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第三章
统计学原理第三章综合指标

即几何平均数是各个变量值对数的算术平均数 的反对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某工业产品产量平均发展速度计算表 逐年发展速度(X) 年份 产品产量 逐年发展速度 逐年发展速度的 (亿吨 亿吨) (各年产量为前一年的 各年产量为前一年的%) 对数 对数(lgX) 亿吨 各年产量为前一年的 1997 9.80 1998 10.54 107.6 2.0319 1999 10.80 102.5 2.0107 2000 10.87 100.6 2.0025 2001 11.16 102.7 2.0115 2002 11.41 102.2 2.0094 10.0660 合计
总体单位总量表示总体单位总数,反映规模大 小;总体标志总量则说明总体特征的总数量。
( ) (二)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 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期发展过程的总数 量;时点指标则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状况 总量。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不同特点: 1、时期指标的数值是连续计数的;时点指标 的数值则是间断计数的。 2、时期指标具有累加性;时点指标则不具有。 3、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受时期长短的制约; 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的间隔长短无直 接关系。
某条件下的某类指标数值 比较相对数 = × 100% 另一条件下的同类指标数值
作为比较基数的分母可取不同的对象,一般 有两种情况: 1、比较标准是一般对象。 2、比较标准(基数)典型化。
(五)强度相对指标 1、强度相对数的概念 某一总量指标数值 强度相对数 = 另一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数值 强度相对数的两种表示方法: (1)一般用复名数表示。 (2)少数用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 注:强度相对数不是平均数,不是同质总体的 标值总量与总体单位数之比。
统计学 第三章抽样与抽样分布

=10
= 50 X
总体分布
n= 4
x 5
n =16
x 2.5
x 50
X
抽样分布
从非正态总体中抽样
结论:
从非正态中体中抽样,所形成 的抽样分布最终也是趋近于正态分 布的。只是样本容量需要更大些。
总结:中心极限定理
设从均值为,方差为 2的一个任意总体中抽 取容量为n的样本,当n充分大时(超过30),样本 均值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均值为μ、方差为σ2/n的
总体
样本
参数
统计量
总体与样本的指标表示法
总体参数
样本统计量
(Parameter) (Sample Statistic)
容量 平均数 比例 方差 标准差
N
n
X
x
p
2
s2
s
小练习
某药品制造商感兴趣的是用该公司开发的某 种新药能控制高血压人群血压的比例。进行了一 项包含5000个高血压病人个体的研究。他发现用 这种药后80%的个体,他们的高血压能够被控制。 假定这5000个个体在高血压人群中具有代表性的 话,回答下列问题: 1、总体是什么? 2、样本是什么? 3、识别所关心的参数 4、识别此统计量并给出它的值 5、我们知道这个参数的值么?
正态分布
一个任意分 布的总体
x
n
当样本容量足够 大时(n 30) , 样本均值的抽样 分布逐渐趋于正 态分布
x
X
总体分布
正态分布
非正态分布
大样本 小样本 大样本 小样本
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
非正态分布
三 中心极限定理的应用
中心极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 不论总体服从何种分布,从中抽取
统计学 第3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统计分组的标志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统计分组的标志:分组标志就是将总体分为各个性质不同的标准或根据。
根
据分组标志的特征不同,总体可按属性标志分组,也可按数量标志分组。
1.按属性标志分组
以属性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并在属性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划分各组界限,将总体 分为若干组。属性标志划分,概念明确,容易确定分组组数,如性别。
2.按数量标志分组
以数量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并在数量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划分各组界限,将总体 分为若干组。如工资。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五)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在统计分组时,根据统计研究目的不同,分组标志的选择可以是一个标志,也可以是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这样就有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之分:
1.简单分组 对总体只按一个标志分组称为简单分组。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数量次数分布的编制方法
在组距次数分布中,各组组距相同的次数分布称为等距次数分 布(表3-8)。各组组距不同的次数分布称为异距次数分布。
等距次数分布一般在现象性质差异变动比较均衡的条件下使用。
优点:
• 易于掌握次数分布的特性。
• 各组次数可以直接比较。
组数= 全距/组距
组距=全距/组数
100.00
提问:这是单 项次数分布还 是组距次数分 布?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数量次数分布的编制方法
例:对某工厂某月50名工人装配零件(件)情况进行调查, 得到下列初级资料:
106 81 98 111 91 107 86 105 93 106 82 108 114 122 109 104 125 103 113 102 106 84 128 104 91 112 85 96 115 89 97 105 92 111 107 97 105 124 106 86 96 110 112 103 108 110 109 125 101 119
统计学第三章名词解释

3.1、什么是统计整理?统计整理的程序有哪些?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对统计调查阶段所取得的各项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得出能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各种过程。
统计资料整理既是统计调查阶段的继续和深入,又是统计分析阶段的基础和前提,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1)根据研究目的设计整理汇总方案。
(2)对统计调查资料进行审核、订正。
(3)进行统计分组和汇总。
(4)将汇总整理的资料编制成统计表(5)统计资料的积累、保管和公布。
3.2 统计资料审核哪些内容?统计调查资料的审查检查资料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应以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案为准,核实所有被调查单位的资料是否齐全,是否按规定的份数、项目和时间上报。
检查资料的准确性主要是核实调查材料的口径、计算方法、包括的范围、计量单位等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的方法有逻辑检查和计算检查。
逻辑检查是从合理性方面去检查资料的正确性。
计算检查是通过计算,检查在计算方法、计量单位、计算结果、小计、合计、总计间的各项是否正确等等3.3、什么是统计分组?它有什么作用?统计分组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客观现象的内在特点,按某个标志或几个标志把被研究的总体划分为若干个不同性质的组的一种统计方法。
统计分组的对象是总体。
统计分组标志可以是品质标志,也以是数量标志。
(1)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统计的研究对象是错综复杂的,具有各种不同的类型。
通过统计分组,可以从数量方面说明不同类型现象的数量特征,表明不同类型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反映现象的内部结构及其比例关系将所研究现象按某一标志进行分组,计算出各组在总体中的比重,用以说明总体内部的构成。
同时将总体各组之间进行对比,就可以反映各组之间的比例关系。
(3)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利用统计分组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首先用影响标志对总体进行分组,然后计算出结果标志的数值,从而分析两个标志的联系程度和方向。
统计学--第三章平均数与标准差

(xn xn
2 2
1
)
(二)分组资料:按频数表计算M 公式:
M L
W f
(
n 2
C)
L中位数所在组的下限 W中位数所在组的宽度 f中位数所在组的频数(例数) n总频数 C中位数所在组的前一组的累计频数cumulative frequency
用累计频数〔百分数〕法寻找中位数所在 的组段:累计频数刚大于n/2的组段 用内插法linear interpolation求中位数
第三章
平均数与标准差
第一节 算术均数和几何均数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集中趋势central tendency 和离散趋势tendency of dispersion 平均数average:说明一组观察值(变量值)的集中 趋势、中心位置或平均水平。(a measure of location, a measure of central tendency, a mean or an average) 平均数种类:算术均数arithmetic mean、几何均 数geometric mean、中位数median、众数mode、 调和均数harmonic mean, H
2
离均差积和:
( y y )( y y ) ( y ( x x )( y y )
离均差平方和或离均差积和sum of products计算 时,当原始数据比较大时,计算可以减一个数可 除一个数,进行简化。
三条规则: 1、原始数据减一个数或加一个数时,离均 差平方和或积和数值不变 2、原始数据除以一个数a,则简化值算出 的离均差平方和要乘上一个a2才是原有的离 均差平方和 3、离均差积和在计算时如将两变量之一(如 x),除以一个数a时,则求得之离均差积和 要乘以一个a,才是原始数据的离均差积和; 如y也同时除以一个数字b,则求得的离均 差积和要同时乘以ab
统计学(第三章)

四、统计分组方法 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选择分组标志和 划分各组界限。划分各组界限,就是要在 分组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划定各相邻组之 间的性质界限和数量界限。 (一)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方法 选择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标志作为分 组标志,界限比较明确,类型比较稳定。 如,企业按所有制分组、人口按性别分组 等。
(二)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方法 数量标志有离散型和连续型之分,其分 组的方法和形式也不同。 1、按离散型变量标志分组其形式有2个 (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 2、按连续型变量标志分组其形式只有一 个(组距式分组)。
某班级学生按性别分组 学生按性别分组 男 女 合 计 人数(人) 60 40 100
2、按数量标志分组。按数量标志分组 就是选择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作 为分组标志,并在数量标志的变异范围内 划定各组界限,将总体划分为性质不同的 若干组成部分。 3、根据分组选择标志的多少不同,统 计分组又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简单分组。简单分组是指对统计总体 仅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
二、统计整理的步骤 1.设计统计整理方案 2.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 3.对原始资料进行分组和汇总 4.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 综上所述,设计整理方案、对原始资 料进行审核是整理的前提,统计分组是统 计整理的基础,统计汇总是统计整理的中 心环节,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是统计 整理的结果。
1.2、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意义 统计分组既是统计认识问题的一种基 本方法,又是统计整理工作的具体内容之 一,因此它在整个统计工作过程中具有十 分重要的作用。
4、次数分配的类型
对称分布
右偏分布
左偏分布
正J型分布
反J型分布
几种常见的频数分布
U型分布
1、钟形分布 钟形分布的特征是“中间多,两边少”,这类 分布是以平均值为中心的,越接近中心,分配的次 数越多,离中心越远,分配的次数越少,其曲线就 像一口古钟。
统计学第3章数值性的主要统计指标

统计学第3章数值性的主要统计指标统计学中,数值性的主要统计指标是描述和总结数据集中数值变量的中心趋势和离散程度。
这些指标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四分位数、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等。
1. 平均数(Mean)是数据集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观测次数。
它是一种常见的统计指标,用于表示数据的“典型”数值。
平均数对异常值敏感,受数据的分布和范围影响较大。
2. 中位数(Median)是将数据按大小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它不受异常值的影响,适用于数据存在明显偏态或异常值的情况。
3. 众数(Mode)是数据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对于离散变量,可能存在多个众数;对于连续变量,众数可能不存在或不唯一4. 四分位数(Quartiles)将数据按大小排序后,将数据集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个四分位数(Q1)是排序后数据集中25%位置处的数值,第二个四分位数(Q2)就是中位数,第三个四分位数(Q3)是75%位置处的数值。
四分位数用于描述数据的分布和离群值。
5. 极差(Range)是数据集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它衡量了数据的全局离散度,但忽略了数据集的内部变化。
6. 方差(Variance)是数据值与其平均数之间的差的平方和的平均值。
方差表示了数据的离散程度,反映了数据点离平均值的距离。
7.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是方差的平方根。
标准差是用于衡量数据的离散度的常用指标。
一般来说,标准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高。
这些统计指标能够揭示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帮助我们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根据数据的类型和分布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指标进行描述和总结,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推断。
《统计学》第三章--统计指标

常住单位是在一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
心的机构单位。
机构单位是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经济单位,它 是能以自己的名义拥有资产、发生负债、从事经济 活动并与其它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非常住单位”——也称为“国外” 。
经济领土是由一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组成。 我国的经济领土—— 包括我国大陆的领地、领海、领空和位于国际水 域而我国具有捕捞和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我 国住外使馆、领馆用地, 不包括位于我国领土范围内的外国使馆、领馆用 地及国际组织用地。
保险密度=保费/人口数 金融相关度(率)=金融资产总量/GNP
每万人口医院病床数
年份
每万人口医院病床数(张/万人)
2001 2002 2003 2004 2007
23.9 23.2 23.4 24.0 26.3
强度相对数的特点
相对数是惟一有单位(且为复名数)的相对数 (有的也用无名数形式);
分子分母一般可以互换,故有正指标与逆指标之 分。
4.40 31.20 27.90 63.10
66.40
10.60
7.90 28.10 26.80 61.20
65.10
33.80 29.50 65.50
69.60
2.60 14.50
1.60 10.20
23.20 28.40
20.60 29.80
74.30 57.10
77.80 60.00
2.比例相对数——比例(结构性的比例)
•货币化程度=用货币支付的商品和劳务总量 / 全部商品和劳务总量
国家和地区
中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美国 俄罗斯联邦
按三次产业分就业人员构成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Weighted Mean
The weighted mean of a set of numbers X1, X2, ..., Xn, with corresponding weights w1, w2, ...,wn, is computed from the following formula:
The Mode
The mode is the value of the observation that appears most frequently.
14
Example - Mode
15
Mean, Median, Mode Using Excel
Table 2–4 in Chapter 2 shows the prices of the 80 vehicles sold last month at Whitner Autoplex in Raytown, Missouri. Determine the mean and the median selling price. The mean and the median selling prices are reported in the following Excel output. There are 80 vehicles in the study. So the calculations with a calculator would be tedious and prone to error.
Every set of interval-level and ratio-level data has a mean. All the values are included in computing the mean. A set of data has a unique mean. The mean is affected by unusually large or small data values. The arithmetic mean is the only measure of central tendency where the sum of the deviations of each value from the mean is zero.
3
Population Mean
For ungrouped data, the population mean is the sum of all the population values divided by the total number of population values:
4
EXAMPLE – Population Mean
10
The Median
The Median is the midpoint of the values after they have been ordered from the smallest to the largest.
– There are as many values above the median as below it in the data array. – For an even set of values, the median will be the arithmetic average of the two middle numbers.
11
Properties of the Median
There is a unique median for each data set. It is not affected by extremely large or small values and is therefore a valuable measure of central tendency when such values occur. It can be computed for ratio-level, intervallevel, and ordinal-level data. It can be computed for an open-ended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f the median does not lie in an open-ended class.
EXAMPLES - Median
The ages for a sample of five college students are: 21, 25, 19, 20, 22 Arranging the data in ascending order gives: 19, 20, 21, 22, 25. Thus the median is 21.
Describing Data: Numerical Measures
Chapter 3
McGraw-Hill/Irwin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8
GOALS
• Calculate the arithmetic mean, weighted mean, median, mode, and geometric mean. • Explain the characteristics, us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measure of location. • Identify the position of the mean, median, and mode for both symmetric and skewed distributions. • Compute and interpret the range, mean deviation, varianc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us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measure of dispersion. • Understand Chebyshev’s theorem and the Empirical Rule as they relate to a set of observations.
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an
The arithmetic mean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measure of location. It requires the interval scale. Its major characteristics are:
16
Mean, Median, Mode Using Excel
17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the Mean, Median and the Mode
18
The Geometric Mean
Useful in finding the average change of percentages, ratios, indexes, or growth rates over time. It has a wide application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cause we are often interested in finding the percentage changes in sales, salaries, or economic figures, such as the GDP, which compound or build on each other. The geometric mean will always be less than or equal to the arithmetic mean. The geometric mean of a set of n positive numbers is defined as the nth root of the product of n values. The formula for the geometric mean is written:
– – – –
All values are used. It is unique. The sum of the deviations from the mean is 0. It is calculated by summing the values and dividing by the number of values.
GM = 4 ( 1.3 )( 1.2 )( 0.6 )( 3.0 ) = 4 2.808 = 1.294
21
Dispersion
Why Study Dispersion?
–
–
–
A measure of location, such as the mean or the median, only describes the center of the data. It is valuable from that standpoint, but it does not tell us anything about the spread of the data. For example, if your nature guide told you that the river ahead averaged 3 feet in depth, would you want to wade across on foot without additional information? Probably not. You would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variation in the depth. A second reason for studying the dispersion in a set of data is to compare the spread in two or more distribu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