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沙漠,走近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课外大阅读《三毛流浪记》教案教学设计(2课时)

1、三毛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是怎么没的?
A、买吃的 B、买衣服了 C、看杂耍时被偷了 D、买玩具了
2、三毛为什么被关进了监狱?
A、偷东西 B、打赤膊 C、帮小男孩顶罪
3、叔叔在监狱里给三毛和小癞讲什么故事?
A、苦儿流浪记 B、白雪公主 C、光明世界 D、圣诞老人
4、小癞一共进了几次监狱?
A、三次 B、四次 C、五次 D、六次
3、三星题:勤动笔墨读活图:独立完成读书摘记,(巡视时,优秀作品的孩子站着,以便汇报)
三、拓展阅读空间
1、孩子们,我们今天所看的故事,只是这厚厚一本书中的薄薄几页,希望课余时间,孩子们能够运用老师的方法,再次深入阅读《三毛流浪记》。
2、孩子们,当我注意到教室里那些小蜗牛时,我为你们感到骄傲!看~(幻灯片),看到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几十本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你们的愿望,那么,就让我们走出教室,走进学校图书室,看~欢迎你们前去借阅!如果这还不能满足你的求知欲,那么,就去这里吧——上虞图书馆!琳琅满目的图书,一定是书虫们的天下!老师期待着你们,因为书籍,而变成宇宙的主人!加油!
5、三毛偷的棉花最多,爷叔奖励他什么?
A、玩具车 B、一个大饼 C、一个钱币 D、一支香烟
6、为什么好不容易偷到了钱包却又还给失主?
A、里面有药方和当票 B、里面没钱 C、里面有一张全家福
7、三毛为什么不愿意继续当小偷了?
A、偷不到钱被爷叔骂 B、经常被警察抓进监狱 C、就算穷也要穷得清白
8、三毛都做过了哪些工作? (多选题)
“体会内涵读深图”
1、故事读懂了,还要把故事读得生动,听老师来读故事。
2、老师也想听你们来读一读,不仅要读得生动,而且,要边读边思考:三毛宁可(),也不()。
走近三毛-《撒哈拉的故事》ppt课件下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走近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作者:李艳芬邮箱:******************作者单位:韶铁二中简介:第四部分,重点介绍作品--《撒哈拉的故事》。
)相关课件:作者:李艳芬邮箱:******************作者单位:韶铁二中简介:第五部分。
「下载次数:404」作者:杨天芬邮箱:*************************.cn作者单位:西北师大二附中简介:图片非常丰富,是全面了解李清照的好课件. 「下载次数:366」作者:施永忠邮箱:*****************网络背景下的探究性课件「下载次数:759」作者:箫儿邮箱:****************作者单位:金川公司一中简介:本课件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的内容为基础,总结性地复习理解陶渊明的性格及其隐居的原因。
「下载次数:1132」走近古诗词作者:陈秀华邮箱:********************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洋里中学简介:语文活动,诗词竞赛。
分诗词接力、巧填诗词、读诗猜谜、名句接龙、赏画配诗、风险抢答六大关,精彩无限,乐趣多多!「下载次数:404」作者:叶雪梅邮箱:**************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课件简介:原创课件,这是扩展语文课程资源的一次尝试。
意在对学生进行崇高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下载次数:622」上传者:彭登联邮箱:***************上传者来自:江西省万安中学课件简介:原创课件,这是在我校的“百家讲坛”式活动中我给高二年级上大课--在电视中转播方式授课而制作的一个课件。
思路很清晰,非常好用的。
「下载次数:583」上传者:闫勇敢邮箱:******************上传者来自:山西省太原市课件简介:转发课件,这是一个专题复习课件,适用于初三语文的专题复习「下载次数:657」上传者:陈可英邮箱:****************上传者来自:浙江诸暨海亮外国语学校课件简介:原创课件,完成从破题到拟题的程序,作文也就完成了一半.该课件以"雨"为话题做一示范.「下载次数:447」上传者:y200 邮箱:************************上传者来自:重庆课件简介:原创课件,本课件是新人教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的教学课件,完全是原创课件,设计过程中尽可能体现新课标精,实行三层次教学,感知、鉴赏、迁移,逐步深入;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指导,思维方法的点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使用过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六年级上学期课外阅读《撒哈拉的故事》教案(共3课时)

《撒哈拉的故事》阅读教案作者简介三毛(1943-1991),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
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
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
共有二十四种。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内容简介三毛作品中最脍炙人口当属《撒哈拉的故事》,《撒哈拉的故事》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章,从此之后,三毛便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倾倒了全世界的华文读者。
精彩书评你镇静地、勇敢地、怀着一颗美好的心,忘记了恶劣的环境,而被那广袤的自然,美好的沙漠风光深深的吸引。
去探索那奇特的风俗、去解开撒哈拉威心灵的密码,去追随属于前世的乡愁——提着照相机勾魂摄魄,提着药箱悬壶济世,用棺材木头将小屋装扮成爱的家园,给无知的撒哈拉女子讲课,把爱献给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军官,是工人,是地主,还是奴隶,不管他们懂不懂的感恩,你总是一如既往的悲天悯人。
一个女人的胸怀究竟应该有多广阔,也许,你的撒哈拉之旅,给了我答案。
你永远都是撒哈拉迷人的天使,有了你的足印,撒哈拉不在荒凉。
——豆瓣网友苇泠第一课时(读前指导课)一、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准备,让学生认识三毛,了解三毛。
2.读完整本书,了解故事内容,从有趣的异域故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4.尝试品析小说中的人物、品赏小说的语言,学习一些刻画人物的方法、积累优美的语汇。
二、教学重点1.学习恰当地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书,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
微型小说《走出沙漠》探究性阅读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微型小说《走出沙漠》探究性阅读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微型小说《走出沙漠》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特点。
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能够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探究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语言、情节、人物等元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说中人物面对困境时的坚持和勇气,培养积极面对挑战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微型小说《走出沙漠》2.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特点,揭示小说主题。
3.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运用阅读策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曾经遇到过困难吗?你们是如何克服的?引入小说《走出沙漠》的情境。
2.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理解基本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对小说情节、人物的理解和感受,分享阅读心得。
4. 探究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如沙漠的象征意义,人物之间的象征关系等。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分享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合作讨论、探究思考等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合作讨论、总结反思等环节中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走出沙漠》微型小说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评论、背景资料等。
六、教学步骤1. 初步感知: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对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圈点勾画出自己觉得重要或有疑问的词句。
2. 细节品味: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这些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走进沙漠,走近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走进沙漠,走近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背景描述】教学分析: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者,2017年考纲调整,阅读量增大,阅读成为重中之重。
通过整本书阅读,学会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提高阅读的能力。
学情分析:任教两个班学生阅读状况参差不齐,喜欢阅读的学生,有些自觉、自发地读书,喜欢读故事,有初浅的鉴赏能力;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如同一张白纸,许多学生甚至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走马观花、浏览式阅读,不动脑思考,也不会思考。
整体上讲,阅读的综合能力不高。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由17个章节以及附录、书信构成,每个章节讲述一段经历,一个故事,篇幅长短适合学生阅读。
教学设想:一、集中时间读书,便于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一本书。
二、任务驱动,督促学生阅读。
三、通过多种形式展示阅读成果,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设计示意图】【学习活动设计】一、走进沙漠《撒哈拉的故事》作者三毛无意间翻到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它正好介绍撒哈拉。
她看了一遍,就莫名其妙有一种前世回忆似的乡愁,想回到这片大地。
撒哈拉沙漠的魅力如此大,就需要对它有一个了解。
1、收集撒哈拉的资料。
要求学生分组上网收集撒哈拉沙漠的基本资料,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状况、历史文化、经济状况、交通状况、民俗习惯等多个方面简要了解“神秘的撒哈拉”,形成撒哈拉“初印象”。
学生通过制作手抄报,介绍撒哈拉,谈自己的认识,为阅读《撒哈拉的故事》提供背景资料,激发阅读兴趣。
2、制订阅读日计划。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内容分章节讲述作者在撒哈拉沙漠的所见所闻,让学生利用寒假两天读一个章节,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做摘抄笔记,谈自己的阅读感想,每次打卡上传作业,为课前演讲或朗读做好准备。
微型小说《走出沙漠》探究性阅读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微型小说《走出沙漠》探究性阅读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任务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微型小说《走出沙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1.2 教学任务1.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特色。
2. 探讨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 培养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进行自我反思和情感体验。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方法2.1 教学内容1. 小说《走出沙漠》的背景介绍。
2.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
3. 小说的情节结构解读。
4. 小说主题思想的探讨。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背景、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深入探讨人物心理和主题思想。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安排3.1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微型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激发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
3. 分析与解读:讲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说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3.2 教学安排1. 课时:本章教学内容需2课时完成。
2. 教学顺序: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进行分析和解读,进行分组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以便进行调整和改进。
2. 教师自我评估: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自我评估,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5.1 教学资源1. 小说原文:《走出沙漠》的小说原文。
五年级整本阅读导读课《撒哈拉的故事》课件

灼人的烈日下,我双手提着水箱的柄,走四五 步,就停下来,喘一口气,再提十几步,再停, 再走,汗流如雨,脊柱痛得发抖,面红耳赤,步 子也软了,而家,还是远远的一个小黑点,似乎 永远不会走到。
家里没有书报,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吃饭 坐在地上,睡觉换一个房间再躺在地上的床垫上。 墙在中午是烫手的,在夜间是冰凉的。电,运 气好时会来,大半是没有电。黄昏来了,我就望 着那个四方的大洞,看灰沙静悄悄的像粉一样撒 下来。
我并不气馁,人,多几种生活的经验总是 可贵的事。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 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 啊 !(其实,青菜豆腐都尝不到。)
我们在镇上等看电影,突然有另一个外地 人走过来,先伸出了手,我们只有莫名其妙的 跟他握了一握。 “我听另外一个通讯社的记者说,你们有一 个全沙漠最美丽的家!”
序 言
此书为小学生喜爱, 三毛颇感意外,并引以 为豪;愿做孩子真正喜 欢的三毛,得到片刻轻 松愉悦时光。
沙漠中的饭店 结婚记 悬壶济世 娃娃新娘 荒山之夜 沙漠观浴记 爱的寻求 芳邻 素人渔夫 死果 天梯 白手成家 寂地 收魂记 沙巴军曹 搭车客 哑奴 哭泣的骆驼 书信(撒哈拉· 台湾)
目 录
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
三毛
• 本名陈懋平,因为学不会写“懋”字,就自己 改名为陈平。 • 旅行和读书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最快乐 与最疼痛都夹杂其中。 • 因为喜欢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便取笔名 “三毛”。 • 她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 乡愁,于是决定搬去住,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 不说地跟着去了。
有一天小女孩拉布来敲门,我开门一看,一 只小山似的骆驼尸体躺在地上,血水流了一地, 十分惊人。
有一天小女孩拉布来敲门,我开门一看,一 只小山似的骆驼尸体躺在地上,血水流了一地, 十分惊人。 “我妈妈说,这只骆驼放在你的冰箱里。”
《撒哈拉的故事》阅读指导方案

《撒哈拉的故事》阅读指导方案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赏析故事中的看似平常的故事,来品位人物身上那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人性美”的品质。
2.能在品位定格人物形象的同时,感受作品的高雅的格调。
明白什么样的书才是有品位的书。
从中学会如何选择图书,如何“品味”书的“品位”。
3.通过阅读,能养成善于探究、乐于分享的阅读品质,养成让书陪伴自己成长的良好习惯。
第一阶段:阅读推介阶段第一课时读前激趣课一、激发阅读兴趣,唤起阅读期待。
1.如何尽快了解一本书?阅读图书书目、读内容摘要、看别人的书评、老师推荐精彩的章节……2.拿到这本书,你最想知道什么?3.搜集讨论话题,为第二阶段作铺垫。
二、自由阅读《撒哈拉的故事》,完成伴读单。
第二阶段:阅读指导阶段第二课时读中指导课一、初步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二、讨论交流第一阶段聚焦的话题。
三、指导阅读“三毛”的故事1.讲讲三毛的故事,寻找对人物评价的语言。
2.催生学生的二次阅读——带着思考去读书。
3.阅读交流。
四、分组尝试梳理1.选择一个人物细读,赏析最能打动你的人物品质,感受人性之美。
2.提升自己对人物的认知,为第三阶段的交流蓄力。
第三阶段:阅读交流阶段第三课时赏评交流课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展示赏析故事中人物形象,品位定格人物身上那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人性美”的品质。
2.感受作品的高雅格调,明白什么样的书才是有品位的书。
从中学会如何选择图书,如何“品味”书的“品位”。
3.通过阅读,能养成善于探究、乐于分享的阅读品质。
二、教学重点在品味人物的同时,感受作品的高雅格调,明白什么样的书才是有品位的书。
三、教学准备借助伴读单完成书中人物形象赏析。
读书小组内完成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展示读书收获1.学生读书过程掠影2.学生自由展示二次阅读的读书收获。
3.说说每个人物最能打动您的品质是什么?定格人物形象。
4.星级评价《撒哈拉的故事》,简单说明理由。
二、品味书的“品位”1.由《撒哈拉的故事》“内容提要”引出“品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沙漠,走近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背景描述】
教学分析: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者,2017年考纲调整,阅读量增大,阅读成为重中之重。
通过整本书阅读,学会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提高阅读的能力。
学情分析:任教两个班学生阅读状况参差不齐,喜欢阅读的学生,有些自觉、自发地读书,喜欢读故事,有初浅的鉴赏能力;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如同一张白纸,许多学生甚至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走马观花、浏览式阅读,不动脑思考,也不会思考。
整体上讲,阅读的综合能力不高。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由17个章节以及附录、书信构成,每个章节讲述一段经历,一个故事,篇幅长短适合学生阅读。
教学设想:一、集中时间读书,便于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一本书。
二、任务驱动,督促学生阅读。
三、通过多种形式展示阅读成果,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设计示意图】
【学习活动设计】
一、走进沙漠
《撒哈拉的故事》作者三毛无意间翻到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它正好介绍撒哈拉。
她看了一遍,就莫名其妙有一种前世回忆似的乡愁,想回到这片大地。
撒哈拉沙漠的魅力如此大,就需要对它有一个了解。
1、收集撒哈拉的资料。
要求学生分组上网收集撒哈拉沙漠的基本资料,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状况、历史文化、经济状况、交通状况、民俗习惯等多个方面简要了解“神秘的撒哈拉”,形成撒哈拉“初印象”。
学生通过制作手抄报,介绍撒哈拉,谈自己的认识,为阅读《撒哈拉的故事》提供背景资料,激发阅读兴趣。
2、制订阅读日计划。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内容分章节讲述作者在撒哈拉沙漠的所见所闻,让学生利用寒假两天读一个章节,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做摘抄笔记,谈自己的阅读感想,每次打卡上传作业,为课前演讲或朗读做好准备。
3、设计制作宣传海报。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宣传海报,引导学生对本书经典语段、
精彩故事、书中相关沙漠介绍等通过仔细构思设计,增强宣传力度,一是吸引读者,二是激发学生兴趣。
二、走近三毛
通过对撒哈拉的了解,学生对它的描述是“天堂”,也是“地狱”,引导学生走近三毛,看看三毛将在这里的生活过成了什么。
带领学生一起或浏览,或略读,或精读,走进撒哈拉,走近三毛,成为这里的一员,成为三毛的朋友。
(一)、整本通读,熟悉内容,理清结构。
《撒哈拉的故事》虽分章节介绍作者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每个章节篇幅不长,但要督促学生“整本”通读,不是局部或是碎片阅读。
为了更好地促进整本通读,熟悉内容,理清结构。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督促、推进阅读:
1、教师可以设计打卡任务,要求学生概括章节内容、寻章摘句、绘制故事流程图等。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读书笔记评比活动,选出读书认真,态度端正的学生,奖励学生,展评笔记。
这样不仅是对优秀者的肯定与鼓励,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教师可以结合考试检测阅读。
整本书阅读中,为了督促学生,可以结合近期的考试来测评。
如下是一次考试测试:
亲爱的同学们,假期我们一起阅读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从作品特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方面来向其他同学介绍。
(1)、作品的特点(指作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可任选一点简介)。
(2)、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3、课前5分钟展示,督促学生阅读。
课前或5分钟演讲,讲出你印象深的篇章,并谈谈理由。
或课前5分钟朗读,朗读你认为精彩的段落,并谈谈理由。
整本书阅读中的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是同等重要的。
阅读素养包括阅读的兴趣、动机和参与度,学生之所以爱读书就是因为心灵被触动,心结被打开,发现了以往从未发现的世界;但是如果这本书和自己的生活不发生联结,那么兴趣、动机何来呢?学生演讲或朗读挑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这些片段触及学生的内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演讲或朗读后谈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看问题的角度更多,看问题也会更全面,逐渐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提升阅读的思维品质。
(二)、贯通研读,深入文本,紧扣主题
王力先生在《谈谈怎样读书》中说“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你没有好好看。
你好好看的时候,总会有些意见的。
所以,最好在书眉,又叫天头,即书上空的地方做些眉批。
试试看,我觉得这本书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合适,都可以加上评论。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在研读中综合运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方法,圈点、标注出自己有感触的语段,从篇章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入手,进行评点、赏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把握书本内涵和精髓。
整本书阅读学生“怎样学”,怎样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树立自信心,这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小组从篇章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制作PPT 并课堂分享。
1、课堂利用课件分享读书成果。
小组分工协作,如资料收集、设计构思、课件排版制作等,每个人都有任务,共同努力完成。
教师引导学生课件制作可以涉及多个方面,侧重介绍一个方面,也可以就一点深入分析讲解。
并且提前下发利用课件分享读书成果比赛规则,让学生有所参照。
学生制作的课件大多小组是对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简介、故事情节分享、人物形象分析,然后是自己读后感想与收获分享。
但是,就如同课异构一样,不同小组分享有不同构思设计,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小组分享最多的章节是《娃娃新娘》、《哑奴》,撒哈拉婚嫁的习俗对学生影响很深,落后与愚昧和今天形成鲜明对比,学生感慨应珍惜如今生活同时,更体会到三毛与荷西两人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那就是相互尊重,理解、包容对方。
学生分享总结哑奴虽不能说话,身为奴隶,但心地善良,能干,有责任感,有担当,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
这些认识与收获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毛与荷西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三毛笔下的这些人和事也影响着学生,学生对爱情、婚姻、家庭就会有更深的认识。
2、课后点评分享。
一节课光有讲,没有评,这是不完整的。
每一节课结束后都有点评,而且邀请不同听课的老师点评,学生听到不同角度的点评,也是开阔思路的一种好方法。
点评老师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希望改进。
总之,每位点评老师对学生课堂分享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这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并希望学生能通过本次读书分享活动,继续坚持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自我反思,总结提升。
分享结束后,小组成员再次反思,再读《撒哈拉的故事》,
补充内容,完善课件。
(三)、立足创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时刻记录下灵光乍现的想法,可以是幼稚的看法,可以是不解的疑问,以不同的写作任务伴随整个阅读进程。
1、整本书通读阶段,引导学生理清文脉,从总体上熟悉并感知文本内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入手,撰写课堂演讲稿,与班里同学分享。
2、贯通研读阶段,在学生对书本内容熟悉基础上,通过精读、细读等阅读方法,深入文本,不仅对《撒哈拉的故事》一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感悟到对自己现实生活的启发。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不少于800字,能够体现思辨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
学生完成后整理汇编成集,在全班分享。
3、创新阅读,制作个性书签。
来个回头望,巩固阅读成果。
制作个性书签,将书中经典语句摘录、化用,做成书签,可以更快、更简便地帮助学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