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教材理解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文详解PPT

鲁迅与萧红
萧红(1911-1942),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 也是鲁迅先生培养的青年作家中最具才华的一位,被誉为“三十年 代的文学洛神”。她是鲁迅先生十分欣赏的文学青年,在她的文学 道路和人生旅途上,鲁迅是最重要的领路人。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 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养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 文学园中的奇葩,鲁迅甘做春泥,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代表小说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 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 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 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就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的最大的妙处。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全新的认识?
萧红笔下的鲁迅先生
爽朗乐观、平易近人、坦白真诚 干练敏捷 善解人意、尊重他人 风趣幽默 爱护青年、关心后辈 不拘小节 工作认真、惜时勤奋 热情温和、 实事求是 做事严谨、认真细致取了哪些生活琐事来描写鲁迅先生的?
(1)笑声明朗 (2)走路轻捷 (3)深夜交谈 (4)饮食爱好 (5)调侃玩笑 (6)感染快乐 (7)接待客人 (8)谈青年来信
读读写写
yǎo kāi dié
舀揩
碟
tiáo gēng jiǎo ròu
kǔn ké sòu
捆
咳嗽
xīn jīn jiào duì
调羹
绞肉
薪金 校对
cǎo shuài xǐ zǎo yōu rán fēn fù
草率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解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解析《回忆鲁迅先生》课文解析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品味】“明朗”可见鲁迅笑声之爽快。
(这一细节描写,使鲁迅的开明爽朗、平易近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可亲可近。
【段析】突出先生坦白真诚、平易近人的性格,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与伟人的距离。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段析】通过朴素的描写,逼真又传神地把鲁迅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病,刚好了一点,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火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品味】针对“我”的“火红”的上衣,先生认真地发表见解。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
”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品味】“不大漂亮”是鲁迅先生对“我”这次着装的看法。
过了一会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混浊得很,所以把红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品味】画线句体现了鲁迅先生坦荡、直率的性格特征。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品味】鲁迅先生谈服饰的色彩搭配,与人的搭配,表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也表现了他的知识丰富。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笔记七下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笔记七下一、主题思想本文主要通过捕捉鲁迅日常生活中一些琐碎杂事,以娴熟的叙述技巧,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以眼睛勾画灵魂的白描手段,简笔写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
二、内容分析1. 文章开头就直接点明题目:“鲁迅先生笑得是……”开门见山,紧扣题目。
2.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这一段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绘,语言平实、亲切,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
3.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这一段对鲁迅先生走路的特点进行了具体、传神的描绘,语言平实、自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着,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这一段写鲁迅先生不注重别人的衣着打扮,语言简洁有力。
5. “倘若客人送孩子来,他会让孩子进来。
并叮嘱说:‘不要紧的,大一点好,喜欢进来就喜欢进来。
多玩玩。
’”这一段写鲁迅先生对孩子的态度亲切、自然。
6. “若有人去看他就是这样地介绍自己的女婿:这位是——我的女婿怎么怎么……”这一段写鲁迅先生待人和蔼可亲。
7. “海婴每晚临睡时必向爸爸妈妈说:‘明朝会!’有一天他站在他父亲床前说了会。
”这一段写鲁迅先生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
8. “鲁迅先生嘱咐过我们:楼上的路灯开关由我负责,要记得开灯。
”这一段写鲁迅先生对下属的关心和照顾。
9. “鲁迅先生出书的校样,都用来揩桌子,或做什么的。
请客人在家里吃饭,吃到半道,他就进来了,是按铃进来的,他穿衣服很随便,有时拖鞋也不穿。
”这一段写鲁迅先生生活简朴。
10.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吃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文本解读

《回忆鲁迅先生》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
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
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文题诠释【分析文章的标题】从文题可以看出,这是萧红在鲁迅先生逝世后写下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回忆、怀念。
作者从旁人的角度,回忆鲁迅先生的几件琐事给她留下的深刻印象。
3.主旨【散文的主旨】这篇回忆性散文通过细心的观察,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去世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魅力气质、伟大思想和高尚人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4.内容解读【鉴赏作品文学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
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她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姿态、待人接物、读书写作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情趣、气质以及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
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十二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一会儿。
”许先生如此劝着。
鲁迅先生好象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
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绞肉机绞成的牛肉,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
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一会儿把按成圆饼的面拿去了,他说做了一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身他又做了一只小鸡。
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回忆鲁迅先生文章主旨

《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主要写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1. 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如喜好、性格特点等。
2. 鲁迅先生与友人的交往。
3. 鲁迅先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
4. 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全文通过对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朴素、幽默、勤奋和无私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形象。
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更深层次来看,《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不仅是对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回忆,更是对鲁迅精神、思想和人格的赞美和传承。
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真理的追求、对文学的贡献等,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同时,文章也反映了鲁迅先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展示了他在家庭中的慈祥和关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
他的言行举止,不仅影响着身边的人,也影响着整个社会。
这进一步表达了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回忆鲁迅先生》一文通过对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鲁迅精神、思想和人格的伟大之处,以及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鲁迅先生的缅怀和纪念,也是对文学、思想和革命事业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笔记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笔记《回忆鲁迅先生》课文笔记:《回忆鲁迅先生》知识点:一、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十八件小事,这十八件小事,你认为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性?1、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其观爽朗、平易近人;2、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3、木刻画:写病中鲁迅的一幅木刻画,暗示鲁迅顽强的生命毅力;4、他“休息”了:写鲁迅生命的结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表现鲁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彻底的奉献精神。
二、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
请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品味从中得到的启发。
1、鲁迅的笑声。
文章开头:“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2、鲁迅的坚毅。
一是“明朝会”中,应答海婴,之后就不停的咳嗽。
一是在病中,却还同“我”开玩笑,而且“笑声是朗朗的”。
3、鲁迅的幽默。
鲁迅的幽默是饱含智慧和哲理的。
4、鲁迅的慈爱。
主要体现在鲁迅对海婴的日常小事上。
5、鲁迅的严谨。
在“吃鱼丸”一事上,可以看出他的严谨。
用许广平先生的话说是,“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三、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鲁迅先生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更真实。
伟人也像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害怕,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
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2.更直观。
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知识点

回忆鲁迅先生课文知识点《回忆鲁迅先生课文知识点》咱们来聊聊《回忆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里那些有趣又重要的知识点。
这篇课文就像是一扇窗,让我们能偷偷窥视鲁迅先生的生活点滴,那感觉就像在看一部温馨的家庭纪录片。
在课文里啊,鲁迅先生的形象可鲜活了。
他不是那个高高在上,只能让人仰望着的大文豪,而是一个有着烟火气的普通人。
你看他的笑,文中描写得特别生动,这笑就像一缕阳光,穿过云层照在大地上,一下子就把他的和蔼可亲给展现出来了。
这哪里是我们想象中那个总是皱着眉头,严肃批判社会的人呢?这分明就是一个会开怀大笑的邻家大叔啊。
再说说鲁迅先生的工作状态。
他对待工作那是相当认真,就像一个精心雕琢艺术品的工匠。
他的书桌,那可是他的“战场”,每一篇文章就像是他射出的箭,直指社会的弊病。
他写文章的时候,那种专注,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这让我们想到什么呢?就像一只蜜蜂,一心扑在采蜜上,不管周围有多少花朵,它只专注于那一朵,把花蜜采得满满的。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为的就是给人们带来思想的甘露。
课文里还提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作家的关怀。
这关怀就像春雨,滋润着那些年轻的心灵。
他会耐心地看青年作家的稿子,给出自己的意见。
他可不会敷衍了事,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引领着这些年轻的水手在文学的海洋里航行。
如果没有他的指引,那些青年作家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孩子,不知道方向在哪里。
他的每一个建议都像是灯塔上的光,给青年作家们照亮前行的路。
鲁迅先生的生活习惯在课文里也有不少体现。
他抽烟抽得很厉害,那缭绕的烟雾是不是就像他脑海里那些不断涌现的思绪呢?抽烟的时候,他可能就在思考着如何把笔下的人物刻画得更生动,如何把社会的黑暗揭露得更彻底。
这抽烟的习惯啊,也成了他独特的一个标志,就像李白喝酒写诗一样,鲁迅先生抽烟写文章,烟就像是他灵感的催化剂。
从这篇课文里我们能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伟大的,但这种伟大不是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伟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鲁迅先生》教材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先生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鲁迅先生关心爱护他人、坚信科学、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鲁迅先生的各种资料,了解鲁迅先生在我国文化界的影响和成就。
2.找一些自己能看懂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读。
教材简析
鲁迅先生那犀利如匕首的文章和他那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
但鲁迅先生性格中的另一面,他的随和、亲切,关心和爱护青年人却是我们了解不多的。
在这篇文章里萧红女士为我们介绍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整篇文章的笔法很舒散,好像作者面对我们娓娓道来,读起来很轻松。
这既是散文的特点,也是萧红的写作风格。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写了到鲁迅家做客、认真读青年的来信和踢鬼这么几件事情。
通过这几件事,使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性格认识更加全面。
到鲁迅家做客,写的是极小的事,甚至还算不上故事,只是一些记忆的片断,但是却生动地反映出鲁迅先生的随和、亲切,
带着些许幽默、平易近人和对于青年人的理解。
读青年人的来信是文章讲的第二件事。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关爱以及高度的责任心。
写得最详细的是第三件事踢鬼。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唯物主义立场和科学态度,他坚信世界上没有鬼,在遇到“鬼”的时候,决心探个究竟,体现了他一贯的勇敢作风。
几件事情之间没有关联,他的价值在于让我们从这些小事中去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的平凡与伟大。
从写作上看,当我们在写一个人的时候,要努力突出这个人的特点,包括传神的外貌描写,细小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
实事求是地刻画,不要随意拔高,任意美化或者丑化。
把写人与写事紧密结合起来。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写了鲁迅先生的笑,抓住他的笑是从心底涌出来的,是真诚的,是明朗的这个特点。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笑得咳嗽起来,这些地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亲切可信。
这样的笑确实是鲁迅先生独一无二的,反映了他性格的率真开朗。
*第2段写鲁迅先生的走路特点:轻捷快速。
“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腿就伸出去了”,“抓”“扣”“伸”这些动词用得很贴切,很传神。
戴帽与起步同时,鲜明地反映出鲁迅的性格不拖泥带水。
*第4~15段下面写了作者两次到鲁迅家中做客的事情。
第1次做客主要写作者到鲁迅家去的时候,鲁迅先生幽默地打招呼,
和客人开玩笑。
这说明作者的到来是受欢迎的。
鲁迅正在工作,客人一来,他马上站起来打招呼,说明鲁迅对待来访的年轻人很热情,很平易近人。
第2次做客写的是在梅雨季节,遇到难得的晴天,作者高兴地跑到鲁迅先生家中抒发自己愉快的心情,得到鲁迅和许广平先生的深切理解。
这里有一句含义深刻的话——“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了,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为什么会是忧郁心境,作者隐晦地告诉我们,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让人觉得压抑。
“天晴啦,太阳出来啦”是一个双关语,暗含着对光明的新社会的向往。
而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先生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说明他们懂得作者这句话的意思,他们也有同感,说明鲁迅夫妇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是高度理解的。
崭然:形容高出一般的样子。
*第16~18段写了鲁迅怎样对待青年人的来信这件事。
这件事情分为两层意思。
第1层意思是说鲁迅先生对有些年轻人写信时字迹潦草提出批评,说他们这样的态度是有问题的,对别人不负责任,浪费别人的时间。
作者用了一个“深恶痛绝”,来说明鲁迅先生对这些年轻人的缺点是痛恨的,提出的批评是毫不留情的。
第2层意思是说鲁迅先生对于这些年轻人的来信仍然认真地读,有的还要回信。
眼睛不济,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到深夜。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性格。
*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写了鲁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
鲁迅先生是学医的,学过解剖学,所以,他是一个唯物论者,不信鬼神。
但他关于鬼神的传说到是听得很多。
当时,鲁迅先生常常要到离他教书学堂几里路远的朋友家去谈天,经常很晚才回
家。
一次,他在回家的路上,路过一个坟地,他看见一个白影如鬼一般忽隐忽现,忽高忽低,变幻无常。
他开始有一点踌躇,但后来,他决心要看个究竟,鬼到底是什么模样,而且还准备给鬼致命打击。
当他走到那个白影前面并奋力一脚踢去时,白影叫了,并且站了起来,原来,这是一个盗墓的人。
踌躇:犹豫。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一贯性格。
作者在文章最后一句,借题发挥,说了一句含义深刻的话。
“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倘若:表示假设的连词,如果,假如的意思。
这里的“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后或者是立场错误的文化人。
*本文的生字中要注意“嗽”“济”“剖”“踌躇”等字的读音。
咳嗽的“嗽”字是平舌音。
“济”是多音字,在这里读四声。
“剖”字读“pōu”,不要读成“破”字的读音。
“嗽”容易和喇叭的“喇”字和洗漱的“漱”字相混淆,注意区别。
*课后第1题可以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批一批,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再体会所反映的鲁迅先生的性格。
这一题也是训练学生读文章能抓住要点的能力。
*课后第2题要认真领会鲁迅先生既深恶痛绝,又认真负责的做法是对年青一代的爱护和关心。
这要联系全篇课文来理解,鲁迅先生对待作者是多么的和善慈爱。
也可以补充一些鲁迅先生关心青年和下一代的材料。
*第3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
选做题是针对训练学生写作的基本功而设置的,特别是写人的习作,抓住一个人的外貌特征进行传神描写,使之栩栩如生,
是写好人物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