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课件 Unit 7 A Letter from Jenny|教科版(EEC) (29页ppt)

六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课件 Unit 7 A Letter from Jenny|教科版(EEC) (29页ppt)

Work Together
A. Work in pairs. “The Parts of a Letter”
1. Complete the parts of a letter with your partner.
2. Number the sentences in the right order.
Do we have any cheese? Yes, we have ______.
Sounds and Letters
Thanksgiving Day
write
Lesson 3
Read and Think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o wrote the letter to Xiaoxiao and Qiaoqiao? a. Jenny. b. Jenny's family. c. Their mom. 2. What is inside the envelope? There is a ____ of ____. 3. What did Jenny have on Thanksgiving Day? a. Turkey. b. Pizza. c. Hamburgers.
A. number the pictures.
B. draw a line.
C. choose the correct picture.
D. Read and fill in th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lanks.
1. The letter is from _______. 2. David wrote a letter to _______. 3. There is a _______ of David in the envelope.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7课 美丽的化学变化教案与反思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7课 美丽的化学变化教案与反思

第7课美丽的化学变化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材P73~75)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3.提问:紫甘蓝与白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预设:发生化学变化,因为发生了颜色的改变;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颜色改变可能是因为紫甘蓝的色素溶解到了白醋里。

)4.追问:(教学提示:出示紫甘蓝提取液。

)如何利用紫甘蓝提取液验证你们的猜测?(预设:将紫甘蓝提取液与白醋混合,如果颜色没有明显变化,说明之前是发生了溶解现象;如果颜色由紫色变成红色,说明紫甘蓝与白醋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5.演示: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紫甘蓝提取液,用滴管向其中滴几滴白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6.讲解:紫甘蓝提取液由紫色变成了红色,说明紫甘蓝与白醋发生了化学变化,而紫甘蓝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正是许多植物都有的花青素。

除了白醋,紫甘蓝还能与生活中的很多其他物质发生美丽的化学变化。

7.演示: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紫甘蓝提取液,用滴管分别滴几滴柠檬汁、肥皂水、白砂糖水和小苏打溶液,引导学生2.布置任务:指导生分组活动,讨论还有哪些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3.研讨交流。

4.小结: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化学变化的应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探索三: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环境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使用塑料、石油的图片。

)有些化学化的产物在为我们的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一些影响,你们对此有所了解吗?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塑料与石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小结:塑料制品的随意丢弃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都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循环利用这些化学制品,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科学家正在利用化学变化,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为我们创建一个绿色未来。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案(精编版,共7课)(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案(精编版,共7课)(2022新版)

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1. 校园生物大搜索【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分区域调查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2.能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

3.能根据调查记录校园生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对调查校园生物多样性的浓厚兴趣。

2.能够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

3.在调查过程中能够珍爱生命,尊重事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校园环境与生存的生物相互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分区域调查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难点]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

【教学准备】[学生]放大镜、照相设备、小铲子、记录本、笔等观察记录材料和工具。

[教师]有关校园生物的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本课教材上各种生物的图片。

)大家认识这些生物吗?(预设:喜鹊、蝗虫、蚊子、麻雀、蜻蜓、蝴蝶、狗尾草、瓢虫、蟋蟀、蚯蚓、苍蝇、燕子、蚜虫、蚂蚁、梧桐树。

)看完了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感受?(预设: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

)2.谈话:生物种类繁多说明生物具有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作为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生物的多样性有哪些表现?与我们有哪些联系?对它的研究有何意义?本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将为大家一一解答。

3.过渡: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种类繁多,我们不可能进行全方位的探究。

而我们所处的校园也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我们可以从校园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以小见大。

大家知道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吗?(预设:不知道。

)想要了解校园内的生物种类,我们应该怎么做?(预设:做一些观察和记录来统计生物种类。

)4.揭题:为了更详尽地了解校园生物的种类,我们今天就要进行一次校园生物大搜索。

(板书:校园生物大搜索)[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校园(或田野)中常见的不同生物的图片,激发学生探索校园生物的兴趣,同时将问题聚焦到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校园,引发学生对校园生物多样性的关注,顺势揭示了本课研究的主题。

六年级科学(教科版)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

六年级科学(教科版)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
六年级科学(教科版)下册
第二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第7课 保护生物多样性
聚焦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相互 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话题。
生物多样性是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呢?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每一个生物 类别下又有许许多多的生物,他们因 为遗传和变异出现了多样性。
活动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濒危物种,进行就 地保护、迁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 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 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 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 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 护和管理的区域。人类建立自然保护区 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3.制作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海报
1.商定宣传海报主题。 2.制定宣传海报内容。 3.设计海报封面。 4.展示海报。
拓展
调查我们家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研讨
1.地球上生物种类那么多,人类为什么还要如此重视保 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球上各种 各样的物种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能量、种类齐全的药材和 充足的工业原料等。同时,多种多样的生物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 源。另外,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 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 础,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一个人 不可推卸的责任。
2.交流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 园等,对比较珍贵的、 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进 行人工辅助保护;
2.交流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通过建立了基因库,贮 藏植物的种子、花粉和 动物的精子;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共32课,636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共32课,636页)
老光镜是凸透镜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前节知识回顾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蓝 三种颜色组成。
、绿 、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 中间较厚(凸起)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高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透镜的中央厚度 有关,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凸透镜和凹透镜
• 老光镜镜片是凸透镜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的是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
• 近视镜镜片是凹透镜
英国科学家培根设计并制造 出了眼镜)
。放大装置

判断
1、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构造有关。( √ )
2、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 )
3、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私密。(√ )
4、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 )
5、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
()

6、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 7、苍蝇在竖直光滑玻璃上不会滑落,跟它翅膀有关( √)
练习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 绿 、 蓝 三种颜色组成。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作业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优质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优质教案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外国文学名著的魅力,感受冒险小说的精彩,认同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语言运用:能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并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作出简单的评价。

思维能力: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在汤姆身上,找到自己或是身边伙伴的影子。

审美创造:品味精彩的故事情节,领略外国文学的奇妙和精彩。

【课前解析】关注文本价值:本篇属于第二单元“外国文学名著”中的第三篇课文,课题旁的星号提示本篇属于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承担了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阅读的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另一项是“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的课前提示:“默读课文,说说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

你觉得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正体现了第二项学习重点内容。

关注创作背景:《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1876年发表的代表作品,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

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

据作者在小说之前的序中介绍,本书所叙述的大多数历险故事都实有其事,人物有的是真实存在,如“哈克”,有的是集众人于一身的综合体,如主人公“汤姆”。

小说的时代在南北战争前,写的虽是圣彼得堡小镇,但该镇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教堂、法院等社会形态一应俱全。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在这篇(节选中)重点体现后者,这也正是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原因,也是深受青少年喜爱阅读这部小说的原因所在。

关注人物关系:一部外国长篇小说,人物众多且名字复杂,对于中国青少年读者来说,理清人物关系,对了解故事大意有很大帮助。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二单元7课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二单元7课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大量的铁制品,如铁门、铁板、铁锁、 铁钉等。一般条件下,铁特别容易生锈,从而造成了大量损失。 有哪些办法可以减慢铁生锈的速度?有没有办法防止铁生锈?
实验主题:铁生锈的快慢 实验器材:铁钉、试管、盐水、糖水、菜油、水、试管塞等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法
实验步骤: 1.五根试管里面分别是盛满空气、盐水、糖 水、菜油、水。 2.各放入相同的铁钉一根,用试管塞密封。 3.每天观察、记录铁钉的变化。
2.下列哪个地方的房屋的铁窗容易生锈?( B )
A干燥的沙漠 B潮湿的热带海边 C干燥的高原 3.以下方法中,能有效减慢铁生锈的速度或防止铁生锈
的有( A、B、F )
A涂上油漆 B放在干燥处 C用湿布包起来 D放在地窖里 E放入水中 F完全浸没在食用油中
4.下列剪刀自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D )。
A沼泽地里
B含较多沙粒、潮湿透气的土壤里
C河流附近酸性土壤里 D透气性差的干燥土壤里
7.下列方法中,不能有效防止铁器生锈的是( C )。
A涂上油漆 B放在干燥处 C放入水中 D完全放入食用油中Βιβλιοθήκη 选择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在脸盆等铁制品表面烧制陶瓷的目的是( C )。
A、增大硬度防止撞坏
B、增大厚度防止磨损
C、防止铁生锈且美观
D、美观和杀菌杀毒
铁钉生锈观察记录表
放置位置 生锈速度
空气中 潮湿处 水中
慢 较快 较慢
盐水里和 空气中

我们的结论
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铁在盐水里的生锈速度特别快。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从这份实验记录单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让我们来仔细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2022精编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2022精编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2022精编版)一. 教材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从而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对生物多样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生物多样性价值及其保护措施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道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其保护意义。

2.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3.学会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及其保护措施。

2.难点:提出针对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活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

2.准备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活动材料。

3.准备分组讨论的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

提问: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价值?2.呈现(10分钟)展示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如栖息地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等。

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提出的保护措施,进行总结和点评。

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5.拓展(10分钟)介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学生可以参与的环保活动。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学设计
设计者:萧山区新塘小学何佳明【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七节的内容。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科学讨论会”、“研究铁生锈的快慢”、“怎样防止、减缓铁生锈”。

关于铁生锈的现象,第5课已经作了分析研究,为本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是从汇报交流学生在第5课的课外实验的发现中展开的,学生热烈地分析实验现象和讨论实验结果,从而得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实学生在探究铁生锈原因的对比实验中已经初步发现铁在不同环境下生锈的快慢,于是我通过回顾探究铁生锈原因的实验现象中铁钉生锈在空气中及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的生锈速度,自然引出探究铁生锈的快慢是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

为了能使学生有更全面的认识,我在第五课之后,在教室里安排2组对比实验,让学生每天观察并要求他们记录了第四天的实验现象,从中得出结论。

师生讨论人们在生活中防锈的措施,懂得了铁生锈的原理,帮助人们寻找更佳的防锈措施,这样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但是学生对于一些防锈措施知道的很少,我事前进行调查,并在课堂上介绍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对《铁生锈了》一课的探究,学生已经明确了铁这种物质是会发生变化产生铁锈这种新物质的。

并且六年级的学生们会根据多年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客观认知,在脑海中已经初步形成铁生锈的原因可能和潮湿的环境相关。

但是,对于铁生锈的具体成因,六年级的学生还是不能够准确地分析获得结论。

结合前面《铁生锈了》一课,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计划探究铁生锈成因,在课外学生也已经通过开展对比实验来观察记录。

基于这些学生已有的这些认知,他们在本课“科学研讨会”这个活动中首先要“学”的就是——明确铁生锈的原因。

但我发现就教材本身的设计来看学生是很难获得铁生锈的成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科学结论的。

(有两个变量)因此,要让学生找出对比实验中隐藏的对比条件(空气中有水,水中也有空气),就必须对教材这张实验记录单进行完善,设计“只有水而没有空气”和“只有空气没有水”的两个环境来进一步补充。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通过对实验观察记录的推理论证,得出铁生锈是由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后续变化猜测,预测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空气的多少关系很大;
通过对实验结论的交流,掌握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通过“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方案论证影响铁生锈速度的条件。

【教学难点】
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设计实验方案研究生锈速度。

【教学准备】
师:试管、试管塞、水、铁钉、植物油、PPT
生:课前经历5课作业: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相关表单】
研究影响铁生锈速度原因的实验记录单
第小组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的速度与()有关
我们的假设: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可图文并茂)
【理念体现】
本课承接第5课《铁生锈了》课外实验的结果,在课堂上分析、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进一步探索铁生锈的速度,从而研究控制铁生锈速度的方法,理解人们在生活中防锈的措施。

懂得了铁生锈的原理,知道了影响铁生锈速度的原因,可以帮助人们寻找更佳的防锈措施这样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学生对铁生锈这种现象已经习以为常,不再有浓厚的兴趣。

但对于生锈的原因学生们还保留一定的好奇心。

由此,教师可以从铁生锈造成的巨大危害入手,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以一种好奇的求知心态开展本课的“科学讨论会”探讨生锈的成因。

对于空气和水这个共同作用的获得,大多数学生还存在理解上的难点。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的环节中,要循序渐进地展现几组对比实验:1.空气环境中的铁钉生锈情况如何?2.水环境中的铁钉生锈情况如何?3.空气、水环境中的铁钉生锈情况如何?经过这一系列的对比分析后,教师再来引导学生分析铁生锈的原因,学生大多会想到空气、水都和铁生锈有关。

教师再请大家观察铁定生锈部分,交流交界处生锈明显的现象,探究到这里,学生们对“空气和水共同使铁生锈”这个结论的获得也将会水到渠成。

从本课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的辅导作用不但表现在巧妙的引导、多方的质疑和不断的赞赏鼓励,更表现在适时地传授。

比如适宜地给出科学结论:铁生锈的原因是由空气和水共同作用引起的。

随着科学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人们矫枉过正,好像所有的东西都不能由老师直接教给学生,必须由孩子自己发现、探究。

事实上,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很多时候不是可以探究出来的,而是靠教师直接传授、学生自主阅读吸收获得的。

本课设计就是学生在已有旧知的作用下、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完成的,而学生的探究只是课堂中的某部分环节,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善思、动手的多方能力。

在教学中抓住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以丰富的真理性知识作为盘中餐,增加学生的知识储量,以彼此的探讨与交流作为手段,使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科学课有效教学的具体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