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由来与发展历程精简版
货币发展史全过程

货币的发展史全过程:
1.原始货币阶段: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交换方式是物物交换,为
了方便交换,人们开始寻找大家普遍接受的物品作为交换媒介。
最早的货币便是贝币,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贝币的流通数量日益庞大。
由于天然贝来源有限,不敷应用,于是便出现了仿制贝。
最初的仿制贝是石贝、骨贝、陶贝,以后便发展到用铜来制造,这就是铜贝。
铜铸币的产生,使古代货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金属货币阶段: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金属货币逐渐取代了原始
货币。
金属货币最初是以称量货币的形式出现的,即需要交易时现称现算,后来出现了铸币,金属货币的流通逐渐广泛。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金属的种类和成色,不同种类的金属货币具有不同的价值和用途。
3.铸币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的数量和流通范围已经无
法满足需要,于是政府开始铸造金属货币,并在上面印上自己的标志和信誉。
铸币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的便利性和效率,也使得金属货币的流通更加规范和可控。
4.信用货币阶段:随着商业和经济的发展,铸币和金属货币逐渐被
纸币和电子货币所取代。
纸币由政府发行,具有法定地位和无限法偿能力,可以用来流通和支付。
电子货币则是通过电子化方式进行支付和流通的货币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电子支付和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而纸币的使用则逐渐减少。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下面是中国货币发展的主要阶段:
1. 古代货币:古代中国货币发展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在这个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货
币是贝壳、铜制品和布帛等实物货币。
2. 金银货币: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476年)至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中国开始使用金银货币。
这些货币的使用主要源于对金属的认可和接受。
3. 铸币制度的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方铸币制度。
汉朝采用铜作为主要的货币材料,铸造了大量铜钱。
4. 纸币的出现:唐朝(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使用纸币的朝代。
唐朝发行了大量的纸币,方便了交易和贸易。
5. 表记货币:从宋朝(960年至1279年)开始,中国开始使
用银锭和铜锭等表记货币。
这些货币通常以一定重量的银和铜为基准,用于计算和结算交易。
6. 元朝(1271年至1368年)发行的大额铜钱:元朝以大额铜
钱的发行来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
这些大额铜钱通常有较高的含铜量。
7. 近代纸币的发行:清朝(1644年至1912年)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发行纸币。
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纸币逐渐取代了铸币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8. 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并发行了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
人民币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包括货币改革、外汇制度改革和金融市场改革等。
以上是中国货币的主要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货币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
货币历史知识点总结

货币历史知识点总结货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价值媒介,是一种便于交换的工具,是一种衡量价值的尺度。
货币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货币逐渐变得多样化,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不同的货币形式,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内涵。
1. 货币的起源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货币形式是物物交换,即直接用商品交换商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商品交换逐渐演变为铸币交易,即以金银为价值媒介进行交换。
古代各国的货币各不相同,比如古埃及的金属货币、古代中国的青铜货币、古希腊的银币等,这些都是货币发展的里程碑。
2. 货币的演变在货币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货币经历了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演变。
在古代,金银货币是主要的价值媒介,但由于金银贵重且易于贬值,逐渐被纸币所取代。
纸币的出现为货币的流通提供了更方便的手段,同时也给货币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如通胀、信用风险等问题。
3. 货币的功能货币的功能主要包括价值尺度、价值媒介、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可以用来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作为价值媒介,货币可以用来进行交换和支付;作为流通手段,货币可以促进商品和劳务的流通;作为贮藏手段,货币可以用来存储财富。
4. 货币的制度在货币的发展历史中,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各自的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包括发行机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等方面,它们对货币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制度的建立需要考虑国家经济的实际情况,确立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同时保持货币的稳定和公信力。
5. 货币的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货币在国际间的流通也变得日益频繁。
一些主要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等,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的主要结算货币,它们被称为“硬通货”。
国际货币化的发展使得国际间的交易变得更加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如汇率波动、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
6. 货币的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货币、电子货币等新型货币形式不断涌现,这些新型货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货币的发展路径。
中国货币发展史简述

中国货币发展史简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悠久的货币发展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货币从最初的贝壳、布帛到后来的金银、铜币,再到近代的纸币、电子货币,一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与发展。
最早的中国货币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贝壳和布帛交换。
这种物物交换的方式虽然简单,但为后来的货币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在贝壳和布帛上刻上符号,形成了最早的货币形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钱作为一种流通货币开始出现。
铜钱的盛行给商业交流带来了便利,也标志着中国货币的重要发展阶段。
铜钱的形状多样,有方孔、圆孔等,上面刻有文字或图案。
铜钱的使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银作为高价值的贵金属开始被用作货币。
自秦汉以来,金银币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金银币的兑换价值逐渐与铜钱形成了比例关系,这为货币的价值稳定提供了基础。
金银币的使用一直延续到近代,特别是南京和北京两个时期的民国时期。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发行纸币。
最早的一批纸币由外国银行和中国商业银行发行。
随着中国政权的更迭,纸币发行也逐渐由政府垄断。
纸币的发行给货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也面临着通胀和贬值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于1955年引入了人民币,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人民币的发展使中国的货币体系更加稳定,并在国际上逐渐得到认可。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货币开始兴起。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手机支付工具迅速普及,并逐渐取代了现金支付的方式。
电子货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货币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贝壳和布帛,再到后来的铜钱、金银币,以及现代的纸币和电子货币的演变过程。
这一历史见证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货币的智慧和创造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货币的发展也将继续与时俱进,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内容如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远古时期的实物货币时代
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还处于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状态,没有出现专门的货币。
当时人们只能通过实物交换的方式来获取所需物品。
一些具有一定价值和保值功能的物品,如贝壳、玉器等就成为了当时的"货币"。
2. 铜钱时代
公元前6世纪,秦国开始铸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铜钱,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铜钱时代。
铜钱统一了全国货币,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之后的历代朝代也广泛使用铜钱。
3. 纸币时代
公元960年,北宋政府下令全国通行纸币,标志着我国进入纸币时代。
纸币的出现大大简化了货币流通,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其后元、明、清等朝代也广泛使用纸币。
4. 近代货币时代
1890年,清政府开办中国第一家政府银行——湖北官钱局,发行银元券,标志着近代银行券时代的开始。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发行法币,统一全国货币。
5. 新中国人民币时代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根据地首次发行人民币,标志着人民币时代的开启。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人民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此后,人民币不断完善,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货币。
我国货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的实物货币,到铜钱、纸币、近代银行券,直至今天的人民币时代,反映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1. 货币萌芽阶段(先秦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采用了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方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等价物作为一般等价物,如贝壳、玉石等,这标志着货币的萌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铁器被广泛用作货币。
2. 铜钱时代(秦汉至隋唐)
公元前前3世纪,秦统一六国后铸造了圆形孔钱,标志着我国货币正式步入铜钱时代。
汉代重铸五铢钱,成为长期通行的主要货币。
隋唐时期,出现了开元通宝、永徽重宝等名钱。
3. 纸钞货币时期(宋元明清)
北宋时期,由于铜钱贬值,政府开始发行交子和会子,为纸钞货币的雏形。
元代正式发行纸钞交子。
明清两代均沿袭纸钞制度,并出现了一些地方钞。
4. 近代货币时期(1840年至1949年)
鸦片战争后,洋钱(主要是银元)流入中国大量使用。
1935年发行了法币,但由于战乱无法统一管理。
1948年发行人民币,为新中国货币制度奠定基础。
5. 新中国人民币时代(1949年至今)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根据地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1962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1987年发
行第四套人民币。
2005年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我国货币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实物货币到铜钱,再到纸钞货币,最后发展到统一的人民币制度,见证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进步。
货币历史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货币的历史。
货币,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
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货币的历史长河,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一、货币的起源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最初,人们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商品交换,但这种交换方式存在诸多不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使用一种统一的物品作为交换媒介,这就是货币的雏形。
据考古学家研究,货币的起源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主要出现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地区。
二、货币的发展1. 古代货币古代货币主要分为金属货币和纸币两大类。
金属货币以金银为主,如古希腊的德拉克马、罗马的银币等。
纸币则起源于我国,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9世纪,我国四川地区就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2. 近代货币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货币体系逐渐完善。
近代货币主要包括金币、银币和纸币。
金币以其价值稳定、易于携带等优点,成为国际货币的主要形式。
而纸币则以其流通便利、易于管理等特点,逐渐成为各国货币体系的主导。
3. 现代货币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现代货币体系日益完善。
各国货币纷纷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同时,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等新型货币形式也应运而生,为货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货币的历史意义1. 促进商品交换货币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它为人们提供了统一的交换媒介,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2. 推动经济发展货币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3. 反映历史变迁货币作为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通过研究货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把握时代脉搏。
四、结语货币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从古至今,货币不断发展、演变,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让我们共同回顾这段辉煌的历史,珍惜今天的货币体系,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谢谢大家!。
货币起源与发展历程

货币起源与发展历程货币起源于人类社会的贸易交换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类最早的交换行为是以实物交换为主,即物物交换。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交换活动逐渐复杂起来,实物交换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不方便携带、易损耗、难以衡量价值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社会逐渐发展出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
货币最早的形式是实物货币,即以某种具有实际价值的物品作为货币。
古代人们使用的实物货币包括贝壳、石斧、兽牙等。
这些实物货币在交换中具有普遍接受和实际使用的价值。
古代货币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的出现,标志着货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金属货币以稀有金属为基础,如黄金、银等。
金属货币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好处,它具有坚固耐久、易于分割和衡量价值等特点,方便了交换活动的进行。
古代的金属货币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由于金属的重量和体积较大,不便携带,交换活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于是,人们开始尝试使用纸币作为交换媒介。
纸币的出现,为交换活动提供了更便利的方式。
它可以轻松携带,易于分割,更加方便流通。
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宋朝时期,被称为“交子”或“飞钞”。
纸币的使用在世界各地逐渐普及,成为最主要的货币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子货币的出现成为了货币发展的新趋势。
电子货币是指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的货币,如信用卡、支付宝等。
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交易更加快捷、安全,并且减少了实物货币和纸币的使用。
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演变的产物,不断适应着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货币的发展让交换活动更加便利,促进了物质的流动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在货币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货币的产生与发行需要政府的信用背书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因此容易受到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此外,货币的价值也容易受到通胀和通货紧缩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货币的管理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钱荒钱荒指的是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
事实上,钱荒在我国早已存在了几千年,成为困扰南朝、唐宋、明清等封建统治者的大难题。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渐确立了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它们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1汉始“劣币驱逐良币”因铜价较高,故“秦半两”钱价值很高。
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改铸了许多小钱,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结果当时就出现了“奸钱日繁,正钱日亡”,但是这只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真正的“钱荒”还尚未出现。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此后的四百多年间,北方政局动荡,北方人口、财富、生产技术大量南迁,东晋和南朝统治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取得了一定程度发展,铜钱的流通范围扩大。
而从司马氏代魏,到东晋南渡,都一直未铸新钱,再加上铜料短缺,铜钱被大量储积,造成钱币严重匮乏。
钱币匮乏,导致物贱伤农,国库空虚。
南朝政府铸造小钱,小钱重量不及旧钱,却规定与旧钱有同等购买力,南朝政府还将库存的大量钱币用以购买农产品,防止农产品价格下跌,缓和社会上的货币不足。
2唐朝重税收致“钱重物轻”唐朝前期曾经发生“钱重物轻”现象。
在租庸调制下,农民交纳的主要是实物,所以物价变动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是不明显的。
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均田制的瓦解使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下去。
建中元年,宰相杨炎建议推行“资产为宗”两税法来取代租庸调制。
此后税收日益苛重,终于导致贞元三年末出现“钱重物轻”现象,此后钱荒就一直困扰着大唐王朝的统治者。
为了解决钱荒,唐政府采取一系列管制办法,除了禁止私铸外,还禁止销毁钱币,禁止钱币外流,禁止过量储藏钱币;奖励采铜,收购民间铜器用作铸钱原料,武宗甚至将佛像和法器用作铸钱;同时强令使用布帛等实物货币,并将“除陌”合法化。
然而,直至唐亡,钱荒问题始终未获得解决,民间及政府一直使用短陌钱,而且除陌数额日趋增多。
钱荒到了宋代更为严重。
宋代铸造的钱币数量多得惊人,仅铜钱一种,铸造量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
最多的年份,需要耗费1万吨左右的铜。
如果将这些铜钱一枚接一枚地排列起来,大约可以绕地球一周半。
这个数量是空前绝后的。
奇怪的是,宋代的人偏偏又总在叫喊钱少,从北宋中期开始议论,一直吵到南宋灭亡,甚至还专门创造了一个词:“钱荒”。
钱究竟缺到什么程度?按苏轼的说法,当时浙江地区的市面上因缺少现钱而无法交易,当铺竟因没有现金,而导致大白天停止营业。
有人这样形容当时的“钱荒”:老百姓拿着银绢丝绵到市场上卖,连个问的人都没有;官府散出二三十万贯的钱,到了百姓手里,像泼出的水一样,立马不见了踪影。
那么这些钱究竟去了哪里呢?首先是民间销熔铜钱,制造器皿以获利。
其次,专卖、钱税使得农民被迫多卖农副产品,以缴纳赋税,购买盐、矾等日用必需品,这些都需要花费现钱。
所以,农副产品一起涌入市场,市场一时不能消化,也造成“钱荒”、钱少现象。
宋人总结钱荒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鼓铸不登、渗漏不赀、销钱铸器、私家藏匿。
其中鼓铸不登是北宋时期所没有的,它只出现于南宋,北宋时期年铸钱数额在一般年份都远远超过百万贯,“自渡江后,岁铸才八万缗”。
渗漏不赀、销钱铸器自北宋初期就已存在,而且屡禁不止。
包恢在《禁铜钱申省状》中提到,南宋后期,日本商船每年有四五十艘到庆元,“所酷好者,铜钱而已”,“一船可载数万贯文而去”,至于“台城一日之间,忽绝无一文小钱在市行用”。
而且,因为铜钱能够保值,宋朝的富家普遍有积贮铜钱的习惯。
两宋时已发行纸币,但贬值厉害,而铜本身的价值却是稳定的。
此外,销钱铸器能够获得巨额利润,“江浙之民,销毁钱宝,习以成风”。
“销熔十两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用,获利五倍。
”元代只铸行了少量铜钱,货币主要流通纸币。
元代的纸币称为钞。
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财政,引起物价飞涨。
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从而导致王朝灭亡,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
唐宋的“钱荒”也可以称之为“铜荒”,那为什么金银没有成为货币呢?从史书上看,金银在唐宋大抵只是上层官僚财富贮藏的手段,始终没有成为主要币材。
明清时代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货币,这一期间“钱荒”就变成了“银荒”。
明朝开国之初,统治者出于垄断财富的需要,推行纸钞,禁用金银,但实际上一直禁而不止。
到了万历时期的“一条鞭法”,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正式确立了。
白银的广泛使用,一定程度上使得明中期社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也慢慢产生了。
然而赋税折银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顾炎武曾亲历陕西的“银荒”:陕西当时虽然大丰收,却出现了“民且相率卖其妻子”的现象,原因便是民众无法集纳所需的白银赋额。
再加上中国白银依赖海外进口。
明末之际,由于海外白银通道相继中断,辽东战事耗银巨大,国库逐渐空虚,因此不得不把危机转嫁到百姓身上,加上天灾和人祸不断,从而导致明朝的灭亡。
清代前期,由于市场白银量不足,“银荒”现象非常严重。
清朝能迅速恢复元气,与统治者采取了较为开明的工商政策是大有关系的。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在海疆敌对势力的威胁解除后开放了海禁。
据《清朝文献通考·市籴二》记载,康熙南巡至苏州时,见该地“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其余悉卖在海外,赉银而归”。
西方人同中国人交易的主要货物就是北美生产的白银。
3鸦片输入酿“银荒”危机到了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为争夺白银财富将大量鸦片输入中国,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导致中国发生“银荒”危机。
“银荒”危机发生后,全国18省1500多个州县普遍存在严重的农民流亡问题,造成了社会的急剧动荡。
面对内忧外患的严重局势,清政府试图通过铸造大钱、发行票钞的通货膨胀政策解困,却使得“银荒”危机严重恶化,经济和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最终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
欧洲银荒引出“大航海时代”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8世纪,波斯、罗马先后垄断了中欧之间的国际贸易,“从中国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也是从波斯通往东方的白银之路”。
公元8世纪到16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崛起并成为欧亚中间贸易的垄断者,海上丝路贸易开始繁荣。
亚洲的丝绸、瓷器、香料等被运到了欧洲,而欧洲则在国际贸易上处于绝对劣势,不得不用黄金和白银进行支付。
然而,欧洲贵金属的开采量有限,黄金供给长期严重依赖非洲。
1348年,黑死病使整个欧洲银矿业受损,恰恰在同一时期,来自非洲的黄金供给出现了萎缩,严重的货币供给不足,最终造成了14世纪到15世纪遍布欧洲的“银荒”。
此时,《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掀起了对东方向往的狂潮。
对当时的欧洲国家而言,只有付出金银才能得到东方产品,才能在中西贸易中占据优势,于是国家利益与大商人利益合二为一,两股主要力量驱动的最终结果是寻找金银。
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
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大量财富被掠夺,欧洲借着美洲流入的金银过渡到“金银复本位”时代。
近两年来,随着主权债务危机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等国蔓延,欧洲银行在各种融资市场面临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银行间惜贷情绪升温。
近来,欧洲银行业闹“钱荒”的迹象日益凸显。
美联储的数据显示,外国银行的美国分支10年来首度向其海外机构净借入美元。
另有报道称,近日一家欧元区银行从欧洲央行借入5亿美元,利率远高于银行可在公开市场获得美元融资的水平,这也是自2月23日以来欧洲银行首度动用央行授信。
由于担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令那些在这方面风险敞口庞大的银行蒙受巨额损失,有不少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已经开始陆续撤离欧洲市场,而这一直是欧洲银行的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
纸币发展历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
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
元鼎四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
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它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
铁钱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
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
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
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
货币未来发展方向电子货币虚拟货币一、虚拟货币概念的理解(一)基于实体的虚拟货币自古以来,凡是用纸制作的“货币”都叫做纸质货币,当代世界各国实际上都是纸币。
在马克思时代,纸币只是金属货币的符号,纸币的实际含金量等于名义含金量。
马克思将这些没有黄金作为保证的超发银行券称作虚拟货币。
凯恩斯时代,纸币是GDP的符号,他定义因弥补财政赤字而导致的纸质货币增发为赤字货币,并认为纸质赤字货币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而只会造成半通货膨胀。
张春嘉在《虚拟货币概论》中的研究也证明,既无贵金属又无GDP保证的纸质货币的投放会引起物价上涨,而这种货币称为虚拟货币。
(二)基于虚拟的虚拟货币虚拟货币是网络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型货币,以满足用户的安全性与便利性需求而存在,它代表了未来货币存在形式的发展方向。
它产生于互联网,并在网络社会中完全或部分的充当一般等价物,虚拟货币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货币,具有货币的基本属性,依赖于网络虚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