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人教八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中国的自然环境罗游疆《气候》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人教八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中国的自然环境罗游疆《气候》教学设计

《气候》教学设计(第3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2.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气候类型图。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教学重点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分布。

教学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气候对于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着重学习了我国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这个气候特征是什么?(学生:季风气候显著)我国的季风气候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学生:雨热同期)那么我国季风气候又分为哪两种气候类型?我国还有什么气候类型呢?(板书)气候复杂多样[讲授新课](投影)《我国不同的气候类型》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提问)从图上,你能发现什么呢?(学生:除了季风气候,我国还有其他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主要是北方的温带季风气候和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云南南部、广东南部和台湾南部及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图中,能否看出我国还有一个什么重要的气候特征?(学生: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或气候复杂多样)(教师板书:气候复杂多样)这个气候特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的影响有关呢?(学生: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教师及时表扬)(投影)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和图中四个地点漠河、海口、吐鲁番、五道梁的气温曲线变化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各地的气候特点,进而判断它们各属于我国哪一种气候类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搞清我国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学生回答)①西北的吐鲁番盆地(年降水量不足10 mm,冬季平均气温在-10℃,夏季平均气温在25℃以下)气候干燥、冬冷夏热,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②西南的五道梁(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说明青藏高原上大部分地区四季低温,有的地区甚至终年冰雪覆盖)属于高原山地气候;③东北部的漠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均降水量不足50 mm且集中分布于夏季,冬季均温达-30℃,降水仅10 mm,说明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冬季寒冷干燥而漫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④南部的海口(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150 mm左右,说明海南岛气候湿润,终年皆夏)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3课时)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3课时)

2.1《中国的气候》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温度带图等图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总结中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分析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发展经济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发、读图分析法、微课展示教学指导:本节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能采用设置情境、协作活动、引导探究的“情境—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即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见上图),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

教学过程2.1《中国的气候》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干湿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有关气候图的判读、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图册、图文结合法、微课。

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案

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案

初中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主备教师审核教师授课周次授课时间课题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

2.了解中国大陆性特征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教学重点1.中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2.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3.中国大陆性特征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1.中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2.夏季风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
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

第3课时课时数3课时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标、增、改、删、调)
一、导入新课(1′)
〖师〗指导学生阅读P41“中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冬季最冷的国家”材料,教师设疑:这是为什么呢?(与季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
〔承转〕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了解我国的又一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

二、讲授新课(25′)
〖师〗〔展示〕多媒体展示课本P40图2-30“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讲授〕什么是季风?季风是指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变化的风。

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那么,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是什么呢?
〔展示〕多媒体展示“世界政区简图”。

〔讲授〕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陆位置差异显著。

(海陆因素和纬度因素)
那么,影响我国的季风有哪些呢?。

中国的气候(第3课时)精品教案

中国的气候(第3课时)精品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学方案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2.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三、教学策略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标准”指向十分明确:一是能运用气候资料,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直方图、气候统计资料、示意图等,归纳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含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能简单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是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本节中专指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

按照“标准”要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课时分配上分为4个课时。

此为第3课时。

在教学策略上,通过《凉州词》中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作为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春风指的是什么?春风为什么不能度过玉门关呢?从而引出正文内容。

首先读图学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以及季风区的范围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冬夏季风的来源。

继而列表总结季风区和非季风的区别,并据此呼应引入中的“春风”的概念。

接着通过示意图来分析冬夏季风的成因。

最后通过雨带的位置关系来分析季风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四、教学流程1.下列盆地位于季风区的是()A. 准噶尔盆地B. 四川盆地C. 柴达木盆地D. 塔里木盆地2.下列关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2021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学案 湘教版

2021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学案 湘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学案湘教版教与学目标: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教与学重点: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影响。

教与学难点: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

教与学方法:以图析文,合作交流。

教与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复习提问亚洲的气候特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出季风气候显著,也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特征。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35页——37页和图2——22“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解决以下问题:(1)、什么叫季风区?(2)、季风区与非季有人说“一旦内蒙古东部的草原没了,北京和天津也就没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三、总结梳理,归纳方法: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也是我国气候的一大优势。

通过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以及一些特殊的天气现象,从而发现自然规律,并能够科学的利用自然规律,来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四、巩固练习,达标测评:综合能力训练56页13题,57页3、4题。

附板书设计: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一、季风气候显著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2、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及影响二、我国的特殊天气: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三、多旱涝灾害教与学反思:学后反思: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38931 9813 頓Zx37060 90C4 郄22326 5736 圶` 34743 87B7 螷21071 524F 剏30278 7646 癆3E25367 6317 挗W34659 8763 蝣。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 第3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多特殊天气 多气象灾害 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中国的气候  第3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多特殊天气 多气象灾害 教案

第3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多特殊天气 多气象灾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地图归纳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2)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3)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地利用资源的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2)我国两种气象灾害:洪涝和干旱。

【教学难点】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教学方法】读图、析图、比较、讨论、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诗引入: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玉门关外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所造成的。

那么春风又指的是什么呢?春风为什么不能度过玉门关呢?二、新课学习(一)季风气候显著★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

引导学生读图:(1)依据图例,读取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

引导学生在中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上,归纳出我国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讲解:这里的季风指的是夏季风,“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因为“玉门关”不在季风区。

(2)在图中描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看一看它们大致经过的地形区。

(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3)引导学生读出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

(夏季风:偏南风;冬季风:偏北风。

)提问: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为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导致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不同。

提问:①我国的降水主要是夏季风带来的,还是冬季风带来的?为什么?②为什么我国降水集中在夏季?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夏季风从印度洋和太平洋吹向陆地,带来充足的海洋水汽,使我国夏季湿热多雨。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使学生掌握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气候特点2.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的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特点和类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讲解:a. 讲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等。

b. 介绍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c. 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3. 课堂互动:a. 提问学生关于气候类型和影响气候因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国气候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及影响气候因素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气象知识和气象事业的发展。

2.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实地了解气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过程。

3. 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高学生的气象科学素养。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人:刘小敏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
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
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
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4.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5.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
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
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第3课时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
洪涝
(展示一幅洪涝的图片)
1 .请同学们思考洪涝会带来哪些危害?
引导学生总结:威胁人身安全、破坏基础设施、破坏农业生产等。

(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2 .看图思考洪涝多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
引导学生总结:主要出现在降水集中的夏秋季节和我国东部的平原、盆地地区。

活动:
1 .我们的家乡宿州市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旱涝灾害频发,播放2018年宿州市因暴雨导致的城市内涝视频,以城市内涝为例,让学生探讨,中学生应如何做好防灾减灾?
先播放视频再引导学生总结。

过度:除此以外我国还有哪些特殊天气可能会带来什么危害?
寒潮

E
(指导学生理解寒潮的概念、标准、天气现象以及危害)
学 过1.读图2-23,说出寒潮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程引导学生回答: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以及广东、台湾、海南受寒潮影响
较小,大部分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大。

紧接着请同学们思考:这些地区受寒潮影响小的原因是什么?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地势较高);四川盆地(受山脉阻挡);广东、台湾、海南(纬度较低)。

2 .讲解台风、梅雨、沙尘暴的概念、多发时间、影响地区以及它们带来的危害。

情感教育:多难兴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但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

多难,兴邦。

只要我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人们在面对灾害天气时就会更加从容。




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