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第一场雪》课堂实录及评析

《第一场雪》课堂实录及评析《第一场雪》课堂实录及评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在本课教学中,薛老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为主要任务,积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自读自悟,理解文本内容;通过朗读指导,体会文本思想情感,领会语言韵味;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通过合理的延伸,凭借语感,运用语言。
不仅重视引导学生把书读好,还注意引导学生把话听好、说好,把字写好,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一、在理解中感悟【案例】师: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雪后景色的美丽?生1: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师:你找得真准,一下子就找到了写得这么美的一句话。
那么,在这一句话中哪些词可以看出雪后景色的美丽?生1: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
师:你怎么从这四个结构相同的词中体会到雪后景色的美丽?生:因为柳树落光了叶子,只剩下长长的下垂的枝条,雪花沾在上面就像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而松树和柏树则四季常青,大雪落在树上被绿叶托住,便成了一个个雪球,蓬松松、沉甸甸的。
生2:蓬松松是说雪球很松、很轻,而沉甸甸又说雪球很沉、很重,我觉得这两个词自相矛盾。
师:雪球为什么会蓬松松呢?生1:因为树上有松果,雪落在松果上,所以让人觉得蓬松松的。
师:既然雪球是蓬松松的,怎么又会有沉甸甸的感觉?生2:因为雪下得很大,再加上松果有大有小,大的松果裹上雪就有可能变得沉甸甸的了。
生3:文中“堆满”这个词告诉我们松树和柏树上有许许多多的雪球,所以让人觉得沉甸甸的。
师:这几位同学通过想像画面和体会重点词来感受雪后景色的美丽,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你们再想想看,松树和柏树的叶子大吗?厚吗?它们能承受得起这些雪球吗?生4:对于树叶来说,雪球还是比较沉的、重的,所以会有沉甸甸的感觉。
(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
)【评点】“语文学习”还是姓“语”,无论如何都应以本为本,千万不可忽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师:老师提示一下,大家认真看看这些生词,在字形和读音上有什
别秀丽。
么留意的地方?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感受雪的大和美,边读边勾画出描
生:沉甸甸的“甸”需要留意,玉屑的“屑”要留意读音。
写雪景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收获。
师:特别好,谁情愿领着大家读一读。
生默读课文。
生领读“屑”、“瑞”等生词。
魏
第1页共3页
魏
第3页共3页
师:粉妆玉砌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多美啊,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读“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五彩缤纷的彩虹”一段。
生:呵,好大的雪啊!
师:你还有什么样的感受吗?
师指导感情朗读。
生:……我从这里体会到了雪花的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师:还有吗?
生:我从“地上一会儿就白了”也体会到雪下得大。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中的“落光了叶子的松树上……”体会到了把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师:〔巡察〕她是抓住重点词。
生:“……显出一道五彩缤纷的彩虹。”这里更加显示了雪化了
师:好了,你来说一说。
之后的秀丽景象。
生:我认为有第三段中的'“雪花簌簌……”,因为写出了雪的大。
投影展示雪末随风的景象。
生:我认为还有“山川、树木……”,这段话
师: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师:我们来看看 105 页下面这段话,“……偶尔扑哧一声”,我
雪后的美景描写的很好。
们来感受一下。
投影展示雪后的美景。
生:我听到了积雪把枯枝压断的声音。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句。
师:对,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感受一下。
生读“落光了叶子的……”一句。
生读。
最新整理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清新明快淡雅平实-《第一场雪》教学赏析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清新明快淡雅平实——第一场雪教学赏析一首清新明快的歌,也像一幅淡雅平实的画。
并不激越高亢,也不绚丽多彩,但歌声是支老师自己的歌声,色调是支老师自己的色调。
似乎可以说,清新明快是支老师教学的基调;淡雅平实是支老师教学的主要特色。
这里的第一场雪教学实录,是支玉恒老师1989年在全国阅读教学观摩大会上为参赛教师所做的示范课。
这节课,给全国的小学语文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人们犹在兴致盎然地谈论着。
在教学中,支老师以他挥洒自如、灵活机智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有情有趣地进行学习,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支老师的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是:首先整体入手,初理全文mdash;mdash;宣示学习目的,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把握,为深入细致地进一步阅读作了铺垫;第二,变序教学,读中引悟mdash;mdash;从成都儿童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心理,由学生认为写得最美、最感新奇的下雪局部学起〔巧妙而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充分运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体会〔关于朗读后面还要详述〕;第三,大胆取舍,以少求多mdash;mdash;用极其简练的手法处理课文第一、四段,支持了重点段的详学、精学;最后,介绍背景,画龙点睛mdash;mdash;掌握最正确时机揭示写作背景,破释了题意,深化了主题。
从整个教学构思来看,支老师的安排是颇具匠心的。
他既能居高临下地把握教材,驾驭课堂进程;又能切合实际地设计教法,启发学生读、悟。
支老师讲得不多,主要是关键之处点拨,问题之间衔接过渡,重点之处强调,思路阻塞之处疏通。
所有这些,又往往是通过读来解决的。
对语文教学中的读,过去研究得很多。
但如支老师这般娴熟地运用却很少见到。
他对读的要求是有层次地逐步提高。
第一遍读,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内容梗概;第二遍读,主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第三遍读那么是让学生吟哦揣摩,既是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又是对语言文字的反复玩味。
读中的轻、重、缓、急、虚、实、浓、淡、刚、柔、隐、现,均扣紧语言文字,而又不离整体形象。
《第一场雪》教学实录、说课设计、资料 6

《第一场雪》教学实录、说课设计、资料 6 《第一场雪》,选自著名作家峻青的《瑞雪图》,描绘了胶东半岛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景,抒发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之情。
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雪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运用叠词。
例如:“大雪整整的下了一夜”,“整整”(AA式)强调雪下的时间长;“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 “不久便见成片成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了下来”,“纷纷扬扬”(AABB) “成片成片”(ABAB)渲染了下雪时的气势之大;“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句子中“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ABB)绘形绘声地描写出了雪后景色的美丽形态和灿烂夺目的光彩;“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人踩上去,脚底下发出了‘咯吱,咯吱’的响声”,“簌簌”(AA) “咯吱咯吱”(ABAB)等词描摹了雪花下落以及人们踏雪时发出的响声。
这些叠词的妙用,为描绘雪景、渲染气氛、抒发情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学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或背诵加以体会和欣赏。
一、词语积累1.发布:宣布(命令、指示、新闻等)。
如:外交部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2.阳春:指春天。
如:阳春三月,是旅游的大好时节。
3.凛冽:刺骨的寒冷。
如:我冒着凛冽的寒风,按时赶到了学校。
4.彤云密布:彤云,密布的阴云。
彤云密布指很厚的阴云密集着,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
如:寒风凛冽,彤云密布,眼见要下雪了。
5.簌簌:本课形容雪末儿降落迸发出的声音。
如:北风劲吹,竹叶发出簌簌的声响。
6.粉妆玉砌:用白粉装饰,用玉石砌成,形容雪后一片银白色的世界。
如:一夜大雪把整座城市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7.瑞雪兆丰年:及时的好雪预示着丰收年。
瑞,吉祥;兆:预示。
如:“瑞雪兆丰年“这句俗话,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二、近反义词近义词:消息--信息骤然--突然发布--宣布偶尔--偶然寂静--宁静黄昏--傍晚反义词:偶尔--经常寂静--喧闹三、难句讲析1.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
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
――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了解雪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些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师:只有这些吗?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
能不能更简单些?生:这篇课文是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这场雪预示胶东半岛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生:刚才第一位男同学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女同学是按课文的线索来说的。
师:课文的什么线索?生: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
师:下雪的过程,对吧?生:对。
师: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生:按照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写了“雪的用处”。
不,“雪的好处”。
师:“雪的景色”,仅仅是雪的景色吗?――第一部分就是写“下雪”,第二部分是“雪的联想”。
这样说可以吗?生:可以。
师: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生: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
师:也就是四部分。
哪四部分?生: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时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联想。
师:两种分法都可以。
我们为了学习的方便,按照分四部分这种方法来学习。
――我还要问大家: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四部分中,你感觉最新奇、最有兴趣的是哪部分?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中”那一部分。
《第一场雪》教案15篇

《第一场雪》教案15篇《第一场雪》教案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场雪》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场雪》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第一场雪景的美。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能说出自己对雪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交流学习成语:(时间为五分钟)1、首先是我们交流学习成语的时间,这几天,我们交流的成语是与雪有关的,谁第一个来?2、学生交流学习成语。
(请两名同学)3、其余同学的搜集的成语在小小组内交流。
二、读题,初悟课文中心。
1、同学们,刚才我们交流了与雪有关的成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雪景的文章,题目是《第一场雪》(点击课件)。
2、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
(齐读)3、你感觉读得好吗?你来试一试?你为什么要把课题这样读呢?4、真好,你把雪的美以及人们对这第一场雪的期盼都读出来了,好,现在我们就按刚才同学说的这种感情,再一次把这个课题读好。
(齐读)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己一个人去读一读这篇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同时边读边想:《第一场雪》给了你怎样的感觉?2、学生汇报交流。
四、再读课文,读好课文。
1、过渡句:作者笔下的第一场雪感觉是这么突然,昨天还是阳春三月,今天就下起来了;这第一场雪感觉又是这么的及时,想到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我们心中也是无比喜悦。
从你们的发言中,教师也深深感受到给同学们留下感受最深的是这第一场雪的美景,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
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们对这三小节的朗读,把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可以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个人读,或者小小组配合读。
2、学生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开始读书。
3、谁来读,你读得最棒的是哪一段。
第三节:(1)学生个人朗读。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2篇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2篇The first teaching method of the first snow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堂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
本教案根据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2、篇章2: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教学设计篇章1: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
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
——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了解雪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些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师:只有这些吗?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
能不能更简单些?生:这篇课文是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这场雪预示胶东半岛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生:刚才第一位男同学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女同学是按课文的线索来说的。
小学语文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小学语文课堂实录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____(省、市、区、县)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____(省、市、区、县)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
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
——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了解雪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些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师:只有这些吗?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
能不能更简单些?生:这篇课文是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这场雪预示胶东半岛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生:刚才第一位男同学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女同学是按课文的线索来说的。
师:课文的什么线索?生: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
师:下雪的过程,对吧?生:对。
师: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生:按照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写了“雪的用处”。
不,“雪的好处”。
师:“雪的景色”,仅仅是雪的景色吗?——第一部分就是写“下雪”,第二部分是“雪的联想”。
这样说可以吗?生:可以。
师: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生: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
师:也就是四部分。
哪四部分?生: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时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联想。
师:两种分法都可以。
我们为了学习的方便,按照分四部分这种方法来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成都公开课】: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
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
——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雪”这种自然现象,了解雪与人的情感的联系,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
这些任务大家能不能完成?(生答能)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这篇课文是描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
师:只有这些吗?
生:这场雪还预示着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再说一遍。
能不能更简单些?
生:这篇课文是写胶东半岛冬天下雪的景象,这场雪预示胶东
半岛明年将是一个丰收年。
师:他说的行不行?有没有别的说法?
生:这篇课文写了胶东半岛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还写了作者的联想。
师:谁听出来了,他们俩人的发言有什么区别?
生:刚才第一位男同学是按主要内容来说的,第二位女同学是按课文的线索来说的。
师:课文的什么线索?
生: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
师:下雪的过程,对吧?
生:对。
师: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按照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写了“雪的用处”。
不,“雪的好处”。
师:“雪的景色”,仅仅是雪的景色吗?——第一部分就是写“下雪”,第二部分是“雪的联想”。
这样说可以吗?
生:可以。
师: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
生: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
师:也就是四部分。
哪四部分?
生: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时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联想。
师:两种分法都可以。
我们为了学习的方便,按照分四部分这种方法来学习。
——我还要问大家: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四部分中,你感觉最新奇、最有兴趣的是哪部分?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中”那一部分。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产生联想的那一个部分。
生:我感兴趣的是雪后的景色。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雪前”。
这一段写得很形象。
师:这么说大家对四部分都感兴趣了。
那么我问一问吧。
有多少同学对第一部分最感兴趣?(有五六位学生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下雪的“雪中”最感兴趣?(有不少同学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雪后景象最感兴趣?——嗬!这次人最多!因为你们最不了解下雪后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好。
哪些同学对雪后的联想最感兴趣?(有两三个同学举手)
师:好,那就按照同学们的意愿,首先来看雪怎么下。
大家打开课文第二段。
谁能够把这一段读出来?你认为应从哪里开始就从那里开始,你认为应到哪里结束就到那里结束。
生:(读课文)“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
师:对她读的有没有意见?
生:我觉得“下雪的景象”应该从“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开始。
师:这个意见大家同意吗?
师:(对原读文的学生)你读得多了,天气还在变,你就开始读了。
咱们从第二个同学这儿开始来读。
大家看一看写下雪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也就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
生:先从“雪下得很大”这个角度来写的,然后又从“冬天的雪夜”来写。
师:介绍了雪下得很大,紧跟着就写黑夜吗?
生:他讲了雪一下子就把地染白了,说明雪下得很大。
师:他是先写看见的,后来……
生:写听见的。
师:为什么后来写听——见——的?
生:因为雪下得很大,晚上很冷,他不可能一个人站在雪地里观察雪景。
师:所以他就写他“听”,对不对?我们先读一读看见的雪。
读的时候要把雪下得很大的那个气势读出来。
大家看他这场雪下得大不大?
(生读课文有关部份)
师:这场雪大吗?
生:不大。
师:谁能比他下得再大点?(笑声)
(生再读课文)
师:够大的吗?
师:那么谁来建议,要想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哪些词应该强调地读得重一些。
生:我觉得应该把“纷纷扬扬”、“大片大片”和“彤云密布”这些词读得重一些。
师:你给作一下示范好吗?
(生读课文)
师:这次读得不错。
他把那几个重点词强调出来了。
大家再跟着我把这几句一块儿读一下。
(教师带学生逐句学读)好,谁把刚才这一节再读一下?这回要下得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