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火神派”(修改)

合集下载

中医火神派:善用附子治大病

中医火神派:善用附子治大病

中医⽕神派:善⽤附⼦治⼤病中医⽕神派:善⽤附⼦治⼤病神黄中医智库 2017-06-25 09:55清末光绪年间,成都知府朱⼤⼈的夫⼈患吐⾎病,已⼀年多,诸医⽆效。

成都府属16个州、县纷纷推荐名医来为夫⼈治病。

他们或认为⾎热妄⾏;或认为阴虚⽕旺,逼⾎外溢。

结果愈治愈坏,⽇趋严重。

经⼈推荐,请川蜀名医郑钦安来府诊视。

当⽇郑钦安诊见夫⼈⾯容苍⽩,虽是夏⾄季节,床上还铺着⽪毡,盖着丝棉⼤被,显得⼗分怕冷。

⾆质淡红,苔⽩腻。

诊毕,郑钦安处⽅:制附⽚四两,炮姜四两,炙⽢草⼆两。

朱知府看⽅后竞瞠⽬结⾆,此⽅⼲姜附⼦都是⼤热之药,且量⼤超常,治此等吐⾎重症,焉有不惊之理。

孰料,服药后病⼈⾃觉周⾝凉爽,胸⼝舒畅,吐⾎竟然⽌住,⽽且吃了2⼩碗稀饭。

病⼊坦途,由此⽽愈。

朱知府为表谢意,特赠郑钦安⾦匾⼀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

上述案例知府夫⼈吐⾎年余,竟⽤⼤剂附⼦、⼲姜投治,应⼿⽽愈,实在令⼈惊叹,⼤开眼界。

主治者郑钦安就是⼗分独特的医学流派——⽕神派的开⼭宗师,本案⽣动体现了⽕神派注重阳⽓的思想和擅⽤附⼦的独特风格,使我们领略到⽕神派学术思想的核⼼精神。

⽕神派释义⽕神,喻称“善⽤热药之良医为⼀炉⽕也”,是对擅长应⽤附⼦等⾟热补⽕(阳⽓)药物医家的称谓,称某医家为“某⽕神”者,显然含有对其擅⽤附⼦等热药的推重和赞许,由于附⼦在热药中的⾸要地位和代表意义,因此,称某医家为“某附⼦”者,与“某⽕神”是等同含意。

所谓⽕神派,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宗师,理论上推崇阳⽓,临床上强调温扶阳⽓,以擅⽤附⼦、姜(⽣姜、⼲姜、炮姜)、桂(⾁桂、桂枝)等⾟热药物著称的⼀个医学流派。

其中,尤以擅⽤附⼦为突出特点,乃⾄诸多⽕神派医家和传⼈被冠以“某⽕神”或“某附⼦”雅号,从⼀定意义上讲,不擅⽤附⼦,就不成其为⽕神派。

⽕神派诞⽣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因此有学者称之为“传统国医中最年轻的⼀个流派”。

百余年来,传其学者代有其⼈,著名的有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卢铸之、卢崇汉等,他们均被称为“某⽕神”或“某附⼦”,于今在医林中依然独树⼀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推崇、传承其学者可称⽅兴未艾。

中医火神派探讨(民间中医--续)

中医火神派探讨(民间中医--续)

中医火神派探讨(民间中医--续)中医火神派探讨(民间中医--续)2008-03-05 15:49中医火神派探讨(民间中医--续)“万病起于一元伤损”,郑钦安推重阳气,临证时首先考虑阳气损伤情况,对阳虚阴盛亦即阴证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全面的认识。

由于阴证表现复杂多变,且常有假象,人多不识,因此郑钦安对于阴证的辨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论述方便起见,笔者按其程度由轻到重分出纯阴之象、阴盛格阳(含虚阳上浮和虚阳外越)、阳虚欲脱三种证候,郑氏对其分别作了非常详细的论述,我们将其归纳为郑氏所论“阴证三候’’或称“阴证三层次"。

尤其是由阳虚衍化而出现的种种变证,如阴盛格阳(含真气上浮和阳虚外越)、阳虚欲脱等证候的认识和论述细致人微,能勘破重重迷雾,辨伪存真,指明阴火之症,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认识,这是他学术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成都中医学院的郭子光教授认为郑氏“于阳虚辨治所积累之独到经验,确是祖国医学中一份珍贵宝藏。

"即是指此而论。

下面分而论之。

一、详辨阴证,揭示“真机"纯阴之象为阴证第一层次,“三阳不足之症,所现纯是阴色,为其阳不足,而阴有余也。

’’哪些是判断阳虚证的“阴色"呢?在“辨认一切阳虚症法"中他指出:“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暝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

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

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

这种“阳虚的真面目’’,郑氏常常称为“阴色"、“阴象"、“寒形",是辨认阴证的主要“实据",又称为“阳虚辨诀"。

为了更有条理起见,笔者以“神色、形态、舌脉、口气、二便"各项为纲,将郑氏“阳虚辨诀’’重新归纳如下:神——目暝倦卧,无神,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火神派”到底是什么?

“火神派”到底是什么?

“火神派”到底是什么?“火神派”到底是什么?火神派其实是一门很精巧的中医治疗法则学说,基础理论是扶阳,我本人也是很崇尚扶阳理论的,临床上也是这么实践,也有患者病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辨证论治难以取得显著疗效,就反省自己的辨证论治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就应用火神派治疗法则,用大量的附子,虽然起初是处于探索,我也有点搞得很害怕的,因为超剂量附子不但本人要在该药名下签字,有时要医院院长签字。

但冷静下来以后,从来没有怀疑过扶阳理论,弄通了运用姜附桂等临床应用技巧,以后便一直很顺利,并且大大地看到扶阳的好处,解除了很多病人顽症之痛苦。

中医讲究病症是以阴阳为基础,如果只注重扶阳,比如对同时存在阴虚的病人又如何处理?中医的精华是以病人症状为分析的依据,对症用药,如果病人阴虚再用大量的补阳药,那就等于是火上加油吗?如果中医不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精通熟读,你不能自称是一个真正的中医,是无法去利用“火神派”回天之力!这些都是很有技巧的,很需要经验的。

阴阳的问题, 最怕的就是将病症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问题混在一起来,“火神派”的这个“火”,指的就是“生命的源动力”,从这个角度说,那么只有“阳虚”才是对的!因为这是人体最大最根本的阴阳问题, 但如果将这个角度层次的问题附会到具体病灶的角度层次上混在一起来论述,那么势必纠缠不清,临床上治疗用药所出的问题大多就源于此了。

因此, 这个"火"是生命之火, 在生理的意义上, 它是潜藏在人的肾阳之中的, 一般是无法去激活并引导利用它的,,只能让它随着生命的轨迹一点一点消逝了,这个就是“阳虚”了。

所以“火神派”的精髓就在于用姜附去激活并利用它(命门学说) 的原理。

这个"火"怎么起? 要起到哪个程度? 起了以后怎样维持这个火量? 再者起了以后怎么引导利用这个火去攻克病灶? 这些都是很技巧很需要经验的. 否则如果只是激活的话, 控制不好,这把火就很容易伤阴,同样如果是治疗疾病的话,,控制不好这把火也就很容易引火焚身,,这个焚,焚的是患者的身体,毁的是医者的名誉。

【解密】功效神奇的中医扶阳派(火神派)

【解密】功效神奇的中医扶阳派(火神派)

【解密】功效神奇的中医扶阳派(火神派)什么是扶阳派?扶阳派:又称火神派,是指以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子、姜、桂等辛热药物着称的一个医学流派。

其中尤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擅用附子,就不成其为火神派。

中医扶阳认为养生在于扶阳,生命是以阳气为主导的,阳气是生命之所需。

扶阳提倡“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

所以要想身体达到理想的状态,即养生的目的,平常就应该注重阳气的充足。

清末光绪年间,成都府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已经一年多,医药无效,成都府属16个州、县,纷纷推荐当地名医来为夫人治病。

他们或认为夫人的病是血热妄行;或认为是阴虚火旺,逼血外溢。

结果愈治愈坏,日趋严重。

经人推荐,请名医郑钦安来府诊视。

当日郑钦安诊见夫人面容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棉大被,显得十分怕冷。

舌质淡红,苔白腻。

诊毕,郑钦安处方:制附片四两,炮干姜四两,炙甘草二两。

朱知府看方后竞瞠目结舌,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

孰料,药后,病人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两小碗稀饭。

病人坦途,由此而愈。

此方干姜附子都是大热之药,朱知府为表谢意,特赠郑钦安金匾一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

为什么艾火能壮阳气呢?古人就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称为地之阳。

艾是纯阳之火,具有走三阴通十二经之功,连续温灸,可使艾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又因和脏腑相互联系,能使阳气通达。

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称之为,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

元阳,为之真阳,是阳气活动的动力。

也可以说关元,是阳气之源,不懈的灸关元,可以打通,大补元阳。

再加上金艾扶阳素的特殊配方,使得扶阳罐艾灸时产生特殊频率的辐射,使其补阳之力更加显著,从而达到养生壮阳之功。

《内经》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说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火神派的优缺点正视火神派的缺陷

火神派的优缺点正视火神派的缺陷

火神派的优缺点正视火神派的缺陷欲谈火神论,必先明确何为火神派。

擅用附子并不是火神派特有的特征,而火神派擅用的是大剂量附子而非附子的各个剂量层面。

笔者总结郑钦安、卢崇汉、吴佩衡、唐步祺等公认的火神派医家的学术思想、用药经验,发现其共同规律:1、重阳,2、辨识阴证,3、擅用大剂量附桂姜,4、附子配伍独特,不与补药同用,寒凉药更所不取。

必符合此四条者方能称为火神派,否则易将擅用附子者都归于其类。

火神派自清代郑钦安始,经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重阳思想一脉相承而渐趋极致。

以当代代表人物卢崇汉先生为例,其学术思想可归纳为:重阳;阳主阴从;“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逐条分析之。

重阴重阳之争纯属无谓由于温补派、祝味菊、火神派之间的重阳观并无本质区别,本着“治学,对古人宜严,对今人宜宽”的原则,重点以张景岳、祝味菊为例来阐明观点。

关于重阴重阳的争论,自明代丹溪与景岳的滋阴、温补之争,到近代祝味菊、陈苏生的反复辨难,从未停止也从来没有过定论,并有渐至玄学的危险。

实际上,阴阳之争,犹如气血之辨,不过临床所见有异、体会不同而已。

祝味菊是近代重阳的代表医家,倡导阳气的重要性,并基于这种认识,用附子等为主治疗肠伤寒取得了显著疗效(详见《伤寒医难》)。

其间亦有失手,祝先生虽作了分析却未能提出改进之道。

差不多同时期,湖南聂云台、江西萧俊逸反其道而行之,均以大黄为主治肠伤寒,同样取得了满意疗效。

类似的还有冉雪峰用《千金方》中生地黄汁大黄方(生地汁冲服大黄粉),说明温阳法并不是治肠伤寒唯一有效方法。

再如陈苏生是祝味菊最主要的学术继承者,师徒之间就阳气阴精孰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而陈苏生最终还是未接受祝氏的重阳思想,在其晚年时指出:“重阴重阳只是一种宗派观念;始终是一场糊涂官司;擅用温补者自然强调阳重,擅用滋阴者自然强调阴重”(《陈苏生医集篡要》)。

在火神派的推广者张存悌总结的发扬火神派的理由中,最主要的是由现代疾病的基本态势决定的,而未把重阳思想列入。

漫谈中医“火神派”修改

漫谈中医“火神派”修改
3. “火神派”最为人诟病的便是姜附等温热药物应 用,尤其是附子,由于其毒性猛烈,临床运用较为谨 慎,而火神派医家却重用、广用附子。但知扶阳?
7
精品医学ppt
“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一
问题一: 《内经》提出的“阴平阳秘”这一阴阳平衡状态, “火神派”却独谈阳气之重要性。离经叛道?
8
精品医学ppt
“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一
21
精品医学ppt
《素问·调经纶》:
“火神派”争寒议则则问泣消胶题不而柱能去鼓之流之瑟三,。温
某医以热证血必不至凝结成块,断为阳虚亡血之证, 主以四逆汤。吴氏认为此乃邪热亢极灼阴之证,急宜 大剂凉下以救真阴,力主白虎加承气汤合方。生石膏 60克(碎,布包),生大黄30克(泡水兑入),枳实 20克(捣),厚朴20克,芒硝13克,知母20克,生地 黄16克,甘草6克。日夜连进,次日脉静身凉转危为安, 复与生脉散加味善后。
郑钦安的著作 《医理真传》4卷,成书于1869年(同治 八年)。 《医法圆通》4卷,成书于1874年(同治 十三年)。 《伤寒恒论》10卷,现存最早的刻本为 1875年(光绪元年)。
郑钦安(1824年- 1911年),四川邛州 人,清末著名伤寒学 家。
4
精品医学ppt
“火神派”简介
2.“火神派”的师承
“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一
2.《内经》中的“重阳”思想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
11
精品医学ppt
“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一
3.“火神派”对“重阳”思想的阐发 《医理真传》:“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 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

王正龙对火神派的讨论(一)

王正龙对火神派的讨论(一)

一、《火神派的是是非非》1、敢用附子者,不是火神派;会用附子者,才是火神派!“敢用”与“会用”之间,虽一字之差,但其中境界相隔万里。

2、真寒易识,假热难辨。

火神派的最大优点在于擅长识别“假热”证。

而医者之误,多为假象所惑。

中医为假热所惑者犹多。

3、火神派的缺点在于:过度偏重寒热而略于虚实。

治病多直取而少迂回。

直取效捷,但其害有二:(1)囫囵吞枣:比如食竹笋得先层层削皮,吃花生则先去壳,但火神派不屑于削皮去壳,直截了当,嚼而吞之。

(2)欲速不达:以雷霆之势直奔对方主帅,简捷明了;但有时,对方主帅外围还有许多阻碍,会使你鞭长莫及。

比如:对于一位中焦湿证患者,许多中医可能先用平胃散之类化湿,舌苔浅薄后,若有寒象,再用温阳。

而火神派则可能直截用四逆汤加茯苓砂仁之类。

可能二者皆有效,有时甚至火神派效果更好一些。

但若患者湿偏重而寒热指征并不明显,妄用温阳,服药之后,会感脘腹不适,或胀,或吐,或泻。

现在一些自认为火神派的弟子治病,之所以“排病反应”特别多,特别大,根源可能在于以上二点。

如果分层次用药,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排病反应”。

4、阅无数名家医案,鲜见排病之说。

中医治病,药若对证,十之八九,症状减轻。

服药后症状反而加重者,偶尔有之,但绝不多见,此类反应以痹证稍多。

《王正龙排病反应详解》一文,其排病反应之多,之猛,之久,独成一家之说。

若为其实证经验,值得重视。

但如今,排病之说,多为用药不当,成了文过是非之语。

曾见一例网诊咳嗽患者,过用温阳,剧咳不止,医云排病反应,实则肝火犯肺,后平肝降肺,重用白芍甘草方止之。

5、个人的感觉是:排病反应,多在服药后1--2小时左右发作,数小时之后药力攻病已过,缓解即能,甚至减轻。

再服药,又可出现症状暂时加重的排病反应,同样数小时之后病情缓解。

也就是说,排病反应所产生的不适,应当是间断的,暂时的,随服药而产生的。

如果停药之后,依然持续症状不能缓解,恐怕不一定的排病反应。

6、排病反应确实存在,但如何区分何为真正的排病反应?何为病情加剧?这是一门新的课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容易沦为误人邪说。

揭秘中医“火神派”(扶阳学派)

揭秘中医“火神派”(扶阳学派)

揭秘中医“火神派”(扶阳学派)四川火神学派(又称扶阳学派) ,为晚清四川名医郑钦安所创立,因其善用干姜、附子、肉桂等热药治疗各种危证、险证,而在民间广为传颂、口碑颇高。

尽管在中医各家流派中,火神派还非常年轻,但其独特理论和卓越疗效受到众多临床医家的追捧,并诞生了诸如吴佩衡、祝味菊等近现代名医大家。

开山鼻祖:郑钦安郑钦安(1824-1911),名寿全,字钦安,晚清著名医家,四川临邛(今邛崃县固驿镇)人。

郑氏早年学医于成都儒医刘止唐,刘止唐又是什么人呢?南怀瑾说:“乾嘉间,西蜀双流有刘沅(字止唐)者出,初以博学鸿儒,不猎功名……以儒者而兼弘佛道之学,著作等身,名震当世,世称其教曰‘刘门’”。

郑氏在刘止唐的指导下,不仅熟读四书五经、深研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而且精研《内经》、《周易》、《伤寒》诸书,深谙人身阴阳合一的道理及仲景立法立方要旨,刘氏曾赞许他将来的医学造诣必将光耀师门。

郑钦安到了二十四岁时就开始在成都正式悬壶行医,并广读医书,各取所长,不断在医疗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自身的一套治病理论和方法。

中年以后,为将医术传于后代,郑氏在诊病之余开始著书带徒,其传于后世的代表著作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其门徒及学术追随者主要有卢铸之、祝味菊、卢永定、徐佩衡、李可等。

由于郑氏及其门人注重扶助和保护人体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治疗多种疑难杂证,以能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故被称为“火神派”,郑氏亦被尊为“火神派”开山鼻祖。

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郑氏医书之一的《医理真传·自序》开篇即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

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别阴阳。

”故其一生临床,均统以阴阳立门,以阴阳为纲,统分万病。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郑钦安的著书中也屡次批评世医一味在“五行生克上追求”,郑氏认为“逐经、逐脏、逐腑论之,旨多反晦,诚不若少之为愈也”,指出辨病只识脏腑、经络,而不辨阴阳正是舍本逐末、不明医道正理的做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钦安(1824年- 1911年),四川邛州 人,清末著名伤寒学 家。
“火神派”简介
2.“火神派”的师承
“火神派”简介
3.“火神派”主要学术特点 阴阳为纲,重视人体阳气。 辨证论治,重视寒热真假。 擅用温药,重视姜附运用。
“火神派”争议问题探讨
1.《内经》提出的“阴平阳秘”这一阴阳平衡状态, “火神派”却独谈阳气之重要性。离经叛道?
“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二
《医理真传》辨阴阳总纲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 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 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 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 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 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 “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 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 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 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 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 益阴以破阳。”
谢某之妻,患瘟疫邪伏膜原,并有化燥伤津之势,大 便不通,与达原饮加生石膏、大黄治之。病家粗通医 理,以为患者体虚不耐攻伐,私自撤去石膏、大黄, 致使燥热内结,症见舌苔转黄而燥,胃实胸满,拒按 呼痛,烦渴饮冷,小便短赤,大便燥结,壮热不解, 时发谵语。诊时突发鼻衄不止,血色鲜红量多,稍顷, 衄血即凝而成块。
危难之际,吴氏力主寒凉,告病家曰:“余素谙于用 姜附者,尚不敢以温热之剂妄投,当此证情,苦寒泻 下尤恐不及,倘若误服温热之剂,有如火上浇油,危 亡立至。”
“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三
例2:《御药院方》封髓丹 黄柏三两,缩砂仁一两半,甘草二两。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空心、食前用苁蓉半两切作片子,酒一大盏,浸一宿, 次日煎三四沸,去滓服。
坎卦
“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二
问题二: 有人批评“火神派”眼中只有阳虚证,临床不论症候 如何,虽舌红苔黄脉数,亦认为是阳虚。重阳废阴?
“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二
误解一,辨证论治不是机械的对应症状。 误解二,“火神派”是以阴阳为辨证总纲
“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二
辨证以阴阳为纲,“重阳”并非“废阴”
郑钦安:“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 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2.有人批评“火神派”眼中只有阳虚证,临床不论症 候如何,虽舌红苔黄脉数,亦认为是阳虚。重阳废阴?
3. “火神派”最为人诟病的便是姜附等温热药物应 用,尤其是附子,由于其毒性猛烈,临床运用较为谨 慎,而火神派医家却重用、广用附子。但知扶阳?
“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一
问题一: 《内经》提出的“阴平阳秘”这一阴阳平衡状态, “火神派”却独谈阳气之重要性。离经叛道?
《素问·调经纶》:
“火神派”争寒议则则问泣消胶题不而柱能去鼓之流之瑟三,。温
某医以热证血必不至凝结成块,断为阳虚亡血之证, 主以四逆汤。吴氏认为此乃邪热亢极灼阴之证,急宜 大剂凉下以救真阴,力主白虎加承气汤合方。生石膏 60克(碎,布包),生大黄30克(泡水兑入),枳实 20克(捣),厚朴20克,芒硝13克,知母20克,生地 黄16克,甘草6克。日夜连进,次日脉静身凉转危为安, 复与生脉散加味善后。
“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一
1.“重阳”思想的文化基础。 2.中医“重阳”思想的渊源与内涵。
“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一
1.“重阳”思想的文化基础 太阳在农耕文明的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易经》为 “重阳”思想的开端。 《乾·彖》:“大哉乾元,万物滋始,乃统天。” 《坤·彖》:“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郑钦安:“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痛、 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 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 仔细揣摩,而始知其治(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 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
医案讨论
汪某,女,57岁,2011年1月17日初诊 主诉:外感后水肿2日。 患者于两周前感冒,咳嗽,服辛凉解表中药后减轻,一周前尿量 逐渐减少,口服呋塞米无明显效果,前医于辛凉解表方中加冬瓜 皮等利水之品,仍无效。前日起全身浮肿,往某院急诊就诊,查 血常规:WBC:12.1×109/L,N%;血生化:CRE:66.6umol/L, BUN:6.21mmol/L,Glu:7.32mmol/L。加服螺内酯1片。尿量 略增,水肿无变化。现一身悉肿,晨起颜面较明显,午后双下肢 肿甚。咳嗽,喀少量白色稀痰,每凌晨2点鼻塞,自服感冒冲剂后 可略缓解。口舌反复生疮,疮色暗红。牛皮癣复发,色红凸起, 瘙痒,蜕皮。胃脘不适,畏寒肢冷,睡眠可,少尿,大便3-4日一 行,偏干。 舌淡胖,苔薄白略滑;脉结代,浮、沉取具弦紧有力。 既往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哮喘、牛皮癣、类风湿性关节 炎,颈椎病、一侧肾萎缩等,皆十余年。
漫谈中医“火神派”
学术沙龙(第一期)
2011级博士生 李楠
内容:
1.“火神派”简介 2.“火神派”争议问题探讨 3.病案讨论(一例) 4.小结
“火神派”简介
《辞海》 学派:“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 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火神派”简介
1.起源
郑钦安的教材 《内经》、《周易》、《伤寒论》
郑钦安的著作 《医理真传》4卷,成书于1869年(同治 八年)。 《医法圆通》4卷,成书于1874年(同治 十三年)。 《伤寒恒论》10卷,现存最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刻本为 1875年(光绪元年)。
矛盾证候的出现,是辨识寒热真假的 要点。
“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三
问题三: “火神派”最为人诟病的便是姜附等温热药物应用, 尤其是附子,由于其毒性猛烈,临床运用较为谨慎, 而火神派医家却重用、广用附子。但知扶阳?
“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三 处方寒温并用,皆以证候为据。
“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三
例1:吴佩衡医案
“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二
吴佩衡十六字要诀:
寒证:“身重恶寒,目瞑嗜卧, 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热证:“身轻恶热,张目不眠, 声音洪亮,口臭气粗。”
阴阳对举!
“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二
《医理真传》
“阳虚症,有面赤如硃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 定有以上病情可凭)……。”
“阴虚症,有脉伏不见,或细如丝,而若阳虚极者 (热极则脉伏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
“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一
2.《内经》中的“重阳”思想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
“火神派”争议问题之一
3.“火神派”对“重阳”思想的阐发 《医理真传》:“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 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