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案
高中历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2)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大危机时期的社会现象;(2)运用比较法,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效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资本主义制度在面对危机时的脆弱性,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关心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
2. 教学难点:(1)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2)罗斯福新政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什么会陷入经济大危机?(2)展示大危机时期的相关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大危机的关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危机时期的背景、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2)引导学生关注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目的及其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讨论的成果,引导学生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评价。
4. 知识拓展:(1)介绍罗斯福新政在改革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启示;(2)探讨我国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选取一个与罗斯福新政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下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

九年级下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了解经济危机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和各国应对危机的方法。
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危机的爆发,特点,对世界的影响,美国应对危机的方法。
本节是第二单元重点的一课,是世界历史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相对的平静到二次世界大战的过渡,为什么会发生二次世界大战?学习本课我们会有所收获。
2.对于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了解历史事件的根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避免战争发生的方法的了解与运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
学情分析
1.对于经济危机时期资本家销毁农产品,而广大人民食不裹腹的社会现实,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上课的时候我会先从经济危机是次本主义社会生产相对过剩而劳动人民的购买力不足产生的,简单说就是次本家有产品但是人民没有钱买,资本家了稳定产品价格而销毁的事实让学生能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个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罗斯福新政对于稳定美国民制度的意义
3、对于新政,你有什么看法?如何发展经济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什么是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危机?
2、面对经济危机要如何应对?。
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教学设计

3.课堂反馈: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展示和讲评,指出共性问题,给予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经济危机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成效和意义。
(3)本节课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经济危机的原因:教师详细讲解经济危机的背景、原因,包括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过度生产和消费不足等问题。
2.分析经济危机的影响:教师阐述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重点讲解美国的情况。
3.介绍罗斯福新政:教师讲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改革、工业复兴、农业调整、社会救济等方面。
4.多元评价,促进发展: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5.实践活动,深化理解:设计课堂实践活动,如模拟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提高对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理解。
6.情感教育,树立价值观:结合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3.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选取一个角度,如经济危机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成效等,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与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制作一份PPT,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教学设计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暂时繁荣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掌握经济危机的时间、特点和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的时间、目的、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等历史过程有较全面和辩证的认识。
通过学习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作用,让学生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和不畏困难的品质。
【教学重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罗斯福是20世纪最受爱戴的美国总统,他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困境,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学习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二、新课讲授(一)经济大危机1.教师讲解: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呈现繁荣状态。
如20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的“柯立芝繁荣”。
当时美国的经济“繁荣”一时,但“繁荣”背后潜藏着许多矛盾。
2.材料展示:材料一农业被称为美国最大的产业,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靠农业生存。
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农民的收入在全国的份额却下降了一半,从1919年的16%降到1929年的8%。
工业方面,生产力的提高也远远高于工人工资的增长幅度。
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五分之三由2%的人所拥有。
材料二到1928年,股市越来越显现投机的意味。
经过相当平静的冬天后股价不断大幅度上扬,仅1928年下半年,股票交易量就上涨了42%。
到1928年年末,这种上涨的趋势并没有回转的迹象。
1929年1—3月间,股票交易又上涨了27%,基本达到了顶点。
股票交易每天都在刷新纪录,即使是在股票交易不活跃的夏季。
教师提问:认真阅读材料,从上述材料中我们能找出哪些潜在的矛盾?学生回答:工人、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距严重;出现股票投机现象。
3.教师讲解:20世纪20年代,自由放任思潮在美国盛行,生产的盲目扩张与市场需要之间严重脱节,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投机狂潮,由此引发了经济大危机。
《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第19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一战后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是世界由重建和繁荣到再次走向世界大战的分水岭,并深刻地影响到二战后世界的发展。
本课共有两个子目:第一:空前严重的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特点和影响。
第二:罗斯福新政,介绍了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地点、特点和影响;面对经济危机美国的途径:实施罗斯福新政,新政的目的、措施、影响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能够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济危机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影响。
难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四、突破重难点想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精讲点拨,使学生掌握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搜集相关材料(图片、文字材料、练习等)、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
2024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2024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大危机以及美国政府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教材内容涉及大危机的起因、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的严重破坏以及罗斯福新政在缓解危机、恢复经济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经济危机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学生的分析能力仍需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罗斯福新政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对其深刻内涵和长远影响的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经济大危机的起因、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效果,认识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认识,使之更好地理解美国历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济大危机的起因、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效果。
2.难点:经济大危机的成因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程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案例分析法:以罗斯福新政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政策的内容和效果,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讨论法:学生就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内容,了解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基本情况。
(精心整理)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一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时的时间和地点,归纳此次危机的特点,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此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培养其归纳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因;通过了解罗斯福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挖掘并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的讲述,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
帮助学生懂得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重点难点一、重点:经济危机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二、难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29年,胡佛总统就职演说称:“我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我们的生活已达到世界历史上的新高度,没有一个国家比美国更有保障了……”可是,短短八个月后,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股价狂跌,美国到处工厂倒闭,农户破产,经济一片混乱,百姓流离失所,露宿街头,整个美国社会一片暗淡,这一戏剧性的变化究竟是因为什么呢?当时的美国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呢?为什么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繁荣”却带来了危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快速增长与劳动人民消费能力的相对缩小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这些矛盾一直没有解决,暂时的“繁荣”背后孕育着更大的危机。
二、学习新课:一、空前严重的1929年经济危机1、何谓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6课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2.通过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
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
3.认识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经济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重点难点:重点:经济危机的特点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
难点:经济危机原因及影响;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案例说明“罗斯福新政”子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这一部分内容由于涉及大量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名词,教师在灵活运用书本材料的基础上,还应补充介绍相应的材料和史事,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承上一课目的过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因此本子目的教学顺承上一子目,引导学生理解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自然过渡到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罗斯福新政是其中一次比较成功的改革与创新。
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引导学生以史为鉴,趋利避害,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增强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信心。
在导入环节,教师提出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世界格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可惜的是,“黄金时期”持续的时间并不长,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类矛盾浮出水面,社会矛盾愈加尖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影响。
【教学目标】
重点:1.经济危机的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影响。
难点:1.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们听过美国历史上的“饥饿总统”的故事吗?美国的第31任总统胡佛(上图)在1928年竞选总统时,曾说“今天我们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接近于最终战胜贫困”预言说“每家锅里有一只嫩鸡,车房中有两辆车”。
他为美国人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前景,但在不久后他就获得了“饥饿总统”的绰号,这是为什么呀?
美国在1929年爆发经济危机,这场危机粉碎了胡佛的美好预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场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克服这场危机做出的实践与理论。
【新课探究】
目标导学一.经济大危机
1.柯立芝繁荣
材料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均创新纪录,汽车制造、电机电器制造和住宅建筑业尤其显著。
到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当时英、法、德三国所占比重总和,以致柯立芝总统声称,美国人民已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
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革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空前加速,经济发展迅速。
但由于股票投机成风,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使这种繁荣孕育着新的危机。
2.原因
(1)图片研读
(2)史料研读
仅1933年,美国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扔到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
被点火烧光。
同样在英国、法国、荷兰和丹麦,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
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被杀死。
(3)问题探究
是什么原因引发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答案提示: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
矛盾。
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的相对低下之间
的矛盾。
3.特点
(1)史料研读
特点表现
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
(2)问题探究
结合表格中的提示,归纳经济危机的特点。
答案提示: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4.后果
(1)图片研读
(2)问题探究
经济危机带来了什么后果?
答案提示:经济危机造成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倒闭、民众失业、市
场萧条等。
5.影响
(1)图片研读
(2)史料研读
材料一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情况表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世界外贸
缩减
46.2% 40.6% 28.4% 16.5% 8.4% 1/3 工业
下降
70% 69.1% 50% 48% 50% 2/3
失业人数17 00
万
800万
近300
万
50万
41.3
万
近3 000
万
材料二“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
成千成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
”
材料三英国搬运工的自述
看看这些从美国来的货物,这些美国佬把他们在美国卖不出去的东西运到咱们英国了,但是,我们现在连自己生产的商品都买不起,怎么会有钱买美国的东西呢?不过,咱们的首相已经不顾美国总统的反对,把英国的关税提高了3倍,让英镑贬值了50%,我们还想把英国的商品卖到美国市场中去呢。
(3)问题探究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国内: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的打击,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国际: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引出一连串的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
目标导学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图片研读
(2)史料研读
(3)问题探究
①罗斯福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当选美国总统的?
答案提示: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②我们应该从罗斯福身上学习哪些精神?
答案提示:身残志坚、爱国救民、乐观自信、改革创新等精神。
2.内容
(1)图片研读
(2)史料研读
罗斯福政府成立“全国复兴署”,由它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规……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3)问题探究
①列表归纳新政的措施,并分析其特点。
答案提示:
措施具体内容
工业方面采取了恢复工业的措施,核心是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盲目引起生产过剩。
成立“全国复兴总署”,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生产规模、
产品质量、价格、工资水平、工人每天工作的时数等
农业方面颁布《农业调整法》,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
社会福利方面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进行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
公共工程方面兴办公共工程,推行“以工代赈”,扩大消费需求
金融方面进行大力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②新政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提示:《全国工业复兴法》。
3.作用
(1)图片研读
(2)史料研读
(3)问题探究
①罗斯福新政有何作用?
答案提示: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与巩固,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得到提升。
“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缓和了危机,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影响深远。
②新政能否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答案提示:不能。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即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得到消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③从罗斯福新政中得到哪些启迪?
答案提示:从本国国情出发,对经济政策适时进行调整;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国家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课堂小结】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出路。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