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饮食文化的几个特点

合集下载

唐朝的衣食住行的简介

唐朝的衣食住行的简介

唐朝的衣食住行的简介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其衣食住行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衣方面,唐朝的服饰以华丽、精致为主,男女都注重穿着。

男子常穿长袍、衫子和裤子,女子则喜欢穿裙子和襦裙。

此外,唐朝还流行戴帽子和佩戴珠宝首饰。

在食方面,唐朝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

人们喜欢吃面食、米饭、肉类、蔬菜等食物,同时也喜欢喝茶和酒。

唐朝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菜肴,如“水煮肉片”、“宫保鸡丁”等。

在住方面,唐朝的建筑风格以宏伟、壮观为主。

宫殿、庙宇、城墙等建筑物都是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的。

此外,唐朝还出现了许多新型建筑,如楼阁、亭台等。

在行方面,唐朝的道路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

人们可以乘坐马车、轿子或步行出行。

此外,唐朝还发展了邮政系统和运河交通,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贸易往来。

总之,唐朝的衣食住行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水平。

唐朝食品文化美食与饮食礼仪

唐朝食品文化美食与饮食礼仪

唐朝食品文化美食与饮食礼仪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而富庶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黄金时代。

在唐朝的食品文化中,美食和饮食礼仪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文将就唐朝食品文化中的美食和饮食礼仪这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唐朝美食1. 凉拌菜凉拌菜在唐朝非常受欢迎,人们根据不同的季节和食材,制作出各种口味独特的凉拌菜。

其中最有名的是“凉拌豆腐皮”,这是一道以豆腐皮为主要食材,配以花生、蒜末等调料制作而成的美食,其口感鲜美,香气扑鼻,被誉为唐朝的一道招牌菜。

2. 糖葫芦糖葫芦是唐朝一种特色的传统小吃,以果子为主料,外层蘸上糖浆,经过多次翻糖后,形成一层晶莹剔透的糖衣。

在唐朝,糖葫芦是很多孩子们最喜欢吃的零食之一,也是宴会上必不可少的甜点。

3. 羊肉泡馍羊肉泡馍是唐朝流传至今的一道经典美食。

制作方法是将羊肉煮熟后切片,再将羊肉放入馍糊中,加入各种调料烹饪而成。

唐朝时期,羊肉泡馍是皇室贵族常见的美食,而今天,它已经成为了陕西地区的一道著名特色小吃。

4. 醪糟糕醪糟糕是一种由酒糟发酵而成的食品。

唐朝时期,人们将酒糟与米粉、豆粉等混合搅拌制作成醪糟糕,再用蒸气烹制而成。

这种糕点口感酸甜可口,微醺而不失清爽,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唐朝饮食礼仪1. 宴会礼仪在唐朝,宴会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各类宴会的举办都有严格的礼仪要求。

首先是宴会座次的安排,通常皇室贵族坐在主位,其他客人根据身份高低依次坐在主位的两侧。

此外,宴会还有详细的礼仪流程,如敬酒、进食顺序等,以展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2. 饮食禁忌唐朝人对于饮食也有一些特殊的禁忌。

比如,猪肉在唐朝被认为是“俗气贱品”,很少出现在贵族的餐桌上。

此外,还有一些不宜同时食用的食品,如牛肉和羊肉、鳜鱼和鲈鱼等,人们相信同时食用这些相克的食物会导致身体不适。

3. 高雅食器唐朝人注重饮食的仪式感,常用高雅的食器来享受美食。

例如,饭碗和筷子多采用精美的瓷器制作,杯具则常用银、金等贵重材料制成,以凸显主人的身份和品味。

唐朝饮食文化介绍

唐朝饮食文化介绍

唐朝饮食文化介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其饮食文化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唐朝,面食的丰富多样、宗教对饮食的影响、药膳和药酒的盛行、水果养生美容的流行以及饮茶的普及等方面都体现了唐朝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一、面食的丰富多样在唐朝,面食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之一。

面条、烧饼、馒头等面食在唐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面条的种类繁多,有素面、豚骨面、鱼面、鸡面、荠菜面等,人们还会在面条中加入各种调料和肉类,以增加口感和营养价值。

烧饼则有馅料和无馅料之分,其中馅料包括肉馅、菜馅、豆沙馅等。

馒头则有白馒头和花式馒头之分,白馒头为实心馒头,花式馒头则有各种形状和图案。

二、宗教对饮食的影响唐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对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

佛教提倡素食,唐朝时期的素食文化因此得到了发展。

同时,道教也提倡养生和食疗,对唐朝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药膳和药酒的盛行唐朝时期,药膳和药酒成为了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膳是将中药材与食材相结合,以增加食物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

药酒则是将中药材浸泡在酒中,具有治疗和保健作用。

这些药膳和药酒的制作方法在当时得到了广泛传播和研究。

四、水果养生美容的流行在唐朝时期,水果成为了人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朝人喜欢食用各种时令水果,如樱桃、杏子、李子、桃子等。

这些水果不仅口感好,还具有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

当时的人们还喜欢用水果制作果汁、果酱等食品,这些食品成为了当时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

同时,水果养生美容也开始流行起来,人们开始用水果敷脸美容。

五、饮茶的普及唐朝时期,饮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唐朝茶叶产地主要分为八大区域,即江南、淮南、山南、剑南、陇右、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及商州道茶叶产地在唐朝时期,饮茶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茶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之一,同时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在唐朝时期,茶叶的品种和制作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其中,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茶叶品种已经出现,并且制作方法也日渐完善。

唐代时期的饮食文化

唐代时期的饮食文化

唐代时期的饮食文化唐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同时也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的文化传统、习俗都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唐代的饮食文化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本文就来谈谈唐代时期的饮食文化。

一、食材的多样性唐代时期,由于经过长时间的地理、人文、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食材种类非常的丰富。

如北方的麦类粮食、南方的稻米、菜蔬、水果、海鲜等等,这些食材为当时的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据历史记载,唐代时期,江、淮、湖、南、北五湖十三州的水产品丰富甚至于日本都大量进口中国的鱼虾,而广东的鱼类则被称为“宗延嘉货”;此外还有大量的禽类、猪肉、牛肉等等,可谓是无所不包。

二、饮食习惯的变化唐代时期的饮食文化发生了大量的变化。

例如唐代时期,米饭成为了主食,大家都吃米饭,而烧饼、馒头等糕点却不太受欢迎;唐代前期,人们还习惯用指甲夹菜,但后来渐渐开始使用筷子;唐代时期还出现了饮茶的习俗,茶叶成为了一种优雅嗜好的象征,茶馆也因此而声名远扬。

三、烹饪技法的发展唐代时期,烹饪技法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唐代的厨师们在增加食材的同时,也开始探索新的烹饪方法,加入不同的调料和佐料,增强食品的味道和营养。

例如,“涮羊肉”这道经典的火锅菜肴就是在唐朝时期逐渐流传开来的。

据传,唐朝时期,长安城内有一家底卖涮肉的小铺子,在唐高宗几位皇帝们的喜爱推动下,这道涮羊肉逐渐流传开来,发展成不同的口味及佐料的涮羊肉火锅,成为现代中国美食里的代表。

四、食品餐饮业的兴起唐代时期,食品餐饮业也逐渐开始兴起。

每个城市的街头,到处都是美食小吃和糕点店,不论是姜汁糖葫芦,还是烤全羊,都是唐朝时期民间餐饮文化发展的代表。

同时,其时代也涌现出了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饭馆、茶楼和酒楼,如“东来顺酱鸭店”、“华丽京菜馆”等都是当时餐饮业中的知名品牌。

总的来说,唐代时期的饮食文化走向了多元化、轻松化,也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唐代的饮食文化传承到了今日,既代表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也代表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于美食的探索与创新。

论唐朝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论唐朝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论唐朝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饮食文化最为繁荣和多样化的时期之一、其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唐朝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宫廷饮食文化。

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唐朝皇宫对饮食十分讲究,注重食材的选用和烹饪的技艺。

宫廷饮食以祭祀宴会和博徒宴为重,菜品精美且花样繁多,餐桌上的菜肴色香味俱全,表达了帝王的威严和尊贵。

其次,唐朝饮食以粥、面、米、饭为主食,以荤、素、卤、糖、酱为基本调料。

粥是唐朝人常吃的早餐,可分为稀粥和浓粥两种,还经常加入各种肉类和蔬菜提升营养。

面食则有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等多种形式,制作方法讲究面制皮薄、随意性大。

米饭则是唐朝人最主要的主食之一,通过煮、蒸、炖等方式加工制作,可以搭配各种菜肴食用。

此外,唐朝菜肴的调料多样,卤菜以牛、羊、鸡、鱼为主要食材,经过炖煮腌制等工序,肉香浓郁。

糖、酱的运用也为唐代菜肴赋予了独特的风味。

第三,唐朝饮食文化呈现了地域多样性和国际交流的特点。

因为唐朝国力强盛、国际地位崇高,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外国商人和使节,带来了外来的食物和烹饪技术,从而影响了当时中国的饮食文化。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中亚和西亚的食物和烹饪方法逐渐融入中国,如肉夹馍、和牛肉等。

同时,唐朝人也对外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禽兽肉类、糕点点心、茶等都受到了唐朝人的喜爱。

第四,唐朝饮食文化注重饮食礼仪和筵席文化。

唐朝人认为吃饭是一种社交仪式,注重餐桌礼仪,如有坐次之分、宴会以正宴为主、席间有歌舞演出等。

饮食也成为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和创作灵感,许多唐代文人都以写食为乐,创作了许多有关美食的诗歌。

此外,唐朝还兴起了品茶文化,名家高僧品茗、吟诗,茶具和茶礼逐渐成为流行。

总结起来,唐朝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宫廷饮食的讲究、主食以粥、面、米为主、调料的丰富多样、地域多元和国际交流的影响、饮食礼仪的重视以及茶文化的兴起。

这些特征反映了唐朝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元和开放包容,为后世的饮食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的社会风俗和娱乐活动有哪些

唐朝的社会风俗和娱乐活动有哪些

唐朝的社会风俗和娱乐活动有哪些?
唐朝的服饰和饮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服饰文化:
1. 衣着丰富多样:唐朝的宫廷贵族和士人阶层的服饰十分丰富多彩,包括华丽的袍服、长袍、饰带、头饰等。

2. 彩色丝绸:唐代以丝绸为主要面料,丝绸服装上使用了各种缤纷的色彩和花纹,如鞠袖、蟒袍等。

3. 文人雅士的穿着:文人雅士偏向于简洁朴素的服饰,追求自然舒适的穿着风格,注重材质的质感和剪裁的合理性。

饮食文化:
1. 外来食材的使用: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唐朝食物中出现了许多外来食材,如胡椒、茉莉花、番茄等。

2. 烹饪技艺的提高:唐朝饮食文化注重烹饪技艺的提高,多样化的烹饪方法和调味品的使用使菜肴更加丰富多样。

3. 宴会文化:唐朝宴会文化非常盛行,各种盛大的宴会场合,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也起到了社交交际的作用。

总的来说,唐朝的服饰和饮食文化展现了繁荣与多样性,不仅表现了唐代社会的丰富与富裕,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品质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唐代饮食特点

唐代饮食特点

唐朝时期,具有非常鲜明的饮食特点,对我国的饮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制作菜肴由粗犷转变为精细,出现花色菜和食疗菜唐人在饮食方面不断创新,花色品种增多,呈现出一派丰富多彩的局面,在这期间,出现了很多造型美观、制作精细的菜肴,比如花色菜和象形面点,运用到了组合的技法,具有极高艺术价值,重要的是,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食疗著作《食医心鉴》,标志着较多食疗菜肴的出现。

比如治疗妇女妊娠诸病及产后食补,有羊肉索饼、地黄粥、生地黄汁、猪心羹、黍米粥、糯米阿胶粥、桃仁粥和鲫鱼粥等方,治疗痔疮,有杏仁粥、黄瓜粥、鲤鱼脍等方,治疗小儿诸病,有生地黄粥、冬麻子粥、鸡子粥、朱芬粥、梨粥、干葛粥和母猪乳汁等方。

2 调味技术更加高超,调味品品种增多唐代在调味技术上的发展比较明显,比较擅长五味调和的技术,而且在菜肴的调味上,根据不同地区味型还会有所差别。

人们所认识到的调味品,应该是仅指食品加工和烹饪中所需的调料,而唐朝的调味品除了上述功能之外,有些还可以食用,如酱、豉、饧、糖、乳和酪之类,不但可以当作烹饪调料,还可以作为副食品种,这是唐代调味品的独特用法。

唐代时,使用复合调味料已经比较普遍,比如辛香调味料中花椒、胡椒、豆蔻、葱、姜、蒜等辛香调味料的混合使用,包括发酵调味料。

酱、豉、醋的使用也比较广泛,另外调味品的品种也有所增加,在实践中,对调味品的品质优劣也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

3 饮食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食物品种更加丰富唐朝饮食行业繁荣昌盛,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影响力,通过饮食文化交流,很多近东商品也都带有唐代色彩。

唐代饮食文化之所以繁荣,另一个因素主要是能广泛地借鉴和吸取国外饮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把先进的中国饮食文化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此基础上,其食物品种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为我国后期的烹饪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唐代比较著名的饮食风味流派就是胡食,胡食酒肆成为长安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时,胡食品种很多,主要有胡饼、烧饼等,售卖胡食饼的店摊十分普遍。

唐朝的饮食文化的几个特点

唐朝的饮食文化的几个特点

唐朝的饮食文化的几个特点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的饮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食多样化:唐朝的主食非常丰富多样,除了常见的米饭、面食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馒头、馍、饼等。

特别是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偏爱米饭,因此北方人比较重视小麦的种植和加工,南方则以稻米为主。

2.荤素搭配:唐代饮食注重荤素搭配,以保证营养的全面均衡。

素菜主要以豆腐、蔬菜、水果为主,荤菜则以猪肉、鸡鸭鱼肉为主,牛羊肉等也有一定的消费。

荤素菜搭配的方式烹饪技巧独特,既注重食材的鲜美,又强调食物的色香味三者的协调。

3.糕点点心:唐朝的点心糕点种类繁多,味道鲜美。

名噪一时的有羊角包、切片糕、宴会糕、凤胎糕、成书饼等。

这些点心大都以面粉、糯米、豆腐等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口感细腻香甜,令人食欲大增。

4.烹调技法:唐代菜肴烹调技法多样,琳琅满目。

炒、炸、焖、煎、炖、炝、烹、炸、蒸、煮、烘烤等各类烹饪方式被广泛运用。

同时,唐代厨师注重菜肴的形状和装饰,注重菜肴的造型美和色彩鲜艳,提升菜品的观赏价值。

5.饮品文化:唐代人们注重饮品的品质和精致程度,有各种茶、酒、饮等普通饮品和酒水。

唐代的茶叶种类众多,种植、采摘、制作工艺也很重要,凡高品质的茶叶通常供给皇室和贵族享用。

此外,酒也是唐代人日常生活中常喝的饮品,有“烧刀”、“朱云”等多种酒水,各种酒文化活动也是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点心文化:唐代有独特的点心文化,不仅以制作技巧独特见长,而且包装装饰也非常讲究。

例如,“旗袋糕”是一种以糯米、白糖、枣泥、豆沙等为原料的中式点心,制成的糕点外形犹如一面五彩缤纷的旗帜,非常漂亮。

这种讲究点心装饰的做法在唐朝很流行。

7.餐桌礼仪:唐代餐桌礼仪非常注重,宴会上分等次宾主,男女分座,有时还依据年龄或尊卑次序进行座次排序。

餐具使用也十分规范,有特定的用途和品类,如碗、盆、盅、盂、盘、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此之外,唐代还从西域引进了蔗糖及其制糖工艺,使得中国古代饮食又平添了几分甜蜜,其意义不亚于葡萄酒酿法的引进。
从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唐朝时开明的对外交流的政策加深了唐朝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促进了唐朝文化的发展。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繁荣时期,这与唐朝开明开放的对内对外政策有着莫大的关系。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能够反映出唐朝的开明开放,就连饮食文化里也有体现,唐朝的饮食文化也因为唐朝开明开放的对内对外政策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唐代的外来饮食最多的是“胡食”,“胡食”是汉代人对从西域传入的食品的一种称法。唐代的胡食品种很多,例如面食有餢飳、毕罗、胡饼等。餢飳是用油煎的面饼。毕罗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以面粉作皮,包有馅心,经蒸或烤制而成的食品。
汉族在接受胡族饮食时,往往在“胡食”里渗进了汉族饮食文化的因素,如羊盘肠雌解法,唐人就用米、面作配料作糁,以姜、桂、橘皮作香料去掉膻腥以适合汉人的口味。由此可见,尽管胡汉民族在饮食原料的使用上都在互相融合,但在制作方法上还是照顾到了本民族的饮食特点。这种吸收与改造极大地影响了唐代及其后世的饮食生活,使之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包罗众多民族特点的中华饮食文化体系。
唐朝的饮食文化的几个特点研究
一、唐代饮食文化中浓厚的道教色彩
唐朝建立后,统治者因为自己姓李,于是将老子李耳追命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倍加推崇道教,使道教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仅次于佛教的重要宗派。因此,一些道教的习俗风靡了全国,道教对唐代的饮食也有了深刻的影响。
1.鱼、肉在饮食中受到多方限制
道教的教规对信徒的日常饮食有严格的约束,禁食荤腥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唐朝统治者为了追尊道教,将道教的禁忌推行全国,使全国百姓都以此为约束。734年十月特下令“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起十三日至十五日,并宜禁断宰杀渔猎”。这样,大唐的百姓即使不信教,也必须遵循此制,前后食素三天。道教经典中认为龙多为鲤鱼转化而来,神圣不可侵犯,食之者将遭遇大祸,加之“鲤”与“李”谐音,唐代统治者于是严禁捕杀食用鲤鱼。731年正月唐玄宗下令“禁捕鲤鱼”⑵,凡捕得鲤鱼者必须放生,街市有贩卖鲤鱼者杖六十⑶。推而广之,唐代统治者更是制定出一系列条例,限制钓鱼食用,将禁食鲤鱼推广到限食一切鱼虾。因此,在唐代鱼类经常成为难入肴馔的珍稀。
三、唐朝饮食文化与外国饮食文化的交融
在唐代,唐朝饮食文化与外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奠定了中民族传统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
今天我们日常吃的蔬菜,大约有160多种,在比较常见的百余种蔬菜中,汉地原产和从域外引入的大约各占一半。在汉唐时期,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水果和调味品。引入的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
唐代饮食文化中鲜明的道教色彩,一方面同统治者人推崇道教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因为道教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尽力接近百姓。唐代饮食文化鲜明的道教色彩是唐代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唐文化的重要特色。
二、唐代饮食生活的重要内容——野菜
唐代人们食用的蔬菜主要来自园圃的供应,然而采食野菜仍是当时饮食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一来利用野菜充饥,二来也为自己的食物增添新爽的口味。唐朝时蔬菜品种还不是很多,特别是冬天,就连皇宫里也难得吃到新鲜的蔬菜。所以野菜大大丰富了唐人的饮食。唐人最常采食的野菜包括莼、蕨、薇、荠、蓼、苍耳、马齿苋等品种。
2.道教名词在菜肴中频繁出现
道教名词频繁地出现在饮食、菜肴之中的情况在唐代前基本没有,然而在唐代的菜谱中却经常出现,形成一种时尚。用道教名词命名食品、菜肴大体可分为如下三类:(1)直接称之为道人的,如“菊道人”。(2)用“神仙”、“仙人”命名,如“玉桂仙君”、“仙人鸾”、“八仙盘”、“神仙粥”等等。(3)用道教传说或典故命名。道教讲求长生不死,所谓仙,按照《释名·释长幼》的解释是“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按照这一说法,唐人食品、菜肴中便产生了许多以“长生”、“长命”来命名的肴馔,如“长生粥”、“长命面”等等。
与此同时,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了中原,乳酪、胡饼、羌煮貊炙、胡烧肉、胡羹、羊盘肠雌解法等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其中以“羌煮貊炙”的烹饪方法最为典型,所谓“羌煮”即为煮或涮羊、鹿肉;“貊炙”类似于烤全羊。另一方面,汉族也不断向西域、周边少数民族输出中原的饮食文明,包括中原的蔬菜、水果、茶叶、食品制作方法等。1992年在新疆吐鲁蕃发掘的唐墓中,就出土过一种梅花型带馅的点心。
⑹林洪:《.新丰酒法·说郛》
3.道教节日及节日饮食习惯引入民间
由于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道教节日在唐代颇为流行,节日的饮食习俗也被带入了民间。道教将上元、中元和下元分别作为天官、地官和水官大帝的生日,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唐代统治者将三元节进一步推广,下令民间百姓也必须遵守三元日食素并且禁捕杀渔猎的规定。今天上元节即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唐人非常喜欢饮酒,其中有名的是酒八仙。酒八仙指唐代嗜酒的八位学者名人,亦称酒中八仙或醉八仙。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在唐朝本土的药酒流行的同时,唐朝也流行“洋酒”,像波斯的三勒浆、龙膏酒,高昌的葡萄酒。古长安西市及春明门至曲江池一带,也有不少胡姬侍酒的酒肆。李白的诗作中对胡姬多有咏吟,所谓“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更写到“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描绘了一片异国情调、旖旎风光。张骞在出使西域时将葡萄种植及酿造技术引入中原,但由于葡萄原料生产具有较强季节性和地域性,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并没有在内地大面积推广。唐太宗攻破高昌时将葡萄栽培及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引入了内地。据《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记载,唐初就已将高昌的马乳葡萄及其酿酒法引入长安,唐太宗亲自监制,酿出八种色泽的葡萄酒,“芳辛酷烈,味兼缇盎。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歌咏葡萄酒的唐诗。据说魏征是酿造葡萄酒的能手。
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作为民间节日最早可上溯到汉末三国时期,据传与道教有关。唐朝定重阳节为三大令节之一,每到此节,唐人都会登高、饮菊花酒、食“重阳糕(高)”。
4.道教养生食品深入人心
道教讲求养生,认为人经过修炼可以达到羽化升仙,长生不死。炼制并服食丹药是其修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时的饮食也特别讲求营养。受这种道家饮食习惯的影响,唐代人无论是炊饭、烹茶、酿酒都喜欢在其中放入一些草药及营养价值较高的物品。这成为唐代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
莼菜,又名水葵,属水生睡莲科植物,其叶片浮于水面,我国长江以南多野生,春夏采其嫩叶可作蔬菜食用。蕨属蕨类植物,凤尾蕨科,多年生草本,南北荒山中均有生长。其幼叶可食,称蕨菜。春荒时期,新生的蕨菜作为天然食物,往往可以帮助人们度过艰难岁月。薇是豆科植物中的大巢菜,俗叫微菜,多生于山地,味甘,微辛,其蛋白质含量高于同类野菜。荠菜属十字花科植物,多生于田野及庭园,春季鲜嫩时可食。这四种野菜都很美味,也是唐代的人经常使用于肴馔之中的。
苍耳,又名卷耳,属菊科植物,多生于荒地及路旁。藜,亦称灰菜,属藜科,南北均产,其嫩叶可食。藿,指豆叶。藜藿经常并称,意为贫贱之菜。这三种野菜味道并不可口,但唐朝的贫穷人家在饥荒的时候必须把它们当做食物用来充饥。
蓼,指水蓼,一年生草木植物,生于湿地、水边或水中。水蓼味辛辣,含有辛辣挥发油,人们一般将其作为调味食物。除水蓼外,同为蓼科的香蓼和青蓼也常被当作野菜食用。
酿酒时加入中草药更是唐代酿酒业的一大特色。唐人喜欢饮酒,但过分饮酒对身体有害,于是人们根据道教养生学说在酿酒过程中加入一些中草药,以中草药的补益作用来缓解酒对人体的侵害。因此唐代人普遍崇尚药酒,把药酒列为上等佳酿,认为“高人酒味多和药”,药酒只有世外高人才配饮用。因此,文人骚客招待客人喜用药酒,“药酒欲开期好客”。新丰酒,产于新丰,是唐代的一种名酒,王维曾经赞美它“新丰美酒斗十千”,李白在诗文中也写道“买酒入新丰”。它在酿造中就加入了麻油、川椒、葱白等原料,改变了黄酒一成不变的味道,形成了自己特殊的风味。除此之外,唐代的酒曲全部都是用蓼、苍耳汁拌造而成,中草药汁取代了水的作用,所以,唐代人所酿酒中全部含有这两味草药。实践证明,蓼、苍耳汁加入酒中能促进酵母和各种酶的繁殖,这一发明在酿酒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至今仍被延用,这无疑也得益于道教发展的结果。
注释:
⑴王溥:《唐会要·断屠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新一版,857页
⑵刘昫:《旧唐书·玄宗纪上》,中华书局
⑶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二·鳞价篇.》,中华书局,1981年12月第一版竖版繁体,243页
⑷陶谷:《清异录》,中华书局,2001年7月版,56页
⑸毛胜:《水族加恩簿.引清异录,卷上》
青精饭又名乌饭,它最初由道士发明,作为修炼过程中补益身体的饭食。它的制法是用南烛树茎叶浸米,待米变黑以后,上锅蒸制而成。南烛的食疗价值很高,因此青精饭的制法唐时传入民间,成为世俗民众补养身体的佳品。
神仙粥,也是一款道士、修炼的人服食的粥品,在唐代时流行民间。食此粥可以益气壮阳,调补虚损,有益健康。
此外,汤饼(今天的面条)、米饭中也时常加入营养物品,在唐代饮食中也非常普遍。
马齿苋,又叫马齿菜,广生于田野、荒坡和农作物之间,夏秋时多可采集。唐人把马齿苋当作难得的佳蔬,连唐朝宫廷有时也吃马齿菜,并以此作为体查民情的一种表示。《唐语林》卷一曾记载:“德宗初即位,深尚礼法,……召朝士食马齿羹,不设盐酪。”
除上述的品种外,唐人采食的野菜还有很多,诸如睡菜、水韭、荇菜、苦菜、堇菜、鼠耳、金盘草、回纥草、孟娘菜、四叶菜等。总之,唐朝人尽最大可能去自然界寻觅野菜,借以弥补食物的欠缺,同时也为自己的日常食物开辟了更多的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