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改革开放30年
形势与政策我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看改革开放三十年自从建国以来,没有什么能像改革开放那样如此彻底地改变着中国。
如果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味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么改革开放则真正表明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走起来,跑起来了。
虽然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但它仍然注定是中国历史上浓重的一笔。
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同样对改革开放的总结也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改革开放,更好地发展中国。
以下我将以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两大方面讨论改革开放,并分析改革开放的精髓,以及展望未来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设立经济特区、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私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都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但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资源能源因过度开采而日渐枯竭,环境恶化程度惊人。
我们过度陶醉于“为人打工”,以“世界工厂”自豪,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使我们创造的大部分财富流向国外,八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些问题都已经成了制约中国进一步高水平发展的瓶颈,下一步深化的改革开放一定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效益一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生产力的发展,的确如此,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奇迹就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现已成为世界第一教育大国,为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我国的各种社会保障也逐渐完善,各种福利制度逐步实施。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形势与政策》上课课件

改革开放30年流行记录之1978
喇叭裤 在街头出现寥寥几个外国 人就必遭围观的年代,伟大的喇 叭裤动摇了这个东方大国数十年 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游唱歌 手艾敬在她的《艳粉街》里记录 了这一幕:有一天一个长头发的 大哥哥在艳粉街中走过,他的喇 叭裤时髦又特别他因此惹了祸。
改革开放30年流行语:一个伟大时代的印记
9. 接轨 ■收录理由 一提“接轨”,如今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与国际接 轨”,而不是火车道“接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门开 得越来越大,对外交流越来越密切,人们说话办事也越来越 讲究“按国际惯例办”,因此“接轨”便成了人们生活中的 “必备”词儿。 10. 国情 ■收录理由 人们如今时时讲“接轨”,更事事说“国情”。大到经 济建设,小到一日三餐,都不能简单照搬外国或前人经验, 因为我们的“国情”不同。因此,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洋快餐到了中国也顺应“国情”,卖起
小岗村大包干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作了 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重要讲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邓小平的讲 话实际上成了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改革开放30年流行语:一个伟大时代的印记
5. 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收录理由 这句话跟同样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非常流行的“拿手术 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一样,说的都是改革开放期间出现的 “脑体倒挂”现象。由于当时收入分配制度中的问题,中青 年知识分子收入普遍低于同龄的体力劳动者。 6.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收录理由 这句口号的作者是被誉为中国“改革试管”的蛇口工业区 的创建人袁庚。这句口号在1984年小平考察深圳的前两年就 被制成巨型广告牌,矗立在蛇口最显眼的位置上。小平同志 考察深圳时肯定了它,随后流传全国。
改革开放30年

再说说八十年代的“住”。那时老百姓生活不富裕啊,肚皮没填 饱,啥事儿都不敢瞎张罗。砖瓦房也是斜斜地搭着,朝不保夕, 随时准备溃散的样子。而屋子里最时兴的就是水泥地白灰墙,简 单实在,粗糙的沙砾,用手轻轻一刮,粉尘便簌簌地往下掉。白 墙上的灰膏脱落后,被遮住的灰斑就细细密密地涌出来,像老人 额角的皱纹,叫人看了免不了有些伤情。但家家户户的门庭都是 如此,自然不会生出什么怨艾之心,刚涌起的愁苦之意便全在这 粗砺的建筑里偃息了。
2.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意义: 改革开放目的是: (1)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现 (1)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 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 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我完善和发展。 (2)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建 (2)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计 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 (3)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 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 列。 (3)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30年中,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
(8)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既坚持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 谐世界。
(9)坚持促进改革发展与保持社会稳定相结合。正确处理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 定是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 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 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 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10)坚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推进党的建 设新的伟大工程相结合。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 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坚强领导核心。
形势与政策论文改革开放

海南大学《形势与政策IV》课程论文(二零一三至二零一四学年度第二学期)论文题目: 论改革开放姓名:学号:学院:材料与化工年级专业: 2012 级生物工程专业任课教师: 武明明完成日期: 2014年06 月23 日论改革开放摘要:自从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由原来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现在的一个新兴的世界级经济体。
20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第一次超过了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及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引人注目的成就,这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分不开的,现在的中国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崛起着。
关键词:改革开放;成就;科学发展;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最重要的是系统地总结历史经验,将“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继续解决那些尚未根本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
今天,当人们谈论中国的时候,人们想到最多的通常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充满世界各地,年均经济增长9%以上,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而那些到过中国的人,也会轻易地发现,他们在中国能够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可以吃到麦当劳,住希尔顿、香格里拉大饭店……所有这些情景,都是与中国在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分不开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发展与变化;即使有,也不会有这么快,这么深刻。
一、改革开放的基本简介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毛概——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仅仅是因为今年是奥运年。
我们更需要记住的是2008年还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年。
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创举,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普遍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三十多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我国这三十年取得成就,不仅使我们炎黄子孙为之欢呼和自豪,也赢得了很多外国媒体认可和称赞。
美国《华尔街日报》这样说:“三十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让许多民众摆脱了贫困,人数之众是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回顾这三十年来的巨变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新中国在刚刚成立之初,在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之时,却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洗礼。
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中国再一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这样一个岔路口许多人在彷徨犹豫。
不知道中国改走怎样一条道路。
就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睿智的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策略。
这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整个中国,也激发了广大中国人民迅速的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的决心与信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
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要特别提出的是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杨尚昆和广东省省长梁灵光和原省长刘田夫等同志陪同下,来到深圳视察,受到特区建设者的热烈欢迎。
邓小平说:办经济特区是我提倡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够成功,我要来看一看。
他亲眼目睹了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发生的变化,对深圳日新月异的建设面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回顾与前瞻_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主要区域政策

回顾与前瞻: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主要区域政策3陈瑞莲 谢宝剑内容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主要区域政策的演进可分为四个阶段: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阶段、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阶段和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共同发展阶段。
中国区域政策在培育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丰富区域发展的内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政策目标、政策框架、政策实施和政策工具上仍有待完善。
因此,我国未来区域政策的主要创新路向是:政策目标上以协调区域利益、缩小区域差距为主线;政策框架上加强立法和区域规划编制,完善区域协调机构;政策机制上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政策工具上从“简单化”向“精细化”转变,多项政策工具配合使用;政策绩效评价上,应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实施差异化的评估为导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区域政策;政策效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针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制订并实施了不同的区域政策。
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政策,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重点发展政策,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系列区域政策,有效的改变了原区域间低水平发展的格局,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
尽管如此,中国区域发展中仍存在差距过大、区域政策框架不完善等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区域政策的演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的演进过程可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一)第一阶段: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为了改变旧中国生产力布局极不合理的状况①和战备的需要等,实施了“优先发展内地”、向“三线”地区倾斜的区域发展政策,奠定了中国西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
但这种主要基于政治导向的区域政策给国民经济运行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边缘化和各大经济区封闭发展、重复投资及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化问题的形成。
形势与政策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从衣食住行中见辉煌)

( 1998—2007年)——汽车消费驶入快车道。1998年汽 车开始走进部分居民家庭。现在,拥挤的私家车反倒取代自行车成 马路上的景观了。
老伯的心 愿: 啥时候, 俺 能赶一趟 城?
黄山景区在中国旅游发展的历程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山水文化” 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黄山和五岳为代表的山岳景观, 开启了国人最早的观光游。1979年7月,邓小平发表了被后人称之为 “开启了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之路”的著名的“黄山讲话”,黄山 就此从“养在深闺人未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游欧洲古堡
洞穴游
西餐、法国大菜、意大 利比萨、日本料理、韩 国烧烤等纷纷进军中国
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 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持续 攀升,已成为死亡率较高的 疾病。于是,人们开始大规 模地减肥
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 视。 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该年 的,鸡鸭要吃一秒种之前的,鱼 肉要吃欢蹦。乱跳的
三、房子的故事
未改革开放前,对于大对数农村来说, 居住的环境都是茅草房 。 茅草房代表着 一种农耕的“生存状态”,一种相对贫 困的生活状态。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 村大部分家庭都盖起了小洋房。
改革开放 初,有工 作单位的 人,都能 享受到国 家的福利 分房的待 遇。
1998年,福利分房政策终止之后 , 又掀起了买商品房。可见,人们的生活 水平越来越高,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形势与政策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 1、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 2、正确认识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 际环境和时代背景 3、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政 策 4、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教学目标 5、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6、增加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把握未来,勤奋学习,才成报国
2021形势与政策论文

全文共计8854字
2021形势与政策论文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年来,中国由贫困走向初步昌盛,由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由求温饱初步走向小康,发展迅速,大大超出国际上多数人的预想。
30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中国正运用他独特的魅力与激情实现着世界的和谐进步之路,实现着中国的自强发展之路。
30年过去了,中国某个乡村发生的事情成为世界媒体的报道焦点,地球某地的中国人成为全球新闻中的主角,似乎已经显得平常。
当我们将目光回溯到中国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起点,并用心去触摸这30年的变迁时,我们尤为深切地体会到,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一个伟大的转折已经完成,中国与世界彼此相互影响的时代已经开启。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刻历史感的民族,对于“历史性的变化”有着同样深沉的感悟。
整整220xx年前,拿破仑率领下的法军大举用兵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狼烟四起。
贝多芬于1820xx年完成了《命运》交响曲的创作,然而叩响中国命运之门的却是又一个多舛的百年。
整整一百年,韧性的抗争书写着峥嵘岁月,当光阴又过百年之后,20xx 年发生的一切告诉世界,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已经、正在并将继续主动积极地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这一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改革开放30年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又一个盛
世
6月23日,系里组织我们观看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主任张平在京所做的形势报告会,他指出30年的改革开放给
中国大地带来的蓬勃生机和活力,历经沧桑的中华民族抓住难
得的历史机遇,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创造了中华
民族的又一个“盛世”。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从秦汉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真正令世人称颂的盛世只有三个时期:一个是西汉的“文
景之治”,另一个是唐朝的“贞观之治”,第三个是清朝的“康
乾盛世”。
张平说,相对而言,这三个时期,我国国富民安,社会繁荣。
但在康乾盛世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加速发展,而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闭关锁国,以至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
但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济上,持续扩大产业规模,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
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加强,使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能源、原材料的供给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西部大开发取得重大进展,中部崛起计划也有了一定的成绩。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从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
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对外贸易飞跃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
康的历史性跨越。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
科技教育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进步取得辉煌成果。
过去三十年,我切实体会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进步。
科技上从以前仅有一、俩件家用电器,到如今,移动电话,手提电脑的普及。
生活上从以前破旧的平房,到现在拔地而起的高层公寓。
农业从以前北朝黄土、面从天的传统耕作模式,但经济利益微薄,到现在产业化经营的实现。
这不仅提高的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将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收益更大,起效更快的生产活动。
学生从过去学习资料的稀少,到现在以书籍或是网页形式出现的大量的学习资讯,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更加快捷的帮助。
这一切都是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强力佐证。
近年来,国家通过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政策,力求以先富带动后富,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缩小贫富差距。
并且大力兴建一系列公共设施,废除了存在几千年的农业税,开展“家电下乡”、“农村医疗保险”等强农惠农政策。
这也向我们证明了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改革开放政策是确有成效的。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的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观察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还有残存,旧体制的思想、观念、习惯、活动方式、领导方法还存在。
目前改革处在关键阶段,问题很多,矛盾复杂,难度很大,各种议论纷起。
这就要求我们要下最大决心,拿出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那样的决心、气概和魄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回首30年来的发展历史,始终不渝地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国取得前所未有历史性进步的重要保障。
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我国经济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力源泉。
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根本保证。
30年的光辉历史再次证明,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就没有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也不可能有国家的繁荣富强。
展望未来,面对不断发展的国际经济经济形势,区域间贸易的增强,全球的经济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更加明显,我们更应该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抓住机遇,正视挑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并且不断加强同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始终保有坚定的信心,扎实工作,力求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