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一、法的基本概念:1、法的本质:法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2、法的基本内涵:①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②国家意志的表现③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④由国家强制力量来保证实施⑤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二、新闻传播法规的定义:新闻传播法规,即广义的新闻传播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1、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但也不能滥用) 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四、新闻、广告等各类信息的发布1、1949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方法》,规定:一切公告及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并由人民日报负责转载。
2、设立新闻发言人的目的是:加强同外国驻京记者或临时来访记者的联系,向他们提供中国的情况,阐明中国的立场和方针、政策,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以扭转西方媒体多年来丑化、歪曲中国形象的行为,树立、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3、对于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应有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级气象台站按照职责公开发布,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公开发布。
4、媒体不应以任何形式转播、转载其他来源的气象预报。
未经发布气象预报台站的同意,媒体不得更改气象预报的内容。
5、广告必须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这是我国广告发布的第三条基本原则。
五、煽动,即煽惑,鼓动。
它是指通过语言。
文字公然宣传,或借助于广播、影视、喜剧、书画等方式鼓吹自己的观点,以打到其非法的目的。
煽动不同于一般的言论。
煽动的四个特点:1、表达方式的非理性。
一般使用浮夸的情绪化的蛊惑性的语言。
2、内容的非真实性。
造谣诽谤,虚张声势,夸大其事。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1、什么叫舆论监督?有几种常见形式?舆论监督指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形式:1)批评:比较常见,《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今日说法》《每周质量报告》《道德观察》(漏油事件、女体盛宴等)《焦点访谈》1994开办,1996批评报道75%2)建议:伴随批评。
2、什么叫名誉?名誉有哪些特征?名誉:关于公民或法人品德、才能、信用等的一种社会评价。
积极性、公众性、客观性、主流社会性3、什么是名誉权?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名誉权: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名誉享有不受侵犯的权利。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1、行为人行使了侮辱、诽谤等侵害行为侮辱:指行为人以暴力、语言或文字等形式贬低他人名誉、毁损他人人格的行为。
侮辱的表现形式:(1)暴力侮辱:强行施暴(2)语言侮辱:嘲笑谩骂(3)文字侮辱:大字报等诽谤:指故意捏造事实或散布虚假事实以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
诽谤的表现形式:(1)语言诽谤(2)文字诽谤2、指向特定的受害人指名道姓、含沙射影、大部分可以确认。
3、损害事实的存在名誉、精神、财产受损4、行为人过错故意过错;过失过错;4、什么叫隐私权?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有哪些?隐私权:个人是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名誉有不可侵犯的权利。
1.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害行为(1)履行舆论监督职能(2)公正评论(3)权威的消息来源:发表或引用国家权威机关的观点等内容,以此为依靠。
比如官方文件、专家论点等。
(4)公共人物和公共兴趣公共人物指较多在社会公众面前出现的人物。
比普通人对社会有更大影响。
社会对他们监督多,他们隐私少。
公共兴趣指多数人对某个人或某个事件产生的兴趣。
公众有知情权。
(5)合理使用法律许可的范围(6)当事人同意主观善意、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课件

第一节 重大新闻的发布与新闻发布会制度的建立
• 为什么我国实行重大政务新闻由新华 社统一发布与报道的制度? • 在我国,有哪些特殊新闻信息须由国 家指定的部门统一发布?
一、重大政务新闻的发布与报道
• 关于重大政务新闻的发布与报道,自中华人民共和 关于重大政务新闻的发布与报道, 国成立以来, 国成立以来,一直实行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的制 以确保重大政务新闻的权威性、真实性、 度,以确保重大政务新闻的权威性、真实性、准确 力争发在外电外台之前。 性。力争发在外电外台之前。 • 所谓重大政务新闻,主要指:①党和政府的重大政 所谓重大政务新闻,主要指: 决定; 重要文件; 重要会议新闻; 策、决定;②重要文件;③重要会议新闻;④中央 领导人的重要活动; 中央领导人同外宾会见, 领导人的重要活动;⑤中央领导人同外宾会见,会 谈时发表的涉及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谈话; 谈时发表的涉及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谈话;⑥重要 人事任免; 领导人去世等。 人事任免;⑦领导人去世等。 • 在这些重大问题上,有一个统一的发布口子和口径, 在这些重大问题上,有一个统一的发布口子和口径, 可以避免因多种版本的报道而引起的混乱,以及因 可以避免因多种版本的报道而引起的混乱, 着重点不同而引起的外界猜测和流言蜚语。 着重点不同而引起的外界猜测和流言蜚语。 • 【P96】 】
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
• 以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 设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为主。 • 一般企业开业产品上市等商业活动不 宜举办新闻发布会。【P9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的类型
• 常见的6种类型【P99-100】 • 例行新闻发布会 • 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 • 重大活动新闻发布会 • 宣告性新闻发布会 • 首脑新闻发布会 • 网络新闻发布会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第五章内容

国外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德国《新闻界规范》《新闻业准则》 法国《法国新闻记者道德信条》 澳大利亚《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 俄罗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瑞典《瑞典舆论工作者联谊会出版规范》 日本《新闻伦理纲领》《NHK国内节目标准》 韩国《关于广播电视播出的审议规则》 罗马尼亚《记者条例》《记者义务准则》 阿尔巴尼亚《媒介伦理和自律》 挪威《新闻业务道德准则》 立陶宛《立陶宛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 新加坡《职业行为准则》
陈力丹:它的思维不是从 职业化的角度来制定的, 而是从党建的角度来制定的, 没有任何可操作性,不具备 行业自律的特征。以这种非 职业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来 编制一种社会行业的自律, 无论如何都不像自律,也难 以真正落实到操作层面。
孙旭培:腐败在今天的中国 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不过,发生在传媒领域的 腐败比在其他领域的后果 更加严重,因为它让人们 感觉什么都不能信任。
中国第一个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记者
黄远生四能: 脑筋能想 腿脚能奔走 耳能听 手能写
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就是以新闻为职业的人们在 其特定的工作中形成的有关新闻工作的社 会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 德品质的总和。
新闻职业意识
专业意识 职业评价标准 新闻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传媒
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无害原则 保守机密原则 知情同意原则 自主原则 合理获利原则
三、新闻职业道德 如果我们共和国内有哪 个人是仅仅通过出生这 一事实就获得一切的, 唯一让我想起来的情况 就是一个白痴。
普利策
律师,可以用10行错误的法律建议使你的命运陷 入危机;医生,在他看来,不论其优劣,都掌管 着你所爱的人生或死的一切可能。对这些人,国 家严格要求他们,已经作为一项法律,必须要有 8至10年刻苦的准备期。然而报纸的从业人员, 从很多方面来说,都是大众的教导者和老师,是 约束社会和影响政府的公众观念的代表者和某种 程度上的缔造者,迄今却没有接受过任何专门的 培训,以完成他们要求高且责任重的工作。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答案整理1.媒介审判:是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后果。
2.邻接权:又叫“传播者权”,是指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是作品传播者对其传播作品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所享用的权利。
3.著作权:也称版权,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基于创作某种作品而享有的署名、发表、出版、获取报酬等权利。
4.名誉权:就是公民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平评价的权利5.记者证:是新闻机构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活动使用的有效工作身份证件,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编号并核发。
6.判例法:就是基于法院的判决而形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定,这种判定对以后的判决具有法律规范效力,能够作为法院判案的法律依据。
7.煽动罪:是指通过演讲、文字乃至广播电视、书画等方式公然散布虚假的信息,以蛊惑人们的反常情绪,采取某种不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罪名。
8.诽谤:是指散布虚假事实,无中生有、无事生非,损害他人名誉造成新闻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的后果。
9.两个分开:是指新闻报道活动与经营管理活动分开、新闻采编队伍与经营管理队伍分开。
10.国际公认的三大抗辩事由:内容真实、公正评论、特许权1.报纸出版秩序方面存在的较为突出的违法、违规现象有哪些?①擅自改变刊期、随意改变开版或版数、临时增版、增刊、增加“号外”,或是将专版、专刊、临时增版增期转由社外编辑部或个人承包,或是用一个刊号办多份报纸,或是故意把专版、专刊名的字号放大并让其占据报头位置,造成一种假象。
②擅自出版各种增刊、专刊或者搞“一号多报”。
③以“周末版”为代表的专版、专刊的刊头字样直接或间接取代报头名称,专刊、专版俨然是一份单独的报纸。
④直接或变相转让,出卖报刊号或版面的行为。
⑤未经申请批准就私自编辑出版报刊⑥擅自编印非法报刊2.在我国,有哪些特殊新闻信息须由国家指定的统一部门发布?①地震等震况和抗震救灾信息由国务院统一发布②有关传染病疫情的新闻与信息的发布。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复习资料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复习资料1. 新闻法规新闻法规是指规范新闻行业从业者行为和维护新闻秩序的法律法规。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遵守新闻法规是新闻从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1.1 新闻从业者职责新闻从业者在报道过程中应该遵守以下职责:- 提供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 - 尊重真实、尊重事实、尊重公平 - 尊重个人隐私和人身安全 - 防止不实言论、造谣和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1.2 依法采访原则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新闻从业者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 依法采访,不得非法侵入他人的生活私密空间 - 尊重采访对象的知情权和表达权 - 采访涉及未成年人的事情时要遵守法律规定1.3 法律责任和法律风险在报道过程中,新闻从业者需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责任。
一旦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将面临法律责任和法律风险。
因此,新闻从业者应该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避免违法行为。
2. 新闻职业道德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从业者应该遵守的职业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
作为舆论引导者,新闻从业者需要具备高度的道德标准和职业操守。
2.1 客观、公正、中立新闻从业者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报道事实,并且保持公正和中立。
不应该因为个人立场或利益关系而歪曲事实的真相。
2.2 尊重个人隐私新闻从业者应该尊重他人的个人隐私,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2.3 避免错误和不实报道新闻从业者应该在报道过程中避免错误和不实报道的情况发生。
如果发现报道错误,应该及时进行修正和澄清。
2.4 遵守职业道德准则新闻从业者应该遵守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准则,尊重并维护良好的新闻秩序。
不得进行虚假报道、诽谤、诬告、造谣等行为。
3. 结语新闻法规和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者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只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新闻行业才能保持健康发展,更好地履行舆论监督和信息传播的角色。
希望每一位新闻从业者都能牢记这些原则,并以此为指导,做好自己的工作。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重点

名词解释新闻政策:新闻政策就是关于新闻报道的政策限定。
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
与国际民生、社会建设、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里发生的重要新闻。
媒介审判: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碍和影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行为。
有偿不闻:新闻从业人员借舆论监督之名,接受或变相呗监督方的贿赂而使舆论监督活动中止或改变的行为。
实质是新闻敲诈。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国家秘密:所谓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情的事项。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名誉权具有其他人格权所共有的特征,即法定性、人身专有性和财产关联性。
新闻职业道德: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
新闻传播法:广义的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的是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法律。
有罪推定:主要是指未经司法机关依法判决有罪,对刑事诉讼过程中的被追诉人,推定其为实际犯罪人。
简答题1、新闻自由与国家秘密之间的关系新闻传播活动与保守国家秘密绝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
新闻自由也从来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保守国家秘密都是新闻自由的底线,这是出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而对新闻传播活动所做的必要限制。
在我国,做好新闻保密工作,对于有效地保护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蓬勃发展,各类媒体百花齐放,新闻报道面日益扩大,媒体出口限制日益放宽,这些新情况同时给新闻保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显示了加强新闻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客观:保持中立立场,不 偏袒任何一方,客观报道 事实
公正:尊重事实,不歧视、 不偏见,公正对待所有新 闻事件
尊重隐私:保护个人隐私, 不侵犯他人权利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新闻 传播法规,不传播违法信 息
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 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和 谐稳定
尊重和维护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尊重新闻当事人的隐私权,不得侵犯其个人隐私 尊重新闻当事人的肖像权,不得擅自使用其肖像 尊重新闻当事人的名誉权,不得进行恶意攻击和诽谤 尊重新闻当事人的知情权,不得隐瞒或歪曲事实真相
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和教育
培训内容:包括新 闻伦理、法律法规、 职业道德等
培训方式:线上线 下相结合,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
培训对象:新闻从 业人员,包括记者 、编辑、主持人等
培训效果:提高新闻 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和职业道德意识
建立健全新闻行业自律机制和监督机制
建立新闻行业自律组织,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 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 建立新闻行业监督机制,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惩处 加强新闻行业的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新闻监督
汇报人: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新闻传播法规的概念和作用
概念:新闻传播法规是 指国家或地区制定的关 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 法规和规章的总称。
作用:新闻传播法规 旨在规范新闻传播行 为,保护公民的合法 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和公共利益。
内容:新闻传播法规 包括新闻出版、广播 电视、网络传播等方 面的法律法规。
新闻传播者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报道中要尊重事实,客观公正,不得捏造、歪曲事实,更不能传播虚假信息。 新闻传播者应自觉抵制不良信息,防止信息污染,维护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英国的广告管理:《广告和促销守则》《广告标准和从业守则》(独立电视委员会)二、中外广告管理的具体比较(一)比较广告又称“对比性广告”“竞争性广告”利用各种媒介对所宣传的产品或服务同其他产品或…“直接比较广告”(指名道姓的)(二)虚假广告1、同广告主串通发布虚假广告2、不能提供广告主的名称及地址3、被证明其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三、中外抵制“有偿新闻”的规范措施有偿新闻:新闻记者、编辑或媒体因接受钱物及其他利益后以新闻的形式发布的信息。
(一)中国对“有偿新闻”的抵制一是相关法律法规二是有关管理部门的规定三是相关自律规范(二)国外对“有偿新闻”的抵制“支票簿”新闻:媒介或者媒介从业人员从采访对象手中买新闻。
1、一些国家的相关职业道德规范2、NBC对“有偿新闻”的抵制措施新加坡的审查批准制:注册登记制瑞典1766 第一个对新闻出版实行保障的国家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二、广播电视管制模式比较:(一)以美国为代表的相对独立模式(二)以法国为代表的“三位一体”模式(三)以英国为代表的对应模式三、对广播电视进行管理的方式(一)许可证制(二)竞争规则(三)公正准则四、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管制(一)对节目内容的管理(二)电视节目分级制度(三)为保护本国文化进行播放规定1、加拿大内容2、欧洲内容3、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保护方式五、汲取国外广播电视法律法规的经验立足点是公众利益,即从公众利益出发,从公众的角度考虑如何制定法律法规第三节网络传播法一、对网络传播的管理方式(一)政府是否应该对网络进行管理市场派麦迪逊派(三)网络信息管理的归属二、各国对网络信息管理的重点(一)对社会有害的信息的控制(二)对个人权益的法律保护三、我国网络信息立法规范现状《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法律性文件、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第三章新闻传播与国家第一节各国宪法对新闻自由权的法律规定新闻自由权:主要研究的是传媒与国家关系中传媒所享有的权利和应该遵守的边界一、方式:(一)宪法规定不得立法限制新闻自由(二)宪法中有对新闻自由权的保障性规定和限制性规定(相对性保障的方式:依据法律的保障模式)(大部分国家实行)(三)宪法仅仅对新闻自由做出原则性的规定二、各国宪法对媒体权利的法律保障(一)创办媒体的权利①保障新闻自由权(强调国家主动的保障作用)②出版无须经过检查(强调国家消极的不干涉作用)(二)传播自由权①垄断的事前限制②对出版业实行审查→对新闻自由的控制(三)接近信息权(四)批评的权利(五)保护消息来源的权利“深喉”第二节禁载规定与维护国家安全一、国际公约中针对维护国家安全的禁载规定1、《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草案》中的禁载规定2、《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的禁载规定二、若干国家有关国家安全的禁载规定(一)美国①立法禁止②战时新闻管理③政府的“繁重的举证责任”(二)英国《官方保密法》防务、新闻和广播委员会D通知(defense notice)(三)法国1881年《出版自由法》第4章(四)日本体现在新闻报道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方面▲总体来看,在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对媒体的报道进行限制的时候,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①在保障国家安全和保护信息传播自由两者之间,力求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
②一般放弃事前审查和采取事后追惩的方式③更多地倾向于将维护国家安全义务(主要体现为保守国家秘密)的承担对象转化为政府及其公务员④将对媒体的限制内容规定在明确可控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压缩政府等权力部门以国家安全为名义对报道范围进行自由裁量的空间和可能性。
(二)大众传媒传播证券期货信息时应注意的问题:1、禁止不实、虚假信息2、不得有重大遗漏3、不得断章取义4、不得片面有道5、大众传媒在传播证券期货信息时,应该严格审查信息来源三、亵渎宗教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故意扭曲宗教人物形象、攻击宗教教义、嘲弄宗教习俗等行为即可以“亵渎宗教”视之1、维护宗教自由2、禁止宣扬邪教第二节扰乱公共道德、破坏善良风俗一、宣传同性恋沃尔芬登报告二、鼓吹性自由一是不应片面地传播背离当前法律、道德的相关言论二是应当平衡地报道偏离社会主流婚恋、道德规范的行为三、传播迷信方法《关于部分应取缔出版物认定标准的暂行规定》(1989年)四、教唆他人自杀《自杀完全手册》第三节损害人民间或国家间的关系一、种族歧视“种族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世系或民族或人种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优惠,其目的或效果为取消或损害政治、经济、社会或公共生活任何其他方面人权及基本自由在平等地位上的承认、享受或行使。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1965.12.21通过,1969.1.4生效)《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966.12.16通过,1973.3.23生效)我国法律对危害国家安全的禁载规定宪法第5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1997.8.1)《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2000年)第三节信息自由与保密责任一、信息自由与保障公民知情权信息自由,首先在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知情权:又称“知的权力”“知悉权”或“了解权”指公民有权知道他们应该知道的信息资料。
依靠新闻媒体,知情权、信息自由和信息公开这三者是密切相关的政府理应承担最主要的信息义务二、现代信息立法的状况及趋势(一)各国信息、立法现状1、瑞典的信息自由法瑞典宪法由四部宪法性法律组成,即:《政府宪章》《王位继承法》《出版自由法》《表达自由法》瑞典通过《政府宪章》、《出版自由法》、《表达自由法》及《保密法》确立出版自由、表达自由与信息公开制度,它们共同构成瑞典的信息自由的基础。
瑞典信息自由立法的重要特点是十分重视权利和自由的保障。
2、英国的信息自由立法行政公开的法案和保密制度及法案保护隐私权和版权2000年通过的《信息自由法》于2005年1月1日期正式实行特点:在确立了新闻传播和信息自由的前提下,全面立法保证了信息传递自由中的规避领域和事宜,使得实践中的信息传递活动完全可以遵照“法无禁止即自由”的原则来有效进行。
3、美国的信息自由立法《宪法第一修正案》堪称其新闻出版和信息自由的基石。
《信息自由法》1966 《联邦咨询委员会法》《隐私权法》《阳光下的政府法》(又称《阳光普照法》)《电子信息自由法修正案》《信息自由法》体现了如下原则:①政府文件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②一切人具有同等的得到政府文件的权利,政府拒绝提供文件负举证责任;③政府文件具有公共财产的性质。
总的来看,美国以《宪法》第一修正案和《信息自由法》为中心的…4、印度的信息自由立法:1950年宪法一切公民均有言论和表达的自由2002《信息自由法》但该法案在国家安全和国家主权的名义下2005年《信息权利法案》显著特点:①规定信息管理委员会将专注于鼓励公民的知情权,并执行有关规定②在与《官方保密法》或其他法律的条件款有抵触的内容时,该法案具有至上的权威权。
5、日本的信息自由立法1945.9.15占领军总部《关于新闻及言论自由的追加措施备忘录》1946《日本国宪法》1999《信息公开法》2001年开始实施,同年12月颁布与之配套的《关于公开独立行政法人等保有信息的法律》2000年八国领导人《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二)信息立法的共同特点与发展趋势:1、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保障新闻传播的自由和权利2、当代新闻立法的核心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强政府活动和信息的透明度3、信息公开范围日益扩大三、信息自由与国家安全1、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作为政治权力组织的国家机器所建立的社会制度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
它包括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相关的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关的安全。
广义的国家安全包括国防、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隐蔽战线等方面,狭义的国家安全仅指隐蔽战线安全。
2、信息自由与国家安全是权利与责任的关系美国权利法案(阳光法案、置政府于光天化日之下法)四、中国的保密法及中国特色的新闻统一发布制度1951年《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新闻统一发布制度:是以法律、法规或者与法规定有同样作用的执政党文件来规定某些新闻和信息。
五、从信息保密本位走向信息公开本位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密级从重到轻:绝密、机密、秘密我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两个主要特点:1、保密范围广泛2、定密标准模糊2006.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公开报道方面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2007.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更是向信息公开本位迈出了一大步。
第四节批评建议权与煽动性诽谤一、批评建议权批评建议权是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不当行为进行批评并提出要求改善的建设性意见的权利。
我国宪法第41、27条及刑法254条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
所谓公序,即社会一般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
所谓良俗,即一般道德观念或良好道德风尚,包括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社会良好风尚。
民族歧视的实质内容是对各民族不能平等一致地对待,即“在多民族国家或者地区,是指任何一个(或几个)民族对其他民族所持有的贬损心理因素,以及对自身所持有的优越心理状态,而这种贬损的心理或褒扬的心理,又是与各民族自身的民族文化、生活环境、生产力发展因素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