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派

合集下载

火神派的理论要点张存悌

火神派的理论要点张存悌

四、阴盛阳衰的病势观
• 所谓病势观,是指医家对群体社会的发病
特点和大体趋势的概括认识,它是关系到 医家和学派的学术特点和认识疾病的前提 ,一般与社会、时代及地域、气候特点密 切相关。
• 郑钦安说过:“阴阳不明,医门坏极。喜
清凉而恶辛温,无怪乎阴盛阳衰矣”(《医 法圆通卷二》) 。是说俗医“喜清凉而恶辛 温”,滥用寒凉伤阳,导致世人“阴盛阳 衰”的基本态势,指出阴证、寒证占了大 多数(盛),而阳证、热证则少见(衰) 。
重要的是,郑氏对阴寒偏盛所致虚阳上浮、外越、下陷所 引起的种种假热之象,他称之为“阴火”者,有着相当深 刻的认识。所谓“阴火”即阴证所生之火(与东垣之阴火 不同),又称假火,本质是阴寒偏盛,导致虚阳上浮、外 越、下陷而引起的种种“肿痛火形”其实是假象,常见的 如慢性咽炎、口腔溃疡、牙龈肿痛、舌疮、口臭、头痛、 颧红、目赤、耳鸣以及内伤发热、皮肤包块红斑、足心发 热如焚等都是极为常见的病症,看似火热之象,其实是真 寒假热亦即阴火,极易被误认作火症和阴虚火旺,俗医治 以滋阴泻火之法,“实不啻雪地加霜”。
火神派的理论要点张存悌
一、以阴阳为纲,判分万病,是火神派 最基本的学术观点。
• “一病有一病之阴阳”,“万病总是在阴阳
之中”,突出阴阳作为总纲的地位,这就 是郑氏临床辨证最基本的学术思想,这一 观点他称之为“阴阳至理”。由此,临床 上“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 打算”,套用一句《内经》的话说,就是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 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郑钦安关于“阴盛
阳衰” 的病势观,仍然是适用的,这正是 火神派重视扶阳、擅用附子的现实基础, 也是我们传承、弘扬火神派的缘由所在。
• 祝味菊说:“余治医三十年,习见可温者
十之八九,可清者百无一二。”

火神派创始人的附子用量要诀

火神派创始人的附子用量要诀

火神派创始人的附子用量要诀小编导读扶阳派又称火神派,是中医学里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医学流派,善用附子、多用附子可以说是火神派的特色之一。

郑钦安先生作为火神派的创始人,有“郑火神”“姜附先生”之称,那他在临床中使用附子是如何调控剂量的呢?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进扶阳论坛,探秘郑钦安先生附子用量的三个层次。

郑钦安没有医案传下来,我们就从别的渠道,也就是从他的著作来探讨这个问题,看他用多少剂量。

我们看4首扶阳方,附子的用量有2首是30g,另2首是24g,也就是说,这4首扶阳方的附子用量在24~30g之间,这是郑钦安用附子的常规剂量。

作为常识,每个医家在研制自己方剂剂量的时候,标的就是常用剂量,应该说是可靠的。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24~30g是郑钦安的常规剂量。

以现在的火神派和以我个人的眼光来看,这个剂量算是中等的。

但是如果以国家的药典和法规来衡量,剂量依旧是偏高的。

这已经显示了郑钦安重用附子的特点。

是不是郑钦安用附子的数量就仅限于此呢?就是24~30g呢?他用附子的常规剂量是这样,但当病情危重时,他是擅用超大剂量的。

他常说:“阴盛极者,阳必亡,回阳不可不急,故四逆汤之分两亦不得不重。

”其书中随处都有“峻补坎阳”“大剂四逆汤”之语,主要是体现在重用附子上。

他擅用附子,不仅体现在广用附子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重用附子上。

据唐步祺先生讲,他和郑钦安的后人没少来往,人家告诉他,郑氏用附子常至100g、200g……可谓前无古人,任应秋先生说:“郑氏治疗三阴证,确是颇有盛誉,运用附子量重而准。

”到底用多少附子?我们只能看目前最完整,应该说也是最可靠的一个实例。

郑钦安曾经治愈了成都府朱知府的夫人长达一年的吐血病。

知府大人是一省之长,省长夫人病了,16个地县的官员巴不得都讨好知府大人,推荐了20多个名医,但是都没有治好,拖了一年。

后来请民间号称“郑火神”的中医来治,是八抬大轿请来的。

到那儿一看,虽然盛暑季节,夫人却铺着毛褥子,盖着棉被,显得十分怕冷,一看就是阴症。

对火神派的中肯评价

对火神派的中肯评价

对火神派的中肯评价仍有一些半吊子速成派执迷不悟,奉火神派为神教,而且已经达到了公然否定经典的地步。

在卢崇汉的《扶阳讲记》中,卢大师自己也说“阳主阴从”是自己提出来的,并不是儒家或道家经典中的原话。

这个原则只是该大师自己对于《易经》中阴阳关系的曲解而已,然后拿一个自己曲解经典得出来的“阳主阴从”作为理论基础,进而提出火神派“扶阳”的主旨——这显然是从根本上就是错的。

但是卢大师这么明显的一个误人子弟的错误理论,为何会惹得众人颠倒如斯、信徒颇众?在《扶阳讲记》中,卢大师自己也承认这种“扶阳”的路子是和经典相悖的,但据该大师自己“透露”,当年很多中医大家,如何任、叶橘泉等人,开始也对他的“扶阳”理论极力反对,通过了解,这些中医大家最终转变了态度,转而支持卢大师。

对卢大师自述的这些“事实”,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如果他说的事实是真实的,那么此事非同小可:一个违背了经典的“扶阳”理论,居然得到了多位中医大家的首肯,这说明经典是错的,而卢大师是用一套全新的理论颠覆了一个使用了几千年的“错误”的经典——这是中医界石破天惊的大事啊!那几位中医大家理应极力推介才是,何以那些中医大家在世时毫无动静,只有若干年后卢大师出世后才“回顾”起这些中医界的大事?答案只有一个——死者无言以对,惟听生者胡说。

在《扶阳讲记》中,卢大师列举了大量阴阳对举的病理表现:脉迟与脉数、口渴与不渴、苔润与苔燥、面赤与面白、畏寒与发热、烦躁与虚静……等等,皆以“扶阳”法治疗,对于此种说法,我只能说“骗骗糊涂傻子”而已。

对于上述完全相反的两种表现,明显阳虚的一类,自然用“扶阳”法,而对于明显阳盛的一类,则视为“阴盛格阳”、当“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

有临床经验的医者都应该清楚:“阴盛格阳”只有在阳气欲脱的前夕才会出现,属于危证;而需要“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的情况,也大多出现在正气大虚、邪气大盛的病机中。

上述两种情况在临床中出现的比率并不大。

而在卢大师的病例中,除了真正的阳虚以外,其余皆是此类,能不令人生疑乎?纵观卢大师的医案,似乎除了“阳虚” 病机以外,并不知尚有“气滞、痰饮、瘀血、湿热”之类病机。

火神派的独到与缺陷

火神派的独到与缺陷

火神派的独到与缺陷中医有多个以派别,都不赞同重要附子干姜之类的热药,认为热药伤阴,平时也应尽量少吃鸡鱼虾之类伤阴动火的食物。

但是火神派偏偏反其道而行,重用附子和干姜,甚至附子达到100克,并且还治好了不少病,因此这两年特别火,附子都供不应求。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很多疾病起因是脾肾阳虚,但是最终寒凉入侵堵塞经络才加重病情。

而附子可以激发肾阳去祛除寒凉,病就康复了。

需要注意的是,驱寒的是病人的元气,附子只是起激发作用,并不是附子本身能够排寒。

所有的中药都是改变人体的元气运行来治病,比如黑豆补肾是帮助元气下降入肾,当归补血是因为帮助人体肝气上升入心化血。

所以有的病人元气足,5克附子下去就能激发攻寒,而有的病人元气弱,20克下去元气没反应。

医生以为是附子本身不够,于是一直往上加到100克,终于能调动一些元气了,还以为是附子就该用这么多。

元气攻寒后,就被耗掉了,所以排寒后身体会很虚。

但当人体内有寒气的时候,确实应该先驱寒,不然寒气重了,阳气更加没办法回到肾里面。

有一些人的上火现象,就是因为脾胃寒凉造成阳气下降无路,被迫停留在上面造成的。

所以下手先用火神派的热药是没错的,哪怕会因此损耗一部分肾阴也是没办法的事。

但是很重要的是,必须用大于干姜和附子总量的灸甘草来镇住阳气,让附子和干姜的作用停留在脾肾,不让其上行为祸,类似于烧烤的时候用炭压着,不让明火去烤焦食物。

如果单用姜附,不用灸甘草压着,几剂后就会出现头痛脸红脚轻的现象。

炮附子最好不要超过20克,让元气累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去攻寒,不要急于求成加大剂量。

生附子效果很猛很快,如果不久煮,15克吃下去1小时左右会出现身体发麻的现象,因为附子善走,会绕经络一圈,最后归于肚脐下,一般是阳脱欲散的时候才能这么用去追回阳气,而用来攻寒必须让其压制在脾肾范围内。

生附子的药性我也是反复吃过数月确定下来的,此为经验之谈。

四逆汤驱内寒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元气累积后几天到一周左右,甚至元气足的当天,就会拉肚子,拉完感觉人轻松不少,但是元气也虚了,需要静养几天,然后再继续吃药,直到内寒出尽。

“火神派就是用附子?”这么理解就错了,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火神!

“火神派就是用附子?”这么理解就错了,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火神!

“火神派就是用附子?”这么理解就错了,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火神!中医学苑xyzych1988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火神派医书十一种》,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中医火神并不神扶阳是良方火神派什么是火神派火神派是近年来慢慢被人们所了解,《思考中医》这本书的畅销也大大提高了火神派的知名度。

严格来说,火神派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定义。

所谓火神,是说善用热性的药物治病。

我们可以说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长使用附子而著称。

火神派有两大特点:第一,治病强调扶阳,多用“扶阳三味”。

扶阳三味指姜(干姜、生姜、炮姜等)、桂(桂枝、肉桂等)、附(制附子、生附子、乌头等)三类热药。

第二,火神派强调“阳主阴从”,崇尚使用经方。

《扶阳讲记》—书中说:“《周易》明确地谈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强调了‘阳’在了万物生命活动中居主导地位。

”《伤寒质难》中说:“夫一切机能,皆属阳气,损在形质,始曰阴虚……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

所以然者,阳能生阴也。

”比起温补学派,火神派有自身的特点。

郑钦安在《医法国通》中指出:“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凡阳虚之人,多属气衰血盛,无论发何疾病,多缘阴邪为殃,切不可再滋其阴。

若更滋其阴,则阴愈盛而阳愈消,每每酿出真阳外越之候,不可不知。

”郑钦安火神派谱系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寿全(钦安,以郑钦安名世,下文称郑钦安),《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

郑钦安则由师承自一代大儒刘沅(字止唐,以刘止唐名世,下文称刘止唐),所以后世也称刘止唐为“火神之祖”不过比较受大家认可的火山派开山祖师还是郑钦安。

刘止唐“指示《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力法之旨”。

《黄帝内经》就不用说了,中医中药都绕不开的经典。

往上追溯,火神派的源头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郑钦安入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学医达11年之久,继承郑钦安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呼为“卢火神”。

火神派的理论要点课件

火神派的理论要点课件

2) 熟知附子的用药反应
• “初服辛温,有胸中烦躁者,有昏死一二时
者,有鼻血出者,有满口起疱者,有喉干 喉痛、目赤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 从上窍而出也。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 一二口冷水,皆无妨。 • 服辛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 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 切不可清润。
• 服辛温十余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 •
• 祝味菊甚至说:“变更附子的毒性,发挥
附子的特长,医之能事毕矣”。是说医生 的全部本事就在于擅用附子,可见熟练应 用附子的意义多么重要。许多人攻击火神 派滥用附子,恐怕与他们不敢用附子有关 系。
1)专用附子,不夹阴药
• 郑钦安与张景岳在理论上都重视阳气,但在具体
用药上则大相径庭。张景岳温补讲究阴阳互济, 熟地与附子常常同用,体现阴中求阳;郑钦安则 专用姜附等纯阳温热之药,讲究单刀直入,不夹 阴药。郑钦安在《医法圆通》“阳虚一切病证忌滋 阴也”一节中明确表示:“凡阳虚之人,多属气 衰血盛,无论发何疾病,多缘阴邪为殃,切不可 再滋其阴。若更滋其阴,则阴愈盛而阳愈消,每 每酿出真阳外越之候,不可不知。”
• 近代医家杨华亭指出:“乌头虽毒极,而
入药主治之功能,则为诸药所莫 及。”“惟能用毒药,方为良医。” • 近代浙江名医范文甫先生有一句名言, “不杀人不足为名医”,意谓不善用峻烈 药(峻烈到能杀人)者,难以成为名医。 因此,是否善于运用毒药、峻药,最大限 度的发挥附子的作用,是衡量一个名医的 重要标准,对于传承火神派的学术思想, 尤具现实意义。
掌握了。 • 这些,郑氏通常又称为“阴象”、“阴 色”、“阳虚实据”。“阴虚辨诀”则与 之相反。其中郑氏将舌象列在首位,强调 舌的认证价值,是其独到之处,许多医家 往往单凭一个舌象就能作出阴证的判断。

火神派与温补派的对比

火神派与温补派的对比

火神派与温补派的对比明代薛己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进而探讨肾和命门病机,从阴阳水火不足的角度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和治疗,强调脾胃和肾命阳气对生命的主宰作用,善用甘温之品,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特色的学术体系。

其后,张景岳继承其学说,进而提出阳重于阴的观点,为温补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称为温补学派。

由于郑钦安推重扶阳观点,善用温热药物,一些学者又将其归人温补派。

不可否认,郑钦安确实吸纳了温补派的一些学术思想,但其又不同于温补派,只要对照一下火神派的主要学术观点,这一点并不难以区分。

现在,我们将郑钦安与温补派代表人物张景岳的主要学术思想作一大致对比,研究两者的异同,进而得出结论。

(一)二者均注重阳气郑钦安与张景岳都是四川人,均以《易经》、《内经》为宗,通晓阴阳之说,这使二人具有共同的学术根基。

在阴阳互根、水火常变等阴阳一体观方面的认识大致相同。

尤其重视“宝阳论”,郑氏十分认同并予接受。

例如,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大宝论》)。

郑钦安则谓:“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阳气乎。

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

’’“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

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

”景岳说:“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郑钦安则谓:“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 “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

"这方面二者的观点言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举出很多例证,看得出郑氏的重视阳气的思想确实与张氏如出一辙。

郑钦安多次称:经云“气不足便是寒",但众所周知,此语乃景岳所言,而非《内经》之词,从中可以看出郑氏对景岳某些观点是多么认同。

从这一点上说,火神派与温补派确实有着共同的注重阳气的理论基础。

此外,在对阴证的病因病机与证候特点的认识上,两人都有相当见地,也有很多相近之处,这也是张、郑学术思想中很重要的共通之处。

王正龙对火神派的讨论(一)

王正龙对火神派的讨论(一)

一、《火神派的是是非非》1、敢用附子者,不是火神派;会用附子者,才是火神派!“敢用”与“会用”之间,虽一字之差,但其中境界相隔万里。

2、真寒易识,假热难辨。

火神派的最大优点在于擅长识别“假热”证。

而医者之误,多为假象所惑。

中医为假热所惑者犹多。

3、火神派的缺点在于:过度偏重寒热而略于虚实。

治病多直取而少迂回。

直取效捷,但其害有二:(1)囫囵吞枣:比如食竹笋得先层层削皮,吃花生则先去壳,但火神派不屑于削皮去壳,直截了当,嚼而吞之。

(2)欲速不达:以雷霆之势直奔对方主帅,简捷明了;但有时,对方主帅外围还有许多阻碍,会使你鞭长莫及。

比如:对于一位中焦湿证患者,许多中医可能先用平胃散之类化湿,舌苔浅薄后,若有寒象,再用温阳。

而火神派则可能直截用四逆汤加茯苓砂仁之类。

可能二者皆有效,有时甚至火神派效果更好一些。

但若患者湿偏重而寒热指征并不明显,妄用温阳,服药之后,会感脘腹不适,或胀,或吐,或泻。

现在一些自认为火神派的弟子治病,之所以“排病反应”特别多,特别大,根源可能在于以上二点。

如果分层次用药,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排病反应”。

4、阅无数名家医案,鲜见排病之说。

中医治病,药若对证,十之八九,症状减轻。

服药后症状反而加重者,偶尔有之,但绝不多见,此类反应以痹证稍多。

《王正龙排病反应详解》一文,其排病反应之多,之猛,之久,独成一家之说。

若为其实证经验,值得重视。

但如今,排病之说,多为用药不当,成了文过是非之语。

曾见一例网诊咳嗽患者,过用温阳,剧咳不止,医云排病反应,实则肝火犯肺,后平肝降肺,重用白芍甘草方止之。

5、个人的感觉是:排病反应,多在服药后1--2小时左右发作,数小时之后药力攻病已过,缓解即能,甚至减轻。

再服药,又可出现症状暂时加重的排病反应,同样数小时之后病情缓解。

也就是说,排病反应所产生的不适,应当是间断的,暂时的,随服药而产生的。

如果停药之后,依然持续症状不能缓解,恐怕不一定的排病反应。

6、排病反应确实存在,但如何区分何为真正的排病反应?何为病情加剧?这是一门新的课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容易沦为误人邪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神派简介
中医是用来干什么的?别费话是用来看病的!
看病最重要的是什么,疗效!!火神派就是一个有很高疗效的中医流派!
请大家看一个医案。

蒋某,口糜,满口生白疮,容易疲乏,特别怕冷。

先用炮姜加甘草汤加桔梗,无不良反应,继以附子理中汤4剂,最后用潜阳丹四剂而愈。

虽食煎炒辛辣食物,亦未复发。

“以后用此方治愈此类病症,数十例”
评析:在《医法圆通卷一》中,郑氏说到··口糜者,满口生白疮,系胃火旺也。

”对于口糜,西医学称之为口腔溃疡者,“亦非仅由胃火所致,有因虚火上浮引起的”“唐氏举自己的案例证明,并用此法治愈这类患者数十人”可见此类患者并不少见。

郑氏一向强调,头面五官各症,常存阴火概念。

关于本案所用前后3方,为唐氏治疗虚阳上浮,治疗五官诸症诸症如咽炎,喉炎等用药常规套路。

其中首选炮姜甘草加桔梗,具有一定的试探意义,若无不良反应或不加重,即考虑用附子理中汤或潜阳丹进取。

节选张存悌《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
郑钦安火神派是由清代末年四川名医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学派。

阴阳阴阳为纲辨认万病
阳气火神派已扶阳学说为理论,注重阳气。

附子临床上以擅用附子而著称。

重要传人卢门三代(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云南吴佩衡(其子吴容祖),上海祝味菊,唐步琪,李可,刘力红。

《医理真传》火神派奠基之作
火神派完全可以登堂入室,可以说是中医的正统!
火神派基本学术观点1.阴阳为纲判分万病。

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

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是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内经)
“余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上下诸证,不问男女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之极真种子上治之,
百发百中。

若见舌苔下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医理真传》
舌----舌青滑或淡白,满口津液(最重视)
脉----脉息无神,浮空或细微无力
神----其人安静,目暝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色----面色唇口淡白
口气----口不渴,即渴喜热饮
便----二便自利(尿清,大便正常)(总结如上)我们不是说学火神派了,都是阳虚,没有,我们只是用郑钦安教给我们的两把尺子,去衡量,去辨别2.重视阳气,擅用附子,是火神派的理论核心
“万物生长靠太阳,百药之长属附子”可以说用最通俗的话概括火神派!
1阳主阴从
郑钦安认为元阴元阳是人身立命之根本,但是在阴阳两纲中,表面上看,阴阳在相互为用的关系中,处于等同地位,互为消长,缺一不可。

然而在相互消长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却是“阳统乎阴",“阳主阴从”的现象。

因此他认为阴阳二者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阳气,阳为主,阴为从,只有阳气致密于外,阴血才能固守于内。

二者虽说互根,但又有主次之分。

所以郑钦安特别重视阳气,认为“阳者阴之根’’,“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郑钦安推崇辛热扶阳治法,擅用姜附等药,显然都是建立在注重阳气的理论基础之上。

在其著作中,他反复阐述这些观点:“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

"
“阳旺一分,阴即旺一分,阳衰一分,阴即衰一分。

"
“阳统乎阴,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

"
“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阳气乎。

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
“人身立命就是一个火字。

”“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

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医理真传卷
二》)。

2尤重肾阳!
“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坎中一阳”即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本,立命之根,这是郑钦安在注重阳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观点。

人身阳气有上中下部位之分,上焦有心肺之阳,中焦有脾胃之阳,下焦有肝肾之阳,但是,“下阳为上、中二阳之根",下焦肾阳是上焦、中焦阳气之根。

也就是说,在诸种阳气中,他又特别强调肾中阳气的作用,称之为“真阳"、“元阳"、“真气"、“真火"、“龙火"。

“肾中真阳为真气,即真火”,在其学说中,他亦反复强调这一点:
“少阴乃水火交会之地,元气之根,人身立命之主也。

病至此际,是元气虚极,剥至于根……这一点元气澈上澈下,包罗天地"(《医法圆通卷四》)。

“凡人之身皆赖一团真火",“真气命根也,火种也。

”“人活一口气,即此真气也。

’’
“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成生机。

"
“有形捌区壳,皆后天之体质,全赖先天无形之真气以养之。

"
“人身立命,全赖这一团真气流行于六步耳。

真气乃人立命之根,先天种子也”(《医理真传卷二》)。

“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

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日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医法圆通卷四》)。

溯本求源,郑钦安重视阳气的学术思想除本于《易经》、《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论著之外,他还“所览医书七十余种’’,因此历代医家中注重阳气的观点对他不无影响,其中最主要者当属明代以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派诸家。

下面引用一些前贤关于注重阳气的论述,借以看出郑氏与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传承关系。

张景岳:“阳之为义大矣。

夫阴以阳为主,所关于造化之源,而为性命之本者,惟斯而已"(《类经》)。

“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生化之权,皆由阳气。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大宝论》)。

“难得而易失者惟此阳气,既失而难复者惟此阳气’’(《景岳全书·传忠录》)。

明·李念莪:“火者阳气也。

天非此火(指阳光)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指阳气)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

”“天之运行,惟日为本,天无此,则昼夜不
分,四时失序,晦冥幽暗,万物不彰矣。

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如化?以天无日等矣”(《内经知要》)。

明·周慎斋:“人身以阳气为主,用药以扶阳为先”(《慎斋遗书》)。

对照上面郑氏关于阳气的论述,完全可以看出他与张景岳等辈的认识一脉相承。

3.擅用姜附,独树一帜
下面仅举有“当代火神"之称的卢崇汉教授的一次总结来领略其火神派的风貌和疗效,借此有一个初步印象。

卢崇汉教授统计自己1992年所开的全部处方20076张,用药不过42味,而姜、桂、附的使用频率分别为99。

7%、98.8%、96.7%,足见使用之广泛。

其中制附片一共用了1 9423次,占全年处方的96.7%,其用量在6O g到250g之间,亦即最少60g,多则25O g;用生姜,包括干姜、煨姜、筠姜的处方一共是20016张,占全年处方的99.7%,生姜的用量在30g到200g之间,干姜的用量在25g到90g之间;用桂枝,包括肉桂、官桂,一共19852张处方,占全年处方的98.8%。

桂枝的用量在15g到75g
之间,肉桂或者官桂的用量在15g到30g之间,足见剂量之大(《扶阳讲记》)。

熟知附子的用药反应!
附子辛热,有胸中烦躁者,有昏死,有鼻血者,有满口起疱,咽干喉痛,目赤者,此时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

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哦,皆无妨。

把握了“阳药运行,阴邪化去”的病理变化本质,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可让医家守定真情,坚持既定方案,“切不可清润"。

是对假火的认识,即所谓阴火!即阴证所生之火!真寒假热的现象。

最简单的即口疮,虚阳上浮,咽炎,牙肿,目红,头痛等等。

虚阳下泄(两足心发热如焚)俗医皆当阴虚火旺火证以滋阴降火之法。

头面五官多阴火!.
4。

扶阳理念(火神派的病势观)
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郑钦安关于阴盛阳衰的病势观,仍然是适用的,这正是火神派重视扶阳,擅用附子的现实基础,也是我们传承,弘扬火神派的缘由所在!
祝味菊:余治医三十年,习见可温者十之八九,可清者百无一二
卢崇汉:举目望去,现在有几个是阳实的啊?!真正阳实的没有几个,我的用方可以说99%的是纯辛温药物组成的误区:并不是说火神派不在乎阴证,郑钦安例举阳证21条。

阴证19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