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原文及读后感(通用11篇)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原文及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原文及读后感(通用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原文及读后感篇1鲁迅被毛泽东称为“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
可以说是闻名中外的人物之一。
前几天,我们便学了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回忆鲁迅先生》。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
其中一件事使我现在记忆犹新——“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进过,虹口公园这么近也没有进过……”当我读完这段时,我想:公园离鲁迅先生家那么近,他为什么不游公园呢?我在书本中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原来他把节约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那么这句话不正说明鲁迅先生热爱时间,珍惜时间吗?没错,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热爱时间人,他的这种热爱时间,珍惜时间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爱时间可以说是如同爱自己的生命。
这时,我突然想到美国著名的作家富兰克林曾说过的一句话:“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的确,只有热爱时间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这难道不是吗?现在社会中浪费时间的人这么多,他们只知道现在享受,浪费时间,而不设想一下自己以后的生活,等到老了才后悔,那时已经晚了。
正所谓“百川东到海,何是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所以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为父母争光,为祖国争光。
这篇文章使我收益非浅,当我反复读时,我对时间的理解越深了。
我觉得“时间就像一把弓箭,只要你用足劲拉起弓,这只箭就会射出,只须一眨眼的工夫,箭就会在你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
”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自己的父母。
但要得到这优异的成绩,就必须珍惜时间,珍惜这分分、秒秒。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杰出人物像鲁迅先生一样珍惜时间,我国杰出的学者李大钊便是之一。
209 回忆鲁迅先生14件小事概括

回忆鲁迅先生14件小事概括
关于鲁迅先生的小事概括如下:
待人和蔼仁慈,关心青年。
如安慰因为身体不好而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的青年、劝诫吸食鸦片的青年等^[1]^。
喜欢切切察察,议论别人的事,身上带有文具。
如,常在街边搜索一迭红面小书、抄古碑文,收集木刻刀并赠给需要的人;发现墙壁上或地上的碎纸片,鲁迅一定会捡起来带走,不论是什么国籍、尺寸,也不论是否是别人丢弃的,更不论是否对他有用^[2]^。
穿着朴素干净整洁。
如身穿一件旧布袍,袍上露出的部分很白,内里却有几处很黑,这是他常穿的结果。
他常常穿着它下楼,到院子里走一趟,看一看,与朋友说几句话;穿着一件牙黄旧棉袄^[4]^。
喜欢安静的环境和氛围。
如家中来客人,鲁迅总会端一碗水送到客人面前,以示敬意;晚饭后四点左右,鲁迅一般就不再接待客人;鲁迅晚年的书房兼卧室约七八十平方米,中隔一账栏,分成两个小屋,搭着天棚,内部摆着书桌^[3]^。
此外,鲁迅先生珍惜时间和生命、舍弃陋习、勤奋刻苦的精神;喜欢孩子;多才多艺;有文学巨匠的品质等小事概括如下^[4]^:
深夜写作。
修改文稿到凌晨。
善于博采众长。
珍惜时间。
舍弃陋习。
淡泊名利。
注重养生。
喜欢孩子。
提倡新生活。
提倡文学自由。
有文学巨匠的品质。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10篇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10篇回忆鲁迅先生篇一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从回忆学习过的鲁迅作品开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小说《社戏》《故乡》等,老师经常给我们介绍到鲁迅先生,考试也经常考到鲁迅先生,那么,你平时对鲁迅是如何认识的,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
(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 教师总结: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
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提起鲁迅我们还会和伟大睿智联系在一起,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不苟言笑的吗?他有没有平凡的一面?我们经常说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这句话适用于鲁迅吗?我们是否能从他平凡生活中发掘出他伟大的一面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画1、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板书)明确:笑声步伐品评衣着真诚待友(四处)与青年们交往2、这些片段,生活场景,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哪些字词来描写的?让我们从先生的笑声开始吧(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品词识人,适时板书)明确:笑声明朗(乐观开朗平易近人)“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豁达爽朗的形象跃然纸上步伐轻捷“刚”“一”“同时”(行为描写)品评衣着(细致随和善解人意)“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本⽂通过对鲁迅先⽣的笑声、⾛路姿态、待⼈接物、读书写作等⽇常⽣活细节的描述,展⽰了伟⼤的鲁迅先⽣的平凡⽣活,表现了鲁迅先⽣的情趣、⽓质以及⾼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3课《回忆鲁迅先⽣》课⽂原⽂ 鲁迅先⽣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的欢喜。
若有⼈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路很轻捷,尤其使⼈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来往头上⼀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切地⾛去。
在鲁迅先⽣家⾥做客⼈,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个钟头的⼯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较少。
还记得有⼀次谈到半夜了,⼀过⼗⼆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个段落就看看旁边⼩长桌上的圆钟,⼗⼀点半了,⼗⼀点四⼗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会⼉。
”许先⽣如此劝着。
鲁迅先⽣好象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烟嘴在沉思着。
⼀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外边下着⼩⾬,弄堂⾥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嘱咐许先⽣⼀定让坐⼩汽车回去,并且⼀定嘱咐许先⽣付钱。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的天,⼏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鲁迅先⽣很喜欢北⽅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病的时候,也不⼤吃⽜奶。
鸡汤端到旁边⽤调羹舀了⼀⼆下就算了事。
有⼀天约好我去包饺⼦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绞⾁机绞成的⽜⾁,就和许先⽣站在客厅后边的⽅桌边包起来。
海婴公⼦围着闹得起劲,⼀会⼉把按成圆饼的⾯拿去了,他说做了⼀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他⼜做了⼀只⼩鸡。
许先⽣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避免加以赞美,若⼀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客厅后没到黄昏就先⿊了,背上感到些微的寒凉,知道⾐裳不够了,但为着忙,没有加⾐裳去。
回忆鲁迅先生 和鲁迅的人物形象

回忆鲁迅先生和鲁迅的人物形象《回忆鲁迅先生》是萧红写的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
文中描述了鲁迅先生在生活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以及他幽默、乐观、勤奋和爱花等特点。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记叙鲁迅先生家里吃西瓜、逗小动物、送小动物、笑着打盹、生病时吃素、不愿麻烦别人等生活琐事,描写了鲁迅的亲切态度和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展现出鲁迅温和的一面。
鲁迅虽然是大文豪,胸中充满了正义的火焰,但十分温和谦虚,是个极好的模范。
他关心下层百姓,有着极大的热情去救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
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和平常人无异,对小动物和花的喜爱也展现了他慈祥和热爱生活的一面。
在人物形象方面,鲁迅先生是一个亲切和蔼的人,同时他又是一个勤奋、热爱生活、正义勇敢的人。
鲁迅先生关心下层人民的疾苦,有着救死扶伤的热情,他勇敢地拿起笔,控诉旧社会的罪恶。
他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也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
总之,鲁迅先生是一个亲切、幽默、热爱生活、勇敢正直的人,他不仅在生活上平易近人,同时在思想上也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灵魂。
回忆鲁迅先生读书笔记(优秀5篇)

回忆鲁迅先生读书笔记(优秀5篇)回忆鲁迅先生读书笔记篇一这篇《回忆鲁迅先生》里,她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对于鲁迅先生的深深的崇敬与感激。
她还运用了自己善于机敏地捕捉细节的特长,充分地施展出了女性作者细腻、清新的笔调,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
萧红当时经常出入于鲁迅先生的家中,她用自己的笔,把读者轻轻地领进了鲁迅家敞开的大门,让读者看到了鲁迅家庭的和谐、生活的朴素。
她细腻地描绘了鲁迅、许广平、海婴一家生活起居的习惯,鲁迅先生饮食的爱好、衣着的怪癖、工作的劳累、临终前的病容,以及许广平先生的操劳、海婴的顽皮,甚至描绘了两位年老保姆与日本医生的面影,她还细致地描绘了客厅、卧室的陈设,一草一木的姿态,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
在萧红的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萧红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富有女性作家的特点,比起其他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来,特别具有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
回忆鲁迅先生读书笔记篇二行动呐喊,思想彷徨,运交华盖,寂如野草,后人朝花夕拾。
这是鲁迅。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到现在仍然是经典。
她从一个女学生的角度,用清丽自然的笔触刻画了日常的鲁迅先生的样子。
萧红是一位心思细腻,对生活充满无限美好想象的女作家,但身在那样一个时代,包办婚姻,远离家庭,她的遭遇是不幸的。
在她心灰意冷,被这个时代的悲剧包围着的时候,调皮的海婴公子、温柔的许先生,以及最令她敬爱的鲁迅先生出现了,鲁迅一家对萧红的欣赏与呵护给了她悲凉人生中最难得的温暖。
鲁迅去世后,萧红写了《回忆鲁迅先生》来怀念他。
他们二人之间的情谊,一直是文坛里的一段佳话。
可以说,没有鲁迅,就没有萧红。
在萧红的笔下,鲁迅先生似乎不再是我心中那个“横眉冷对”、严肃冷峻的革命家的形象了,伟人超脱于常人,却也有平实的一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姿态、待人接物、读书写作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情趣、气质以及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原文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在鲁迅先生家里做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
还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十二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一会儿。
”许先生如此劝着。
鲁迅先生好象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
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那还是住在法租界,所以带了外国酸菜和用绞肉机绞成的牛肉,就和许先生站在客厅后边的方桌边包起来。
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一会儿把按成圆饼的面拿去了,他说做了一只船来,送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不看它,转身他又做了一只小鸡。
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回忆鲁迅先生文章主旨

《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主要写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1. 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如喜好、性格特点等。
2. 鲁迅先生与友人的交往。
3. 鲁迅先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
4. 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全文通过对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朴素、幽默、勤奋和无私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形象。
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更深层次来看,《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不仅是对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回忆,更是对鲁迅精神、思想和人格的赞美和传承。
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真理的追求、对文学的贡献等,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同时,文章也反映了鲁迅先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展示了他在家庭中的慈祥和关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
他的言行举止,不仅影响着身边的人,也影响着整个社会。
这进一步表达了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回忆鲁迅先生》一文通过对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鲁迅精神、思想和人格的伟大之处,以及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鲁迅先生的缅怀和纪念,也是对文学、思想和革命事业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一、文学常识积累1、作者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人。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卜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
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
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鲁迅(1881—1936),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之一,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文学不过是他传播思想的武器。
鲁迅的作品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行无止境的发掘,对中国人的“奴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他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始终维护人的思想的独立性和不妥协性。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萧红全集》第二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有改动。
鲁迅是萧红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导师,萧红也是鲁迅作品的忠实读者。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为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鲁迅去世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
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
当鲁迅刚去世时,萧红写不出回忆鲁迅的文字,不是文章难写,而是情绪方面难以处理。
1938年,萧红情绪的波澜稍有平息,便写出了两篇回忆鲁迅的文章。
1939年10月,萧红在重庆完成了两万四千字的长篇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作为她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的一片心意。
二、课文知识讲解1、字音字形2、词语解释3、按自然空行,请用小标题加以概括每个片段的内容1、笑声明朗(1)2、走路轻捷(2)3、热情好客(3-13)4、“好久不见”(爱开玩笑)(14-17)5、“天晴啦”(会心一笑)(18-23)6、读青年来信(严格又宽厚)(24-26)7、不在意校样(27-30)8、贤内助(忙而快乐的许先生)(31-33)9、看电影路上(绅士风度)(35-40)10、翻书就是休息(41-42)11、深宵灯火(待客与工作)(43-54)12、“鲜鱼丸?坏鱼丸”(信任孩子)(55-60)13、细致包书(61-62)14、拼命工作(“要多做,赶快做”)(64-67)4、本文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琐事?请你简要概括,并说说这些琐事刻画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鲁迅先生明朗的笑:乐观爽朗、平易近人鲁迅先生走路轻捷快速:做事敏捷果断、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嘱咐许广平给萧红付车费:关心友人喜欢北方饭、喜欢吃硬的东西:坚毅、倔强、刚硬的“硬骨头”在饭桌上:对妻子的尊重和爱意胃不好,但对萧红做的韭菜合子还是吃得开心:对小辈的体恤开玩笑:幽默读青年来信:宽容、和蔼,对青年人的关心、帮助不在意自己的原稿和校样:谦逊、淡泊名利、宽厚看电影:为他人着想、随和翻书休息:对时间的珍惜花大把时间陪客人:热情待客、平易近人深夜工作:敬业与辛苦吃鱼丸:做事认真的严谨包书:认真细致病中工作:惧死亡的淡然和争分夺秒工作的勤奋。
5、以上这些内容,看似没有什么联系,比较杂乱。
你能否对它们进行归类?神情姿态:“鲁迅的笑”“鲁迅走路的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饮食起居:“喜欢北方饭”“对萧红做的韭菜合子吃地开心”,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待人接物:“读青年来信”’“不在意自己的原稿和校样”,陪客人”严格、宽容、和蔼、热情。
休闲娱乐:“开玩笑”“看电影”“翻书休息”幽默风趣,为他人着想,珍惜时间。
工作习惯:“深夜工作”“病中工作”,不同寻常,忘我精神。
日常琐事:“吃鱼丸”“包书”,严谨、细致、认真。
总结:可以说,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
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
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6、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阅读课文,完成下表三、课文深层探究1、抓住细节,品味效果①鲁迅的笑声“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笑得咳嗽起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②鲁迅的幽默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开玩笑的话,可见鲁迅先生的幽默风趣2、文中对鲁迅深夜工作背影的描写有什么深意?“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候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这三段文字犹如特写镜头,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坐着工作的情景。
作者的描写体现出鲁迅先生夜里工作至天明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表现了鲁迅背影的“黑大”。
虽然鲁迅身材表瘦削矮小,但是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
鲁迅就像一个斗士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
3、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鲁迅说:“只要能配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养萧红,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本文写1939年,距鲁迅逝世已经三年了,作者的心境已经平静下来,但她对鲁迅的景仰、敬爱之情依旧。
在萧红眼中鲁迅既是文学和思想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长者,也是让人信任亲近的朋友。
4、“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
”文中接着写了邻家及花园里的夹竹桃,写这些有什么用意?这是本文中比较少见的景物描写。
虽然十分简单,但却很有象征意味。
太阳是明亮亮的,照着隔院的人家,照着夹竹桃,也是明亮亮的,景色朴实平常而又十分温馨和谐,成为鲁迅先生“睡”的背景和衬托,表现了鲁迅先生工作的劳累辛苦。
从本文的“回忆”和“悼念”的特点看,这样的景物描写又别有深意:在奋斗终生的鲁迅先生身后,我们相信一定会有光明的世界,一定会有明亮亮的未来。
四、写法探究1、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更真实。
伟人也像凡人一样会开玩笑,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
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2)更直观。
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
而这些都不是通过作者的抽象说教中来的。
(3)更真挚。
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
(4)更有趣味。
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
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的最大的妙处。
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2、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
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
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
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
例如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的深刻的情感,尤其是“悲”感。
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
例如,包书的细节3、文章主旨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五、拓展延伸鲁迅名言精选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3.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4.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5.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