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第七版
7--第17章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第一节 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 Gravis (MG)
概念
神经-肌肉接头处(neuromuscular junction)—定位 发生传递障碍的(transmission dysfunction) 获得性(acquired) 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定性
概念
临床特征 部分&全身骨骼肌易疲劳, 呈波动性 肌无力特点: 活动后加重, 休息后减轻, 晨轻暮重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8-20/10万,患病率50/10万,我国南 方发病率较高。
病因&发病机制
病因&发病机制
正常 MG
病因&发病机制
80%~90%的MG患者外周血可检出AChR-Ab, 其他肌无力患者通常(-), 对MG有诊断意义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Diseases of Neuromuscular Junction
And Muscular Diseases
神经病学(第 7 版)
概述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neuromuscular junction, NMJ)
是一组NMJ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肌肉疾病:骨骼肌疾病
Ⅲ型: 15%, 急性起病,数周累及延髓肌、呼吸肌, 肌无力严重,有重症肌无力危象,需气管切开, 死 亡率较高
Ⅳ型: 约10%,常合并胸腺瘤,预后差。
临床分型
2.儿童型
占我国10%
新生儿型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3.少年型 10岁后发病,多眼外肌麻痹
辅助检查
1. 血、尿、脑脊液检查正常。常规肌电图 检查基本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
可呈(+), 但不明显
神经病学(第7版)贾建平-李岩-脑血管疾病ppt课件

治疗要点
二、增加局部脑血流,改善微循环
1. 调整血压、扩容: 使血压维持在临界高血压水平,避免脑血流量减少加重梗塞。 扩容制剂有低分子右旋糖苷、代血浆、甘露醇、白蛋白等。 2. 扩张血管:急性期不宜使用血管扩张剂 原因: 1)引起颅内盗血 2)加重脑水肿使颅内压增高 3)易导致出血性梗塞 4)使血压下降 故应在超早期及恢复期或症状轻微、病灶较小时使用
脑脊液循环障碍
出血
颅内高压
缺血
临床表现
头痛(90%)
癫痫发作(40%)
视物模糊
局灶性神经缺损
辅助检查
影像学: CT:绳索征、静脉窦高密度征、三角征 MRI:对称性梗死灶/出血灶 CTA/MRV:充盈缺损 DSA:空窦现象 实验室检查: D-二聚体升高,凝血功能异常 腰椎穿刺: 压力增高>300cmH2O
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 可干预 高血压 糖尿病 心脏病 TIA或脑卒中病史 其他:肥胖、无症状 性颈动脉狭窄、酗酒、 吸烟、抗凝治疗、脑 动脉炎等 • 不可干预 年龄 性别 种族 遗传因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 脑脊液 • CT和MRI 脑CT扫描(首选) : 在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 MRI(敏感): 可在数小时内检出脑梗死病灶。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诊断要点
• • • • 年龄、病史 发病情况: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起病 症状、体征 CT、MRI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
• 1.首先判断是否为脑卒中 • 2.判断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 • 3.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脑卒中严重程度 (NIHSS) • 4.判断是否可以行溶栓治疗 • 5.明确病因分型,指导治疗和二级预防
精神病学第七版配套课件01绪论图文

精神病学的历史与发展
精神病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观察和 记录精神障碍的症状和表现。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 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医学领域。
近年来,精神病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新的 治疗方法和药物不断涌现,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理解也 在不断深化。同时,社会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也在 不断提高。
政策倡导与立法保障
倡导制定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 政策和立法,确保他们获得平等的权 益和机会。
THANKS
感谢观看
第七版《精神病学》教材是在前六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的,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学科前沿,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新的知 识点和技能点,是当前国内精神病学领域最权威的教材之一。为了更好地配合教材的学习,我们特别制作了这套配套课件, 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课程目标
01
掌握精神病学的基本概 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 能。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调整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性思维和 行为,提高应对能力和心理健康 水平。
家庭治疗
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改善家庭关系 和沟通方式,解决家庭内部的矛盾 和问题,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心理动力治疗
深入探讨患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 验,帮助患者理解和处理过去的创 伤和情感问题,促进自我成长和发 展。
研究生物标记物在精神疾病发 生前的变化,为早期发现和预
防提供依据。
精神疾病的康复训练
01
02
03
04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 别和改变负性思维和行为模式 ,提高应对能力和生活质量。
神经病学课件:周围神经疾病(7版)

周围学说 半月神经节—间脑 多种原因压迫
中枢学说
感觉性癫痫
来源可能在三叉神经脊束 核or脑干
临床表现(掌握)
1. 中老年多见, >40岁起病(70%~80%), 女:男=2~3: 1
疼痛局限于1 & 2个分支, 2, 3支常见, 多为单侧,
第十五章 周围神经疾病(7版)
Diseases of the Peripheral Nerves
掌握: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治 疗方法;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 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熟悉: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的治疗原则的
了解:周围神经病的分类和临床表现;三叉神经 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 经根神经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面颊\上下颌\舌部明显 电击\针刺\刀割\撕裂样 剧痛, 数秒至1~2分
突发突止, 间歇期正常
扳机点(轻触口角\鼻翼\颊部\舌诱发), 不敢洗 脸\进食\讲话, 面色憔悴
2. 严重病例伴面肌痛性抽搐(tic douloureux) 可伴面红\皮温高\结膜充血&流泪 可昼夜发作, 夜不成眠
3. 病程呈周期性 发作期--数日\周\月 缓解期--数日~数年,病 程愈长, 发作愈重, 愈频繁
第一节 一、三叉神经痛 Trigeminal Neuralgia
一、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概念
➢ 三叉神经分布区 ➢反复发作的、短暂的、发作性剧痛
病因及机制
➢ 特发性病因不明:动脉硬化、动脉异位或扭 曲、半月神经节压迫… ➢ 可能三叉神经脱髓鞘→异位冲动&伪突触
第七版精神病学配套课件 09 神经症性障碍

1、荣格把神经症的行为看作是个人的无意识情感和集体无 意识之间错综复杂冲突的结果。
-集体无意识是全人类所积聚起来的智慧和动机。
2、阿德勒认为神经症是一种广布的使人虚弱的"自卑情结", 是一个人在企图得到主宰他的环境和生活而未获得成功 的结果。
神经症性障碍
一、神经症概念的演变
1、Cullen 2、Pinel 3、Bernheim 4、S.Freud
英国神经精神病学家 1769年 Neurosis — 神经症 法国精神病学家 1788年 功能性和躯体性 、 moral neurosis 法国心理治疗家 1884年 精神神经症(神经官能症)、心因性学说 精神分析理论 (1856~1939) 潜意识、人格构成
13
第九章
神经症性障碍
➢ 新精神分析学说
3、埃里克森提出焦虑是儿童心理社会发展失败的结果。他主张 每个儿童为了学习自我控制,进取精神和信任,尤其为了要 确定他们自己的同一性,都有必要经过几个发展阶段。如果 儿童没有细心关怀的父母来抚育,而是遭到忽视、抛弃、敌 视和心理矛盾,这些感觉使儿童面对生活中正常的紧急事件 时会产生焦虑,长大后就会不信任别人,不信任周围环境, 尤其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如果父母独断地制定绝对而详尽的 规定或僵硬的要求,将会产生反叛或因敌意和攻击所引起的 焦虑。
11
第九章
神经症性障碍
七、发病机制
➢ 精神动力学理论
- 本我(唯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 - 自我(潜意识)不足以抵御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即产生莫名焦虑
转化障碍 转化躯体症状
焦虑
恐惧症 焦虑症
转向外部世界 隔离
精神病学第七版配套课件01绪论图文

物理治疗方法介绍
电抽搐治疗
通过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暂时性意识和记忆丧失,达到 治疗精神疾病的目的。
重复经颅磁刺激
利用磁场对大脑皮层进行刺激,调节脑功能和心理状态 ,对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有一定疗效。
新型治疗技术展望
神经调控技术
通过植入电极或使用经颅磁刺激等手段,对大脑特定 区域进行刺激或抑制,以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目的。
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
神经科学研究为人工智能领域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如神经网络模型、 深度学习等。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神经影像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神经系统与心 理行为关系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精确。
04 遗传因素在精神障碍中作 用
遗传因素对精神障碍影响概述
遗传因素是精神障碍发病的重要 原因之一,包括单基因遗传、多
3
神经可塑性
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即结构和功能可随环境、 经验和训练而改变,进而影响心理行为。
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展望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
通过了解神经系统与心理行为关系,有助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 和有效治疗。
心理行为干预与治疗
针对心理行为问题,可通过药物、心理治疗和生物反馈等手段进行干 预和治疗。
02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实现精神障 碍的基因治疗。
03 面临的挑战包括伦理问题、技术难题、社会接受 程度等。
05 社会心理因素对精神障碍 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定义及范围界定
定义
社会心理因素是指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 社会和文化背景因素,包括社会环境、 人际关系、生活事件等。
VS
范围界定
社会心理因素涉及广泛,不仅限于个体层 面,还包括家庭、社区、社会等多个层面 。
精神病学第一章绪论(第七版)

(核心)重性精神障碍- - - (外围)神经症性疾病-- - (再外围) 人格、适应不良
目前我国精神病性障碍1600万,抑郁症3000万。
第二节 脑与精神活动
▪ 人类所有的精神活动(广义的行为)均由 大脑调控
▪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决定------精神活动
第四节神障碍的分类学
▪ 1.病因、病理学分类原则:
▪ 2.症状学分类原则:根据共同症状或综合 征建立诊断
▪ ICD10 兼顾两者
第五节 历史与展望 (西医)
▪ 古希腊(公元前5-4世纪)
Hippocrates(希波克拉底):精神病学之父
脑是思维活动的器官
精神病学的体液病理学说:人体存在四种基 本体液 --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如果 四种体液正常地混合起来则健康,如果其中一 种过多或过少,或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失常, 人就生病。
不同的观点:Aristotal(亚里斯多德)心脏是 精神的发源地,也有人认为位于横膈、子宫。
第五节历史与展望 (西医)
▪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 精神病人被视为魔鬼附体,被送进寺院,用祷告、符 咒、驱鬼等方法进行“治疗”。中世纪末,用烙铁烧 炙皮肤、用长针穿舌头、用可怕的苦刑来处罚躲在躯 体内的魔鬼。
脑区:不同的功能区,相互联系和影响。
第三节精神障碍的病因学
▪ 一、生物学因素 (一)遗传与表观遗传因素:
功能性精神障碍往往具有遗传性,基因将疾病的易感 性一代传给一代。(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儿童孤 独症等)
精神分裂症(sch)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 Allen(1972):274例孪生子 同病率:单-27.4%,双-4.8%。
第七版神经外科学

第十九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第一节概述颅内压增高(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是神经外科常见临床病理综合征,是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和颅内炎症等所共有征象,由于上述疾病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导致颅内压持续在2.0kPa (200mmH20)以上,从而引起的相应的综合征,称为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的形成与正常值颅腔容纳着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三种内容物,当儿童颅缝闭合后或成人,颅腔的容积是固定不变的,约为1400—1500 ml。
颅腔内的上述三种内容物,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
由于颅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一般以脑脊液的静水压代表颅内压力,通过侧卧位腰椎穿刺或直接脑室穿刺测量来获得该压力数值,成人的正常颅内压为0.7-2.0kPa (70-200 mmH2O),儿童的正常颅内压为0.5-1.0kPa (50-100 mmH20)。
临床上颅内压还可以通过采用颅内压监护装置,进行持续地动态观察。
颅内压的调节与代偿颅内压可有小范围的波动,它与血压和呼吸关系密切,收缩期颅内压略有增高,舒张期颅内压稍下降;呼气时压力略增,吸气时压力稍降。
颅内压的调节除部分依靠颅内的静脉血被排挤到颅外血液循环外,主要是通过脑脊液量的增减来调节。
当颅内压低于0.7kPa(70 mmH20)时,脑脊液的分泌则增加,而吸收减少,使颅内脑脊液量增多,以维持正常颅内压不变。
相反,当颅内压高于0.7kPa (70 mmH2O)时,脑脊液的分泌较前减少而吸收增多,使颅内脑脊液量保持在正常范围,以代偿增加的颅内压。
另外,当颅内压增高时,有一部分脑脊液被挤人脊髓蛛网膜下腔,也起到一定的调节颅内压的作用。
脑脊液的总量占颅腔总容积的10%,血液则依据血流量的不同约占总容积的2%-11%,一般而言允许颅内增加的临界容积约为5%,超过此范围,颅内压开始增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神经病学概论 第一节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锥体外系统以及小脑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一、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一)解剖生理
中央前回——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合称锥体束)——放射冠——分别通过内囊后肢及膝行。 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底中3/5——脑桥的基底部——延髓的锥体
1锥体交叉处——大部分锥体纤维交叉到对侧脊髓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终止于脊髓前角。 2小部分纤维在锥体交处不交叉,直接下行,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各个平面上陆续交叉止于对侧前角。
皮质干束在脑干各个脑神经运动核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除了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大脑皮层的支配)。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其发出的神经轴突,(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是指挥系统,下运动神经元是执行系统。 (二)临床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周围性瘫痪) 损伤结构 皮质锥体细胞,传导束 脑神经运动核,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 瘫痪范围 较广,偏瘫,单瘫 局限,四肢肌群
肌张力 高(痉挛瘫) 低(弛缓瘫) 腱反射 亢进 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 - 肌萎缩 - + 肌震颤 - + 肌电图 传导速度正常 传导速度减慢,失神经电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急性严重的病变(如急性脑血管病或急性脊髓炎),脊髓休克期,可以表现为软瘫。休克过后即逐渐转为硬瘫。
例题1:符合中枢性瘫痪的临床特征是 (2000)【ZL】 A.肌群瘫痪为主 B.有肌萎缩 C.肌张力增高 D.腱反射消失 E.无病理反射 答案:C
例题2:周围性瘫痪也称为 (2004) 【ZL】 A.周围神经损害性瘫痪 B.脊髓前角细胞损害性瘫痪 C.皮质运动中枢损害性瘫痪 D.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性瘫痪 E.脊髓损害性瘫痪 答案:D
(三)定位诊断 1.皮层:损伤——单瘫(对侧对应部位):病变刺激性,对侧相应部位阵发性抽搐(相应部分扩散——杰克逊)
2.内囊 锥体束——对侧偏瘫,丘脑皮质束,故该处损害——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及视放射——对侧同向偏盲,称“三偏”征。
例题1:右侧内囊后肢(后脚)受损,可能出现的病症是 A.嗅觉丧失 B.同侧肢体麻痹和半身躯体感觉丧失 C.双眼左侧半视野偏盲 D.对侧半身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存在 E.右耳听觉丧失 答案:C 解析:内囊后肢受损,可出现三偏症-----病变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深浅感觉障碍)。偏盲。
例题2:内囊出血所致的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偏瘫),主要是损伤了 A.皮质脊髓束 B.皮质红核束 C.顶枕颞桥束 D.皮质核束 E.额桥束 答案:A 解析:内囊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辐射和视放射及听放射,其损伤时表现为三偏征 对侧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同向性偏盲。
例题3:男,70岁,因观看足球比赛突然晕倒而入院治疗。查体发现左侧上、下肢瘫痪,腱反射亢进,左侧眼裂以下面瘫,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左半身深、浅感觉消失。双眼左侧半视野缺失,瞳孔对光反射存在。考虑病变的部位在 A.左侧中央前、后回 B.右侧中央前回 C.左侧内囊 D.右侧内囊 E.右侧中央后回 答案:D 解析:患者出现典型的三偏征,定位在对侧内囊。
3.脑干:一侧损伤:本侧本平面的脑神经运动核+尚未交叉至对侧的皮质脊髓束及皮质脑干束,故引起交叉性瘫痪,即本侧本平面的脑神经周围性麻痹及对侧身体的中枢性瘫痪。 如weber综合征(腹侧),本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上下肢的中枢性瘫痪。
例题:对脑干损害有定位意义的体征是 (2003)【ZL】 A.病损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B.构音不清,吞咽困难 C.双额侧偏盲 D.病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 E.病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同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 答案:D
4.脊髓 ——脊髓颈膨大以上——中枢性四肢瘫痪; 颈膨大(C5~T1)病变——上肢周围性瘫痪和下肢中枢性瘫痪; 胸段脊髓病变——双下肢中枢性瘫痪; 腰膨大(L1一s2)病变——双下肢周围性瘫痪。 脊髓半侧损害(Brown—sequard综合征)——病变侧肢体的中枢性瘫痪及深感觉障碍以及对侧肢体的痛温觉障碍。 例题:造成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的中枢性瘫痪的病损部位在 (2004)【ZL】 A.颈膨大以下脊髓 B.颈膨大以上脊髓 C.颈膨大前角运动细胞 D.一侧内囊 E.一侧大脑皮质 答案:B
总结:损伤平面:周围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中枢性瘫痪。(中脑以下)
下运动神经元: 1.脊髓前角细胞病变:引起相应节段弛缓性瘫痪,无感觉障碍。急性——如脊髓前角灰质炎;慢性——因部分未死亡前角细胞受到病变刺激可见肌束性颤动和肌纤维颤动,如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例题: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病变时,出现 (2006) 【ZL】 A.相应节段支配肌的中枢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B.周围神经支配区肌的周围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C.周围神经支配区肌的周围性瘫痪,有感觉障碍 D. 相应节段支配肌的周围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E.相应节段支配肌的周围性瘫痪,有感觉障碍 答案:D
2.前根瘫痪:分布亦呈节段型,无感觉障碍。 3.神经丛损害:常引起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的瘫痪和感觉障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周围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的分布与每个周围神经的支配关系一致。多发性神经炎时出现对称性四肢远端肌肉瘫痪和萎缩,并伴手套一袜型感觉障碍。
三、锥体外系统损害 锥体束以外:运动神经核+运动神经传导束称为锥体外系统。与大脑皮质的联系颇为广泛,共同调节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运动功能。 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锥体外系统病变所产生的症状有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类。 锥体外系统疾病,此系统疾病两大表现是: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症,如帕金森病;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症,如舞蹈症、手足徐动症、肌张力障碍(如痉挛性斜颈)。
例题:可有痉挛性斜颈表现的病是 (2002) A.帕金森病 B.锥体系损害 C.舞蹈病 D.脑干疾病 E.肌张力障碍 四、小脑损害 小脑:蚓部——躯干 小脑半球——同侧肢体 小脑病变主要症状——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摇晃欲倒(称Romberg征阳性);醉汉步态。睁眼并不能改善此种共济失调、 “吟诗状言语”、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动作、误指试验及反跳试验等呈不正确、不灵活或笨拙反应,且写字常过大。 运动性震颤(随意运动时出现,静止时消失)或意向性震颤以及眼球震颤亦为小脑病变的特征。
例题:无眩晕、无听力障碍和肌力完好的患者,出现右上肢指鼻试验不正确和轮替动作差、右下肢跟膝胫试验差。病损部位在 (2003) A.小脑蚓部 B.右侧小脑半球 C.左侧小脑半球 D.左侧脑桥前庭神经核 E.右侧脑桥前庭神经核 答案:B(2003) 解析:共济失调是小脑、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患者无眩晕、无听力障碍和肌力完好。说明脊髓、前庭和脑干正常,病损部位为同侧小脑半球,小脑蚓部病变出现平衡障碍。
第二节 感觉系统 感觉分为特殊感觉(视、听、嗅、昧等)和一般感觉【浅感觉(痛觉、温度觉和触觉)、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以及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和重量觉等)】。
一、解剖生理 浅感觉传导束 深感觉传导束 感觉类型 温度,痛觉, 粗触觉 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精细触觉
传导束 脊髓丘脑束 薄楔束,内侧丘系
I⊙ 脊神经节 脊神经节 II⊙ 后角细胞 薄楔束核 交叉 灰质前联合交叉 内侧丘系交叉 III⊙ 丘脑核团 丘脑核团
三元两换一交叉 浅脊深延成交叉 经过内囊后脚处 定位诊断要靠它
二、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 根据病变的性质,感觉障碍可分为抑制性症状和刺激性症状两大类。 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一)周围神经周围神经末梢受损——手套或袜型;某一神经干受损时——支配区域的条、块状感觉障碍。 (二)后根——脊髓后根受损——支配区内皮肤出现节段性带状分布的各种感觉缺失或减退。也有相应后根的放射性疼痛,称根性疼痛。 (三)脊髓脊髓后角损害时可产生节段性分布的痛觉、温度觉障碍,但深感觉和触觉存在(分离性感觉障碍)。脊髓半切损伤(见上)。脊髓横贯性——全部感觉丧失,同时有截瘫或四肢瘫、大小便功能障碍。
例题:某病人因外伤致使脊髓腰1节段右侧半横断,损伤平面以下会出现 A.右侧痛温觉丧失 B.右侧粗触觉丧失 C.左侧本体感觉丧失 D.右侧本体感觉丧失 E.左侧肢体随意运动丧失 答案:D 解析:浅感觉为皮肤、粘膜感觉,如痛觉、温度觉和触觉;深感觉是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如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脊髓半切综合症主要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四)脑干延髓外侧病变 (五)丘脑 (六)内囊 (七)皮质