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复习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重点知识清单(必修三、必修四)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重点知识清单(必修三、必修四)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2、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主张;3、学习文章论证手法,感受四位作者的雄辩精神。
知识积累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
《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长于辩论,气势浩然是《孟子》重要的风格特征。
荀子与《荀子》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三)文学常识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又称孙卿。
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凭人倾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
语文必修3-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1所守或匪亲匪通非,不是(蜀道难)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头发花白(寡人之于国)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寡人之于国)4则无望民之多余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寡人之于国)5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劝学)6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次(劝学)7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劝学)8合从缔交从同纵,合纵,六国联合对付秦国的策略(过秦论)9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过秦论)10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过秦论)11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过秦论)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师说)13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师说)二:特殊句式蜀道难: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介宾结构后置)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3但见悲鸟号古木(省略)4雄飞雌从饶林间(省略)5有闻子规啼夜月(省略)寡人之于国1是亦走也(也,表判断)2非我也,岁也(非也,表否定判断)3未之有也(宾语前置)4则无望民之多余邻国也(介宾结构后置)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宾结构后置)6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结构后置)劝学1君子生非异也(也,表判断,非也,表否定判)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结构后置)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几(介宾结构后置)4善假于物也(介宾结构后置)5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过秦论1为天下笑者(被动句)2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3威震四海(省略)4身死人手(省略)5委名下吏(省略)师说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3句读知不知,或之不解(宾语前置)4耻学于师(介宾结构后置)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结构后置)三:词类活用蜀道难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动用法)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动用法)4侧身西望昌咨嗟(名词作状语)5问君西游何时还(名词作状语)琵琶行1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作动词)寡人之于国也1然而不王者(名词作动词)2七十者衣帛食肉(名词作动词)3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4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名词作动词)6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作名词)8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劝学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动用法)5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过秦论1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2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4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5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6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7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8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使动用法)师说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3师道之不传久矣(名词作动词)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形容词作名词)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意动用法)7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8不耻相师(意动用法)必修四文言文归纳14.孔孟两章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实词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在)固而近于费(和,同,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在)寡人之于国也(对于)夫夫颛臾(那)夫如是(发语词)相则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n.)相夫子(辅佐,v.)而危而不持(却,表转折)固而近于费(又,表并列)安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定)既来之,则安之(使…生活安定)古今异义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作今:认为是社稷之臣也古:此,这,代词今:表判断有国有家者古:诸侯国的封地叫“国”,士大夫的封地叫“家”今:国,国家;家,家庭,人家陈力就列古:就,充任;列,职位今:到队列去或百步而后止古:有人今:或者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过,n. v.责备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养生丧死无憾生,死,n. v.,生者,死者树之以桑树,n. v.栽种谨庠序之教谨adj. v.重视衣帛食肉衣,n. v.,穿然而不王者王,n. v.统一天下王无罪岁罪,n. v.,归罪15.劝学通假字輮以为轮“輮”通“糅”,使…弯曲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本性,这里指天生的资质虚词而而青于蓝(表转折,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并列/递进,并且)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递进,并且)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可译为“地”)而见者远(表转折,但)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就,于是)锲而不舍(表转折,但)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并且)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善假于物也(对)焉风雨兴焉(于之,从…)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于)以輮以为轮无以至千里(用来…的办法)实词劝学(劝勉,勉励)木直中绳(符合)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干)(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反省)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站着)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清楚)假舆马者(借)(车)而致千里(到达)而绝江河(横渡)不积跬步(半步,古人把跨出一只脚叫“跬”)驽马十驾(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雕刻)用心一也(专一)用心躁也(浮躁)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验,对照检查;反省今:探究并领会蟹六跪而二螯古:腿,蟹脚今:下跪动作金就砺则利古:金属,这里指刀斧之类的金属砍削器今:一种贵重的金属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托身,安身今: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而绝江河古:特指长江、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蚓无爪牙之利古:鸟兽的爪和牙今:多指供驱使而帮助作恶的人词类活用其曲中规曲,adj. n.曲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n. 状,每天非能水也水,n. v.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n. 状,在地面上,在地下用心一也一,数词 adj.专一輮使之然也輮,v. n.弯曲的办法积善成德善,adj. n.善行16.过秦论通假字孝公既没“没”通“殁”,死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从”通“纵”“举”通“与”,帮助,支持秦有余力制其弊“弊”通“敝”,困顿不堪赢粮而景从“景”通“影”锄耰棘矝“棘”通“戟”百有余年矣“有”通“又”多义词之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赵奢之朋制其兵(这,指示代词)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聚之咸阳(它们,代词)因因遗策(沿袭)因利乘便(趁着)因河为池(凭借)制制其兵(统帅)秦有余力制其弊(制服)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兵制其兵(军队)收天下之兵(兵器)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追亡逐北(逃亡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势致万乘之势(势力)攻守之势异也(形势)利因利乘便(便利的机会)陈利兵而谁何(锋利)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古今异义当是时也古:这,此今:判断词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内古:黄河今:指一般江流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吝惜今:喜爱于是六国之士古:在这时今:连词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古:军队今: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血流漂橹古:大盾牌今:划船的工具奋六世之余烈古:功业今:猛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古:举起今:振动因河为池古:护城河今:水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古:深不可测今:指意外情况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词类活用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n. 状,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动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动合从缔交交,v. n.联盟尊贤而重士重,adj. v.尊重追亡逐北亡,北,v. n.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动履至尊而制六合履,n. v.登上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动以愚黔首愚,使动子孙万代帝王之业也帝王,n. v.称帝为王瓮牖绳枢瓮,绳,n. v.以…为…将数百之众将,n. v.率领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adj. v.,缩小,减弱(国力)序八州而朝同列序,n. v.安置次序朝,使动17.师说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句读之不知“读”通“逗”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多义词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爱其子(人称代词,自己)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示代词,那)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中助词,舒缓语气)吾师道也(助词,表陈述语气)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助词,表停顿)于师不必贤于弟子(比)而耻学于师(向)不拘于时(受,被)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自,从)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于比)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表疑问)生乎吾前(于,在)师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吾师道也(学习)或师焉,惑不焉(请教老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乐师)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德学问)余嘉其能行古道(做法)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惑矣(糊涂)贤其贤不及孔子(才能)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吾从而师之古:两个词,跟随(而)今:表因果的连词今之众人古:普通人今:大家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对少儿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词类活用惑而不从师惑,n. v.有疑难问题吾从而师之师,意动,以…为师圣益圣,愚益愚圣,愚,adj. n.,圣人,愚人位卑则足羞卑,adj. n.卑贱的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动,使…学习小学而大遗小,大,adj. n.,小的问题,大的问题好古文好,adj. v.,喜爱18.晏子治东阿通假字属托不行“属”通“嘱”并曾内敛“曾”通“增”,增加仓库少内“内”通“纳”,缴纳,纳税再拜便辟“辟”通“避”,退避实词景公召而数之曰(责备)寡人将大诛于子(惩罚)景公许之(答应)于是明年上计(向上级述职)货赂不至(钱财。
专题07 课内文言文阅读(必修3-4)知识梳理

专题07 课内文言文(必修3-4)知识梳理★★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王道”,反对“霸道”,以“平治天下”为己任。
2.背景简介: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加重劳役,破坏生产。
这就造成了兵员匮乏、劳力不足的局面,争夺人口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梁惠王招贤,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
一见面,梁惠王就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可见,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孟子讨教救国治国之策。
本文就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孟子》中的大部分篇目没有题目,后人取其开篇的某些词句作为文章的题目。
《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如此。
3.补充内容:孟子的主要思想:①民本: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孟子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是否稳固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附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
②仁政: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③王道: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即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政者王”。
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④性善:孟子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高中语文必修三必修四必背篇目

高中语文必修三必修四必背篇目我们在高考语文考试复习的时候一定背诵记忆好要想必修三必修四必考的语文篇目,这样有助于我们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语文必修三必修四必背篇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语文必修三1.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3.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4.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5.[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马致远)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6.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高中语文必修四1.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文言文学习知识点.doc

必修三四课内文言文复习练习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矣。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字词句知识点归纳总结四、找出下列句中的的活用意。
一、通假字1、填然鼓之。
2 、七十者衣帛食肉。
1: . 无望民之多于国也通“”或“”,3、然而不王者。
4 、之以桑。
2: . 白者不戴于道路矣通“”5、王无罪。
6 、以。
3: . 涂有莩而不知通“”,7、是使民养生死无憾也。
4:直不百步耳通“”,8、庠序之教。
6:豚狗彘 (zh ì) 之畜,无失其通“”,9、是使民养生死无憾也。
二、古今异10、王无罪。
1. 河内凶。
(古:今:)11、移其民于河,移其粟于河内。
2. 弃甲曳兵而走。
(古:今:)1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3. 或百步而后止。
(古:今:)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4. 不,谷不可食。
(古:今:)1、未之有也。
是亦走也。
5. 非我也,兵也。
(古:今:)2、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养生死无憾也。
6. 王无罪,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今:)3、申之以孝悌之。
之以桑。
三、解下列句中一多的意。
4、无望民之多于国也。
于: 六、解下列句中固定格式的的意。
无望民之多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耳,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2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之: 3 、是何异于刺人而之。
是何异于⋯: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五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及答案然: 一、双基夯河内凶亦然。
填然鼓之。
1. 下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是( )然亡子亦有不利焉。
A. 数 (c ù) 罟洿 (ku ā)池弃甲曳 (y è) 兵 B. 孝悌 (t ì) 莩 (f ú) 养生 (s ānɡ) 死王: C. 狗彘 (zh ì) 豚 (t ún) 庠 (xi ánɡ) 序之教 D. 衣帛 (b ó) 畜 (ch ù) 养以 (y ù) 然而不王者。
人教版语文必修3、4文言文单元复习资料

文言文单元复习资料一、古代议论性散文(一)单元知识整合1、文言文翻译要求:①对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字字落实,找出句子主干,即“主谓宾,定状补”,看要求翻译的句子是否具备构成现代汉语句子要件及是否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②留、换、补、调、删、贯要记牢。
“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补”,即补出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调”,指把文言句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必要翻译出来的虚词。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地方,如对偶、互文、比喻、借代、用典等,翻译时应尽量照顾到译文的修辞特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体现现代汉语规范、清晰、连贯的基本要求。
③翻译时我们还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要求译句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文翻译口诀: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找出主干最重要,留换补调要牢记;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关注修辞文采妙,艺术表达得分高。
(二)课文内容回顾1、《寡人之于国也》①作家作品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反对“霸道”。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
共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必修三四文言文复习

必修三、四文言文默写《寡人之于国也》1、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将诸侯贵族奢侈浪费,但对下层百姓却没有仁慈之行为做对比的句子是,。
以此强调要施仁政。
2、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初步措施:①不违农时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渔业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林业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措施:④纺织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牧业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农业生产粮食方面:,,__________, 。
⑦兴办教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面的1——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7是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
《劝学》1、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鲁教版语文必修三必修四文言知识复习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5.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屈原列传》(三)词类活用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⑵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⑶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
⑷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
⑸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⑹蝉蜕于浊秽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
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⑺厚币委质事楚名词作状语,用厚币………⑻泥而不滓名词活用作动词,nìe,生活在污泥里。
⑼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⑽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⑾时秦昭王与楚婚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烟。
⑿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
⒀身客死于秦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
一说,以客的身份。
⒁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⒂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
⒃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⒄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
一说为意动用法。
(四)、翻译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4、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3. 重点语句翻译1).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是快乐啊! 2).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陈情表1、通假字①夙遭闵凶(通“悯”,凶丧,忧虑,指可忧虑的事,多指疾病死丧)②零丁孤苦(同“伶仃”,孤独的样子)2、古今异义词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能行走)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成人自立)③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申诉)④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辛酸苦楚)⑤臣欲奉诏奔驰(急速赶路就职)3、文言实词(1)矜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动词,怜悯)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动词,顾惜,珍重)③愿陛下矜愍愚诚(动词,怜悯)④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动词,夸耀,自得)(2)悯①祖母刘悯臣孤弱(动词,同情,怜悯)②愿陛下矜愍愚诚(动词,同情,怜悯)(3)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夺:动词,强行改变)(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形容词,少)(5)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名词,子女)(6)而刘夙婴疾病(动词,缠绕)(7)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副词,不久。
除:动词,授予官职。
)(8)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动词,听任)(9)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庶:副词,“或许”,表示可能或期望。
)(10)夙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名词,早,早年)②而刘夙婴疾病(副词,平素,一向)4、词类活用①臣具以表闻(使动,使……知道,上报,汇报)②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形名,指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③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名动,做官)④则刘病日笃(名状,一天天地)⑤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状,像犬马那样)⑥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形名,指卑微低贱的人)⑦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名状,在外面,在家里)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状语后置)②臣少仕伪朝(省略句,状语后置)③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④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6、其他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指代性副词,偏指第一人称,我)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无以:固定句式,没有办法用来……)③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
(注意字形)二、项脊轩志1、通假字①妪,先大母婢也(“大”通“太”,高一辈的)②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藉”通“积”,积累)2、古今异义词①妪,先大母婢也(大母:祖母。
先:对死去的尊长的敬称。
)②凡再变矣(再:两次)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很像是)④令人长号不自禁(大哭)⑤或凭几学书(学习写字)(1)置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安置,安放,放置)②于是公子乃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③沛公乃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舍弃,放弃)④高帝曰:“置之。
”乃释通之罪(《史记淮阴侯列传》)(动词,赦免,释放)⑤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2)胜①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形容词,优美,美好)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形容词,优美,美好)③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动词,战胜,打败)④何可胜道也哉(副词,尽,完)⑤日出江花红胜火(动词,胜过,超过)⑥驴不胜怒,蹄之(动词,能承受,能忍受)(3)过①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东过(动词,经过)②一日,大母过余曰(动词,探望)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过错)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动词,犯过错)⑤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4)妪,先大母婢也(先:形容词,对已经死去的尊长或祖先的尊称)(5)后五年,吾妻来归(归:动词,旧指女子出嫁)(6)吾妻归宁(归宁:已婚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7)其制稍异于前(制:名词,形式,规制)4、文言虚词(1)之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音节助词,无义)②顷之,持一象笏至(音节助词,无义)③久之,能能以足音辨人(音节助词,无义)④他日汝当用之(代词,它,指象笏)⑤儿之成,则可待乎(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而①而母立于兹(代词,你的)②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修饰连词,地)5、词类活用①雨泽下注(名状,向下)②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名状,向上)③垣墙周庭(名动,筑起垣墙)④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名动,用乳汁喂养)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名动,上朝)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状,亲手)⑦东犬西吠(名状,东面的,向西)6、文言句式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②鸡栖于厅(状语后置)③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状语后置)④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三、屈原列传1、通假字①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遇)②人穷则反本(“反”通“返”,返回,这里是“追念”的意思)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泥”通“涅”,染黑)④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见面礼)⑤齐与楚从亲(“从”通“纵”,合纵)⑥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收留)⑦被发行吟泽畔(“被”通“披”,披散)⑧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见”通“现”,表现)⑨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文章的含义)⑩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污浊)(11)屈平既绌(“绌”通“黜”,指罢免官职)2、古今异义词①故劳苦倦极(极:疲惫)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夺:强迫改变)③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诡辩:欺诈的话。
今义为“无理狡辩”。
)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反转,改变。
今义为“重复”)⑤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说坏话)⑥颜色憔悴(脸色)⑦形容枯槁(形体容貌)⑧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为“不慌不忙、镇定自若的样子”)3、文言实词(1)伐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动词,夸耀)②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动词,讨伐,攻打)③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功业)④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⑤摐(chuāng)金伐鼓下榆关(高适《燕歌行》)(动词,敲击)(2)夺①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动词,强迫改变)②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动词,强迫改变)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动词,丧失,耽误)④广起,夺而杀尉(动词,强取)(3)疏①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②昔禹疏九江,决四渎(动词,疏通,疏导)③为人仗义疏财(动词,疏散,分散)④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促织》)(动词,分条陈述)⑤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形容词,粗疏,疏忽)⑥论积贮疏(名词,奏章,奏疏)(4)本①父母者,人之本也(名词,根本)②今背本而趋末(名词,本业,指农业)③此之谓失其本心(形容词,本来的)④今存其本不忍废(《活版》)(名词,底本,稿本)⑤用芽者自从本说(《采草药》)(代词,这)⑥臣本布衣(副词,本来是,原来是)⑦抑本其成败之迹(动词,推究,考察)(5)存①其存君兴国而余反覆之(使动,使……保存,爱护)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动词,问候,省视)(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恨,痛心)4、词类活用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名状)②厚币委质事楚(名状,用丰厚的礼物)③其后楚日以削(名状,一天天地)5、文言句式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②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③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⑤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被动句)⑥屈平既绌(被动句)⑦大破楚师于丹、淅(状语后置)⑧战于蓝田(状语后置)⑨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状语后置)⑩秦,虎狼之国(判断句)⑾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⑿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⒀兵挫地削(被动句)⒁为天下笑(被动句)⒂被发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⒃是以见放(宾语前置,被动句)⒄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⒅其后楚日以削(被动句)⒆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6、被动句的几种形式①动词+于: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②见+动词:信而见疑③见+动词+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为+名词+所+动词: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⑤为+名词+动词:为天下笑⑥被+动词:忠而被谤⑦意念上的被动句:兵挫地削四、兰亭集序1、通假字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固”通“故”,所以)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如同)2、古今异义词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这篇文章。
今义为“文化或文人”)3、文言实词(1)修①修禊事也(做,整治)②茂林修竹(形容词,高,长)③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④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⑤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动词,研究,学习)⑥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动词,整治,治理)一、六国论1、通假字①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2、古今异义词①弊在赂秦(赂:割让土地以奉送)②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其实:这实际上)③思厥先祖父(祖父:祖辈和父辈)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到……。
颠覆:灭亡)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⑥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⑦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与力量)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先例,旧例)3、文言实词(1)判①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柳宗元《封建论》)(动词,分,分开)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以判矣(动词,区分,辨别)③太尉判状辞甚巽(巽:恭顺)(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动词,判决)④是非已付渔樵判(动词,评判,判断。
这是后起义)⑤陈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郎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动词,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2)速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动词,招致)②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周易•需》)(动词,邀请,迎请)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形容词,快速,迅速)(3)劫①今乃与王黄等劫掠代地(《史记•高祖本纪》)(动词,强夺,掠取)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动词,威逼,威胁,胁迫,挟制)③因劫众,众不敢不听(《史记•高祖本纪》)(动词,威逼,胁迫)④桑海几经尘劫换(名词,佛教称世界由生到灭的一个轮回为一劫)(4)赂秦而力亏(赂:动词,割让土地以奉送)(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然则:既然这样,那么)(6)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亲附)(7)洎牧以谗诛(副词,等到,及)(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假使。
爱:爱惜)(9)则胜负之数(数:天数,命运)(10)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量:估量)(11)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动词,跟随,追随)4、文言虚词(1)而①赂秦而力亏(因果连词)②与战胜而得者(顺承连词)③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转折连词)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转折连词)⑤二败而三胜(并列连词)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转折连词)(2)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②举以予人(介词,把)③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介词,用,拿)④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⑤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介词,用,拿)⑥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以致,表结果)⑦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因而,表结果)⑧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凭着,靠着)5、词类活用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状,按道理讲)②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名状,坚守道义)③李牧连却之(却:使动,使……退却,打退)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动,礼遇,礼待)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状)⑥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名,小的土地,大的土地)6、文言句式①举以予人(省略句)②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③洎牧以谗诛(被动句)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⑥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⑦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7、固定句式然则:即然这样,那么……二、阿房宫赋1、古今异义词①直走咸阳(走:跑,奔,有“趋向”之意)②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斗角:各种建筑都与中心建筑钩连,相邻的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③而气候不齐(气候:雨雪阴晴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