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文化唐朝各种宴会的特点组图
唐朝的宴会文化酒宴与文人雅集

唐朝的宴会文化酒宴与文人雅集唐朝时期,宴会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交活动,不仅是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更是展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同时,唐朝的宴会文化也为文人雅士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平台。
本文将从酒宴和文人雅集两个方面,深入探讨唐朝的宴会文化。
一、酒宴——宴会的主要形式唐朝的酒宴通常采用盛大的形式,以彰显主办者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宴会通常会规模庞大,无论是皇宫内的盛宴,还是富商大贾的私宴,都会邀请众多贵宾和文人雅士的参与。
而在宴会中,美食和美酒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美食方面,唐朝的酒宴以丰盛的菜肴著称,菜品的种类繁多、色香味俱佳。
不仅有蒸、炸、煎、炒等烹饪方法,还有用各种名贵的食材烹制而成的佳肴,如烤乳猪、油爆虾等。
这些菜肴不仅让人忍不住流口水,更展示了主办者的财富和对宴会的重视。
而在饮品方面,美酒也是酒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美酒千古流传,酒量大、品种多。
宴会上,美酒樽俎之间,琼楼玉宇下,人们畅饮尽兴,投杯换盏之间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同时,酒宴也是展示诗文才华的好机会,文人雅士们常常会在宴会上吟诗作赋,彼此交流经验和分享创作成果。
二、文人雅集——艺术与才华的闪耀舞台除了酒宴,唐朝的文人雅集也是宴会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在当时的社交圈子中,文人雅士们常常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文学艺术、探讨时事政治、交流学术思想。
在文人雅集中,不仅有名士名媛,还有许多文化名流。
他们虽然身份各异,但都以才华和学识著称。
在雅集中,他们会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相互启发和借鉴。
这种艺术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唐朝的文化氛围,更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文人雅集还是吟诗作赋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文人雅士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与其他文人一决高下。
他们以诗为媒介,借助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力图成为时代的风向标。
而诗人们的作品也经常在文人雅集中传颂,为后人所传颂。
总之,唐朝的宴会文化在形式和内涵上都呈现出独特的特色。
唐诗中的宴会与饮食文化

唐诗中的宴会与饮食文化一、唐代宴会文化简介在唐代,宴会被视为一种社交活动和展示财富与权势的平台。
宴席上的菜肴丰盛多样,文人雅士经常以此为题材创作诗歌。
唐诗中描绘了宴席的热闹场景、美味佳肴以及宴席所体现出的社交礼仪等内容。
二、唐诗中的饮食文化体现1. 菜肴与食材•在唐代宴席上,常见的菜肴包括烧鸡、煮鱼、蒸虾等。
这些菜肴往往以新鲜食材为主,体现了当时朝廷物资充足和广大农民耕作成果。
•饮品方面,除了常见的美酒佳酿外,还有茶和果汁等。
特别是茶,在唐代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饮品。
2. 宴会礼仪•宴会过程中有许多规定和礼节,如坐次的安排、属具摆设的讲究等,都有详细的规定。
•唐代宴会还注重席间交流,人们常常通过对诗歌、音乐的创作并表演来互动。
3. 饮食与社交•宴会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通过举办和参加宴会展示财富和地位。
在唐代宴席上,贵族和文人雅士们争相创作赋诗以表达自己的才华。
•宴席也是政治利益关系的维系和扩展平台,不同阶层之间的交往密切。
三、著名唐诗中的饮食描写1.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众人皆知《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最著名的作品。
而在其中也有对美味佳肴的描写:“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让人联想到了美味的黄鹤楼烟草。
2.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在此以银烛秋光来描写宴席中的氛围,将宴会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富有诗意的画面。
四、结语唐诗中对宴会与饮食文化的描绘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和丰富的想象。
宴席上的美食佳肴、精心设计的礼仪以及融洽活跃的社交环境都深刻地体现了唐代社会背景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心态。
这些诗句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食和社交的重视程度,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唐朝的饮食文化的几个特点

唐朝的饮食文化的几个特点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的饮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食多样化:唐朝的主食非常丰富多样,除了常见的米饭、面食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馒头、馍、饼等。
特别是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偏爱米饭,因此北方人比较重视小麦的种植和加工,南方则以稻米为主。
2.荤素搭配:唐代饮食注重荤素搭配,以保证营养的全面均衡。
素菜主要以豆腐、蔬菜、水果为主,荤菜则以猪肉、鸡鸭鱼肉为主,牛羊肉等也有一定的消费。
荤素菜搭配的方式烹饪技巧独特,既注重食材的鲜美,又强调食物的色香味三者的协调。
3.糕点点心:唐朝的点心糕点种类繁多,味道鲜美。
名噪一时的有羊角包、切片糕、宴会糕、凤胎糕、成书饼等。
这些点心大都以面粉、糯米、豆腐等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口感细腻香甜,令人食欲大增。
4.烹调技法:唐代菜肴烹调技法多样,琳琅满目。
炒、炸、焖、煎、炖、炝、烹、炸、蒸、煮、烘烤等各类烹饪方式被广泛运用。
同时,唐代厨师注重菜肴的形状和装饰,注重菜肴的造型美和色彩鲜艳,提升菜品的观赏价值。
5.饮品文化:唐代人们注重饮品的品质和精致程度,有各种茶、酒、饮等普通饮品和酒水。
唐代的茶叶种类众多,种植、采摘、制作工艺也很重要,凡高品质的茶叶通常供给皇室和贵族享用。
此外,酒也是唐代人日常生活中常喝的饮品,有“烧刀”、“朱云”等多种酒水,各种酒文化活动也是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点心文化:唐代有独特的点心文化,不仅以制作技巧独特见长,而且包装装饰也非常讲究。
例如,“旗袋糕”是一种以糯米、白糖、枣泥、豆沙等为原料的中式点心,制成的糕点外形犹如一面五彩缤纷的旗帜,非常漂亮。
这种讲究点心装饰的做法在唐朝很流行。
7.餐桌礼仪:唐代餐桌礼仪非常注重,宴会上分等次宾主,男女分座,有时还依据年龄或尊卑次序进行座次排序。
餐具使用也十分规范,有特定的用途和品类,如碗、盆、盅、盂、盘、碟等。
唐朝的皇家宴会与宴请礼仪

唐朝的皇家宴会与宴请礼仪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以其繁荣的经济、卓越的文化和盛行的宴会文化而闻名。
皇家宴会和宴请礼仪是唐代社交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探讨唐朝皇家宴会的特点以及宴请礼仪的规范。
一、唐朝皇家宴会的特点1. 宴会的规模庞大唐朝皇家宴会的规模庞大,宴席通常设在宫殿内或者宴会厅,以接待来自各地的宾客。
据史书记载,有时一场宴会的筹备要耗费数月之久,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2. 菜肴的丰富和考究唐朝皇家宴会的菜肴种类繁多,品味考究,讲究色香味俱佳。
从官府到普通家庭,人们都以烹饪手艺的高超而自豪,因此在皇家宴会上,美食方面的精致程度可想而知。
除了常见的川菜、粤菜和鲁菜,还有其它地方的特色菜肴都会在宴会上供应,满足各地宾客的口味。
3. 文艺演出的繁荣唐朝皇家宴会常常伴随着文艺表演,包括音乐、舞蹈、戏曲以及诗词朗诵等。
著名的飞觞舞,就是唐代宴会中一项别具特色的宴会演出。
宴会上的文艺演出不仅能增添气氛,也是表达皇帝威严和文化底蕴的重要方式。
二、唐朝皇家宴会的宴请礼仪1. 座次安排在唐朝皇家宴会中,座次的安排十分重要。
宴会上,皇帝与重要的宾客会坐在主位,而其余宾客则根据地位和身份分配在宴会厅的不同位置。
座位的高低和距离也代表了宾客的地位和尊贵。
2. 开宴仪式唐朝皇家宴会的开宴仪式仪态庄重,通常由乐队表演开宴曲目,宣布宴会正式开始。
皇帝会以饮酒和祝词来祝福宾客,而宾客则以行酒仪式和谢词来回应。
这一仪式展示了皇帝的威信和对宾客的尊重。
3. 酒令和敬酒在唐朝宴会上,皇帝或主宾会提出酒令,所有宾客必须按照令词举杯饮酒。
另外,宴会期间宾客之间也需要互相敬酒,以表示友好和亲密关系。
4. 宴会礼仪宴会期间,宾客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
例如,宾客需要等待皇帝起身或坐下后再开始用餐,手持酒杯时必须用两手,而不是单手,以示尊重。
此外,宾客还要注意言谈举止,尊重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5. 宴会结束仪式唐朝皇家宴会结束时,宴会厅会再次奏乐,并由皇帝或主宾进行送别致辞。
唐朝的宴会与饮食文化

唐朝的宴会与饮食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与艺术繁荣的时代。
在那个时期,宴会和饮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本文将探讨唐朝的宴会与饮食文化,介绍其特点和影响。
一、宴会文化在唐朝,宴会被视为社交活动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合,它不仅是各级官员展示自己身份与地位的机会,同时也是流连忘返的欢乐时光。
宴会通常分为三个等级:大宴、中宴和小宴。
大宴通常是为重要的国家事务举行的,例如国君庆祝重大胜利或宴请外国使者。
中宴为重要的政治活动或庆祝节日而设,而小宴则是官员之间互相邀请的私人宴会。
在唐朝的宴会上,除了丰富的食物和饮品外,还有音乐、舞蹈和其他表演形式。
这些娱乐活动为宴会增添了热闹和喜庆的氛围。
同时,宴会上的礼仪也非常重要。
客人们需要遵守一系列的规矩和礼节,比如按照座次入座、表达感谢之意等。
这些礼仪规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们对礼仪的高度重视。
二、饮食文化唐朝的食物丰富多样,取材广泛,味道独特。
当时的人们非常注重饮食的品质和鲜味。
宴席上的食物通常分为凉菜、热菜和甜点三个部分。
凉菜是整个宴会的开胃菜,多采用蔬菜、鱼肉、豆腐等作为主要食材。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凉拌菜,例如凉拌海蜇、凉拌豆腐等。
凉菜的制作工艺精细,味道清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热菜是整个宴会的主要菜肴,以肉类和海鲜为主要食材。
当时的厨师们擅长制作各种烹饪方法,如炒、煮、蒸、炸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烤鸭和红烧肉。
热菜的制作要求考究,追求色、香、味俱佳,让人食欲大开。
甜点是宴会的最后一道菜,以糕点和水果为主要食材。
唐朝的人们喜欢食用甜食来为宴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常见的甜点有藕花酥、橙子蛋糕等,它们的制作精致,味道香甜。
除了菜肴的丰富外,唐朝的饮品文化也非常独特。
当时的人们喜欢饮用茶、酒和果汁。
茶在唐朝非常流行,不仅是一种饮品,还是一种文化象征。
唐代的文人雅士们常常以品茶为乐,通过茶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修养。
餐饮文化唐朝各种宴会的特点组图

餐饮文化唐朝各种宴会的特点组图唐朝宫廷宴会据《全唐志·膳》记载道:“宴分三级,下为‘韵宴’,菜鲜肉肥,羹药柔滑;中为‘诗宴’,翅羹多汁,玉盤上餐;上为‘文宴’,金碧集聚,鹿以肉鲜”(宴会分为三级,最低级的是“韵宴”,菜和肉都很鲜美,汤很滑;中等的是“诗宴”,鱼翅与汤都美味,在用玉做的盤子上用餐;上等的是“文宴”,餐具都用金和玉制成,能品尝鹿肉的鲜美),而根据《全唐志·宫膳》中提到说:“圣上後房共食,以後房妃子为裸,食材各异,皆置其上,圣上临之,食也”(皇上和後宫们一起用餐,後宫的妃子们必须裸体,往身上放各种美味的东西,让皇上品尝),这些都是比较基本的知识。
唐玄宗餐桌上的秘密盛唐时期的皇帝,品世间之美味,饮天下之琼浆,吃的是中华文明的成果,喝的是饮食文化的精粹。
谈起舌尖上的中国,不得不提及唐玄宗的餐桌,上面的美味佳肴不但能拴住玄宗的胃,而且能俘虏贵妃的心。
如果不管窥一下这桌美餐,简直是对古代饮食文化的阄割。
唐代帝王的御膳,由尚食局负责,除了奉御等管理人员外,单操刀掌勺的主食就有十六人,主膳有八百四十人之多,这些从全国各地招募而来的食神,拿出浑身的解数,为自己的主子奉上一桌桌精美的膳食,保障遵守春肝、夏心、秋肺、冬肾的食禁。
唐玄宗的饮食习惯,与其执政风格相一致,前期会吃,后期胡吃,开元年间较为节检,天宝年间趋向奢侈。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他看到一个卫士将剩饭倒入下水道,差一点杖杀之。
而到了天宝年间,他赏赐安禄山的美味,却无法用金钱衡量之。
不过,无论繁简,他的口味仍以胡食为主,面食多吃饼,肉食多吃鹿羊。
《旧唐书》说“贵人御馔,尽供胡食”,胡饼是唐玄宗不可或缺的餐桌食品。
这种以面粉、芝麻、洋葱为主料的食物,是当时餐桌上的时尚,唐玄宗更是陪爱有加。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唐玄宗西逃走到咸阳集贤宫,没有东西吃,就是用“胡饼”充的饥。
《通鉴》说:日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
中国古典宴席文化 ppt课件

中国古典宴席文化
全鸭席:同一种原料烹制
• 首创于北京全聚德烤鸭店。特点是宴席全 部以北京填鸭为主料烹制各类鸭菜肴组成, 共有一百多种冷热鸭菜可供选择。用同一 种主要原料烹制各种菜肴组成筵席是中国 宴席的特点之一。全鸭席,顾名思义,每 道菜都以鸭为原材料,全鸭宴是“全都有 鸭”而非“全部是鸭”,以鸭为线索,展 示厨师对菜肴的把握。水煮鸭心走的是川 味路线,干锅手撕鸭里的红辣椒摆出正宗 湘菜的架势,萝卜丝饼是典型的维扬小点, 可夹上一点点鲜美的碎鸭丁,滚烫地进嘴, 鲜香无比。
中国古典宴席文化
满汉席:规模盛大高贵
• 满汉全席,满清宫廷盛宴。既有宫 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 华;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 火锅、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 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 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 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满汉 全席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 人和汉人合做的一种全席。满汉全 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南菜 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 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 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 所不包。
196道,全是名菜佳肴,如满族的“全羊带烧烤”,汉族
的驼蹄、熊掌、猴头、燕窝、鱼翅等。另外,还有全盒、
火锅、汤壶等。
中国古典宴席文化
• 第二等
•
是平时寿日、节日、婚丧、祭日和接待贵宾用的“鱼
翅四大件”和“海参三大件”宴席。菜肴随宴席种类确定, 什么席,首个大件就上什么;大件之后还要跟两个配伍的 行件。如鱼翅四大件:开始先上八个盘(干果、鲜果各 四),而后上第一个大件鱼翅,接着跟两个炒菜行件;第 二个大件上鸭子大件跟两个海味行件;第三个大尾宴”是唐代著名的宴会之一,“烧尾宴”的风习,是从唐中宗 景龙(707—709)时期开始的,玄宗开元中停止,仅仅流行二十年光景 。据史料记载,唐中宗(公元705—710年)时,韦巨源于景龙年间官拜 尚书令,便在自己的家中设“烧尾宴”请唐中宗。唐代的“烧尾宴” 有两种:一种是庆贺登第或荣升,另一种朝官晋升时设宴敬献皇帝。这 两种宴会均与地位由低及高的突变有关,体现了追名逐利的意识,该 宴设于室内,故重食重功利而轻游乐。历史记载:公元709年,韦巨 源升任尚书左仆射,依例向唐中宗进宴。这次宴会共上了58道菜:有 冷盘,如吴兴连带鲊(生鱼片凉菜);有热炒,如逡巡酱(鱼片、羊 肉快炒);有烧烤,如金铃炙、光明虾炙;此外,汤羹、甜品、面点 也一应俱全。其中有些菜品的名称颇为引人遐思。如贵妃红,是精制 的加味红酥点心;甜雪,即用蜜糖煎太例面;白龙,即鳜鱼丝;雪婴
唐朝的宴会文化盛宴与文化的交融

唐朝的宴会文化盛宴与文化的交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宴会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之一。
在唐朝的宴会中,既有盛食美味,又有文人雅士的酬酢,展现出了文化与宴会的完美交融。
本文将探讨唐朝的宴会文化盛宴以及文化的交融。
一、宴会的盛宴唐朝的宴会以宴乐为主要特点。
皇帝和贵族的宴会规模浩大,仪仗齐整,歌舞翩翩,乐声韵律婉转悠扬。
不仅有舞蹈演出,还有音乐合奏,乐器各异,声音悦耳动听。
宴会上的食物也是丰盛多样,有鲜美的肉食、清淡的蔬菜、色香味俱佳的点心、香甜的果品等等。
人们品味美食,欣赏表演,享受着宴会带来的身心愉悦。
不仅皇帝和贵族能够举行盛大的宴会,一般民众也参与其中。
尤其是在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人们相聚一堂,互相邀请品尝美食,共同欣赏演出,增进友谊、交流感情。
这种盛宴的宴会文化使得整个唐朝社会更加热闹喜庆,也带动了其他文化的繁荣。
二、文化的交融唐朝的宴会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食娱乐的方式,更是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
文人雅士在宴会中以酬酢的方式,通过对诗词歌赋进行对答或联唱,表现出自己的才情和品味。
这种文人雅士的酬酢活动,使得宴会不再只是简单的吃喝聚会,而是成为一种文化交流的场合。
文化的交融还表现在宴会的美食和艺术的融合。
唐朝的宴会以美食为基础,但也重视菜肴的艺术性。
宴会上的菜肴,形状美观,色彩丰富,烹调方法多样,融汇了中原、西域和各地风味,展现出独特的风采。
同时,宴会上的舞蹈和音乐,通过形式的优美和旋律的悦耳,也成为了艺术的展示和交流的方式。
三、宴会文化的影响唐朝的宴会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宴会文化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交流。
在宴会中,无论是皇帝还是百姓,文人还是武将,都能够通过共同的宴会参与感受到社会的融洽和团结,加强了各个阶层和群体之间的联系。
其次,宴会文化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唐朝的宴会文化以美食、音乐、舞蹈和诗词等为基础,这些文化艺术在宴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展示和传播。
宴会成为了各种艺术形式交流的舞台,为后世的文化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餐饮文化唐朝各种宴会的特点组图唐朝宫廷宴会据《全唐志·膳》记载道:“宴分三级,下为‘韵宴’,菜鲜肉肥,羹药柔滑;中为‘诗宴’,翅羹多汁,玉盤上餐;上为‘文宴’,金碧集聚,鹿以肉鲜”(宴会分为三级,最低级的是“韵宴”,菜和肉都很鲜美,汤很滑;中等的是“诗宴”,鱼翅与汤都美味,在用玉做的盤子上用餐;上等的是“文宴”,餐具都用金和玉制成,能品尝鹿肉的鲜美),而根据《全唐志·宫膳》中提到说:“圣上後房共食,以後房妃子为裸,食材各异,皆置其上,圣上临之,食也”(皇上和後宫们一起用餐,後宫的妃子们必须裸体,往身上放各种美味的东西,让皇上品尝),这些都是比较基本的知识。
唐玄宗餐桌上的秘密盛唐时期的皇帝,品世间之美味,饮天下之琼浆,吃的是中华文明的成果,喝的是饮食文化的精粹。
谈起舌尖上的中国,不得不提及唐玄宗的餐桌,上面的美味佳肴不但能拴住玄宗的胃,而且能俘虏贵妃的心。
如果不管窥一下这桌美餐,简直是对古代饮食文化的阄割。
唐代帝王的御膳,由尚食局负责,除了奉御等管理人员外,单操刀掌勺的主食就有十六人,主膳有八百四十人之多,这些从全国各地招募而来的食神,拿出浑身的解数,为自己的主子奉上一桌桌精美的膳食,保障遵守春肝、夏心、秋肺、冬肾的食禁。
唐玄宗的饮食习惯,与其执政风格相一致,前期会吃,后期胡吃,开元年间较为节检,天宝年间趋向奢侈。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他看到一个卫士将剩饭倒入下水道,差一点杖杀之。
而到了天宝年间,他赏赐安禄山的美味,却无法用金钱衡量之。
不过,无论繁简,他的口味仍以胡食为主,面食多吃饼,肉食多吃鹿羊。
《旧唐书》说“贵人御馔,尽供胡食”,胡饼是唐玄宗不可或缺的餐桌食品。
这种以面粉、芝麻、洋葱为主料的食物,是当时餐桌上的时尚,唐玄宗更是陪爱有加。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唐玄宗西逃走到咸阳集贤宫,没有东西吃,就是用“胡饼”充的饥。
《通鉴》说:日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
看来,杨国忠是非常清楚主子饮食的爱好,虽然逃跑中条件艰苦,他还是找了多个门店,弄到了主子喜欢的食物。
说到胡饼,让人想起了唐玄宗当潞州别驾时,与长安豪家弟子饮酒的故事,《唐语林》说,唐玄宗当时连饮三银船,“尽一巨馅,乘马而去”。
这个巨馅到底是什么食物,一时难解。
后来发现,这个巨馅的关键是“巨”,在胡食系列中,只有《酉阳杂俎》所记载的“毕罗”,与之吻合。
《酉阳杂俎》描述这种食物时用“形粗大”三个字,所突出的就是“巨”。
这种食物在当时的长安是非常流行的一种小吃,由波斯传入,内有馅,能蒸能烤,品种有“樱桃毕罗”、“天花毕罗”、“蟹黄毕罗”。
如果看看当时玄宗的吃相,相必他餐桌上绝对不会舍弃这种早已爱上的食品。
时令不同,唐玄宗后宫的厨子们也会调剂一下面食的花样,尤其是节假日,各种可口的面食便会端上御膳房的餐桌。
每年的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生日,当时称“千秋节”,举行的庆贺宴会上,有一碗面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玄宗爱吃的“生日汤饼”,就是现在所说的长寿面。
这碗面,隐藏了一个令人心酸的往事,道出了唐玄宗移情别恋、忘恩负义的坏毛病。
开元后期,王皇后恩宠渐衰,颇不自安,向丈夫哭诉父亲曾用一件短袖上衣换来一斗面粉给他做生日汤饼,可唐玄宗早已忘记了这碗面,后来还是找杈将皇后废为庶人。
良心何在?《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不少玄宗假日的特色小吃。
每年的端午节,宫中“造粉团角黍,贮於金盘中。
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
粉团,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犹如麻团。
角黍,就是现在的粽子。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宫内则要做“麪蠒”,“蠒”古通“茧”,这是一种包有馅的馒头。
从唐玄宗赏赐安禄山的“金银平脱隔馄饨盘”分析,馄饨也是唐玄宗的家常便饭,想改善口味时,就来一碗,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杜甫的诗中则记载了当时流行的另一种宫廷食品--“槐叶冷淘”。
《唐六典》记载这种凉面说,“太官令夏供槐叶冷淘。
凡朝会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
”这种以青槐嫩叶捣汁和入面粉而做成细面条,煮熟后放入凉水中浸漂,加佐料调味食用,可谓消暑之上品。
生活在玄宗时代的杜甫有“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之句,可见,天热难耐时,有时唐玄宗的晚餐餐桌上,肯定少不了一大碗“槐叶冷淘”。
当然,玄宗并非素食主义者,他对肉类食品更感兴趣,尤其喜欢鹿肉、羊肉、野猪肉。
因为除了宫廷采购和各地晋献之外,玄宗还有打猎的习惯,鹿和野猪则是常获的猎物。
《太平广记》记载了两位为玄宗写生的画家,一位叫陈闳的曾为玄宗“射猪鹿兔”受诏写貌。
另一位叫韦无忝的则画了玄宗“一箭中两野猎”的英姿。
《旧唐书·宗室志》也曾记载,开元二十三年(735)秋,唐玄宗在近效咸阳原上狩猎,“有大鹿兴于前然其躯,颇异于常者,上命弓射之,一发而中,及敕厨吏炙。
”先打猎,再烧烤,这种野味可能是玄宗的最爱,毕竟亲手捕获的猎物吃起来会更香。
熟羊腿就胡饼,是唐玄宗的另一最爱。
《次柳氏旧闻》记载,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曾陪玄宗吃饭,御膳房准备了一只“羊臂臑”和一盘胡饼,李亨拿刀子将羊腿割开时,羊油沾了一手,他用胡饼将手擦干将胡饼吃了,玄宗满意地说:“幸福的生活应当爱惜”。
羊臂臑,实际就是煮羊腿,严格地说,是羊的前腿,这里虽然没有后腿肉肥美,但精肉和胶质多,吃起来更有嚼头儿。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进膳,玄宗没有斯文地用筷夹菜,而是持刀食肉,这更彰显了玄宗餐桌上强劲的胡风。
作为超级吃货,唐玄宗并不迷信后宫厨吏的手艺,有时他也变着法做一些吃的新花样儿。
唐代卢言《卢氏杂记》就记载了玄宗发明的新菜谱:玄宗命射生官射鲜鹿,取血煎鹿肠食之,谓之热洛河。
这种以鹿血和鹿肠合制而成的食物,补肾强劲,吃得多肯定会流鼻血,不过玄宗对这项专利倒是很得意,曾经作为奖赏赐给安禄山、哥舒翰等军中大将,这一方面是为了安抚人心,更多的则是显摆自己的手艺。
古时称切生鱼片为“斫脍”,最早的斫脍佳料是鲤鱼,唐玄宗虽然喜欢这道菜,但他却不吃鲤鱼,因为他姓李,“鲤” 字和“李”字谐音,他曾于开元三年(715年)和十九年(731年)两次下令禁捕鲤鱼。
为了避忌,他改吃鲫鱼,《酋阳杂俎》记载的他赏赐安禄山的物品中,就有“鲫鱼并鲙手刀子”,而北宋大内藏画目录《宣和画谱》则收藏有《明皇斫鲙图》,唐玄宗爱吃生鱼片当是不争的实事。
一桌佳肴,如果没有汤,就像有山没水,失去灵气,唐玄宗的饮食中,自然少不了上等的美味汤汁。
值得关注的是,玄宗爱喝的汤,都不是像酸辣肚丝汤一类的纯粹的汤汁,而是继承了古代烹饪中药膳不分的传统,餐桌上的每碗汤水,大多是补身去疾的良方,彰显了太平盛世时人人都想长寿的生活愿意。
李林甫的女婿郑平早生华发,李林甫疼爱他,就把玄宗赐食的“甘露羹”端给郑平喝,《海录碎事》记载这碗汤的功效时,说郑平喝后,“一夕鬓如黳”。
有了这碗汤,相信喜欢养生的玄宗,绝对是一头令贵妃心醉的黑发。
后人挖掘这种汤的配制方法,说是用何首乌、鹿血、鹿筋制作而成,也许只是这碗汤配制秘方的冰山一角,因为现在无论多么高级的厨师配制“甘露羹”,没有谁今晚喝了明天早上白发全部消失的。
《酉阳杂俎》记载的玄宗赏赐安禄山的食物清单中,还有几种玄宗秘制的汤剂,其中的“金石凌汤”是消热去火的,《千金翼》记载了这个方子的配制,而五术汤似乎是一种与道教养生有关的汤剂,其配方不得而知。
从这张清单中,还可以窥见当年玄宗的饮食爱好。
他餐桌上少不了的食物还有:一种叫“阔尾羊窟利”的肉干,马酪、蒸梨、野猪鲜和野鸡。
无酒不成席,玄宗爱喝的酒,则是桑落酒和清酒等。
如果把唐玄宗爱吃的这些零散食谱整合在一起,权且冠名盛唐“胡汉全席”,那么,玄宗的餐桌上会出现:一是面食。
有胡饼、毕罗、粉团、角黍,麪蠒和馄饨,过生日时外加一碗生日汤饼,暑天时少不了一大碗槐叶冷淘。
二是肉食。
有羊臂臑、热洛河、生鲫鱼片,爆炒小野鸡、红烧野猪肉、阔尾羊窟利等。
三是汤汁。
甘露羹、五术汤、金石凌汤等。
四是其他。
马酪和蒸梨。
五是酒水。
桑落酒和清酒等。
六是果盘。
如果杨贵妃陪吃,当然少不了一大盘味道鲜美的荔枝。
有了这桌美食,再有陪吃的美人,唐玄宗的生活算是幸福的。
可他的晚年,爱美人,爱美食,就是有点不爱江山,他把美味送给李林甫,李林甫顶着满头的乌发,变着法子混乱朝政;他把佳肴送给了安禄山,安禄山吃饱了肚皮,补好了身子,反过来让他失去了江山,缢死了美人,最后从四川回到长安时,他不得不舍弃美食,竟然不吃不喝在炼起了辟谷,浸以成疾,命归西天。
通俗地说,唐玄宗的一生,就像一碗来之不易的牛肉拉丝面,有肉、有面还有汤,算是完美。
如果他知道珍惜,均匀地细嚼,慢慢地品味,一生可以喝汤吃面有肉吃。
可这个人,碗一端上来,他先把牛肉吃完,到最后只有喝一些清汤了。
人的一生,要么苦尽甘来,要么先甜后苦,如何吃好人生的牛肉拉丝面,只有自己把握。
唐宫廷宴席: 烧尾宴西安饮食文化的另一份重要文字叙述是唐朝韦巨源“烧尾宴”的菜单。
唐朝的宫廷宴席,除了个别的名菜,例如唐玄宗时李林甫家的“甘露羹”、唐懿宗同昌公主喜欢的“消灵炙”、武则天宠臣张易之嗜好的“鹅鸭炙”、安禄山献给唐玄宗的“鹿尾酱”、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家的“赤明香”、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同食的“驼蹄羹”、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发明的“李公羹”等之外。
最出名的就是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
这是唐代长安城里的一次盛大宴会;“烧尾宴”,是指士人刚做官或升官,为了回报亲朋同僚的祝贺,必须请吃一顿饭。
这个风俗在唐中宗景龙时期开始,韦巨源在景龙三年三月,官拜尚书令左仆射,在家设“烧尾宴”请唐中宗吃饭,宴会上的五十八道菜可以说是唐代宫廷筵席的代表,包括:光明虾炙、红罗丁、巨胜奴、贵妃红、甜雪、玉露团、格食、水炼犊、西江料、白龙丝、汤洛绣丸、同心生结脯、仙人脔、葱醋鸡、凤凰胎、五生盘、逡巡酱、雪婴儿、金银夹花平截、八仙盘、分装蒸腊熊、冷蟾、卯羹、小天酥、鸭花汤饼、双拌方破饼、御黄王母饭、天花毕罗、升平炙、乳酿鱼等等。
经过学者尝试考证,从这份菜单可以看出唐朝的烹调已经发展得相当细致而且多样。
例如“巨胜奴”是把蜜和羊油拌入面里,外面沾上胡麻之后油炸;“玉露团”是奶酥雕花;“水炼犊”是将牛犊肉用慢火煨熟;“白龙丝”是鳜鱼丝;“同心生结脯”是生肉切成条后打成回文式结,再风干成肉脯;“凤凰胎”是鸡腹中未生的鸡蛋与鱼白相拌快炒;“卯羹”是兔肉汤;“小天酥”是鸡肉、鹿肉剁成碎粒后拌上米糁制成;“鸭花汤饼”是鸭汤加面片;乳酿鱼是羊奶烧整条鱼……可惜今天很难再重现汉唐时期的风味,不过说实在的,即使真的重现,以这些食材跟烹调方法,今天的老饕也未必能够欣赏,更不用说一般食客是否能接受。
毕竟饮食文化与口味随着时间不断的演变,今天我们的口味跟汉唐时期应该是有不小的差距。
明清影响至今今天西安的饮食文化,比较可能流传自明清两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