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一、引言范中林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他在六经辨证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范中林的六经辨证理论,并通过医案分析其应用。
二、范中林的六经辨证理论范中林的六经辨证理论是指通过对人体的寒热、阴阳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观察,从而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他认为人体有六个经络,分别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和厥阴。
每个经络都与特定的脏腑器官相连,通过观察人体表面的疾病表现,可以判断出内部脏腑器官的变化。
范中林还提出了“四诊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望诊可以观察人体外部的形态特征,如面色是否红润、舌苔颜色等;闻诊则是通过听取患者呼吸声音和咳嗽声音来判断其肺部是否有异常;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症状和感受;切诊则是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来判断人体内部的变化。
三、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分析1. 案例一:头痛发热患者男性,年龄30岁,主要症状为头痛发热。
通过望诊发现其面色苍白,舌苔黄腻。
闻诊时听到他有咳嗽声音。
问诊时得知他近期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
切诊时发现他的脉搏偏快。
根据范中林的六经辨证理论,这位患者属于阳明经出现问题。
阳明经与胃相关,因此可以推断该患者可能存在胃火上升引起的头痛发热问题。
治疗建议:给予该患者清凉解毒药物,并鼓励他适当休息和调整工作压力。
2. 案例二:肩颈酸痛患者女性,年龄40岁,主要症状为肩颈酸痛。
通过望诊发现其面色红润,舌苔薄白。
闻诊时未听到异常声音。
问诊时得知她长期工作紧张,经常熬夜。
切诊时发现她的脉搏偏快。
根据范中林的六经辨证理论,这位患者属于太阳经出现问题。
太阳经与膀胱相关,因此可以推断该患者可能存在膀胱湿热引起的肩颈酸痛问题。
治疗建议:给予该患者利尿通淋药物,并鼓励她适当休息和调整工作生活习惯。
四、总结范中林的六经辨证医案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通过对人体表面的观察和其他四诊法的应用,可以判断出人体内部器官的变化,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本文介绍了范中林六经辨证理论,并通过两个医案分析了其应用。
李可六经辨证学

李可六经辨证学介绍李可六经辨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了中国六经(《易经》、《尚书》、《礼记》、《周易》、《论语》、《孟子》)的研究和辩证思维的应用。
它旨在通过对六经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发展人们的辨证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经的重要性六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学思想。
六经凝聚了中国古代智慧结晶,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材料。
通过学习六经,人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对于发展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辨证思维的重要性辨证思维是一种综合分析问题、把握事物本质和发现矛盾的思维方式。
在现代社会,面临复杂多变的问题,传统的单一思维方式已经不再适用。
辨证思维强调对事物的多方面观察和全面思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李可六经辨证学的核心理念李可六经辨证学强调对六经文化的全面理解和深入研究。
它将六经的思想与现实问题相结合,通过对六经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六经的解读与分析李可六经辨证学通过分析六经文本,挖掘其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对六经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六经的核心思想,把握其对现实问题的意义和价值。
辨证思维的培养李可六经辨证学通过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避免刻意的二元对立思维,提高问题解决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李可六经辨证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对六经文本进行个人解读和思考。
通过独立思考,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理智地进行分析和评估。
李可六经辨证学的应用领域李可六经辨证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应用于管理领域,帮助管理者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制定合理的决策;可以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用于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六经辨证的感悟心得

六经辨证的感悟心得引言六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书凝聚了古代智慧和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六经的研读和辨证,我深刻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启示,下面我将就此展开探讨。
六经的背景和意义六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代表,它们的创作和编纂时间跨度较长,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各个方面。
这些经书不仅是古代统治者的治国之宝,也是普通人民生活的指南。
通过对六经的研读和辨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六经的内容和特点1. 《易经》《易经》是六经中最早的一部著作,它是一部集卜筮、祭祀、古代哲学和道德伦理思想于一体的经典。
其中的“易”指的是变化,它通过对六十四卦的解析和推演,揭示了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和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
2. 《尚书》《尚书》是一部记载了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内容的经典著作。
它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周朝的历史事件和重要文献,对于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3.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了305篇古代诗歌,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如政治、爱情、生活等。
这些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情感和思想,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审美观念有着重要的价值。
4. 《礼记》《礼记》是一部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和道德伦理思想的经典著作。
它详细记录了古代各种宴会、祭祀、婚丧嫁娶等礼仪活动的规范和仪式,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5. 《周易》《周易》是一部集卜筮、哲学和道德伦理思想于一体的经典著作。
它通过对六十四卦的解析和推演,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和道德准则,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6. 《春秋》《春秋》是一部记载了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经典著作。
【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精华考点】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1.太阳病证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1)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表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3)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候。
(4)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5)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要点: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为辨证要点。
2.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阳明病证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1)阳明经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经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糟粕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2)阳明腑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中医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太阳病证太阳经证是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本证以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不利,口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本证以小腹满、小便不利与太阳经证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要点: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为辨证要点。
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阳明病证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经证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糟粕尚未结成燥屎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汗出、口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阳明腑证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炽阳明之腑,并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中医知识: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中医知识: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
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其间张氏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
”六经各分手足,分之即为十二经。
一、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二、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了。
三、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中医六经辨证的技巧

中医六经辨证的技巧1 中医六经辨证中医六经辨证是一种方便、有效的辩证方法,是由古代中医医家们总结出来的,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判断病因病机的方法,它结合了中药辨证、脏腑治疗、推拿实践等中医理论、实践和技术,能够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疾病发展规律,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给出有效治疗方法,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 中医六经辨证的内涵中医六经辨证是指以内经、外经、脉经、温经、阴阳经及异经的联结和鉴别,运用四诊和五诊的方法以及微观和宏观的感知术,在闻、视、问、切、摸、听、指证鉴别等情况下,针对所见的症状进行诊断,根据病因病机辩证、治则穴位、药物组方和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进行治疗。
3 中医六经辨证的技巧① 全面了解病人健康状况:对病人的年龄、性别、机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等多项内容,以及病人本人及其家庭的情况和社会环境条件,应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以便于给出可行合理的治疗方案;② 精准识别病因病机:在查询病历和接受病情了解后,应该对病因病机有一个精准、对实的判断,确定疾病的发病机理、起因和病程,以及病情的变化规律;③重视自身状态:应用中医六经辨证技巧时,要重视自身的情况,不可以进行过度的勉励和前言,病人的情绪及生活习惯,也核心因素;④ 辅以现代医学技术:对于必要的情况,还可以辅以计算机断位、颅脑CT examination、血液分析等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更全面地查明病因病机;⑤ 汉语语言的运用:为了有效地明确病人的症状和表象,可以使用语言来把握病人情绪状况,以及病症的发展情势,以便准确判断病因病机。
4 总结中医六经辨证是一种比较完整的判断病因病机的方法,能够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疾病发展规律,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给出有效治疗方法,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诊断过程需要把握好整个病情概况,具体就是要从病史、四诊、五诊这些方面进行汇总辩证,进而结合治疗方法进行客观判断,最后给出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

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导言伤寒六经辨证是中医学中十分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
沈明宗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他对伤寒六经辨证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探讨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的相关知识,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一、沈明宗沈明宗(1633年-1705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医学家,他以其对伤寒六经辨证的研究而闻名于世。
他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伤寒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他强调病情的分期分证,注重细致观察病人的症状变化,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
二、伤寒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1. 伤寒六经伤寒六经是指《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六种类型的疾病,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六经。
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程,对应不同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
2. 辨证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指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问诊和望诊等手段,识别出病人的证候特点,以确定疾病的性质、病因和阶段,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的特点1. 细致观察病情变化沈明宗强调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注意病情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他认为,病人的症状会随病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及时观察和判断病情的变化对于正确辨证和治疗至关重要。
2. 病情分期分证沈明宗提出了病情分期分证的概念,即将伤寒六经疾病分为不同的阶段,并根据病情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辨证。
他认为,疾病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应针对性地进行辨证和治疗。
3. 辨证重视总结和回顾沈明宗在辨证过程中,注重总结和回顾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他认为,只有通过总结和回顾,才能更全面地了解病情的变化和治疗的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的应用沈明宗的伤寒六经辨证理论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细致观察和病情分期分证,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确定疾病的性质和阶段,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辨证【中医是怎样通过六经来辨证的】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纲领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纲领。。《伤寒论》包括多种热性病。书中除将一些病证的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病。书中除将一些病证的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种类型厥阴等六种类型,,并以此进行辨证外并以此进行辨证外,,又说明了有关病证的传变关系变关系。。此外此外,,它还用八纲分析病情它还用八纲分析病情,,如认为六经中的三阳证多属热证热证、、实证的阳性病证实证的阳性病证;;三阴证多为寒证三阴证多为寒证、、虚证的阴性病证虚证的阴性病证。。六经与八纲的相互配合与八纲的相互配合,,不仅扩大了六经的适应范围不仅扩大了六经的适应范围,,也在辨证用药上有了较明确的准则。那么,中医是怎样通过六经来辨证的呢?
【太阳证】太阳证可分为经证、腑证两种。(1)太阳经证的主要证候:如为太阳中风证,则有头痛、发热、出汗出汗、、恶风恶风,,脉浮缓等表现脉浮缓等表现;;若病人恶寒发热若病人恶寒发热、、头身痛头身痛、、骨节疼痛、腰痛、无汗或有咳喘、脉浮紧,则为太阳伤寒证。(2)太阳腑证的主要证候:①蓄水证蓄水证::发热发热、、汗出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烦渴或渴欲饮水、、进水则呕进水则呕,,小便不通畅,脉浮。②蓄血证蓄血证::下腹硬满或急起板结下腹硬满或急起板结,,情绪躁动如要发狂情绪躁动如要发狂,,小便通畅。
【阳明证】阳明证也可分为经证、腑证两种。(1)阳明经证的主要证候阳明经证的主要证候::身热身热、、出汗出汗,,口渴喜喝水口渴喜喝水,,心烦心烦,,苔黄而干燥,脉洪大。(2)阴明腑证的主要证候;身热,日晡)阴明腑证的主要证候;身热,日晡((午后午后))潮热,汗出连绵,便秘便秘,,腹胀满腹胀满,,疼痛拒按疼痛拒按,,烦躁烦躁,,或胡言乱语或胡言乱语,,甚则神志不清甚则神志不清,,精神恍惚,苔黄燥,脉实有力。【少阳证】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胀满,不思饮食,心烦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胀满,不思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喉干,眼花,舌苔白滑,脉多弦象。
【太阴证】太阴证主要表现为腹胀满,呕吐,食欲不好,腹泻时疼痛太阴证主要表现为腹胀满,呕吐,食欲不好,腹泻时疼痛,,受热或触按时则感舒适,口不渴,舌淡红,苔白,脉迟或缓。
【少阴证】少阴证主要表现因寒化与热化而有不同。(一)寒化证(一)寒化证((向寒证转化向寒证转化)):恶寒,不发热、身倦,想睡:恶寒,不发热、身倦,想睡,,手足清冷足清冷,,小便清长通畅小便清长通畅,,口不渴口不渴,,腹痛腹痛,,四肢沉重疼痛四肢沉重疼痛,,脉微细或沉。(二)热化证(二)热化证((向热证转化向热证转化)):心烦、失眠,脉沉细数。
【厥阴证】厥阴证主要表现为手足清冷厥阴证主要表现为手足清冷,,消渴消渴,,气往上窜气往上窜,,心中发热而痛心中发热而痛,,虽饥而不欲食,腹冷腹泻,呕吐,甚或呕出蛔虫。以上是中医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以上是中医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按其实质来说按其实质来说,,与现代医学按表里、脏器的诊断法有相似之处。
范中林六经辨证撷英沈凌波摘要摘要::范中林是火神派著名的传人之一范中林是火神派著名的传人之一,,辨证承袭张仲景六经辨证思维思维,,善用附子等温热药起沉疴善用附子等温热药起沉疴,,扩展了麻黄剂的运用范畴扩展了麻黄剂的运用范畴,,可谓色彩斑斓。本文总结了范老临床上最具代表性的三经病病案经验色彩斑斓。本文总结了范老临床上最具代表性的三经病病案经验,,以飨同道。
关键词:范中林;六经辨证;麻黄剂;火神派要了解“火神派火神派””,就必读范中林先生的《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一书一书,,其辨证全部以《伤寒论伤寒论》》六经为提纲六经为提纲,,精妙准确精妙准确,,令人叹服令人叹服,,愈信长沙百世师。纵观收录的69个病案,太阴少阴病案竟然占个病案,太阴少阴病案竟然占了了40例!其次为太阳病病案,合计共55张,占全部的79.7179.71%。这%。这和少阴与太阳相表里有关和少阴与太阳相表里有关,,而范老辨证论治的特色也充分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几个方面。。另外另外,,我个人认为我个人认为,,范老对于火神派学说最大的补充和发挥就在于大大扩充了麻黄剂的运用范畴发挥就在于大大扩充了麻黄剂的运用范畴,,代表方剂如太阳病的麻黄汤黄汤、、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汤、、半夏干姜散半夏干姜散;;阳明病的麻杏石甘汤阳明病的麻杏石甘汤;;太阴病的甘草麻黄汤甘草麻黄汤、、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等,这些在后面都会逐一论述。
1太阳病,邪之来路去路不管是本经发病还是其他经发病时有这样的症状不管是本经发病还是其他经发病时有这样的症状,,则首先要考虑解表。无论外感无论外感、、头痛头痛、、风湿风湿、、复视复视………………只要病只要病機是寒湿郁闭不得开泄,表现有恶寒表现有恶寒、、无汗无汗、、身体关节疼痛身体关节疼痛、、脉浮紧脉浮紧,,就应当首先用麻黄汤开泄之黄汤开泄之;;甚至舌苔甚至舌苔,,见黄腻或白苔罩黄不燥者见黄腻或白苔罩黄不燥者,,皆是皆是““陈寒郁滞已久之征滞已久之征””,此论真有一语点醒梦中人的作用此论真有一语点醒梦中人的作用。。麻黄汤中加半夏麻黄汤中加半夏,,范老大赞其可以范老大赞其可以““除湿化痰涎除湿化痰涎,,大和脾胃气大和脾胃气,,痰厥及头疼痰厥及头疼,,非此莫能治能治””[1][1]。表邪得散,再继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善后。。表邪得散,再继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善后。
还有半夏干姜散加茯苓还有半夏干姜散加茯苓::治疗太阳眩晕证治疗太阳眩晕证。。现在治疗美尼埃氏综合征引起的眩晕基本都用苓桂术甘汤征引起的眩晕基本都用苓桂术甘汤,,但范老又立温中止呕法但范老又立温中止呕法,,目标更加明确更加明确,,即脾阳不振即脾阳不振,,而外又有寒邪闭阻太阳而外又有寒邪闭阻太阳,,故头胀痛眩晕而干呕(不用吴茱萸是因为不是痛在巅顶干呕(不用吴茱萸是因为不是痛在巅顶)),首用半夏干姜散加味降逆化痰逆化痰,,合用小青龙散寒涤饮合用小青龙散寒涤饮,,继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理中温壮脾肾之阳。
范老将风湿都归于太阳门中,认为范老将风湿都归于太阳门中,认为““《伤寒论》中论述杂病颇多,而风湿痹痛之阐述,又以《太阳篇》最详而风湿痹痛之阐述,又以《太阳篇》最详。。…………风寒外邪袭人,太风寒外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阳首当其冲。。”[1][1]风邪不去,日久与湿邪合化风邪不去,日久与湿邪合化风邪不去,日久与湿邪合化,,“变为风湿之邪,由表及里由表及里,,留注肌腠留注肌腠,,滞于下肢滞于下肢,,使局部气血运行不畅使局部气血运行不畅,,邪阻益甚邪阻益甚,,剧痛难忍剧痛难忍””。所以治疗风湿选用桂枝汤通阳解肌,或桂枝附子汤温经逐邪经逐邪,,或甘草附子汤开闭止痛或甘草附子汤开闭止痛((生姜重用生姜重用,,30克以上克以上)),或桂枝芍药知母汤,或五苓散芍药知母汤,或五苓散““逐内外水饮逐内外水饮””,或当归四逆汤活血理气。总之总之,,是方随证变是方随证变,,证重一层证重一层,,用方亦重一层用方亦重一层,,条理分明条理分明,,丝毫不差。
2太阴病,勿忽视手肺经一般论及太阴一般论及太阴,,多重视脾而忽视手太阴肺经多重视脾而忽视手太阴肺经。。病案中有一例视岐病例,起病突然起病突然,,患者视一为二患者视一为二,,舌淡红苔白黄微腻稍紧密舌淡红苔白黄微腻稍紧密,,白睛微现淡红血丝,其余尚可。范老据此认为此例现淡红血丝,其余尚可。范老据此认为此例““散精散精””与肝肾无关与肝肾无关,,而当责于肺。原因有三而当责于肺。原因有三::“一、《审视瑶函》说:目《审视瑶函》说:目‘‘中有神膏中有神膏’’。此神膏为肺阴所聚此神膏为肺阴所聚;;前人或称为阴精所生之魄前人或称为阴精所生之魄。。…………张景岳张景岳张景岳::‘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二、患者视物常见白色、白影,《医宗金鉴》曾指出《医宗金鉴》曾指出::‘浅绿如白肺经发浅绿如白肺经发’’,同时患者在白睛中现淡红血丝现淡红血丝。。…………外感寒湿之邪入侵,每先犯肺,使治节失调,致外感寒湿之邪入侵,每先犯肺,使治节失调,致令气血阻滞于目令气血阻滞于目。。再参之舌象再参之舌象::舌质淡红而润舌质淡红而润,,苔白滑而腻兼淡黄色,标志寒湿较重标志寒湿较重,,邪渐入里邪渐入里。。再望舌苔紧密再望舌苔紧密,,更说明寒湿凝聚较深。寒湿之邪入侵人体,太阳首当其冲。三、足太阳膀胱之脉深。寒湿之邪入侵人体,太阳首当其冲。三、足太阳膀胱之脉,,起目内眦目内眦,,上额上额,,交巅交巅,,下脑后下脑后。。”[1][1]故当首开太阳故当首开太阳故当首开太阳,,用麻黄汤去桂枝加半夏,六剂中鹄,其辨证之神妙与鬼斧至于此。
太阴脾多见虚寒证太阴脾多见虚寒证,,“脏有寒脏有寒,,当温之当温之,,宜理中四逆辈宜理中四逆辈””,间以建中补之。范老认为补之。范老认为,,“脏有寒脏有寒””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里寒证,二是指脾阳受戕,寒陷太阴。脾胃虚寒,除了常见的呃逆、喜温喜按脾阳受戕,寒陷太阴。脾胃虚寒,除了常见的呃逆、喜温喜按、、便溏、吐清涎等症外吐清涎等症外,,还可以出现睑废还可以出现睑废,,如重症肌无力如重症肌无力。。如果没有其他兼证,可以用附子理中之类。若兼夹水湿,当先开窍利水他兼证,可以用附子理中之类。若兼夹水湿,当先开窍利水,,“于寒湿中求之寒湿中求之””,选择甘草麻黄汤,化湿而不伤元气。如内连少阴,当太少两解当太少两解,,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桂枝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桂枝、、干姜干姜,,再用理中四逆收功。
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金匮要略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金匮要略》》,原方主治,原方主治::“气分气分,,心下坚心下坚………………水饮欲作水饮欲作水饮欲作””。尤在泾注解为尤在泾注解为::“气分者气分者,,谓寒气乘于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