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农业健康营养健康人类健康生活
营养健康倡议书关注全民健康

营养健康倡议书关注全民健康营养健康倡议书:关注全民健康目录:一、前言二、饮食均衡,培养健康生活习惯三、合理安排运动,增进身心健康四、科学膳食搭配,促进营养均衡五、注重休息与睡眠,提高免疫力六、培养良好的饮食心态,健康瘦身七、结语一、前言作为一种可贵的财富,健康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健康,并致力于传递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全民健康的关注。
二、饮食均衡,培养健康生活习惯饮食是我们获得营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该保持饮食的均衡。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摄入各类食物,并适量控制糖、盐和油的摄入量。
此外,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也很重要,如定时用餐、细嚼慢咽等。
三、合理安排运动,增进身心健康合理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
每天适量的运动对于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和增加肌肉强度都非常有益。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游泳、瑜伽等,坚持运动,享受身心健康带来的快乐。
四、科学膳食搭配,促进营养均衡科学的膳食搭配可以让我们摄取到多种营养素,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我们应该合理搭配五大类食物,确保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平衡摄入。
五、注重休息与睡眠,提高免疫力良好的休息和睡眠有助于恢复身体的疲劳,提高免疫力。
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放松自己的身心。
此外,适当的休息和放松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
六、培养良好的饮食心态,健康瘦身对于追求健康瘦身的人来说,培养良好的饮食心态非常重要。
我们不应盲目追求瘦身,而是要以健康为导向,坚持科学的减重方法,如适量控制饮食、均衡营养摄入和遵守三餐制等。
七、结语全民健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健康,同时也要关爱他人的健康。
通过科学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社会。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关注全民健康,为我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业生产中的农产品营养价值与健康效益

农业生产中的农产品营养价值与健康效益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农产品的营养价值与健康效益。
农业生产中的农产品不仅对人们的健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健康效益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介绍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实践案例。
1. 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农产品是人类获得营养的重要来源之一,其营养价值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状况。
首先,农产品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基本营养成分,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
其次,农产品中富含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营养素对于维持身体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农产品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则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此外,一些农产品还含有丰富的抗癌物质,如大豆中的异黄酮和番茄中的番茄红素。
这些营养成分的摄入对于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至关重要。
2. 农产品对健康的影响农产品的营养价值与健康效益密不可分。
首先,农产品的摄入对于维持身体的健康状况和预防慢性疾病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饮食结构中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肪乳制品等农产品,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其次,农产品中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等肠道问题。
此外,一些特殊的农产品,如发酵乳制品和益生菌能够维护肠道健康,增强对有害菌的抵抗力。
因此,农产品的摄入对人体的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3. 农业生产的案例分析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健康效益,许多农业生产者进行了创新实践。
以有机农业为例,有机农产品采用无化学农药和无化学肥料的生产方式,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
有机农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较低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更符合人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另外,一些农业生产者也通过地理标志和品牌认证等方式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这些实践案例为农产品的发展和推广提供了有益经验。
综上所述,农产品的营养价值与健康效益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议题。
农业宣传标语口号

农业宣传标语口号1.品质农业,健康生活。
2.为绿色而努力,为天然而奋斗。
3.种植美好未来,呵护大地家园。
4.农业大国,中华骄傲。
5.知恩图报,守护农夫的辛勤。
6.种净水源,迎大河水清。
7.农药减量,健康农田。
8.绿色出奇迹,农业科技。
9.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感恩农业的关照。
10.农田如画,你我共创。
11.营养健康,源于青山绿水。
12.农田、阳光、希望。
13.健康农业,繁荣未来。
14.智慧农耕,幸福生活。
15.绿色农业,蓝天微笑。
16.用爱心浇灌农田,用智慧呵护农业。
17.农田美如画,农业进步来。
18.高效农业,美好愿景。
19.种下希望,收获未来。
20.农业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21.农业小康,幸福生活。
22.全面绿色,各地田园。
23.农田如画,富饶家园。
24.绿色起航,农业强大。
25.种粮养民,国家之根。
26.农田十里花海,乡村更美丽。
27.农田丰收,幸福填满。
28.农业美景,心灵驻足。
29.绿色农田,美好乡村。
30.一片农田,乡村兴旺。
31.绿色因你而美,农业因你而兴。
32.农业强盛,国家繁荣。
33.绿色农畴,乡村风光。
34.把农田变成金田,农业兴旺富饶。
35.健康农田,幸福生活。
36.绿色农业,美满家园。
37.种植希望,收获未来。
38.绿色农田,美丽家园。
39.亲近自然,诠释农业之美。
40.农田绿色,心灵驻足。
41.种下爱心,农业丰收。
42.农业带动经济,人民共富。
43.绿色壮农,富裕乡村。
44.善待农田,幸福生活。
45.种植幸福,拥抱未来。
46.繁荣农田,丰收盛宴。
47.农田美景,农业兴盛。
48.绿色沃土,民生富裕。
49.农业之美,暖心田园。
50.绿色农业,幸福乡村。
51.丰收责任,农业责任;52.诚信为本,农业发展;53.绿色环保,农田保卫战;54.精细化农业,现代化农村;55.科技助力,农业振兴;56.绿色发展,传统变革;57.优质农产品,大众健康;58.看绿色,吃放心;59.农业创新,农民致富;60.农田有秩序,农业有希望;61.农业兴则国家兴,农民富则社会稳;62.全面小康,农业攻坚;63.和谐农田,幸福家园;64.环境优化,农田扬帆;65.绿色卫士,农田守护;66.科技助力,农田显精准;67.绿色农业,美丽乡村;68.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69.绿色食品,健康生活;70.红心农田,温暖家园;。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一,人类膳食的变迁历程远古时代(50万年前)人类的主要食物是野生植物旧石器时代中晚期(3--5万年前),人类开始经营采集和狩猎(包括捕鱼)经济.主要食物仍为野生植物,但也食用少量肉类.这种食物的特征是低脂肪,高纤维素,富含维生素C,有足够的蛋白质.这种饮食结构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前期(约1万年前)1万年前开始了新石器时代,随之而来的第一次农业革命使人类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类发明了谷类耕作和饲养动物,生产和储存食物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开始了食物采集向食物生产的转变,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无法抵御的自然灾害,一直到2000年前人类绝大多数过着以素食为主的生活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以及紧随的第二次农业革命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革新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食物的数量和种类极大丰富,人们开始远离素食和谷类食物,肉类食物的多少成为老百姓的追求目标和炫耀财富的标志.此外,人类的居住,交通,卫生和医疗条件也大大改善,传染病和损伤引起的死亡大大减少,人均期望寿命明显增加.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200年内(而我国发生这种改变的时间更短),与人类的进化史相比,这种变化显然太快了.这样不适应导致了许多新的疾病,其中最主要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最为典型的是毛里求斯,新加坡和太平洋岛国瑙鲁瑙鲁原为一个贫穷的小岛,60年代末发现了稀有矿产,使该国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不幸的是几年以后出现了糖尿病,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大流行,50岁以上的人群70%患有糖尿病,成为世界之最.政府和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发展和富有并不等于健康和幸福.经济发展加上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获得健康和幸福. 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心脑血管疾病流行是有因果联系的三步曲.这一规律不断被重复和证明,无一例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流行是一种必然的联系,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经济发展导致不健康的生活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是完全可以改变和避免的.当今世界各国的膳食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动,植物比较均衡;2,高动物,低植物;3,高植物,低动物动,植物比较均衡第一种类型动,植物性食物消费量比较均衡,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基本符合营养要求,膳食结构比较合理,以日本人的膳食为代表.有以下几个特点:(1)粮食消费逐年下降,1960年人均谷物消费410g/d,1980年降至312g/d,下降了24%,但到1984年仍达298g/d ,加上薯类,人均口粮(折合原粮)则达484g/d;(2)动物食品消费增加较多,但并不过量,而且水产品食用量较大.1984年,人均肉类消费量62g/d,牛奶及奶制品168g/d,鸡蛋39g/d,鱼贝类95g/d,动物蛋白质摄入量占蛋白质摄入量的45%,水产品蛋白质又占动物蛋白质摄入量的50%(3)能量摄入量低于欧美发达国家,1984年2594kcal,近几年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蛋白质83g/d,无大变化,脂肪增加较多,为81g/d,但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分别占总能量的59.2%,12.8%,28.0%,膳食结构总体上仍是比较合理的.高动物,低植物第二种类型谷物消费量少,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大.谷物消费量人均仅160~190g/d;动物性食物,肉类约280g/d,奶及奶制品300~400g/d以上,蛋类40 g/d左右.能量摄入3300~3500kcal,蛋白质100g左右,脂肪130~150g,属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所谓"三高一低"膳食模式,以欧美发达国家膳食为代表.尽管膳食质量比较好,但营养过剩.高植物,低动物第三种类型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较少,膳食质量不高,蛋白质,脂肪摄入量都低,以发展中国家的膳食为代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些国家的人均能量摄入量为2000~2300kcal ,蛋白质50g左右,脂肪30~40g,能量勉强满足需要,蛋白质,脂肪摄入不足,营养缺乏病仍然是这些国家的严重社会问题.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基本上属于发展中国家膳食模式,但自上世纪末叶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在大城市变化最为明显.变化的特点是粮食在膳食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成倍增长. 以上海市为例,动物性食物消费量1985年与1950年相比,肉类增加2.8倍,蛋类增加4.9倍,水产品增加2.8倍.由肉,蛋,水产品提供的能量1950年仅占总能量8.5%,1985年增至17.5%,至上世纪90年代这种变化进一步加剧.据1992年调查上海城乡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消费植物性食物792g,其中谷类388g,薯类17g,豆类12g,蔬菜331g,水果44g,比1982年减少了77g,其中谷类减少114g(23%);平均每标准人消费动物性食物258g,包括肉类73 g,禽23 g,奶及奶制品43 g,蛋29 g,鱼90 g,动物性食物消费总量比1982年增加155g(2.5倍),其中奶及奶制品增加6.1倍,肉和禽增加2.1倍,蛋增加1.7倍,动物性食物增长加速,肉类消费量已超过日本,蛋类和水产品与日本相近,唯奶及奶制品仅相当于日本的1/4,这与我国经济增长状况是一致的.随着膳食结构的变化,能量来源分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特点是: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的能量逐年下降,来源于脂肪的能量逐年上升.上世纪50年代初期,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的能量70%~75%,80年代降至60%~65%,90年代降至59%;来源于脂肪的能量50年代为15%~20%,80年代为25%,90年代增至28%,市区高收入居民已达31.2%,超过30%.来源于动物性食物蛋白质1982年为蛋白质总量的15.5%,1992增至36.0,膳食蛋白质质量有所改善.维生素摄入量,与中国居民膳食参考摄入量相比,维生素A仅达推荐摄入量(RNI)的57%,核黄素达RNI的67%,两种维生素摄入仍显不足.钙摄入量,50年代初为227mg,1992年增至502mg,但也仅达中国居民膳食参考摄入量钙适宜摄入量(AI)的50%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饮食合理膳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①能保证供给用膳者必需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且各种营养素间的比例平衡;②通过合理加工烹调,尽可能减少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损失,并提高其消化吸收率;③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使其多样化,促进食欲,满足饱腹感;④食物本身清洁无毒害,不受污染,不含对机体有害物质,食之无害;⑤有合理的膳食制度,三餐定时定量,比例合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营养学会(2002)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三,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四,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五,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六,吃清淡少盐的膳食七,如饮酒应限量八,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我国的营养学家,生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共同拟订了适合中国人的饮食推荐方法一,一个水果,每天一个水果,可以补充大量的维生素及纤维素An apple a day, keep the doctor away.早上的水果是金,中午的水果是银,晚上的水果是铜二,两盘蔬菜其中一盘是叶绿素丰富的茎叶类蔬菜,另一盘是块根类,瓜果类三,3勺素油四,4碗粗饭每天吃4碗杂粮粗饭(或馒头)五,一个鸡蛋,一杯牛奶或豆浆,一盘鱼或虾类,贝类,一盘肉,一盘黄豆芽或豆腐六,6种调味品每天少量酸,甜,苦,辣,咸,香等主要调味品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量(DRIs)制订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中国营养学会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在制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之后的又一项重要活动.概要一,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 是在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平均需要量(EAR,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EAR是根据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制订的;是根据某些指标判断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这一摄入水平不能满足群体中另外50%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EAR是制定RDA的基础.推荐摄入量(RNI,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RNI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是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长期摄入RNI水平,可以满足身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保持健康和维持组织中有适当的储备.RNI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RNI是以EAR为基础制订的.如果已知EAR的标准差,则RNI定为EAR加两个标准差,即RNI = EAR+2SD.如果关于需要量变异的资料不够充分,不能计算SD时,一般设EAR的变异系数为10%,这样RNI = 1.2 ×EAR.适宜摄入量(AI,Adequate Intakes)在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不足不能计算EAR,因而不能求得RNI时,可设定适宜摄入量(AI)来代替RNI.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例如纯母乳喂养的足月产健康婴儿,从出生到4—6个月,他们的营养素全部来自母乳.母乳中供给的营养素量就是他们的AI值,AI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营养素摄入量的目标.AI与RNI相似之处是二者都用作个体摄入的目标,能满足目标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AI和RNI的区别在于AI的准确性远不如RNI,可能显著高于RNI.因此使用AI时要比使用RNI更加小心.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UL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某营养素的最高量.这个量对一般人群中的几乎所有个体都不至于损害健康.如果某营养素的毒副作用与摄入总量有关,则该营养素的UL是依据食物,饮水及补充剂提供的总量而定.如毒副作用仅与强化食物和补充剂有关,则UL依据这些来源来制定. 营养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对健康影响因素40%依靠遗传和客观条件,其中:15%为遗传因素10%为社会因素8%为医疗条件7%为气候条件60%依靠自己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近年来在我国前三位死因的分析中发现,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中,不良生活方式与生物因素的比例为45.7:29.0;脑血管病为43.3:36.0;恶性肿瘤则为43.6:45.9.目前这三类疾病占全部死因的67.6%.换句话,目前有2/3的人死于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上海市对一组250例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高危人群进行2年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指导后,使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下降20%与18%根据美国加州对6928名成年人进行长期追踪观察的结果,发现下列7项生活方式与长寿有关:(1)减少夜生活,每天吃早餐;(2)每天睡眠7—8小时;(3)一日三餐间不吃零食;(4)保持标准体重;(5)有规律的体育锻炼;(6)不吸烟;(7)不饮酒或少量饮酒.经过5.5年的观察,发现遵守6—7项健康行为的人群比只遵守0—3项的人群期望寿命延长11年我国学者对100位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后得出的结论也与此相似,这100位老年人平均年龄95.3岁,其中11人超过100岁.他们的经验是除以上7项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知足常乐,有自己的爱好;二是有美满的家庭生活,其中包括和谐的性生活.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人类健康十大危险因素(Lancet 2002, 360: 1347)①营养不良.在贫穷国家,每年有超过300万人死于饥饿和贫困所造成的营养不良.②不安全性行为.在非洲,超过99%的人由于不安全的性行为,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以撒哈拉沙漠和以南地区最为严重.③不洁水源或环境和个人卫生.每年约有170万人死于使用劣质水源,以及生活在恶劣环境下或不良的卫生习惯导致的肠道传染病或与此有关的疾病.④室内烟雾(如烹调油烟,燃料烟尘).研究发现,室内烟尘可导致35.7%的人发生呼吸道感染,22%的人长期患肺部疾患,有1.5%的人发生各种类型的癌症.⑤饮(酗)酒.酒精中毒可导致每年有180万人死亡,酒精还是引发很多谋杀,车祸和自残等事件的一大因素.⑥高血压.高血压可导致每年有710万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3%.⑦吸食烟草及其制品.WHO预测,在2020年前,每年将有840万人因为吸烟而死亡.⑧胆固醇过高.由于体内胆固醇过高导致440万人死亡,并可以诱发18%的人患上心血管疾病.⑨由于食入水果和蔬菜不足而引发的体内缺铁,可导致全球每年有80万人死亡⑩肥胖.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酗酒成为了最大的健康威胁.高血压则是东西欧,中亚及阿拉伯半岛人民的主要敌人.营养与肿瘤根据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主要的环境因素及其在肿瘤发生中占的权重如下:①吸烟占30%;②饮食因素平均占35%(其变化幅度为10%到70%);③生育和性行为占7%;④职业因素占4%;⑤酒精滥用占3%;⑥地理因素占3%;⑦环境和水污染占2%;⑧药物和医疗因素占1%.三,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10月12日)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定期开展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时颁布调查结果,并据此制定和评价相应的社会发展政策,以改善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曾于1959年,1982年和1992年分别进行过三次全国营养调查;1959年,1979年和1991年分别开展过三次全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1984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过两次糖尿病抽样调查.上述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及其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和疾病防治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消除营养缺乏和改善居民健康提供了经济,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的变化.为及时了解居民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对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业及食品产业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按经济发展水平及类型将全国各县(市,区)划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四类农村,共6类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个县(区,市)共抽取71 971户(城市24 034户,农村47 937户), 243 479人(城市68 656人,农村174 823人).为保证孕妇,乳母,婴幼儿和12岁及以下儿童的调查人数,以满足各组样本量的要求,在样本地区适当补充调查人数,本次调查总计272 023人.本次调查包括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膳食调查四个部分,其中膳食调查23 463户(城市7 683户,农村15 780户),69 205人,体检221 044人,血压测量153 259人,血脂测定94 996人,血红蛋白测定211 726人,血糖测定98 509人,血浆维生素A测定13 870人.主要结果一,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一) 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克和69克上升到248克和126克.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61%.1982,1992,2002年全国城乡居民的食物摄入量(克/标准人日) 8.410.66.5_10.715.932.5_9.012.614.2酱油12.413.913.2_10.913.311.4_12.013.912.7食盐4.133.1_5.27.710.7_4.44.75.4糖,淀粉10.58.55.6_3.84.5_8.77.15.3动物油29.917.19.3_40.232.421.2_32.722.412.9植物油24.419.26.6_44.944.221.6_30.127.511.1鱼虾类19.98.83.8_33.229.415.5_23.6167.3蛋及其制品11.23.8_65.836.19.9_26.314.98.1奶及其制品69.937.622.5_104.4 100.562_79.558.934.2畜禽类3.331.7_5.43.43.5_3.93.12.2坚果36.63224.4_69.380.168.3_45.749.2水果11.0 10.8 14.8_8.4812.1_10.39.714腌菜191.3 199.6 238_163.8 221.2 234_183.7 208.3 236.8浅色蔬菜92.8 107.184_88.1 98.168_91.5 102 79.3深色蔬菜11.46.22.9_12.911_11.87.94.5豆制品4.8410.1_2.62.36.1_4.23.38.9干豆类56.2 108228_31.94666_49.5 86.6 179.9薯类25.9 40.9 137_16.31724_23.3 34.5 103.5其它谷类141.0 189.1177_132.0 165.3218_138.5 178.7 189.2面及其制品248.4 255.8217_217.8 223.1217_239.9 226.7217米及其制品2002年1992年_1982年2002年1992年_1982年2002年1992年_1982年农村城市城乡合计982.1975.1980.3 1047.6 1077.4 1057.8164415741623.2磷(mg)23.123.823.322.425.523.438.634.237.3铁(mg) 371.8439.3390.6378.2457.9405.4750563694.5钙(mg)92.383.189.8102.695.6100.2138109129.4抗坏血酸(mg) 0.70.90.70.90.80.90.80.9核黄素(mg)1111.21.11.22.62.12.5硫胺素(mg) 450.3552.8478.8409605.5476107.8147.3119.5视黄醇当量(mg) 124.6226.5152.994.2277156.532.7103.953.8视黄醇(mg) 12.411.21214.111.613.36.8_8.1膳食纤维(g) 72.685.676.248.377.758.339.668.348.1脂肪(g) 64.969.166.164.375.16866.666.866.7蛋白质(g) 9614.2 8943.2 9428.8 9598.1 10019 9740.3 10497.7 10250.8 10423.5MJ2297.9 2137.5 2253.5 2294 2394.6 2328.3 25092450 2491.3能量(Kcal)城市全国农村城市全国农村城市全国2002年1992年1982年(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克,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厘米.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厘米,女性平均低4.2厘米.(三)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4%,农村下降51%;儿童低体重率为7.8%,比1992年下降57%,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四)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二,居民营养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一)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2002年城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由1992年的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城市居民谷类食物供能比仅为47%,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二)一些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分别高达29.3%和14.4%.生长迟缓率以1岁组最高,农村平均为20.9%,贫困农村则高34.6%,说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_ 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3.0%,农村为1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毫克,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1,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大城市,中小城市,一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4%,18.8%,21.0%,19.0%,20.2%和12.6%.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的26.6%,12.2%和2.9%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2,糖尿病患病增加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 000多万,另有近2 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一类农村明显高于四类农村.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3,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 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应引起高度重视.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由于超重基数大,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4,血脂异常值得关注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另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血脂指标异常判断标准5,膳食营养和体力活动与相关慢性病关系密切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 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2%,21.5%和20.6%.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为3.0%,农村为1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毫克,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根据本次调查结果,从国情出发,从急需入手,以不失时机和分类指导为原则,将从政策支持,市场指导和群众教育三方面加强居民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预防工作:第一,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尽快制定相关法规,将国民营养与健康改善工作纳入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第二,加强对农业,食品加工,销售流通等领域的科学指导,发挥其在改善营养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加强公众教育,倡导平衡膳食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二,中国营养不良的现状与特征营养不良尤其是儿童营养不良,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据亚洲开发银行提供的资料显示,在亚洲,有大约1/3的学龄前儿童及其母亲存在维生素A缺乏的亚临床表现,从而导致许多死亡和残疾情况的发生(例如失明和夜盲).在过去10年中,仍有近10亿亚洲家庭,没有得到普及食盐倡议的保护,有1/3的亚洲家庭受到缺碘的困扰.缺铁性贫血影响着60%的育龄期妇女,及40-50%的学龄前儿童和一年级学生.此外,世界上有3/4的微量营养元素缺乏者生活在亚太地区.中国同样存在着营养不良问题,尤其是贫困地区和部分儿童人群,其营养元素缺乏问题更加突出.表现为:——碘缺乏碘缺乏(IDD)是我国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一些估计资料,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IDD的危险人群约有4.25亿人.目前,甲状腺肿的患病率估计为19%.——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缺乏的患病率,在我国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在某些高危地区的一些年龄组中,此比例可高达60%.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表明,2--5岁儿童的维生素A摄入量为RDA的44.8%--68.7%之间.但在一些最贫困的县,维生素A摄入量仅为RDA的30%.Vitamin-A DeficiencyEarly StageVitamin-A DeficiencyLate Stage——铁缺乏由缺铁造成贫血患病率的估计,是根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得出的.在2岁以前贫血的患病率最高,到5岁时下降到较低水平.在城市地区女性儿童稍多,而在农村地区则男性儿童稍多.怀孕妇女中,贫血患病率为35%.在城市男孩中,仅通过膳食摄入,则所有儿童中大约16%的人会患贫血.这个百分比是和贫血率相一致的,后者估计仅稍高几个百分点.中国怀孕妇女中较高的贫血患病率加上婴儿又极易患贫血.——缺钙和佝偻病中国佝偻病常有发生.3岁以下儿童的佝偻病患病率为6%--44%.在中国北部和中部青春期的青少年中,约有7%--24%.在中国国内患病率有一个从南向北增加的梯度.而且在2--6个月的婴儿最为常见,好发于每年的冬季和春季.Normal BoneOsteoporotic bone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与国家统计局估计,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儿童发育迟缓率(发育迟缓是中国最主要的营养不良的表现)农村为39.1%,城市为8.9%;低体重发生率农村为17.8%,城市为4.6%;微量营养素缺乏也相当普遍,中国碘缺乏病(IDD)占全世界的40%;估计22%的5岁以下儿童患缺铁性贫血.在中国存在着大量因营养缺乏而导致的不良症状的同时,也存在着另外一种营养不良症状----由于营养摄入过度而出现的儿童肥胖症和成年人的心血管,脂肪肝,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国内一部分高收入阶层,城市以及农村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成为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有资料统计,目前国内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各类疾病的头号杀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也成为各种并发症的诱因.事实上,营养不良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而且存在着地区上的差异性.根据一项调查,营养不良导致的低体重发生率,北京,上海,辽宁和天津不到10%,而海南和广西超过30%.总体上看,东北,华北地区的发生率最低,西南,西北和一些东南省区的发生率最高.中国存在的营养不良现象,反映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种发展带来的收益,包括营养在内,在国家内部并不平衡.这使得有关减轻营养不良,提高整个人口素质的社会发展任务相当繁重.营养不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目前,国外已有资料数据证明,营养不良会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尤其是儿童营养不良,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未来潜在的影响及其损失.据亚洲开发银行专家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现在世界上30%的人口正面临维生素A,铁或碘缺乏的影响.7.35亿人为这类缺乏导致的临床疾病所困扰,另有20亿人则存在亚临床症状.这类缺乏可以共同危害健康,导致死亡,影响生育,降低智力,教育和学术成就,减少劳动生产力和就业选择.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微量营养素性营养不良可以干扰儿童的生长和发育,有时甚至贻害终生.表面上看来,这类损失似乎并没有造成足够的破坏,因此很少有人计算过因营养缺乏导致的残。
健康生活倡议书最新精选5篇

健康生活倡议书最新精选5篇健康,是生命的基石,是幸福的根源;人的健康是和谐文明的标志,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健康生活倡议书最新精选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健康生活倡议书(一)尊敬的市民朋友:卫生是健康的前提,健康是生命的保障。
创造干净、卫生、整洁的生活、工作环境,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是你我的共同心愿。
为进一步巩固杭州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加快建设“下沙科技城”“下沙新城”,我们向广大市民朋友倡议:一、从我做起,争当文明行为的先行者享受良好的公共环境卫生、免于健康危害,搞好爱国卫生、维护城市环境秩序是每一位市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们要共同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养成文明卫生习惯,保持市容整洁。
做到不乱堆乱建、不乱停乱放、不乱贴乱画,自觉落实“门前新三包”责任,提高环境卫生意识。
二、身体力行,争当城市卫生的监督者营造健康生活环境涉及千家万户,不仅需要各部门和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社会的监督。
要树立“城市是我家、卫生靠大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每一位市民朋友都有权利和义务加入到维护城市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的队伍中来,参与社会监督,主动劝阻和制止损害公共环境卫生和城市形象的不良行为。
三、持之以恒,争当健康生活的实践者树立“健康第一”和“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卫生意识;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健康生活理念;及时清除垃圾,消除“四害”;自觉抵制和远离烟草,提倡无烟工作场所;保持生活环境整洁、卫生、有序,促进身心健康,不断提高健康水平。
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建设健康美丽和谐下沙,为我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贡献一份力量!倡议人:日期:健康生活倡议书(二)广大社区居民:健康是人类第一大财富,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
对于健康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
一人生病,全家担心,人人健康,大家舒心。
植物营养改良与人类健康

当然,营养植物的方法并不局限于施肥。例如 “植物适应养分胁迫的根际效应机理研究”成果, 就开创了营养植物的新途径。人们通常认为,动物 和人比较聪明,能够主动适应各种不良环境,而植 物比较笨,只能被动生长在所处的地点。实际上, 植物也相当聪明,能够主动通过形态和生理生化变 化来适应不良的生存条件。在研究中发现,当土壤 铁和锌不能满足需要时,像小麦、玉米这类单子叶 禾本科植物就会主动向土壤分泌一种物质,被称作 麦根酸类植物铁载体,它可以将土壤中的作物原来 不能利用的铁锌活化出来,加以利用,使植物在缺 铁和缺锌的土壤上正常生长。这种能力不是所有植 物都具有,像花生等双子叶植物就没有。
目前,国家在植物营养学原理应用方面有什么大行动?
现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就是在植 物营养学指导下的一个大的行动。根据科学测土,有针对性施 肥,可以减少大肥大水的浪费,使植物得到合理的营养。另外, 国家实行的“沃土工程”、“粮食丰产工程”、“中低产田改 良”等行动也都离不开植物营养科学和技术。我们的目的就是 要通过植物营养科学的研究,使土壤质量得到提高,土壤越种 越肥,食品安全,人类健康,进而造福于子孙后代。
植物营养学科针对如何科学施肥进行了许多研究,也发明了不 少方法。例如,我们的一项研究“土壤/植株动态测试优化推荐 施肥技术的建立与应用”,就创立了这样一种新方法。这项技 术根据氮素移动性大、磷钾相对稳定的养分资源特点,确定了 氮素精确管理、磷钾适量调控的原则,还研制了相配套的测试 仪器,实现了氮素在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实时监控;将施肥的增 产、改善土壤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目标相结合,为高产优质 高效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农业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该成果 于1996年—2002年在北京、河北、陕西、云南等省市的小麦、 玉米和油菜等旱地作物应用,示范面积537.9万亩,节约纯氮 肥16105吨,增产11026万公斤,增收节支13618万元,达 到了节肥、增效、高产、改善品质和环境的目的。
营养健康与全民营养周综述

营养健康与全民营养周综述1. 引言1.1 什么是全民营养周全民营养周是由政府或相关部门每年组织举办的一个宣传营养健康、提升民众营养意识的活动。
全民营养周通常会包括营养健康知识宣传、营养饮食指导、健康体检和营养品发放等活动。
其目的是通过提升全民的营养水平,预防各类营养性疾病的发生,促进全民健康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全民营养周的举办不仅可以增强公众对营养健康的认识,也可以引导人们改善饮食习惯,提高健康素质。
通过全民营养周这样的宣传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营养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预防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
1.2 为什么营养健康如此重要营养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营养健康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和精力充沛。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摄入可以提供给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确保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正常运转,提高免疫力,减少生病的可能性,延缓衰老。
营养健康也对心理健康有着深远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营养不良往往会导致情绪低落、抑郁等心理问题,而良好的营养健康则可以帮助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营养健康还与预防疾病密切相关。
科学的饮食结构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合理的饮食习惯还可以降低患肥胖、癌症等疾病的可能性。
保持良好的营养健康对于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营养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身体健康,还关系到心理健康和疾病预防。
我们应该重视并努力保持良好的营养健康,为自己的健康和幸福着想。
2. 正文2.1 全民营养周的目的和意义全民营养周的意义在于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食品、关爱健康的良好氛围,促进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增强健康保健意识,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可以引导人们选择多样化、均衡搭配的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高盐食物的摄入,降低肥胖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减轻疾病的负担,提升国民健康水平。
全民营养周还有助于加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各方的力量,共同推动全民营养事业的发展,促进全民营养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全民健康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新营养学展望:营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新营养学展望:营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摘要:现代化生活的发展,使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发明以及新的技术不断出现,使现代社会逐渐趋于全球化。
据相关数据报道,全世界五岁以下儿童出现超重现象约有3500万人,长期的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都会导致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全球对粮食的需求增加。
关键词:新营养学;健康;营养;可持续发展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营养转型,导致人们出现各种疾病。
而新营养学能够解决人口持续增长出现的各种疾病问题,并且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其作为一门研究食品体系的全新学科,能够保证全人类身体健康,帮助人类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进而起到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一、新营养学的概述和生物多样性新营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核心包括讲营养学与其他领域相结合方式,目的在于解决当前人们所面临的因营养缺乏导致的各种疾病问题。
新世纪营养学是传统营养学的一个扩展,纳入了社会学和环境科学的内容,扩展为一个包含同权社会(包含公平共享的和谐社会)和健康环境的综合性的新营养学科。
以前人们所研究的营养学位针对个人或群体,而现代新营养学通过重新定义营养学研究范围,使研究领域的广度和复杂程度大幅度增加。
它以人类的营养和健康为中心,引入社会和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为新的研究对象。
它关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持续存在的各种营养不足、不断增加的超重肥胖及相关的慢性病、不断变化的全球和地方性食物供应以及日益消耗的各种自然资源与营养的关系。
新营养学要求多方位、更系统深入地研究人类营养的本质,在更广阔的视野里分析、评价营养状况及与环境的关系,通过融合和创新,采取有效和可持续的改善行动促进全人类的营养。
以新营养学作为基础的食物营养规划,通过加强新营养学方面的研究,为现代营养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1]。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及其自然形态。
它除了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属多样性外还包括在某一物种内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增长的加快,食品保障与营养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关键议题。
农业、食品生产加工分配以及市场体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传统渔业、动物生产、果蔬培育和谷类收割系统已经变得更有效、更高产,但这些方法具有潜在的不持续性。
对食品保障与营养有关的健康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来说,健康的生态系统是基础。
如果我们不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的生态系统会遭到不可逆的破坏。
联合国,以及些国家和地区性组织正在为此做出努力,积极保护生态系统,并让人口规模的发展保持可持续性,保证食品的供给和稳定。
世界遗传、营养学与健康学委员会以“健康农业、健康营养、健康的人”为主题的会议于2010年10月在希腊古城奥林匹亚召开。
此次会议的焦点方面放在了人生活史中饮食发展层面,这些是与人的遗传素质、健康、疾病预防情况和久坐的生活方式相关的。
另方面,会议也聚焦到饮食的变化层面上,这些变化是由于现代农业、农业企业、食品生产体系、气候变化以及对城市农业和建筑的需求等因素引起的。
而所有这些都是受政府和国内外政策影响的。
因此,在会议后期,政府和国际组织的作用受到了来自六大洲20多个国家与会者的热议。
如今,我们身处的营养环境与我们遗传学角度上所能适应的环境大不相同。
在大约1万年前,随着动物被驯化和农业革命,我们食品供应已发生了变化。
随后,工业革命以及食品技术的发展给食品组成成分带来了进步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就是各种脂肪酸数目和质量的变化。
饱和脂肪酸和ω-6必须脂肪酸含量增加,而ω-3脂肪酸含量下降。
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氢化作用产生的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增加,这与工业化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且,化学肥料的使用,使必须维生素与矿物质含量也降低了30%,这些化学肥料的生产过程是很耗能的。
或许,所有这些最严重的后果是会导致磷循环的破坏。
尽管这些原因以及农业与食品生产营养学与生态学彼此之问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但农业、环境和人类营养与健康方面的政策之问,在很大程度上却彼此分离。
我们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至少我们要认清农业、人类健康与地球上生物所依赖的生态系统之问复杂的关系。
本次会议简报称,在饮食发生主要变化的这段相对较短时问内,人类的基因组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
因此,极有可能的是些慢性疾病,比如特定的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关节炎、精神疾病和神经病变,至少部分是由于食品的环境和在遗传角度上我们并没有很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元素的原因造成的。
份来自饮食脂肪酸与冠心病流行病学研究分析表明,与当前几乎所有推荐标准不同,食用过多植物油中的亚油酸(主要是ω-6脂肪酸)实际上会增加得冠心病的风险。
植物油的生产,比如玉米油和大豆油,是现代食品生产体系中主要的元素。
因此,可能非常不幸的是,含有高亚油酸(ω-6)与亚麻酸(ω-3)比值(大约15:1)的食品,这通常在发达国家常见,但现在正蔓延到发展中国家,这些发展中国家正采用所谓的发达国家的农业和饮食习惯。
对转基因动物(FAT-1型小鼠)的研究进步支持了这种观点,即高水平的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是有害的,而仅亚麻酸,十二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是有益的。
在饮食中降低ω-6脂肪酸的水平,并提高ω-3脂肪酸水平,把ω-6脂肪酸与ω-3脂肪酸的比例从典型的15:1降低到理想的2:1,甚至更低,这是个对食品工业国内外的相关组织、农业与健康协会来说需要考虑的营养政策,这也不断地被基础研究、当今流行病学和进化论研究所证实。
但与此相反,没有任何研究证明,介入反式脂肪酸可能会对健康产生什么效果。
最近研究表明,至少像饱和脂肪酸样,反式脂肪酸有导致冠心病的风险。
相似的是,在饮食中加入大量ω-6脂肪酸也是被些研究所支持的,但这些研究本不该迎合当前的研究标准。
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地看待那些“神奇食品”的功效以及农业专家和食品技术专家所计划的在饮食中任何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
并且,在那些食品被广泛应用到整个人群中之前,就应该开展相关的初步研究工作。
苯丙酮尿症解释了营养素的摄入与少见但强烈的基因变异之问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决定身体是否健康或患病问这种差异的。
相反,更常见但微小的基因变异与营养素相互作用,能适度的影响相当大比例人的健康。
举例来说,必须营养素亚油酸与α-亚麻酸对必须长链脂肪酸的新陈代谢,就是受基因控制的。
这种基因常见的变化会影响这些新陈代谢转化的效率,因此对亚油酸和α-亚麻酸的饮食需求,在不同个体问是变化显著的。
作为种必然结果,因为饮食中亚油酸与α-亚麻酸绝对和相对含量与冠心病和癌症有关,比如乳腺癌,那么在摄入相似脂肪酸的个体中,患病的风险可能就有所不同,这是那些变异的控制基因起的作用。
在富裕国家,对有钱人来说,考虑个人基因变化来制定饮食推荐(个性化的营养)或将成为可能。
肥胖,11型糖尿病,特定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常被称为“生活方式”型疾病。
把这个词的重点放在个人身上,这并不是逃避学术研究上能避免疾病的责任。
但在任何情况下,促进健康的责任很明显是两方面的,比如,一个人的体育运动是与他身体健康状况直接相关的,能做足够的体育运动的责任是在政府和个人两个方面。
政府必须确保个安全的体育活动环境,这样才能确保市民走路、交通的安全。
政府也必须给学校制定政策,确保中小学生有时问休息并进行体育锻炼。
另外,城市环境必须没有污染,城市的规划要能鼓励市民参与到活动中,比如当地的园艺活动。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更好地促进市民关系,更好的饮食、更多的体育活动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人类庞大的污染取决于农业的大部分食品。
农业是人类活动中最具生态破坏性的,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
农业对农场具有多大破坏性关键在于我们耕种什么和如何耕种。
与生产果蔬相比,生产畜产品对生态系统更具破坏性。
但我们耕作是否具有破坏性和持续性,则取决于我们如何想办法生产可食用的动植物。
比如说,与喂谷物给牛吃相比,让它们自己吃草会降低沼气的排放。
同时,健康取决于我们吃什么,怎么吃。
还是这个例子,自己吃草的牛比喂谷物的牛所产牛乳中含有的ω-6与ω-3脂肪酸比值要低。
此外,食用大量红肉(牛肉,猪肉,羊肉的)增加了患常见类型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几率。
然而,适量的肉和乳,可能又是有价值的蛋白质的来源。
这种复杂的关系表明,我们在制定政策时要把食品生产和疾病预防联系起来,将来要根据我们对生态气候变化和我们掌握的营养学知识进行膳食推荐。
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农业耕作变得更困难,食品供应更不确定。
同时,农业也是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当代农业,尤其是工业化农业依靠燃烧石化燃料获取廉价能源。
在不远的将来,无论何种能源都会预期变得愈发昂贵。
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包括环保,食品安全以及公共健康的原因,我们需要更多智能化农业。
正如在2010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Olivler de Schutter关于食品权问题报告中所描述的农业生态学的概念,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要整合农业科学、营养学与医学的成果。
农业必须能生产我们所了解的并对健康有益的食品。
有些相关科学由于巨大商业利益而受到偏袒的资助,这实际上影响着相关科学。
比如工业化农业对农业大学的利益关系就是个恰当的例子。
此外,食品和农业科学的科学工作者们直都在引导营养学的研究,并引领发展了些被证明对身体本无益处的产品。
例如通过改变动物喂养方式,用谷物、反式脂肪酸和高果葡糖浆喂养,使食品中有高水平的ω-6脂肪酸,等等。
营养学研究和知识应该首先定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之后,食品科学与技术专家再负责发展这些产品,并在这些产品被应用到民众之前,就通应该过实验证明是安全、健康的。
营养学的部门应在研究和发展产品上应起到首要作用。
在这些产品对人类、动物和环境的营养价值被证明之前,农业与食品科技部门不是引导产品的发展,而是应扮演次要作用。
如果这成为现实,那么各类组织的名称也应加以修改,比如把”食品与营养董事会”改为“营养、食品与农业董事会”,这就表示,营养学的研究引导着食品与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
与此类似,“粮农组织”也应改为“营养与粮农组织”。
如果用营养学研究成果引领食品科学,这将起到更好的作用效果。
在如今系列可能出现的灾难性生态系统降解和气候变化环境下,只有通过公共与私人政策,而这些政策是要基于没有偏见的科学和没有特殊的利益关系基础上,我们才能明智地阐述农业、食品分配、营养与人类健康之问的复杂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工业、政府和大学之问愈发亲近的关系的这种危险性。
为了能做得更好,以下几点必须要做到:(1)农业、营养学与医学应不受商业利益的约束;(2)需要新型的农业,比如农业生态学:(3)未来的膳食指导应根据生态科学(包括气候学)和营养学制定;(4)需要健康导向的农业去适应食物链,消除关键的缺点和不平衡。
比如改变动物喂养方式来平衡∞6与ω-3脂肪酸的比例;(5)广泛主动的行动,特别是能促进活力的,比如发展可持续的邻里关系、公共交通、导向性发展、步行网络的建设和舒适的自行车道路建设:(6)食品资源与食品途径,以及它们如何与建立城市环境之问相互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7)通过鼓励零售渠道增加新鲜果蔬的比例,在城市环境中,降低食物沙漠的数量。
公元前5世纪,Hippocrates明确表达了积极健康的概念。
“积极的健康是要求人们对自身基本体质和对各种食物的作用都有所了解,这些方面既是天生,也是靠人类的技术(如今食品的加工)。
但光凭食补是不足以获得健康的,还要进行锻炼,这点也应该同样被了解。
把这两点结合起来,并对季节变化,个人年龄和家庭情况等保持适度的关心,这才能够养生。
如果在食品或健康上出现任何缺陷,那身体就会患病。
”现在,通过聚焦健康农业、健康营养、健康的人,我们或发展种完整的对健康的世界有益的概念。
现在我们必须思考,这些与会者,即相关的科学家、医生、健康倡导人士、农业专家、政府政策制定者和工业代表们,如何能在他们自己国家推广健康农业、健康营养和健康的人这进程,思索这进程中科学应起到的作用。
最后,为了促进健康农业、健康营养、健康的人这一理念,我们事实上正在促进单完整的健康社会的概念或模型。
因此,这并不是三个独立的概念和目标,而是支持和维持个健康社会环境的完整的组成部分更多相关文章请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