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杂剧和《水浒传》中李逵性格差异及原因
元明分类试题

一、解释题(3×4=12分)1.楔子:杂剧中为了使剧本情节更加紧凑,加入的介绍背景或人物的小片段,犹如木工做活时加在构件间的楔子,故名。
2.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
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有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3.正末:元杂剧表演中的角色名,末饰演男性,正末饰演主要男性。
4.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末,故男性为主要人物的剧本称末本。
5.本色:元杂剧在语言风格上以通俗平易为主要特色的创作称本色。
6.温州杂剧:南戏的别名,因南戏发源于浙江温州一带,故称。
7.旦本:旦角在杂剧中饰演女性,故以女性为主要人物的剧本称旦本。
8.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其产生早于北方杂剧,发源于浙江温州一带,以反映家庭婚恋,亲情伦理为主要内容。
四大南戏:指元代末期的四部南戏,它们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9.拥刘反曹:《三国演义》表现出来的政治倾向,即拥护代表仁义的刘备政权,反对代表邪恶的曹操政权。
10.替天行道:《水浒传》中梁山泊起义事业的行动口号,表明自己的反抗行为是替上天执行正道,惩治邪恶奸佞。
11.代言体:代言体叙事指摆脱叙事者的视角,直接模拟作品中人物的声口。
12.《射阳先生存稿》: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号射阳先生,他的诗集称《射阳先生存稿》。
13.永嘉杂剧:南戏的别称,因南戏发源于浙江温州,温州属永嘉府辖,故称。
14.董西厢:金朝董解元写有《西厢记诸宫调》为了区别后来王实甫的《西厢记》,简称前者为董西厢。
15.曲状元:元杂剧作家马致远当时在梨园影响很大,被誉为曲状元。
16.戏文:戏文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南戏的别称。
戏文之首:把宋代出现的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成为戏文之首。
17.《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元留存的说经话本,所谓“诗话”,因其中“有诗有话,故得此名”,内容主要讲述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佛经的故事。
试论_李逵负荆_的歌颂性喜剧特征

《李逵负荆》是一部妙趣横生的歌颂性喜剧,被列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是现传元人水浒戏中的优秀作品。
李逵负荆的故事,在元明之际,被施耐庵等小说家采集编写于《水浒传》中,但小说中的这一故事,远不如杂剧那样生动感人。
在杂剧作品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农民英雄形象,整本戏映现着浓郁的喜剧色彩,不断博得观众的笑声,成为歌颂性喜剧的范例,其艺术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借鉴。
引人发笑,是喜剧的一个重要特征。
但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有不同的笑。
在我国古代有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喜庆剧,也有为小市民制造笑料的笑闹剧。
而进步作家和优秀民间艺人创造的喜剧,总是要引起人们健康的笑。
这种笑既有对陈旧事物的否定和批判,又有对新生事物的肯定和歌颂。
《李逵负荆》就是一部长期流传在人民之中的歌颂性喜剧,取材于民间关于梁山英雄的传说。
写李逵清明节休假下山,两恶棍宋刚、鲁智恩假冒宋江、鲁智深,抢走杏花村酒店主王林的女儿满堂娇;李逵闻知此事,勃然大怒,提着板斧冲上梁山,找宋江问罪,并大闹忠义堂,欲砍倒杏黄旗,与宋江立下军令状,同宋江、鲁智深下山对质;弄清真相后,李逵后悔鲁莽,向宋江等负荆请罪,并除掉恶棍,使王林父女团圆。
剧作的成功之处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成熟的歌颂性喜剧的范例。
本文就《李逵负荆》的歌颂性喜剧特征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加以分析论述。
一、塑造正面人物形象歌颂性喜剧以塑造正面人物形象、歌颂新生的美好事物为主。
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就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农民英雄形象。
剧作一开始就以细腻抒情的笔调描写李逵对梁山风光的赞美:“和风渐起,暮雨初收。
俺则见杨柳半藏沽酒市,桃花深映钓鱼舟。
更和这碧粼粼春水波纹绉,有往来社燕,远近沙鸥。
”[1]173“李逵心中梁山优美纯净的景致,乃是对梁山正义纯洁的起义事业的物化,从他对梁山景致的赞美,透露出来的正是他对梁山事业的无比热爱。
正是基于这种朴素的感情,他不允许任何人,哪怕是他最敬重的宋江哥哥玷污它。
从水浒戏到《水浒传》李逵形象的发展演变

从水浒戏到《水浒传》李逵形象的发展演变作者:高青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李逵形象从水浒戏到《水浒传》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元明水浒戏与小说《水浒传》中的李逵都是梁山好汉中很有地位的人物,都展现李逵的粗鲁、勇猛与逗趣。
但是,水浒戏中的李逵和小说中的李逵在性格特征上仍然有较大的不同。
水浒戏中的李逵在鲁莽之余,保持着自由气质、细心智慧和强烈的正义感;而小说中的李逵则具有愚忠宋江、嗜杀成性的恶劣品质。
这种性格差别是和各自文体差异相适应的,也符合文体自身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李逵;水浒戏;《水浒传》;发展演变李逵是水浒故事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绰号、外貌和个性,数百年来活生生地存在于读者心目中。
实际上,《水浒传》中的李逵形象是经过了长期演绎之后的产物。
在整个的演绎过程中,元明水浒戏对李逵形象的成熟和定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这些剧文已经佚失很多,但仍可从现存剧目里看出他鲜明深刻的个性和人格,而且受到当时观众的普遍欢迎。
《水浒传》中的李逵和此前的李逵相比,在性格上存有差异。
这种性格差别是和各自文体差异相适应的,也符合文体自身的发展规律。
本文主要探讨李逵形象在元杂剧、明初戏曲及《水浒传》中的演变过程。
一、元代水浒戏中的李逵:多元化随着元代水浒戏的出现,李逵形象才逐渐定型。
根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标明作者又可确定为元代作品的有22种。
现存四种元杂剧剧本以李逵为主角的,有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棘》。
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最活跃的人物之一,22种水浒戏中李逵戏有15种。
由此可见,李逵受到很多元杂剧作家的青睐,他比其他任何一个水浒英雄都更多地被搬上戏剧舞台。
(一)李逵形象特征之一:幽默诙谐的喜剧色彩水浒戏中李逵的喜剧性,主要表现在他丑陋的面貌和滑稽鲁莽的行为上。
在《黑旋风双献功》中,孙孔目第一眼看到李逵就被吓了一跳:“是人也那是鬼!”接着详细描写了李逵的外貌,着实是一个面目狰狞的人。
水浒传李逵的性格特点

水浒传李逵的性格特点李逵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样子的?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水浒传李逵的性格特点”,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水浒传李逵的性格特点李逵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他莽撞急躁,具有最坚决的革命性和最强烈的反抗性,天不怕,地不怕,坚决反对招安。
李逵是在《水浒传》中最鲁莽的人物,但他为人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李逵是个心直口快的粗人,但是李逵并不是一个咋咋呼呼,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
醉酒后他大闹东京,算是一次误事。
但清醒时,李逵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李逵绰号“黑旋风”,是比喻李逵性格火爆,如同大炮,加之肤色如黑炭,故称黑旋风。
李逵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他莽撞急躁,具有最坚决的革命性和最强烈的反抗性,天不怕,地不怕,坚决反对招安。
李逵是一个孝顺的孩子,自己有了好日子过,要把老娘接来,可惜的是老娘被老虎吃了,但是他还是把老虎给杀了。
可惜因为行事卤莽、头脑简单、没有心计,最后被宋江毒死。
李逵的主要事迹李逵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元杂剧“水浒戏”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李逵主要事迹有杀害小衙内、江州劫法场、斧劈罗真人、元夜闹东京、毒发身亡等。
江州劫法场宋江因为杀了阎婆惜刺配江州。
一日因为喝醉酒误在浔阳楼上题了反诗,被黄文炳发现,被下入死囚牢中。
吴用让萧让,金大坚伪造回信,没想到图章上出现了纰漏,戴宗一起被下死囚牢,晁盖起梁山兵马,攻打江州,劫了法场,救下宋江。
沂岭杀四虎李逵上梁山后,思母心切,为了让母亲享福,特地回家去接老母亲上梁山。
回到家中后,李逵背着双目失明的老母亲奔梁山而去,途中路过沂岭时,李逵放下母亲去接水。
回来后,发现老母被老虎所吃。
李逵气愤之下杀了一窝四只老虎。
元夜闹东京大聚义之后,在菊花之会上,宋江提出招安之事,李逵大闹以示不满,宋江假意要斩其头。
第二年元宵,宋江等人去东京看灯,李逵也要跟随。
到了东京之后,宋江等与名妓李师师见面,李逵见了大怒,先打翻在附近的杨太尉,又放火并大闹。
论元代_水浒戏_之李逵形象_荆清珍

论元代“水浒戏”之李逵形象荆清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元代之前的李逵形象描写太不突出,只是个符号,元杂剧时代大量的水浒戏诞生,李逵形象迅速丰富起来,成为莽细兼备,粗雅合一的喜剧性绿林英雄,个性多样,甚至相互矛盾。
李逵作为人物形象不是线性发展的人物,而是随着时代感而突兀变化的人物形象,是带有时代烙印的角色,元杂剧的李逵是“元代的李逵”。
【关键词】水浒戏;李逵;喜剧性【中图分类号】I20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42(2007)04-0100-03【收稿日期】2007—08—27【作者简介】荆清珍(1982—),女,山西运城人,重庆西南大学文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ABATEACHESCOLLEGE2007年12月Dec.2007第24卷第4期Vo1.24No.4元代之前记载水浒事的资料主要有四种:《东都事略・侯蒙传》、南宋罗烨《醉翁谈录》、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和宋人旧编元代人增益的话本《大宋宣和遗事》。
其中对李逵这一形象描写太不突出,只是个名号。
《癸辛杂识》辑录宋元之际龚开(圣与)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对黑旋风李逵赞曰:“风有大小,不辨雌雄。
山谷之中,遇尔亦凶。
”[1]p21风言“雌雄”,见于宋玉之《风赋》,赞语则谓黑旋风李逵的令人可怖。
《大宋宣和遗事》中也记载了“黑旋风李逵”这样的名号,但仅仅说带领李逵等九人去太行山落草,而没有具体的李逵事迹记载。
宋江起义事中是否真有李逵这个人,不得而知,元之前有文字记载的李逵只是个符号,到元代,大量的水浒戏诞生,其中李逵形象迅速地丰富起来。
在元剧作家的演绎下,李逵产生了多种性格,甚至相互矛盾。
李逵作为人物形象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随着时代感而突兀变化的人物形象。
元杂剧对李逵形象的成型功不可没,对后来《水浒传》中的李逵形象影响深远。
一根据元钟嗣成《录鬼簿》、明无名氏《录鬼簿续编》和傅惜华的《元代杂剧全目》,元杂剧中水浒戏共33种,其中李逵戏就有16种,它们是:高文秀8种(《双献功》、《乔教学》、《斗鸡会》、《诗酒丽春园》、《大闹牡丹园》、《敷演刘耍和》、《穷风月》、《借尸还魂》),康进之2种(《李逵负荆》、《老收心》),杨显之《乔断案》,李致远《大妇小妻还牢末》,红字李二《板沓儿黑旋风》,无名氏《喜赏黄花峪》,王德信《诗酒丽春园》,庾天锡《黑旋风诗酒丽春园》。
论元杂剧和《水浒传》中李逵性格差异及原因

李逵是我国人民比较喜欢的古典文艺人物形象。
他从南宋的民间传说中一路走来,从元杂剧中寄托广大民众伸张正义的文化思想,扮演了一个嫉恶如仇、能“文”能“武”的让人称颂的绿林侠士,到《水浒传》中的憨勇率直,愚顽嗜杀惹人诟病草莽英雄。
李逵形象从性格上经历了丰富的变化。
在这种变化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两种不同文体在塑造人物方面的需要,还可以看到不同时代背景作用下人们(包括作者)文化心态的嬗变历程。
李逵是元杂剧水浒戏与小说《水浒传》乃至今天的各类文艺载体都非常重视的一个人物。
也是从南宋至今,在我国,乃至更大的地理范围一个人们耳熟能详,比较喜爱的古典文艺人物形象。
在这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李逵的形象从性格上经历了丰富的变化。
南宋已降,元之前的李逵缺少明确的文献记载,形象比较模糊,仅仅作为一个概念性的符号存见于极少数的历史文献中。
元封建王朝为巩固其政权针对汉人施行的高压政策,催生了大量水浒戏诞生,代表正义的李逵的形象迅速丰满起来,一跃成为具有多重个性,粗雅合一富有正义和喜剧色彩的绿林侠士。
又经过了一个时期的演绎,终于在施耐庵的塑造下形成了我们今天在《水浒传》中看到的憨勇率直,愚顽嗜杀颇惹人诟病悲剧人物形象。
抛却历来争论不休,古典文艺人物道德价值观念方面的评判,我们不仅可以从“元杂剧”和《水浒传》这两种不同文体中看出李逵性格的明显变迁,而且可以得出代表人们文化心态的符号的文艺人物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背景演变而不断演变的。
南宋时代的李逵是南宋时代的李逵;元杂剧的李逵是“元代的李逵”;而《水浒传》的的李逵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李逵,相信在未来的日子理,随着时代的变化李逵的形象还将变化。
一在元代以前,记载李逵的相关文献微乎其微,就连比较著名的宋代笔记文献《大宋宣和遗事之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对李逵“黑旋风”的讲述也仅有“风有大小,不辨雌雄;山谷之中,遇尔亦凶”寥寥数句而已。
[1]因此,这一时期,李逵的形象还很苍白、模糊。
剽悍蛮横,崇尚武力的蒙古族入侵中原建立了元封建帝国后,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推行种族岐视政策,汉人在饱受欺凌的状况下愈加怀念南宋传说中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的水浒英雄。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水浒传》考点总结-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九上必读名著:《水浒传》考点总结一、作品简介《水浒传》: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又名《忠义水浒传》《水浒全传》,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其文学成就受到后世不少文学评论家的赞许,金圣叹将这部著作与《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最有影响力的评价是后世把《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二、作者简介施耐庵(1296年-1370年),名耳,又名肇瑞、彦端,字子安,号耐庵,或称“钱塘施耐庵”。
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出生于兴化县白驹场,元末明初文学家,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
因《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赞扬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故施耐庵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之父”。
传说施耐庵为船家子弟,中过秀才、举人和进士。
曾在钱塘(今杭州)任官,因与当权者不合,任期不满便辞官回苏州,著书于家。
张士诚占据江苏时,曾征召,开始时辞免,后入幕府。
但不久离去,往河阳山(今江阴、常熟)一带做塾师。
明朝初年,北归兴化,居白驹镇(今大丰);刘基来访,欲举荐为官,辞而不就;卒于淮安,约704岁。
三、故事背景《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
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种记载,虽不一致,但都说到力量强大,威胁朝廷,在民间影响深广。
南宋人龚圣与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
”到宋、元年间,话本、杂剧广泛演说,有些存留到现在,如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人杂剧。
施耐庵把宋元以来史书、传说、话本和杂剧等“水浒”故事加以汇集、选择、加工、创作而写成《水浒传》。
四、内容主题1.小说梗概①北宋末年,皇帝昏庸,佞臣当道,官吏腐败,瘟疫盛行。
②官逼民反,众好汉纷纷落草,百川入海义聚梁山。
③梁山四面出击,攻城略地,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宋江竖起“替天行道”大旗,梁山英雄排座次。
④历尽曲折,宋江率梁山水泊全伙招安,打出“顺天护国”旗号。
李逵的人物形象分析

李逵的人物形象分析李逵的人物形象分析李逵人物形象分析,在说到水浒传里面的李逵这个人物,我们第一个印象就是十分鲁莽的人,那么李逵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今天就为大家来详细的阐述一下李逵这个人物,看看他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性格,大家又是如何来评价李逵这个人物的,性格十分丰满的李逵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印象呢。
李逵的人物形象分析 1李逵人物形象在《水浒传》中,李逵是着墨最多,性格最为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一。
对这位梁山的要将,历来的评价很高,或认为他最具反抗意识,或认为他天真可爱。
但笔者阅读《水浒》数遍,对这位好汉实在喜欢不起来——一头失控的江湖怪兽,这是笔者对他的整体印象。
这位绰号黑旋风、铁牛的好汉属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喜剧英雄形象,和他相类的人物在古代小说中还有不少,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说岳全传》中的牛皋、《杨家府演义》中的焦赞、孟良、《说唐》中的程咬金等。
李逵这类人物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从外貌上看,他们大多身材高大魁梧,相貌丑陋;从才艺秉性看,则个个武功高强,经常使用板斧、锤子之类的笨重武器,作战勇猛,善打硬仗,而且生性粗鲁爽直,脾气暴躁,疾恶如仇。
有趣的是,他们往往与儒雅沉稳的主将之间有着亲如手足般的密切关系。
人物形象的这种反差极大的搭配和出场,很容易产生喜剧效果。
加之这些喜剧英雄由于性格卤莽、性子急躁等原因,总是头脑发热爱冲动,不断地惹麻烦,要么是闹场误会,要么是好心办坏事,为作品平添了许多波澜。
好在所惹的乱子都不是太大,最后又总是能被那位兄长般的主将一一化解,有惊无险,造成一种滑稽幽默的艺术效果。
与张飞、牛皋、焦赞、孟良、程咬金等人相比,李逵除了上述性格特征外,还有一些属于他个人的特点。
首先是其流氓习气。
他出身农民,但没有农民的厚道,一点都不天真,反而显出一副无赖相,赌博、抢劫,与一般的地痞无赖没有什么区别。
虽然作品把他塑造成一位喜剧英雄,像牛皋、焦赞、孟良一样,但并没有达到这个效果,这些被他的奴性和嗜杀秉性掩盖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逵是我国人民比较喜欢的古典文艺人物形象。
他从南宋的民间传说中一路走来,从元杂剧中寄托广大民众伸张正义的文化思想,扮演了一个嫉恶如仇、能“文”能“武”的让人称颂的绿林侠士,到《水浒传》中的憨勇率直,愚顽嗜杀惹人诟病草莽英雄。
李逵形象从性格上经历了丰富的变化。
在这种变化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两种不同文体在塑造人物方面的需要,还可以看到不同时代背景作用下人们(包括作者)文化心态的嬗变历程。
李逵是元杂剧水浒戏与小说《水浒传》乃至今天的各类文艺载体都非常重视的一个人物。
也是从南宋至今,在我国,乃至更大的地理范围一个人们耳熟能详,比较喜爱的古典文艺人物形象。
在这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李逵的形象从性格上经历了丰富的变化。
南宋已降,元之前的李逵缺少明确的文献记载,形象比较模糊,仅仅作为一个概念性的符号存见于极少数的历史文献中。
元封建王朝为巩固其政权针对汉人施行的高压政策,催生了大量水浒戏诞生,代表正义的李逵的形象迅速丰满起来,一跃成为具有多重个性,粗雅合一富有正义和喜剧色彩的绿林侠士。
又经过了一个时期的演绎,终于在施耐庵的塑造下形成了我们今天在《水浒传》中看到的憨勇率直,愚顽嗜杀颇惹人诟病悲剧人物形象。
抛却历来争论不休,古典文艺人物道德价值观念方面的评判,我们不仅可以从“元杂剧”和《水浒传》这两种不同文体中看出李逵性格的明显变迁,而且可以得出代表人们文化心态的符号的文艺人物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背景演变而不断演变的。
南宋时代的李逵是南宋时代的李逵;元杂剧的李逵是“元代的李逵”;而《水浒传》的的李逵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李逵,相信在未来的日子理,随着时代的变化李逵的形象还将变化。
一
在元代以前,记载李逵的相关文献微乎其微,就连比较著名的宋代笔记文献《大宋宣和遗事之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对李逵“黑旋风”的讲述也仅有“风有大小,不辨雌雄;山谷之中,遇尔亦凶”寥寥数句而已。
[1]因此,这一时期,李逵的形象还很苍白、模糊。
剽悍蛮横,崇尚武力的蒙古族入侵中原建立了元封建帝国后,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推行种族岐视政策,汉人在饱受欺凌的状况下愈加怀念南宋传说中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的水浒英雄。
于是北宋宋江聚众梁山起义,反抗强权政治等故事传说便应运而生,并且日益成为元杂剧的重要题材之一。
元时代大量的水浒戏诞生,使水浒人物李逵的形象迅速地丰满起来并渐趋定型。
这一时期,由于多位剧作家创作了多种版本,李逵形象和性格也是多种多样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是作为一种喜剧人物形象出现的。
及至《水浒传》的诞生,李逵的形象得到了定型,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李逵形象。
从元杂剧丰富多彩的性格特征,到《水浒传》中的典型化。
李逵的形象变化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考量这一过程时可以发现:李逵作为人物形象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的,由此可以说:元杂剧对《水浒传》中李逵形象的成型功不可没。
从现存的元代水浒剧来看,关于李逵故事的剧目数量还是不少的。
据统计,梁山好汉见之于元杂剧中者共有二十四人,除宋江在各剧中都有述及外,至于水浒剧中的主角,则以李逵为最多。
其中有高文秀8种(《双献功》、《乔教学》、《斗鸡会》、《诗酒丽春园》、《大闹牡丹园》、《敷演刘耍和》、《穷风月》、《借尸还魂》),康进之2种(《李逵负荆》、《老收心》),杨显之《乔断案》,李致远《大妇小妻还牢末》,红字李二《板沓儿黑旋风》,无名氏《喜赏黄花峪》,王德信《诗酒丽春园》,庾天锡《黑旋风诗酒丽春园》。
再有明代李逵戏一种《黑旋风仗义疏财》。
在这些流传至今的优秀剧作中,以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康进之的《梁山泊李逵负荆》和李致远的《大妇小妻还牢末》成就最高。
他们的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水浒戏除了表现李逵的正义勇敢、急躁莽撞的个性特征外,还揉入了带有文人理想气质的自由浪漫精神,这一点颇与西方民间传说中的剑客“佐罗”相似。
通过粗略梳理这些关于李逵的元杂剧,我们可以看出带有戏谑态度和喜剧色彩的“疾恶如仇、能“文”能“武”是李逵最突出的性格特征。
如康进之的《梁山泊李逵负荆》的成功之处就是传神的刻划了李逵“疾恶如仇”的人物形像。
该剧对人物形像的刻划是通过戏剧冲
突完成的。
《李逵负荆》的戏剧冲突是由误会造成的。
恶棍冒充宋江抢走满堂娇便引起王林对宋江的误会。
当李逵听王林说他女儿“被一贼汉夺将去了”,李逵认为“贼汉”是指自己,便火性大发,李逵又与王林产生了误会,而真正推动整个剧情发展而导致冲突达到危机顶点的误会是李逵与宋江的误会。
李逵确信宋江抢了满堂娇后,便“按不住莽撞心头气”,“抖搜着黑精神,扎煞开黄髭”,无情板斧怎肯担饶”,“恨不得咬掉他一块肉”,“把那厮脊梁骨折做两三截”……怒气如雷地回山质问宋江,便引出了闹山、对质、负荆等构成富有喜剧特色的戏剧冲突。
及至后来李逵不辞劳苦地寻找到宋刚、鲁智恩,并杀了他们解救了老王林女儿满堂娇等。
在这里李逵生性焦躁,勇猛而充满正义感的性格表现的非常充分。
碰上欺压百姓的恶势力总是“按不住莽撞心头气”,“不邓邓按不住心头怒”。
即使是他平生最敬畏的“公明哥哥”做了坏事,他也要大义灭亲,一心除恶,丝毫不手软,也正是在矛盾斗争的漩涡中塑造出李逵那正义、鲁莽、豪爽、粗犷的性格。
“这些元杂居除了表现李逵正义、鲁莽、豪爽、粗犷的性格外,还赋予了他喜剧性格特质,以强化戏剧的可欣赏性。
”[2]一般来说李逵给人的印象是是“烟薰的子路,墨洒的金刚”似的黑凛凛的粗莽大汉,做的是杀人放火的粗莽汉。
而一些元代水浒戏却把截然相反的两种性格集于李逵一身,把他塑造成既鲁莽勇敢又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文人形象。
这一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特征,极富喜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