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渐》教案5篇

《渐》教学设计郁文中学韦时英教学内容:广东版第二册第三单元第11课《渐》教材分析:《渐》是丰子恺的一篇富有哲理性的议论散文,文章以自我的情感体验和观察为基础,抒写个人的见解和主张,作者观点非常独到、深刻,表达含蓄。
它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和分析,揭示时间的隐秘性和欺骗性,告诫世人要珍惜时间,把握渐变,坚持做一个明达、谦让、平和的人,呼吁社会的谦让与和平。
文章不仅从哲理深思方面给学生以启迪,更从处世做学问方面给学生以点睛。
因此把握作者写作目的,并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文章在写法上铺得开,挖得深,横向铺陈,联想丰富,纵向挖掘,深刻厚实。
结构上看似笔随兴致,仔细分析,却可见处处关联。
文章谈论的话题不离“人生”:时间的渐进中,人的不知不觉的渐变;文章中所举的事例都是集中于一个事物——不自觉变化而真正发生渐变的“人”本身。
文章在内容上虽然是以日常生活中事物——“渐变”为写作对象,但作者的感情、寄寓的哲理较隐晦,学生较难理解,而作者对于所要表达的主题点到即止,并不赘言,加之举了一些寓言性的事例,增加了学生阅读和理解的难度。
因此教学中我先讲述一个与渐有关有趣实验,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渐变事例:小孩—老人,“纨绔子弟”—“偷儿”,季节转变……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现象,让学生对渐先有感性认识。
但由于本课哲理性蕴涵较深,学生可能无法顺利的挖掘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因此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后半部分,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理解作者所赞扬的“大人格”,“大人生”。
由这些事例的寓意归纳出文章的写作目的。
另外新课标语文强调学有所悟,但更注重学有所获和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提升自我。
因此在教学最后我巧设讨论题,让学生通过讨论畅所欲言,把所学到的,所悟到的,所收获到的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的: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重复与渐变》教案

《重复与渐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复与渐变的概念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重复与渐变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重复与渐变手法进行设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及分类。
2. 重复与渐变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3. 重复与渐变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和分类。
2. 重复与渐变在设计中的应用。
3. 重复与渐变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重复与渐变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重复与渐变的设计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重复与渐变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重复与渐变在设计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及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重复与渐变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重复与渐变在实际设计中的重要性。
4.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重复与渐变的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 搜集重复与渐变的实例,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2. 运用重复与渐变的手法,完成一个设计作品。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及应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设计作品中对重复与渐变的运用情况。
八、教学资源:1. 重复与渐变的实例图片。
2. 设计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等。
3. 设计素材:如模板、图标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及应用。
2. 第二课时:分析重复与渐变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3. 第三课时: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重复与渐变的设计实践。
5. 第五课时:总结与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十、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设计展览,加深对重复与渐变的理解。
2. 邀请设计师进行讲座,分享重复与渐变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经验。
《渐》教案

《渐》教案教案:《渐》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词语“渐”的含义,能正确运用于语境中。
2. 能够熟练朗读并书写词语“渐”。
3. 通过了解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词语“渐”的理解和运用。
2. 和相关词汇的搭配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黑板、白板、教学课件。
2. 学生:课本、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词(5分钟)1.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渐’吗?”2. 学生回答。
3. 教师给出正确答案:“‘渐’是一个表示事物逐渐变化的词语。
”4. 教师给出一些例子,如:“渐渐地,天色变暗了。
”、“他渐渐变得成熟了。
”等。
5.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用‘渐’来描述事物慢慢地发生变化。
”Step 2:词语解释(10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或黑板上写下词语“渐”,并向学生解释其词义。
2. 要求学生根据解释的意思说出相关的词汇。
3.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词汇。
Step 3:词语搭配(15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或黑板上写下“渐渐+动词”,如“渐渐变化”、“渐渐前进”等。
2. 请学生根据提供的动词进行搭配,并读出搭配的词语。
3. 教师逐一点评学生的答案,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4. 学生进行搭配练习。
Step 4:课文阅读(20分钟)1. 学生自行阅读课本上与“渐”相关的句子。
2. 学生在阅读后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答案。
4.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Step 5: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给出的句子,填入合适的“渐”字词汇。
2. 学生完成后,进行互相检查,并对答案进行纠正。
3.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词语“渐”的含义和运用,可以用它来描述事物的逐渐变化。
2. 教师鼓励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多加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课后作业1. 作业本上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色彩的渐变》美术教案

《色彩的渐变》教案一、教材分析《色彩的渐变》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
教材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感受色彩的逐渐渐变的这一现象,以及从中所产生的色相和明度的变化知识。
从而让学生学会使用色彩渐变的原理,创作一幅风景画,并且在创作中体验色彩渐变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关于色彩明度、纯度、色相的知识,认识色彩的渐变。
2.能够运用色彩渐变的原理创作出一幅作品。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感受色彩渐变这一现象的基础上,运用色彩渐变的原理,创作出一幅作品。
四、教学准备教具:大玻璃缸,盒装颜料,毛笔,印有图案的火作、比纸,色彩卡片若干,调色盘,小水桶。
学具:作业纸、毛笔,盒装颜料,调色盘,小水柿:五、教学过程(一)实验引入。
1.老师在一个大玻璃缸卫倒人红颜色水,然后慢慢地加黄颜色水。
提问,请问玻璃缸里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2.小结:颜色在色性上慢慢地产生变化,称为色彩的渐变。
今天我们学习用渐变色来画画。
(板书课题,色彩的渐变)(二)寻找生活中的渐变色。
1.提问:在生活当中,哪些地方能看到渐变色彩?2.学生讨论。
(三)欣赏书上作品。
(四)老师示范运用渐变色彩填图案。
在画的时候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老师边讲边示范,在一个图案甲填上由红色渐变到黄色的色彩,并要求涂的时候不要涂出格子。
(六)布置学生创作1.观察要求涂色作业图案。
2.说一说你想用什么颜色涂大树和背景以及树的轮廓线。
3.老师小结:大树和背景可以选用实际的色彩,也可以用想象的色彩,大树的轮廓线的色彩要与其他颜色形成对比,使其鲜明。
4.创作要求:运用色彩渐变的方法为图案填色,并选用恰当的色填画树的轮廓线。
要求画面工整,颜色搭配适当。
(七)学生展示作品(八)作品评价,课堂总结。
2021年《渐》教案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2021年《渐》教案2021年《渐》教案1教材简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024年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
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
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很重感情
3广交朋友
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读全诗及注释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
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指名读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
(2)从题目看,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说到送别诗,你还知道有哪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赠汪伦》……
《重复与渐变》教案

《重复与渐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复与渐变的概念及应用。
2. 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设计原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
二、教学内容1. 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和分类2. 重复与渐变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3. 重复与渐变在设计领域的应用4. 重复与渐变的创作方法和技巧5. 重复与渐变的实践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2. 演示法:展示重复与渐变的视觉艺术作品和设计案例。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重复与渐变的创作实践。
4.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重复与渐变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点和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应用案例等。
2. 教学素材:包括视觉艺术作品、设计案例等。
3. 创作工具:如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4. 展示平台:如黑板、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系列具有重复与渐变元素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重复与渐变在艺术中的作用和价值。
2. 新课内容:讲解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重复与渐变在视觉艺术和设计领域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在实际创作中的重要性。
4.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进行重复与渐变的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作品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共同探讨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复与渐变在艺术创作和设计中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积极运用重复与渐变的原理。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总结重复与渐变在实际应用中的心得体会,并完成一幅以重复与渐变为主题的创作作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复与渐变的定义、分类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创作实践作品中重复与渐变应用的恰当性和创意性。
3. 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重复与渐变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重复与渐变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如音乐、建筑等。
PS《渐变工具的使用》公开课教案

PS《渐变工具的使用》公开课教案主讲人:时间:地点:【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渐变工具的作用。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渐变工具。
素养目标:培养小组合作探究的习惯及提升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渐变填充方式效果【教学难点】选择渐变样式【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温故知新】渐变工具的使用方法与技巧【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微视频,认识了解渐变工具。
1、打开PS软件,新建一个文档,找到“填充工具组”。
2、认识渐变工具栏(1)选择渐变样式(2)渐变填充方式:线性渐变、径向渐变、角度渐变、对称渐变、菱形渐变(3)“反向”复选框(4)“仿色”复选框(5)“透明区域”复选框(6)自定义渐变样式3、观察分析房屋图片素材渐变颜色效果图【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根据给出素材制作一幅完整的房屋图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析探讨制作方法,共同完成一幅完整的图片。
(1)屋顶添加红色渐变色;(2)墙体添加浅橙色渐变色;(3)草地绿色渐变色;(4)花朵添加黄色渐变色;(5)天空青色渐变色。
【作品展示】小组代表展示作品,并讲解制作方法和技巧,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评分。
评分标准表【小结】1、课堂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渐变工具的使用,同学们也在制作房屋案例的过程中实践操作,掌握了渐变工具,并且还有不少同学做的很好。
在平常的PS学习中,我们大多数都是使用渐变工具,以达到色彩渐变的效果,并且在以后学习蒙板的时候配合渐变工具使用,可以制作出更加出彩的效果。
2、课后作业根据给出素材制作,完成一座自己理想的房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渐》教学设计
秦淑珠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概括理解文章的思想。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阅读——理解概括——鉴赏探究——迁移”的思路,
用联想、比较等方法,自主探究,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情感和态度目标:通过对关键语句的鉴赏,领悟课文蕴含的哲理,使学生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重难点】鉴赏关键语句,把握作者有关人生的态度。
【教学方式】自主探究、互动讨论
【教具安排】VCM多媒体平台、白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大自然和人变化的图片)
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类社会,一切都在渐渐变化着,不知不觉······现在,请同学们看看丰子恺先生是怎样咏叹人生的这种不知不觉的变化的。
二.作者简介:
在浙江省桐乡市一个叫石门湾的小镇上,出了一个被外国学者誉为“最象艺术家的艺术家”。
在故乡人的眼里,他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老者,但是随着亲眼见过他的人的越来越少,他留给后人的东西却愈来愈珍贵了。
他就是一代艺术大师------丰子恺!
丰子恺,原名润,又字仁,浙江桐乡人。
我国现代著名漫画家、文学家、翻译家、美术音乐教育家。
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
后出家,法号“弘一法师”。
一生淡泊,洁身自好。
主要著作有《丰子恺儿童漫画》《缘缘堂随笔》等。
他是中国近代漫画的开山之人,创造了“子恺漫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他的散文清新、美妙、颇含人生哲理。
散文多为关于艺术、儿童和人生的感怀与领悟。
可分为三类:
(1)探究人生和自然奥秘
(2)写儿童情趣
(3)写本人生活经历和社会的炎凉世态。
三.扫清字词障碍:
1、字音
鞭笞(chī)纨(wán)绔(kù)骤(zhòu)雨
佣(yōng)工牛犊(dú)布衾(qīn)浩劫(jié)
轧:(gá)轧帐轧朋友(yà)倾轧轧棉花(zhá)轧钢轧辊
佣:(yòng )佣金 佣钱 (y ōng )雇佣 女佣
2、字形:
阴(y īn )阴暗 荫(yìn )荫庇
腊(là)腊月 蜡(là)蜡烛
蔽(bì)浮云蔽日 敝(bì)敝帚自珍
誉(róng )荣誉 誊(téng )誊写
四.整体把握: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阐述“渐”的?请找出文中有“渐”字的关键句。
明确:文中有关“渐”字的关键句:
1、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2、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
3、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杀生,无不暗合于这法则。
4、“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办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
5、我没有变,还是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6、“渐”的本质是“时间”。
7、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结构思路:
人生阶段
渐的外在表现(1-3)
人生境遇 季节
自然社会 昼夜
儿女成长
渐 植物花开
渐的作用(4-5)
渐的实质(6-7)
五.思考探究:
思考:1.“渐”在文中指什么?
——文章中的“渐”是一个关于时间推移、事物变化的程度的修饰词,意谓“渐渐”。
思考:2.文章是如何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渐”的?
“大人格”,“大人生”的人,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主所欺
年华老去
境遇变衰
季节变换
大量实例昼夜交替
有形之“渐”
儿女成长
植物花开
抱犊跳沟
时辰钟动
思考:3.作者认为“渐”有什么作用?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
六.品读语言,体会感悟,归纳写作意图:
在揭示了“渐”的本质后,作者有什么感悟?
找出文章中表明作者感悟的句子,思考作者写“渐”的目的是什么?
◆“我觉得百年的寿命,定得太长。
象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一样的谦让,和平,也未可知。
”
——强调渐变对人的影响,认为缺少谦让、和平与有凶险残惨的争斗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寿命意识“定得太长”。
追问:真的是寿命定得太长吗?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
那是’大人格’,’大人生’”。
怎样才是“大人格”、“大人生”?
——高瞻远瞩的目光;
智慧、明达的思维;
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谦让、平和的人生态度;
……
◆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英国诗人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人活在世上,就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蜗牛壳里,空间那样狭窄,还有什么好争
论呢?生命短暂,就像石头相撞的那一瞬间所发出的一点火光,人生就这样过去了。
人生在世,是如此的渺小、短暂,又何必斤斤计较呢?
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就如岸边一树、一草、一花,荣枯无序,花落有声。
懂得感激生命,才会晓得生命的珍贵。
◆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人生,做一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七.写作特点:
1、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2、语言平易朴实,分析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八.总结全文:
文章引用了生活中许多的事例,由浅入深,从身边的琐事、日常的见闻、零星的感想谈起,由具体到抽象,揭开“渐”的本质,感悟人生的道理,认识时空变化的真谛,呈现生存的哲理。
文章既有对生命的玄思,又有对具体事务的品味,随意书写,潇洒自由。
九.课堂延伸:丰子恺漫画欣赏
十.布置作业:你是否感到“渐”对你的影响,这影响是好是坏?你今后该如何面对你的学习与生活?请你谈谈你的感受与体会。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1.解析:选B。
A项,分别读liáng/liànɡ,shè/shè,chēnɡ/chèn;B项,分别读kēn
ɡ/hánɡ,jiè/jí,shí/zhì;C项,分别读nào/chuò,chēn/chēn,zhǐ/dǐ;D项,分别读lì/shuò,pí/bǎi,chuò/chuò。
2.(1)答案:文章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为其恒久不变。
使人流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辛苦。
好处是贴切、生动、形象。
(2)答案: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的人。
(3)答案:白居易:人生世间就像是生活在小小的蜗牛角之中,又何必去为一些小利争执不休呢?人的一生就像火花一样一闪即逝,如此短暂。
布莱克:一粒沙子可以反映整个世界,一个局部可以看出整体,短暂的一瞬间也可以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