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法与新闻职业道德

合集下载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一、法的基本概念:1、法的本质:法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2、法的基本内涵:①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②国家意志的表现③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④由国家强制力量来保证实施⑤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二、新闻传播法规的定义:新闻传播法规,即广义的新闻传播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1、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但也不能滥用) 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四、新闻、广告等各类信息的发布1、1949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方法》,规定:一切公告及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并由人民日报负责转载。

2、设立新闻发言人的目的是:加强同外国驻京记者或临时来访记者的联系,向他们提供中国的情况,阐明中国的立场和方针、政策,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以扭转西方媒体多年来丑化、歪曲中国形象的行为,树立、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3、对于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应有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级气象台站按照职责公开发布,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公开发布。

4、媒体不应以任何形式转播、转载其他来源的气象预报。

未经发布气象预报台站的同意,媒体不得更改气象预报的内容。

5、广告必须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这是我国广告发布的第三条基本原则。

五、煽动,即煽惑,鼓动。

它是指通过语言。

文字公然宣传,或借助于广播、影视、喜剧、书画等方式鼓吹自己的观点,以打到其非法的目的。

煽动不同于一般的言论。

煽动的四个特点:1、表达方式的非理性。

一般使用浮夸的情绪化的蛊惑性的语言。

2、内容的非真实性。

造谣诽谤,虚张声势,夸大其事。

(完整版)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完整版)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一、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什么是新闻传播法?广义: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狭义: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的法律。

二、我国新闻法制的渊源在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与法规、法律解释、国际条约与协定等。

1、宪法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2、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制定的一般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作的、具有规范性的决议、决定。

3、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与批准的、进行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大部分称“条例”。

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者,也属于行政法规之列。

4、行政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其他直属机构根据现行的法律与法规、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并发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称为规定、命令、指示、规章等。

5、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由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其他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仅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规范性文件。

地方性规章是由上述各类行政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四、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言论出版自由。

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发表意见、交流实现、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

新闻自由: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体现。

既包括公民有通过报纸和新闻期刊等出版物表到思想见解的权利,也包括公民通过广播电视等出版手段发表意见的权利,还包括公民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各种信息,表达并传播各种思想见解,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政治权利。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新闻传播法规是指对新闻传播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法律法规。

它是保障新闻从业人员合法权益,规范新闻工作的重要法律基础。

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保障新闻传播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新闻传播法规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首先,新闻传播法规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人们的知情权、表达权和新闻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新闻传播法规的作用在于规范新闻工作的行为准则,确保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不违反法律法规。

严格遵守新闻传播法规,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建立信任,维护社会良好的传媒环境。

其次,新闻传播法规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新闻产业管理、新闻报道原则、新闻发布与采集、著作权保护等。

例如,在新闻报道方面,新闻从业人员需要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确保报道的准确性,不得散布虚假信息。

在新闻发布与采集方面,新闻工作者需要遵守新闻采访的合法程序,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在著作权保护方面,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尊重著作权,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勇于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积极传递正能量,不扭曲事实,不渲染矛盾,不散布谣言。

同时,职业道德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保护隐私权,尊重个人尊严,尽量减少伤害,追求人文关怀。

另外,职业道德还强调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要求他们保持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不受利益困扰,不偏袒任何一方。

在实践中,新闻传播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新闻传播法规为职业道德提供了法律支撑,为新闻从业人员提供了法律边界和制度规范。

而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人员自觉遵守的准则,是对新闻工作自律的要求。

只有依法遵纪、恪守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才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为公众提供真实、客观、全面的新闻信息。

然而,目前新闻传播法规和职业道德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不足。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 (2)第二类:侵害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的行为,诸 如封锁依法应当公开的真实消息,干扰、阻碍、破坏 合法出版物的出版,阻碍记者的合法采访活动,对批 评人压制和打击报复等。对这些违法行为,有的有制 裁规定,有的没有,有的虽有但不完整。
第二节 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
一、新闻传播法制的一般概念
(一)新闻传播法的概念
用、具有普遍约束力)。
• 五、法的主要内容:就是规定权利和义务关系。法主 要通过规定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把行为规范具体化, 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
• 六、法律关系:就是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 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社会关系,某种法律关系的 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法律为前提。法律关系的主体, 也叫权利主体或权利义务主体,就是法律关系的参加 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 务的人或组织,一般包括公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 位、团体、国家等。
二 、新闻传播法的渊源
新闻传播法的渊源,即新闻传播法的各种表现 形式,主要有法律、判例、习惯和条约等。
在我国,新闻传播法的渊源,主 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与规章、 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与法规、法律 解释、国际条约与协定等。
保障新闻自由权利、规定新 闻从业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反问:谁的权利?公民还是媒介
一、新闻传播法制的一般概念
(二)有关新闻传播法的一个问题
(3)主张二
规定新闻媒体应报道什么、不该 报道什么。
反问:如何规定?怎样与现有法规 协调?
一、新闻传播法制的一般概念
(二)有关新闻传播法的一个问题 (4)主张三 规定新闻媒体的创建与运作。 反问:行业特点?
• 七、法的实施和违法制裁
• 1、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重点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重点

名词解释新闻政策:新闻政策就是关于新闻报道的政策限定。

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

与国际民生、社会建设、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里发生的重要新闻。

媒介审判: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碍和影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行为。

有偿不闻:新闻从业人员借舆论监督之名,接受或变相呗监督方的贿赂而使舆论监督活动中止或改变的行为。

实质是新闻敲诈。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国家秘密:所谓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情的事项。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名誉权具有其他人格权所共有的特征,即法定性、人身专有性和财产关联性。

新闻职业道德: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

新闻传播法:广义的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的是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法律。

有罪推定:主要是指未经司法机关依法判决有罪,对刑事诉讼过程中的被追诉人,推定其为实际犯罪人。

简答题1、新闻自由与国家秘密之间的关系P162新闻传播活动与保守国家秘密绝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

新闻自由也从来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保守国家秘密都是新闻自由的底线,这是出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而对新闻传播活动所做的必要限制。

在我国,做好新闻保密工作,对于有效地保护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蓬勃发展,各类媒体百花齐放,新闻报道面日益扩大,媒体出口限制日益放宽,这些新情况同时给新闻保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显示了加强新闻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日益显著。

它不仅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更是塑造社会舆论、影响公众观念的关键力量。

然而,伴随着新闻传播的迅速发展,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就使得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新闻传播法规,是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准则,它为新闻工作设定了明确的边界和行为规范。

其存在的意义,首先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在新闻报道中,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等权利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例如,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开其个人隐私信息,这就是对法规的违背,会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伤害。

同时,新闻传播法规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中,准确、及时的新闻报道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应对危机至关重要。

但如果新闻报道出现误导、虚假等情况,可能会引发社会恐慌,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另外,新闻传播法规还能促进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规范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行为,防止不正当竞争和不良行为的出现,保障新闻市场的公平与有序。

职业道德,则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自我约束和行为准则。

它是基于对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的认识而产生的。

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任何虚假、夸大或歪曲的报道都是对职业道德的践踏。

在获取新闻素材时,必须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对信息进行反复核实和求证,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真实可靠。

客观性也是职业道德的重要方面。

新闻工作者应避免个人偏见和主观臆断,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新闻事件。

不偏袒任何一方,不被利益所左右,为公众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此外,新闻工作者还应当保守秘密。

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一些涉及国家安全、商业机密或个人隐私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得随意泄露。

然而,在现实的新闻传播实践中,违反法规和职业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新闻机构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故意制造噱头、炒作敏感话题,甚至编造虚假新闻。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客观:保持中立立场,不 偏袒任何一方,客观报道 事实
公正:尊重事实,不歧视、 不偏见,公正对待所有新 闻事件
尊重隐私:保护个人隐私, 不侵犯他人权利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新闻 传播法规,不传播违法信 息
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 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和 谐稳定
尊重和维护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尊重新闻当事人的隐私权,不得侵犯其个人隐私 尊重新闻当事人的肖像权,不得擅自使用其肖像 尊重新闻当事人的名誉权,不得进行恶意攻击和诽谤 尊重新闻当事人的知情权,不得隐瞒或歪曲事实真相
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和教育
培训内容:包括新 闻伦理、法律法规、 职业道德等
培训方式:线上线 下相结合,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
培训对象:新闻从 业人员,包括记者 、编辑、主持人等
培训效果:提高新闻 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和职业道德意识
建立健全新闻行业自律机制和监督机制
建立新闻行业自律组织,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 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 建立新闻行业监督机制,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惩处 加强新闻行业的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新闻监督
汇报人: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新闻传播法规的概念和作用
概念:新闻传播法规是 指国家或地区制定的关 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 法规和规章的总称。
作用:新闻传播法规 旨在规范新闻传播行 为,保护公民的合法 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和公共利益。
内容:新闻传播法规 包括新闻出版、广播 电视、网络传播等方 面的法律法规。
新闻传播者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报道中要尊重事实,客观公正,不得捏造、歪曲事实,更不能传播虚假信息。 新闻传播者应自觉抵制不良信息,防止信息污染,维护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doc 51页)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doc 51页)

§1-1 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
2,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与客体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 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它必须具备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 资格,即具备能够享有参加新闻传播活动的权利和承担新闻 传播活动义务的资格。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有以下几类:新闻传播媒体;新闻传 播从业人员;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或自然人。
§1-1 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
• 1.宪法 最高国家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 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不仅规定了国家 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 利和义务等根本问题,还为各种法律、 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来源。 对新闻事业所 作的原则性的规定,是新闻法规的主要 渊源和新闻立法的法律依据。
包括《宪法》的有关规定、有关法律、有关行政法规与规章等各 种法律规范性文件。
§1-1 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
一、新闻传播法制的一般概 念
(二)有关新闻传播法的一个问题
(1)问题
要不要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调 整与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专 门法律?即:要不要制定一 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 法》?
§1-1 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传播 法律关系主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客体,包括物、新闻传播行为和智力成果。
§1-1 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
3,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内容与类型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 新闻传播权利与义务。新闻传播权利,是新闻传播法律规范所规 定的、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 障。新闻传播义务,是新闻传播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新闻传播法 律关系主体所承担的某种行为的必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條件下長期形成的,其實施主要靠社會輿論督促
和人們的自律
概念 • 職業道德:是职业人在履行职业责任的过程中所 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它是靠职业人的内在信念和 个人道德意识来体现的 • 我国目前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是依据1991 年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 次全体会议正式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 德准则》来确定的。(后經過94,97兩次修訂,09 年又重新修改公佈了新的準則)
劉涌案 • 劉湧剛剛被拘押的時候,媒體用了大量傾向性報
導,向公眾披露劉勇的罪行十分嚴重。
• 一審判死刑,二審因無法排刑訊逼供的可能,根
據疑罪從無的原則改判死緩。之後媒體評論鋪天
蓋地。“劉湧不死,誰人當誅?”的怒嚎震耳欲聾。
互聯網上的相關評論達到了幾十萬條之多。有人 說,劉湧不死,也許是律師的勝利。劉湧死了, 一定是民意的勝利。後最高法院改判死刑。
“紙包子”事件 • 法律層面:北京中級人民法院判訾北佳犯损害商 品声誉罪,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人 民币1000元。 • 職業道德層面:編造虛假新聞,違背職業道德
谢谢观赏
法律與道德聯繫 • 1.內容上相互吸收 • 2.職能上互相補充 • 3.實踐上互相促進
內容上互相吸收
• 大多數法律規範都是從道德規範中提煉出來的,
而法律規範一經確立又補充和發展了道德規範
職能上互相補充 • 法律的作用主要在於禁止那些具有社會危害性的 行為,若有發生即予以制裁。道德除了禁止還有 發揚。 • 以《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為例,其規 定除要求遵紀守法這一基本規定外,還有發扬优 良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 積極改革創新等更高層次的要求
• 2、一些行為違反法律的同時也違背了新聞職業道

(紙包子事件)(央視報導陳永洲事件)
• 記者在陷阱旁蹲點1個小時,只爲拍下“精彩照片” • 沒有違背法律,在道德層面上,違背了基本的社 會公德?
• “媒介審判”(trial by media)是指新聞媒介超越正 常的司法程式對被報導物件所作的一種先在性的“ 審判預設”。它是新聞競爭日趨激烈下的產物,從 法理學的視角看,“媒介審判”損害媒體作為社會公 器的形象,是新聞媒體的職能錯位,它使得司法 獨立和新聞自由的天平過分傾斜,有悖於法治精 神。
“紙包子”事件 • 纸馅包子虚假新闻事件是发生在2007年6月的一起 北京電視臺生活频道(BTV-7)工作人员被怀疑捏 造新闻的事件。2007年7月8日,北京電視臺《透 明度》播出《纸做的包子》专题,揭发纸馅包子, 播出后轰动全市。北京市公安部门组成专案组調 查,2007年7月16日公佈調查結果《透明度》栏 目组临时人员訾北佳,化名“胡月”,用欺骗手 段要求做早点生意的卫全峰等4人按其要求为其制 作纸馅包子。然后,他又用自己的家用数码摄像 机拍摄了制作过程,获得播出。为此,訾北佳被 刑事拘留,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也公开道歉。
央視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陳永洲事件
央視報導陳永洲事件 • 10月26日,央視《朝聞天下》報導,新快報記者 陳永洲受人指使,收人錢財,發表失實報導。陳 永洲向民警坦承,為獲取名利,他受人指使,針 對中聯重科發表大量失實報導,致其聲譽嚴重受 損。陳永洲對自己的犯罪事實進行了供認并深刻 悔罪。
央視報導陳永洲事件 • 法律上:違反刑訴法“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 有罪”的規定及“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 何人不得確定有罪”的規定。 • 職業道德:未審先判,輿論干預司法 我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規定,“維護司 法尊嚴,依法做好案件報導,在法庭判決前不做 定性、定罪的報導和評論”,這是我國新聞媒體 介入司法的現行規範依據
新聞傳播法與新聞職業道德
脈絡
法律與道德的概念(區別)
新聞職業道德 法律與道德的聯繫 關於新聞傳播法與新聞職業道德聯繫說明
概念
• 法律:法律是由國家制定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
施的行為規範,是一種他律,具有強制力
• 道德:是評價人們行為的善惡、美醜、榮辱、正義
與非正義的標準,是在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
實踐上互相促進 • 道德需要法律提供一個起碼的評價標準和一個基 本的保障機制。法律需要道德促使整個社會對於 法律規定的行為規範達成普遍的共識和信仰。 •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道德是法律的最高目标 • 法律規定的是最低的底線,道德是更高層面的要 求
法律與新聞職業道德聯繫的說明
• 1、媒體一些違反新聞職業道德準則的行為不一定 構成違法犯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