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时《神奇的小棒》

合集下载

神奇的小棒(说课稿)青岛版(五四学制)二年级上册数学

神奇的小棒(说课稿)青岛版(五四学制)二年级上册数学

神奇的小棒(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晓小学数学中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2.熟练掌握小学数学中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运算方法;3.能够应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重点讲解小学数学中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运算方法,其中具体内容包括:1.认识数值大小,加法原理;2.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3.学会具体应用:神奇的小棒。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值大小,掌握加法原理;2.教学难点:让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算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出小学数学中加减法的概念及重要性;2.讲解加法原理:讲解数值大小的概念,引出加法运算符“+”,并详细讲解加法原理;3.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结合具体算例,讲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运算方法;4.应用案例:针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技巧;5.总结归纳:回顾本课所讲的内容,让学生确定加减法的重要性,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操作法等,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和技巧。

六、教学工具本节课将使用PPT、黑板、小棒等教学工具,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加减法概念及运算方法,同时让学生掌握具体应用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演示法和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进行应用,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深化教学的方法和实践,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神奇的小棒》说课

《神奇的小棒》说课

《神奇的小棒》说课《神奇的小棒》说课一、说教材《神奇的小棒》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实践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前面所学数学知识的认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拼摆图形等活动,加深对角及乘法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方法: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维及表达能力,培养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让学生充分感受图形美、数学美,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拼摆图形,在反思交流中体会数学的魅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发现活动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体现对教材的理解,我是这样设计本课教学过程的。

活动一:看一看课件出示小棒拼组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这些图片。

通过欣赏用小棒摆成的不同图案,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中有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然后再说一说自己想拼什么图形,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生拼摆的兴趣。

活动二:摆一摆让学生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再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摆了几个这样的图形。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在拼摆的时候体会图案美。

活动三:说一说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摆的图形中有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这一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图形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与数学知识有效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活动四:议一议通过让学生回忆本节课内容,进行反思交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创造带来的美。

《神奇的小棒》(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

《神奇的小棒》(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

《神奇的小棒》(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棒的特点和用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通过对小棒的制作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棒的定义和特点2. 小棒的制作方法3. 小棒的实验和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棒的制作方法和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小棒的制作技巧和实验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小棒制作材料。

2. 学具:剪刀、胶水、彩纸、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小棒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小棒的特点和用途。

2. 新课导入:介绍小棒的定义和特点,讲解小棒的制作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动手制作小棒。

4.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小棒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实验原理。

5.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小棒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小棒》2. 内容:小棒的定义和特点小棒的制作方法小棒的实验和应用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个小棒,并尝试进行实验。

2.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制作和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尝试不同的制作和实验方法。

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本节课通过制作和实验小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神奇的小棒》教学设计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神奇的小棒》教学设计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神奇的小棒》教学设计青岛版教学内容《神奇的小棒》是一节数学活动课,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让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学习立体图形的名称和基本特征;通过拼搭小棒,探索立体图形的构成。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说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立体图形的名称,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1. 立体图形的认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2.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学生在拼搭小棒的过程中,需要发挥空间想象力,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挂图等。

2. 学具:小棒、剪刀、胶水、彩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立体图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立体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它们的特征,并学习它们的名称。

3. 活动探索:学生分组合作,用小棒拼搭出不同的立体图形,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特征,尝试解决问题。

4. 交流分享:各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拼搭经验和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收获和不足。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以下布局:1. 《神奇的小棒》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分三点列出教学目标,突出重点。

3. 教学难点:列出教学难点,以便学生关注。

4. 教学过程:简要列出教学过程的六个环节。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神奇的小棒青岛版二年级上册

神奇的小棒青岛版二年级上册
我的小猪老师给出一个“日”字,说给这个“日” 字加一根小棒,你能把这个“日”字变成一个什 么字呢?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帮我吗?
执教:珠海市香洲区吉莲小学 罗洁
你能找到什么数学信息?
四人小组合作
• 1、先讨论设计什么主题的图画?这幅图画是由哪 几种图形组成?这种图形需要几根小棒? • 2、每种相同的图形摆了几个?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怎么算的? • 3、整幅画一共用了几根小棒?又是怎么算的? • 4、说说找到了哪些角? 4根小棒 请问两个正方形最少需要几根小棒?
4××2=8(根)?
有一条边是公用的,所以8—1=7(根)
• 请你移动一根火柴,使两道算式都能变成正确的算式?
这是个可以实现你 梦想的宝箱哦, 快快许许愿吧!

幼儿园中班教案《神奇的小木棒》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神奇的小木棒》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神奇的小木棒》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教材《快乐成长》第三章《有趣的工具》,详细内容为“神奇的小木棒”。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小木棒的基本使用方法,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小木棒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运用小木棒进行简单的拼图和搭建。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小木棒的基本使用方法。

难点:引导幼儿运用小木棒进行创造性的搭建和拼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木棒、图片、示例作品。

2. 学具:小木棒、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幅用小木棒搭建的城堡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座城堡是用什么搭建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神奇的小木棒。

”2. 示例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小木棒的基本使用方法,如拼图、搭建等,并讲解操作技巧。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发放一套小木棒和画纸,让幼儿模仿示例进行拼图和搭建。

4. 小组讨论(5分钟)每组幼儿讨论并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表扬。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小木棒》2. 内容:(1)小木棒的基本使用方法(2)拼图与搭建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小木棒和画纸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对小木棒的使用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创作过程中,部分幼儿想象力不足,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2. 拓展延伸:(1)让幼儿尝试用小木棒搭建不同的物体,如桥梁、房屋等。

(2)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完成作品,提高家庭亲子互动。

(3)开展“小木棒创意大赛”,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小木棒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拼图、搭建技巧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需要幼儿掌握。

《神奇的小木棒》科学活动实录+反思

《神奇的小木棒》科学活动实录+反思

中班科学探究活动《神奇的小木棒》教学实录一、导入环节,让所有小木棒在桌子上稳稳站立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小木棒和橡皮筋,请小朋友们用橡皮筋帮助把所有的小木棒全都站到桌子上。

听清楚了吗?师:现在四个小朋友一组,分别站到小筐前自己进行操作。

幼儿纷纷站到小筐前,教师重复要求。

插入绑皮筋技能:握住小木棒的上端,把橡皮筋套在上面,交叉后再套一圈,反复此动作直至绑住小木棒。

个别指导:1、发现某幼儿只拿了其中几根小木棒,教师强调要求“所有的小木棒” 。

2、当有幼儿用橡皮筋绑好小木棒,鼓励幼儿“试一试你的所有小木棒可以站到桌子上吗?”3、幼儿大胆的向同组的幼儿展示绑橡皮筋的方法:套一下、套一下、再套一下就好了。

师:你的站起来了么?怎么又倒了?再试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4、当有幼儿将小木棒站到桌子上,请同组小朋友观察“小木棒是怎样站起来的” ,并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用的什么好方法。

再请其他小朋友用他的好方法试一试,将所有小木棒站起来。

5、请反复试验成功的幼儿到其他组演示并介绍好方法,还没有将小木棒站到桌子上的幼儿仔细观察并尝试站立。

师:小朋友们把所有的小木棒都站到桌子上了吗?二、反复实验,操作出最少3 根小木棒就可以站到桌子上师:现在所有小木棒都站到桌子上的小朋友再试一试你抽掉几根小木棒还能不能站到桌子上?抽出的小木棒放到小筐里。

幼:抽掉两根可以么?师:又站起来的,小朋友就再抽掉一些。

个别指导师:你抽掉了几根?站起来了么?幼:4 根师:再抽掉一些试一试。

(二)师:你抽掉了几根?幼:3 根师:试一试再抽掉一些还能站起来么?幼:我觉得再抽掉一些就站不起来了。

师:动起小手再试一试(同组幼儿纷纷说,“我也再试一试”)当大部分幼儿用3 根、4 根、5 根小木棒站立起后,问“最少用几根小木棒就能站到桌子上?”重复要求“最少” !(三)师:这是最少的吗?还能再少一些吗?幼:3 根,我的再少就站不起来了。

(四)师:你用了几根?幼:2 根师:可以站起来吗?幼:好像不可以,我再加一根吧。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小木棒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小木棒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小木棒教学目标:1.了解小木棒的种类和用途。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小木棒的特性。

3.能够通过制作小木棒的表现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让幼儿了解小木棒的种类和用途。

2.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自己的小木棒制作作品。

教学准备:小木棒、胶水、色纸、剪刀、彩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小木棒并询问幼儿:“这是什么?”“有什么用?”引导幼儿思考。

2.老师分别出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不同形状的小木棒,让幼儿说出每种形状的名称,并询问:“这些小木棒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之处?”3.老师出示不同材质的小木棒,如竹制、木质、塑料制等,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小木棒的特点。

二、探究小木棒的特性1.教师为幼儿准备一些实验材料,例如纸、小木棒、剪刀等。

2.让幼儿利用小木棒探究摩擦力、质量、长度等影响木棒运动的因素,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3.引导幼儿根据实验结论,通过绘画、口头表达等方式,总结出小木棒的特性。

三、制作小木棒作品1.让幼儿选取自己喜欢的小木棒制作材料,例如彩纸、胶水、剪刀等。

2.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制作自己的小木棒作品,例如小木棒房子、小木棒动物等。

3.让幼儿欣赏彼此制作的小木棒作品,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和分享创意。

四、课堂总结1.让幼儿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小木棒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2.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小木棒制作过程,体验创造的乐趣。

3.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小木棒的奥秘,通过实验和创作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幼儿能够了解小木棒的种类和用途,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小木棒的特性,能够通过制作小木棒的表现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学生们在本课中也学会了合作学习,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成果,体验了创造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时《神奇的小棒》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图形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角及乘法的认识和理解。

2.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维及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
3.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图形美、数学美、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拼摆图形,在反思交流中体会数学魅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难点】
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发现活动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
磁性小棒、展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根根磁性小棒。

谈话:同学们,玩过这样的小棒吗?你用这样的小棒做过什么?
预设:生1:数数。

生2:拼图形
生3:拼小动物
、、、、、
谈话:
这简单的小棒同学们有这么多玩法,看来它真的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乐趣。

下面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实践活动---神奇的小棒(板书:神奇的小棒),看看这些神奇的小棒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的乐趣和惊喜,好吗?先来看看老师搜集的几幅图片,请看屏幕。

课件依次呈现用小棒拼成各种图案。

谈话:仔细看,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欣赏图片。

提问:观察这些图案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这些图案都是用小棒拼成的。

教师顺势评价:你观察的仔细,看出了图案是怎样拼成的?
生2:这些图案有小树、热带鱼、五角星,他们很漂亮。

教师顺势评价:你发现了这些图案来源于生活,感受到了图案的漂亮。

生3:这些图案中有三角形,还有四边形,还有角。

教师顺势评价:你还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数学知识。

组内讨论交流后
(1)课件出示:
找学生说一说,一棵小树用了7根小棒,两棵小树用了多少根小棒?(14根)(2)课件出示
生交流:一条小鱼6根小棒,3条小鱼18根小棒。

(3)课件展示其他两个物体,学生口答。

师小结: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用这些神奇的小棒可以摆出生活中的这么多的物品,还能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感受到这些图形的美丽。

其实只要大家动动手、动动脑用这些小棒还会创造更多的美丽的图案,你想不想自己拼一拼,摆一摆。

二、动手操作、自主创作
1.独立思考,自主创新
谈话:下面同学们联想生活中的物品,先想一想,你准备拼什么图案?用什么样的小棒?大约用多少根?想好后,在展板上自己摆一摆,动手拼一拼。

2.动手操作,创作图案
谈话:遇到困难可以问问老师,也可以问问同学,小棒不够用可以互相借一借。

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有创意的典型作品)
三、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1.同桌交流。

谈话:下面把自己的创作介绍给同桌,注意说明你摆的图案是什么?里面藏着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同桌交流。

2.班内交流。

谈话:谁愿意把你拼成的图案介绍给全班的同学?
预设1:我摆的小伞里有锐角,一共用了35根小棒?展示学生摆的小伞。

追问:怎样知道用了35根小棒?
预设:一把小伞用7根小棒,5把小伞一共用5×7=35根。

课件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这个同学能够用上乘法口诀很快计算出用到的小棒数量,看来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预设2:我摆的小鱼里有锐角、钝角,还有三角形,3条小鱼一共用了18根小棒。

预设3:、、、、、、
小结。

同学们能够用简单的小棒创造出这么多漂亮的图案,还都能用到学过的数学知识计算出小棒的数量,真了不起。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处处用到数学,我们的生活也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美丽的图案而更加美丽。

四、课堂总结,深化感受
1.欣赏图片,深化认识
课件展示生活有名的建筑、熟悉的家居物品的实物图片。

谈话: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1:生活中到处有图形。

生2:有了图形,我们的生活更美丽。

生3:这些图案中有我们学很多数学知识。

2.反思总结,畅谈收获
谈话: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1:我能用小棒拼出很多图案。

教师顺势追问:今天我们用小棒拼图案的时候,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预设:先想好拼什么,然后再拼一拼,再和同学说说。

小结:也就是说我们在用小棒摆图案的时候,先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这样我呢就能创作出更多精美的图案。

(完成板书)
预设2: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知识。

教师顺势总结: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用,生活因为有了数学更加美丽。

五、板书设计:
神奇的小棒
摆一棵小树用7根小棒,2棵小树用( 14 )根小棒。

2×7=14(根)
摆一颗五角星用10根小棒,4颗五角星用(40 )根小棒。

10×4=40(根)
我的亮点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我个人认为学生应该多上一些这样的活动课,学生在活动课上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活动操作、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实践等学习能力。

一、观察物体。

1、引导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去看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所以不能从一个侧面去断定一个物体的形状,要全面的观察物体。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初步向学生渗透全面地、辨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动手拼摆。

1、引导学生同桌里充分的讨论。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求知的欲望。

2、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只要学生说得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摆出不同的图形,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4、充分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爱和想象力来拼组图形。

学生用学具进行拼、摆、量、画几何图形的活动,这个活动,主要通过具体的“做”,使学生巩固对所学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

我的困惑: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不知如何去引导学生。

东点联校胡美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