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_弗拉森_一个辩证的反实在论者

合集下载

简述人类自然观历史演化及特点

简述人类自然观历史演化及特点

1.简述人类自然观历史演化及特点古代朴素自然观(公元前7世纪—前5世纪)→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公元5世纪—15世纪)→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的自然观(16—18世纪末)→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8世纪末—19世纪末)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有笼统性,直接性,模糊性;埋藏着宗教迷信的种子.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特点:一方面具有理论性和自觉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宗教迷信和唯心论的特点.或者说,这种自然观是神学家自觉的将宗教神学和哲学唯心论相结合而成的反科学的理论.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它作为总观点,其“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它认为自然界始终如此,如果说变化,也只是物体在空间中扩张,而无时间上的发展历史;只有物体的机械位移和动量转换;上述变化,其原因在物体的外部,即外力推动,而不在事物的内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科学实验和科学事实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联系的发展的看待自然界。

唯物论,辩证法,科学性三者有机结合构成这种自然观的哲学基础。

9.谈谈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基本关系:1)人不能离开自然,又可以能动的改造自然界2)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也有受动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3)能动以受动为基础,后者制约着前者,特定实践的能动性都以特定受动性为依据4)能动又主导受动,人通过自觉活动来完善和发展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调控恩格斯说过: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键在于做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的发展不以损害后代的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为代价的发展,做到可持续发展要做好以下三个协调:a.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协调b.经济的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协调c.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10.简述科学哲学及其性质内容科学哲学是对科学的哲学研究,以作为认识现象的科学为对象.科学哲学的性质:科学哲学是处于科学和哲学之间的中层次的边缘学科,是比一般哲学层次低的哲学学科.科学哲学的内容:1)对各门学科的逻辑结构和经验内容的分析2)对科学知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分析3)对科学知识与科学家的关系的分析.科学哲学的内容是科学中以方法论为核心的哲学问题.11.简述科学与非科学分界标准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的发展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中的首要与基本问题.由于不同时期的不同学派对科学的理解不同,导致在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借问题上纷争迭起,壁垒森严.1)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确实可靠性标准即“任何理论要成为科学,必须放弃一切未经证明的东西;只要是被人的感觉或思想证明了的就可以归之于科学行列;反之则属于巫术,迷信之类.”2)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性标准即任何命题只要能被经验证实的才是有意义的,科学的;否则就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或形而上学的.3)波普尔的证伪性标准一个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就其划借问踢理论而言,仍然未能突破逻辑实证主义的窠臼.4)库恩的“范式”标准即“拥有了一个范式,有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这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任何一个学科在未形成一个共同的范式之前,只能处于前科学时期,而不配称为科学.5)拉卡托斯的理论进步标准他的划界标准在于理论是否产生新的事实或是否具备预见能力.6)费耶阿本德的虚无标准费耶阿本德宣科: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事业,它没有普遍的规范性方法可言.他否认了科学与宗教迷信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取消了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的讨论.他的见解无疑是十分错误的,也是近乎荒谬的.7)新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新历史主义学派以夏佩尔,劳丹,麦克斯韦和格丁等为代表,新历史主义者继续坚持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相结合的历史主义传统,批判老历史主义学派的非理性主义的错误倾向.其中劳丹与夏佩尔分别代表了其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劳丹坚持以实用主义的观点“批判”老历史主义学派的理论,其实质是继续坚持非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夏佩尔则坚持以科学实在论观点批判老历史主义学派的非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从而把新历史主义理论引向了唯物主义.8)后现代主义的划界标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范·弗拉森与罗蒂等.后现代主义者通过对“客观”“真理”“实在”“理性”等概念的解构,彻底摧毁了科学作为知识典范的地位,从而根本取消了科学与文学艺术宗教神话等非科学文化的界限而走向彻底的相对主义.12.谈谈你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的理解通过阅读对于划界标准的历史演变,我觉得要解决划界问题,全面揭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对它们进行辩证的综合分析。

后现代主义的“反哲学”趋向

后现代主义的“反哲学”趋向

后现代主义的"反哲学"趋向兴起于本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从文化艺术领域渗透到哲学领域之后,并不象其前辈那样,只反对传统哲学的某一方面,比如从19世纪中以来,各种反形而上学或反理性思潮,主要是反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绝对主义、抽象主义、逻辑主义、科学主义、一元论、以及形形色色的"中心论"等,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或试图消解整个哲学。

而且这种"反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主要是对维特根斯坦的反形而上学的"激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从"语言疾病"到"协同主义"鉴于传统哲学愈来愈局限于抽象概念的运思,满足于咬文嚼字、自娱自乐于空泛的"真理"和"实在"的追求,使哲学在进入20世纪后面临各种危机。

最早主张用逻辑彻底消除传统哲学所使用的自然语言带来的模糊性、不精确性、非科学性,继而要推翻整个哲学的革命行动,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中。

正是在那里,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完成了历史性巨篇《逻辑哲学论》。

在这部论著中,他向全世界的哲学家们宣告:"除了自然科学命题,即与哲学没有关系的东西之外,不说什么";而"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

以往的哲学所谈论的一切都是应当保持沉默的东西。

至于为什么他还要撰写一本被哲学界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他说,那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种拆掉哲学大厦的梯子,一旦完成摧毁哲学大厦的历史使命,该梯子也就将被抛弃。

这正如他自己表明的:"理解我的人当他通过这些命题--根据这些命题--超越这些命题时,终于会知道是没有意思的。

"[1]为此,维特根斯坦在完成《逻辑哲学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摧毁哲学的工具之后,就放弃了哲学研究,去乡村小学执教,去修道院当园丁。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科学实在论长期受到质疑,至少始于康德,一直有增无减。

到当代,出现了实在论者的抗衡,出现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其中包括实在论工具论之争。

由于争论者们在命题和论据使用上的差异,争论实际缺少焦点,成了一场广泛持续的大混战。

为了对实在论-反实在论之争加以清理,本文试行讨论:科学实在论的前提和起点,对它的质疑、已有命题的分类、值得加以辩护的命题类型以及对它的辩护。

科学实在论因何而生从何开始近代科学萌发时期的伟大成就说明,自然界并非神创的,也与人的意愿无关,是客观存在的。

这也就是科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实在论(也被叫做形而上学或常识实在论),它反过来又成为一切科学研究的最大前提。

当时的成就还说明,人们使用科学方法是可以认识自然界的。

由此出现了作为主体认识结果的科学理论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关系问题。

就此关系所作的断言,则属于科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实在论,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实在论。

因此,科学实在论是以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以二元论为前提的。

科学认识论研究科学家群体如何确立理论以及理论的功能。

尽管,当时在主体个体的认识上有唯理性论与(唯)经验论两种见解,但科学认识论思想的演化是开始于经验论,开始于以下两个命题:一切科学理论最终都来源于经验;经验的直接支持是确立科学理论的充分条件。

它们分别构成了广义经验论和狭义经验论。

当然,后者是一个极强的命题。

与狭义的强经验论相应,在科学理论功能的解释上人们明显地倾向于实在论(下文中如不加说明均指科学实在论),而不是工具论。

例如,洛克曾把心灵比作没有任何观念的白板,他认为,完全是由于经验心灵中才能出现观念。

[1]休谟把观念看作是对象的副本(copy),他认为,我们关于对象的观念与对象的实际存在的符合(conformity)就是一种真理。

[2]这些实际给出了科学实在论的一个强命题,即科学理论是对实在的摹写或副本。

它也就是科学实在论演化的起点。

人们对科学实在论的质疑首先就是对强命题的质疑。

论范弗拉森的观察与实验思想

论范弗拉森的观察与实验思想
性质推 出来或假定 的并不具观察性。我们对 于事物 的认识是通 过对事物性质 的掌握 , 性质和实物是统 一。例如我们可以通过 声音找到发声体 , 看到光认识到光源 。再者 并不存 在只具性质 而不具 实物 的事物 , 我们 可 以通过 性质推 出实物 的存 在 , 至于
制只能用 肉眼观察的 , 把借用 器具所 观察的的观察认 为是不可
意义在于检验理论 在经验上的适当性 , 它受 理论的指导并继续
完成理论 的构建 。 可见观察与实验在范弗拉 森的构建经验论 中
是两个 比较重要的概念 。
1 论 观 察
( 一) 论观察到 的必需是具体的实物
到我们感觉器官在空 间和时间位置上不具有先天优势 ; 二是对 于人得感觉器官来说 , 我们的感觉器官难以把握空间的大小和 维度以及时间上的长短 ; 三是 事物的本 身所 具备 的能力过强或 者过弱 , 都不能让 我们有效 的观察他们 ; 四是事 物的本身 所产 生的波长不在使我们人所能观察的范 围; 五是物体本 身的质量
观察 ,实际上就把大部分的科学知识排斥在可认识的范围外 ,
使科学知识 变的无知 。 美 国的哲学家阿伯托 ・ 科德罗也指 出, 范
弗拉森的可与不可观察的划分是相互矛盾的 , 随意主观的。它
这种实物是被陈述为 ”电子 … ’ 电磁波 ” 或为别 的 , 那就要用到 具体 的语用学 。如果我们 不利用性质去推理事物 的存在 , 那么 我们 的认识是滞后 的 , 也不利科学 的进 步。在这里范弗拉森犯 了一个严重 的错误 , 他否认 了抽象性思 维通 过理性概括得 出的 理论 的正确性 , 那么科学 上所做 的假设或辅 助性 的假设 , 是没
具也能观察到得 , 因此他指 出利用显微镜进行的观察不是真正 的观察 , 而用望远 镜进行 的观察却是观察 , 因为 当人靠 的足够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几点思考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几点思考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几点思考陈嘉映/文提 要:本文从一个特选的角度来透视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

我认为,在争论物理学对象是否实在之前和之时,我们须问:物理学的实在性为何需要证明。

这种需要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物理学内部的对象和假说是否实在,这要由物理学的发展去解决。

二是物理学对象相对于日常对象是否实在。

日常实在对象提供了实在概念的原型,但并不提供实在概念的定义,不能因为物理学对象不似日常而否定其实在性。

然而,由于物理学对象只能由数学通达,所以,“实在”概念在物理学中已经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实在;怀疑;规律;机制中图分类号:B503.92 文献标识码:A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几乎没有哪本讨论物理学哲学的书不讨论物理学对象是否实在的问题。

物理学是否提供关于实在的理论?是否在揭示世界的结构及其作用方式?实在论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他们的立场又有很大区别。

粗分,一些论者是防御性的,针对反实在论者坚持物理学理论的实在性。

另有一些论者持物理主义还原论立场,主张只有物理学对象是实在的,惟有物理学才认识实在,常识所认识的世界不是实在世界。

反实在论者的立场同样是形形色色。

粗分,一大批论者从物理学理论的“操作性”出发否认物理学对象的实在性。

另一批是所谓“强纲领”的社会建构主义者,主张科学无非是一种意识形态。

还原论者可视作实在论中的极端派,社会建构主义可视作反实在论中的极端派。

本文不讨论这两类极端的立场。

我所讨论的是物理学理论是否只是操作理论,抑或事关实在。

本文中“实在论”和“反实在论”是在这一限定意义上使用的。

有些科学家、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把物理学理论视作约定、建构、操作理论,另一些努力证明物理学对象的实在性。

前一个阵营被称作反科学实在论者,包括劳丹(Lar2 ry Laudan)、弗拉森(Bas C.van Fraassen)等。

库恩一般也列入这一阵营。

①后一个阵营①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被建构主义者奉为经典,他本人被理所当然地视作反实在论的一个主要代表。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科学哲学界兴起的一对互相反驳的思潮。

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W·塞拉斯、D·夏皮尔、H·普特南、M.A·邦格以及S.A·克里普克等。

他们认为:1.科学研究的对象、状态和过程是真实存在的,微观观察不到的客体也是真实的。

2.认识是外部世界的映象,理论对象只要在认识上有效,它便是实在的。

3.科学理论是似真的、趋近于真理的过程。

反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L·劳丹、黑崎宏、范·弗拉森、实用主义者以及实证主义者等。

他们认为:电子、光子根本不存在,之所以建立关于微观状态、过程和对象的理论,仅仅是为了预测和产生我们感兴趣的情形。

所以电子等是虚构的,认识不一定反映外部世界,关于认识的理论只不过是工具罢了。

即使最有效的理论也不是真的。

劳丹认为,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不成功,即使成功,也不要求其词语都有指称。

实用主义者不相信电子,因为看不见它们。

黑崎宏认为,科学世界只是日常世界的概念之网,理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

范·弗拉森认为,科学只旨在给我们经验上适合的理论,科学规律是虚设的。

两种对立思潮争论的焦点是不可观察的理论对象(包括粒子、场、结构、状态、社会科学的理论对象)的真实性。

这两种思潮各有千秋。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实在论占居上风,尽管如此,它内部也在不断修改,并且观点不尽一致。

有人承认物理对象的真实性,否认社会科学的对象真实性。

有的科学实在论者走向弱化,出现了普特南的弱实在论,A·法因的自然本体论以及R·詹宁斯的科学准实在论等。

(摘自社科规划项目《新世纪科技新知词典》)。

范·弗拉森后现代语言概率真理论的建构逻辑与反思

范·弗拉森后现代语言概率真理论的建构逻辑与反思

普林 斯 顿大学 教授 范 ・ 弗拉森 作 为 当代最 著 名 的 反实 在论 者 , 建构 主义 出发 , 从 反对 传统基 础 主 义 的线性 决 定 真 理 观 , 鉴 2 借 O世 纪 以 来 统 计 物 理 学、 概率论 等最 新科 学成 果 , 与当代 语用学 语 境论 相结 合 , 其 真 理 论 “ 向语 言 而 生 长 ” 18 使 朝 ,90年
士多德 的“ 合论 ” 中世纪基 督 教 的 “ 符 、 天启论 ” 到 笛 卡尔 的 “ 赋 观 念 论 ” 黑 格 尔 的绝 对 观 念 的 天 、
“自我 认识 ” 其概 念 论 的 真 理 观 都 是 一 种 知 识 及
论哲 学 的线 性 决 定论 , 只不 过 是 由物质 决 定 还 是 由精 神观念 决定 之分 罢 了。这在 后现 代主 义者 罗 蒂看来 , 它们 都是 一 种基 础 主 义 、 代 主 义 的 “ 现 镜 喻 ” 论 , 一 种 “自然 之 镜 ” 理 是 。其 区 别 只 是 在 于
理 学、 对 论 、 率论 、 义学和语 用 学研 究的 最新成 果 , 相 概 语 批判 了基 础 主义 实在论 的 线性符 合 真
理观 , 出 了非 线性 的语 义和语 用概 率真理 论 以及语 境 具 体 真理 观 。 为 了更好 地 坚持 和 发展 提 马克 思主 义的真 理观 , 马 克 思主义 真理观 建 立在 当代 自然科 学最新 成果 诸如相 对 论 、 使 统计 物 理 学、 率论 、 息论 的成 果 之 上 , 概 信 我们 要 批 判 借 鉴后 现 代 主 义概 率 真理 论 和 语 用、 境 真 理 语 论 , 对真 理观上 的 线性 决定论 , 反 正确 处理反 映 与建构 、 定与 不确 定、 确 线性 与非 线性 的辨 证 关 系, 富马 克思 主义 真理观 。 丰 关键词: ・弗拉 森 ; 范 建构经 验论 ; 概率 真理论 ; 用论 ; 语 语境 论

实用主义_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_涂纪亮

实用主义_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_涂纪亮

收稿日期:2005-04-07作者简介:涂纪亮,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实用主义: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涂纪亮[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关键词:实用主义;实在论;反实在论摘 要: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是众所关注的一个焦点。

实用主义存在于这一论争的思想氛围中,自然不能不受到这一氛围的强烈影响。

本文按历史顺序阐述了从古典实用主义者到新实用主义者对“实在”的各种看法,并梳理这一论争在实用主义内部的演变过程。

中图分类号:B 0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6)02-0003-07 “实在”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哲学概念,在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德谟克利特等唯物主义者把实在理解为物质之物,柏拉图等唯心主义者则把实在理解为精神之物。

在中世纪,唯名论者认为殊相是实在之物,唯实论者认为共相是实在之物。

在近代,培根、洛克等经验论者认为物质实体是实在之物,莱布尼茨、黑格尔等唯理论者认为理性、观念是实在之物。

不论这些哲学家们对“实在”作怎样的理解,他们都从各自的观点提出了各自的实在论。

可是,从19世纪下半叶起,在西方哲学中逐渐掀起一股反实在论思潮,它与反形而上学思潮的出现紧密相连。

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人是这股思潮的主要倡导者。

其后,反实在论思潮沿着两条路线发展着:一是沿着反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以至当前的后现代主义这条路线;另一是沿着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历史社会学派以及当前的范·弗拉森等人的反实在论这条路线。

在最近一百年内,反实在论不断向传统的实在论发起攻击,以致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持续论争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焦点。

实用主义一百多年来正是在这两股思潮的论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必然受到这一论争的强烈影响。

粗略说来,皮尔士作为实用主义的创始人,基本上持实在论的立场,其后的实用主义者除刘易斯、塞拉斯、戴维森等人在不同程度上持实在论立场外,其他实用主义者如詹姆斯、杜威、米德、布里奇曼、蒯因、普特南等人虽然有时也自称为实在论者,但他们的基本观点已逐渐背离传统实在论的立场,带有或多或少的反实在论色彩;罗蒂则更明确地以反实在论者自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