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唐代的饮食文化

唐代的饮食文化

唐代的饮食文化唐代的饮食文化知识如下:1、唐朝的茶和现在所说的茶有很大的区别,有点类似于擂茶。

茶里要放姜、葱、枣、橘皮、茱萸、薄荷,还放苏椒和酪,有时还加入桂皮等香料,将这些材料碾碎后再放到滚水里煮一道,然后喝那一锅茶汤。

我们现在喝茶的方法,也就是泡茶,是明朝之后才出现的,明朝之前,中国人喝茶五花八门。

2、菠菜是唐代的时候引进的,原产国是波斯,由尼波罗国(今尼泊尔)传入的,是作为贡品传到唐朝的,刚开始叫波棱菜,后来简称菠菜。

3、唐朝最高端的水果是荔枝,算得上是顶级奢侈品了,因为生长的地方离中原实在是太远了,而且这种水果还不容易保存,能吃到真的不容易,所以在唐朝能吃上荔枝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连杨贵妃这种人吃个荔枝都那么不容易了,更别说一般人了。

4、樱桃在唐朝也是一种高级的水果,唐朝的新科及第的进士们会吃“樱桃宴”,就是樱桃蘸着奶酪吃,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吃法。

5、唐朝人吃梨,不是洗干净就吃,是蒸着吃,这是当时整个唐朝从老百姓到上层社会的普遍吃法,最高端的吃法是把梨放在炉子上烧熟了吃,跟烤梨差不多。

6、葡萄酒工艺在唐朝获得提升,原因是唐朝灭了高昌国,获得了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酒的酿造方法。

李世民还在皇宫里种了很多葡萄,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造。

7、唐朝之前,酿酒技术还不成熟,由于霉菌的原因,人们喝的酒是绿色的,到了唐朝,人们改革了制酒技术,造出了琥珀色的酒,但是这些酒的度数还是很低,酒精含量不超过3%,所以李白才能喝的那么豪迈。

白居易的那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是个很好的证明,绿蚁就是酒里的霉菌,绿渣子,真正的白酒是元代之后才出现的,人们发明了蒸馏法。

8、日本料理以生鱼片最为著名,堪称日本菜的代表作。

殊不知,日本人对生鱼片的热爱其实是从唐朝传过去的。

唐朝人把生鱼片叫鱼鲙,不管什么样的鱼都喜欢片成薄片,蘸着蒜、豆豉等生吃。

唐朝有许多切生鱼片的高手,刀工出神入化,切出来的鱼片轻薄如纱。

市面上还有教大家片鱼刀法的书籍出售。

唐朝食品文化美食与饮食礼仪

唐朝食品文化美食与饮食礼仪

唐朝食品文化美食与饮食礼仪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而富庶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黄金时代。

在唐朝的食品文化中,美食和饮食礼仪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文将就唐朝食品文化中的美食和饮食礼仪这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唐朝美食1. 凉拌菜凉拌菜在唐朝非常受欢迎,人们根据不同的季节和食材,制作出各种口味独特的凉拌菜。

其中最有名的是“凉拌豆腐皮”,这是一道以豆腐皮为主要食材,配以花生、蒜末等调料制作而成的美食,其口感鲜美,香气扑鼻,被誉为唐朝的一道招牌菜。

2. 糖葫芦糖葫芦是唐朝一种特色的传统小吃,以果子为主料,外层蘸上糖浆,经过多次翻糖后,形成一层晶莹剔透的糖衣。

在唐朝,糖葫芦是很多孩子们最喜欢吃的零食之一,也是宴会上必不可少的甜点。

3. 羊肉泡馍羊肉泡馍是唐朝流传至今的一道经典美食。

制作方法是将羊肉煮熟后切片,再将羊肉放入馍糊中,加入各种调料烹饪而成。

唐朝时期,羊肉泡馍是皇室贵族常见的美食,而今天,它已经成为了陕西地区的一道著名特色小吃。

4. 醪糟糕醪糟糕是一种由酒糟发酵而成的食品。

唐朝时期,人们将酒糟与米粉、豆粉等混合搅拌制作成醪糟糕,再用蒸气烹制而成。

这种糕点口感酸甜可口,微醺而不失清爽,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唐朝饮食礼仪1. 宴会礼仪在唐朝,宴会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各类宴会的举办都有严格的礼仪要求。

首先是宴会座次的安排,通常皇室贵族坐在主位,其他客人根据身份高低依次坐在主位的两侧。

此外,宴会还有详细的礼仪流程,如敬酒、进食顺序等,以展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2. 饮食禁忌唐朝人对于饮食也有一些特殊的禁忌。

比如,猪肉在唐朝被认为是“俗气贱品”,很少出现在贵族的餐桌上。

此外,还有一些不宜同时食用的食品,如牛肉和羊肉、鳜鱼和鲈鱼等,人们相信同时食用这些相克的食物会导致身体不适。

3. 高雅食器唐朝人注重饮食的仪式感,常用高雅的食器来享受美食。

例如,饭碗和筷子多采用精美的瓷器制作,杯具则常用银、金等贵重材料制成,以凸显主人的身份和品味。

唐代时期的饮食文化

唐代时期的饮食文化

唐代时期的饮食文化唐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同时也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的文化传统、习俗都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唐代的饮食文化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本文就来谈谈唐代时期的饮食文化。

一、食材的多样性唐代时期,由于经过长时间的地理、人文、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食材种类非常的丰富。

如北方的麦类粮食、南方的稻米、菜蔬、水果、海鲜等等,这些食材为当时的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据历史记载,唐代时期,江、淮、湖、南、北五湖十三州的水产品丰富甚至于日本都大量进口中国的鱼虾,而广东的鱼类则被称为“宗延嘉货”;此外还有大量的禽类、猪肉、牛肉等等,可谓是无所不包。

二、饮食习惯的变化唐代时期的饮食文化发生了大量的变化。

例如唐代时期,米饭成为了主食,大家都吃米饭,而烧饼、馒头等糕点却不太受欢迎;唐代前期,人们还习惯用指甲夹菜,但后来渐渐开始使用筷子;唐代时期还出现了饮茶的习俗,茶叶成为了一种优雅嗜好的象征,茶馆也因此而声名远扬。

三、烹饪技法的发展唐代时期,烹饪技法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唐代的厨师们在增加食材的同时,也开始探索新的烹饪方法,加入不同的调料和佐料,增强食品的味道和营养。

例如,“涮羊肉”这道经典的火锅菜肴就是在唐朝时期逐渐流传开来的。

据传,唐朝时期,长安城内有一家底卖涮肉的小铺子,在唐高宗几位皇帝们的喜爱推动下,这道涮羊肉逐渐流传开来,发展成不同的口味及佐料的涮羊肉火锅,成为现代中国美食里的代表。

四、食品餐饮业的兴起唐代时期,食品餐饮业也逐渐开始兴起。

每个城市的街头,到处都是美食小吃和糕点店,不论是姜汁糖葫芦,还是烤全羊,都是唐朝时期民间餐饮文化发展的代表。

同时,其时代也涌现出了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饭馆、茶楼和酒楼,如“东来顺酱鸭店”、“华丽京菜馆”等都是当时餐饮业中的知名品牌。

总的来说,唐代时期的饮食文化走向了多元化、轻松化,也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唐代的饮食文化传承到了今日,既代表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也代表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于美食的探索与创新。

中国古代唐朝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唐朝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唐朝饮食文化唐代的长安就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中国在经过前朝的发展建设后,逐渐形成为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这就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唐朝饮食文化,希望你喜欢。

西域的特产先后传入内地,大大丰富了内地民族的饮食文化生活而内地民族精美的肴馔和烹饪技艺也逐渐西传,为当地人民所喜欢。

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

这一时期,西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还在和汉族杂居中慢慢习惯并接受耕作农业这一生产与生活方式,开始过上定居的农业生活,而内地的畜牧业也有较快的发展,得益于胡汉民族的频繁交流。

这种变化也使胡族和汉族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食肉饮酪”开始成为汉唐时期整个北方和西北地区胡汉各族的共同饮食特色。

今天我们日常吃的蔬菜,大约有160多种。

但在比较常见的百余种蔬菜中,汉地原产和从域外引入的大约各占一半。

在汉唐时期,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和水果品种,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

与此同时,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中原,如乳酪、胡饼、羌煮貊炙、胡烧肉、胡羹、羊盘肠雌解法等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在汉代传入的诸种胡族食品到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在黄河流域普及开来,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其中尤以“羌煮貊炙”的烹饪方法最为典型。

所谓“羌煮”即为煮或涮羊、鹿肉;“貊炙”类似于烤全羊,《释名》卷四“释饮食”中说:“貊炙,全体炙之,各自以刀割,出于胡貊之为也。

”正是由于“羌煮貊炙”鲜嫩味美,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因而逐渐成为胡汉饮食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汉族也不断向西域、周边少数民族输出中原的饮食文明。

这其中既有产于中原的蔬菜、水果、茶叶,也有食品制作方法等。

汉唐时期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的时期。

东汉以后,胡床作为一种坐具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渐被普遍使用。

唐朝的饮食文化的几个特点

唐朝的饮食文化的几个特点

唐朝的饮食文化的几个特点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的饮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食多样化:唐朝的主食非常丰富多样,除了常见的米饭、面食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馒头、馍、饼等。

特别是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偏爱米饭,因此北方人比较重视小麦的种植和加工,南方则以稻米为主。

2.荤素搭配:唐代饮食注重荤素搭配,以保证营养的全面均衡。

素菜主要以豆腐、蔬菜、水果为主,荤菜则以猪肉、鸡鸭鱼肉为主,牛羊肉等也有一定的消费。

荤素菜搭配的方式烹饪技巧独特,既注重食材的鲜美,又强调食物的色香味三者的协调。

3.糕点点心:唐朝的点心糕点种类繁多,味道鲜美。

名噪一时的有羊角包、切片糕、宴会糕、凤胎糕、成书饼等。

这些点心大都以面粉、糯米、豆腐等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口感细腻香甜,令人食欲大增。

4.烹调技法:唐代菜肴烹调技法多样,琳琅满目。

炒、炸、焖、煎、炖、炝、烹、炸、蒸、煮、烘烤等各类烹饪方式被广泛运用。

同时,唐代厨师注重菜肴的形状和装饰,注重菜肴的造型美和色彩鲜艳,提升菜品的观赏价值。

5.饮品文化:唐代人们注重饮品的品质和精致程度,有各种茶、酒、饮等普通饮品和酒水。

唐代的茶叶种类众多,种植、采摘、制作工艺也很重要,凡高品质的茶叶通常供给皇室和贵族享用。

此外,酒也是唐代人日常生活中常喝的饮品,有“烧刀”、“朱云”等多种酒水,各种酒文化活动也是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点心文化:唐代有独特的点心文化,不仅以制作技巧独特见长,而且包装装饰也非常讲究。

例如,“旗袋糕”是一种以糯米、白糖、枣泥、豆沙等为原料的中式点心,制成的糕点外形犹如一面五彩缤纷的旗帜,非常漂亮。

这种讲究点心装饰的做法在唐朝很流行。

7.餐桌礼仪:唐代餐桌礼仪非常注重,宴会上分等次宾主,男女分座,有时还依据年龄或尊卑次序进行座次排序。

餐具使用也十分规范,有特定的用途和品类,如碗、盆、盅、盂、盘、碟等。

唐朝的饮食文化与菜谱研究

唐朝的饮食文化与菜谱研究

唐朝的饮食文化与菜谱研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也是一个非常灿烂的时代。

在这个朝代里,不仅有非常出色的诗人、文人和历史学家,还有非常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唐朝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被誉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探讨唐朝的饮食文化及其著名的菜谱。

一、唐朝的饮食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化、艺术、科技、军事等方面都非常发达。

而唐朝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繁荣的,它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不可分。

唐朝的饮食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礼节唐朝的饮食礼节非常严格,不同的场合和地位有不同的饮食礼仪。

在宴会上,宾客们必须按照次序依次入座,餐具也要摆放得整齐,碗碟杯盘要相对应。

在饮酒时,要举杯致敬,喝酒的顺序也要按照官职、年龄、资历等来确定。

2、美食佳肴唐朝的美食佳肴非常有名,有很多非常出色的菜品,如:“白肉”、“鸳鸯火锅”、“雪芙莲子羹”等。

在唐朝的餐桌上,鱼、肉、蔬菜、水果等都非常丰富多样,而且口味也多种多样,有酸、甜、苦、辣等不同的味道。

3、点心小食唐朝的点心小食也非常有特色,有种类丰富的馒头、馄饨、鸡蛋饼、豆腐花等。

而且这些点心小食在唐朝也十分精致,制作方法也非常考究,口感非常鲜美。

4、茶文化唐朝的茶文化也非常发达,茶叶在唐朝被普及开来,那时人们更喜欢饮用绿茶和花茶,而且还有不少茶道文人,在他们的推动下,茶文化也迎来了极大的发展。

二、唐朝的菜谱研究在唐朝,有不少关于饮食的书籍被广泛流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食疗本草》和《饮膳正要》。

这两本书籍都记载了当时著名的菜谱和饮食文化。

《食疗本草》是由唐代医学家苏辙所编撰的一部医药书籍,也是一部色香味俱佳的美食书。

该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不同的食材,以及它们的药用、营养价值。

书中还特别介绍了鸟兽之肉、鱼虫之品等华丽恐怖的菜品。

甚至有一篇《鱼肏鸡》的烹饪方法,可谓古代菜谱之中的一大奇特。

《饮膳正要》是唐代刘芳的著作,也是一部非常著名的饮食文化书籍。

唐朝的饮食文化宫廷美食与民间特色菜肴

唐朝的饮食文化宫廷美食与民间特色菜肴

唐朝的饮食文化宫廷美食与民间特色菜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饮食文化也是独具特色。

唐朝饮食文化兼具宫廷美食和民间特色菜肴,呈现出多样化的食物和独特的烹饪技艺。

一、宫廷美食唐代宫廷的饮食文化以典雅、精致为特点,体现了皇室品味和贵族阶层的优雅生活。

在唐朝宫廷中,食物的选择极其丰富,食材的使用上乘,如上等牛羊肉、豪华海味等。

史书中记载了北方民歌女红拌绿豆、一品臊子羹、扬州狮子头、龙眼肉等宫廷美食。

这些菜肴往往以造型美观、调料独特、味道鲜美为特点。

例如,扬州狮子头是一道由猪肉制成的球状菜肴,色泽红亮,肉质鲜嫩,香气扑鼻;一品臊子羹则是将各类荤素菜品切碎后煮制成汤,汤色红白相间,味道醇厚。

宫廷美食在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要求菜品的独特性和美观性,还注重菜品与文化的结合。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中就提到了“用天下之美酒,共我一饮”,宴会上饮用美酒成为了凸显贵族身份和追求享乐的象征。

二、民间特色菜肴与宫廷美食不同,唐朝的民间特色菜肴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平民化。

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北方和南方的食物有着明显的差异。

唐朝的北方菜肴以面食为主,如饺子、面条、馒头等。

这些食物制作简便,营养丰富,适合快节奏的生活。

例如,唐太宗曾经下诏要求将北方民间的饺子献给宫廷,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而南方的特色菜肴则以米饭、粥和各种水产为主。

由于南方地形特殊,水产资源丰富,人们将这些水产食材制作成美味的菜肴。

如腊味煲仔饭、白切鸡、鸭血粉丝汤等,这些菜肴在民间非常受欢迎,成为唐朝时期南方饮食文化的代表。

三、烹饪技艺唐朝的饮食文化不仅体现在食物的品味上,更体现在烹饪技艺的精湛程度上。

唐朝的厨师们注重食材的处理和菜肴的创新,使得唐朝的烹饪技艺达到了巅峰。

在宫廷中,烹饪技艺更是追求极致。

唐代有专门的御厨,其中出类拔萃的大厨有上百人,他们精通各种烹饪技艺,并将之发扬光大。

烹饪技艺不仅包括了刀工和火候的掌握,还包括了菜肴的匹配和搭配。

中国古代唐朝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唐朝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唐朝饮食文化唐代的长安就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中国在经过前朝的发展建设后,逐渐形成为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这就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唐朝饮食文化,希望你喜欢。

西域的特产先后传入内地,大大丰富了内地民族的饮食文化生活;而内地民族精美的肴馔和烹饪技艺也逐渐西传,为当地人民所喜欢。

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

这一时期,西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还在和汉族杂居中慢慢习惯并接受耕作农业这一生产与生活方式,开始过上定居的农业生活,而内地的畜牧业也有较快的发展,得益于胡汉民族的频繁交流。

这种变化也使胡族和汉族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食肉饮酪”开始成为汉唐时期整个北方和西北地区胡汉各族的共同饮食特色。

今天我们日常吃的蔬菜,大约有160多种。

但在比较常见的百余种蔬菜中,汉地原产和从域外引入的大约各占一半。

在汉唐时期,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和水果品种,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

与此同时,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中原,如乳酪、胡饼、羌煮貊炙、胡烧肉、胡羹、羊盘肠雌解法等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

在汉代传入的诸种胡族食品到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在黄河流域普及开来,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其中尤以“羌煮貊炙”的烹饪方法最为典型。

所谓“羌煮”即为煮或涮羊、鹿肉;“貊炙”类似于烤全羊,《释名》卷四“释饮食”中说:“貊炙,全体炙之,各自以刀割,出于胡貊之为也。

”正是由于“羌煮貊炙”鲜嫩味美,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因而逐渐成为胡汉饮食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汉族也不断向西域、周边少数民族输出中原的饮食文明。

这其中既有产于中原的蔬菜、水果、茶叶,也有食品制作方法等。

汉唐时期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的时期。

东汉以后,胡床作为一种坐具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渐被普遍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的饮食文化[摘要]由于统治者的推崇,道教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唐代饮食文化中也具有了浓厚的道教色彩。

虽然唐代人们食用的蔬菜主要来自园圃的供应,然而采食野菜仍是当时饮食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一来利用野菜充饥,二来也为自己的食物增添新爽的口味。

在唐代,唐朝饮食文化与外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

[关键词]唐代;饮食;文化;道教;野菜;酿酒;胡食一、唐代饮食文化中浓厚的道教色彩唐朝建立后,统治者因为自己姓李,于是将老子李耳追命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倍加推崇道教,使道教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仅次于佛教的重要宗派。

因此,一些道教的习俗风靡了全国,道教对唐代的饮食也有了深刻的影响。

1.鱼、肉在饮食中受到多方限制道教的教规对信徒的日常饮食有严格的约束,禁食荤腥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唐朝统治者为了追尊道教,将道教的禁忌推行全国,使全国百姓都以此为约束。

734年十月特下令“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起十三日至十五日,并宜禁断宰杀渔猎”。

这样,大唐的百姓即使不信教,也必须遵循此制,前后食素三天。

道教经典中认为龙多为鲤鱼转化而来,神圣不可侵犯,食之者将遭遇大祸,加之“鲤”与“李”谐音,唐代统治者于是严禁捕杀食用鲤鱼。

731 年正月唐玄宗下令“禁捕鲤鱼”⑵,凡捕得鲤鱼者必须放生,街市有贩卖鲤鱼者杖六十⑶。

推而广之,唐代统治者更是制定出一系列条例,限制钓鱼食用,将禁食鲤鱼推广到限食一切鱼虾。

因此,在唐代鱼类经常成为难入肴馔的珍稀。

2.道教名词在菜肴中频繁出现道教名词频繁地出现在饮食、菜肴之中的情况在唐代前基本没有,然而在唐代的菜谱中却经常出现,形成一种时尚,。

用道教名词命名食品、菜肴大体可分为如下三类:(1)直接称之为道人的,如“菊道人”⑷。

(2)用“神仙”、“仙人”命名,如“玉桂仙君”⑸、“仙人鸾”、“八仙盘”、“神仙粥”等等。

(3 )用道教传说或典故命名。

道教讲求长生不死,所谓仙,按照《释名·释长幼》的解释是“老而不死曰仙。

仙,迁也,迁入山也。

”按照这一说法,唐人食品、菜肴中便产生了许多以“长生”、“长命”来命名的肴馔,如“长生粥”、“长命面”等等。

3.道教节日及节日饮食习惯引入民间由于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道教节日在唐代颇为流行,节日的饮食习俗也被带入了民间。

道教将上元、中元和下元分别作为天官、地官和水官大帝的生日,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唐代统治者将三元节进一步推广,下令民间百姓也必须遵守三元日食素并且禁捕杀渔猎的规定。

今天上元节即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作为民间节日最早可上溯到汉末三国时期,据传与道教有关。

唐朝定重阳节为三大令节之一,每到此节,唐人都会登高、饮菊花酒、食“重阳糕(高)”。

4.道教养生食品深入人心道教讲求养生,认为人经过修炼可以达到羽化升仙,长生不死。

炼制并服食丹药是其修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时的饮食也特别讲求营养。

受这种道家饮食习惯的影响,唐代人无论是炊饭、烹茶、酿酒都喜欢在其中放入一些草药及营养价值较高的物品。

这成为唐代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

青精饭又名乌饭,它最初由道士发明,作为修炼过程中补益身体的饭食。

它的制法是用南烛树茎叶浸米,待米变黑以后,上锅蒸制而成。

南烛的食疗价值很高,因此青精饭的制法唐时传入民间,成为世俗民众补养身体的佳品。

神仙粥,也是一款道士、修炼的人服食的粥品,在唐代时流行民间。

食此粥可以益气壮阳,调补虚损,有益健康。

此外,汤饼(今天的面条)、米饭中也时常加入营养物品,在唐代饮食中也非常普遍。

酿酒时加入中草药更是唐代酿酒业的一大特色。

唐人喜欢饮酒,但过分饮酒对身体有害,于是人们根据道教养生学说在酿酒过程中加入一些中草药,以中草药的补益作用来缓解酒对人体的侵害。

因此唐代人普遍崇尚药酒,把药酒列为上等佳酿,认为“高人酒味多和药”,药酒只有世外高人才配饮用。

因此,文人骚客招待客人喜用药酒,“药酒欲开期好客”。

新丰酒,产于新丰,是唐代的一种名酒,王维曾经赞美它“新丰美酒斗十千”,李白在诗文中也写道“买酒入新丰”。

它在酿造中就加入了麻油、川椒、葱白等原料,改变了黄酒一成不变的味道,形成了自己特殊的风味⑹。

除此之外,唐代的酒曲全部都是用蓼、苍耳汁拌造而成,中草药汁取代了水的作用,所以,唐代人所酿酒中全部含有这两味草药。

实践证明,蓼、苍耳汁加入酒中能促进酵母和各种酶的繁殖,这一发明在酿酒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至今仍被延用,这无疑也得益于道教发展的结果。

唐代饮食文化中鲜明的道教色彩,一方面同统治者人推崇道教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因为道教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尽力接近百姓。

唐代饮食文化鲜明的道教色彩是唐代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唐文化的重要特色。

二、唐代饮食生活的重要内容——野菜唐代人们食用的蔬菜主要来自园圃的供应,然而采食野菜仍是当时饮食生活的重要内容。

人们一来利用野菜充饥,二来也为自己的食物增添新爽的口味。

唐朝时蔬菜品种还不是很多,特别是冬天,就连皇宫里也难得吃到新鲜的蔬菜。

所以野菜大大丰富了唐人的饮食。

唐人最常采食的野菜包括莼、蕨、薇、荠、蓼、苍耳、马齿苋等品种。

莼菜,又名水葵,属水生睡莲科植物,其叶片浮于水面,我国长江以南多野生,春夏采其嫩叶可作蔬菜食用。

蕨属蕨类植物,凤尾蕨科,多年生草本,南北荒山中均有生长。

其幼叶可食,称蕨菜。

春荒时期,新生的蕨菜作为天然食物,往往可以帮助人们度过艰难岁月。

薇是豆科植物中的大巢菜,俗叫微菜,多生于山地,味甘,微辛,其蛋白质含量高于同类野菜。

荠菜属十字花科植物,多生于田野及庭园,春季鲜嫩时可食。

这四种野菜都很美味,也是唐代的人经常使用于肴馔之中的。

苍耳,又名卷耳,属菊科植物,多生于荒地及路旁。

藜,亦称灰菜,属藜科,南北均产,其嫩叶可食。

藿,指豆叶。

藜藿经常并称,意为贫贱之菜。

这三种野菜味道并不可口,但唐朝的贫穷人家在饥荒的时候必须把它们当做食物用来充饥。

蓼,指水蓼,一年生草木植物,生于湿地、水边或水中。

水蓼味辛辣,含有辛辣挥发油,人们一般将其作为调味食物。

除水蓼外,同为蓼科的香蓼和青蓼也常被当作野菜食用。

马齿苋,又叫马齿菜,广生于田野、荒坡和农作物之间,夏秋时多可采集。

唐人把马齿苋当作难得的佳蔬,连唐朝宫廷有时也吃马齿菜,并以此作为体查民情的一种表示。

《唐语林》卷一曾记载:“德宗初即位,深尚礼法,……召朝士食马齿羹,不设盐酪。

”除上述的品种外,唐人采食的野菜还有很多,诸如睡菜、水韭、荇菜、苦菜、堇菜、鼠耳、金盘草、回纥草、孟娘菜、四叶菜等。

总之,唐朝人尽最大可能去自然界寻觅野菜,借以弥补食物的欠缺,同时也为自己的日常食物开辟了更多的资源。

三、唐朝饮食文化与外国饮食文化的交融在唐代,唐朝饮食文化与外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

今天我们日常吃的蔬菜,大约有160多种,在比较常见的百余种蔬菜中,汉地原产和从域外引入的大约各占一半。

在汉唐时期,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水果和调味品。

引入的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

与此同时,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了中原,乳酪、胡饼、羌煮貊炙、胡烧肉、胡羹、羊盘肠雌解法等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

其中以“羌煮貊炙”的烹饪方法最为典型,所谓“羌煮”即为煮或涮羊、鹿肉;“貊炙”类似于烤全羊。

另一方面,汉族也不断向西域、周边少数民族输出中原的饮食文明,包括中原的蔬菜、水果、茶叶、食品制作方法等。

1992年在新疆吐鲁蕃发掘的唐墓中,就出土过一种梅花型带馅的点心。

唐代的外来饮食最多的是“胡食”,“胡食”是汉代人对从西域传入的食品的一种称法。

唐代的胡食品种很多,例如面食有餢飳、毕罗、胡饼等。

餢飳是用油煎的面饼。

毕罗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以面粉作皮,包有馅心,经蒸或烤制而成的食品。

汉族在接受胡族饮食时,往往在“胡食”里渗进了汉族饮食文化的因素,如羊盘肠雌解法,唐人就用米、面作配料作糁,以姜、桂、橘皮作香料去掉膻腥以适合汉人的口味。

由此可见,尽管胡汉民族在饮食原料的使用上都在互相融合,但在制作方法上还是照顾到了本民族的饮食特点。

这种吸收与改造极大地影响了唐代及其后世的饮食生活,使之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包罗众多民族特点的中华饮食文化体系。

唐人非常喜欢饮酒,其中有名的是酒八仙。

酒八仙指唐代嗜酒的八位学者名人,亦称酒中八仙或醉八仙。

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

在唐朝本土的药酒流行的同时,唐朝也流行“洋酒”,像波斯的三勒浆、龙膏酒,高昌的葡萄酒。

古长安西市及春明门至曲江池一带,也有不少胡姬侍酒的酒肆。

李白的诗作中对胡姬多有咏吟,所谓“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更写到“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描绘了一片异国情调、旖旎风光。

张骞在出使西域时将葡萄种植及酿造技术引入中原,但由于葡萄原料生产具有较强季节性和地域性,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并没有在内地大面积推广。

唐太宗攻破高昌时将葡萄栽培及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引入了内地。

据《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记载,唐初就已将高昌的马乳葡萄及其酿酒法引入长安,唐太宗亲自监制,酿出八种色泽的葡萄酒,“芳辛酷烈,味兼缇盎。

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歌咏葡萄酒的唐诗。

据说魏征是酿造葡萄酒的能手。

除此之外,唐代还从西域引进了蔗糖及其制糖工艺,使得中国古代饮食又平添了几分甜蜜,其意义不亚于葡萄酒酿法的引进。

从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唐朝时开明的对外交流的政策加深了唐朝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促进了唐朝文化的发展。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繁荣时期,这与唐朝开明开放的对内对外政策有着莫大的关系。

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能够反映出唐朝的开明开放,就连饮食文化里也有体现,唐朝的饮食文化也因为唐朝开明开放的对内对外政策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注释:⑴王溥:《唐会要·断屠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新一版,857页⑵刘昫:《旧唐书·玄宗纪上》,中华书局⑶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二·鳞价篇.》,中华书局,1981年12月第一版竖版繁体,243页⑷陶谷:《清异录》,中华书局,2001年7月版,56页⑸毛胜:《水族加恩簿.引清异录,卷上》⑹林洪:《.新丰酒法·说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