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兹莱插画分析共24页文档
比亚兹莱

奥博利.比亚兹莱
(Aubrey Beardsley) •
•
风格更加丰富
这时有两个人向比亚兹莱伸出了援 手,一个是虔信的天主教徒马克一安德 烈“拉夫洛维奇(Marc-AndreRaffalovich,1864一1934年),一个 是大胆的,也是臭名昭著的出版商莱奥 纳多”史密瑟斯(Leonard Smithers, 1861一1907年)。拉夫洛维奇促使比 亚兹莱最终阪依了天主教,史密瑟斯则 支持比亚兹莱和亚瑟“西蒙斯(Arthur Simons,1865-1945年)一起创办了 《萨伏伊 》杂志。《萨伏伊》是比亚 兹莱比亚兹莱的另一个重要创作期。比 亚兹莱同时绘画和写作,创作了《在山 下》、《理发师歌谣》等文学作品,同 时绘制了美妙的插图。这一时期他还为 许多文学名著,例如阿里斯托芬的《莉 希翠塔》、蒲柏的《劫发记》、本"琼 森的《沃尔普尼》绘制了插图。同时他 也发展出变化更为丰富的风格。但《萨 伏伊》不久也由于各种原因夭亡了。
奥博利.比亚兹莱
(Aubrey Beardsley)
• 另辟蹊径
•
当世纪末的英国画家们沉溺于 在古老传说的故纸堆里找寻着美丽 与温婉的诠释的时候,比亚兹莱却 用一种更新更绝对的方式表达他自 己的艺术理念。“疏可走马,密不 透风”-黑白方寸之间的变化竟是这 般魅力无穷,强烈的装饰意味,流 畅优美的线条,诡异怪诞的形象, 使他的作品充斥着恐慌和罪恶的感 情色彩。无论从外形,还是艺术来 说,都是上帝给唯美主义运动特意 打造的一个贴切的句号。他淡金色 的发帘,尖细的下颌,钢琴家的手 指,水晶植物般极度敏感,给我们 留下的形象永远是个少年。
奥博利.比亚兹莱
(Aubrey Beardsley)
• 处女作
• 比亚兹莱初露锋芒是在1892年夏天, 接受了出版商登特的绘制《亚瑟王 之死》插图的任务。一共300余幅 插图、标题花饰等,得到了250磅 报酬。这促使比亚兹莱决心走上职 业画家的道路。
比亚兹莱插画分析

与相近时期的阿尔丰斯·慕夏相比,慕夏的画 面是璀璨多彩,繁复而优雅。这样的风格正是 当时受欢迎的,比亚兹莱却用一种更新更绝对 的方式表达他自己的艺术理念。“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黑白方寸之间的变化魅力无穷, 强烈的装饰意味,流畅优美的线条,诡异怪诞 的形象,他的作品充斥着诡异和罪恶的感情色 彩。比亚兹莱不是仅仅以插图反映对书中世界 的思考,更是以其反应他那令人心醉神迷的幻 想世界和思想境界。介乎神圣与逸乐之间的穿 着,似是而非的古典装束,甚至画面中充满罪 恶感隐喻的裸体,都把他的作品推到了极端。 《莎乐美》插图正是其中的代表。
“莎乐美的梳洗室1” (The Toilet of Salome I) 莎乐美松散地披着睡衣,几乎是 全裸地坐着,一只手放在私处, 表情好象沉浸在自淫的快感中。 不仅如此,梳洗室的环境充满了 对当时的读者而言非常明白(对 今天的读者而言则有些隐晦)的 性暗示。例如梳妆台上放的奇形 怪状的玩偶,露出书名的书籍 (都是当时的禁书),两个裸体 的侍者等等。。。。。造型优美, 由薄板和细杆所构成的梳妆台是 当时(19世纪末)正在流行的唯 美主义大师戈德温(Edward William Godwin)的典型式样, 而莎乐美的故事却发生在公元1 世纪时的古罗马。更要命的是, 王尔德的剧本中根本就没有梳洗 室这一幕!
“肚皮舞” (The Stomach Dance), 《莎乐美》插图。 画面截然分为上下两部分, 黑色的下部主体是弹奏弦乐 的乐手,恶魔样邪恶的造型 让人不难想象他音乐的性质 ──注意他的头发,飞舞的 姿态传递出音乐的节奏。莎 乐美的形象贯穿上下两个部 分,她几乎没有动──虽然 飘扬的衣袖和漩涡状的玫瑰 表达了运动的趋势──她是 直接地瞪着你,袒露的胸腹 发出挑战的信息。在这一点 上,比亚兹莱和王尔德达成 了一致,他就是要明白无误 地宣布感官的刺激,肉体的 沉溺。注意那些一瓣瓣向里 收缩,好象镶嵌玻璃画般的 玫瑰,这也是比亚兹莱最喜 欢使用的元素之一。
比亚兹莱晚期插画艺术特点

比亚兹莱晚期插画艺术特点摘要:奥博利·比亚兹莱是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插画风格为现代插画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后世的插画家影响深刻。
本文通过对比亚兹莱晚期的插画特点进行分析,从构图的对称、点状的线条、画面的立体感和形体的幻想以及巴洛克、洛可可装饰风格等绘画特点来探讨影响他晚期风格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比亚兹莱插画铜版画浙江理工大学!郑泓姚慧艺术平台奥伯利·比亚兹莱("#$%&'(&)%*+,&',-./0 -.1.)是-1世纪末最伟大的英国插图艺术家,他如流星一般短暂而闪亮的人生恰逢-1世纪下半叶欧洲社会转型和文化艺术变革时期,工业技术革命已得到长足发展,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发生深刻变化,劳动者和中产的市民家庭逐渐成为社会主体,艺术的服务对象也随之转移到他们中间,并受到他们的审美趣味影响。
这个阶段的英国正值维多利亚时期,当时画坛由皇家美术学院的艺术观念主宰,一直奉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艺术为典范,推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同时在社会上流行的是维多利亚时代那种秀媚甜俗和空虚浅薄的匠气艺术,这些状况预设了拉斐尔前派的产生;此外,大批量简陋的工业化生产和维多利亚时期的繁琐装饰两方面同时造成的设计水平下降。
于是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工艺美术运动开始繁衍,并逐渐转化为后来的新艺术运动。
一、新艺术运动巨匠———奥伯利·比亚兹莱-.2.年成立的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们认为真正的艺术存在于拉斐尔之前,他们企图发扬拉斐尔以前的艺术来拯救英国绘画,特别强调观察自然状态,对文艺复兴初期艺术中直接而真诚的态度感同身受,相信中世纪文化有着后来时代所失去的正直精神和创造性,并一致认为艺术的实质是心灵的,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注重个人感受,追求伤感、迷茫、惆怅的艺术情调。
而大约发生于-.32年至-.13年间的工艺美术运动的肇始者是曾作为拉斐尔前派艺术家之一的威廉·莫里斯。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作者:陈骏洪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9期摘 ; 要:在新艺术运动流行时期,比亚兹莱作为一个重要的插画家,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识,精致的装饰性,对比鲜明的构图格局,以及充满奇幻的怪诞感,使他的作品给予欧洲乃至世界前所未有的艺术冲击,更对后世绘画与设计领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本文以比亚兹莱的插画艺术风格为切入点,在分析他绘画特点的同时了解比亚兹莱插画创作的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让读者们重新解读这位新艺术风格的前卫体现者。
关键词:审美意识;装饰性;时代意义;新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218.5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082-01一、“恶之花”的绽放十九世纪末,欧洲人对动乱的现实社会产生了一种名为“世纪末情结”的思想危机,人们对资产阶级的腐朽、堕落和庸俗感到不安与焦虑。
比亚兹莱敏锐地感受到这种意识形态,在恶中认识美的存在,从病态的人类情感以及死亡中发掘创作灵感已成为他艺术风格的一个烙印。
把人们对于一个世纪的终结所体现出的悲观消极、颓废萎靡以其贴切的神奇笔触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为《莎乐美》所绘制的系列插画中,通过优美的线条与怪诞的形态造型表现出丑秽邪恶的人性和富有攻击性的人物形象。
插画《最高潮》中莎乐美漂浮于空中,脸上充满邪恶和色情。
她手捧先知约翰的头颅,双眼凝视并亲吻着他,头发也因狂喜而激动上卷。
约翰双眼紧闭,血液从头颅中往下流淌并延绵至画面的底部化作一朵令人战栗的罂粟。
作者描写这种恶魔的美并不是单纯地歌颂丑恶或是心怀恶意地刻画那时代的女性,更不是道德的沉沦。
而是通过这种变态扭曲的“恶”来体现人的欲望与精神之间的痛苦挣扎,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
以隐喻的途径暗示出人们的躁动不安,以丑陋放荡的形象代替物质文明的罪恶。
二、精雕细琢的装饰性比亚兹莱生活在新艺术运动盛行的时期,而他的天赋才华无疑让他成为这场装饰艺术运动的核心人物。
“恶之花”——浅谈比亚兹莱绘画的颓废之美

“恶之花”——浅谈比亚兹莱绘画的颓废之美
王刚
【期刊名称】《神州(中旬刊)》
【年(卷),期】2011(000)008
【摘要】比亚兹莱是继王尔德之后唯美主义运动的突出人物,19世纪末英国“颓废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插图画家。
他让“恶”开花,一个做黑白画的艺术家直接影响到现代艺术,其艺术形式与理念甚至波及到设绘画、文学等领域,比亚兹莱的黑白画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充斥了罪恶的激情和颓废格调的另类世界,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手法无法将他的作品简单的归入任何一个派列,而他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也是任何其他画家所无法给予的,他对线条有无比的驾驭能力,“线条”基本是他的代名词。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比亚兹莱绘画的艺术特点。
分别从绘画理念、题材、画面形式
【总页数】2页(P115-115,117)
【作者】王刚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系,721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9.9
【相关文献】
1.浅谈中国传统绘画构图的审美意蕴--中国画“留白”之美 [J], 王娅楠
2.浅谈初中美术初中美术绘画教学 [J], 张艺红;
3.浅谈波德莱尔《恶之花》丑的审美意象 [J], 钟海北
4.古典美·理想美·形式美——浅谈安格尔的裸女绘画 [J], 鞠秀梅
5.从绘画造型和美学思想浅谈中西绘画的差异性 [J], 黄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比亚兹莱的插图设计分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19世纪末英国著名插画家奥勃莱·比亚兹莱以及他的作品,探悉他的创作背景、风格的形成、黑白线条装饰艺术特点以及作品赏析等方面。
比亚兹莱插图所表现的优美的线条、强烈的黑白对比和神秘的东方氛围的设计风格,以及他对于艺术追求的执着精神是值得本土插图设计师借鉴的。
关键词:黑白插图新艺术风格线条艺术比亚兹莱的插图设计分析目录前言一、风格的形成二、黑白线条装饰艺术三、另一个创作高峰结语参考资料比亚兹莱的插图设计分析奥勃莱·比亚兹莱(1872-1898)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的黑白插图装饰艺术家,以其平面装饰风格,清晰优美的线条和强烈的黑白色块而闻名于世。
他以惊人的才华和短暂的生命构成了英国绘画史上世纪末最璀璨的一页。
我们一代伟大的革命文豪鲁迅先生这样评价比亚兹莱的黑白插图:“没有一个艺术家,作为黑白画的艺术家,获得比他更为普遍的声誉;也没有一个艺术家影响现代艺术如他一般广阔。
”“视为一个纯然的装饰性艺术家,比亚兹莱是无匹的。
”——摘自鲁迅《比亚兹莱画选》小引一、风格的形成比亚兹莱(1872~1898)少年时代对于戏剧和音乐的热爱,这给他的作品注入了戏剧化的元素;除了对于绘画的热爱,他最想成为的是一个诗人,这使他的插图充满了无尽的浪漫情素和幻想,他用自己的方式精心的描绘着自己的理想世界,细致入微的刻画每一个细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亚兹莱生活在以新艺术运动为背景的时期,而他的天赋才华无疑让他成为新艺术运动中的一个核心人物。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发展的一次影响相当大的“装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从莫里斯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中发展而来,不同于工艺美术运动的是,新艺术运动完全放弃任何一种传统装饰风格,主张向自然学习。
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和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以动物和植物为中心的装饰风格。
并且受到日本的平面的装饰风格,特别是江户时代的装饰艺术和浮世绘的影响。
插图设计师作品欣赏[精制材料]
![插图设计师作品欣赏[精制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c39f279458f5f61fb73666cc.png)
行业相关
4
黑白插画大师——比亚兹莱
比亚兹莱的画中透露出对诡秘与颓废的追求,具有象征和 讽刺的风格,被认为是颓废主义的代表。在他还活着的时 候,已经有人提出“比亚兹莱时代”这个说法。这个时代 指的是19世纪90年代,也就是颓废主义盛行的时代,也 是现代艺术萌芽的时代。鲁迅称“这九十年代就是世人所 称的世纪末。他是这年代底独特的情调底唯一的表现者。”
1954 年出生於西班牙,1978 年,Luis Royo 开始绘制连环画。
1983 年,他的作品走出了西班牙国门,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受多
家著名出版社的委托为书刊绘制封面。 1992 年出版《女人》,聚集
了 Luis Royo 從从1984 年到 1992 年之间所绘制的插图精华。
Luis Royo作品最大的特色恐怕就是漂亮性感的女人和剽悍的怪兽 了,他的画作里充满了欲望的气息,那些美女和怪兽的组合就犹如人 心里黑暗的欲望。黑暗扭曲而又妖艳诱人,大概是他的作品最吸引人 的地方吧。
10
行业相关
11
行业相关
12
行业相关
13
行业相关
14
行业相关
15
行业相关
16
行业相关
17
行业相关
18
行业相关
19
多里安·克里文格---Dorian Cleavenger简介:
多里安·克里文格出生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很小的時候就在其作品 中创作出了独一无二的混合多变的奇怪生物,显示出其艺术思想中神 秘而诡异的风格。起初,他还创作一些遥远古代的恐龙和怪兽,不久, 他就挣脱了传统科幻美术的羁绊,运用自己无穷的幻想能力去开发个 人化的作品主題。
行业相关
3
黑白插画大师——比亚兹莱
恶之花之味_比亚兹莱的插画艺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9世纪后半叶的英国,正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虽然战争、机器大工业和世纪末情绪等因素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广泛影响,但是维多利亚王朝的统治和对于道德原则的强调又使英国显得与别国不同。
作为对此或积极或消极的反映,英国此时的文艺领域也非常活跃,出现了如约翰·拉斯金、惠斯勒、瓦尔德·佩特、伯恩·琼斯等著名人物。
在诸多响亮的名字当中,有一个是不能被忽略的,他就是短命而才华横溢的画家比亚兹莱。
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已有人提出“比亚兹莱的时代”的说法,在他死后,模仿者更是层出不穷,在西方著名的有英国的查尔斯·里克茨、法国的尤金·格拉谢特、美国的威廉·布莱德利等,其影响范围涵盖了绘画、设计乃至文学领域。
时至今日,比亚兹莱非但没有被人们淡忘,反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赞叹。
奥勃利·比亚兹莱1872年出生于英国南部城市布莱顿一个衰败的中产阶级家庭,比亚兹莱的艺术基因更多地来自于他的母亲埃伦,她是一个军官的女儿,很有文化修养并受过高等教育。
比亚兹莱和姐姐玛白受到母亲的熏陶感染,很早就显示出艺术天分。
因为母亲的教育,比亚兹莱对文学故事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早期他绘制的插画故事,大多是根据文学故事的英译本而来。
从小耳濡目染文学名著,让他在创作时灵感泉涌。
比亚兹莱也非常喜欢德国歌剧家瓦格纳的作品,后来也曾为他的歌剧画了许多插画。
可惜大部分天才都不太健康,由于贫困的生活,他在7岁时就有了肺病的征兆,考虑到健康的原因,他先后曾在苏克塞斯和埃普索姆就学。
1885到1888年,比亚兹莱就读于布莱顿语法学校,此时他已显示出两种强烈的爱好,一是文学戏剧,二是绘画。
他在杂志上发表小诗和散文,在观看了相当多的戏剧作品后绘出戏剧插图。
他还为自己喜欢的老师画了很多漫画,给学校的圣诞演出绘制节目单。
可惜当时家里已经无力供他继续深造,毕业后他随父母搬到伦敦并在一家保险公司谋生。
在保险公司工作时,比亚兹莱继续利用业余时间画画,他的画得到了书商弗莱德里克·伊文思的赏识,在伊文思的鼓励下,比亚兹莱决心学习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