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复习题与参考答案
短文端午节答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短文端午节答案篇一:《端午日》习题及参考答案《端午日》习题端午日习题精选基础知识题1.注音。
蘸酒()茶峒()伶俐()戍军()zhand?nglínglìsh ù2.解释。
①调理:________________②呐喊助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①调理:调整。
②呐喊助威:大声喊叫,帮助增加声势。
语段阅读题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端午日,当地妇女??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1.选文出自作者代表作有散文集2.选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体会文中画线的三个“莫不”一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中画线的动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为什么?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撑)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摇摆)指挥船只的进退。
1.《端午节》,沈从文,《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2.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等三个场面。
3.莫不,程度副词,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多,涉及面之广,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欢度端午节的盛况。
4.不能。
“撑”的速度没有“划”的速度快,且“撑”这个动作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而龙舟竞赛的桨手是坐在船上,因此用“撑”这个动词不恰当。
“摇摆”的幅度大,且没有节奏感,“挥动”有节奏感,用这个动词写带头人的动作符合他的身份特征。
参考答案:基础知识题1.zhand?nglínglìshù2.①调理:调整。
②呐喊助威:大声喊叫,帮助增加声势。
阅读语段题1.《端午节》,沈从文,《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2.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等三个场面。
3.莫不,程度副词,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多,涉及面之广,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欢度端午节的盛况。
中考综合性学习“端午节”真题及答案

四、综合性学习(10分)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九年级(1)班决定围绕节日开展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一端午节”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23.下列有关端午节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寒食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B.相传楚人因不舍屈原离世,便划船追赶拯救,后来演变成了赛龙舟的习俗。
C.为了驱毒辟邪,人们常在端午节这天将艾草挂在门口,或将桃符挂在门上。
D.端午节人们通常要玩龙灯吃粽子,到了唐宋,粽子成了端午节必备食品。
24.根据下面的提示,将对应的中国传统节日名称填在横线上。
(3分)
25.请从下面两幅图画中任选一幅,简述其内容。
(70字以内)(4分)
23.B
24.元宵节(上元节)重阳节七夕节(乞巧节)
25.一艘龙形的船上,一男子在船头击鼓,其他男子一边划船一边喊号子,这就是端午节赛龙舟的场面。
古诗词殷尧藩《端午日》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端午日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15.下列诗句中,属于描写端午节的一项是()A.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B.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C.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D.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16.本诗颈联和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从艺术手法角度作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荀子在《劝学》中也提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高洁傲岸、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特点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对于“环境和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知,荀子说“________________,不扶而直,____________,与之俱黑”,就是这个道理。
15.D16.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一联,用对比手法,将诗人日渐老去与石榴年复一年花开依旧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年华老去的感伤。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则从时空的角度写出了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对自己老而多病的感慨,悲秋之愁,身处异乡的羁旅之愁和孤独思乡的思想情感。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和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出自《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根据诗句中“轻柳”可知,本句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排除A。
B.“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出自《清明后登城眺望》,根据“百花”可知,描写的春天百花盛开的情景,排除B。
C.“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中,“晓寒料峭”表明是冬末春初的景色,排除C。
《端午日》习题及参考答案

个人收集整理-ZQ端午日习题精选基础知识题.注音.蘸酒()茶峒()伶俐()戍军()ò í ìù.解释.①调理:②呐喊助威:.①调理:调整.②呐喊助威:大声喊叫,帮助增加声势.语段阅读题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端午日,当地妇女……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地响鞭炮..选文出自一文,作者,代表作有,,散文集..选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地语言概括...体会文中画线地三个“莫不”一词地作用...下列句中画线地动词能否换成括号里地词?为什么?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撑)去.带头地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摇摆)指挥船只地进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端午节》,沈从文,《边城》、《长河》,《湘行散记》..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等三个场面..莫不,程度副词,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地人之多,涉及面之广,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欢度端午节地盛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不能.“撑”地速度没有“划”地速度快,且“撑”这个动作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而龙舟竞赛地桨手是坐在船上,因此用“撑”这个动词不恰当.“摇摆”地幅度大,且没有节奏感,“挥动”有节奏感,用这个动词写带头人地动作符合他地身份特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参考答案:基础知识题.ò í ìù.①调理:调整.②呐喊助威:大声喊叫,帮助增加声势.阅读语段题.《端午节》,沈从文,《边城》、《长河》,《湘行散记》..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等三个场面..莫不,程度副词,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地人之多,涉及面之广,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欢度端午节地盛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不能.“撑”地速度没有“划”地速度快,且“撑”这个动作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而龙舟竞赛地桨手是坐在船上,因此用“撑”这个动词不恰当.“摇摆”地幅度大,且没有节奏感,“挥动”有节奏感,用这个动词写带头人地动作符合他地身份特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略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端午日沈从文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船与船地竞赛,人与鸭子地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第一段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在原文上用“”划分层次.个人收集整理-ZQ第一个场面:第二个场面:第三个场面:.这是一篇端午日赛龙舟场面地短文,全文紧扣,展开思路..全文三段文字,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归纳这三段地段意.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文章提及了茶峒人端午日哪几种习俗?.文章开始三个“莫不”句有什么表达作用?.作者凭着对民俗地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赶鸭竞赛地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地淳朴民风,表现地民族精神.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答案:.第一个场面(开头至“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写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划船.第二个场面(“划船地事各人在数天以前”至“擂鼓地种种情形”),写划船前地准备、船上赛手地配置和龙舟竞渡地盛况.第三个场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地”至段末),写划船竟赛地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地情景..端午日..时间顺序..第一段:赛龙舟地场面;第二段:竞追鸭子;第三段:结束赛事..用雄黄蘸酒在额角上画个王字、划船竞渡、追赶放鸭..文中三个“莫不”展现了人人参与、一个不漏地场景,为下文龙舟竞渡为什么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湘西端午奋发向上、合作争先.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优质文档】端午节阅读理解答案-范文模板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端午节阅读理解答案篇一:《端午日》习题及参考答案第10课《端午日》习题及参考答案(苏教版7上册)端午日习题精选基础知识题1.注音。
蘸酒()茶峒()伶俐()戍军()2.解释。
①调理:②呐喊助威:3.根据文意,将“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的位置分别填入下列示意图中相应的位置。
语段阅读题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
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分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党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2019-端午日的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16页)

篇二:《 端午日》导学案及答案
十一 端午日
船精彩的场面描写。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了解并领悟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二、自主预学
(一)一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蘸( )酒 泅()水峒() ...
鹳() .
燥__( )
躁__( ) 呐()喊 .一律( ) .2.辨字注音组词。 浆__( )戍__( ) 桨__( )戌__( ) 擂( )鼓 .
戊__( )
3.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是________(1902~1988),原名_________,湖南凤凰县人,__________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了解民俗
搜集我国传统节日资料,说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我们当地端午节的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
①调理:
②呐喊助威:
3.根据文意,将“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的位置分别填入下列示意图中相应的位置。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 苏教版

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A.秦国 B.楚国 C.魏国 D.赵国答案:B解析:分析: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人。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习俗礼节的积累识记。
2.下列划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茶峒(dòng )干燥(zào )B.擂鼓(lèi )洞穴(xué )C.泅水(qiú )节拍(pāi )D.蘸(zhàn)酒划桨(jiāng)答案:D解析:分析:D项“桨”应读jiǎng。
其余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3.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初几( )A.八月十五B.正月十五C.九月初九D.五月初五答案:D解析:分析: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习俗礼节的积累识记。
4.属于屈原作品的是( )A.离骚B.天问D.九章答案:ABCD解析:分析:以上均属于屈原的作品。
故选ABC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习俗礼节的积累识记。
5.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我国加入WTO之后,“诚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B.远处奇峰叠翠,水中倒影如墨,让人领略到如诗如画的山水之美。
C.本届全国书市上亮相的不少作品,文质兼美,引人入胜。
D.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答案:D解析:分析:D项“栩栩如生”描述的是视觉形象,而此句中应是听觉形象。
其余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使用能力。
6.我国的传统节日有()A.春节B.清明节C.端午节D.圣诞节答案:ABC解析:分析:圣诞节是西方人的节日。
前三项是我国的节日。
故选AB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习俗礼节的积累。
7.属于端午节风俗的有( )A.吃粽子B.插艾叶C.赛龙舟D.烧纸答案:ABC分析:烧纸是清明节的风俗,其余三项均为端午节风俗。
故ABC。
点评:考查学生习俗礼节的积累识记。
端午节知识问答题目以及答案

端午节知识问答题目以及答案端午节历经几千年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知识哦!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端午节知识问答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端午节知识问答【1-15】1.屈原生活在哪个朝代?答:春秋。
2. 屈原是春秋时期哪国人?答:楚国。
3. 屈原的姓是什么?答:芈。
4. 屈原的名、字分别是什么答:名平,字原;或名正则,字灵均。
5. 屈原的属相是?答:虎(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6. 屈原投哪个江而死?答:汨罗江。
7.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说出3个)答:《离骚》《九歌》《九章》《天问》。
8. 屈原创作的新诗体是:答:楚辞。
9.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是答:《楚辞》。
10. 《九歌》中十一篇祭祀十位神,其中天神是:答: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
11. 《九歌》中十一篇祭祀十位神,其中地祇是:答: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
12. 屈原投汨罗江前的绝笔之作是?答:《怀沙》。
13. 楚辞《渔夫》一文中,屈原陈述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14. “独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分别指:答:《国风》《离骚》。
15. 唐代文秀《端午》一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的后两句是:答: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知识问答【16-30】16.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维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出自哪首诗?答:《端午日》(殷尧藩)。
j17. 宋代大诗人路由曾在《重五》一诗中写道“粽包分两髻”,下一句是什么?答:艾束著危冠。
18. 什么被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答:史记。
19. 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是?答: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20. 端午节是农历的哪天?答:五月初五。
21. 端午节的别称?(说出3个)答:端午节的别称:夏节、五月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
22. 端午节用英文怎么说?答: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日》习题
端午日
习题精选
基础知识题
1.注音。
蘸酒()茶峒()伶俐()戍军()zhan dòng líng lì shù
2.解释。
①调理:________________
②呐喊助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调理:调整。
②呐喊助威:大声喊叫,帮助增加声势。
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端午日,当地妇女……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1.选文出自一文,作者,代表作有,,散文集。
2.选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体会文中画线的三个“莫不”一词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中画线的动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为什么?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撑)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
右挥动,(摇摆)指挥船只的进退。
1.《端午节》,从文,《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2.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等三个场面。
3.莫不,程度副词,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多,涉及面之广,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欢度端午节的盛况。
4.不能。
“撑”的速度没有“划”的速度快,且“撑”这个动作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而龙舟竞赛的桨手是坐在船上,因此用“撑”这个动词不恰当。
“摇摆”的幅度大,且没有节奏感,“挥动”有节奏感,用这个动词写带头人的动作符合他的身份特征。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题
1.zhan dòng líng lì shù
2.①调理:调整。
②呐喊助威:大声喊叫,帮助增加声势。
阅读语段题
1.《端午节》,从文,《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2.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等三个场面。
3.莫不,程度副词,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多,涉及面之广,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欢度端午节的盛况。
4.不能。
“撑”的速度没有“划”的速度快,且“撑”这个动作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而龙舟竞赛的桨手是坐在船上,因此用“撑”
这个动词不恰当。
“摇摆”的幅度大,且没有节奏感,“挥动”有节奏感,用这个动词写带头人的动作符合他的身份特征。
5.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端午日
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第一段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在原文上用“/”划分层次。
第一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篇端午日赛龙舟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________________,展开思路。
3.全文三段文字,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纳这三段的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提及了茶峒人端午日哪几种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开始三个“莫不”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凭着对__________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赶鸭竞赛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精神。
答案:
1.第一个场面(开头至“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写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划船。
第二个场面(“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至“擂鼓的种种情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盛况。
第三个场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至段末),写划船竟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2.端午日。
3.时间顺序。
4.第一段:赛龙舟的场面;
第二段:竞追鸭子;
第三段:结束赛事。
5.用雄黄蘸酒在额角上画个王字、划船竞渡、追赶放鸭。
6.文中三个“莫不”展现了人人参与、一个不漏的场景,为下文龙舟竞渡为什么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
7.湘西端午奋发向上、合作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