以探讨:(1)(a-b)的大小与B的大小无关,但与B给定 条件下的制度有关。(a-b)的大小反映B给定条件下的制度 效率。
❖ (2)有效制度越完备, 制度费用B越大,(a-b)越大,每 笔交易的交易成本越小。因此,制度费用与交换费用反向变 动并不矛盾。
❖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分工会越细,用于进行整合和协 调不断增加的和越来越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的资 源会越多,总量交易成本占GDP的比重就会上升。在某种 意义上讲,总量的交易费用是庞大的社会分工体系不得不 付出的成本。
❖ 但是,与此同时,总量交易成本的增加却降低了每笔交易 的成本,而且为社会分工的深化、市场范围的扩大创造了 条件。
❖ 一是交换费用:制度既定前提下,每一笔交易(通过契约进 行)的交易费用;
❖ 二是制度成本:广义的交易费用。无数次交易构成经济制度 的实际运转,并受到制度框架的约束。阿罗所说经济制度的 运行费用。
❖ 对两者间关系的探讨:
增加的制度费用是节约的总量交换费用的替代
无制度 有制度 节约/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 保护带的修正
首先,他们都直接试图将规则的限制和 约束交易的契约纳入经济模型,而且 新古典模型中的理想产权结构也被作 为基本的标准而加以确认。 其次,新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完全信息和 交易无成本的假设也被放宽,正的交 易费用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0
(二)理论背景
新制度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 形成和兴起,其深刻的理论背景是:新古 典经济学对制度的忽视。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1
1.什么是新古典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主讲人:袁庆明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1
新制度经济学从新的视角来解释制度并检 察它的结果,21世纪将是新制度经济学繁 荣发达的时代,它将对越来越多的引导经 济事务的具体制度安排提出自己的真知灼 见,并且为改变这些安排以增强经济效率 提供理论基础。 ——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19
2.发展背景 • 19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实 践所导致后果的反思和经济改革的尝试以及世界 各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绩效差异使人们越来越认 识到制度的重要性,这反过来促进了新制度经济 学的繁荣。 • 使制度和新制度经济学引起注意的另一变化是全 球化。 • 新制度经济学在近些年的兴旺与大量经济转型国 家的存在及其这些国家对制度经济学的需要也密 切相关。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5
第二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关系
一、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二、与旧制度经济学的关系 三、与马克思的制度分析的关系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6
一、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4
4.新古典经济学忽视制度的领域
①各种可供选用的社会法规(产权)和经济 组织如何影响经济行为、资源配置和均衡 结果? ②在同样的法律制度下,经济组织的形式为 什么会使经济行为发生变化?概括而言, 像企业以及其他一些经济契约的经济逻辑 是什么? ③控制生产与交换的基本社会与政治规则背 后的经济逻辑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变化的?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8
2.新古典经济学的“硬核”和“保 护带”
新古典经济学的内核: 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相互作用的 均衡结构 新古典经济学的 ‚保护带‛: ①主体面临特定环境的约束; ②主体拥有特定的关于环境的信息; ③研究特定的相互作用的方式。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14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5.制度变迁理论
பைடு நூலகம்
制度变迁理论的主要贡献者是诺思。诺思的基本观 点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 的个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的要点是:有效率的产权结构是 经济活力的源泉;国家决定产权结构,因而国家最 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 效率负责。 诺思、拉坦、林毅夫等还对制度变迁的原因、过程、 方式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16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三、新制度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新制度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至60 年代这一段时间孕育和产生,有着深刻 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17
(一)时代背景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1.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
对交易费用的含义的界定(阿罗、威廉 姆森 、张五常等) 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的分析(威廉姆 森 、诺思等) 关于交易费用性质的研究(诺思) 关于交易费用计量的研究(诺思、威廉 姆森等) 交易费用的应用研究(威廉姆森 、张五 常等)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11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30
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扩展
①增加外生的新的约束(产权结构和交易成 本)。这一方法已被用于分析传统的市场交 易;组织内交易。这一工作已经使人们更好 地了解到产权安排的细微变化如何显著地影 响了人们的行为。 ②试图解释市场组织和其他一些合约结构使之 内生化。各种经济组织像企业等都被看作一 个契约网络。 ③社会与政治制度同样被看作单个主体间相互 交易的产物,制度间的生存竞争也会产生制 度均衡。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2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2.科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
“主流经济理论把企业描绘成一个‘黑箱’。这 是非常离奇的事情。在现代经济中,大部分资 源是在企业内部使用的,这些资源怎样使用依 赖于行政性的决策,而不是直接依赖于市场的 运作。结果,经济体系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这些组织,当然特别是现代公司,是如何 处理它们的事务。更令人惊讶的是,尽管经济 学家的兴趣在于价格制度,他们却忽略了市场 这种支配着交换过程的更具体的制度安排。由 于这些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什么, 所以我们现在拥有的是一个很不完整的理论。‛
2.发展背景 • 19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凯恩斯主义经济 政策实践所导致后果的反思和经济改革的 尝试以及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绩效 差异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 这反过来促进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繁荣。 • 使制度和新制度经济学引起注意的另一变 化是全球化。 • 新制度经济学在近些年的兴旺与大量经济 转型国家的存在及其这些国家对制度经济 学的需要也密切相关。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5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迄今)
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 产权理论的发展 企业产权结构理论的发展 企业性质理论的发展 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 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的发展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10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15
6.人力资本产权理论
舒尔茨(1968)对人力资本产权研究不足和制 度滞后提出了批评,他的批评引起不少学者 对人力资本产权问题的关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探寻硅谷成功的奥秘 过程中,人们发现,硅谷的成功与人力资本 产权制度的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人力资本 产权问题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力资 本产权理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此领域, 中国学者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如张维迎、周 其仁等。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3.企业产权结构理论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分析了古典企业 (业主制)的产权结构特征。 詹森和梅克林(1976)对合伙制企业的产权结构 进行了系统分析。 伯勒和米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研究了股份公司 的产权结构。股份制的特点在于:剩余索取权 与经营决策权、监督权相分离。 还有一些学者对非营利性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 的产权结构进行了研究。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7
1.新制度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修 正”
拉卡托斯:一份研究纲领分不变的‚硬核‛ 和可变的‚保护带‛两部分。如果只是对 研究纲领的‚保护带‛ 重新调整,则被 称为对这一研究纲领的‚修正‛,而对原 有研究纲领的内核要素的改变则意味着形 成一种新的研究纲领(或范式)。
新古典经济学指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30 年代以边际分析方法和原则为特征的各种学说, 包括马歇尔经济学、奥地利学派、洛桑学派、 杰文斯经济学及美国克拉克经济学说等。 新古典经济学实际涵盖了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 斯经济学之间西方主流经济学,这种经济学构 成后来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切命题和基本分析方法 都包括在最初由瓦尔拉斯提出的、至今发展为 ‚阿罗—德布鲁模型‛的市场一般均衡体系中。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关系 第三节 新制度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基本假设 第四节 新制度的学术地位、框架内容及学习 意义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1.产生背景 • 20世纪初至30年代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两次 企业合并浪潮和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 计划经济体制实践是新制度经济学产生的 直接诱因。 • 20世纪以来垄断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外部性‛问题的变得越来越普遍,是新 制度经济学产生的又一重要诱因。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18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31
4.新制度经济学没有抛弃新古典的“硬 核”
以理性选择模型为例,这仍然是新制度 经济学的核心。只不过它抛弃了新古典 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假设而代之有限理性 假设。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只要在 新古典框架中加上产权的限制和交易费 用,新古典理性选择模型仍然是有较强 的解释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