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作用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作用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作用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一、本章的内容概要

(一)艺术的功能与作用

1.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首先,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缔和内涵,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特长,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

其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艺术可以帮助人们增长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2.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以情感人的方式,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所以,艺术的教育作用决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德训诫,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1876年,当俄国大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他举办的专场音乐会上,听了柴科夫斯基的 D 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即《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托尔斯泰说在这首乐曲中,“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渐渐地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以爱国主义诗词为例,从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北朝民歌《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从唐代诗人高适《燕歌行》中“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到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从南宋诗人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文天祥《正气歌》“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确实是其它社会意识形态所达不到的。应当说,在艺术

作品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常常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3.审美娱乐作用。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

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物质产

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精神产品则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灵的需要。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正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的快感。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提出艺术应当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中国先秦时期的艺术理论著作《乐记》中,也有类似的思想,提出了“乐者乐也”的主张,认为艺术 ( 包括音乐) 应当使人们得到快乐。《乐记》总结了秦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

艺术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作用,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20世纪 50 年代以来,音乐疗法逐渐引起各国医学界和音乐工作者的兴趣和重视,美、英等国先后创办了各种音乐医疗的刊物,运用音乐手段来治疗某些病症,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美国某些高等院校还专门设立了艺术疗法的学位。西方现当代心理学的许多流派,都十分重视艺术对欣赏者深层心理的渲泄作用或净化作用,认为艺术可以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或无法实现的情绪、愿望、期待、理想,通过艺术创造的想象世界或梦幻世界得到完成和满足。

(二)关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1.美育与艺术教育。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即“审美教育”) 概念,由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我国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来提倡美育的是清末学者王国维,尤其是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 更是大力倡导美育,把美育确定为其新式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美育实施设想,对美育的本质、内容、作用和实施美育的途径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和阐述。蔡元培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把西方康德、席勒的思想和中国古代美育传统揉合到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美育思想。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虽然美学理论关于美的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划分,实施美育的途径又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区分,但普遍认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由于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艺术美作为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它对提高创造美和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这一个概念,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

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它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 1993 年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召开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有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3.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现当代社会中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就是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这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中,人的创造力也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十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强调音乐艺术对启发他的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他晚年甚至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美学与艺术方面的问题。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 1998 年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谈到 21 世纪全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重要任务时,首先提到了“人文艺术学习的重要性”。他着重指出,哈佛大学所以重视人文艺术学习,是因为“这种教育既有助于科学家鉴赏艺术,又有助于艺术家认识科学。它还帮助我们发现没有这种教育可能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培养与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历来的思想家、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的情感陶冶和净化作用,强调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正是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这既是一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保证,也是社会实现全面进步的基础。

二、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艺术的社会功能”

( 1 )审美认知作用。

首先,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

其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 2 )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艺术应当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快感”,也就是说,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得到快感。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三个特点是“寓教于乐”。

(3)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正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的快感。

艺术作品之所以特别受人欢迎,在于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通过欣赏艺术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精神上产生一种愉悦、美感。

艺术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作用,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

2.“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 1 )美育与艺术教育。

( 2 )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 3 )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三、本章小结

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审美认知

2.审美教育

3.审美娱乐

4.艺术教育

5.美育

五、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

(2)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4)为什么讲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必须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之上?

(5)简要概括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6)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六、“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

(2)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才。

(3)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理解: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4)艺术的多种社会功能也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才能发挥作用。 (5)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即“审美教育”) 概念,由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6)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这种广义的“艺术教育”论认为,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职业,俗话讲有三百六十行之多,但现代社会的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的工作,都不可能不涉及到艺术,他或者读小说,或者看电影,或者听音乐,或者看电视,或者欣赏舞蹈等等,总之,现代人必然涉及艺术,或多或少地与艺术有关。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艺术本质

二、艺术本质论[一] 一、艺术摹仿论 ?对自然世界的形象进行模仿,是人类早期视觉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段。 ?摹仿论出现于古代希腊,而延续至十九世纪,历经两千余年,影响极广。 ?理论要点: 摹仿论认为,只有外部现实世界才是艺术的绝对本源和终极本体,艺术本质上是对外部现实世界的摹仿。 ?艺术价值观: 对自然本体摹仿的真实程度,决定了艺术成功的程度。 ?柏拉图(古希腊哲人)—— 艺术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随心所欲的进行创作,因为他只要拿一面镜子四处照照就可以了。 ?达·芬奇(十六世纪)—— 艺术家的心灵,应该像一面镜子那样去反映和摄取自然。绘画越是忠实地描绘对象,它就越值得赞美。 ?直到今天,摹仿论的精神一直笼罩着艺术创作,“描绘”、“再现”、“反映”与其精神走向完全一致。 二、艺术表现论 ?艺术表现的自发形态——艺术行为中始终存在自发的、但并不一定自觉的表现行为。 ?情感体验是人内在的、自发的心理活动。 ?模仿本身就含有对内在体验的模仿。 ?艺术表现的理论形态——艺术表现论的出现相当晚近的事。 “艺术表现论仅仅是在最近二百年之内才取代了艺术摹仿论。在此之前,艺术摹仿论占了绝对统治地位。” ——约翰·霍斯伯斯 ?表现理论把艺术本质建立在艺术与人的紧密联系上,艺术成为主体生命的外在表现。 “艺术作品本质上是内心激情外射的结果,是艺术家的感觉、情思的整合外化。”——阿布拉姆斯 ?表现理论设定艺术家的心灵是创作的本源,因此,外部自然只有经过心灵的体验才有审美价值。

“(人们)发现自然在蛮荒状态中,或者当它在他们身上引起模糊的恐怖感的时候,才是最美的。黑夜和峡谷的幽暗,使心灵为之毛骨悚然、惊惶失措的孤寂,正是浪漫主义者的爱好所在。” ——勃兰兑斯 ?艺术创作中第一位的是心灵的真实和感情的真实,至于外部自然,则是虚假的表象。 ?罗丹认为,艺术重要的不是描摹事物的外形,而是表现内在的真实,表现灵魂、情思的深度。 “当我没有强烈的感情时,是不会动手塑造的。” ——罗丹 ?托尔斯泰也认为,艺术就是运用一定的形象表达人人都可能经验过或可能体验到的情感。 “艺术是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工具。” ——托尔斯泰 ?这样的认识,必然会影响到艺术的价值观,也会影响艺术的风格特征。 ?20世纪初,克罗奇将表现论推向极端:艺术的本源就是心灵的直觉。 ?他认为,直觉是心灵自主的活动,是心灵创造性的表现。 “艺术即直觉” ——克罗奇 ?现代的表现理论重视艺术形式与情感表现的同构关系——苏珊·朗格运用符号理论建立起新形态的表现理论:“艺术是情感符号”理论。 “凡是难以用语言完成的那些任务——呈现感情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构的任务——都可以由艺术品完成。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 ——苏珊·朗格 三艺术形式论 ?基本观点: ?无论是对外部的模仿,还是对内部的表现,只要没有一个合适的、与复现内容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就可以被认为是非艺术的。 ?只有当形式确立时,才能带出意味。 ?形式与意味不可分离。 ?“ 有意味的形式” [ 克莱夫·贝尔] 三艺术形式论 ?理论关键: ?艺术品本身是一个封闭的自足统一体,也就是艺术本体所在。 ?封闭,自足统一体

论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

论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 艺术作品的意义是现代艺术学的中心命题之一。“意义”一词是由“意”和“义”二字构成的、“意”有猜测,意图等方向的意思,重点指的是主观意向方面的意思;是“宜”的意思,即适宜、合宜的意思,强调的是一种契合与实现。主观的“意”在于生发,客观之“义”却在于一种契合。因此“意义”乃是主观与客观、自我与社会的统一,是精神或潜在意向的生成与实现。 近20年来,随着现当代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理论及方法的引入,国内文论界又涌动着一股逆向的思潮:将形式规定为美和艺术的本质或本体所在。问题不在于艺术有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层面,也不在于谁决定谁,而在于形式在艺术这一人类精神创造成果的整体存在中处于怎样的状态,对它的理论描述如何才能恰当地进行,以期提供对艺术审美与鉴赏的合理认识。 关于艺术形式的内容和形式: 艺术作品内容:其构成因素有两个,一是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所再现的社会生活,一般称之为艺术作品的题材;二是艺术家对所再现的社会生活的认识与评价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感情,一般称之为艺术作品的主题。 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的总和。艺术作品的形式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艺术作品的组织结构;而是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1.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或根据雇主的需要或为生活中的某件事而激动产生了创作欲望,确定了作品的内容,最后根据内容的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了突出即将受难的耶稣,因而画面用上了对称的构图,将众人分为两个小组安排在位于画面中心耶稣的两侧,使其成为中心人物,因而这幅画的形式是由它的内容所决定的。 2. 形式反作于内容 形式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反作用于内容。齐白石的《墨虾图》在构图的处理上让人感觉到虽不画水但却有水的奇妙,使人感觉到“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的境界。 关于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其争论的焦点在于:(1)在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形式和内容究竟是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内容? ( 2)不同艺术类型中,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如何? 任何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形式都渗透着内容,任何内容都通过形式显现。这说明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而且任何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具有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性,任何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都会对优秀的艺术作品形成一定的阻碍。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存在着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两种偏颇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对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孤立而又片面的看法,都会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最终成功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一种割裂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所导致的错误。所以,我们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来让完美的艺术形式与进步的内容有机统一。 关于艺术形式美的研究一直是久经不衰的重要课题。美学家从审美经验出发, 对形式美提出各种看法。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谈形式美有的从艺术本质的角度谈形式美有的从符号学角度谈形式美有的从“ 有意味的形式”来谈艺术形式美。不管从哪个方面讲, 我们都不能脱离社会历史的现实内容, 脱离艺术的整体表现去片面地追求艺术形式美。艺术形式美的价值是对人而言, 一种形式以及形式的组合, 如果要成为美的, 就必须对人类的精神美有价值。克莱夫· 贝尔认为艺术家的手必定是受到了将他强烈而确切地感觉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的需要的指导, 他一定还在追求把他在心醉神迷之中的所受到的东西变换成物质形式。因此, 那种只是通过修修补补而完成的形式, 必定是很糟糕的形式。而且并非出于情感需要而搞出的形式, 那些按照制图理论搞出来的形式, 那些摹仿自然客体或其他艺术作品的形式, 那些只是为填充空间的形式实际上就是为了打补丁的形式, 都是一文不值的形式。”也就是说, 只有当形式所提供的信息正好与我们对事物的某种本质的审美认识和体验相一致或相接近时, 这种形式就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感情。因为事物的本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显现出来。艺术作品的审美特质是艺术家主体精神与客观美的本质相交融的结果, 如音乐作品的形式因素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律, 传达一定的精神信息, 构成特定的艺术境界, 引起人们的共鸣, 才能获得动人的艺术效果。这时候的艺术形式已不是单纯的形式,而是有了特定的含义。因此, 只有当恰当的含义与形式共同构成的意境, 也就是完整形式的美, 才能真正使人得到美的感受, 从而实现对自我价值的发展和肯定, 去发现、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推动艺术向更高层次迈进和发展。 总而言之,形式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人类审美活动中,具有特殊的、本体存在的意义。审美感受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关于形式的感受、组合、构建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及精神意味的传达始终是伴随着艺术家和审美者对形式的构建活动来进行的,其成果也必须是某种精神形态的鲜明可感的物化形态,或者称其为“有意味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情感的形式” (苏珊·朗格)、抑或为符号学意义上的“艺术符号”。总之,没有形式以及艺术家对形式的创造性掌握,就没有审美活动,或者其符号的建构是非审美的。

新艺术运动的特征及意义(3次作业)

新艺术运动的特征及意义 论述 2010 级展示一班 耿振东 学号:10056141 新艺术运动的特征及意义论述 一、新艺术运动的概念及特征: 新艺术运动开始在1880年代,在1892 年至1902年达到顶峰。 新艺术运动的名字源于萨穆尔?宾(Samuel Bing)在巴黎开设的一间名为“现代之家” (La Masion Art Nouveau) 的商店,他在那里陈列的都是按这种风格所设计的产品。新艺术运动是在20 世纪之初,位于大众文化最高

点的艺术和设计风格。当时,它只是被简单地称为现代风格,就象洛可可风格在它那个时代的称呼一样。另一方面,很多小范围团体的互相聚集,稍微改良了当时矫饰的流行风格,形成20 世纪现代主义的前奏。其中包括因时髦的先锋派期刊《青年》(Jugend) 而得名的德国青年风格;维也纳的维也纳分离派运动,那里的高瞻远瞩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脱离主流的( 一年一度在巴黎举行的) 沙龙画展,而把风格一致的作品集合在一起展览。在意大利,用伦敦商店的橱窗为来源于工艺美术运动,又归于好的现代设计,命名为自由风格。其包括新艺术运动的商业外观,同时又保留了意大利重要特色标志。这种风格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充满有活力、波浪形和流动的线条。象是使传统的装饰充满了活力,表现形式也象是从植物生长出来。作为一种艺术运动,它与拉菲尔前派和象征主义的画家具有某些密切的关系,就像某些名人如奥伯利?比亚兹莱(Aubery Beardsley)。可以把阿尔丰斯?穆卡(Alfons Mucha)、爱德华?伯纳-琼斯(Edward Burne-Jones)、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和让?图洛普(Jan Toorop) 归入多于一种风格中。不像象征主义画家,无论如何,新艺 术运动具有一个自己的特殊形象,而且不像保守的拉菲尔前派,新艺术运动没有躲避使用新材料、使用机器制造外观和抽象的纯设计服务。玻璃制造使这种风格找到一个可以展示惊人表现力的领域,例如:路易斯?蒂凡尼(Louis Comfort Tiffany)在纽约的作品、艾米里?加 利(Emile Gall &和法国南西市的Daum兄弟。新艺术运动在建筑风格和室内设计方面,避开维多利亚时代折衷的历史主义。通过新艺术运动设计师的挑选和“现代化”某些洛可可风格中萃取的元素(例如火焰和贝壳的纹

平面设计中的194种创意拓展思路

平面设计中的194种创意拓展思路 下面这些方法和思路看似简单,对从事平面设计和影视广告设计的技术人员是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当思路被困住的时候,看看这些就会有新的想法。 1、把它颠倒过来 2、把它摆平 3、把缩小 4、把颜色变换一下 5、把它变为圆形 6、使它更大 7、把它变为正方形 8、使它更小 9、使它更长 10、使它闪动 11、使它更短 12、使它发出火花 13、使它可以看到 14、点燃它 15、使它逾起一般情况 16、使它发萤光 17、把它放进文字里 18、使它沉重

19、把它插进音乐里 20、使它成为引火物 21、结合文字和音乐 22、使它成为引火物 23、结合文字、音乐和图画 24、参加竞赛 25、结合音乐和图画删除文字 26、参加打赌 27、不要图画 28、使它成为年轻型的 29、不要文字 30、使它成为壮年型的 31、沉默无声 32、把它分割开 33、使它重复 34、保守地说 35、使它变成立体 36、夸张地说 37、使它变成平面 38、当替代品卖 39、变换它的形态 40、发现新用途

41、只变更一部分 42、减掉它 43、使它成为一组 44、撕开它 45、为捐献或义卖而销售 46、使它化合 47、鼓励它 48、用显而易见的 49、机动化 50、把要素重新配置 51、电气代 52、降低调子 53、使它活动 54、提高调子 55、使它相反 56、割开它 57、它像是某种东西的代替品 58、混合在一起 59、使它罗曼蒂克 60、改用另一种形式表现 61、增添怀旧的诉求 62、使它的速度加快

63、使它看起来流行 64、使它缓慢下来 65、使它看起来像未来派 66、使它飞行 67、使它成为某种物品的部分代替 68、使它浮起 69、使它更强壮 70、使它滚转 71、使它更强壮 72、把它切成片状 73、运用象征 74、使它成为粉状 75、它是写实派 76、以性欲作诉求 77、运用新艺术形式 78、使它凝缩 79、变为摄影技巧 80、使它弯曲 81、变换为图解方式 82、使它成对 83、使它变更形式 84、使它倾斜

现代设计史题库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及成就 曲线派: 法国:在巴黎的有 新艺术之家的萨穆尔·宾推行新艺术运动 现代之家 六人集团的吉马德设计了巴黎地铁入口 在南斯的有 南斯派的盖勒进行玻璃装饰与家具设计 比利时:威尔德成立自由美学社、成立魏玛工艺美术学校成为德国工业同盟创始人之一; 博唯从事室内设计与家具; 霍塔设计了霍塔公馆和塔赛勒饭店。 西班牙:最具极端的人物安东尼·高蒂,作品有:文森公寓、圣家族教堂等 直线派: 格拉斯哥四人组:麦金托什是重要人物,作品有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建筑和杨柳茶社等。 奥地利分离派:领袖瓦格纳、霍夫曼设计了斯托克列宫。 德国青年风格:德国设计之父贝伦斯设计了AEG厂房。 名词解释 1、新艺术运动 该运动开展时间是1895-1910年左右,对欧美产生巨大影响,它是一场运动,而不是一种风格。 该运动的本质是一种线条装饰,手法分成曲线和直线两派,曲线派以法国和比利时为代表,直线派以格拉斯哥四人与维也纳分离派为代表。 该运动主张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代表人有:高蒂、威尔德、麦金托什等 2、威尔德 比利时新艺术时期最杰出的设计家,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奠基人。 他是比利时自由美学社重要的成员。主张艺术与技术结合,反对漠视功能。他在德国时期创立了魏玛工艺美术学校,还是工业同盟的创始人之一。具有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对德国设计影响深远。 3、安东尼高蒂(也叫高蒂的设计风格) 西班牙的高蒂是新艺术运动中最具极端的代表人物。 他深受宗教和自然主义的影响,并经过三个阶段变化:早期为“摩尔风格”阶段,中期是新哥特新艺术风格的混合,后期结合了自然、神秘的色彩,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高蒂在设计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其风格被新一代设计师加以借鉴,代表作“米拉公寓”以及“圣家族教堂”等。 4、格拉斯哥四人(或马金托什)

浅谈艺术的本质

浅谈艺术的本质 作者:王宏建 《美术》自去年八月号发表千禾同志《"自我表现"不应视为绘画的本质》一文以来,又先后刊登了几篇提出商榷的文章。理论上的争论,对于促进学术的发展是有益的。本文仅就艺术的本质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艺术的本质问题,是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也是美学上长期以来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把相关的概念和所论的范围确定下来,否则架空立论,把属于这一范畴的问题放到另一范畴去说,不容易把问题说清楚。当然,有些问题如创作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艺术的社会功用问题等,都与艺术的本质相关,但毕竟不是一个范畴。我们说,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内部联系;或换言之,也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规定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其它的什么事物。因此,要说明艺术的本质,就必须找出艺术内部的这种规定性,以及确定艺术同其它相关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差别。 关于艺术,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但它与相关的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又有本质的区别。恩格斯曾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承认不承认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是能不能正确理解艺术本质的前提。 唯心主义美学根本否认艺术是社会生活通过艺术家的头脑反映出来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否认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把艺术看作是艺术家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克罗齐就曾主张:艺术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心灵的活动"。弗洛依德则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表现。认为"绘画艺术的本质,就是画家内心的自我表现"的提法,也是在回答什么是艺术这一艺术哲学的根本问题时,把艺术看成是艺术家主观意识的产物,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仅仅是由于艺术家"内心的自我表现"。上述几种说法在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把艺术创作看成是纯主观意识的活动,是无关于外物也无关于艺术家对外物的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这种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它把艺术创作中的某一特点加以绝对化,代之以"艺术的本质",从而否认艺术对现实的依赖关系,从根本上颠倒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旧唯物主义美学承认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肯定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反映客观存在的艺术是第二性的。如亚理斯多德就说,艺术"实际上是摹仿"。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提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他们在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上摆正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但只是从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上来考虑问题,还没有看到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艺术这种意识形态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因此也就无法全面而准确地阐明艺术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学说,在美学史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我们探讨艺术的本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才有获得真理的可能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多种形式,它们有共性,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同时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性,各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有的可以直接反映经济基础,更接近经济基础,如政治、法律、道德等等;有的则间接反映经济基础,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如艺术、哲学、宗教等等。根据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思想,更高的意识形态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的。因此可以说,艺术这种更高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不同,但却是紧密相联的,特别是与政治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过去"四人帮"把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歪曲为艺术要为其反革命的具体政策服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极为荒谬和有害的。但是,如果因此就否认艺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说什么"当共产党取得政权之后……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就逐渐暴露出是下个不科学的危险的口号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同样是荒谬和有害的。中外艺术史上的大量事实证明,在任何阶级社会里,进步的、革命的艺术总是由上升的经济关系通过进步的、革命的政治所决定的,并反过来给其政治以至经济基础以积极的影响;而落后的、反动的艺术则是由落后的经济

新艺术运动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上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发展起来的“新艺术”运动在艺术设计史上的重要影响。虽然对于时代发展规律而言,主张复兴传统手工艺是复旧式的运动,但这一时期各国的设计风格和制作工艺却日新月异,在建筑、家具、产品和服饰等领域都开拓了新的局面,为全面思考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对当代平面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更是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新艺术”运动平面设计影响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一次影响广泛的装饰艺术运动。1895年从法国发展起来,后蔓延到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奥地利、中欧各国乃至美国,成为一场国际性的艺术运动,一直持续到1910年左右。逐步被“现代主义”运动和“装饰主义”运动取代。从意识形态上讲,虽然这是一场由少数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为反对工业化带来的做工粗鄙的工业产品和矫揉造作的、过分装饰的维多利亚风格而发起的一场复兴传统工艺的复旧式运动,但却诞生了大量做工精美、设计专究的艺术品和设计品。为20世纪开始的现代艺术埋下了伏笔,在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的过渡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大量的设计风格与元素对平面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特点 “新艺术运动”处在世纪之交,它的艺术设计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一,它与历史风格决裂,“新艺术运动”时期的设计师反对守旧、折衷而机械的传统模式,他们将艺术设计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或者是最近的未来基础之上;第二,崇尚自然弯曲的参照物。在设计中,植物、昆虫、女人体和象征主义的手法大量出现,把感觉因素引入设计中,并经常运用明显的性感形象;第三,在设计中强调装饰效果,希望通过装饰来改变由于大工业生产造成的产品粗糙、刻板的面貌;第四,十分强调整体艺术环境,即人类视觉环境中的任何人为因素都应精心设计,以获得和谐一致的总体艺术效果。 新艺术起源于法国,但在欧洲其它国家却有着不同的称谓。如德国的新艺术被称为"青年风格"。在奥地利则以"维也纳分离派"著称。它的名称带给人的印象是清新、活泼、自然、年轻,充分展现人类在世纪末的新期盼。当时欧美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不管在政治、经济、社会层面上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当时的人们也都面临着新旧交替、文化混乱多变的局面。欧洲成为孕育新文化和新艺术运动的摇篮。新艺术逐渐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奠基石,对当代平面设计理论与实践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对平面设计的影响时间 新艺术运动对平面设计的影响时间:约1890年~1910年。 平面设计是新艺术运动最早的基础之一,主要以招贴广告和书籍设计为主,平面设

产品形象设计中的艺术创意

产品形象设计中的艺术创意 【摘要】产品形象包括产品的视觉形象、品质形象和社会形象三方面。艺术创意作为一种风格构造元素,广泛的运用于产品形象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产品色彩、形态和材质三个方面。并起到一种文化整合的作用。艺术创意在产品视觉形象中表现出的有意味的形式,形成的独特风格,加深了产品形象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产品的品质形象和社会形象的提升,从而提升产品的营销能力。 【关键词】产品形象;艺术创意;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品设计作为人类“造物”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基本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美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强调“视觉文化”的今天,形象就是视觉消费的资本,就是新的有效竞争力。当下消费者在关注产品实用功能的同时,更关注产品的审美功能。产品形象作为一个综合概念,也是审美经济中兴起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它对于我们超越产品实用的观念,通过系统的创意设计过程来形成产品风格、品牌,以及企业的竞争力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当我们在深入探讨产品形象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形象”。

一、产品形象的定义及其构成 “形象”的概念本身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深奥和复杂,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处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形象”。从广义来讲,一切外在的事物都会在人的大脑中留下一些印象,这些印象其实就是一种“形象”,只不过有些形象我们很快忘却,有些形象我们却牢牢的记在了脑海里。形象既是一种抽象物,又是一种综合感觉,而且还是动态感觉。在心理学上,形象是认知或感觉的再生。关于“形象”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 广义的“形象”主要是指外界的个人、组织和事物的外在表现、内在意义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征,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一种综合、立体的认识和印象。 狭义的“形象”,指能够引起人的思想和情感活动的生动具体的外在表征。因为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感官所获得的,而且视觉形象也是最直观最容易被认知的形象。 由于现代设计所涉及的大多是产品、包装等人工领域,可接触的形态更多地集中于“狭义”形象(即视觉形象),因此,狭义形象就成了我们探讨的前提和基础。众多二维和三维的视觉形象设计,其实都是人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后重新塑造的形象。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常根据外界已有的视觉形象,有选择地汲取存在的视觉经验来丰富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l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史“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德国古典美术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是,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看法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理念”是内容,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3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第二种,“主管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1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沦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2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

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管意志被说成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3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管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2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注意着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对“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研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见解。 艺术的特征 形象性: 艺术形象性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一说的形象性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

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在各国的不同表现

我对新艺术运动中的作品的感受及在各国的不同表现 班级:艺术设计0903 姓名:陈涧学号:01 学习了现在艺术设计史,我个人得到的最多的就是设计师身上的思想,以及他们身上带着那种跟别人不同的东西。一步步引领着我们。 新艺术是流行于19—20世纪(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种美术,建筑,实用艺术的风格。新艺术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曲线,卷曲,大块色彩。使物品与自然植物相融合。从欧洲近代史角度看,新艺术运动发展与新旧世纪交替过程之际,彰显了欧洲其他领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新艺术运动的起源及衰落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大机器时代的到来,导致了大机器生产泛滥。工业化大生产的高潮渐渐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流行起来。劳动者、职员、中产的市民家庭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主体,艺术所服务的对象也渐渐地转移到了他们中间,从而受到他们的审美趣味影响。 新艺术运动起源于1880年,源于萨穆尔·宾(Samuel Bing)在巴黎开的一家名为“现代之家”(La Maison Art Nouveau)的商店。(摘自百科) 在我看来,新艺术运动是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与欧洲哥特风格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首先,它带有工艺美术运动中提倡的使用植物等装饰,尤其许多参与运动的艺术家也是参加工艺美术运动的艺术家。其次,新艺术运动中的艺术设计带有感性浪漫色彩的,怀旧和憧憬兼有的情绪和装饰艺术运动中提倡的东方审美,发扬洛可可艺术造型设计和手工文化的装饰特色如出一辙。 由于时代的发展,一些由小型艺术家团体相互聚集,改良了当时的矫饰风格,使艺术设计趋向于现代化,形成20世纪现代主义的前奏。 新艺术运动发展的最高峰是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现代风格在各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在此后十年,新风格因为在最普通的大批量产品中迅速地普及,导致新艺术运动在大约1907年以后就开始被忽视。 二,新艺术运动最大的风格是: 1主张运用各种各样的自然元素,使用其作为创作灵感和扩充“自然”元素的资源,例如:海藻、草、昆虫甚至贝类等。 2使用律动的,充满活力的,富有弹性的线条。 3运用婀娜多姿的女性作为设计中的经典构成元素,大量使用如花卉,树叶等线条优美的植物与物体本体相结合。 4,有着日本木刻画的曲线、图案外观、强烈对比的空间和平坦的画面及日本浮世绘风格。 三,总体的个人感受 这样的设计,在我看来,使当时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从大机器生产中解放出来,使人们与柔美的植物近距离接触,近乎完美的手工作品使人有身心愉悦的感觉。它考虑了一种完整的风格,不止是在单方面设计上,新艺术运动囊括了建筑风格、室内设计、家具和织物,设计,器皿及海报等一系列物品的设计风格。 (如弗兰克·艾特的流水别墅,比亚兹来的海报设计等。) 大面积的使用平坦的画面是人心境开阔。艳丽的红黄兰三原色导致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各种不同派别的平面设计(新艺术运动中提倡的设计理念甚至影响了中国的设计),由于国家地区,历史背景等方面而导致了设计中的不同风格,有相对抽象的或具象的等。但是他们之中能看得出有一种相同的大的风格。 四,新艺术运动在各国的不同表现(法,德,英)

平面设计中的创意

平面设计中的创意 创意,是设计者追求的一种理念,是广告创作的一种专业名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但又在平面设计作品中有所体现。 而平面设计的形式有很多种,例如报纸,杂志,宣传册等,形式是多样化的,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即所有的平面设计中,几乎都只有几种情况,即文字、色彩和图像共存的,第二重视有文字和色彩,但是缺少图像的,第三种是有图像和色彩,但是没有文字的描述。这三种形式是目前平面设计中比较常见的三种,所以,图像、文字和色彩,就是构成一个平面设计的三种创意元素,在这三种形式中,创意元素是如何体现的呢? 首先是图像。图像是一个平面设计的重点,由于人们的阅读习惯,很多时候,图像相比文字更加能抓住读者的兴趣,而图像作为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更是不可少的。在平面设计中,图像有多种多样的,例如手绘的图像、摄影的图片等都是不错的图像素材。在平面设计中,如何运用好图像,是一个重点,很多时候,图像运用是否到位,极可能影响整体的效果。在设计中,要注意图像的大小、含义等。目前平面设计中用得比较多的图像是人物,这也使得很多平面设计逐渐模式化、同质化,因此,为了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就需要将图像的形式拓展得更宽,避免出现审审美疲劳。所以,在对图像进行处理的时候,要尽量地将图像进行抽象化,使得其各个点、线、面都能进行全新的组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画面主体,从而能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例如,在很多品牌的logo方面,图像的抽象化使得人们更加能记住,如体育运动品牌耐克的标志经修改后变成了现在的“√”,就是用了简单的图像使得人们对其印象更深。 第二个重要的元素就是色彩。色彩是一个平面设计的关键,配色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视觉效果有很大影响。冷暖色调、色彩调和、大小面积等色彩的属性都是设计的基础,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通过色彩来表达设计的理念。例如用明快的颜色来表示喜悦、用暗沉的颜色来表示哀伤等。不同的色彩搭配往往能出现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反应人的内心情感。例如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还会使用对比的形式,如黑底白字、黑白搭配等,以获取明显的视觉效果。当前,有很多平面设计都利用一件产品的颜色作为底色,这种做法是为了强化人们对品牌的印象,突出品牌的形象,因此,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使用色彩时,也要根据各种颜色的视觉效果进行。例如,以暗冷色调作为背景时,其上层的重要信息则可以用比较暖的、亮的等类似的颜色作为点缀,以突出内容。平面设计中,使用颜色时尽量要少一些,而不要用得过于杂乱,以免导致人们对设计的误解。色彩在运用的过

我对艺术本质的看法

我对艺术本质的看法(艺术概论作业小论文) (2007-07-04 23:58:45) 转载▼ 何谓艺术?或曰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从古至今的各种形态的艺术中有没有共同的某些本质性特征,如果有的话,这些特征又是如何将艺术与非艺术加以区别?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亦像是什么是美的问题一样,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诱惑了不少哲学家、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来探讨、定义。 在《现代艺术学导论》一书中,强调了要找出一切门类的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的共同本质特点并用一个定义加以概括是一件难事。而我认为,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有同样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有其表达性,即它能表达其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涵义。当然,这个涵义是广义上的,我指的是所有的艺术品都能传达给其他人一个或一些涵义,不管这个涵义是隐晦的或是肤浅的、稀松平常的。 稍作思考,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还是希腊人的《巴台农神庙》、还是杜尚的《泉》、还是设计艺术中的服装设计、广告艺术都包含有其作者的意思。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例如,《维林多夫的维纳斯》,一件非常简单的原始人的雕塑作品,表达了原始人的生殖崇拜,这种生殖崇拜就是这件雕塑作品所要表达的涵义。所以,我们说《维林多夫的维纳斯》是一件艺术品。接下来的希腊古典时期的雕塑例如,《捞摺罚泶锪斯畔@叭硕越】档南M匀诵吞宓囊恢稚竺拦邸T偻螅蘼硎降慕ㄖ物以其稳重、敦实的形体表达、显示教会的权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的《大卫》表现了大卫的力量和气势以及他的那种雄浑壮阔的英雄气概。17、18世纪的欧洲,迭戈·贝拉斯克斯的作品《英诺森十世》表现了英诺森十世的威严以及他善于权术的特点。19世纪,文森特·凡·高的作品例如《星夜》、《向日葵》表达了他狂热的内心世界。二战前西方现代主义开始兴起,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作品都开始逐渐体现出其作者的个性以及其内心世界。如超现实主义的一位重要的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他的作品《记忆的持续性》,停滞的时间仿佛暗示了永恒。而二战后西方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其要表达的意义则愈发隐晦,让人匪夷所思。不过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些艺术家们想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给人们一个涵义。限于我个人的理解能力与知识的缺乏以及篇幅问题,我无法就这些作品一一地做一些深入的研究了。

新艺术运动_

新艺术运动 一、新艺术运动概述 新艺术运动是流行于十九世纪末期的新型设计运动,也是一场设计的运动与变革。新艺术运动旨在源于自然却又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以“回归自然”为设计口号,将自然、空间、表现的设计的要素融入设计中,表现出灵动自然的艺术本色形式。艺术设计的精髓在于给人们美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将设计理念融入自然,使人们从心灵和精神上带来极大的丰富和充实。新艺术者们力求打破旧时代的束缚,抛弃旧有风格的元素,创造出具有青春活力和现代感的新风格来。然而,尽管新艺术反对自然主义,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实际上又是崇拜自然的,只是他们崇尚的是热烈而旺盛的自然活力,这种活力是难以用复制其表面形式来传达的。他们认为应该去寻找自然造物最深刻的根源,发掘决定植物和动物生长、发展的内在过程。新艺术最典型的纹样都是从自然草木中抽象出来的,多是流动的形态和蜿蜒交织的线条,充满了内在活力。它们体现了隐藏于自然生命表面形式之下无止无休的创造过程。这些纹样被用在建筑和设计的各个方面,成了自然生命的象征和隐喻。 二、艺术风格 1、取材与设计理念都倾向于“返璞归真” 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多取材于自然,多用自然中的曲线之美作为设计的素材,从自然之中寻找创作的灵感。甚至当今的展示设计者对大自然原始材料的特殊性深感兴趣,不惜将它们原封不动地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设计成一幅天然的作品。 2、取众家之长,成一家独创 新艺术运动的独特设计理念致使其成为了一场世界性的艺术革命和创新。这种独特而不可复制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具魅力和艺术享受的艺术设计风格,艺术家使自己的思想、灵感、动机、行为甚至肉体本身凭借一种自己需要的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得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艺术设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注重人性化的创新,倡导艺术化的可持续 新艺术运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站在了对传统艺术设计的改革和创新的舞台之上,是对历史主义的否定和扬弃。新艺术运动善于借鉴历史元素和历史风格来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韵味和包容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大力促进生态平衡及资源的节约与再生,重点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给人们营造一个舒适、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环境。 4、着重强调整体艺术环境 新艺术反对任何艺术和设计领域内的划分和等级差别,认为不存在大艺术与小艺术,也

新艺术运动对工业设计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对工业设计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开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在1892到1902年达到巅峰,持续时间为1880~1910年。新艺术运动以其对流畅、婀娜的线条的运用、有机的外形和充满美感的女性形象著称。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大陆一时的风靡体现了欧洲大陆文化基本上的统一性,同时也表现了各种思潮的不断融汇和演化。这种风格影响了建筑、家具、产品和服装设计,以及图案和字体设计,标志着设计由古典传统到现代运动的转折与过度。 新艺术运动起源于很多先前的风格。它可以追溯到强调装饰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莫里斯(Willianm Morris,1834-1896)的纺织物和壁纸中细密的图案以及马克默多(Arthur Mockmurdo,1863-1942)作品中连续的曲线都对它产生了影响。 工艺美术运动对机器的态度是暧昧的,将手工艺推向了工业化的对立面。新艺术运动没有躲避使用新材料、使用机器制造外观和抽象的纯设计服务。在如何对待工业的问题上,新艺术的态度有些似是而非。从根本上来说,新艺术并不反对工业化。新艺术的理想是为尽可能广泛的公众提供一种充满现代感的优雅,因此,工业化是不可避免的。新艺术的中心人物宾(Samuel Bing,1838—1905)就认为“机器在大众趣味的发展中将起重要作用。”但是,新艺术不喜欢过分的简洁,主张保留某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装饰性因素,而这常常是在批量生产中难以做到的。实际上,由于新艺术作品的实验性和复杂性,它不适合机器生产,只能手工制作,因而价格昂贵,只有少数富有的消费者能光顾。 新艺术运动潜在的动机是彻底地与19世纪下半叶的西方艺术界流行的两种趋势决裂。首先,新艺术是与先前的历史风格决裂,这种风格体现了一种怀旧的趋势和折衷主义的混乱局面,只是冷漠而机械地照搬经典的传统形式。与这种热衷于对过去传统的顺从态度相反,新艺术的艺术家们声称希望将他们的艺术建立在当今现实,甚至是最近的未来基础上,为探索一个崭新的纪元打开大门。为此,必须打破旧时代的束缚,抛弃旧有风格的元素,创造出具有青春活力和现代感的新风格来。第二,新艺术又拒绝了西方艺术的另一趋势——自然主义。新艺术的拥护者热衷于表现华美、精致的装饰,而这正是自然主义者们为追求日常生活的真实而抛弃了的特点。新艺术指责自然主义者是对自然奴隶般的模仿者,使自己囿于细微末节之中而不是努力综合、提炼,以更为自由和更富想象力的方式来表现它们。然而,尽管新艺术反对自然主义,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实际上又是崇拜自然的,只是他们崇尚的是热烈而旺盛的自然活力,这种活力是难以用复制其表面形式来传达的。他们认为应该去寻找自然造物最深刻的根源,发掘决定植物和动物生长、发展的内在过程。这样,自然的精髓才能被把握住。新艺术最典型的纹样都是从自然草木中抽象出来的,多是流动的形态和蜿蜒交织的线条,充满了内在活力。它们体现了隐藏于自然生命表面形式之下无止无休的创造过程。这些纹样被用在建筑和设计的各个方面,成了自然生命的象征和隐喻。 享利·凡德·威尔德堪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叶比利时最为杰出的设计家、设计理论家和建筑家。他对于机械的肯定,对设计原则的理论,以及他的设计实践,都使他成为现代设计史上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06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一所工艺美

论艺术的本质

论艺术的本质 班级:09绘画2班 姓名:何影 学号:200910110007 学期:2010-2011学年(下) 指导老师:庞先超 课程:艺术概论

论艺术的本质 摘要: 关于艺术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这是西方美学的古代自然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古希腊以来的“艺术摹仿自然论”为主旋律,以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自然的镜子说”为变奏曲,突出艺术的客体性。第二阶段是从启蒙主义到德国古典美学(公元18世纪-19世纪中叶),这是西方美学的近代认识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以经认识论观点改造过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为主旋律,以“艺术的表现论”为变奏曲,高扬艺术的主体性。第三阶段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到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这是西方美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理论时一曲曲无主题变奏曲,形形色色的观点交混回响,新曲层出不穷,怪腔怪调甚嚣尘上。尽管如此,这三个阶段如同历时演进的三部曲,其间的种种声音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与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的某种精神因素、人类的语言相联系。 关键词:西方美学艺术本质自然本体论美学认识论美学人类本体论美学 艺术本质是精神和物质、熟悉和实践、再次和表现、理性和感性、形象的高度统 ,在当代的现实世界里,是中西方艺术本质论的高度统 谈起艺术本质,我们有必要对中西方艺术本质论做个简单比较。中西艺术本质论虽然各有各的特征,都各自有理论支撑,但其熟悉起点上是相同的或者是一致的,这一点上人们已经得到了共识。在中国艺术词中的“艺”字,其本意有三个摘要:技艺、技术、种植。而在中国古代,对“艺”的解释即指种植之意,指农业生产技术,“术”其意是指技术,所以,中国古代“艺术”一词实指技术或技艺。在西方,“艺术”一词,源于古拉丁语中的“AIS”,类似希腊话中的“技艺”,也都相当于技术或技艺之意。这些得到的共识经验告诉我们,中西方艺术本质论有一个共同的熟悉发生的物质前提,这就是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把握方式产生于人类对世界的生产劳动实践的把握方式。在原始时代,人类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把握方式中,其根本是对生产劳动实践的把握,并且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舞蹈就是人类原始社会对艺术把握的一种活动,也是人类原始生产劳动的一种活动。在这种物质前提下,即艺术是对社会生产活动实践的把握,不管是中国的艺术本质论,还是西方艺术的本质论,艺术本质的体现被概括为物质实践的技术和技艺,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这种朴实的艺术本质论,是人类生产劳动活动的结果,是人们通过劳动实践而反映出来的,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艺术本质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活动. 当中西方艺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历史的变迁,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的影响,作为共同起点熟悉的艺术本质实践论也发生了变化,中西艺术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