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谈谈你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谈谈你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劳动价值论旨在解释商品价值的产生和决定,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剥削和阶级矛盾。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首先从商品的性质出发,将商品定义为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构成的物品。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对人们的有用性,而价值则是商品在交换中所体现的一种社会关系。
而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来决定的。
马克思强调,社会必须通过劳动来生产和维持自身的生活,因此所有商品的价值都是通过劳动创造的。
而不同的商品之间的价值差异,源于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不同。
马克思将这种劳动称为“抽象劳动”,并认为只有这种抽象劳动才能成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
这种抽象劳动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劳动形式,而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才变得有意义和可比较的。
因此,劳动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商品交换中的一种规律性约束。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机制是“剩余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超越自己价值创造的那部分价值,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取的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并支付相应的工资。
然而,工人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本身所获得的工资。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支配生产过程,实施剥削,从工人的剩余劳动中获取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并引发了阶级斗争与社会矛盾。
劳动价值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本质和剥削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与劳动的矛盾,以及剥削与被剥削的基本对立关系。
劳动价值论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基础,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信心。
然而,劳动价值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劳动价值论难以解释商品的价格波动和市场供需等因素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供求关系、生产成本等,并不仅限于劳动时间。
试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和意义及新时代如何深化这一理论的认识

试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和意义及新时代如何深化这一理论的认识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指的是社会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的唯一原因。
马克思认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社会劳动为基础的,这种社会物质财富之所以存在,最终都归结为劳动而不是其他形式的生产要素。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物质财富的唯一基础,而劳动力则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和关键要素。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指出劳动的基本特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即:社会财富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劳动为基础的,而劳动力是社会资本的唯一来源。
同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告诉我们,社会财富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是以劳动作为基础,还依赖其他条件,例如资本、机械设备、土地和环境等。
新时代深化劳动价值论认识,首先要肯定和把握社会财富的唯一根源是劳动,劳动力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和关键要素,实现以劳动者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劳动、推动劳动创造价值。
其次,要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完整性,即社会财富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依赖劳动,还需要其他条件,如资本、机械设备、土地和环境等。
最后,要加强劳动者的保护,坚持法治道路,强化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维护劳动者应有的劳动权利,推动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实现更好的劳动价值观。
总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通过反思和分析劳动发展历史和社会物质财富形成的过程,指出社会物质财富的唯一根源是劳动,并提出劳动力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和关键要素的重要观点。
新时代人们要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完整性,强调以劳动者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推动劳动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从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平正义。
论文---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当前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本文基于我国目前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市场经济内容及意义前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深刻认识解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真分析和梳理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之所以是商品,而不是劳动产品的两重因素:第一,商品有使用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中将商品的使用价值简练地概括为“物的有用性”[1]。
这种有用性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具体实践活动中的某一方面的需求,例如,饼干可以填饱肚子,使人们免于饥饿;棉衣可以防寒取暖等等。
任何商品一旦离开了这一属性,就不能称之为商品,甚至连劳动产品都不是。
第二,商品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并不能通过商品自身来体现,只有在发生物物交换的时候才能被体现出来。
它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的本质在于交换,即商品具有价值就决定了相同价值不同“有用性”的产品之间可以进行等价交换,来满足交换双方的需求。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除的,二者不可兼得。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概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概述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分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 (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
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种社会经济理论,它的主要内容有:
(1)劳动是唯一可以创造价值的因素,价值是在创造社会物质生活必需品过程中产生的;
(2)价值是根据在制造商品过程中所投入劳动的多少来确定的,价值可以用以衡量劳动的时间量,具有价值的商品要比完全没有价值的商品投入更多的劳动;
(3)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不是固定的,而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劳动力价值的变化;
(4)劳动力价值的变化是由商品的价格决定的,价格的变化是由劳动力价值的变化和需求改变而引起的;
(5)劳动力价值的变化也会和当时的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化有关。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劳动是唯一可以创造价值的因素”,主要用于解释背后构成价格的劳动力价值关系。
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

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他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它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分析。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由劳动者和资本家组成的,劳动者提供劳动,而资本家则提供资本。
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资本家则把自己的资本出售给劳动者,从而形成劳动价值。
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是由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决定的。
他认为,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是劳动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因此,劳动价值取决于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是由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决定的。
他认为,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是劳动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因此,劳动价值取决于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是由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决定的。
他认为,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是劳动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因此,劳动价值取决于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是劳动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他认为,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是劳动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因此,劳动价值取决于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是劳动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他认为,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是劳动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因此,劳动价值取决于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而不是劳动者投入的劳动力。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分析。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劳动价值的形成和劳动价值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首先,劳动价值的形成。
劳动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者通过劳动将自然界的物质转化为有用价值,这个过程称为劳动的有用性。
而在商品交换中,劳动的价值体现为商品的交换价值。
因此,劳动价值的形成是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其次,劳动价值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交换是通过货币来实现的,而货币是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体现为商品的交换价值,而劳动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基础。
在商品交换中,劳动价值决定着商品的相对交换比价,也就是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
这就是所谓的“劳动价值规律”,即商品交换中的价值规律。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揭示了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
劳动价值论的提出,对于揭示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矛盾,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未来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实际生产中,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也对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产者应当根据劳动价值规律,合理安排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提高商品的价值,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总之,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对于揭示商品经济的本质规律,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矛盾,对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对于揭示商品经济的本质规律,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矛盾,对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个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这个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为我们理解商品经济提供了基础。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劳动时间,它是商品价值的基础。
在这个理论中,劳动时间是指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以一定的劳动强度和技术水平,生产出一定数量的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这个时间是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商品价值不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个理论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商品经济提供了基础。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而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为我们理解商品交换提供了基础。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还在于,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资本家却通过剥削工人,占有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个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和危机。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这个矛盾,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基础。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为我们理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基础。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商品交换和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和危机提供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意义】
一、两种本质不同的劳动价值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从一开始就用需要等量劳动来生产的贵金属和谷物具有同一价值的例子来说明价值量。
这是仅仅从生产领域中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出发来说明商品价值的。
它计较的是劳动者在生产中的纯主观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数量(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在当时还没有形成劳动二重性的概念,因而也就没有抽象劳动的概念),并不考虑这种主观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质量及其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用的劳动的含量。
这就是耗费劳动即价值的理论的始祖。
马克思则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商品中的价值。
马克思是从分析1夸特小麦=a@①铁出发,指出在1 夸特小麦和a@①铁里面,有一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这种共同的东西,马克思称之为商品的价值。
这种共同的东西的实体是什么呢?马克思经过详尽的分析后认为它是抽象的人类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其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
商品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并不是现成的出发点,而是劳动者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转化变成的结果。
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表现了主观具体活劳动耗费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用的劳动的含量。
这一点马克思在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中说得很明白。
马克思说:“商品要成为价值,首先必须是效用。
同样,劳动要被看作抽象意义上的人的力量,人类劳动耗费,首先必须是有用劳动。
”(注: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中译本,第23页。
)因此,价值是社会对个体活劳动耗费在商品经济关系中的有效用程度的一种评价。
从劳动到价值有一个质和量都要进行转化的客观的社会过程。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有关商品价值这一术语的内涵是很明确的,它指的是商品在交换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个为一切商品所共有的某种等质的东西,即商品中所包含(凝结)的抽象人类劳动。
它已经转化成社会劳动(对社会有效用的劳动),而不再是私人劳动(即个别劳动者的具体活劳动耗费)。
它和配第所说的商品生产中劳动者所
实际付出的具体活劳动耗费(或者如传统经济学所说的各个具体活劳动耗费的加权平均值)在质和量两方面都是有区别的,即“耗费”的活劳动与“凝结”的抽象劳动在质和量两方面都是有区别的。
价值仅仅是指“凝结”在某种使用价值中的抽象劳动,马克思在多处不断地阐明“凝结”这一思想。
例如,马克思说了:“作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不过是同种劳动的凝结。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8页。
)“商品作为价值只是人类劳动的凝结。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页。
)“这个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8页。
)“当我们把商品看作价值时,我们是只把它们看作体现了的、凝固了的或所谓结晶了的社会劳动。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136页。
)显而易见,在谈到商品价值时,马克思总是强调它是商品所包含(凝结)的抽象劳动,而不涉及生产商品时的具体活劳动耗费。
但是,这种细微的却是极其重要的区别,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并没有引起注意。
二、具体活劳动耗费不是价值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本身是指劳动者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它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
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
此外,劳动资料还能够克服劳动者生理器官的局限性,极大地增强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提高劳动的有效性。
一般可以把劳动资料看作是人的劳动的传导体,它将人所耗费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
用传导体来比喻劳动资料传导劳动的作用,也就意味着不使用劳动资料,人类是无法进行劳动的,即劳动过程处于“断路”状态;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
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
劳动物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
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
可以认为,劳动对象就是劳动的吸收器,它吸收了由劳动资料传导来的劳动者新追加的劳动,变成了具有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新商品。
劳动过程的不同要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劳动者把一定量的劳动通过劳动资料加到劳动对象上,也就把新创造的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
劳动者的劳动是新创造的价值的源泉。
但是,形成商品新价值的劳动,既不是指劳动者耗费的劳动,也不是指劳动资料传导的劳动,而是指劳动对象吸收的劳动,或称为凝结、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
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
它在凝固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5页。
)当然,另一方面,被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成了新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在本文的考察中,暂且不考虑生产资料对新产品价值的贡献问题,这并不会影响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
如果我们分别用〔劳动〕[,耗]、〔劳动〕[,传]以及〔劳动〕[,凝]代表劳动者耗费的劳动量、劳动资料传导的劳动量以及劳动对象吸收的劳动量,则一般说来,在某一生产商品的整体劳动过程中,上述三种劳动量的质和量都是不相同的。
〔劳动〕[,耗] 是处于流动状态的劳动者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它是形成商品新价值的源泉,但本身并不是价值;〔劳动〕[,凝]是在凝固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的劳动,它才形成价值并以抽象劳动的形式计量。
所谓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指的就是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凝]的量的大小。
通常所说的商品交换关系中的等量劳动相交换,也应是指相等的〔劳动〕[,凝]的量相交换,而不应是相等的〔劳动〕[,耗]的量相交换。
马克思明确指出:“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
那末,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1页。
)所谓“形成价值的实体”指的是抽象人类劳动,对商品交换来说,有意义的也正是商品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的量,即〔劳动〕[,凝]的量,而不应是生产商品时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劳
动〕[,耗]的量,或所谓的生产该种商品的各个具体活劳动耗费的加权平均值,因为各个具体活劳动耗费并不会由于加权的平均后就会发生质变而转化为抽象劳动。
所以,具体活劳动耗费不是价值。
马克思说过,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单个商品只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因此,凡属同种同质的商品,不论其生产时的流动状态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劳动〕[,耗]是如何的不同,都会凝固或物化为等量的抽象劳动,即等量的〔劳动〕[,凝],亦即形成等量的价值。
在现实的商品经济活动中,〔劳动〕[,耗] 只是流动状态的具体活劳动耗费量,借用物理学中的术语,这种具体活劳动耗费量是一种过程量。
对于不同的个别生产者来说,由于主、客观的生产条件极不相同,他们生产同种同质单位商品的〔劳动〕[,耗]就很不相同,也就是过程量是可以很不相同的;而〔劳动〕[,凝]则是已凝固、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它是对社会有效用的劳动量,它才形成商品价值。
这种凝固、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借用物理学中的术语,则是一种状态量。
所谓状态量是指其量值的大小与其具体经历的过程(即过程量的大小)无关,只与结果的状态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生产商品的整体劳动过程中,两种状态的劳动虽然是有密切关系的,但在质和量的关系上却可以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