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经典著作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五部儒家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15国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桧风》《曹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豳风》,共160篇;《雅》有《大雅》《小雅》,共105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诗经》共收诗305首。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以诗歌的形式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习俗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
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主要言论)的著作,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孟子》记载孟子的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主张以及他的政事活动、个人修养,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孟子》中的文章富于论辩性。
《庄子》道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优秀的先秦散文集。
内篇为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其文往往用寓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著作,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
汉刘向编定。
书中贯穿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表述了荀子在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文艺等方面的主张。
《韩非子》又称《韩子》,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的著作。
书中阐述了韩非以法治国的政治理想。
四大名著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 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 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 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 世界。《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 在古今小说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孙悟空活动的世界 近于童话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这个世界上, 有各种各样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丰富 多彩。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在奇幻的描写 中折射出世态人情。《西游记》的人物,情节,场 面,乃至所用的法宝,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 但却都是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来,都能在奇幻 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能够理 解,乐于接受。
制作人:丁豫
四大名著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 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 著作历久不衰,是汉语文学史中不可多得 的经典作品。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 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 取向。四部著作都有很高的文学水平和艺 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 四座伟大丰碑。此四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史 上的地位是难分高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 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 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 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 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 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 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 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施耐庵
施耐庵原籍苏州,生于元贞二年(一 二九六),舟人之子,十三岁入私塾,十 九岁中秀才,二十九岁或三十岁中举,三 十五岁中进士。三十五岁至四十岁之间官 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 (一三五六)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应;与张 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 书。七十一岁或七十二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 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七十 五岁,为洪武三年(一三七〇)。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这四部著作历久不衰,是汉语文学史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
它们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
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征四寇,灭叛党,最终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
《三国演义》则是一部历史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风云。
它以描写战争为主,描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以及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从东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经的冒险旅程。
而《红楼梦》则是一部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位主人公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虚伪和罪恶。
这四部著作各有特色,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杰出代表,对后世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四大名著简介

中国四大名著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emergency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中国四大名著简介中国四大名著简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简称四大名著,是指《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部巨著。
四书是什么

四书是什么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大学》。
这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由孔子弟子曾参整理孔子讲授内容所编的。
“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大人的学问,主要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是初学儒家道德思想的入门典籍。
《论语》。
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合作编撰而成的一部经典,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这部经典是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载体,记录了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原则、道德观念、伦理思想以及政治主张。
虽然一共只有二十篇,一万两千字,但内容颇为丰富,义理很深,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是古代教学必修教材之一。
《孟子》。
是由孟子本人以及他的弟子一起整理而成的,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这部书主要体现的是孟子的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他的政治行动,也属于儒家重要经典。
《中庸》。
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
自宋以来,成为新儒学即道学的最为重要的经典。
中庸是儒家的一种思想主张,中庸之道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人生处世态度。
中庸也是完美之意,就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要走极端,要找到最恰当的方法,把问题解决的究
竟完美。
四书五经详细解读

四书五经详细解读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包括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这些经典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政治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针对每本经典作简要解读。
1. 《大学》:又称《大学章句》,是《礼记》的一篇。
《大学》强调了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原则。
它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社会和谐与国家富强的基石。
它还提出了“学而优则仕”、“首孝悌、次谨信”等教育观念和道德准则。
2. 《中庸》:又称《中庸章句》,是《礼记》的一篇。
中庸强调了人的自我调整和平衡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应当“中”、“平衡”,既不过于纵欲懈怠,也不过于苛求自责。
它认为只有通过中庸之道,才能达到心理、道德和思想上的完美,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以及他与弟子间的对话。
《论语》强调了君子的修养和道德规范,提出了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等重要原则。
它教育人们要慎思笃行,成为为人民所敬仰的君子。
4.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著作。
《孟子》强调了人性善的思想,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但也需要后天教育来引导和培养。
它提出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价值观,认为君主应该行仁政,对百姓亲民,才能维持社会秩序和国家的稳定。
5.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记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
《诗经》包括许多民间歌谣和赋诗,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与现实,主题涉及爱情、友情、劳动、战争等方方面面。
通过分析《诗经》的文化内涵,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和道德追求。
6.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记载文献,包括周朝至春秋时期的君王政绩和日常事务。
《尚书》注重勤政、信守承诺、崇尚公正,强调了君主的政治责任和道德规范。
四大名著古代文学的瑰宝

四大名著古代文学的瑰宝古代中国文学中有许多经典著作,而其中最为杰出的四部作品被誉为“四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这些作品以其丰富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本文将对这四部名著进行探讨,从而深入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所在。
一.《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作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中心,通过复杂的亲情、爱情等关系,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种种欲望。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形象的揭示,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家庭的婚姻制度、女性地位以及道德观念等问题。
同时,小说中大量的诗词、曲调,也使得作品的艺术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可以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它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参照。
二.《西游记》《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所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奇幻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瑰宝。
小说以孙悟空为主角,讲述了他和师傅唐僧以及其他三位徒弟一同西天取经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智慧和信仰,对人性、道德、忍耐力等内容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同时,小说中也融入了大量的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使得作品具备了极高的哲学性和思想深度。
《西游记》以其瑰丽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之一。
三.《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古代小说,由施耐庵创作。
小说以宋江为主线,讲述了梁山泊起义的故事。
作品中描绘了108位好汉的形象,以及他们的背景故事、性格特点和战斗经历。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黑白颠倒的社会现象,以及人们面对压迫和不正义时的反抗心理。
此外,小说中较大程度上诠释了中国古代英雄史诗的特点,以及中国文化中对英勇、忠诚和友情的重视。
四书”发展历程和基本内容

四书”发展历程和基本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四书》是中国传统经典著作中的一部分,由《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组成。
这四部书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精华。
它们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四书五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这四部书中,最早形成的是《论语》,它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和处世哲学。
《孟子》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集大成,探讨了政治、伦理、修身等方面的问题。
《大学》和《中庸》则是后来加入到“四书”中的作品,它们继承了前两部书的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儒家的理论体系。
《四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道德伦理、政治治国、修身养性等方面的内容。
《论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爱和礼义之道;《孟子》则讲究慈仁爱人,主张“仁者以义为本”;《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提倡修身求道,实现个体的完美;《中庸》则强调中庸之道,主张“中庸之道,民贵君轻”等思想。
这四部书的内容涵盖了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对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四书》被奉为经典之作,成为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为后人提供了心灵的指导,成为后世的道德标杆和行为规范。
《四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财富。
《四书》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和精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道德风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这四部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思想内涵的深邃和丰富,更在于其对于社会风气和个人修养的启迪和引导。
《四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以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和传播。
第二篇示例:《四书》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的总称,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这四部书自古代起就被人们奉为经典,成为后世传世不衰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部经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百草经》、《伤寒论》。
《皇帝内经》现存最早一部医学巨著,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医圣张仲景。
《神农百草经》是第一部药学专注。
发展阶段:1.魏晋隋唐晋皇莆谧著《针灸甲乙经》发展经络、腧穴和针灸;王淑和著《脉经》提出24脉,发展脉学理论;唐代孙思邈著《千金方》2.宋金元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3.明清张介宾《景岳全书》4.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主张中西药合用。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辩证论治证、症、病
阴阳基本概念的内涵:可表示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统一的事物属性,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
也可表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层面的属性,如气与血,脏与腑。
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规定性
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4.阴阳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1)阴阳偏盛: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指导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五行的概念:“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1、取象比类法2、推演络绎法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悲恐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气:风暑湿燥寒五行在一般状态下的调节机制:1.五行相生2.五行相克3.五行制化。
特殊状态的相互影响:1.母子相犯2.相乘3.相侮。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以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①藏象的概念内涵,②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③以及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④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脏腑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肺、脾、肝、肾。
共同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泻而不满”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共同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
“泄而不藏,实而不满”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共同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六腑的区别:1.功能不同。
五脏主化生和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泻而不满”六腑主受盛和传化水谷。
“泄而不藏,实而不满”2.五脏藏神。
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而六腑除了胆以外,均与神志活动无关。
3.形态有别。
五脏多为被精气充满的实体器官,故贮藏精气。
六腑多为中空性的器官,故传化水谷。
4.脏主腑从。
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六腑从属五脏。
脏病多虚,脏腑多实。
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
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1)主血脉(2)贮藏神2.肺(1)主宣发肃降(2)主气1)主呼吸之气2)主管气的生成3)调节全身的气机(3)助心行血(4)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3.脾(1)主运化1)运化水谷2)运化水液(2)主升(3)主统血4.肝(1)主疏泄1)调节精神神志2)维持气血运行3)促进脾胃消化吸收与分布4)协助水液代谢5)调节生殖机能(2)主藏血1)贮藏血液2)调节血流量3)防止出血5.肾(1)主藏精1)主管生长发育2)主管生殖繁衍3)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2)主水液3)主纳气。
五脏与体、华、窍、
液、志的关系:1.心(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2)心开窍于舌(3)心在液为汗(4)心在志为喜2.肺(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2)肺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户(3)肺在液为涕(4)肺在志为悲(忧)3.脾(1)脾在体合肉、主四肢(2)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3)脾在液为涎(4)脾在志为思4.肝(1)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2)肝开窍于目(3)肝在液为泪(4)肝在志为怒5.肾(1)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2)肾开窍于耳及二阴(3)肾在液为唾(4)肾在志为恐。
六腑的生理功能:1.胆(1)贮藏排泄胆汁(2)参与精神情志活动2.胃(1)接受和容纳(2)消化饮食3.小肠(1)受盛化物(2)泌别清浊4.大肠(1)吸收饮食残渣的水分(2)排泄糟粕5.膀胱(1)贮尿(2)排尿6.三焦(1)通行元气(2)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1.脑(1)主宰生命活动(2)主管精神思维(3)主持感觉运动2.髓(1)充养脑髓(2)滋养骨骼(3)化生血液3.骨(1)贮藏骨髓(2)支撑形体(3)主司运动4.脉(1)运行气血(2)传递信息5.女子胞(1)主持月经(2)孕育胎儿。
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高级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的生成:生成之源、先天之气、水谷之气、清气。
相关脏腑: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气的生理功能(1)温煦作用(凉润)(2)推动作用(调控)(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6)中介作用。
气的层次和分类:第一层次:正气(一身之气)第二层次: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第三层次: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血的功能:1.濡养作用2.运载作用3.血是精神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
津液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过程.功能:(1)滋润营养作用(2)化生血液作用(3)运载作用。
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2)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津血关系:津血同源,精血同源
病因分类:(1)外感病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气(2)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
(3)病理性病因:痰饮、瘀血、结石。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使人致病的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特点(致病规律):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相兼性与单一性、转化性风邪的性质:轻扬开泄、善行数变、动摇不定、多兼他邪。
寒邪的性质:寒凉、凝滞、收引。
暑邪的性质:炎热、升散、挟湿。
湿邪的性质:重浊、黏滞、趋下。
燥邪的性质:干燥、涩滞。
热邪的性质:燔灼、炎上、急迫。
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情志变化。
七情内伤,指可以引发疾病或加重病情的异常的精神情绪因素。
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情志波动,影响病情劳逸过度: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发病基本原理:1、正气不足2、邪气入侵3、正邪斗争的胜负(1)正胜邪却则不病(2)邪胜正负则发病。
发病形式:感而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复发。
基本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内生无邪”邪正胜负: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并邪出入(1)表邪入里(2)里邪出表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2)虚实变化3、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邪退(2)邪胜正衰(3)正需邪恋(4)邪去正虚阴阳盛衰:阴阳失调1、阴阳偏胜(1)阳偏胜(2)阴偏胜2、阴阳偏衰(1)阳偏衰(2)阴偏衰3、阴阳互损(1)阴损及阳(2)阳损及阴4、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2)阳盛格阴5、阴阳亡失(1)亡阳(2)亡阴内生五邪病机:1.风气内动(1)肝阳风化(2)热极生风(3)阴虚风动(4)血虚生风2.寒从中生3.湿浊内生4.津伤化燥5.火热内生。
治疗原则:1.扶正驱邪2.标本先后3.调理阴阳4.正治反治八大法:汗、吐、下、和、温、辛、消、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