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教材 践行新理念

把握新教材 践行新理念
把握新教材 践行新理念

把握新教材践行新理念

2019年,《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全面实施的第一年,面临很多新的困难,也是新的挑战。

然而无论旧教材,还是新内容,牢固树立教学育人的核心思想,是教育不变的追求。在这一

年的教学过程中,有收获也有遗憾,现以教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公民意味着什么》一

课为例,谈一谈心中的感悟。

一、基于学生情况设计教学,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引领学生达成目标。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分析,教师应以学生社会生

活为基础,寻找教学的起点。只有充分地了解学情,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问题以及

对发展趋势的分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才能够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

广泛参与,主动实践,打开思维的大门,发生真正的学习。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对本主题中身份证、公民的内涵以及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等内容的认知基础

和学习需求,我以问卷的形式对本校六年级学生展开了课前调查。力求能够掌握真实学情,

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生活,引领学生展开思辨。

如在调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办理了自己的身份证,对身份证这一证件比较熟悉,知道

身份证上有照片、姓名、性别、住址等基本信息,但对居民身份证的正面信息却鲜少关注。

对此,在本主题的教学中,学生观察身份证复印件了解身份证上的信息时,我引导学生关注

身份证的正面信息,并设计了对比观察两张有效期不同的身份证复印件,再以问题为导向,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使学生发现这跟人的相貌的变化规律有关,从而体会到身

份证上的信息都起到了证明我们公民身份的作用。

再比如,调查中显示多数同学对身份证的用处有一些了解,但每个人关注的生活面不同,所

以所能想到的身份证的用处也不够全面。对此我在本主题教学中设计了“身份证用处大集结”

活动,将每个同学基于自己生活经验中对身份证用处的认识集合到一起,从而使学生感到身

份证用处真多,它真的很重要。

二、从学生生活出发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领学生创新思维。

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和重要国际组织所研制和发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几乎都将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或关键,作为核心价值来追求。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核心价值是凸显的、具体的,而且具有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时代的色彩。

本主题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出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展开思辨和解决实际

问题等方面培养创新思维。

在了解身份证信息这一环节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身份证上的基本信息外,我还设计了让学生

对比观察身份证有效期不同的身份证环节,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寻找原因,使学生感受到

身份证上的各种信息都证明了我们作为中国公民的身份。如此,创新思维能力在对比中提升,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初步渗透。

在学习身份证的用途这一环节中,出示了警察查验身份证的情景后,为了联系学生生活我设

计了这样的问题“你和家人遇到过这种情况吗?当时你和家人是什么感受?”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肯定是有这样的经验的。学生在分享时说出了当时的真实感受,觉得有点麻烦,耽误时间。

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引领学生自主发现。

从高中历史新教材谈教学理念的更新

从高中历史新教材谈教学理念的更新 一、历史教材的更新 传统历史教材是按照中国史和世界史两条主线编写的,中国史又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两大块,世界史也分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在中国史这一条线中,不管是古代史也好,近代史也罢,又都按时间顺序分别讲述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内容。而新课程历史教材,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依据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革新了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以“学习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其设置了9个学习模块,即历史(I)、历史(II)、历史(III)3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6个选修模块。必修(I)中的9个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当然既包括中国史的内容也包括世界史的内容。这样就打破了以前那种通史体系,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纵横交错编写教材,体现了纲要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强。

二、教学理念的更新 更新传统教学理念。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知识和经验获得过程的指导。重视对学生的体验与感情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历史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任何教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抑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 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传统的教学为教师讲学生听,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出的学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不同发展潜能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以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实践证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这一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方式。

把握新教材特点,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把握新教材特点,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天地,但从教材的编排,教法的应用上,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把握新教材特点,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给自己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好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新教材的特点: 一、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 新教材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规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所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思想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新的课程理念,在新教材中体现的淋漓至尽。教材的编写无论是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版面的设置都注重了青少年的经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相关的素材,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教材强化知识的背景材料,每一节的课前提示、做一做、观察思考、一起探究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个性创造。例如:“算24点”、“七巧板”、“鸡兔同笼”等,学生在玩中就学到了数学。 二、新教材的引入和内容都贴近生活 教材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往数学给人的感觉是成堆的题目和枯燥的逻辑推理,除了加减乘除以外,就没有任何实际用途了,而新教材极大地转变了这一观念。首先,在教材体系上做了很大调整,删去了繁杂计算,取消应用题的人为分类,削弱了推理证明等,而增加了统计与概率,数学活动等内容。新教材体现了一般算法思想,运算规律的合理运用、图形讨论、开放型探究问题逐步加强。这些内容都是现实的,富有挑战性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非常密切的。其次,课本先后涉及股市行情、身分证、日历、扑克、足球、台球等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特别是教材在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时,用“鸡兔同笼”这一古代问题,学生既感兴起又很快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另外,天气预报、分期付款、银行利息、火车提速、商场打折等问题都有所涉及。而作为老教材的使用者,这些日常知识,我们也是从头学起,这样我们就得比学生先学一步,课上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 三、新教材更有利于过程性教学 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研究的热情”,而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新教材中,每一节课时前都有一个与本节内容有关的问题情景,通过这个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如在讲一百万有多大时,让学生观察一粒小米、绿豆的大小,试试它的重量,然后想象一百万粒小米的重量,再提出问题“如何求一百万粒小米的重量”,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在学生积极的参与中,即找出了方法,又体验了一百万有多大。另外,新教

把握数学新教材特点,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把握数学新教材特点,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天地,但从教材的编排、教法的 应用上,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把握新教材特点,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给自 己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好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一步优 化课堂教学。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新教材的特点: 一、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 新教材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规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所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思想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新的课程理念,在新教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教材的编写无论是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版面的设置都注重了青少年的经验、兴趣特点,提供 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相关的素材,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教材强化知识的背景材料,每一小节的课前提示、做一做、观察思考、一起探究,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激发了学 生的求知欲望、个性创造。例如“算24点”、“七巧板”、“鸡兔同笼”等,学生在玩中就学到了 数学。 二、新教材的引入和内容都贴近生活 教材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往数学给人的感觉是成堆的题目和枯燥的逻辑推理,除了加减乘除以外,就没有任何实际 用途了,而新教材极大地转变了这一观念。首先,在教材体系上做了很大调整,删去了繁杂 计算,取消了应用题的人为分类,削弱了推理证明等,而增加了统计与概率、数学活动等内容。新教材体现了一般算法思想,运算规律的合理运用、图形讨论、开放型探究问题逐步加强。这些内容都是现实的,富有挑战性,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非常密切。其次,课本先后 涉及股市行情、身份证、日历、扑克、足球、台球等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特别是教材在引 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时,选用了“鸡兔同笼”这一古代问题,学生既感兴趣又很快掌握了 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另外,天气预报、分期付款、银行利息、火车提速、商场打折等问题 都有所涉及。而作为老教材的使用者,这些日常知识,我们也是从头学起,这样我们就得比 学生先学一步,课上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 三、新教材更有利于过程性教学 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研究的热情。”而问 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新教材中,每一节课时前都有一个与本节内容有关的 问题情境,通过这个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如在讲一百万有多大时,让学生观察一粒小米、绿 豆的大小,试试它的重量,然后想象一百万粒小米的重量,再提出问题“如何求一百万粒小米的重量”,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在学生积极的参与中,既找出了方法,又体验了一百万有多大。另外,新教材一改旧教材重结论的弊端,在每个结论、公式、法则出现前都加了探索过程,设置了问题,让学生思考。新教材中,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类比、归纳有意识地让 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追寻知识的来胧去脉,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数学思维,使教师和学生 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更体现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不仅是“学会数学”,更是要“会学数学”。 总之,新教材不仅吸取了先前教材的丰富经验,且融入了最前沿的教育理念,这就为我们广 大教师改变观念提供了平台。笔者觉得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标准的精髓,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学生,要考虑学生学好没有,是否主动 参与,是否乐于思考、积极探索问题,学习是否有兴趣。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哪些内容需要适当补充些相关内容,哪些需要设置梯度;还要考

新理念新教材新教学六

新理念新教材新教学六 从上述要求看,让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在组织教学时,其基本步骤为: (1)导情。这一环节需要教者根据教材创设有效的情景,如语言描述、角色扮演、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图像展示等,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2)初读。这一环节是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读的要求、目标,进行自主性的初步感知和初步探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动地迈向最近发展区。形式主要采用自由轻声读,保证全员参与,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停一停、想一想或回过来读读,力争全体学生都有自读自悟的时间。 (3)读评。这一环节主要采取指名读→师生评价,目的是让学生展示自读的成果,并在评价中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合作交往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在评价中校正学生读中的偏差,激发学生读的自信心。 (4)再读。在学生自我感知,互相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再读,使学生原有的水平再上新台阶,完全达到读通的要求,其形式主要采用指名读或小组、集体齐读或两者交叉进行。 在具体实施以上步骤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想读、有信心地读,并且在读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往、竞争意识,给学生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 (2)教师在这过程中是一个"引领者";、"参与者";,与学生同喜同忧,同思同悟,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

(3)指名读时,不必专请"优生";读,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中下等学生读,可能会暴露问题,但教学正是这样一个经历不会到会的过程。 (4)在初读前提出的朗读要求,或小黑板出示,或口述等,都必须非常明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时有据可依,在评价时有章可循。 (5)注意读后的评价与矫正,要以"欣赏性";、"鼓励性";评价为主,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让被评者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人。 2?读懂。即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专心致志地读,细致入微地读,切己体察地读,浮想联翩地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行精神的碰撞与沟通。 其基本要求为: (1)凭借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2)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发展思维,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课文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其基本操作形式为: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教材

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教材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应建立在对《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 首先,应该注意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实质。其次,要正确地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简单地说,《标准》是基本要求,《标准》作为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地具体限定。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整体发展。使用教材的人需要附加上自己的理解、改造以后,才能够合理、有效的在课堂中使用它。这一点也正是教学创造性得以体现的基本缘由。 二、教材的分析和处理应建立在对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过程的深刻理解之上 教学的设计、教材的处理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所以,要处理好运用好教材,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学活动,首先必须对新课程条件下教学过程的本质有比较完整的理解。我们从各个角度去审视教学过程,不难发现,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交往的过程。师生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教学过程的主体应该是处于教学之中的教师与学生,他们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民主;用“教学交往”观审视教学过程,并以此构建共同主体的师生关系,将传统的教学改造为平等民主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创生的教学、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 三、认真理解数学新教材的特点 (1)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这些素材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教学探索;教材中的数据、图片真实,而且富有情趣。 (2)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材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包括每章节的回顾与思考及复习等栏目,都是在学习素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去形成新知识。 (3)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教材采用“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对新知识的学习设立相应的情境,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使学生真正“做数学”。 (4)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材中的“读一读”“试一试”等栏目提供了包括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介绍,有趣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的延伸等,为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 (5)课题学习(特点——做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三维目标并举,强调以人为本 一定要理解好三维目标体系的内涵,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兼顾各层次目标,三维目标并举,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况有所侧重,不要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五、深入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不拘泥于教材 在教学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补充和修改教材内容;不过,应注意不要出现一味照搬教材或脱离教材,不切实际地一味追求新、奇的情况,科学合理的使用教材。 六、注意课内掌握与课外发展并重 在教学中,应更注意加强学习活动的体验性,组织学生有针对性进行活动,选择和组织能引起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思维加工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研究

新课程的新理论与新理念

新课程的新理论与新理念 (一)指导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 1.终生教育思想。终生教育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考虑启蒙教育阶段的特点,考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任务,精选终身学习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必求多,基础教育阶段只能做基础教育的事情。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为人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关键是学会学习。 2.学习化社会思想。学习化社会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加强学科的整合,提倡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开发、建设、利用校园与社会的课程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3.大众教育的思想。大众教育的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教学内容难度应予以控制,九年义务教育是普及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课程标准应该是人人可以达到的标准。课程应具有弹性,关注人的差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课程。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4.主体教育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怎样尊重学生的自我认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经验? 5.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让每个人选择到自己学习的入门方法。 6.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课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是师生共同参与和探求知识的过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有清晰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有一定的精确性,也有不确定性。 7.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这次课改的启示有:教学应该改变灌输与机械训练的方法,应该由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应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理念 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什么?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51084781.html, 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 作者:温儒敏 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9年第11期 使用新教材,不只是教学方法要变化和适应,最主要的还是教学观念要更新。要理解新教材“新”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变化,有什么学理支持。建议大家备课时,认真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新教材对照着读,以加深对教材编写理念和设计意图的理解。因为新的高中语文教材是按照高中语文新课标编写的,如果说有创新,那是新课标要求之下的“新”;如果说新教材存在某些缺失,可能是课标的精神“转化”为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新的初中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主要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但也显然接受了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某些新理念。我们把新教材和新课标结合起来研究,才知道教材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和创新,这些变化、创新是源于哪些理论、政策的要求。这样,我们对于如何用好新教材,站位就会高一些,而不至于“只见樹木,不见森林”。 一、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 按照新课标要求,新教材是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单元教学的。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就是突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因为“学习任务群”对于单元教学的“任务”比较集中而且清晰,我们的教学就不必面面俱到,同时也努力避免“同质化”。老师备课应当根据“学习任务群”所提示的“任务”去组织教学,把握某个单元或者某一节课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每个单元教学有哪些“干货”,做到心中有数,这将有助于克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 采用“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也是为了减少灌输式讲解,多匀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拓展阅读面,扩大阅读量。这对于解决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读书少”的问题会有帮助。 采用“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应当多往“学习活动”方面靠拢。备课就不能满足于准备好讲稿,而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某种学习情境下带着某些“问题”(课题)去读书、思考和探究。老师要转变角色,由主要担负讲授,转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即“活动”)中学习。不是讲授不重要,也不必限定讲授,而是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安排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些课多讲一点,有些少讲一点,都可以,但都力求围绕自主学习的“任务”去设计。教材“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的编写方式是新的,和以前常见的习题不太一样,备课要运用“任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读书和思考的“活动”。 其实,课标对各个任务群的教学功能、目标都有要求,有些属于比较“上位”的要求,备课时也应当关注,让教学设计的方向更加明确。比如,课标在论述“语文核心素养”时,提到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提

新教材新理念新气象

新教材新理念新气象 【摘要】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新教材教学渗透新课标理念。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关键词】使用新教材体现新理念形成新气象 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奇丽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上思县实验小学三位作课教师――苏金梅老师、江国晋老师和陆彩虹老师,引领我们走进了《百花园》,欣赏到了《山青青》,聆听到了《对对歌》。在我们身心得到愉悦的同时,我们的教路进一步拓宽,受益匪浅。 这次全县一年级语文教学研讨会,作课教师都使用小学语文S版教材授课,他们的课有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以学生为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授课的对象都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识字量少,各种能力都还很低,又处在活泼好动的年段。因此―― 苏金梅老师在教《百花园》时,采用歌声引入法。随着教师的歌声:“骑着火车嘀嘀嗒,我们出发了……”孩子们被领到一个个站点,解答一道道练习题,攻克一道道学习关卡。整节课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积极参与,全员参与,

乐此不疲。 江国晋老师在教《山青青》时,针对学生理解与表达能力较低特点,设计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图文结合。整节课书声琅琅,激发了学生对儿歌的喜欢,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做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 陆彩虹老师在教《对对歌》的时候,告诉学生:“大与小、多与少”就是反义词,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就是反义词。她说得如此干脆如此利索,恰当地处理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因为一年级学生学习过程不可能全部由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索,所以陆老师因人因时因课精心设计课的流程。 二、新教材教学渗透新课标的理念 (一)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课标指出:应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陆彩虹老师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事情作为教学资源。例如,他引入课文的第一句是:“我们现在上课的地方跟平时有什么不同?”从学生的回答引出了长与短,多与少的反义词,让学生对长短、多少的认识形象

把握新教材 践行新理念

把握新教材践行新理念 2019年,《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全面实施的第一年,面临很多新的困难,也是新的挑战。 然而无论旧教材,还是新内容,牢固树立教学育人的核心思想,是教育不变的追求。在这一 年的教学过程中,有收获也有遗憾,现以教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公民意味着什么》一 课为例,谈一谈心中的感悟。 一、基于学生情况设计教学,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引领学生达成目标。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分析,教师应以学生社会生 活为基础,寻找教学的起点。只有充分地了解学情,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问题以及 对发展趋势的分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才能够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 广泛参与,主动实践,打开思维的大门,发生真正的学习。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对本主题中身份证、公民的内涵以及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等内容的认知基础 和学习需求,我以问卷的形式对本校六年级学生展开了课前调查。力求能够掌握真实学情, 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生活,引领学生展开思辨。 如在调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办理了自己的身份证,对身份证这一证件比较熟悉,知道 身份证上有照片、姓名、性别、住址等基本信息,但对居民身份证的正面信息却鲜少关注。 对此,在本主题的教学中,学生观察身份证复印件了解身份证上的信息时,我引导学生关注 身份证的正面信息,并设计了对比观察两张有效期不同的身份证复印件,再以问题为导向,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使学生发现这跟人的相貌的变化规律有关,从而体会到身 份证上的信息都起到了证明我们公民身份的作用。 再比如,调查中显示多数同学对身份证的用处有一些了解,但每个人关注的生活面不同,所 以所能想到的身份证的用处也不够全面。对此我在本主题教学中设计了“身份证用处大集结” 活动,将每个同学基于自己生活经验中对身份证用处的认识集合到一起,从而使学生感到身 份证用处真多,它真的很重要。 二、从学生生活出发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领学生创新思维。 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和重要国际组织所研制和发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几乎都将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或关键,作为核心价值来追求。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核心价值是凸显的、具体的,而且具有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时代的色彩。 本主题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出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展开思辨和解决实际 问题等方面培养创新思维。 在了解身份证信息这一环节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身份证上的基本信息外,我还设计了让学生 对比观察身份证有效期不同的身份证环节,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寻找原因,使学生感受到 身份证上的各种信息都证明了我们作为中国公民的身份。如此,创新思维能力在对比中提升,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初步渗透。 在学习身份证的用途这一环节中,出示了警察查验身份证的情景后,为了联系学生生活我设 计了这样的问题“你和家人遇到过这种情况吗?当时你和家人是什么感受?”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肯定是有这样的经验的。学生在分享时说出了当时的真实感受,觉得有点麻烦,耽误时间。 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引领学生自主发现。

新教材 新理念 新教法 新学法

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 ——在新课标历史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河北省冀州市周村镇中历史教师胡淑颖053200 新课标全面实施以来,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现在的历史课堂较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理念的改变。 1、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 新课标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上,就是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转为更加注重人文性。 这方面的变化体现在新课标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新课标对这一要求作出了详细而宏观的展望与规定。具体到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例如讲述“鸦片战争”一节时,在教材的各个部分都要注意扣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中心环节,进一步增强学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从注重知识到注重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做出相反的、独道的判断。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新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过去对一节好课的评价就是教师讲得好,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好。现在,更看重教师的“教”如何引起学生的“学”,教师是否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决定了一节课的质量。 1、从“传授型”向“导向型”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整个一节课只听见老师一个人讲,就这样老师还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学生没听懂。结果,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教学效果也不好。新课标实施之后,教师的角色变为“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协调的作用。我们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目的”“历史意义”“评价”等,有的结论学生不理解,有的甚至持反对意见。那么,老师在讲解时就把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正确的思考、回答。 3、注意各学科的综合联系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

树立新理念 活用新教材

树立新理念活用新教材 ——实施地理新教材的几点尝试 2002年秋季,南海成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面对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我感到既高兴.又重任在肩。我及时地抓住实施新教材的机遇,加大学习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力度,明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实施新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依据我校地理教学的实际,“活”用地理新教材,并且在实践中已初见成效. 一、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更新教育理念是实施新教材成功的关键。 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及能力的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远远不能适应新教材。我们反复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明确它的基本理念:要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教学;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等。因此,实施新教材,必须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 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教材改革形势。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都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调查学情,及时倾听学生心声,为新教材的顺利实施指明了改进的方向。 为了及时了解新教材的实施情况.了解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意见,也为了用好新教材,改进调整地理教学.我召集一部分学生举行座谈会,对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采取个别解决的方法;对普遍的问题,与其他教师一起探讨解决。 二、活用新教材,让学生活动起来 新的地理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活动带动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把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地理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创设情境,诱发动机,让学生活动起来。运用不同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也正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根本所在。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学习“天气和气候”一章前.我提醒学生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并自觉养成每天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学生在收看天气预报的过程中,熟悉了一些常用的天气符号,这样学生在家里,无意当中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为学习新的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节时,恰巧我们这里出现了大雾天气,我及时地抓住这个机会,一上课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今天早上出现了什么天气?”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回答:“大雾天气。”“谁说一说:在这样的大雾天气,你今天在上学的路上有什么感觉?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离校

新课程 新理念 新教材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 最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教育已经从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向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可语文教学并没有因这种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向而发生根本性变化,原因究竟何在呢?笔者以为,主要原因还在于我国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关于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这是一篇大文章,涉及很多问题……我只想说一点意见,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师资问题,教师的水平高,才能教出好学生。”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因此,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加速我国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的进程。而加速我国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的进程的根本是师范中文系教材建设的改革。 长期以来,高校师范中文专业一直存在着忽视中学语文教学的现象,其中突出表现为课程的设置未能充分体现鲜明的师范性特点,教材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与中学教学脱节,学生职业意识淡薄,不重视师范类课程的学习和师范生技能的训练,毕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中学教学工作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发后,一场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在中学全面展开:体现全新教学理念的新课程标准相继公布;各种实验教材陆续出版;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改革遍地开花……这一切使得师范中文系教材与中学教学之间

原有的脱节现象日益加剧,这主要表现为: 过去高校师范中文专业教材内容无法形成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优势,无法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在过去高校师范中文专业设置的课程中,各类文学课程(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是培养师范生的文学素养的;语言学课程是培养他们言语学素养的;写作学课程是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的;“语文教学法”是培养他们的语文教学技能的。从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看,过去高校师范中文专业课程中的语言学、语文教学法、写作学等课程均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语言学课程中对言语静态结构描述的理论知识体系已无法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践表明,这些言语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交际能力基本上没有多大用处。语文教学法本来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一门专业课程。但是,过去的语文教学法课程在教育科学理论与语文学科理论及其教学实践的联系上严重脱节,基本上变成了一般课程论、教学论的演绎、例证,让人觉得“有理而无用”。以其中的作文教学法为例,对兴趣作文教学、成功作文教学讲得津津乐道,可是,当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正调动起来后,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写作训练呢?这时,教材和教师均感到无能为力了。这就是说,脱离汉语听、说、读、写自身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只依靠一般性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的空头理论,是不能形成语文教学法课程的科学体系和有效性的教学内容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法是没有多大实用价值的。 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语文教学改革,向原有的高校师范中文专业

树立新理念 把握新教材

树立新理念把握新教材 发表时间:2017-10-27T14:13:52.150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8期作者:林敏[导读] 教材的编撰可以从一定层面反应出编撰者对学生培养任务的理解和认识。 ——我的初中语文教学观林敏(四川省泸州泸县石桥镇石桥初级中学校四川泸州 646100)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08-009-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促使学生具备适应需求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些教学任务,语文教师需要以教材为指导。因此,教材的编撰可以从一定层面反应出编撰者对学生培养任务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实践人教版教材,作者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获得师生的理解和接受。学生全身心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一、语文教师要意识到课文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 在课堂教学中,阅读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强化训练。而写作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而词句是学生广泛性阅读和高效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初中生的词句积累有限,这给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带来消极影响。而词句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自觉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词句教学,这是优化语文教学效果的一大途径。新教材中的词句,对老教材进行继承和发展。词句和课文内容紧密结合,由此一来,有助于学生沉浸在一种适宜的学习词句氛围,加强了词句和阅读的联系性。具有整合的意义。此外,新教材中的词句的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便于学生读诵。这些意境优美的词句,便于学生阅读和背诵。为学生词句积累打下坚实基础。便于学生深层次触及祖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词句之间的组合,避免了学生产生的枯燥乏味、功能单一、缺乏意境的不足。学生借助于这些词句,不仅积累了一定的词汇、丰富了知识结构而且受到良好道德熏陶。 二、语文教师要意识到教材的时代性和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新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加强了课文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富含浓厚的人文精神,促使学生在积累语言时,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学生的智力水平、现象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1.新教材具有丰富情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新教材以专题为单位,以整合为组织形式。将教材分成若干不同的题材。这些不同的专题贴近学生生活现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些题材将知识、能力、策略和情感有效结合。各个专题内容广泛。最大限度弥补教材的局限性。 2.选文贴近学生年龄特征,契合学生现实生活 学生的内心是带有独特情感的。因此,那些情感丰富的课文内容很容易叩开学生尘封心灵,打动学生心扉。这些内容不同和形式多样的课文,洋溢着亲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初中生尤为重要。新教材以学生视角看待生活,因此,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美感最能打动人心。而新教材处处彰显着美感。这些内容丰富和生动形象的内容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学生沉浸在一种意境优美体验课文的节奏美和声调美。促使学生乐此不疲。 三、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积极探究 语文教师要结合新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获取新方法,总结一些规律性,促使学生在主动发现中获取高效的学习策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不仅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而且触及新知识此外,教材并不将学习策略直接传递给学生而是将规律内含在学习内容中,为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和主动发现。由此一来,培养学生发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总结学习技巧,并将获取的知识和总结的技巧运用实践。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愉悦感,以更加积极和开放姿态参与学习过程。 四、语文教师要实施合作性学习 现代社会注重人际交往。因此,对人们交往合作要求更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学习是学生在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情境中,通过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交流,起到分享信息和取长补短的目标。为此,学生要将学过的内容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善于倾听其他学生发言,尊重其他同学。进而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认识水平。此外,新教材在问题设计和插图安排都不同程度体现着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在知识交流、成果展示中学会合作。 五、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才华的时机,便于学生互相促进和共同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展示在我才华的时机,便于不同层次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和共同提高。为此,语文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激励法、竞赛法、课外阅读促使学生以新视角看待学习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新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入手,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促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过程,是满足自身客观需求。因此,实现他们可持续发展。 言而总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经验和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和创新精神。有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最大限度挖掘教材优势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

新标准、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

新标准、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 ——响泉小学新课程实施情况阶段总结 新的义务教育课程实验已经两年了,目前,新课程实施已在各实验区和各实验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我校是榆中县新课程实施确定的重点实验校之一。由于起步早、工作实,两年来,在管理教师培训、教学研讨和课程实施与评价诸多方面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现将我校新课程实施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观念——课改不仅仅是换一套教材。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及日常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观念,改革才有动因、动力。一所学校,只有在观念层面上有所突破和转变,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全体师生才有实施课程改革的自觉性。当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2001年3月由教育部颁发,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理念如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春日走进了校园,学校把更新观念作为新课改的第一要务来抓。其一是校长自身观念更新;其二引领师生群体观念更新。学校借助两条途径实现观念更新。 a、学习理论: 2001年起,学校分期分批组织教师首先参加了省市举办的新课程培训之后,学校设立“教师大课堂”,校长、主任、教师都是学生,又是讲师,组织教师认真研读新“纲要”,解读新“课标”,对基础教育将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负有重大使命的理解,对现实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和思考。举办《我对新课改的理解》等演讲,形成对新课改的理性认识和追求,成为学校实施新课改的动力。进行观念的“洗脑”,转变教育观、端正学生观;转变教师观,促进多校化教学观的形成。 b、反思实践: 学校组织教师认真观看光盘,并组织进行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这突破口)的诊断,从分析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入手,为课程改革寻找动因。两年来,我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给教师创设新课程学习的平台,排除了我校教师观念转变中的障碍和心理阻力,把学校群体观念带进了新课程。 二、管理——不是控制和协调,而是开发和促进。

新教材 新理念_《数学课程标准》教改谈

新教材新理念_《数学课程标准》教改谈 《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所有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要为教学方法注入全新的理念,如何让手中的教材体现出教有情趣、学有滋味的感觉,已成为数学教师迫在眉睫的挑战。 一、让教材体现新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选取教法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生理发展特征;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流程和思维流程来安排教学环节,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为主来设计教学过程。 现在的高效课堂注重优化教学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省时高效、事半功倍的目的。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他们心里期待的是“这一节课好不好玩”,对感兴趣的东西就积极参与、乐此不疲,没兴趣的则拒之千里。因此,有些数学课之所以不能被孩子们接受,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情趣,学生学的也就没有滋味了。针对这一时期的期待,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童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既是帮助他们做好学前心里准备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热情,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直接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若遇到什么问题,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简单的提示,并鼓励、表扬能够大胆提出问题的孩子,最后再针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去解决,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寻求帮助。比如在讲质量问题的时候,我先提出:一千克铁和一千克棉花哪一个比较重?学生中出现了两种答案:有人说当然是铁重。也有人认为一样重。我让双方自由辩论,认为一样重的是甲方,认为铁重的是乙方。学生各讲各的道理,争得面红耳赤,课堂气氛极其活跃。我抓住时机肯定了甲方(胜方)的正确判断,同时也表扬了乙方(败方):“谢谢乙方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讨论辨别是非的机会,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好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乙方的同学并不因此而消极,反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只有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节课才算得上真正的成功。 二、让教材焕发新活力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课堂的弊端之一便是教师对课堂的过度控制,教师固然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有权调控课堂,并引领教学的进程,但教师的过度控制又会妨碍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主动性是新世纪新课堂的重要特征。为此,学生提出的问题、观点、创意和合理的要求均需得到教师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每个孩子都是活泼的生命体,他们会幻想、会想象,会玩耍、会创造,他们有主见、有个性。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他们自己的含义,这也是他们的权利。教师千万不能用成人的心理或目光来挑剔他们。每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不仅精通心理学和教育学,更能体会到缺乏教育知识就无法做好孩子们的工作的道理。正如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