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显斌《娘的那轮中秋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余显斌《骈枝的苦恼》中考小说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题)

余显斌《骈枝的苦恼》中考小说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题)

余显斌《骈枝的苦恼》中考小说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题)(四)阅读下面小说,完成21~25题。

(13分)骈枝的________ 余显斌①他性格内向,十分自卑。

因为他左手长着骈枝——小手指上又长了根手指,很难看。

②有一次,一个小女生看见了他的骈枝,惊叫道:“呀,你昨长了六根手指?”他听了,捏着手红着脸哭了。

那时,他才九岁,刚懂点事,就感觉到自己和别的孩子不同。

可是,又不敢做手术,因为怕痛。

于是,那根手指就留了下来,成了他的心结。

他爱把左手插在口袋里,生怕一不小心,会露出自己的骈枝,惹来大家的嘲笑。

渐渐地,他喜欢一个人待在教室的一角,不玩,不笑,很少说话。

③初中时,他遇见了她,一个非常清秀的女孩,白净的脸上旋动着两个酒窝。

她做了他的同桌,经常“咯咯咯”地笑,把幸福满天张扬。

④一次,老师让她上讲台演讲,她走上去,眉眼弯弯,一边演讲一边“咯咯”地笑,以至于大家都忍不住,跟着笑了,嘻嘻哈哈的一大片。

最后,就连绷着脸的老师也忍不住笑了。

其实,她笑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念错了一个字。

这也值得笑,真是的!他皱着眉想。

⑤还有一次,她写字的时候不小心,手肘一晃,一下子撞着了他的手肘,他急得咂一下嘴,表示不满,她侧过头来一看,他一笔从作业本的上面斜斜地画到了下边,仿佛蚯蚓一样,弯弯扭扭的。

她又笑了,“咯咯咯”的,如喷泉一样,泛着阳光,四处泼洒,流光溢彩。

⑥他望着她:噘着嘴问:“笑什么?难道很搞笑吗?”她指着那笔字,说道:“像一条蛇!你在绘画啊?”说着,又笑起来。

⑦终于有一天,她看到了他的六指。

当时,他悄悄伸出手,拿着指甲剪,准备剪指甲。

她看见了他的骈枝,睁大了眼,接着笑了起来,“你真幸运!”她说。

⑧他很生气,说这话明显是在讥笑自己嘛。

可她仿佛一点儿也看不出他生气了似的说:“上帝太偏心了,给我们十根手指,却多给了你一根,你一定和他是亲戚,走了后门,他照顾你的。

”⑨第一次,他听到了对六指真诚的赞美,他敏感的心隐隐有了一种平衡感,有了一点安慰。

《中秋月》阅读附答案

《中秋月》阅读附答案

《中秋月》阅读附答案
《中秋月》阅读附答案
《中秋月》阅读附答案由本店铺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本店铺,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本店铺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阅读苏轼的《中秋月》一诗,完成第1-3题。

(6分)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这首诗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

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1.这首诗四句话中与《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高度一致的一句话是。

(1分)
2.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优美意境。

(3分)
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
参考答案:
1.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中秋之夜,天色渐晚,暮云像知人事一样早早地散去,露出了十五的圆月。

明月当空,月色如水,让人感觉到清寒之气。

在这寂廖广阔的宇宙中,明月慢慢地转动着她玉盘一样的身影,仿佛在告诉我
们,时间就这样一点点地流逝着。

3.这首诗写法上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兄弟手足之情。

陕西汉中市2018届高三语文12月检测试卷有解析

陕西汉中市2018届高三语文12月检测试卷有解析

陕西汉中市2018届高三语文12月检测试卷(有解析)汉中市2018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

《景德传灯录》有这样的记载: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然而“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

孔子在《论语》中,已谈到“安”。

宰我觉得守丧三年太长了,孔子申斥宰我“不仁”,丧礼之所以规定守丧三年,理由就在于一个“安”字。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

《论语》也谈到“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履,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

关于“立”,孔子的说法是“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就是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

关于“命”,孔子的说法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命”,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

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

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

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故乡的中秋夜》阅读答案

《故乡的中秋夜》阅读答案

《故乡的中秋夜》阅读答案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考核题型。

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和解题速度,需要我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故乡的中秋夜》阅读答案,相信同学们完成后会有收获。

《故乡的中秋夜》前几天,我那九岁大的女孩就嚷着要买灯笼和蜡烛了。

每年中秋我都会挈妇将雏合家到邻近的海心公园赏月观灯。

是夜,天宇湛蓝,皓月当空,玉蟾滴露;公园里,人们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四处游逛,孩子们在旷地上摆开烛阵,烛光组成各种图案,编织出心中美丽的幻梦。

那摇曳的、橘黄的小火焰,映照着孩子们一张张欢愉的笑脸。

于是,我的思绪便轻轻地飘扬起来,飞回故乡,飞到那似乎十分遥远的童年……故乡的中秋夜,月凉如水,撒了满院的银辉。

院落里的瓜棚上攀缠垂拂着枝蔓缨络,宛如一缕缕袅袅的绿烟。

瓜棚下,铺着竹榻,摆着茶几,擦拭的乌光发亮的漆盘里,盛着花生米、红枣、冬瓜糖,那在平日是难得一见的,今夜,大人们可真是慷慨施与了。

我和一群小伙伴围坐在一起,拍着手唱起福州童谣:“月光光,照门户,月姐做媳妇;嫁哪里?嫁下渡①……”母亲燃起几枝香走到院中,面向南天,揖了几揖,然后把香插在装着米的洋铁②罐里,嘴里还喃喃自语着。

我知道,她是在遥祝远在南洋的外公外婆,这是母亲每逢中秋例行的仪式。

“妈,外公外婆听得见吗?”“听得见的!”母亲虔诚而自信地说,“那年,月缺的时候,他们乘着月亮船走了,你外公说月圆的时候就回来团聚。

你看,圆圆的月车正从天边滚来了哩,他们惦着我们。

”其实,外公他们去异国几十年,从未回来过,后来音讯也中断了,至今不知是否尚在人间。

“妈,你哭了哩!”母亲用衣袖拭了拭眼角:“去吧,上别处玩去吧!”她一面拭着泪,一面走向里屋。

少不更事的我们,便像获得赦令,雀儿般飞出了院门,奔向月光下的田野。

乡间有个风俗,说是如果把中秋夜摘的南瓜塞进新婚夫妇的被褥里,新人就会“早生贵子”。

种瓜的乡亲,明知夜里的南瓜会被偷,也不在前几天就把瓜摘尽,而会特意留几个,让孩子们换两只红蛋、一碗线面,解馋开心哩!于是,我们瞄准了一个搭在池塘上的瓜架,你搡我扶地攀过去,正欲下手,“哗”的一声,瓜棚坍了,伙伴们纷纷落水,大伙一时兴起,干脆在池塘中游了一个够,搅乱了一池的星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一、古典之美(27分)[一]1.学校话剧社准备排演舞台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请根据提示,补全剧本(节选)。

(10分)舞台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时间:上海解放前夕地点:上海,李侠与何兰芬的家人物:李侠——中共秘密情报员 何兰芬——以夫妻身份掩护李侠的上海纺织女工 李侠和何兰芬正紧张地阅读情报……突然断电。

敌人随着测向仪信号向弄堂口走来。

街灯忽明忽灭,电波声忽隐忽现,警报声此起彼伏。

李侠端坐桌前,一边向党组织发送电报,一边示意何兰芬赶紧撤离,生死关头,他用行动诠释了革命者的选择:(1)“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他目光坚定似在慷慨陈词:“(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何兰芬面对沦陷的山河,不禁感伤:“(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完淳《别云间》)但她很快坚定信念,告诉自己要有秋瑾那般“(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的豪气。

李侠换上军装,戴上军帽,目视远方,他坚信(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新一代的革命力量必将涌现。

身处逆境,坦然面对,先贤们早已为我们做好了表率。

青少年要有使命感,要有范仲淹“(6)____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责任担当。

2.请写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刻画少年孙权英雄形象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2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类文阅读《中秋月》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类文阅读《中秋月》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类文阅读《中秋月》含答案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解释词语:
银汉:
玉盘:
2. 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组是()。

A. 第一句没有写月光,而是写“暮云”。

B.第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D.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与亲人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3.翻译诗句。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写一首你知道的描写中秋的古诗吧。

参考答案:
1.银河月亮
2.A
2.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4.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高考文学类阅读《回乡余显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高考文学类阅读《回乡余显斌》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高考文学类阅读《回乡余显斌》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高考生在备考语文的过程中要重视文学类阅读,要想积累答题经验必须在课下多做阅读练习题,下面教育为大家带来高考文学类阅读《回乡余显斌》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乡余显斌将军离开的时候,才十八岁。

那时,将军背着斗笠,戴着军帽,很精神,也很帅气。

将军是跟着刘邓大军离开的。

将军离开时说,自己会回来的。

将军拉着张婶的手说:大妈,你救了我,到时我会回来看你的。

将军红着眼眶又对吴哥说:大哥,你等着,我一定会回来的。

将军挥着手走了。

将军这一走啊,南北东西,就是几十年。

几十年里,将军汇来东西,打来电话,问张婶好,问吴哥好,问乡亲们好。

将军说,自己很想回来,可是,没有时间啊。

将军说,自己一旦有时间,一定会回来,一定会看望乡亲们的。

大家都说,将军还记得老家,还记得大家呢。

张婶擦着眼睛说:哎,孩子受苦了。

在张婶眼中,将军一直还是个孩子。

吴哥也点着头,安慰道:现在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

张婶有时会望着村口,自言自语道:咋不回来啊,是不是忘了老家啊?吴哥摇着头,想说什么又没说,只是叹一口气。

两人就谈起当年的将军,那样年轻,就是营长了,就带着部队打仗,就受伤了,在张婶家养伤。

那时,生活多苦啊,没啥好吃的,上顿红薯下顿红薯的。

张婶说罢,长叹一声道: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

吴哥仍不说话,咂吧着烟锅。

那次,国军士兵听说一个解放军伤员在村里养伤,还是营长,就赶来抓。

自己听到消息后,赶到张婶家,背起将军就跑,躲在山上三天三夜啊。

国军士兵放火烧山。

大火呼呼的,将一座山都烧秃了。

自己和将军躲在一个水塘里,一人嘴里衔着一根芦苇管,这才躲过一劫。

两个老人说着,仿佛再次回到了当年。

终于,张婶没有等到将军回来,闭眼前告诉孙子周根,将军回来了,替自己告诉将军啊,当年,生活不好,受苦了啊。

周根点头,默默无言。

吴哥不久也走了,临走告诉儿子吴竹,将军回来了,告诉将军,老哥哥一直想着他呢,盼着他呢。

现代文阅读答案一轮中国月余显斌⑴箫令人寂,月使心明.docx

现代文阅读答案一轮中国月余显斌⑴箫令人寂,月使心明.docx

现代文阅读答案一轮中国月余显斌⑴箫令人寂,月使心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一轮中国月余显斌⑴箫令人寂,月使心明。

⑵常观国画,见江南山水间亭台楼阁,在淡墨间隐隐晕开。

一轮明月高悬于楼角的一片天幕上。

总有人,或士子,或仕女,月下吹箫,无限清绝。

⑶此时,面对着画面,只感到轻风吹衣,相思如酒,浑不知故乡在江南在塞北了:只要身在异地,就有思念;身在家乡吧,又反而叹息远行的友人。

⑷因为一轮月,故有相思情现代文阅读答案一轮中国月余显斌⑴箫令人寂,月使心明。

⑸有时独坐,默诵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句子,觉得此诗实在是中国人特有的情结。

分离,让人中宵不寐,步月中庭,听到风吹叶鸣,清露滴下。

在月光下, 露光与月光一样,让人心地清明,一片皎洁。

至于月亮嘛,当然是家乡的那一轮最可亲可爱现代文阅读答案一轮中国月余显斌(1)箫令人寂,月使心明。

⑹更何况,故乡月下,有心仪的人,也同样望月思人, 对月徘徊。

就连诗圣此时,也禁不住吟哦:“今夜郵州月,闺中只独看。

”言辞之中,孤独如鹤,相思弥漫,让每一个漫游江南的人,或流落塞北的人,都中夜彷徨,难以自已。

⑺月,永远是中华民族心中一枚感情的邮戳,我们永远想依托这轮月亮,把自己的感情邮寄给故乡,或者朋友, 却又永远寄不出去⑻邮寄不出去的感情,于是都聚焦在月光中现代文阅读答案一轮中国月余显斌⑴箫令人寂,月使心明。

⑼大概是太多眼泪的滋润,或者是太多离愁的打磨吧, 月亮总是不同于太阳。

它总是汪着澈淞的水色,总是有着太多的忧伤,也总是显露出太多的挂念和无言的安慰。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再豪迈的诗人,面对着月,也拂不去心中的那轮思念。

越是故作安慰之辞, 越是显出思念之苦;越作豪迈,越难以在乡愁中突围。

(11)一杯酒,怎能消了乡愁?(12)—轮月,寄托着如许相思。

(13)每一次走入古诗词,看诗人们远行,在清露薄霜的早晨,或者是夕阳西下的傍晚,心里,总会代他们产生一缕淡淡的忧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娘的那轮中秋月
余显斌
故乡在山中。

那儿有青葱的竹林,有粉白的房子,有密如细雨的虫鸣。

这一切,在中秋的晚上,都显得那么温馨,显得那么和谐。

这时,一轮月缓缓地升起来。

这,是故乡的中秋月。

故乡的中秋月下,总少不了响亮的笑声,是一群孩子的笑声。

中秋,对于小村而言,很是热闹。

小村人一直有中秋做月饼的习惯。

小村的月饼,做法很简单:村人将芝麻炒熟,粒粒饱满,然后和白糖搅拌在一起,放在石臼中,用石锤研成末,包入蒸馍中;再然后,将蒸馍压平,放在烧红的油锅里,左右翻烤,烤得焦黄焦黄的。

咬上一口,又甜又香又烫,很好吃的。

我们喜欢中秋,更喜欢中秋的月饼。

炒芝麻,一般是在黄昏开始的。

太阳刚刚落下,天边,还沁着一抹红晕,和天边的蛋青色渗透在一起,亮亮的。

这时,家家户户的烟囱上,都冒出一缕烟,蓝蓝地升上高空,在黄昏的余光里显得格外清晰。

多年后,行走在异地,回首故乡时,那一幕情景,总是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总会让我的心暖暖的,十分熨贴。

此时,炒芝麻的香味也浮荡在小村中,浮荡在小村的角角落落里。

我们嗅着了,停止了打闹,一个个扭头向家里跑去。

芝麻炒熟,一般放在簸箕中,鼓鼓胀胀地晾着。

我们悄悄溜到厨房,抓一把塞进嘴里。

每次这时,娘看见了,总会笑着对我说:“小心烫着,馋嘴。

”我答应了一声,忙又抓一把,呜地一声跑了。

西天,最后一抹亮光也消失了。

可是,东边山头上,一轮圆圆的月亮却慢慢爬上了山顶,刹时,一切都亮了,包括小村、树木、河水,包括田里的庄稼。

月光也照着我们,银片一样。

我们傻望一眼月亮,然后,也不知谁喊一声月亮出来了,大家都呜地一声散了,各自回到各自的家。

因为,月饼快做好了,我们要吃月饼了。

故乡过去吃月饼,就是当做一顿饭。

娘系着围裙,用盘子将月饼拿上桌,还炒了菜。

我抓了一个月饼就咬。

娘急了,连连说:“慢点,小心烫着。

”刚拿出来的月饼,真的很烫人的。

我有一次一不小心,就让月饼里的馅儿烫着了,呜儿呜儿哭了。

吃剩的月饼,娘给收起来,就成了我的零食。

我在外面疯玩着,一旦饿了,跑回家喊一声肚子饿了,娘就会拿出一个。

我接过,大口吃着。

娘问:“香不?”我说香,娘一笑道:“馋猫。

”我举着月饼让娘吃,娘低下头轻轻咬了一下,连连咂着嘴,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多年后,在城中,我吃了各种月饼,可都没有娘做的好。

行走城中,一晃多少年,记忆最深的仍是故乡的中秋节。

在故乡,春节守岁,中秋守月。

吃罢月饼,娘拿一张椅子,还有爹,还有其他人,都坐在院子中。

这时,月亮白光光地升高了,爬过了三叔家的屋顶,爬过了二叔家的椿树枝头,贴在当空。

椿树上,一个老鸦窝清清楚楚的,淹没在月光中。

河里的水哗哗地响着,在院子看去,月光下,河水白白亮亮地流着。

村子静下来,有虫声细细密密地响起来。

我靠在娘的怀里,望着圆满的月亮。

娘告诉我,月亮里有一个女孩,名叫嫦娥。

娘说,月亮中有一棵桂花树,很粗很大。

娘教我儿歌:“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去带路,一直带到娘门口……”然后,我就在娘的怀中睡着了,朦胧中,感觉到娘用手在轻轻拍着我,隐隐约约听到娘的歌声:“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去带路……”然后,我沉沉睡去,醒来,已经天亮了。

记得一个中秋的夜晚,娘曾问我:“喜欢娘做的月饼吗?”是时,我刚刚四岁,靠在娘的怀中,吃着娘做的月饼,点着头说:“喜欢!”娘又轻声问:“娘老了,你走远了,中秋时回家看娘吗?”我点着头,脆声说:“我还给你买月饼吃。

”娘高兴地笑了,一脸的幸福。

一晃,多少年过去了。

月亮又圆了,中秋又近了,娘,你还记得那句话吗?一直,我都还记得四岁时的那句话,记得娘一脸阳光的样子。

4.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作者详细的叙述了做月饼的过程,这并不是闲笔,而是凸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B.文章两次写到娘对我说“小心烫着”,都表现了娘对我的担心与责备。

C.文章写到“多年后,行走在异地,回首故乡时,那一幕情景,总是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那一幕情景”指的是那时故乡太阳刚刚落下时天边的美景和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出一缕烟。

D.往事历历在目,作者描写的儿时娘讲的嫦娥的故事,哼着的歌曲和四岁与娘的对话,都是文章精彩的片段,感人至深,耐人寻味。

5.文中划线句子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这些描写的景物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答:
6.文章标题“娘的那轮中秋月”意蕴丰富,请加以探究。

(6分)
答:
答案:
(二)(14分)
4. D(A项“凸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有故意夸大之嫌;B项第一次虽有担心,但更是一种对我顽皮的嗔怪,是一种甜蜜;C项“那一幕情景”是指“炒芝麻”及“我”抓芝麻吃的情景)
5.①作者主要从远近、视觉、听觉、动静结合等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2分)②这些描写的景物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正面衬托了人们生活的祥和、快乐;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使文章具有诗情画意。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3分)
6.答案要点:①暗指儿时发生在中秋节与娘有关的故事。

②代表着娘对我的无私呵护与慈爱以及表达了我对娘的思念。

③蕴含了对儿时幸福团圆生活的追忆。

④暗含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每点2分,三点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