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派桉例赏析(附“火神派”再述 )--张存悌
火神派研究的现代意义(上)

火神派研究的现代意义(上)
张存悌
(沈阳市大东区人民医院中医科 ,辽宁 沈阳 110042)
关键词 :火神派;现代研究 ;意义 中图分 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719(2007)06-0826-02
中 医 史 上 众 多 的学 术 流 派 是 中 医理 论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当然 也 是 我 们 继 承 和 发 扬 中 医 的 重 要 内 容 。 它 们 既 是 学 术 发 展 的 动 力 ,更 是 理 论 传 播 的 重 要 途 径 。 中 医 学 得 以 延 续 至 今 ,学 术 流 派 的 传 承 和 发 展 ,无 疑 起 到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 。 根 据 古 为 今 用 ,理 论 为 实 践 服 务 的原 则 ,我 们 研 究 和 传 承 火 神 派 ,显 然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3受温病学说影响滥用苦寒渐兴起叶天士将该学说发展至顶峰近代著名医家谢观就指出有清中叶医家于温热治法最所殚心以至用药多以寒凉轻灵为风气相延日久形成一种倾向不求经旨脱离辨证出现滥用寒凉阴柔的倾向给医Biblioteka 带来不良影响· 826·
维普资讯
辽宁中医杂志 2007年第 34卷第 6期
已 故 河 南 名 医 周 连 三 (1889~1969)先 生 亦 持 相 同 观 点 ,他 说 :“阳 虚 之 证 十 之 七 八 ,阴 虚 之 证 十 无 二 三 。”当然 ,他 也 以擅 用 附 子 著 称 。
火神派探讨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火神派”再述

・壶天漫笔・36・ 收稿日期:2004-10-19作者简介:张存悌(1947-),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肿瘤和疑难病症。
“火神派”再述张存悌(沈阳抗癌止痛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1) 关键词:火神派;学术思想;宗师;传人;著作;医话中图分类号:R249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05)01-0074-02 去年曾写过一篇《火神派述略》(载本刊2004年3期),感到意犹未尽,同时又搜集了许多新资料,故而再议这一话题。
一般公认,凡能构成一家学派者,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有一个独特的学术思想或者说学说,例如河间学派的火热论;第二,有一个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即宗师,例如补土派的李东垣,还要有一批跟随宗师的传人(亲炙或私淑),对其学说或尊崇,或信抑,或研究,甚至发扬之,从而形成一个“人才链”;第三,必须有阐述学说观点的有影响的传世著作,例如伤寒学派的《伤寒论》,温病学说的《温热论》等;当然还要有相当的临床实践(医案)。
这几条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气候,更无以造成影响。
按此标准衡量,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甚至可以说“十分过硬”。
1 火神派的学术思想 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火神派最主要的学术思想是:重视阳气作用,善用扶阳方法治病,对阳虚阴盛病症的辨识深刻而全面,擅用大剂姜附等辛热药物,在有些方面超过前人,对后人也颇具影响。
当然火神派的学术思想与以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派有所不同,这一点笔者将在以后介绍。
2 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 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寿全。
郑寿全(1824-191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
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
誉满川蜀。
郑钦安中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
从有限的资料中可知,入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先生,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先生学医达11年之久,继承郑钦安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呼为“卢火神”。
郑重光学术思想探讨下张存悌

素圃熟谙此道,用姜附投治时,慎夹阴药。如治王 蔚园兄令眷,怀孕八月,忽下血不止,其胎欲堕,呕吐非 常。经用大剂参附汤,人参三两,熟附两许,产母幸全, 第三日忽然床上跳下,满房乱走,或笑或哭,竟似癫狂。 诊其 脉 散 大 无 伦,面 赤 气 促,不 避 亲 疏。 继 用 参、芪、 归、术、炮姜等药,医治七日,忽腹大痛,先泻后痢,红白 频下,二便不禁,势更危笃。询知夏月日食西瓜,诊为 寒痢,即用附子理中汤加肉桂、赤芍、茯苓、砂仁。七日 痢止,转变呕呃,吐痰眩晕,大便频而溏,不能登桶,全 不欲食。盖平素胃冷多痰,元气稍振,本病复萌,其呕 呃眩晕皆痰饮也。屏去血药,专用附子理中汤加茯苓、 半夏、天麻、白豆蔻,医治百日,方见转机。
数日 后,因 食 鲜 鸡 海 味,厥 阴 余 邪 复 发 而 下 利 脓 血,仍用当归四逆汤加干姜、附子温里。2 剂大汗,病 遂减半,四剂热退利止。次日忽阴囊肿大如瓜,知邪未 尽,药不易方。二剂后,周身皆麻,如初服附子状,随即 手足拘挛,颈项强直,俨如痉证,少刻大汗,通身痉麻皆 定。
按 此案愈后食复,两番治疗,服用附子后均出现 “周身皆麻”之 症,确 实 容 易 疑 惧 为 服 用 附 子 所 致,素 圃解释为: “殊不知初服附子麻者,欲作汗也。若不畏 而再剂,必 大 汗 而 解。 失 此 汗 机,使 邪 蟠 踞 于 表 里 之 间,入藏则利,注经则疝,出表则麻,乃邪自里出表,其 病实解而反似危。”确为经验之谈,予人启迪。
按 此案用真武汤换干姜,另加人参五钱,已含茯 苓四逆汤之意,虽用附子三钱,但日服三剂,总计已是 九钱,用量已是可观了。本例阴盛阳虚,前医用八味地 黄汤加人参,虽亦用桂附,但夹有熟地、山茱萸、丹皮等 阴药,于温阳 相 掣 肘,故 而“甫 一 剂 即 呕 吐,半 夜 而 增 呃逆。”素 圃 熟 谙 扶 阳 慎 夹 阴 药 之 理,将 生 姜 换 为 干 姜,选方用药知宜知避。 2. 2 熟谙热药反应 火神派医家擅用姜附有一重要 体现,即熟谙服用附子后的反应,郑钦安称之为“阳药 运行,阴邪 化 去 ”。医 界 向 有“投 凉 见 害 迟,投 温 见 害 速”之习见,因此能够辨认热药的正常反应,守定真情 不变,郑钦安对此有着独特经验和深刻体会,用起姜附 热药来进退有据,应付裕如,发前人所未发,也是投用 辛热阳药必须弄清的问题,“此道最微,理实无穷”( 郑 钦安语) 。素圃熟谙此理,对服用附子之反应积累了 丰富经验,如治吴西烁酷暑染病,辨为厥少二阴之病。 方选当归四逆汤加用附子服后一刻,即周身皆麻。病 者畏惧而停后剂。3 日后全现厥阴经证,竟用前剂不 变,得汗数身,邪气稍解。
火神派

火神派简介中医是用来干什么的?别费话是用来看病的!看病最重要的是什么,疗效!!火神派就是一个有很高疗效的中医流派!请大家看一个医案。
蒋某,口糜,满口生白疮,容易疲乏,特别怕冷。
先用炮姜加甘草汤加桔梗,无不良反应,继以附子理中汤4剂,最后用潜阳丹四剂而愈。
虽食煎炒辛辣食物,亦未复发。
“以后用此方治愈此类病症,数十例”评析:在《医法圆通卷一》中,郑氏说到··口糜者,满口生白疮,系胃火旺也。
”对于口糜,西医学称之为口腔溃疡者,“亦非仅由胃火所致,有因虚火上浮引起的”“唐氏举自己的案例证明,并用此法治愈这类患者数十人”可见此类患者并不少见。
郑氏一向强调,头面五官各症,常存阴火概念。
关于本案所用前后3方,为唐氏治疗虚阳上浮,治疗五官诸症诸症如咽炎,喉炎等用药常规套路。
其中首选炮姜甘草加桔梗,具有一定的试探意义,若无不良反应或不加重,即考虑用附子理中汤或潜阳丹进取。
节选张存悌《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郑钦安火神派是由清代末年四川名医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学派。
阴阳阴阳为纲辨认万病阳气火神派已扶阳学说为理论,注重阳气。
附子临床上以擅用附子而著称。
重要传人卢门三代(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云南吴佩衡(其子吴容祖),上海祝味菊,唐步琪,李可,刘力红。
《医理真传》火神派奠基之作火神派完全可以登堂入室,可以说是中医的正统!火神派基本学术观点1.阴阳为纲判分万病。
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
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内经)“余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上下诸证,不问男女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
“火神派就是用附子?”这么理解就错了,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火神!

“火神派就是用附子?”这么理解就错了,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火神!中医学苑xyzych1988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火神派医书十一种》,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中医火神并不神扶阳是良方火神派什么是火神派火神派是近年来慢慢被人们所了解,《思考中医》这本书的畅销也大大提高了火神派的知名度。
严格来说,火神派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定义。
所谓火神,是说善用热性的药物治病。
我们可以说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长使用附子而著称。
火神派有两大特点:第一,治病强调扶阳,多用“扶阳三味”。
扶阳三味指姜(干姜、生姜、炮姜等)、桂(桂枝、肉桂等)、附(制附子、生附子、乌头等)三类热药。
第二,火神派强调“阳主阴从”,崇尚使用经方。
《扶阳讲记》—书中说:“《周易》明确地谈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强调了‘阳’在了万物生命活动中居主导地位。
”《伤寒质难》中说:“夫一切机能,皆属阳气,损在形质,始曰阴虚……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
所以然者,阳能生阴也。
”比起温补学派,火神派有自身的特点。
郑钦安在《医法国通》中指出:“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凡阳虚之人,多属气衰血盛,无论发何疾病,多缘阴邪为殃,切不可再滋其阴。
若更滋其阴,则阴愈盛而阳愈消,每每酿出真阳外越之候,不可不知。
”郑钦安火神派谱系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寿全(钦安,以郑钦安名世,下文称郑钦安),《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
郑钦安则由师承自一代大儒刘沅(字止唐,以刘止唐名世,下文称刘止唐),所以后世也称刘止唐为“火神之祖”不过比较受大家认可的火山派开山祖师还是郑钦安。
刘止唐“指示《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力法之旨”。
《黄帝内经》就不用说了,中医中药都绕不开的经典。
往上追溯,火神派的源头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郑钦安入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学医达11年之久,继承郑钦安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呼为“卢火神”。
火神派名家医案选5

精神分裂症 ———桂附壮阳汤
某男 , 38 岁 ,已婚 ,京剧琴师 。 3 年来每年发病 1 次 ,前 2次发病俱为呆滞 ,少语 ,行为奇特 ,曾住精神病 院治疗 ,出院后均照常工作 。本次于人院前 10 天 ,开 始沉默寡言 ,哭泣 ,欲自杀 ,个人及家庭史除其有阳痿
高血压 ———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陈某 ,男 , 60 岁 。高血压已 20 余年 ,近 3 个月眩 晕耳鸣加重 ,头面烘热 ,动则心慌 ,气不得续 ,纳差 ,渴 不欲饮 ,神疲嗜睡 ,四肢酸困 ,下肢发凉 ,血压波动于 24~25 /14 ~15kPa 之间 , 望其面红如妆 , 舌淡 , 苔薄 白 ,脉沉细无力 。辨为“脾肾阳虚 ,气馁阳浮 ,投以温 补脾肾 , 益气摄阳 , 佐以健脾开胃之剂 ”: 制附子 (先 煎 ) 25g,干姜 10g,肉桂 6g,炒杜仲 15g,续断 15g,党参 15g,茯苓 12g, 白 术 15g, 山 药 20g, 陈 皮 9g, 焦 山 楂 15g,炒麦芽 15g,甘草 5g。3剂后 ,眩晕减轻 ,头面烘热 大减 ,血压降至 21 /14kPa,下肢发凉亦减 ,续服 9 剂 , 头晕消失 ,耳鸣减轻 ,血压降至 18 /11kPa。
外 ,余无特殊 。精神检查 :仪态不整 ,反应迟钝 ,动作 、 语言均显著减少 ,情感淡漠 ,有捞食大便行为 ,迫害妄 想及听 、幻觉俱较明显 ,智能无减退 ,但自知力不全 ,诊 断为精神分裂症 ,先予氯丙嗪及利血平合并治疗 。 1 个月后 ,情况显著进步 ,能追溯过去妄想及幻觉的内 容 。又经半个月 ,病情恶化 ,表现萎靡不振 ,极度懒散 , 常席地而坐 ,终日嗜睡 ,默默无言 ,对环境毫无兴趣 。 仍再予胰岛素治疗 ,然嗜睡情况较前更甚 ,终日卧床闷 睡 ,常诉“怕冷 ”,且见腹泻 、纳呆现象 ,应用止泻及助 消化剂无效 。经胰岛素治疗 16 次后 ,上述情况更严 重 ,遂停止西药 ,改用中医治疗 。病人伴见五更泄泻 , 舌淡无苔 ,脉象细弱 。属于脏腑虚寒 ,太阴少阴为病 。 以往虽有幻觉妄想等有余之象 ,至此一变而为不足之 形 。结合阳痿及畏寒病史 ,更说明此为虚寒不足之证 无疑 。治以补中祛寒 ,温扶中下 ,壮命门之相火 ,益不 足之真元 ,用桂附壮阳汤去掉熟地 、龟版以治疗求本 。 服药 3剂后 ,腹泻停止 ,精神较为爽快 ,开始参加文娱 活动 。6剂后 ,闷睡情况显著减少 ,下棋 、打乒乓颇饶 兴趣 ,交谈回忆甚佳 ,唯畏寒仍甚 ,“阳虚生外寒 ”病机 颇明 。继进前方 15 剂后 ,已无嗜睡之情 ,畏寒亦显著 好转 。服药 20剂 ,症状全部消失 ,自知为完全 ,再予以 原方加熟地 、龟版调理 5 剂而正式出院 。 3 个月后随 访 ,恢复工作良好 。
附子用法综述(l转自己张存梯的《火神派》一书章节 -转贴专栏-民间中医网-

附子用法综述(l转自己张存梯的《火神派》一书章节-转贴专栏-民间中医网-附子用法综述附子、川乌、草乌同为毛茛科植物,但不同属。
附子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为乌头的子根,川乌Radix Aconiti为乌头的干燥母根,草乌Radix Aconitz Rusnezoffii为北乌头的干燥块根。
附子、川乌系栽培品,草乌为野生植物。
在性味与归经方面,附子、川乌、草乌同具辛、热、有毒,归心、脾、肾经的特点;在毒性方面附子<川乌<草乌;在功效方面,三者各有异同,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功效。
川乌具袪风寒湿,散寒止痛功效。
此两者相比较,附子散寒止痛作用强于川乌。
草乌与川乌同样具祛风寒湿,散寒止痛作用,只是川乌侧重于治寒湿痹症,草乌侧重祛风止痛。
附子、川乌、草乌在用药时一般均用炮制品。
恽铁樵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
"一语道尽附子的特点。
说它有用,是因为白仲景时代起,附子就被视为扶阳祛寒要药,受到众多医家的推崇,明,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
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意为& 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之要药。
火神派医家则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对附子的运用积累了十分丰富而独特的经验,唐步祺先生称"附子为热药之冠",祝味菊称附子"为百药之长",可谓概括了附子的重要性。
说它难用,是因为附子大热,药性峻烈,而且有毒,应用起来不无顾忌。
古代医家畏用附子者不乏其人,"甚至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每告人曰: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必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本草崇原》〗。
医家的作用就在于扬长避短,化害为利,诚如祝味菊所言:"附子是心脏之毒药,又是心脏之圣药。
变更附子的毒性,发挥附子的特长,医之能事毕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神派案例赏析
一、“火神派”述略 ---张存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名医辈出,各显身手。1929年秋,上海一巨贾,因患伤寒遍请中西医高手诊治,病势日增,某名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名医祝味菊力排众议,全力承揽,“具结”担保,果断采用附、桂、麻、姜之剂,不数日而愈。当时沪上医界为之轰动,不仅赞其医术,更佩服其“具结”担保之勇气。陆渊雷谓“君(祝味菊)心思敏锐,又自幼专力治医,造诣非予所及。”徐相任称他为“国医中不羁才是也”。名医章次公也大为叹服,自谓:“此后一逢先生则奉手承教,俯首无辞。”考陆、章诸公皆为沪上医硕,自视颇高,能说出如此肺腑之语,足见对祝味菊钦佩之情。 祝味菊(1884—1951),以善用附子著称,人誉“祝附子”,是近代中医史上一个著名流派———“火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借其轶事开头,谈谈火神派。
所谓火神派,是因为该派风格独特,以善用附子、干姜等热药著称,屡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代有传人,发扬光大,历百余年而不衰,至今犹有余韵。中医史上有金元四大家,有经方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等等,千百年来,它们各树一帜,各呈异彩,汇聚而成中医学的丰富源流。鲜为人知的是,在清代末年,四川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火神派。以笔者看来,其理论之精妙,用药特色之鲜明,影响之大都不下于上面各家医派,堪称中医宝库里的明珠,实有发掘之必要。各位同仁若有兴趣或有相关资料,万望不吝赐教。医史证明,凡能创造一家学派者,必有领军人物和几个代表人物,还要有一定的理论著述与相当的临床实践(医案)。这几条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气候,更无以造成影响。按此标准衡量,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其领军人物是郑寿全。
郑寿全(1804—190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誉满全川,《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以善用附子,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实医林一代雄杰。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吴佩衡(1888—1971)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祝味菊(1884—1951)东去上海,沪上医界几无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认为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吴、祝二位,驰名华夏,其影响较之郑钦安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祝味菊还是第一个提出“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念者。其它还有华阳刘民叔(川藉沪上名医),以及卢铸之(有火神之称)、补小南、范中林、龚志贤(重庆)、戴云波(成都)等,皆为四川人,这一点颇有意味。其中祝味菊虽系浙江人,但弱冠(25岁)入川,拜蜀中名医刘雨笙等3人为师,数年学成,且在四川度过了17年的光景,逐步形成温补为特点的用药风格,1926年为避“川乱”才迁居上海,名扬沪上。
火神派的著述:郑钦安———《医理真传》(1869年)、《医法园通》(1874年); 吴佩衡———《麻疹发微》、《伤寒论新注》、《吴佩衡医案》; 祝味菊———《伤寒质难》、《祝味菊医案选》; 刘民叔———《鲁楼医案》; 范中林———《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等等。
粗略总结,火神派理论有如下一些特点: ①学术上以《内经》为宗,“洞明阴阳之理”,“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郑钦安语) ②临床上则“用仲景之法”,用药多为附子、干姜、肉桂等,附子常用至100g以上甚至300g,尊附子为“百药之长”(祝味菊语),用方则多为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这是火神派最鲜明的特点。 ③用药上虽有执滞之嫌(其它医派如寒凉派、温补派亦有此特点),但该派持论还是公允的,并不专用姜附,其它药当用者则用,并不偏颇,“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郑钦安语)。 ④对附子的应用有一整套铰为成熟的经验,包括其配伍和煎煮方法,如祝味菊用附子多配伍磁石、枣仁等;吴佩衡大剂量投用附子时,必令久煮3h以上,以口尝不麻舌口为度。理论总是抽象的,实践才是具体的。
下面引用吴佩衡大剂四逆汤治愈重症肺脓疡一案以供玩味。 患者海某,女,19岁。因剖腹产失血过多,经输血后,突然高烧40℃以上。经用青、链霉素等治疗,体温降低,一般情况反见恶化,神识昏愦,呼吸困难,白细胞高达20×109/L以上。因病情危重,不敢搬动,未作X线检查,于1959年1月3日邀吴佩衡会诊。患者神志不清,面唇青紫灰黯,舌质青乌,鼻翼煽动,呼吸忽起忽落,指甲青乌,脉弦硬而紧,按之无力而空。辨为心肾之阳衰弱已极,已现阳脱之象。治唯扶阳抑阴,强心固肾,主以大剂四逆汤加肉桂,药用:附片150g,干姜50g,肉桂(研末,泡水兑入)10g,甘草20g。预告病家,服药后若有呕吐反应,且吐后痰声不响,气不喘促,尚有一线生机。药后果吐痰涎,神识较前清醒,嗜卧无神,舌尖已见淡红,苔白滑厚腻,鼻翼不再煽动,咳出大量脓痰,脉象同前。前方加半夏10g,茯苓20g,甘草减为8g。三诊时神清,唇舌指甲青紫大退,午后潮热,仍有咳喘,咯大量脓痰,脉弦滑。前方出入:附片200g,干姜100g,上肉桂(研末,泡水兑入)10g,公丁5g,法夏、橘红各10g,细辛5g,甘草8g。此后病入坦途,诸症均减。经X线检查,双肺有多个空洞,内容物已大半排空。细菌培养,检出耐药性金葡菌,最后诊为“耐药性金葡菌急性严重型肺脓疡”。仍以附片150g,干姜50g,陈皮、杏仁、炙麻黄各8g善后,1周后痊愈。(《吴佩衡医案》) 按:此案颇能代表火神派诊治风格,其认症之独到,用药之峻重,皆非常医所及,读来令人钦佩。如此凶险之症,吴氏以其过人胆识,高超医技挽之,令人叹服。若从白细胞20×109/L、咯吐脓痰、肺脓疡等入手,很可能陷入“痰热蕴肺”的认识中,用些鱼腥草、黄芩之类套方,一般医者难以免此俗套,那就很难想象是何后果矣。 二、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 上期文章“火神派述略”中,谈到火神派善用附子、干姜等热药,之所以如此,他们是有理论为本的。其核心就是“洞明阴阳之理”,“认证只分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郑钦安语)。火神派首领郑钦安首阐其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于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总之,病情变化非一二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若逐经、逐脏、逐腑论之,旨多反晦,诚不若少之为愈也。”“予非爱姜、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学者苟能洞达阴阳之理,自然头头是道,又奚疑姜、附之不可用哉。”(《医法园通》)“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是火神派的理论核心;以大剂附子、干姜为主,则是其主要用药特点。为有助于理解这一理论,下面选析一些火神派这方面的案例,读者自然心领神会。
1 头痛 邓某,男,成年。初以受寒发病,误服辛凉,病经十几天,头痛如斧劈,势不可忍。午后恶寒身痛,脉沉弱无力,舌苔白滑而不渴饮。辨为寒客少阴,阻碍清阳不升,复因辛凉耗其真阳,正虚阳弱,阴寒遏滞经脉。头为诸阳之会,今为阴邪上攻,阳不足以运行,邪正相争,遂致是症。治以辅正除邪之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主之: 附片100g,干姜36g,麻黄10g,细辛5g,羌活10g。 1剂痛减其半,再剂霍然而愈。(《吴佩衡医案》) 按:如此暴痛如劈之头痛而能治愈,未用一味芎、芷、蝎、蜈之类套方套药,仗的是治病求本,从阴寒内盛着眼,以大剂附子、干姜取效,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俗辈所及。郑钦安《医法园通》对此早有论述:“因阳虚日久,不能镇纳浊阴,阴气上腾,有头痛如裂如劈,如泰山压顶,有欲绳索紧捆者,其人定见气喘唇舌青黑,渴饮滚汤,此属阳脱于上,乃属危候,法宜回阳收纳为要,如大剂白通四逆汤之类,缓则不救。”吴氏正本于此。
2 牙痛 孙某,男,38岁。受寒感冒,服辛凉解表银翘散1剂,旋即牙痛发作,痛引头额,夜不安寐,其势难忍。牙龈肿痛,齿根松动,不能咬合,以致水米不进,时时呻吟。舌尖红,苔薄白而润,脉虚数无力。辨为表寒误服辛凉,寒邪凝滞经络,里阳受损,虚火上浮。治宜宣散经络凝寒,引火归元,纳阳归肾,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味: 附片45g,炙龟板、肉桂(研末,泡水兑入)、砂仁各9g,细辛5g,黄柏、白芷各9g,露蜂房6g,生姜12g,甘草9g。 煎服1次,牙痛减轻,夜能安寐,再服则疼痛渐止。2剂服毕,牙龈肿痛痊愈。(《吴佩衡医案》) 按:此属虚火牙痛,极易误为实火。论其牙龈肿痛,舌尖赤红,确属火热。然从病史看,受寒感冒,服辛凉之剂,旋即牙痛,显然不符。舌尖虽红,但苔薄白而润,脉虚数无力,综合判断,属于“里阳受损,虚火上浮”。潜阳封髓丹正为此类证候而设,故而效如桴鼓。全方基本未用止痛药,完全从阳虚着眼,常医难及。
3 支气管哮喘 罗某,男,26岁。1962年4月,因风寒咳嗽,痰多,气紧,不能平卧,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经治疗病情好转。1963年冬季,咳嗽加剧,心累气紧,动则尤甚,致卧床不起。治疗一段时间,基本缓解。1964年春,旧病复发,遂来求诊。初诊:喉间痰声漉漉,张口抬肩,气不接续,喘时汗出,痰多清稀,精神萎靡,恶寒肢冷,面肿。舌质淡暗,苔白滑腻。此为少阴阳衰阴盛,气不归元,寒饮上逆而致。法宜壮阳驱阴,纳气归肾,以四逆汤加味主之: 制附片(久煎)、生姜各30g,炙甘草16g,上肉桂(冲服)10g,砂仁、白术各12g。4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