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三阴三阳的理论渊源与六经辨证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伤寒论》三阴三阳辩证】

【《伤寒论》三阴三阳辩证】

【《伤寒论》三阴三阳辩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其实应该称之为“三阴三阳辨证”,即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再三分阴阳,将疾病的位置、阶段、过程、性质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组概念,太阳、少阴属表,阳明、太阴属里,少阳、厥阴属半表半里。

太阳病属于表证、热证;少阴病属于表证寒证。

阳明病属于里证、热证;太阴病属于里证、寒证;少阳病偏于表里不和;厥阴病偏于上下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学会识证用方,即可临床看病伯父告诫我读《伤寒论》时,不必陷入原文的争论,不必“死于注下”,一定要掌握“方证对应”这个核心。

他说:“古人云‘有是证,必用是方’。

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必用小柴胡汤;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必用桂枝汤。

使用经方治病,势必如此,要方证对应。

”中医看病,不必了解身体出现了哪些病理改变,不必查清楚致病因子,医生甚至不必具备解剖、生理学的知识。

之所以不需要这些,是因为人一旦有病,身体自然会有反应,多数有证候表现,根据这些证候表现,就可以选择相应治疗的方剂。

这个过程,中医叫做“辨证施治”。

中医是“辨证”为主,以证为核心。

张仲景对于经方的贡献,不在于创制了经方,而在于将经方纳入到“六经辨证”体系中,使得269首经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群体的效用。

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的方法,不仅用于辨治伤寒这种外感病,也用于辨治其他各种杂病。

这意味着,对所有疾病的治疗,都是采用统一的辨证论治方法。

在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中,尚保存了六经辨证的方法论,而在800年之后,宋代整理的《金匮要略》中,已经完全见不到六经辨证的踪影,用的是按病归类,分篇论述的方法。

当代有的医家认为:“仲景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

这是一种误判!在《金匮要略》的各篇中,根本找不到系统的脏腑辨证的证据。

宋代在整理《伤寒杂病论》时所造成的历史失误,导致六经辨证的辉煌成就,从此黯然失色!上个世纪初,日本卓有见识的经方派医家,试图恢复《伤寒杂病论》的原貌,特别是汤本求真编写的《皇汉医学》,1927年一经出版,就在中国就产生了巨大影响。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伤寒论》“六经”的含义究竟是什么,确实系历代医家所争论之焦点,亦是历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点。

大家都知道“六经”并不是从《伤寒论》中提出的中医术语。

《伤寒论》无“六经”之说,用“六经”来解释《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是宋代朱肱、庞安时等人的认识。

“六经”的内涵是什么呢? “六经”就是太阳经脉、阳明经脉、少阳经脉、太阴经脉、少阴经脉、厥阴经脉等六经脉,简称“六经”。

长期以来对“六经”的争论,使我们的理解有误。

在《素问·热论》中,三阴三阳(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指的是六经脉,《素问·热论》篇中省略了后面的“经脉”二字,并非三阴三阳这六个概念就是经脉的专有名称,后人及许多中医书籍都说: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其实是误解。

其中漏掉了“经脉”两字,正确的说法是: “六经是指太阳经脉、阳明经脉、少阳经脉、太阴经脉、少阴经脉、厥阴经脉而言。

”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概念,原本是阴、阳的分化,一阴分为三阴,一阳分为三阳,不是专指六经脉。

三阴三阳既是对经脉的划分,又是对六气( 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 的阴阳划分,也是对脏、腑( 太阴肺、脾,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络,太阳膀胱、小肠,阳明胃、大肠,少阳胆、三焦)的阴阳划分。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运用三阴三阳对外感病进行划分,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六个类型,完全不同于《素问·热论》中的三阴三阳六经,不应将两者混淆。

宋代朱肱、庞安时等人,只见《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不见后面的“病”字,而误解三阴三阳“六病”为三阴三阳“六经”。

刘绍武先生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针对“六经”撰文指出,“六经”当为“六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瞿岳云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苏庆民教授等也撰文或著书指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不是三阴三阳六经。

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

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

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试论《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辨证潇洒如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俗称“六经”。

自宋以后,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由此而形成的伤寒学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谓一人一伤寒。

直至今日,三阴三阳的本质仍未被揭示出来。

本着以仲景解仲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笔者认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一个“时位”概念,它揭示了外感热病在不同时间阶段和空间结构中的基本规律。

“六病”是仲景对外感热病的一种时间分类方法,其意义在于仲景从大量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时间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

1 三阴三阳是一个时序概念《伤寒论伤寒例》说:“夫欲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与“时序”同步,即“因时之序”。

正如《内经》所说的“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

时序包括辰序、日序、月序、节序、年序等不同的时间、时期呈现的节律性。

造成出现时序的规律性变化的内在原因,即日、月、星辰的周期性运动变化,揭示了人与天地相应更深刻的“因天之序”的重要思想。

人体阴阳气血与日月星辰、四时八正的变化有同步效应,即人体的“生物钟”是人与自然长期作用不断进化的结果。

因此,《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古人称外感热病为时病,即与时间密切相关的疾病。

以时间命名、归类外感热病的方法是中医的重要特点。

其中节序与时病的发生即病因关系密切,如伤寒、温病、中风、湿温、热病等以五运六气之风寒暑湿燥火来命名疾病。

日序与时病的发展转归即病程关系密切,如伤寒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上而下、由阳而阴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传变规律,以及后世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的传变趋势。

辰序与时病的显现愈解关系密切,一日之中病有轻有重、病势有显有隐,这对于辨识和鉴别脉证有重要意义,如热入血分的发热夜间明显,阳明潮热下午为甚,风寒表证发热中午前后较重。

中医经络的三阴三阳称谓及其临床意义

中医经络的三阴三阳称谓及其临床意义

中医经络的三阴三阳称谓及其临床意义经络的称谓指: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

后世多称: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二者所含内容完全相同,其中的手足、脏腑分布配属容易理解,其深一层的理论内容,拟另文探讨。

本文仅讨论三阴三阳的称谓与临床意义。

1三阴三阳称谓的来源及其含义《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帝曰: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说明了三阴三阳亦来源于远古的阴阳理论,是先人对自然、人体诸多事物内在变化过程认识的深化。

一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太阳、少阳、阳明,不仅是一分为三,而且表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阴阳消长、转化的数量,性质的变化过程。

根据《内经》的记载,三阴三阳中阴气、阳气的消长和各自发展阶段的功能特征可用下式表示。

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主枢)(三阳)(二阳)(一阳)太阴(主开)→少阴(主枢)→厥阴(主阖)(三阴)(二阴)(一阴)由于三阴三阳理论较好地表述了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变异、转化的运动发展过程,被广泛地应用到天气、地候、经脉、脏腑和对疾病的认识分析理论中。

正如《素问·离合真邪篇》所云“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

故天有宿数,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仲景先师引六经以概百病,立辨证施治之祖训。

2六气,六经,藏象的关系《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三阴三阳外化为天之气则为风寒、暑(热)、湿、燥、火六气,外化为人之经脉则为六经,外化为脏腑则为六脏(五脏加心包),六腑。

这六气,六经,藏象都在某些方面符合三阴三阳的运动变化规律,相互之间存在着相感、相通、相因的联系。

2.1 六气六经相感六气六经相感并不是泛指,而是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和联系规律的。

张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辩证

张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辩证

张仲景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经辩证哲眼看中医医统三才而立论,医道才能得其全。

易曰:“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

天地不外阴阳,阴阳不离五行,日月为易道阴阳,阴阳者,天地之大本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三阴三阳之谓人。

人禀天地,命属阴阳,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分阴阳,男女有别,老少各异。

《礼记》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三世者,《伏羲八卦》,《神农本草》,《黄帝内外经》是也。

为医者,上顺天和,以疗人患,非通三才之道,得往圣之心者不能医国及人。

治医首先要识人,试观人身,鼻之下曰人中,自此而上,耳目鼻皆偶,自此而下,口与二阴皆奇,三偶为阴,为坤,为地,三奇为阳,为乾,为天,地天合成一泰卦也。

泰者,太也,太也者,大也,天为一大,太为大一,一即天一生水之一,一,水也,坎也,肾也,气也,数也。

泰,上从大,下从水,水即一也,一是水,土下皆水,水是气,所以能载十,故从十从一而为土,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再推而广之,人中之后为督,为诸阳之会,人中之前为任,为诸阴之海,偶窍开阳位,奇窍开阴位,阳之用在阴,阴之用在阳也。

故耳目鼻主精气神,为五脏之用,口二阴主传送出入,为六腑之用。

阳奇,故耳目鼻聚于一,阴偶,故大小二便与口分为二,五脏属阴,而精气神无形,乃为先天之阳,自内而出,六腑属阳,而水谷有形,乃后天之阴,自外而入。

观先后阴阳之用,而水火互藏之妙昭昭矣。

医家之术,神仙之道,天地之运,思过半矣。

龙马以河图启瑞,神龟以洛书效珍,剖混沌之先机,昭乾坤之大法,方以类聚,人以群分,河洛生成变化之道,圣人先知而不讲,百姓日用而不知,世道衰微,天机隐秘,故不通造化之妙,焉知仲景之旨,只有穷宇宙人生造化之秘,方可明白仲景学说之真谛。

乾为天,为圆,为阳,为父,坤为地,为方,为阴,为母。

人禀天地,命受父母,合父母之精,以生人之身,精即人之命根也。

乾三阳,坤三阴,三阳为父,三阴为母,三阳三阴者人也。

三阳从地生,三阴从天长,天地之道,不离乎五太,太者,泰也。

关于六经辨证三阴三阳研读阐述

关于六经辨证三阴三阳研读阐述

关于六经辨证三阴三阳研读阐述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总领十二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六经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或动物感受外邪后所表现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

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又是互相联系、相对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

六经辨证——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与中兽医《元亨疗马集·八证论》说:“夫正者,端正也,无偏无倚,无太过无不及也”,又说:“马牛有此精神爽,尿清粪润口中红,脉平色正无屙瘵,气血调和脏腑宁”,含义相接近。

那么三阴三阳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是指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那么下面我们接着要谈的一个问题,三阴三阳本来的意思是什么。

应当说,三阴三阳这个概念是来自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学说。

古人觉得,把一切事物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还不够,不能说明阴阳气量的变化,只能说明阴阳气质的变化,所以又把阴阳又各分为三,这就是三阴三阳。

所以三阴三阳,它的本意是什么呢?就指的是阴阳气量的多少。

《伤寒论》六经者,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也,亦就是三阴三阳,这个概念来自于阴阳学说。

《内经》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即是阳气与阴气的气量多少不同。

从三阳而论,太阳(太者大也,为三阳,亦称巨阳)阳气较多,阳明(明者着也,为二阳,两阳合明,谓之阳明)阳气最多,少阳(少者小也,为一阳,又称嫩阳、稚阳、弱阳)阳气较少;就三阴而言,太阴(为三阴,又称至阴)阴气较多,少阴(为二阴)阴气较少,厥阴(为一阴,两阴交尽,谓之厥阴)阴气最少。

六经辨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所以,六经辨证是三阴三阳的辨证,是按照临床客观实际情况分类而定,而不是机械地从三阴三阳照搬来的。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是怎么回事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是怎么回事

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是怎么回事《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实质,是建立在经络脏腑及其气化基础上的。

这里分别从其经络、脏腑、气化三者加以讨论。

一、三阳三阴的经络问题从《伤寒论》中的经络病象如太阳病头项背腰强痛和少阳病目眩耳聋、胸胁满痛以及厥阴病巅顶头痛等来看,必须肯定其三阳三阴是与经络有关的。

但又应该承认,三阳三阴病篇的经络病象反应不够普遍,而且有些主要临床表现如恶寒发热、往来寒热、但热不寒和但寒不热等,并非经络所能解释。

因而它和《素问·热论》所说的三阳三阴热病都以经络病象为主者相比,确实是有所不同的。

郝万山《<内经>与<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音频可在明医微课公众号或明医APP中的明医微课版块免费收听!正因如此,才有人认为,《素问·热论》是针灸家言,故以经络为主,并在“热论”之后即继之以“刺热”;《伤寒论》是汤液家言,故备载一百一十三方,而很少用到针灸,可见《伤寒论》的六经并非经络之经。

但我认为,说《伤寒论》之六经并非全指经络,其六经辨证并非单指经络辨证则可,说《伤寒论》之六经及其六经辨证完全与经络无关则不可。

因为《伤寒论》的三阳三阴确实是在经络脏腑的物质基础上论证其气化活动的,而其气化活动,则是以脏腑为根源,并以经络为通道的。

所以它必须包括经络、脏腑、气化在内,而且是三者缺一不可的。

我们既要注意经络形态上的病变反应,更要重视经络功能上的气化活动,并把它结合到荣卫气行等理论来研究。

前人认为,《伤寒论》中的传经有正传和邪传之别。

正传是正气由里出表,邪传是邪气由表入里。

如“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8)和三阳三阴的“欲解时”(9)(198)(272)(275)(291)(328)等就应从正传来理解;又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4)和“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以及“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270)等,就应从邪传来理解。

三阴三阳与六经辨证之我见

三阴三阳与六经辨证之我见

三阴三阳与六经辨证之我见陰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三阴三阳理论是阴阳理论的发展。

三阴和三阳分别是指手三阴经、足三阴经和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其中手三阴经是指手太阴肺经,分布在手臂内侧的内上方,中间为手厥阴心包经,手内侧后方为手少阴心经。

足三阴分布在腿的内上侧为足太阴脾经,中间为足厥阴肝经,后方为足少阴肾经。

手三阳主要是分布在人后背的外侧。

从前到后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数点肠经。

腿部从前到后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创立的基于三阴三阳理论基础之上的辨证体系。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经脉而言。

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个类型,并以此解释疾病部位、证候性质、邪正盛衰、传变规律,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

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其络属脏腑是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

在六经辨证中,六种类型病证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传变的。

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入里,由阳入阴,正气渐衰的过程。

六经病证的传变,往往与正气的盛衰,邪气的强弱,治疗护理当否,以及疾病种类等因素有关。

三阴三阳的起源“医者易也”,中医的阴阳理论起源于《易经》中的阴阳理论。

“一阴一阳谓之道”(《易。

系辞》) 。

乾象天属阳,坤象地属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中没有明确三阴三阳,但已有这种理论的萌芽。

乾为父,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次男。

坤为母,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

这就是乾坤六子说。

乾为纯阳,坤为纯阴,其他六卦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多少不等,所在位置不同,或许在应该是三阴三阳的理论基础。

先秦的医家把阴阳理论引入医学领域,与人体的生理病理,药物治疗等各方面相结合,并对阴阳理论加以发展,形成三阴三阳理论。

《黄帝内经》中已明确提出了三阴三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三阴三阳的理论渊源与六经辨证的临床意义
有关《伤寒论》三阴三阳问题研究概況作者王琦陈庚
一,《伤寒论》三阴三阳的理论渊源.
多数学者认为是继承《内经》的理论。

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以证之。

但其中尚有两种不同意见:
(一)认为与《素问热论》等篇一脉相承
《素问热论》篇指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篇中并论述了六经的发病症候及其传变规律,因此,部分学者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整起来的。

1《伤寒论》教材亦多持这一观点。

如:程门雪强调,必须承认《伤寒论》六经与《素问热论》六经的一致性。

2 也有人认为《伤寒论》是从《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素问》六经学说的特点,掌握了六经传变的规律,《素问热论》篇所讲的传变,只是示范性举例。

3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伤寒论》六经理论实源于《灵枢经脉》篇,但不排除《素问热论》的影响。

4 也有人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的理论与《灵枢经脉》的手足六经、《素问热论》的六经病症、《素问天元纪大论〉的六气与三阴三阳相配及阴阳气之多少、《素问,六微旨大论》的六气标本中见,都有一定关系.这是一种从经络、病证,气化诸方面全面继承的观点.
(二)认为仅沿用《内经》六经之名,内容已非其实.
三阴三阳本是哲学概念,由于所说明的事物不同,其涵义也随之而异。

《伤寒论》运用三阴三阳来命名各类证型,仅仅是受了《内经》阴阳学说的影响,是基于阴阳是机动代名词。

《伤寒论》对《内经》的继承是以临床实践“平脉辨证”为出发点。

姜春华认为,《伤寒论》六经是张仲景总结前人学说,通过临床实践经验积累起来的,只不过沿用了《内经》六经之名称,其内容已非经络之旧。

仲景是'因证分经,而不是以经定证',给旧名词赋予新内容,形成了新概念。

仲景沿用《素问》六经之名,而不袭其实,乃古人于不得已中假设之代名词。

因此,不必求深反浅.耸人听闻。

二,三阴三阳辨证的临床意义
(一)外感热病的辨证纲领
孙氏等认为,六经是一种症候归类方法,是按照机体抗病力的强班盛衰.病情的进退轻重和病位的表里浅深作全面考虑,找出其一定规律.归纳成六个症候类型,作为热性病辨证论治的纲领. 应将六经与八纲联系起来加以认识。

八纲是中医学的辨证基础,六病分症是八纲辨证的具体实践.
刘渡舟氏更明确指出,六经分证方法,在当时是临床医学一个突破,它解决了临床方面带有关键性的几个问题:①解决了病位所在。

如太阳经主表病,阳阴经主里病,少阳经主半表半里病,三阳经反映了六腑的病变,三阴经反映了五腑的病变。

②解决了病的寒热属性。

如三阳经病多见热证,三阴经病多见寒证.③解决了邪正的虚实关系。

如三阳经病邪虽盛而正气不虚,三阴经病阴邪盛而阳气已衰。

④解决了病性的阴阳。

如三阳病以发热为主,是病发于阳而为阳证;三阴经病以恶寒为主(不发热),是病发于阴而为阴证。

以上六经分证解决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证候纲领.起到,八纲.辨证的先驱,在临床上确有纲举目张,执简驭繁的作用。

时氏认为,《伤寒论》六经既有脏腑定位概念,又有六气寒热的属性,且以入体的正气(包括阴气和阳气,强弱为中心,对急性热病的发展过程作了动态观察,既看到了六经的物质基础.又看到了六经所反映的正邪消长,既有急性热病所占据的空间概念,又有病情发展变化的时间概念;目前,一些《伤寒论》教材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上述观点,如湖北中医学院编的《伤寒论》教材指出:《伤寒论》的六经概括了脏腑经络气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
种证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讨论病变的部位、证候特点,损及何脏腑、寒热趋向,邪正消长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

因此,《伤寒论》的六经,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二)三阴三阳辨证体系同样适用于内伤杂病
潘澄廉氏指出:《伤寒论)六经辨证,既适用于伤寒,也适用于杂病,特别是《伤寒论》的许多方剂,不仅可施治于外感,而杂病亦可应用。

《伤寒论》虽不是诊疗一切内伤疾病的唯一书籍. 而其所适用的辨证施治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三)具体指导立法用方
黄文东氏等指出.利用分经辨证及其诊断方法,以鉴别表、里、寒、热、虚、实等种种轻重不同的情况,来运用汗,吐、下、和、温.清、补. 消、涩及针灸等种种不同的治法。

六经是辨别各种不同类型症候群的纲领,是确定具体治法的指标。

六经证状虽不能概括百病,但六经方剂尽可应用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